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的散文

2024-04-26

心泉的散文(共12篇)

篇1:心泉的散文

心泉散文

在我心上,有股钟表般的清泉在滴答。那声,总是牵我回到故乡。故乡是个不大的小山村,仅住着十一户人家。

童年时,故乡缺水吃,常记得乡亲们去三里外的小河挑水。河很浅,水很脏,一边牛喝着,一边人舀着。来回得花两个时辰,水挑回家还得掂量着用:淘菜水留着轧煤;刷锅水留着喂猪;洗脸水留着洗脚……夏季还好些,每逢下雨,家家户户把缸缸罐罐搬到屋檐下接满,可用上十天八天;冬季则不好过,若遇大雪连天,道路结冰,出不得门,这就只能靠烧锅融化雪水吃。我常听见有人怨祖宗当初没住对地方。

父亲是当时的`生产组长,我问他村里咋不打井,他说水源太深,没能力打。人老几辈儿都试探过,干窟窿倒是挖了不少。他还说公社曾经请“先生”看过,后沟有水,是地下龙潭,不敢挖,量太大,挖出来附近就住不成人了。

直到分责任田后的那年春季,遇上旱情,什么种子都播不进地,乡亲们急得在田边乱转。一日,大家在一起聊天,便有人又提起打井的事,很快组织起人力物力,在村子周围用土办法勘察起来。我的爷爷是村上岁数最大的老人,凭着对地理熟悉,每日拄着拐棍同大家找线索,最终确定在我家房后的断崖下挖井。

断崖下是个土石堆,荆稍和枣刺密密匝匝长了一人多高。我的爷爷说,他小时候隐约记得这里有股水流,每当大雨过后,别处都断流,而这崖上能沥拉六七天,不过那会儿好像崖很深,不是这样子。大伙听我的爷爷这么一说,知道土石堆是年久冲积起来的。于是,大伙决心挖开土石,一探究竟。

许是乡亲们盼水心切,干劲十足。不到一周,土石被挖开,岩层露出来。果然,断崖底处有个小洞,洞很潮湿,抠一把,都是泥。大伙顺藤摸瓜般往深处掘进。又几日,洞被凿到三米深时,见一瓮,瓮内有泉,瓮中聚两桶多水,大伙欣喜若狂。而此时我的爷爷说,不敢再挖了,他说水脉和人的血脉一样是有经络的,不小心就会挖断。为保持现状,大伙只好将渗水的岩缝挖深凿宽,让瓮中不多的泉水往外流。说是流,其实只有毛线那么细一股,几分钟才能接上一桶。

新发现的泉水尽管流量很小,但也勉强够吃,不过大家得把水桶提前送去,排着号,昼夜轮班。后来,大家在水泉下砌了个蓄水池,水多了,便不再排队。从此乡亲们再没到远处去挑过水,我家房后也成了热闹的地方。

转眼三十载过去,搬的搬,迁的迁,老村子留下一片破陋的空巢。前不久,我回家上坟时,特意到房后看了看,但见泉水依旧,它像钟表一样,心无杂念,任斗转星移,任风物沧桑,而它怀里一直抱着时间——滴答!滴答!

篇2:心泉的散文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一天,天气有些热。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着歌,一阵微风吹来,连树叶都跳起了优雅的圆舞曲。

我和爸爸一起去公园锻炼。自从公园免费开放以来,公园门口就一直是满满当当,人潮涌动。不少小贩都选择来这儿摆摊。这让本来就拥挤的大门变得更加寸步难行了。

我们终于挤进去了。这儿又多了几棵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正在这时,有两个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清瘦的小伙子,正扶着一位头发花白,驮着背的老爷爷。老人正在小伙子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上那高得见不到顶的台阶。他们走得十分慢,老人那干瘦的手脚正在发抖,太阳变得很大,火辣辣地烤着我们,小伙子的脸上淌着汗水,看着都让人心疼。

我和爸爸也要爬上那高高的台阶,我故意放慢了脚步。鸟儿的歌手在林间回荡,枝叶间投下一片片细碎的树影,我伸开手指,看着一个个金色的小精灵在我的手掌心里跳动,那两个人已经爬得挺高的了。树影又渐渐阴了下来,一阵凉爽的微风划过我的脸庞,大自然为他们精心创作了一首赞歌。一阵暖意涌上了我的心头,这如诗如画般的情景仿佛就是为他们而准备的,我陶醉在了其中,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心也似乎为之融化了……

走完了台阶,我和爸爸到健身器材处锻炼了。而他们也终于上来了。年轻人的脸上淌满了汗水,但他还是扶着那位老爷爷,慢慢地走着。他们走在小道上,地上的落叶被踩得发出“咔咔”的响声。我的鼻子有点儿酸,但还是忍着,不让泪水充斥我的眼眶,是啊,看到这样的情景,有哪个人不会为之动容呢?

这次的所见所闻,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人世间有这样美好的东西。谁不会为之赞叹、为之感动呢?

篇3:心泉的散文

关键词:散文,描写,情感,佳句

散文在各方面都别具风格,我们在中学阶段的散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散文的特点,将散文中最根本的东西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散文、感受散文的魅力,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让散文“活”起来。

一、关注描写,散文教学的“真”滋味

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散文中形象生动的描写语言,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散文的美与真。我在多年的散文教学中,经过不断地积累、探索与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譬如,在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两遍,随后引导学生逐段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提出问题:“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自己的父亲的呢?哪些描写让你深有感触?”其中有几名学生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生1:文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得非常详细, 父亲体态肥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和深青色的棉袍,作者又用“蹒跚”“慢慢”等词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动作,可见父亲对作者的情真意浓。

生2:作者与父亲离别的那段描写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虽然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用较大的篇幅来描写这一场景,但文中“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这一动作描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心中的那份不舍之情和为了谋生却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之举。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我深深地体会到每名学生都能沉醉在作品的情境之中,被文字的魅力所折服。

在散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散文中的描写,体会文章的内涵,品味散文的“真”滋味。

二、关注佳句,散文教学的“美”滋味

语文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升级散文教学方法,通过对散文中的佳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佳”、课堂效率“佳”。

譬如,在八年级下册《海燕》一课的教学中,在正式讲课之前,我仍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两遍,随后我再放慢语速朗读这篇散文诗,并要求学生在我朗读时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王晓晓同学首先发言:“老师,我非常喜欢您刚刚读到的那句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乌云密布的大海之上,海燕快如闪电般在我的眼前穿梭,它好像给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而后,班级中一直成绩平平、沉默寡言的郭瑞同学居然也站了起来,他声音洪亮地对我说:“老师,我喜欢文章里的每一句话,我感觉每一句话都能燃烧我心中的激情, 我敬佩所有敢于直面风雨的海燕,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像海燕一样敢于直面困难,不惧风雨!”

学生的发言震撼着我的内心,我没有预料到这堂课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所以,在散文佳句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教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融入自己的感情,细细品味散文中的“美” 滋味。

三、关注情感,散文教学的“浓”滋味

每篇散文都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感情,我们在以往的散文教学中往往侧重学生普通知识的积累,很少甚至也从未带领学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中。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在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陆蠡的《囚绿记》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半时,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随后组织大家分组进行讨论。

其中有一名学生向我提出质疑:“作者为什么老是和不会说话的绿枝条进行对话呢?”听完这名学生的问题,我首先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这名学生,因为他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迷惑。随后我向学生解释了这个问题:“作者只身一人,平时只能与绿枝条进行对话,用这样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寂寞和苦闷,绿枝条就是作者忠实的倾诉对象。作者所处的一室虽然很小,但其精神世界广阔无穷,只要心中有情,周围的一切事物便都充满灵性。”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能够自然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之中。

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学生感情的融入,更加关注作者的情感,更好地品味散文中的“浓” 滋味。

篇4:心泉涌出的歌

在每次的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张启元认为都比较痛苦,同时也很享受。每次进行采风的时候,他总是先把旋律录下来,并在家里一直播放,有时甚至睡着了,直到把旋律印在脑海里,再回过头来写,最后变成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他说如果只是简单地记下来,那只是改编而不是创作。在创作中他一直在尽量避免重复自己,避免相似,始终感到最满意的还在后面,还要奔向其他的目标,写出更好的作品,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反复苦苦地思索,他有时急得嘴巴都上火流血,常常睡不着觉,茶饭不思,这是一种折磨。等音乐出来了,或是晚会完成了,如释重负,人就放松了,也是最享受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他感到很愉快。下面将张启元创作的几首本土歌曲的代表作给读者做一介绍。

一、土族创作歌曲

土族以其绚丽多彩、精致美妙的土族民间工艺刺绣闻名遐迩,被誉为“彩虹的家乡”。土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用智慧和巧手,美化生活,装饰自己。每当土族人的传统节日或庙会到来,土族姑娘们都要精心地打扮一番,带上自己制作的各种绣品,聚在一起互相评议,看谁的手艺高超。张启元创作的《刺绣阿姑》,赞颂了土族的服饰刺绣技艺,反映出土族人民热爱自己的服饰文化、爱美和善于刺绣的历史渊源。歌中唱到:“春光在眼波里流呀彩,丝线在针尖上绕开,刺绣阿姑噢吔,你的心思有谁能猜?这一方绣的是燕子南来,春雨落金针,暖风轻轻吹。那一方绣的是牡丹正开,山泉飞银线,绿柳迎风摆。还有那多情的喜鹊一对对分不开,衔着枝儿,拍着翅儿,飞落在农家的屋檐和窗台。”这首歌曲的基本音调是用“土族花儿”的音调发展而成,歌曲的结构为再现性三部曲式,优美流畅的旋律线条伴以丰富的女声合唱,使得女声独唱与合唱相辅相成,张弛有度,用音乐刻画了土族少女怀春,俏皮可爱,巧手如梭的形象。

土族人民向来以勤劳淳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好艺术而著称,漫漫的历史长河及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与周围其他兄弟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日积月累,沿之成俗,逐渐形成了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土族每到节日来临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特有的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都能酿造“酩 ”,即一种低度青稞酒。现在,酿酒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他们忠实守信,尤其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他们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饮酒时,土族有边饮边歌的习惯,以畅饮酣醉为快。

“高山银峰(啰)总有雄鹰翱翔,平川绿野总有鲜花开放,美好生活(啰)总有歌声悠扬,欢乐时刻总有美酒飘香。古然格吾哟古然格吾。带着龙王山的甘露(召阿热赛),带着河湟的芬芳(召阿热赛),醇香的青稞美酒哟,来自我们彩虹的家乡。”张启元创作的土族敬酒歌《古然格吾》,以土族婚礼歌曲“阿隆罗”和土族安昭舞曲“占昭赛”等旋律为素材,进行了张弛有度的艺术构思,在旋律上既合理巧妙地运用了土族民间音乐素材,保留了浓郁的土族音乐特色,又将现代音乐技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奏形式及音乐风格融入其中,旋律高亢明亮、舒展激越、情绪热烈,提升了艺术高度,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首作品从2000年创作以来便深受欢迎,经过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的演唱传遍了全国各地,已经成为青海土族酒歌的代表作。2005年歌曲《古然格吾》(土族敬酒歌),荣获青海省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

青海土族出嫁姑娘要哭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哭嫁词委婉动人,感谢山神、土主和娘家的养育之恩。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从前祖辈的营帐里,曾留下佩金阿姑凄婉的歌,伴随鸳鸯成双的箱笼,马背上驮走阿姑的思念。依姐!那是眷恋故乡的露珠,那是呼唤生命的咏叹。”作曲家张启元深谙土族婚礼的习俗,因此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土族婚礼“依姐啊依姐”的原始音乐元素,并和土族葬礼中的哭丧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写成了一首如诉如泣,沁人心脾的通俗歌曲《哭嫁阿姑》,歌曲间奏中委婉动情的二胡演奏更增添了姑娘留恋家乡,惜别父母的悲伤情绪,而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的《哭嫁阿姑》,将姑娘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细腻的感情,民族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得惟妙惟肖,是土族文化魅力之所在。

“轮子秋”作为历史久远的土族传统娱乐项目,深受男女老幼的喜爱。在过去,每年正月农忙过后,土族青年们将自家的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转盘为一体的吊车,两名身着彩装的姑娘在上面飞旋起舞。为求一年的好运,男女老幼在“轮子秋”上转一转已成习俗,以求吉利、平安和健康,技艺高超者还能做出高难度的杂技动作。1995年,土族“轮子秋”在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大获成功。1997年,土族“轮子秋”赴香港参加迎回归民族艺术节表演,声名远播、蜚声海外。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中,“轮子秋”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它独特的风采和魅力。因此可以说,“轮子秋”已经逐步走出了偏僻的土族乡村,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好似田野的清风,好似云峰的雷霆,村口的打麦场上,轮子秋在旋转。伴着悠扬的酒令,伴着奔放的安召。轮子秋!吉祥的精灵。轮子秋!彩虹故乡壮美的风景。”张启元创作的《噢!轮子秋》旋律中既有土族家曲的韵味,又有四部混声的磅礴气势,此曲由北京战友合唱团演唱,表现了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安召舞”是土族地区广泛流传的舞蹈,舞时人们排成一个圆圈,“安召”意思是“圆圈舞”,是土族人民歌颂人畜两旺,五谷丰登,祝愿吉祥如意的无伴奏圆圈歌舞,也是集诗、歌、舞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一般由一人带领,一唱众和,歌声悠扬,舞步轻盈。每到逢年过节,或喜庆婚礼时,土族男女喜欢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麦场上跳安召舞。

“安召舞”是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为我们展现了土族所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个性。土族先民在长期的游牧劳作迁徙征战中,创造了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歌舞,“安召舞”就是在土族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艺术奇葩。在胜利、丰收、婚礼等庆典上,土族先民们围着部落的毡帐或夜幕下的篝火把酒起舞,就这样从远古翩跹而来渐渐形成了以圆舞曲和圆形队伍为基本特征的安召舞蹈形式。土族安召舞蹈大都是赞颂、祝福、祈求吉祥、人口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丰收时节所唱,反映了土族歌舞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安召索罗罗,一首土族的歌谣,歌谣里长满不老的传说(召呀赛),传说祖先们哟从北国草原走过,西征的战马在祁连山下落脚(召呀赛)。安召索罗罗,是彩虹故乡的歌谣,安召索罗罗,是民族奋进的歌谣。”著名歌唱家李丹阳、马文娥在演唱《安召索罗罗》时,表现出土族内在的精神活力和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宣泄的性格。歌声悠扬,感情质朴豪放。这首歌曲的旋律是用土族“安召舞”中“昭昭因召呀赛赛因赛”的原始曲调发展而来,歌曲以独唱加四部混声伴唱的形式展示,是一首土族音乐韵律与西洋和声技法完美结合的歌曲。2009年《安召索罗罗》,荣获青海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二、撒拉族创作歌曲

撒拉族先民在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定居青海循化,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及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与周围的汉、藏、蒙、回、土各民族相互交流,吸收并融合了各种音乐文化。撒拉族音乐的创作始终是作曲家们写作的难点,要么写出来的音乐有伊斯兰音乐风格,要么就写成了阿拉伯音乐的风格,要么就写成了既不是撒拉族音乐风格,也不是回族音乐风格,更不是伊斯兰音乐风格这种非驴非马的东西,无论是撒拉族的歌曲创作还是其他撒拉族音乐的创作,使得作曲家们很难驾驭,头疼不已。而张启元在撒拉族音乐的创作上始终坚持民族化的音乐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向,虚心向民族民间学习,汲取撒拉族民间音乐中最有特点和最能代表撒拉族民族属性的音乐元素。他创作的撒拉族歌曲《撒拉尔之歌》中将撒拉族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走向做了完美的结合,使得撒拉族音乐中的“哏”劲和刚性十足,旋律由《尕撒拉夸家乡》的音乐元素脱胎而来,整首歌曲一气呵成,既短小精干,又通俗易唱,歌曲用撒拉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演唱,经青海电视台春晚的平台播出后迅速得到传播,并深得省内省外以及海外撒拉族同胞的认可和喜爱,这首歌曲无论是我省的各种大型晚会还是撒拉族的各种庆典活动,迄今演唱传唱不已。“美丽的循化,智慧的撒拉,东迁一个民族,融和中华大家,耕作黄河上游,奉教伊斯兰哪,一条血脉承炎黄,情系文明中华。”

过去,伊斯兰教对撒拉族人民进行严厉统治,竭力束缚撒拉族人民的思想,不准唱歌跳舞、不准看戏演戏,阻碍了撒拉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如今,撒拉族以歌唱这一艺术形式,反映出他们的爱与憎以及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这与撒拉族所处的人文地理、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历史、民族情感、心理状态、审美追求,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下的生活分不开。“有一个民族的史话,说祖辈们来自中亚,从撒马尔罕到循化呀,说的就是我们撒拉。有一位可爱的尕撒拉,在骆驼泉边长大,绿丝布的盖头青夹夹呀,她就是黑眼睛的阿丽玛。骆驼泉边来担水呀,清泉里映出一朵花,田野里拔草漫花儿呀,美丽的百灵也比不过她。花椒树下弹口弦呀,羞红的脸儿像晚霞耶。”《黑眼睛的阿丽玛》是张启元创作的又一首撒拉族经典歌曲,这是一首为撒拉族著名歌唱家马文娥量身打造的歌曲。歌曲的前奏中加入了阿拉伯风格的音乐元素,描写了撒拉族的先辈们骑着骆驼从遥远的撒马尔罕长途跋涉来到青海循化,紧接着音乐马上转入了轻快的撒拉族音乐风格,将一位漂亮智慧,俏皮可爱的撒拉族姑娘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音乐还是采用了撒拉族民歌中的特性节奏和撒拉族民俗歌唱家韩占祥所唱的撒拉族原始民歌创作而成,这首歌作为马文娥个人演唱专辑的主打歌,她的演绎委婉深情,温柔甜美,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而我国著名回族歌唱家哈辉和我省青年歌唱家何秀琴分别演绎的《黑眼睛的阿丽玛》也各具特色,为这首歌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三、藏族创作歌曲

张启元认为藏族音乐创作要在继承中发展,本民族的东西,要把它发扬光大,也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东西。歌曲《牛背摇篮》可以说是他歌曲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首歌曲的创作中有藏族弦子和弹唱以及拉伊的音乐元素,完全是大脑中意象的旋律,而不是民间音乐素材的融合发展,但一听就是韵味十足的藏族音乐,并带有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思维意识,除了动听优美的旋律以及严谨的曲式结构之外,歌曲还大量地运用了自然音效,使得歌曲有强烈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负重的牦牛翻过一山又一山,牛背上驮着我和我们的家当,山顶的雪莲开了一朵又一朵,我们的家(噢)又走向新的草场。草儿黄了又绿了,冰山冻了又化了,我在摇篮里进入梦乡,我在转场的牛背上成长。”这首歌1996年获中国广播新歌创作金奖、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银奖。1999年获青海省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青海省第四届优秀文艺创作奖。

张启元获奖的其他声乐作品还有:1984年大型歌剧《拉仁保与吉门索》(合作)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奖。1999年歌曲《我们爱家园、爱民族、更爱母亲》获青海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9年由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我的缘啊在门源》获第九届中国电视文艺“百家奖”音乐类一等奖、2010年获青海省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多年来张启元创作的许多歌曲由省内外知名歌唱家阎维文、谭晶、王宏伟、李丹阳、马文娥、张连葵、刘志强、崔丽卿、苏艳、邓春丽、何秀琴等演唱,多部作品的MV在央视以及地方电视台及电台播出。张启元在省内报刊还发表了《简论土族传统民歌》《彩虹飞落的地方音乐创作谈》等论文数十篇。

张启元在30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走遍了青海的大部分地方以及甘肃、新疆等地。他经常来到农牧民家里采风,听他们唱最原始的民歌。听不懂歌词,就听它的音调,有结婚的、喝酒的、“花儿会”上的,什么歌在什么场合唱,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他说,在艺术创作中,所有的音乐创作都要向民族民间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创作的根脉和魂魄,可见民族民间音乐对于创作是何等的重要,因为一个民族的民歌是最能代表这个民族的文化的特征,它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张启元认为现在有许多音乐创作者只注重学习音乐的创作技法和技巧,往往忽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这实际上是走入了一个极大的误区。往往音乐创作的技法和技巧通过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是可以掌握的,并随着大量的写作锻炼可以逐渐提高和成熟,而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是经常性的、不间断的,甚至是一辈子学习的课题,只有不断地向民族民间学习,才可以写出富于民族性和地域特点的音乐作品来。在《河湟情——张连葵演唱专辑中》,我有幸的演唱了张启元老师创作的《我的缘啊在门源》、《安召索罗罗》、《春光共醉》等歌曲。张启元为人朴实热情,许多音乐晚辈求教于他时,他从不拒绝,有求必应,耐心讲解。他的许多歌曲在省内外音乐会上,比赛场上、中小学、艺术院校、演义集团、中老年合唱团、群众文艺团体中被广泛采用。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青海再也不是“长云暗雪山”的古战场,更不是“风吹石头跑”的苍凉地,青海的壮美风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多彩民风,让张启元把所有的创作情感都倾注到歌唱青海、放歌高原的事业之中。多年来,张启元从本土和民间汲取营养,近期出版了他的音乐作品集《岁月流淌的歌》,每一首作品流淌的都是我们民族的歌,每一首作品流淌的都是歌颂大美青海的歌,每一首作品流淌的都是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歌,每一首作品都是从他心泉里涌出的歌。我们期待张启元老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本土声乐作品,以不断振兴我省的音乐文化教育事业,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壮大。

篇5:心泉作文50字

心是无法流动的,但是泉却可以,心的泉,人的心,我的爱。

自然的清泉是清凉的,是纯净的;心中的泉却是热腾的`,就像烈焰一般炙热,但心泉却是那般的冷漠,似乎世间的事物已经让它寒了心,心泉变冷了……不,应该是人的心变冷了,让他的心失去了泉,失去了那一抹活力,仿若行尸走肉一般在世间游走……

篇6:心泉-阅读答案参考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泠泠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的身影。这身影夹杂着几枚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一些绿色的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这些流动,像琴,像笛,像钟磬,发出的铮铮的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乐音。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④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它沥滤自石之罅根之孔,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至今,它不间断地奔流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气勃勃的精神的清泉,比如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崇高。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比如中国的孔子,比如印度的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

⑤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胆囊内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燥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内心的峡谷里澄波荡漾。夜半突然醒来,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⑥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朦胧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横流竖淌的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清泉是艰苦卓绝的。人生的美,正在于此。(选自《思维与智慧》)

1、作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2、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2分)

3、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

4、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篇7:心泉优秀作文

那是个极其寒冷的冬季,一场大雪漫天卷地而来,世界犹如冰雪城,凌冽的寒风如刀片刮在行人脸上,引得一阵阵发痛。此时身着不足以抵抗寒风的我,瑟瑟发抖,耳朵裸露在空气中冻得发紫,额头也散发着热气。我茫然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也不知哪儿的雪球,“嘭!”地砸进了我的脖子里。“啊,冻死啦!”我急忙伸手将雪取出来,可还是有些雪化成了水,使得我后背湿了一大片。我的耳朵拼命往衣领里钻,双手也把衣兜插得更紧了,我就像是冰封在冰块中的蚂蚁般无助、冰冷,我凭着全身尽存的一点热气,艰难地往家走。

突然,一双手抓住了我,我也感到了那只手的冰凉,下意识间我向后一看,映入眼中的是妈妈苍白的脸庞和冻得发紫的嘴唇。我心中一惊,顿时无比心疼妈妈。为了我,她竟不顾自己刚做完手术的身体,顶风冒雪来接我。这时,妈妈迅速地给我披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并把手中的保温杯递给我,心疼地说:“冻坏了吧,孩子!赶紧喝口热水,暖暖身子……”一路上,妈妈为了让我走起路来更轻松些,硬是非要走在前面,让我沿着她的脚印走,还不时地扭过头来,为我拍打衣服上的积雪……妈妈的眼中饱含着对我无尽的母爱,我感觉这些母爱化作了一缕缕幸福的甘泉,深深地滋润着我,让我在寒冷的冬天,也因幸福而感到温暖。

篇8:心泉的散文

散文相较于小说, 它的受众面积显然要更狭小一些。少了跌宕起伏的情节, 缺了血肉丰满的人物, 一篇小小的散文到底凭什么打动读者, 甚至让读者深深地为之着迷呢?难道仅仅凭借我们在日常散文教学中所反复强调的那古老的散文写作规律——“形散而神不散”, 我们就可以说服我们的学生体会到散文独特的美吗?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年轻的鲁迅在仙台师从藤野先生学医期间, 为了好看的缘故, 在完成讲义的解剖图时, 故意将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事后藤野先生找到鲁迅“……自然, 这样一移, 的确比较好看一些, 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实物是那么样的, 我们没法改换它……”[1]科学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艺术, 科学强调的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的东西, 而艺术却强调的是人的感觉, 显然它带有更强的主观色彩。如果承认了这一点, 再去反思一下我们平时解读散文的过程:先看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接下来分析为了抒发这样的情感作者组织了哪些材料。这样的阅读过程无异于是在对散文进行一种客观地解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缺乏美感, 而且它似乎也很难让读者体会到散文的美。将这样的理念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恐怕也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更好地应付考试, 却很难激起青年学生对于散文的热爱。那么到底该如何去读散文, 我想应该读出散文的散文味, 尽量去体会不同散文不同的美, 去感受作者的个性情怀, 个性格调。

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孙绍振先生则将其幻化为“我感故美在, 我不感故美不在。”[2]散文, 实际上传达地就是一种感觉, 是个人的一种审美经验!作者的某一次经历让其感受到了一种细腻深刻的美, 接下来, 他将这种体验诉诸文字, 从而将自己特殊的感觉准确地传达出来。因此, 相较小说而言, 散文往往带有更为浓厚鲜明的个性色彩。以实际的生活经验来看, 越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东西, 就越不可能是那种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眼望得到的美。以朱自清的散文为例, 欣赏他的, 热情地称颂“……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 除冰心外, 文章之美, 要算他了。”[3]不喜欢的则毫不留情地批判“想象不够充沛……欠缺开阖吞吐之势……句法变化少, 有时嫌太俚俗繁琐, 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于明显, 形象的取材又过于狭隘。至于感性, 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 太软太旧……”[4]。其实赞美也好, 批判也罢, 都围绕着朱自清本人的创作展开, 他们都承认朱自清的散文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 只是作为读者在阅读时有不同的喜好而得出不同的评价罢了。仔细留意一下不难发现, 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类型化的需求。有人喜好周树人的睿智犀利, 有人赞赏汪曾祺的平和冲淡, 有人推崇舒舍予的温暖, 有人偏爱郁达夫的冷清……就想听歌, 有人专听某一个歌手, 有人为着类似的曲调, 有人则冲着优美的歌词。读散文时, 散文的文字美, 以及文字背后所透露出的格调, 都会成为我们喜欢某一类散文的理由。我想这里所说的格调便是“散文味”吧!

“散文味”或者可以说就像一个人所散发出的气质。作家本身的气质会决定他的散文所散发出的“味道”。在中国现当代的散文作家中, 郁达夫也是一位极富个性色彩的作家。《故都的秋》中一句“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便摄住了他笔下所描绘的故都北京秋日里的花花草草、闲人闲事的魂魄。这里最值得玩味的莫过于“悲凉”二字。“清”“静”当然令人回味, 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了清静的秋的文字。可郁达夫所表现的“北国的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他眼中看到了故都秋景中诗意的悲凉, 并且将这“悲凉”当作一种美来加以怀念欣赏!于是在他的文字中, 我们看到了郁达夫所怀念的北国之秋出现在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上, 他想念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没有故宫的熙熙攘攘, 没有颐和园的摩肩接踵, 他所钟爱的都是些幽静、古老的所在。他甚至刻意过滤掉了秋阳下那五光十色的景象, 于是中山公园里花团锦簇的秋菊不见了, 景山上红黄相间的霜叶也消失了, 只留下冷冷淡淡白色蓝色的牵牛花, 以及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衰草。而且, 不仅在视觉上作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还有听觉。在《故都的秋》中, 听不到繁华市井中交易的喧嚣, 听不到胡同深巷里小贩的吆喝, 只听到悠远的钟声、萧索的鸽哨。甚至郁达夫在嗅觉上也只偏爱连气味也没有的槐花的落蕊。细细比较, 我们会发现,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少了老舍《北平的秋》中的五光十色、热热闹闹。也没有林语堂《动人的北平》中的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故都的秋”只是郁达夫一个人感受到的宁静自然之美。这种美和他的文化修养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存在莫大的关系。也许别人并不觉得北方那稀里索落的秋雨有什么味, 也不觉得都是闲人悠闲微叹的问答, 可郁达夫偏偏“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这北国的秋天。

仔细品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会发现, 他对于秋的描绘既不同于“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悲凉, 也不同于“我言秋日胜春朝”“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迈。他对于秋的审美有其独特的个性, 那样一种感受是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所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经常会在诗文中表现秋天,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秋天在四季中是最富诗意的。然而, 在绝大多数时候, 由于个人经历、人生际遇的关系, 这些文人在秋天里是孤独痛苦的, 秋只是他们作品中深沉悲凉的底色, 而非单纯地欣赏对象。马致远写下“枯藤老树昏鸦”, 只是为了感慨“断肠人在天涯”。范仲淹吟唱“碧云天, 黄叶地”, 也只是想引出“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秋天在古代极易引发文人骚客感伤的原因自不必多说, 在古诗文中还有一类将秋天的格调表现得极其高远的, 则更多的是政治家的专利。从刘禹锡、黄巢, 直至毛泽东, 他们那表现秋天的诗词中异乎寻常的高昂的调子, 实际上更多的是他们作为政治家的一种独特的临秋情怀。郁达夫和他们都不同, 他对于北京的秋日的描绘是将秋的深沉、萧索甚至衰亡当作美来欣赏。趣味独特的作者偏要在繁华的北京城租一椽破屋去玩味扫帚在地上留下的细腻的灰痕, 甚至还有无生命的衰草、落蕊。这样的心境, 估计只有“诗鬼”李贺那种以死亡恐怖为美与之相类似。众所周知, 郁达夫曾留学日本。日本传统文学中的幽玄美、物哀美本来就推崇将苦闷、忧郁、悲哀作为美。川端康成就曾直言不讳——“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通的”[5]。在日本期间, 郁达夫必定会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以至于他的文章才显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个人色彩。

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全部文字都是郁达夫自己的独特经验。他对于北国之秋有一种深沉的爱, 它青睐北方郊外那种“悲哉, 秋之为气”, 他会为那种“胡笳互动, 牧马悲鸣”的哀感而泣零。他是这样一位感性的作家, 假若你欣赏这样一种气质, 你就会深切地体会到他要表现的“草木摇落, 金风肃杀”的美, 也必定会喜欢上他所描绘的“严肃、凄凉、沉静”的北方之秋。

其实, 不仅仅是郁达夫, 每个人的散文恐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散文真正的美也就在此。为什么不去仔细品味散文中五彩缤纷的个性呢?要知道, 品读散文就像与不同的人闲聊, 在散文中, 我们结识不同的人, 看到他们别样的生活状态, 或许我们会体会到他们的甘苦, 会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落泪, 这恐怕才是阅读的真正乐趣所在。我总固执地坚持读出散文的散文味要比简单地从情感、材料的角度解剖文章有意思得多。毕竟, 优秀的文章都是浑然一体的。

读出散文的散文味, 去读林语堂的广博, 去品谢冰心的清新, 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 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摘要:读出散文的散文味, 去读林语堂的广博, 去品谢冰心的清新, 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 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关键词:散文,散文味,《古都的秋》

注释

1[1]鲁迅.藤野先生[M] (选自《朝花夕拾》) .

2[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

4[4]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篇9:“泉心泉意”韵味悠长

2012年“十一”长假的一天,在由杭州开往北京方向的G62列车上,一位衣着时尚的女士边翻看杂志,边磕瓜子,瓜子皮不时飞落到小桌和地面上,乘务员过去清扫后,很快车厢地面上又是一片瓜子壳。

一位年轻的乘务员看到这一场景有些抱怨,正好列车长魏元元来到车厢看到了这一幕,她面带微笑拿着清洁袋为女士送去,并为这位旅客清理了地面卫生。那位女士有些不好意思,之后把瓜子皮都放入清洁袋内。魏元元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她这一小小的举动影响带动了周围的旅客都自然而然开始注意一些乘车细节,也让刚上班不久的年轻乘务员颇有感触。

在公共场所和陌生人群中,个别旅客觉得反正周围没人认识自己,在注重素养和方便任意的权衡中,容易选择后者,而这个微妙的“权衡”过程就是乘务员引领旅客文明出行的服务空间—乘务员让个别在细节上有所疏忽的旅客在乘坐高铁动车时有一次小小的感动,通过耐心、细心服务,用真诚打动旅客。

乘务员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最美标准, 她们认为的最美标准,那就是“恰好服务”。人们也许会觉得这是一句口号,但能在工作中“用心”做到这一点却实属难得。

按照正常作业程序巡视一遍车厢,耐心回答旅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随时注意睡觉的旅客,轻轻为旅客放下遮阳帘;旅客下车时,提醒旅客带好行李,就近下车;旅客在休息时动作轻微打扫卫生;天气寒冷时,为上车旅客倒上一杯热水……这些在工作中司空见惯的小小细节,乘务员做起来就像在完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一般。

正是这些入微的细节,让旅客感受到旅行的温馨。曾经有位华侨旅客这样描述乘务员 :“ 乘务员很美,高挑的身材,精致的五官,淡淡的微笑挂在脸上,如邻家小妹,有着别样亲切。在旅途中,乘务员看到车箱有垃圾会马上清理,还不停巡视,整理行李防止有东西掉下来,看到有旅客休息时,她逐一放下车窗的帘子,让乘客安静入睡。看着她们手拿毛巾,不停弯腰、起身、弯腰的身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创新是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创新也是一个挖掘不尽的“金矿”。济南客运段高速动车队针对乘务员和高铁线路的特点挖掘潜力,在列车上进一步开展服务创新,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列车服务的全过程。

篇10:心泉叮咚中考作文

——题记

酸,甜,苦,辣,从舌尖感知,味蕾尝出其中的生活味道。而人生的路上,你要用心去闻去感去尝,那酸甜苦辣,有时味道太重,也只有那心底的一股清泉,用它的温柔冲淡。

人生时有不如意,于是不如换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虽不能做到无悔,但至少是经历过,尽力过,也会留下好的回忆。

我不是一个容易静下来的孩子,反而是常常容易兴奋的。可以因成功,头脑里便响起了摇滚乐,心更会跳动着乱了节奏。也会因为失败,关上了所有的音响。我并不冷静,,但还好,我还有文艺细胞,喜欢自然的美与静,这是心泉的源头,使心不会过于喧闹。每一次与大自然的相会,其实是让心泉与自然相融,将它的静与温和涌入我的心房。

喜欢坐在草地上,一阵阵微风拂过,叶子摩擦着,送来星星点点的清香,杂着梅花的芬芳,听它们奏一曲大自然的美曲。阳光送来暖意,它穿梭在叶间,一闪一闪的,跳落到你的身上,轻轻地爬上脸颊,眼睛所触皆是一片柔和的光晕,细小的尘在光束中升腾,骤转,向下,翩飞,在空气中舞动着,充斥着每个角落。白云便缓缓的在空中游动,天是浅蓝的,隐在一片金丝与薄缦之后,如海水一样深沉,静谧。白云是浪涛,一点点的交合,重叠,溅起白沫,涌向无际天边。一颗心对此向往、追求,心泉点点流淌,与这云海相会,流入心海。细细的流淌,丝丝清凉,让躁动的心平静,融入这一片宁静的天地。合上眼,风在耳边述说着它的故事,将梦想植入我心。心泉流淌,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是我心中不灭的力量与希望,它让我心境平和,更加坚强的去面对生活。

篇11:心泉滴在清晨的弦上诗歌

曦光在无声地漫延

树梢,最早地接收着

白昼的频率

.

心灵潮动,泛起的泉音

先从眼睛的明澈中醒来

这由静到动的心泉

滴落在晨思渐舒的.琴弦上

.

因了琴弦上滴落的心泉

早晨,溅出清幽的空灵

窗棂下,一两声鸟啾

砸响了远山的空谷回声

.

心泉滴在脑海的琴弦

满世界的静里,泛出层层涟漪

我听到了禅者回向的梵音

我在抚摸心底原始的潮动

.

伴着心泉撞响的琴音

晨光的水色,已是波光粼粼

仓央嘉措念着情诗走来

朱自清在荷塘小屋已然睡醒

.

腊月的晨,很静很静

有风送长安梅香而来

这香,跨过的不仅是明净的心海

篇12:心泉叮咚作文600字

总记得那时,我还是个差生,安静的睡在桌子上,“周大耀”!老师一字一顿的把正在与周公对弈的我拉了出去,潜意识的回道“到”!这一吼惊动了不少的人,我再次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老师不屑地瞥了我一眼说:“一会到我办公室”。话语刚落便转身走了,我腿一下软了,瘫坐在椅子上……

我心想管他呢,又不是第一次来,老师说几下也就完事了,顶多叫家长,反正我爸早就不管我了,叫就叫,谁怕谁!我心虚的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周大耀”!老师大声叫出了我的名字,我猛的挺直身体,咽了一口口水,背上流了许多冷汗,第n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味我似乎都嗅到了,屏住呼吸,静静的等待着暴风雨的到来……

老师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贾老师啊,我儿子又捣乱了吗”?电话那头传来父亲苍老的声音。没有,您儿子没有捣乱,他啊学习进步了,我打电话只是为了了解一下您对孩子的期盼。老师的话在旁边的我是可以清楚的听到的,不禁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脸茫然。但还没来得及思考,老师就把手机递到了我的耳边,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咳、咳期盼啊,就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将来争取离开家乡这两亩薄田,向外发展,但也不要求他多么勤劳,只要愿意学……”

我鼻子酸酸的,泪水缓缓流下,自眼眶流进内心……“叮咚~叮咚……我猛地拉开门,挟着寒风与泪水奔向教室,重新拿起以前几乎没动过的课本……那是一个差生的忏悔、那是一个差生的起跑线、那更是一个差生心泉中有一股暖流流入心泉……

上一篇:入团宣誓仪式老团员代表发言稿下一篇:《人类和技术环境》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