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

2024-04-08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精选6篇)

篇1: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

(一)、听力训练 织梦好,好织梦 听力训练有:唤醒听觉;建立声音的节律感;分辨各种细微声音;欣赏音色;分辨语言五个阶段。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倒置or跳跃进行。

1.唤醒听觉,是聋儿不注意时,用鼓锣音叉等不同频率的强声orhigh声呼唤,刺激聋儿听觉系统,以使聋儿能突然转头、注目or停止玩耍为度。通过训练,使聋儿残余的听力(听神经)由常年的废用状态,重新活跃、兴奋而发挥功能。2.建立节律感,细微声音分辨、音色的欣赏训练,提高耳的注意力、分辨率和持久力,即提高耳的精细功能。建立节律感,可与聋儿做击鼓、拔珠算等游戏or聋儿根据鼓点的快慢走步。

3.分辨细微声音,可让聋儿用心听钟表的滴答声,分辨来自噪声环境中的某种细小声音。

4.培养聋儿对音色的欣赏力,由无选择的单纯声音训练,向有选择的语言训练过渡,可让聋儿欣赏悦耳的乐曲。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语言分辨训练是听力唤醒(声音刺激)的基础上,耳朵对感知的声音能够综合、分析后再进行,是听力训练的高级阶段,要让聋儿多听,特别要把情景场合、发生的事情和听结合起来,使聋儿把视、触、听多种感觉结合起来,扩大聋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在语言训练的后期,要培养聋儿在闹市中听语能力(即涉交指数),可给聋儿进行来自嘈杂环境中的语言辨别训练,提高聋儿的语言接受率、语言辨别率、和语言的可懂度。(二)、语言的康复

聋儿康复语言的前提是:能灵活的运用口舌,做出各种口型舌位,要有随意性良好的发音器官和共鸣腔共鸣,有充沛的肺活量。笔者把这些因素有关的训练,称为语言康复的辅助训练。

1、辅助训练:

(1)口操、舌操:目的是锻炼舌唇和口部周围肌肉的随意性、灵活性,舌操可以做上挑、下伸、外展、环口、卷舌打响等。口操可以双侧鼓腮or左右交替鼓腮。

(2)训练声带和共鸣腔:聋儿发音器结构是相对正常的,而长期废用致使功能协调性、随意性不正常。由于废用,声带薄弱,故常发尖音,易嘶哑or失音。让聋儿连续地、用不同强度发a、o、等元音,提高声带的活动性和随意性。为使聋哑儿发出语言更加逼真悦耳,可教聋儿自如的使用类似录音机上音箱作用的共鸣腔,让聋儿把手放在嘴上,一合一离打喔喔or运用口腔鄂部肌肉调节共鸣作用。

2、教说话:教说话要把学习的词分门别类,分类施教。

第一类,易学词,要先教。康复的患者多是感觉-神经性聋。高频听力损失严重,而低频词易听到,偶们称低频词为易学词要先教,含有z、ch、s、j、g、x高频音素的词难学,要后教,十分严重的聋儿大部分也会喊“爸爸”,因为“爸爸”是典型的低频词,易于提高音量。

第二类,相同音的词,要集中教,数学“8”和“爸爸”的音是相同的,学会“8”后,要赶紧学说“爸爸”,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第三类,流利上口的词,要联系起来教,聋哑儿学语,最大的困难是易忘,因此要尽量把各种有必然联系,又易上口的词,连在一起,成串学习,使聋哑儿形成完整的概念,能举一反三,易记易说。如大小多少、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拿小米喂小鸡等。

第四类急用词,要逼着学。如喝水、喝喝、水等,只要说清意思即可。第五类玩耍词(动词),要在游艺中学,;聋儿具有童性,喜欢活动,加之聋哑儿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极差,一些动词,在游艺中、在实干中易学。如跑、跳就要聋儿在跑跳中学会。

第六类,鼻音词,要摸着鼻子学,含有“m”和“n”因素的词称鼻音词,聋儿不易掌握发音要领,很难体会,在发音时让聋儿触摸语训员的鼻部感到振动,就容易模仿。第七类,爆破音,含“p”,“t”的词,发音时可取一张纸条放在示范者的口上,发音时,纸片被吹动了,这样聋儿很快能学会这种发音的特点。

篇2: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

■ 杜晓涵1 杜虹影2

作者单位:1 保定第二中学 2 保定恩贝语言优化教育园

【摘要】目的:通过一例听障儿童的康复实践, 探索聋儿听觉言语康复的方法。方法:利用正口型、定舌位和听觉训练等康复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聋儿的言语清晰度和听觉能力, 以及通过情感交流等方法真正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结果:经过一年的听觉言语康复, 该患儿与健听人交流基本无障碍, 并能使用手机、电话,会用简单的英语与人交流,并且经过常规面试考试进入普教学习,成绩优异。

结论:听力损失为极重度聋的聋儿,通过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掌握基本的听觉言语训练方法,坚持科学系统的学习训练,也有希望得到康复。【关键字】新“双语”教学/ 崇尚自然的唇操和舌操/ 聋儿语言康复 前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2.5亿人有致残性听力损害。在我国,听力语言残疾人数最多,达2000多万人,居各类残疾人之首,其中儿童患者约为200万人,7岁以下的聋儿80万。新生儿听力损伤总发病率为1%―3%,发病数量在2万―3万之间。加上婴幼儿和学龄前的儿童,我国每年新产生耳聋的儿童达数万名。

“十聋九哑”——向被人们认作常理。然而,聋儿虽然失聪,但他们的发音器官并未受损,通过有效的训练,是完全可以学会说话,做到“聋而不哑”的。聋儿语言康复工作十分重要,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出台有关听力语言康复“十一五”的实施方案,并开展耳聋预防宣传、听力筛查、康复咨询指导、助听器验配等工作,但目前聋儿语言康复实际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现就聋儿语言康复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进行如下个案研究,并提出相关具体语训方法。

个案基本情况

吕XX,女,2002年7月出生。出生后药物致聋,属语前聋。听力补偿及重建方式为佩带助听器。2004年开始接受康复训练,但因听力过重,助听器无法补偿,并拒绝佩带助听器,在没有听觉基础和呼吸调整的情况下的唇读训练,造成严重假声。

该聋儿于2007年3月1日转到保定恩贝语言优化教育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训练1年多后,于2008年7月被保定市前卫路小学录取,现学习成绩优异。该患者听力损失情况见表1。

表1

康复步骤(具体方法见分析与讨论)

3.1 首先,解决好孩子拒绝佩带助听器的问题(该聋儿于2007年3月29日到中国聋儿语言康复研究中心调配助听器,佩带的是奥迪康助听器),为孩子进行听觉训练做好基础保证。

为孩子量体制定一套呼吸训练方法。例如吹小车、吹蜡烛、吹纸娃娃、吸面条、用鼻子换气等呼吸训练的小游戏。

3.3 为孩子量体制定一套崇尚自然的唇操和舌操的游戏。例如嗑瓜子、吃西瓜、吃方便面等等。

3.4 听、理解、说、识字同步进行,借助于情景实物,让孩子了解声音的意义,同时认字、写字以及电脑打字。

3.5 给孩子创造与人沟通的机会,使孩子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主动交流沟通的意识。例如,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和周围人打招呼、对话;还有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如参加“握住生命之手”慈善晚会,既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又让孩子生动地理解了“捐款”的词义。

3.6 让家长督促孩子坚持巩固练习,保持住孩子的言语清晰度,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好后期康复的督促工作。

康复成效

该聋儿于2007年3月29日到中国聋儿语言康复研究中心进行调机,我国听力学专家陈振声给出如下诊断:患儿听声反应配合差。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于2007年7月12日进行复诊,陈振声医生又给出如下诊断:现已有言语能力,且听觉能力好,不依靠口型,而可以与他人交流。(见图1)

经过一年的听觉言语康复, 该患者与健听人交流基本无障碍, 并能使用手机、电话,会用简单的英语与人交流,并且经过常规面试考试进入普教学习,成绩优异。

图1

分析与讨论

4.1在世界聋教育史上,围绕涉及语言沟通法的教育改革,已出现过多次浪潮。聋教育最早的语言沟通法是手语法,也称手语教学。1880年米兰第二届国际聋教育会议后,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口语教学”的浪潮,即口语法席卷全球。此后,围绕着教学效果,“手、口之争”时起时伏,直至200多年过去了,聋教史上掀起了又一次新浪潮——“聋人双语教学”。直到现在,中国聋儿语言康复都采用这种形式,即手语加口语。试想一下,一个聋儿从听不到、说不了,到听到、开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不易的,每一个发音对孩子是非常困难的,如若有一种直观的、简便的、容易的方法来表达(即手语),孩子怎么可能还会努力学说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语言康复学校学习的聋儿,应禁止使用手语。手语让聋人自得其乐,妨碍了他们学习掌握口语,扩大了聋听之间的语言障碍,影响了聋人与社会的语言交流和信息沟通,聋人群体,跟整个社会相比,便像个得了自闭症的小孩。因此,要想让聋儿真正回归主流社会,就应让他们摆脱手语,掌握语言交流沟通。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采用新“双语”教学,即英语加口语,一是为了适应现在的潮流,二是为了让孩子在升入普教后,信心充足,更快地适应社会。而且,实践证明,孩子对语言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当他们用汉语说完某一种水果后,会马上主动用英语说一遍,同时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4.2 听是说的基础,说得清楚又能使听得更好,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为证实此观点,特咨询某语后聋佩带助听器的成年人刘X。她说:“我听自己说话比听别人说话更清楚。”并且,在经过正音指导后,她的发音和标准发音一样

了。众多极重度耳聋的孩子在经过正口型、定舌位的康复训练后,佩带助听器的效果也十分令人满意。(如表

2、表3)例如,该聋儿无论是在听的方面,还是在说的方面都与正常孩子几乎没有区别。由此可见,说的技巧性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表2

表3

4.3 孩子听说有一定基础后,在理解上也要加强。想让孩子语言发展更快,就要真正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这需要老师与孩子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这也基于老师对孩子较深的了解。例如,听障儿童对一些词汇不理解时,若通过查字典无法理解词义的,这时需要老师或家长深入浅出或借助情景进行解释。比如当老师向孩子解释“出差”这个词时,老师便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问到:“你爸爸在家吗?”“不在。”“你爸爸去哪儿了?”孩子回答:“去内蒙了。”老师紧接着就解释说:“这就是„出差‟。公司派你爸爸去内蒙出差,对不对?”孩子顿时就领悟了词义。在训练游戏中,要根据孩子兴趣制定,例如刚做完人工耳蜗手术的单X非常好动,根本不配合训练,但他对新式水龙头的开关很感兴趣,于是老师就从听水声入手;还有的孩子喜欢开关冰箱门,就可以让他开关的同时注意聆听其声音。总之,尽量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他去创造声音,并关注声音,学会聆听。在呼吸训练方法当中,也要根据孩子兴趣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如吹蜡烛中要注意因人而异,孩子刚开始发声时气息很小,蜡烛不要离孩子太远,以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随着孩子的气息逐渐增大,要适时适当地调整蜡烛远近。唇操和舌操的游戏应崇尚自然,例如嗑瓜子,要让孩子用舌尖儿把瓜子仁舔出来;吃西瓜应让孩子自己吐籽儿,注意吐籽儿时不要连汤又带着果肉。正如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的梁巍主任所说,正常同龄孩子所会的生活技能也要让你的孩子做到。4.4教授家长学会康复技能与康复孩子同等重要,所以要开设家长培训班,定期培训家长。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理智的、非理智的,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家长应积极配合语训工作,督促孩子坚持巩固练习,保持住孩子的言语清晰度,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好后期康复的督促工作。

篇3: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

1. 情境教学的特点

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对聋儿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根据不同的情景构成,教学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情景教学分为生活情景、语言描述情景、音乐渲染情景及图画情景。下面对这些情景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1.1 生活情境

生活情景主要是把聋儿带入日常生活当中,融入真实的社会当中,从我们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聋儿听力语言康复学习的客体,加上教师的辅助型指导,鲜明地展现在聋儿面前。

1.2 语言描述情境

语言描述情境教学要求用语言描述直观的现实场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伴以语言描绘,对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语言描绘方式可以充分提高聋儿感知的效应,主题色彩更加鲜明,聋儿因感官刺激而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情境之中。

1.3 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学的重要手段,音乐可以给聋儿带来强烈感官刺激,以独特的旋律、节奏,塑造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把聋儿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对其听力的恢复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

1.4 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将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2. 情境教学的具体应用

根据聋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差异,用情境教学法深入挖掘聋儿的听觉、视觉及触觉等其他感官代偿功能(代偿,指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代替补偿功能或结构发生病变的器官)。建立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学体系,帮助聋儿克服听觉障碍。环境对聋儿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聋儿所处的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康复训练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情境教学法充分挖掘聋儿的参与听力,帮助他们学会聆听,培养他们认识、记忆、理解及辨别声音的能力。下面对基于情境教学法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2.1 通过创设情境促进聋儿的交际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组织丰富的教学娱乐活动,让聋儿在游戏活动中练习语言交流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不同主题的游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聋儿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尽情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表达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此外,教师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聋儿,让他们多与正常儿童一起进行游戏活动,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促进聋儿的语言学习。

2.2 通过情境教学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基于情境教学法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聋儿掌握发音要领,学会发音技巧,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为正确清晰的发音、说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刺激,激发聋儿的语言能力。让聋儿有更多机会参与交流互动,多运用语言和教师及正常儿童进行互动,感受语言带给他们的快乐。在情境教学法中对聋儿的声音刺激要适度,听觉训练要和聋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训练中听觉、语言、发音相结合并且坚持训练。

2.3 通过情景帮助聋儿调整心态

大多数聋儿往往会因为自身的语言和听力缺陷不愿意和正常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对其听力康复和语言训练是毫无益处的。而且长此以往,聋儿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形成孤僻、烦躁的性格,不愿意与人交往,脱离社会。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帮助聋儿调整自己的心态,让他们淡化自己听力和语言上的缺陷,将自己看做是正常人,并积极主动地和正常儿童一起交往,融入社会群体当中,提升聋儿语言康复的概率。

3. 结语

基于情境教学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学是利用不同的生活情景让聋儿的视觉、听解和触觉得到充分锻炼。让聋儿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开口说话是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需要建立全面、系统及完善的听力语言康复教学体系,让更多聋儿通过日常情景教学克服自身的语言缺陷,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融入社会,使这些聋儿和正常儿童一样能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玉祺.听障儿童家庭语言康复误区及对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01).

[2]汪玉敏.如何培养聋童的口语阅读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篇4: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

【关键词】 现实;模拟;语言康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每一位父母在教导牙牙学语的幼儿语言能力时,总是会从幼儿感兴趣的一个玩具、一种喜欢的物品、一部爱看的动画片或者在亲子游戏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刚开始的一个字到完整的一句话,父母通过孩子的兴趣来开发、引导孩子的语言能力。而聋儿作为社会上一群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造成了听力障碍,听力的受损使他们无法接收到语言和信息,导致了也无法通过发音来表达意愿。他们不同于正常孩子们,聋儿无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那该通过什么教学方法来康复聋儿的语言能力呢?

一、传统语训与情境教育对比

作者有幸观摩过几节聋儿语言培训课。绝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们使用已经制定好教学大纲,利用固定的多次使用的图片或实物机械地重复课堂的教学内容。

传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循环运用大量的固定性图片或画面反复教学及练习。聋儿由于听力障碍造成反应较慢、记忆力较弱、学习效率低,而传统课堂“图片教育”与实际事物相脱节形成学生学习地恶性循环,学不会记不住不愿学。因此,在聋儿语言康复过程中尽量寻找使用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课堂的活跃度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育法,主要是指在语言康复过程中通过观察聋童心理特征,利用其生活中可遇见、感兴趣的事物再与课文实体内容相结合创建模拟情境、想象情境、实体情境等多种相应情境模式,让虚拟环境激发聋童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语言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模拟场景,为语言康复学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及具体的实践教学。相比健康的孩子,聋儿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引导。把情境教学带入到语言康复中,让聋儿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对学习的渴望,帮助他们完成听力康复的心愿。

二、寻找、发展理解性语言

语言来源于生活,带聋儿走出课堂去户外体验小桥流水、花鸟虫鸣、山川田野等这些以自然事物为原型的实体情境。也可以将孩子带到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的场景,不仅能刺激语言康复,也能让聋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比如:教“水果”就把孩子超市或水果店挑水果、买水果在实实在在的情境下学习“苹果”“香蕉”“梨”等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它们的颜色,尝尝它们的味道;需要教到衣服时把孩子们带到商场“外套”“裤子”“衬衫”“西装”“连衣裙”告诉孩子们这些衣服穿在哪,什么季节穿;来到动物园“老虎”“狮子”“大象”“长颈鹿”“大熊猫”讲给孩子们听这些动物来自哪里,多高多重。情境体验让聋儿们看的见,摸得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知识点有易理解、易掌握的特点,学习地全面而深刻。这也是情境教学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地一大优势。

聋儿语言康复过程中,需要眼、脑、耳、手等运动神经协调运作,让他们看到、想到、摸到,而不是机械、大声地重复纸片上单调的词语或画面。学生们通过走出课堂,接触原来只能在“图片”上的事物,刺激了聋儿的学习兴趣。凭借实体情境,极大丰富了物体表象,积累了词汇量,加深对物体的理解。加快聋儿进入表达性语言发展阶段。

三、创建模拟情境

实体情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真实而生动的优势。但实体情境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客观上,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语言都有相对应的实体场景;主观上,并不是所有语言都需要以实体情境的模式出现。在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情境,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事物的主要特征在课堂上进行场景再现,生动形象地反应出事物事件的重点。角色扮演、图画再现、游戏活动等等都属于模拟情境。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进行模拟情境的训练,比如通过老师角色扮演老奶奶,“老奶奶摔倒了”“李老师扶起了老奶奶”“老奶奶说,谢谢”“李老师说,不客气,不用谢”然后再由学生分组练习对话。通过模拟场景的教学,让学生学习了“摔倒” “谢谢”“不客气,不用谢”等词语,培养了聋儿描述事情场景的能力,传授了助人为乐的精神。聋儿们通过眼前所看到的场景和有参与感的自我体验,结合以前学习的积累,充分地发展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提高自我表达能力。期望更好地发展聋儿的发展性语言,须加强模拟情境的教学理念及把模拟情境融入课堂教学。

心理学中暗示、移情、扮演等理论运用在聋儿的情境教学法中,更好地促进了聋儿对于环境的参与、融入、表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理论,也运用于聋儿康复教学中。聋儿在学习中强化感受,积极参与拉近了与老师和同学之前的距离。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去参与、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聋儿由于自身缺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常常难以融入社会,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对学习及生活的排斥。实体情境由于真实性、具体性能把聋儿带入大自然,带入日常生活中,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及社会融入感。通过感官去感受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迭在生活中学习,完善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模拟情境,透过生动的音乐旋律、有趣的游戏、互动的交流各种形式的虚拟环境,引导孩子们精神与意识上的建设,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对周围的事物环境去留心、去感受。开启了聋儿自身对学习地渴望,提高了聋儿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为下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敏.浅谈日常对话活动在聋儿语言康复中的作用[C].//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11

[2]李玲.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中文信息,2014,(4)

篇5: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过程(综合)

聋儿语言康复是一门集耳科学、听力学、电声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更显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由于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学会聆听,辨别周围的声音,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使极重度聋的孩子也获得语言。

显然聋儿的耳聋时间与耳聋程度已成为不可变项。故康复干预,成为聋儿术后走向主流社会的关键,康复干预十分必要,最好是家庭与康复机构共同干预,康复机构要担当起培训家长的任务,让家长学会对聋儿特殊教育的方法,家长回家对聋儿进行训练,然后定期共同制定计划进行训练。

下面将主要从心理学知识角度阐述我们对康复训练过程的理解和观点,主要包括: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师幼关系促进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亲子关系等三个方面内容。

一、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

㈠1-3岁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1岁半到3岁,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期,也是说话能力培育的关键期。从1岁半开始,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自己说话也从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过渡。那些无意义的发音现象已经消失。如果聋儿的病理病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在这个时期加以辅助训练,将对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子耳蜗植入术的出现使那些重度耳聋的患者重新获得听力和语言的能力成为可能,尤其对那些先天性的重度耳聋的患儿,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但对于这类重度耳聋的患者,手术的成功,仅仅是治疗的一个开始,繁絮而艰苦的后期康复过程,显得更加重要。

手术前,应该让患儿的家长了解人工耳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其对小儿改善听力具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人工耳蜗装置只能给小儿提供重获听觉的基础,应让家长对术后的康复教育有心理和物质的准备。手术后,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调试。为了使调试准确,首先要积极配合听力师对患儿进行听声反应练习,使调试结果适合患儿的需要,每次调试完毕,要清楚所存的每个程序及应用,观察患儿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感到舒适,调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儿的平日的表现在每次调试的时候反映给调试师,使调试结果尽量达到最佳。

这个阶段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言语训练阶段。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

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观察、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观察是指让小儿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即声音的“有”与“无”。在开机后的最初一个星期,应开始注意小儿对声音的反应。分辨是指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一样”与“不一样”。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是什么声音,如封闭项试和开放项测试。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数目(一、二、三)、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万位等,以后逐渐过度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总结多年语训的经验在听觉训练阶段基本遵循以下几个过程:察觉声音的存在,即有声无声;分辨声音;确认,能说出听到的生字、句子;理解,既能明白所确认生字或句子的意思,理解是听觉学习的核心,它是其他的基础,不管如何分解、组合,对听觉进行研究,没有理解是无意义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增加听力记忆等。

词汇的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言语含义。

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㈡3-5岁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这个阶段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因为在此阶段儿童的各个心理特征:认知、注意、记忆等多方面快速发展,这时,正常儿童可以使用简单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因此对聋儿的康复训练注重多方面结合,通过认知、注意的训练,从而达到对语言的训练进行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⑴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应包括听觉功能各个方面的训练,听觉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让聋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声音,无论是自然声响还是言语声,要注意在音调、音强、音长、音质等方面有丰富的变化,让聋儿认识多种多样的声音,切忌单调的声音。

2、听觉训练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多听有意义的声音。在听觉训练时,不要总是敲击物体发出声响,应让他多感受有实际意义的声音,让它把各个声音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电话铃声、脚步声、敲门声、落叶的声音等等。

3、听觉训练应和语言训练相结合。听觉训练的内容除了听自然声响外,还要大量地听人的言语。聋儿康复的最大目标是让聋儿掌握有声语言,与正常人交往,所以听觉训练中要采用大量的语言内容,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4、学前儿童听觉训练应采用游戏形式。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各种学习和训练活动都应尽可能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效果。

5、在进行听觉训练中,要尽量减少视觉线索的帮助,如手势或口型的提示。由于聋人的听觉障碍,他们很快就会学会手势或唇读。有些聋儿在佩戴人工耳蜗或助听器后,虽然能够听到不少语音,但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唇读,因此会忽略听觉信号,这样就不能把残余听力很好地利用起来。通过听觉训练,就要让聋儿最大限度地通过“听”来获得信息,这对日后进入正常小学和正常人的社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在课堂或很多交往过程中,都无法保证交流双方一直能看到对方的嘴.6、听觉训练应每天进行。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一样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对聋儿刚开始康复训练时,可安排多一些听觉训练活动;当他学会聆听,能够较好地运用听力时,听觉训练的时间可减少一些,可与语言教学灵活地结合起来。

7、听觉训练要循序渐进,设定合理的阶段发展目标。如果一名聋儿对语言的察觉还不稳定就急于让他听辨词语,要求就太高了。训练者应熟悉听觉训练的系统发展阶段。

8、听觉训练要求因人而异。对于不同残余听力水平的聋儿,听觉训练的目标和要求是不同的,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聋儿目前的听力情况,设定个体发展目标。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聋儿在听觉训练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当你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应具有针对性。

⑵发音训练

1、发音基本功训练的学习:包括嗓音训练的学习(也叫声带训练的学习)、呼吸训练的学习和口舌操。

正确地运用声带是正确发音的基础,通过基本元音的发音训练的学习可帮助听障儿童了解、感受声带的紧张、松弛,体会正确发音的感觉,从而逐步学会自如地控制声带运动。

呼吸是发音的动力,说话时呼吸量不足或控制不好都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流畅度。通过做呼吸操、呼吸游戏等可帮肋听障儿童掌握呼吸要领,增强肺活量,自如地控制呼吸,为发出宏量有力的声音打下基础。

口舌的运动是区别各种音素的关键,口舌的细微变化致使发出的音有所不同,它决定发音的清晰度。通过口舌操的练习,帮助听障儿童体验口型、舌位的各种变化,增强听障儿童口舌的力量和灵活性,为发出正确、清晰的音打好基础。

2、发音协调能力的学习:通过声气结合练习、音素练习、四声练习、拼音练习、语言节奏练习及语气、语调练习等,对听障儿童进行声带、呼吸及口、舌、鼻等进行协调性训练的学习,使听障儿童了解、体验并掌握发音部位及方法,从而培养正确发音的习惯。

3、正音训练的学习:通过帮助听障儿童寻找、分析发音不清、不流畅的关键问题,不断地加以纠正,逐步培养听障儿童掌握、利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正确语音,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

⑶语言训练

一是理解性语言能力的培养,二是表达语言能力的培养。发展语言能力的第一步是理解语言,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在语言训练中应当使聋儿在获得大量的语言刺激的同时,与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发展聋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引导启发聋儿把口型、语音、实物和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明白每个词都是有所指的。只要聋儿理解了语言的意义,他就会逐步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相应的词为代表。在理解了语言的条件下让聋儿先学一些短句后,再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教他们说完整的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学会表达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以及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复合句。要注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多聋儿的语言实践,时时鼓励聋儿用他所理解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表达和交往。

㈢ 5岁后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5岁后聋儿经过在康复中心的几年治疗后,达到一定程度即可离开康复中心回到正常学校跟班就读,虽然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但是对于聋儿日后能够走上社火,融入正常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聋儿后续教育的任务与形式聋儿后续教育既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必然有其内在规律,我们应认识规律、遵守规律、促进发展。聋儿后续教育的任务有两重性,既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又有继续康复的任务,在聋儿早期康复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注重聋儿个体间差异,提供适宜的帮助,继续发展聋儿听觉功能、言语能力,进行心理康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培训各类就业技能,逐步使聋儿成长、发展,接近或融合在正常人之中。

二、师幼关系促进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

㈠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同时,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的指令和建议。可以发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特别是对于语言障碍的儿童,更容易集中不了注意力,课堂过于活跃或过于呆板,为了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2、富于童趣的语言。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特别是对

于语言障碍的儿童,要采用形象的语言,特别是要积极的运用肢体语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

3、适时的鼓励,表扬。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特别是对于那些语言障碍的儿童,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语言障碍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康复活动中来。

㈡师幼互动是幼儿语言康复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康复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康复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同时,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康复训练。应注意一下几点: 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虽然语言障碍儿童不同于正常幼儿,但在很多心理发展阶段,语言障碍儿童同样具有各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幼儿语言发展需要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和谐默契的师幼关系,新的教育观要求幼师将自己定位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真正做到和幼儿有心灵的沟通和对话。

1、慎用否定性评价,给予解释沟通的机会。语言障碍儿童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语言障碍儿童对教师一般是权威性的认同。教师对其评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语言障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处于弱势地位的语言障碍儿童,还需得到更多解释沟通的机会。经常不给语言障碍儿童解释的机会,他们很可能会减少甚至不再进行解释,养成不与教师沟通的习惯。

2、满足交往需要,抓住师幼间互动时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这些对普通幼儿的需求语言障碍儿童更需要注意。有些语言障碍儿童性格外向,希望与教师及同伴积极互动;有些患儿性格内向,但对教师及同伴的互动行为却常常用动作、手势回应;有些患儿对于同伴及教师的互动则表现得十分茫然、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主动的捕捉互动时机,给幼儿不同的展现舞台。

因此,教师要对语言障碍儿童的交往需要进行必要的关注和积极的回应。和患儿交流时,弯下腰来,拉着他的手,看着他的脸说,让患儿感受到师幼之间的平等,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在这样平等的对话中,患儿的交往需求得以满足,情感得以激发,有利于语言的康复训练。

三、亲子关系

亲子活动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通过带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

聋儿亲子活动是聋儿早期康复训练的有效途径,聋儿亲子活动的开展,使家长成为康复活动的参与者,教育方法的学习者和早期康复的实施者,解决了聋儿早期康复训练中以家庭为重要的康复问题。通过聋儿亲子活动的开展,既能使聋儿获得早期听觉言语能力的开发,有可能做到聋而不哑,回归主流社会,又能使聋儿家长获得聋儿康复知识培训和实际的训练方法,有能力负起家训指导的责任

聋儿家庭康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历史。随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日益受到关注,聋儿家庭康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所以间接地影响了家庭康复教育的质量。

(一)、聋儿家庭学校的课程设计:

1.宗旨:学校不仅要帮助家长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建立正确的康复教育理念,了解听力语言训练的基本知识,掌握初步的家庭训练方法;而且应对聋儿进行定期训练和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关键在于帮助聋儿家庭建立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畅通的渠道,使得家庭康复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为在家庭开展训练奠定基础。

2.采取亲子同训、家园共建的形式,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培训。医生、听力师、康复教师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家长一起同共制定适合孩子的家长康复训练计划。

正所谓“亲子同训”,就是聋儿在父母(或其家人)带领下,每天按时到学校,由专职康复教师按聋儿个体情况,在家长的参与下为其制定个别训练计划,并按计划对聋儿实施听觉、言语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与此同时,也将训练的方法及有关知识传授给家长,并接受家长的咨询。让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教师、家长、聋儿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

(二)家庭亲子课程内涵: 1.尽量使小儿感到快乐和有趣

教语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儿童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有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的动作来对孩子表示鼓励。还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时间的长短;二是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2.控制教学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学习新的语言,首先要学会控制孩子学习的情境,使小儿能够配合,注意力集中并感兴趣。其实,年幼儿童在学习时的分心是很常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训斥。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中不合用或表现不好时,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自己只管继续游戏;如果孩子此时把玩具乱扔在周围,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离开房间几分钟后再继续;如果小儿仍然调皮捣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结束游戏。这样,孩子会很快懂得自己做错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会回到父母身边再安静下来。

3.教语言的同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父母在教孩子学语言时,一则自己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孩子只听而无机会说;二则不要提问题太多,因为孩子在诸如“这是什么”一类的问句中,并不能学到什么语言,反而增加他们的紧张;三则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则是不要只说不演示。在教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还要辅以相应有尽有动作,使孩子懂得说话的意思。4.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机

父母应当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学习时机进行语言教学。所谓最佳的学习时机,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孩子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时候教语言,往往事倍功半。5.重点突出,反复练习

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小儿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6.小步骤前进

学习语言时,父母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父母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小儿不会发“K”音时,父母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等。

7.不要轻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父母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为孩子的开口,是需要“千呼万唤”的,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并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哪怕短时间内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语言上的丝毫进步,也不要气馁。

聋儿语训之我见

在几年来进行聋儿语训的时间内,接到大量聋儿家长的反馈,在聋儿初始语训过程中家长的心情也随之变而不论是在康复中心或以其它康复训练形式,初期家长每天都感觉到孩子的进步其喜悦之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的困惑往往在结束了在康复中心的陪训进入小学之后,他们感觉到孩子在数学、语文等课程有学习吃力的现象,以为孩子在智力上存在问题。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在语训过程中,只完成了第一阶段训练所造成的。

众所周知以我们国家大规模学习英语为例,不论是广播英语还是电视英语参加第一册学习的中国人都有上亿人参与,而最后真正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又有多少呢?我们不能否认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掌握英语的人才,但这样的方式来让聋儿进行康复就不太合适了。

对于聋儿康复,我们以为应该将他们的训练在最适宜进行语训的年龄段一举突破到多重复杂句的水平,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好的语言基础。

前面聋儿家长感到困惑的情况,主要是聋儿在初期语言只掌握了简单句的表达方式,往往我们会将一件事情用多个简单句与聋儿进行交流,他们也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

一旦进入小学进入下一段学习,正常的学校的教育要求使老师讲课时,追求的学习概念的完整叙述不会将一个复合句分解为几句话来表述,这就造成了聋儿的理解混乱,不知道老师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时家长也不了解孩子的问题,只以为孩子没有掌握这段学习,反复按教材给孩子补课,仍然没有显著进步,造成孩子智力有问题的表象,严重就将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使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成果毁于一旦。

所以我们认为,在聋儿语训的阶段几十个字词地掌握和简单句子的交流,不是聋儿语训的结束,而只是聋儿语训的第一步,虽然离开了语训班我们的家长,仍然要继续强化孩子的语训。

使孩子在转入常规小学校前(或同时)突破用高级复合句和人进行交流的阶段,这样您的孩子就真正进入了正常孩子的行列,他今后的一生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

我们近几年的观察,只经过我们称之为初期语训的孩子在进入下一段正规学习的时候,都有这个问题,中残联调查结果,只有2%左右的经过康复训练的聋儿进入正常的小学学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篇6: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方法

对聋儿进行语言启蒙,助听器是聋儿接受外界语言信号必不可少的媒介工具,戴上助听器仅仅为孩子沟通了同有声世界的联系,并不意味着孩子听到声音就可以说话了,而是意味着艰苦的语言训练才刚刚开始。我们知道,正常儿童从出生到开口说话,大约需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已经接受了成千上万次的语言信号刺激,是在初步听懂并理解了简单的语言之后才开始说话的。而聋儿就不同了,他在未戴助听器之前,一直是生活在一个寂静的世界中,他的整个发音器官、发音系统以及听觉系统从未受到过任何生理刺激或触动,因此也根本不会使用这些系统,甚至连运气都不会,他怎么可能仅仅因为戴上了助听器就会说话呢?事实上聋儿是在配戴助听器之后,才开始接受声音或语言刺激的,这时候尽管你的孩子可能已经三岁或四岁了,但就他的语言来说,仍相当于刚刚出生的婴儿。因为他才刚刚开始听到声音或语言,离说话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他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不同于正常儿童。因为正常儿童的听觉系统和发音系统都是健全的、完好的,时时刻刻都在感受声音,而聋儿的听觉系统存在着障碍,因此,聋儿在配戴助听器之后,就需要对他进行语言启蒙训练。有条件的可以送到专门的语训机构;没有条件的,就必须依靠家

长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语言启蒙,诱导聋儿开口说话。

对聋儿进行语言启蒙,诱导他开口说话,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让聋儿建立声音意识。让他感到他是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声音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也是有意义的。这就要求家长要对聋儿进行足够的听觉训练和声音刺激,包括各种各样的声音刺激,当然重点是语言刺激。要让聋儿听到声音,并能确定声音的方位,感受声音的大小,区别出不同的声音。同时要教他练习发声、练习运气,并经常灵活地转动舌头,为以后的说话打下基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可以从他所喜欢的东西如吃的东西、玩的东西入手教他说话。其次,要培养聋儿的语言交往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聋儿作为家庭生活中的一员,他必然要同家长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他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必然要通过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或哭或叫或用手势把他的愿望与要求传达给家长,作为家长仅仅鼓励他的这种交往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鼓励他在能说出一两个词如爸爸、妈妈、抱抱的基础上使用语言。即使说的不好,也要让他说出后再满足他的要求。而不能觉得他已经是一个残疾孩子,而迁就他、容忍他,那样只能给以后的语言训练造成更大的困难。可想而知,一个聋儿如果他觉得乱叫或乱打手势就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他是不会用语言来表达的。因为学习语言要比打手势难得多。

上一篇:三更灯火五更鸡作文300字下一篇:留党察看期满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