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的散文

2024-04-17

天香的散文(共9篇)

篇1:天香的散文

天香的散文

我小时候,家中北屋的两个窗前各有一个花池,东边种着一株石榴,西边栽着一株牡丹。石榴花是大红色的,似火;牡丹花是纯白色的,如雪。

母亲喜爱红花的石榴,但更爱白花的牡丹。对于牡丹,母亲不仅一年到头精心管理,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用心看护,容不得任何伤害。白牡丹盛开时节,花朵簇拥挤满枝头,数以十计,但家人谁都别想采摘一朵,即使是家中向来说一不二的父亲也不行。母亲的理由是,牡丹有灵性,花朵若被采折,花枝也会跟着枯死,伤及元气。母亲还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谁也不敢单独受用。每年严冬到来之前,母亲都要围绕牡丹搭起一个小木架子,四周和上面堆上麦草,做成一个既防寒又透气的小草垛,避免牡丹被冻坏。其实母亲及全家人都清楚,牡丹是比较耐寒的植物,老家的冬天很难对它构成威胁。但母亲宁愿多此一举,也要确保万无一失。

母亲对白牡丹近乎溺爱的态度,让幼时的我感到非常疑惑,觉得无法理解。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并不特别喜欢花,尤其排斥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草花,称之为“谎花”。因此,能在母亲打理的家院、菜园中立足的植物,不是能够成材或结果的树木,就是可以食用的瓜果、蔬菜,很少有只供观赏的花草。有一年父亲在院子里栽了几株“黄金钗”名菊,还被母亲好一番埋怨。而且我还知道,母亲原本很不喜欢白颜色的花,觉得不够“喜庆”。

这株白牡丹的来历并无多少特别之处,是父亲从县城一个朋友那里讨要来的,一直种在我家西窗前面,正对着父母的房间。牡丹品性高贵,栽植不易,在许多地方是稀有之物,但在我们老家却极为平常。我上小学那些年,生产队每年都会种植数十亩牡丹,将牡丹的花、根作为药材卖给国家。每年春天,一望无际的牡丹田虽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但尚未开花的牡丹却酷似棉花,毫不起眼,完全看不出“花中之王”的风采。只有到了花开时节,数十亩牡丹田变成了花海,人们才会领略到牡丹的雍容华贵。

生产队种植的牡丹虽多,但却只有一种颜色:粉色,即人们最常见的牡丹花色。这种牡丹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花蕊丰满,花色艳丽,堪称“花中骄子”,是牡丹花的代言品种,成为许多牡丹画作的首选。这品牡丹美中也有不足,即基本上没有香味。牡丹盛开时节,即使置身于数十亩花海中,也只能闻到淡淡的花香。因此,乡亲们对牡丹的最初印象,是芳而不芬,正好与农人的常识相吻合。在乡村田园中,植物花朵的大小、艳丽,往往与其香味浓烈成反比,即越是艳丽的花,或越是朵大的花,香味都不大;倒是小花、淡花,香味反而很浓。对此,乡亲们称之为“一好容易两好难”。乡亲们的这一常识,其实正是自然界的一个规律:花朵的艳丽与香味都是吸引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的手段,多数植物只要一招便可,没有必要双管齐下。当然,这是许多年后我才了解的`。

我家有了这株白牡丹后,彻底颠覆了乡亲们对牡丹的认识。春末夏初,白牡丹枝条上的花蕾陆续绽放,雪白的花朵玲珑剔透,一尘不染,一下子便将院落映照得亮丽起来。让乡亲们称奇的是,这株白牡丹的花朵奇香无比。一进我家院子大门,阵阵花香便会扑鼻而来,沁人肺腑,让人心旷神怡。每一个到我家串门的邻居,都会陶醉于白牡丹那独特的香味,觉得任何花香都无法与牡丹之香媲美。这株白牡丹香味不仅独特,而且香气散播范围大,滞留时间长,左邻右舍和院前大街的空气中,都久久弥漫着它的花香。幼时的我,尚不知有“天香”一词,也没有学过“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的优美诗句,总以为这株白牡丹独一无二,是人间罕见的珍奇品种。也是多年以后我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往往都有例外,如玫瑰便是色香双绝;并非所有牡丹都没有香味,很多牡丹不仅飘香,而且冠绝群芳,是大自然里最香的花。

由于这株白牡丹玉笑珠香,自然被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奉为珍品,也让母亲感到十分自豪。但我知道,这并不应该成为母亲珍爱牡丹的主要原因。待我年龄大一些后,渐渐明白,母亲对白牡丹是一种疼爱,更是一种敬畏,这可能与一个?美的故事有关。

幼时的冬日夜晚,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躺在被窝里听父亲讲故事,而听得最多的,便是《红白牡丹精》。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古代一个书生是牡丹“花痴”,每年都要到洛阳会友、赏花。这年春天在朋友的牡丹园中,邂逅一位红衣女子,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便瞒着朋友将其带回老家,结为夫妻。女子见书生之弟也是单身,便又回洛阳带来一位白衣女子,称是自己的妹妹,嫁与书生之弟。第二天开春,兄弟各有了一个儿子。不久,书生又到洛阳赏花会友,无意中说出妻子的姓名。朋友听后大为惊异,说这是园中一株红牡丹的名字,去年与一株白牡丹先后神秘失踪。书生听后明白了真相,回到家后痛骂妻子姐妹是花妖。妻子听后伤心无比,与妹妹将两个孩子从窗口扔出,飘然离家而去。书生兄弟二人冷静后万分悲痛,将已死的两个幼子就地掩埋。不久,掩埋处竟分别长出一棵牡丹,一红一白,都是珍稀的牡丹品种。这个故事我不知听过多少遍,对其中的情节早已熟悉,一直觉得只是一个神话。但父亲讲故事时,每次都讲得异常仔细、生动,不会漏掉其中任何一个细微的情节,让人如临其境;母亲则静静地听着,时而发出轻轻的叹息声。我想,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可能会把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对牡丹产生敬畏之情。

母亲去世后,白牡丹在家人的养护下,依然年年盛花,香气依旧。我家住在村西头,母亲的墓地离家只有百米之遥。每年春末夏初,借着轻柔的东风,牡丹之香便会飘到母亲的墓地。没过几年村庄拆迁,大哥便将白牡丹移到了县城。每年白牡丹凋谢时,大哥会把掉落在地上的花瓣小心翼翼地收存起来,待到给母亲上坟时,撒在母亲的坟前。出于对母亲的孝顺和对牡丹的敬畏,大哥从来不把盛开的花朵带到坟前。

有一年探亲,我与大哥闲聊时,无意中听到了一段往事:父亲年少时喜爱唱戏,与姨父在一个戏班子,很小便是朋友。由于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去世早,二姨出嫁时,家里只剩下不满十七岁的妹妹,放心不下。不久,母亲便嫁给了父亲。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并惊叹现实与传说有时竟然如此相似。

母亲去世后的第十个春天,白牡丹再也没有发芽。我想,它也许去了天堂,与母亲做伴。如今大哥居住的小院里,依然种满了牡丹,自然也少不了白牡丹。我和大哥都觉得,作为“天香”的牡丹之香,一定能够飘到天堂,陪伴着母亲,如在人间时。

 

篇2:天香的散文

又是一场杭州雨,丝丝点点凉意,交织得麻麻密密。

行人匆匆行走在清明里,杏花村的酒香再次引来一段人生际遇。

草色还新,遥望青青近却无,竹叶片片脉络清晰,散着清香,

一名白裙少女手持青皮葫芦漫步在竹林里,四处收着竹露,也有几滴顽皮的,落在女孩身上,

湿了一点两点,蓦然,女孩回眸惊鸿一瞥,蛾眉皓齿,美得不真实,晨光熹微,晨风拂过,

女孩的裙角微微卷起,好一副,水墨江南。

行至深处,竹林密集起来,一阵劲风拂过,无数雨露从天而降,袭向少女,只是,最后一刹,一把伞撑在女孩头顶,

雨露全被弹开,女孩转身,僵住了。

夏音是杏花村老板的独生女,夏老板从来不娇生惯养,从小吱唤夏音给酒馆帮忙,夏小姐也是懂事,也是喜欢帮的活计,倒是天天去竹林中采集酿酒的露水。岁月也还快,不知不觉一晃十八年,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无奈夏小姐一个也不中意,任那媒婆说破了天地,她也只是一如往常帮着酒馆采集新露,似乎一点也不愁谈婚论嫁之事。

不过夏老板倒是急坏了,天天寻思着给女儿找个好人家,衣食无忧,一世无忧,

夏音实在是烦了,便交代自己已经芳心暗许,乃是城外一书生——叶忆。

夏老板一听直摇头,不行不行,这小子穷的只剩下连耗子都不啃的破书了,一文不名,谁跟着、谁倒霉,现如今朝廷昏庸,纵有才华在身,没有钱财在手,也取不得功名,哪个父亲愿意自己的女儿受苦?不过,又有哪个女儿会完全听从家长的安排?尤其是,在爱情上。

落花有意,流水多情,二人许下诺言,日月为盟,私定终生,任夏老板再三劝阻,夏音只顾着给叶忆写信,那些话,无非左耳进、右耳出。

无奈下,夏老板召来叶忆,深刻的谈了谈。

“小子,想娶我女儿不也不是不行,但是我不放心把女儿的下半辈子交付给一个衣食没有保障的人身上,不管你多爱她,我都比你多爱了她十八年,这样,素问叶家祖上善于制伞,传说的天香伞更是巧夺天工,三月后,杭州的百伞大赛上若是你取得名次,我也放心把小音这孩子托付于你。”

原来,朝廷腐朽,当今圣上只顾吃喝玩乐,如今更是迷上杭州伞,硬是要在清明举办百伞大赛,选出天下第一伞,如此若是获得第一名,会封官加爵,荣华富足。

叶忆便从那天开始消失,一声招呼没打,就已经三月不见其人。

四月,杭州的百伞大赛轰轰烈烈的举办,传说中天山雪浸南山竹成伞骨,沉香百年木为伞柄,万年不化冰原上的雪蚕吐丝为面,经历秘法独制的天香伞已然出世,这消息拨动着每个杭州人的心弦,欲,一睹其状。

清明这天清晨,阳光正好,夏音依旧在旭日东升的一刻采摘新露,

行至深处,竹林密集起来,一阵劲风拂过,无数雨露从天而降,袭向夏音,只是,最后一刹,一把伞撑在夏音头顶,

雨露全被弹开,夏音转身,僵住了。

“小音,我要的从来不是荣华终身,富贵一世,而不过是与爱的人厮守浮生,这把天香伞,我只想让它撑在我爱的人之上。”

是叶忆。

夏音红了眼圈,不顾风尘的把叶忆拥入怀中,泪水恣肆,沾满了叶忆的一身青衫。

“傻瓜,谁会在意你是否王侯将相,我只要你太平安康。”

“小音乖,不哭不哭,我给你吹曲子开心。”

叶忆把天香伞柄轻轻一旋,那晶白色的伞竟然自己在半空停留,偶然几滴露水洒上,也在瞬间飞溅开来,叶忆松开手,伞不升不降的在空中起舞。

信手摘一片竹叶,任由夏音抱着的叶忆闭上眼,双手捏叶,一曲《恋夏》便婉转而出。

风起风落,乱了一片苍茫,纷纷翠叶霏霏晶莹,交织在一起,和着百转千回的曲子,奏出夏的意味。

最美好的不过是,岁月未深,爱已成真,去年今日此门,不负伊人。化雪青春,雪化清纯,风月花前深吻,何必多问。

一曲终了,叶忆睁开眼,看了看怀中的夏音,已然睡了,这几个月不知道她担心几许,真是苦了她。

“小忆,你说你没有去参加百伞大赛,我爹会不会不许你我?”

“呵,你又何必担心,我们的未来靠我去闯,有了你,我还怕什么?”

“你眉间有忧愁,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你不问我不说,怎能是瞒?”

“那我现在问了,你说不说。”

“当然,不过不知从何说起。”

“长话短说吧。”

叶忆沉默了,望着升起的太阳,又看了看夏音,无奈一笑。

“你可知,我为何不去参加这百伞大会?”

“自然不知。”

“因为一个人,女人。”

“那是?”

“当今最受宠幸的`小公主。”

“......”

“我在外历练时意外救了她,那时我也不知她的身份,不过她纠缠不休,这次也追到了杭州。”

“那?”

“这次的百伞大赛便是她主持。”

“哼,人家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去从了她。”

“哪能呢,小音,我只喜欢你。”

“哼,我才不要信。”

“要的要的,什么不要也不能不要我是不是~~”

......

当夏音带着叶忆回到杏花村准备与夏老板摊牌的时候,却发现杏花村暂停了营业,驱散了所有人,只剩下夏老板坐在一条长椅上,合计着账本。

“爹?你这是?”

夏老板抬头瞄了二人一眼。随即淡淡的说道,

“还回来干什么,收拾收拾东西,快离开吧。”

“爹!”

“夏老板,即使我没有去参加这所谓的百伞大赛,我也向你保证,我会尽全力照顾好小音。”叶忆背着天香伞,朗声道。

“这无关于什么,不是我不留你,而是不能留你了,音儿,”夏老板的声音哽咽了,“虽然我很想你过上荣华的好日子,但如果你不喜欢,我也不会强求。”

“爹,即使我与小忆在一起,也还是会照顾您老人家的。”

“哎,你这傻孩子,能知道些什么,圣上诏谕下来了,满十六岁到二十二的未出阁女子都要去宫里选秀,如今来不及嫁了,你们快走吧。”

“可是,爹,我们走了你怎么办?”

“你爹我又不是黄花大闺女,哪里在意什么,哈哈,我这几年也攒了不少积蓄,算是礼物了,做父亲的,最希望的永远是子女的快乐,”夏老板停止算账,拿出一沓银票,又看向叶忆,“哎,多余的话也不用说了,好好待她。”

“请放心,我知道该怎样办,这天香伞乃我祖传秘制,如今便搁下,也好作个念想,这伞有很多妙用,有一种作用就是酿酒,天然露珠洒上滑下,再用来煮酒别有一番风味。”

“是啊,爹,想念女儿的时候,就看看,酿成的酒也可以叫夏叶酒的。”

“哎,触景生情更伤情啊,什么夏叶酒,如果叫这名字我还能睡得着觉?不如叫天香玉露算了。”

“也好,那夏伯父保重。”

“还叫伯父?”

“是!爹。”

.......

“小忆,你说我们这算不算私奔?”

“或许吧,不过私奔私奔,什么是私?为什么私?因为爱,爱就是私,为了对方而私。”

......

“小音,随我浪迹天涯,苦了你了。”

“不会不会,我小时候就曾幻想能有一个人,带我赏尽天下不尽风月,我深爱,他深爱。”

......

你问我为什么选择执着于她,明明你什么也不比她差,我回答,只因为在我最颓废的年华,只有她,善良过我的天下。

新词一路,陈酒一斛,竹林焚香,天香玉露。所幸,我们不是爱在疏途。

篇3:天香的散文

《天香》的故事始自明嘉靖三十八年 (公元1559年) , 终于清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 讲述上海申姓大家族从兴旺奢华, 到繁华将尽的命运。申家的兴衰史只是这部小说的背景, 王安忆用更多的笔墨, 以江南“顾绣”的源流为线索虚构演绎了出自申家后宅女眷之手的“天香园绣”的流变, 包括其如何产生、如何达到绝品、如何散入民间, 以此钩沉出当时沪上“饮食男女”的生活, 折射出上海的独特的城市性格, 延展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史。

一、沪上“饮食男女”的塑造

王安忆曾说, 《天香》“只是一个关于女性生活的故事”。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推动绣艺发生改变的人物。申柯海的妻小绸, 一个有思想、有才情的大家闺秀;其妾闵氏, 典型江南苏州女子, 温婉细腻, 与小绸共创“天香园绣”;侄媳希昭, 出身于杭州书香门第,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以书画入绣, 成天下一绝。申府家道中落, 侄女蕙兰寡居, 希昭、蕙兰等以“天香园绣”支撑家用, 蕙兰更设幔授艺, 使其光大天下。除了这三个女子, 与“天香园绣”密切联系的其他女子, 也是各尽特色, 如天真自然的荞麦, 大方细心的镇海媳妇, 坚强隐忍的张老妇人, 性格直爽的戥子, 等等。

王安忆将众多女性推向了情节发展的中心, 颇有为“天香园绣”的女性立传的意味。女性的突出地位与她们生活的环境与遭遇密不可分。天香园极其考究地建成后, 园里的男性专事享乐, 不为生产, 于是有了“一夜莲花”, 有了炫奇的设宴, 有了买卖游戏, 有了不遗余力的制墨, 等等。他们也许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纨绔子弟, 只是像长不大的孩子, 生生将任性孤行的生活过成了哲学。当精神享受的物质基础开始动摇时, 女人们藏在深深庭院的女工技艺承担起了重任。“天香园绣”在园内发展为罕见的至高艺术, 但最终被迫走出园子, 走向实用, 变成商品, 与日常生计息息相关。

晚明时的前上海大量充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但风平浪静之下也会暗流涌动。地域的特殊性, 早期的思想启蒙, 封建传统的不堪重负, 才顺理成章地有了王安忆笔下商品贸易不断发展、女性地位显著提高的上海。但是“天香园绣”又是如何走出园子, 实现艺术和市场的联姻?我们不难发现园中男子的“功劳”, 小绸和希昭的绣品都因为柯海朋友的慧眼识珠才打出名号, 蕙兰由于阿施的引荐才能靠绣品维持家计。这不得不说是作者对传统封建社会的反思, 女性有才能、有手艺, 在家能够独当一面, 但其自身的被证明却离不开与外在社会紧密联系的男子。这是何等的相悖?但又确是当时真切生活情境的写照, 王安忆平静地叙事让一切的发生顺乎天时与地利, 她没有激烈地批判, 但真切地让我们瞥到那个时候随时变化着的多元化的上海。

二、上海城市性格的彰显

上海原是春申故里, 《天香》以申府为名, 柯海、镇海的取名皆与“海”相关, 开场就透露出城市寓言的意义。“草根”的市井文化, 是王安忆对上海进行精神书写的切入点, 从日常生活中写“传奇”, 以“传奇”展现世俗生活。从“天香园绣”的流变史中, 我们隐约感到作者对上海这个城市性格起源和形成过程的隐喻。

“顾绣”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香》以“顾绣”的发展史为原型, 虚构“天香园绣”, 写法上去戏剧化, 淡化抒情和感伤的氛围, 纪实性地写作关乎花鸟、食材、园林、山水、书画、纺织的见识, 为那朵江南传统艺术奇葩立传, 同时也为承载这个技艺的上海城市写史, 即所谓“以最极端真实的材料去描写最极端虚无的东西”。[1]

晚明时的上海, 充斥着末世的纸醉金迷和物欲狂欢。小说开初, 写造园, 写享乐, 写各类奢华, 已经是在兴旺的顶点上了;再往后, 就走下坡路, 只是一开始下坡的感觉不会那么明显, 但趋势已成。这样的“天香园绣”生于这样的家族趋势中, 却逆势成长, 三次流变完成了蜕变。王安忆的“物质文化史”反写衰落, 却最终把“天香园绣”的命运推向广阔的生机。

正是撕裂了一切, 才有破灭后的重生。上海从来就是如此, 它勇于尝试与突破, 不畏流言与蜚语, 从来不按牌理出牌, 持盈保泰本就不是上海的本色。颓靡无罪, 浮华有理, 没有了世世代代败家散财的豪情壮举, 怎么能造就日后的五光十色?上海在矛盾中形成以现世为基准的时间观, 因而有人说:“上海的历史同时是反历史。”[2]上海经历了涅槃后的重生, 充满悲剧力量和史诗意味, 终极的指向是未知的探索式的未来, 但这个未来没有人会承认它是不好的。

今天的上海按照自己的“集体文化无意识”自然发展着, 将自身的优缺点暴露在世人面前。上海就有着这样的霸气, 上海人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个性, 他不怕被揭露, 被争议, 它的生存哲学就是历经沧桑后的蜕变。

三、上海多元文化的显现

上海是滩, “滩, 水濡而干也”。它是河、海、湖边淤积而成的平地。从地理上讲, 上海正是这样一个生成于长江入海口的滩涂地带;而从文化上讲, 上海则正是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积淀的产物, 体现着有容乃大的胸襟, “‘滩’是什么?就是地产大, 气象大” (《天香》, 138页) 。

“天香园绣”从实用进入审美, 又从审美回归实用, 《天香》的结局, 是大家闺秀洗尽铅华后的安稳与平凡。《天香》的韵味是清雅依然, 却不离人间烟火, 一份“雅趣里的俗情”。这与沪上的文化风范何其相似, 世俗的生活中总有精致的讲究, 商业的氛围中亦不乏文化的包容“天香园”绣艺的开创者是苏州人闵氏, 继承它的偏偏又不是本地人, 却是来自杭州普通人家的希昭, 推广它的虽是自家人, 但已不是纯粹的本地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象征上海文化的雅俗兼并。

余秋雨在《上海人》中说道:“上海文明的肇始者, 是明代进士徐光启, 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 概括着无形的上海文明。”《天香》中王安忆让徐光启的人生与申园的命运产生交集, 他“格物而致知, 然后学以致用” (《天香》, 219页) , 南北游逛时先后遇到了意大利传教士仰凰和利玛窦, 开始接触天主教, 虽从小受到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宗教精神的影响, 但并未对西方宗教一笑了之, 而是深入地思考起来, 他和他的朋友仰凰积极传教, 提倡西方科学文明。柯海的儿子阿施本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却最终被天主教救赎;蕙兰的儿子灯奴虽受过《三字经》的教育, 却也对仰凰尊敬有加,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下长大。申家的后嗣已是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产物, 西方自由、普世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天香园绣”转向民间。徐光启的贡献成就了今天的上海“徐家汇”, 小说中的他虽是虚构的人物, 却是“假亦真时真亦假”, 纪实与虚构往往只是一线之间, 他们共同指向的是上海的文化传统———有容乃大。

易中天在《上海人与上海滩》一文中写道:“上海人的特征也是一种文化特征。”他们最大的心理品性是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

最好的代表是杭州城和她孕育出的女儿沈希昭, 作为天香园绣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代精英, 她与上海若即若离, 灌输进一个旧朝廷的遗老王风, 和偏安世里的烟粉, 为那份市井增加了创造力, 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与一条新的可能性, 与上海的个性特质完美结合。她有着务实的婚恋观, 在一种“尘埃落定”后, 是她追求生活的勇气和动力;她有着精明的处世观, 对同是要强、好强的婆婆小绸, 她不惧怕, 也不挑衅, 而是学会顾及各方的面子, 维持平衡;她有着坚韧的生活观, 对离家出走的丈夫表现了耐心与宽容, 把平凡、琐碎的日子精雕细琢, 直至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民间艺术”;她的个性开朗、胸襟开阔, 大胆将书画入刺绣, 助蕙兰设幔, 推广绣艺;她珍惜自己的绣品, 同时也不排斥商品交易的方式, 愿意将之与同是书香门第之人进行等价交换。王安忆以最亲切的角度侧面展示了上海市民阶层的本质生活, 她清楚地看到繁华背后最本质的东西, 这才是一个城市延绵发展的根, 它存在于每一个聪明女人“沈希昭”的人生里。

最后, 我认为花园城市固然美丽, 她毕竟不是每个人期盼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的泥沙俱下、欲望充盈在上海这个城市身上真实地体现, 西方文化在无阻碍地侵入, 大有占据主流大众心理的趋势,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被修剪的城市还是一个自由的城市吗?迷失后的狂欢还能维持多久?

我们对上海文化的现状虽然忧虑, 但并不绝望, 因为这个城市在历史上不是一张白纸, 它有很好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可以影响未来, 只要我们重视历史中那些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扬光大, 赋予这个城市以自由的、民间的活力, 上海依然会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今日的沧桑或许是昨日的实力, 昨日的实力则注定是一种博大的文化。相信换了人间的上海会给我们新的期待。

摘要:王安忆的小说《天香》以晚明时期上海申姓大家族从兴旺奢华, 到繁华将尽的命运为背景, 通过申家后宅女眷之手“天香园绣”的流变, 钩沉出当时沪上“饮食男女”的生活, 折射出上海的独特的城市性格, 延展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史。

关键词:小说《天香》,文化性格,上海文明

参考文献

[1]王安忆.我们在做什么——中国当代小说透视 (2000年版) [M].独语.台北麦田出版, 第233页.

篇4:论《天香》中隐含的禅意

关键词:格物 通古 轮回

王安忆的《天香》“不再勾勒这座城市(上海)的现代或当代风貌,而是回到了上海的‘史前时代”①。晚明距今不过四百余年,算不得上古,之于上海却是“古早”时期了。鲜活于王安忆笔端的“天香园”浸润在“古早”自由的想象之风中,其间的人事物恣意生长、钟灵毓秀,自有一番通天晓地的纯然之气。这似乎正是作者试图与天地暗通款曲。因此,《天香》字里行间摆脱了自“五四”以来“人的文学”——少有天地,多是人间——的窠臼;继承了古早时期世情文学的天地气象——近天地而有感知。与小说中沈希昭“以画入绣”的上古意境相仿,《天香》正是王安忆的通古之作。而这一“通”则造就了《天香》的另一层境界、另一种格局:禅味。

一、格物

为“天香园绣”(顾绣)立传,总要构建一座与之气韵相符的“轰轰烈烈的小世界”。天香园,名源南宋王沂孙的咏物词《天香》。而“咏物”恰与《天香》格物造物的立意暗合。

格物甚难,首先要涤清“物之理”。世有万物,天香园虽是小世间,却蕴藉着大千世界:花草石木、书画器物、气候节令、服饰饮食、养蚕制墨、纺绣唱曲……王安忆将自己对万物所感修成兰心蕙质,赋予笔下的手艺人,使其一出场“便有质朴而深广的人格”。他们不仅冶物,更加惜物。在制器的过程中对万物皆有所感,并“感而知之”;所制之器亦饱有人世之思。久而久之,便沉淀出一份“见素抱朴”“抱朴归真”的世情观,淬炼出“洞幽烛微”“洞鉴废兴”的感知力。

闵师傅当属此间翘楚。虽然仅在上海亲家停留数日,却凭着手艺人的敏锐直觉,于俯仰观察之间把握住申家的气数走向,甚至体悟到历史的命脉走势——

他在天香园中随处走走看看便自顾自地暗忖着:昔日葳蕤盎然的胜景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却是残荷杂乱、水草丰茂、百花园荒芜、燕巢空寥、蜘蛛结网、房屋倾颓、桃林凋败……申家的境况渐渐了然于胸。闵师傅经人指点上了绣阁,看到家中女眷集中在此一齐织绣时,“心中却生出一种踏实,仿佛那园子里的荒凉此时忽地烟消云散,回到热腾腾的人间”。坐定之后,四下打量,目光落在顾盼生姿的希昭身上,心生一念:“这媳妇不可以小视……这一阁的人,要是没了她,精气神就会差许多了……方才在园子里走一遭,险些儿以为申府气数差不多了,如今来看,还难说的很!”随着闵师傅目光的牵引,书外人也将注意力凝聚在希昭处。与闵师傅的猜测无异,日后正是这位人中龙凤,将天香园绣推向诗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巅峰,与日渐式微的天香园背道而驰。

闵师傅是位颇有识见与魄力的手艺人,当他走出绣阁时敏锐感知到一种勃勃然的生机从“园子外头”“四面八方合拢而来”。这种势不可挡、摧枯拉朽的蛮横力道正是天地自然、历史命运运行的必然规律——看似“气数将尽”,实则“处处生机”。这便是“天香园绣”能够逆势而兴的历史必然。“小物件,却有逆大势的生机,便是大生机。”②诚然,闵师傅清楚地知晓:“天香园绣”等一切人为的力量都无法挽救整个家族衰微的命运。无论天香园曾经是如何的名噪一时、风光无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与浩瀚的天地万物之中犹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格物还有另一层隐意:实用主义。“实用”大抵是上海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社会文化。与别地不用,沪上的“实用之风”多是讲究“雅趣里的俗情”。正如天香园中的申家老少,因为物质打底,索性将生活过成艺术:柯海的“一夜莲花”、明世的“香云海”、申老夫人出殡时的“三月雪”、震川先生上任前的“蟠桃会”、柯海的墨厂、阿■的豆腐坊……申家三代“于器与道、物与我、动与止之间,无时不有现世的乐趣生出、填补着玄思冥想的空无”。秋去春来,寒来暑往天香园中的点滴风景,于不知不觉中汇成了“申家自己的趣味,有点孩子气,又有点娟阁气”——这也许就是“精致的淘气”,不过这精致却始终连接着人世间的烟火气,从未与俗世分开。天香园建成的第一个春天,柯海率先在园内设市买卖,与先前明世的“香云海”相较“前一处是雅,后一出是俗,可谓是天上人间,却都是惊人的别致”。天香园虽是“雅俗并行”的小世间,却也深刻浓缩了上海的文化传统:“沪上的清雅就是杂在这世俗里面”,这样的上海,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为日后“天香园绣”“礼失求诸野”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二、通古

《天工开物》成书于晚期,“象征人对生产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已进步到自觉阶段”③。这部书不仅仅帮助作者“理解‘顾绣这一件出品里的含义”④,更加深刻地影响到作者的创作观——《天香》中,作者假借人物之口多次讨论物之理:或是物什的上古渊源,或是“天工”与“人为”的关系。每每纵横驰骋间都流露出王安忆“崇古尚古”的情思,也寄托了“融古于今”的信念。“通古”作为或明或暗的线索,结构贯穿全篇。

“通古”的魂魄凝在了希昭处。“天香园绣”经由希昭纤纤素手与蕙质兰心点染,惊为天物;件件绣品均以诗书画打底,古意融融。作者要为这横空出世的“奇女子”寻一个好出身——着意从史料中“武陵绣史”的“‘武陵二字出发,就决定她是杭州城里的女儿”⑤。杭州是南宋古都,生于斯长于斯的希昭深刻浸润在格调旖旎的南宋遗韵中,南宋是她的前世旧梦,是她昔日余暇向往的“桃花源”。希昭的前世被娆漫典雅所附丽,而今生伊始却也颇富传奇隐喻。

杭城有旧俗,要生的当月初一,头一位门上客,是男宾则生男,是女宾即生女。二月初一清晨有人叩门,开门请进,是位俊逸玉立的外乡书生打探前往无极宫的去路。当其问明了路,转身退出的一霎,才看出来人是位素净雅丽的女道士。这不男不女的预兆,是王安忆塑造希昭的最初凭借。希昭生于观世音的诞辰日,沈老太爷大喜,将她当男儿养,内心希冀她成才女。希昭是真有天分,七岁时参与阿爷与吴先生的论史,语出惊人,说自己是桃花源的武陵人,得号“武陵女史”。这是雅的肇始。沈老太爷想到希昭出生前的种种迹象,担心她移了常情、走了偏锋,从此功课再不往深处教,余出好些玩耍的时间。这便是俗的开端。直至一日和母亲去逛珠市,遇到一位衣袂飘扬、风度翩翩的女子,隐隐有些男子气韵,希昭不由得看痴了。女子喜欢这活泼伶俐的小伢儿,随即赠与一串红豆珠子坠成的单耳坠。希昭一直小心收藏着那朵妖娆可爱的单耳坠子,也一直痴迷于有关那位明丽洒脱的美夫人的记忆。这时的希昭不仅“不男不女”,而且愈发地“不雅不俗”了。

但是,越是矛盾的结合体,就越有创造力。正是希昭的佛缘雅趣,她的绣纺才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净手”“焚香”“神情肃然,有一种虔诚”;她的绢画才有一种“墨色清远,气息高古”的“清拔秉性”。却又是她的市井俗情,绢画绣品中自含“一脉纤芯,透露出闺阁气息”“又多了一种新鲜,是今人风气”。希昭以绣作诗书,虽是通古,却也融今。正是应了赵墨工那句:“天地玄黄,无一不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今就是古,古就是今。”

三、轮回

天香园顺应了晚明的走向与气数:盛极而衰——小说开篇便极尽笔墨能事写造园享乐、写奢华绮丽,申家已是在兴旺的顶尖之上;再往后发展,就只能走下坡路,虽不明显,但大势已成。“天香园绣”生于这样的家族颓势之中,却能逆势而兴,依靠的不仅只是“诗书为骨”“绣艺为底”,更是“人心为神”。“天香园绣”是申家几代女性心手相连,共同创造的。

出身苏州世代织工的闵女儿,把上乘绣艺带进天香园,但这绣来自民间、源于实用,无论技艺怎样精湛,最终都是缺少灵性的死物件;柯海正妻小绸,来自书香世家、名门之后,腹中自有诗书文章的脉传,却心高气傲、曲高和寡。

闵女儿有家传绣艺,小绸有世代诗心,但只是简单的两两相加,也无法开创“天香园绣”。况且因为柯海纳妾,小绸与闵女之间结下了千千心结。闵女用针线绣出自己的寂寞心事,小绸做璇玑图倾吐自己的深情。镇海媳妇深知她们二人命运相仿,便存心要小绸与闵女化解交好,渐渐地其诗心融入绣艺。镇海媳妇因病早殇,最终促成了小绸与闵女的割头不换。二人为其合绣的寿衣,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妯娌三人的昔日情深,织就了“天香园绣”的第一颗魂。

小绸和闵女虽然年轻,内心已随镇海媳妇合棺作古,传奇般的寿衣终究是前人遗迹。所以,“天香园绣”的传承还需寄望于下一辈的女子。这位女子不能是嫡亲,近亲繁殖,终不成大器。因此,作者还得再寻觅一位女子进园,落地生根。这便引出希昭。

入园的希昭是自由的。丈夫阿潜经由伯母一手带大,希昭理应与小绸关系亲近,却因为并非名分上的至亲,两人始终若即若离,这若即若离的“自由”正是一切艺术营养的来源。她坚持“以画入绣”,迟迟不肯拈针刺绣,只是执笔临帖摹画。因此,希昭能“集前辈人之大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天香园绣而至鼎盛”。阿潜不辞远走,希昭精心挑选“昭君出塞图”为样本,绣四开屏画。这一举动,不仅暗藏对丈夫的埋怨,更是“凭绣寄托心情”。这幅首次使用“武陵绣史”落款的作品,竟为申家老爷换回一副上好的寿材。闺阁女红不仅流出了天香园,而且逐渐成为支撑家用的重要来源,“由消闲方式转变为生产方式”⑥。

“天香园绣”第三代传人蕙兰,完成了这个方式的彻底转变。蕙兰从天香园嫁入寻常人家,几经磨难。在婆媳相依为命的艰难日子里,她用手中针线支撑起日常家用的稳定来源。这一件件绣品“看似实用,内力也是寄托……并不是守节的意思,而是守情”⑦。“天香园绣”不仅没有因维系生计而沦落为家常俗物,反而被赋予别开生面的格局——蕙兰违逆绣艺不外传的族规,设幔授艺,将“这项工艺与生活、生计、生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给了这项工艺更踏实、更朴素、更宽厚的力量”⑧。小说末尾,希昭登门与蕙兰论绣,见得绣幔内的两个孤苦女子并未损“天香园绣”的声誉,反倒有坚韧刚毅的意蕴,觉得欣慰——“希昭从花绷上起身,四下里亮晶晶的眼睛都含了笑意,几乎开出花来。光线更匀和温润、潜深流静,这间偏屋里渐渐充盈欣悦之情。”这匀和温润、潜深流静的,正是生命的光辉。

天工开物,织绣是其中一种。向上精进发展是艺术,希昭将“天香园绣”推向至高处,但“高处不胜寒”;蕙兰走了乡下日常实用的平凡路,与百姓生活相连、民间生计相接,“到草莽处汲取天地人的精气”。乍看方向相反,实则是条循环路,接通了归处与来处。“天香园绣”借助申家女子之手,规避了“形而下”的浅显,返璞到“形而上”的真知。

纵观这绣的历史:“本是从民间来,经诗书熏染,成为高雅的艺术,然后又回去民间”⑨——由实用剥离,进入审美;又从审美重归实用——清雅依然,却始终不离市井烟火。这与上海的文化风范何其相似:世俗的生活中总有精致的讲究,商业的氛围中亦不乏文化的包容。昔日的王谢堂前燕,纡尊降贵,去尽华丽;真真飞入寻常巷陌,隐隐折射出人间世的意味来了。

① 王德威:《虚构与纪实——王安忆的〈天香〉》,《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2期。

②⑥⑧ 张新颖:《一物之通,生机处处——王安忆〈天香〉的几个层次》,《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4期。

③④⑤⑦⑨ 王安忆、钟红明:《访问〈天香〉》,《上海文学》2011年第3期。

作 者:刘莹莹,硕士,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篇5:天香的散文

天香

作者:李居仁  朝代:宋  体裁:词   瀛峤浮烟,沧波挂月,潜虬睡起清晓。万里槎程,一番花信,付与露薇冰脑。纤云渐暖,凝翠席、氤氲不了。银叶重调火活。珠帘日垂风悄。螺屏酒醒梦好。绣罗帱、依旧痕少。几度试拈心字,暗惊芳抱。隐约仙舟路杳。谩佩影玲珑护娇小。素手金篝,春情未老。

篇6:天香的散文

水调歌头 天香词,水调歌头 天香词顾阿瑛,水调歌头 天香词的意思,水调歌头 天香词赏析 -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 天香词

作者:顾阿瑛朝代:元体裁:词 金粟缀仙树,玉露浣人愁。谁道买花载酒,不似少年游。最是宫黄一点,散下天香万斛,来自广寒秋。蝴蝶逐人去,双立凤钗头。向尊前,风满袖,月盈钩。缥缈羽衣天上,遗响遏云流。二十五声秋点,三十六宫夜月,横笛按伊州。同蹑彩鸾背,飞过小红楼。

篇7:美丽的天香公园三年级作文

星期六天气晴朗,凉丝丝的小风吹在身上舒服极了。我和妈妈一起去天香公园游玩。

秋天的天香公园以它独特的美丽和有趣迎接着众多的游人。

走进公园大门,我发现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长着密密麻麻的草丛,就像一个迷宫。走出了草丛我看见天香公园有着高大挺拔的树木,树上的叶子有黄的,有绿的,还有的黄绿相间的`,像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飘飘落地,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五彩斑斓的地毯。

这时,潺潺的流水声吸引了我。随着流水声,我来到了湖边,阳光洒在湖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湖面上漂着几条小船,小船像鱼儿一样在水中穿梭着,船上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

接着,我们来到了我最喜欢的地方——游乐场,里面有刺激的碰碰车、考验耐心的钓鱼、惊险的大摆锤、好玩的蹦蹦床、有趣的滑滑梯、有创意的火星沙,其中我最喜欢玩的是火星沙。它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堆城堡,还可以堆可爱的小动物。有时我把自己想象成童话故事里的公主,可以有自己的城堡,和动物朋友一起愉快地玩耍。

篇8:天香的散文

与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有密切关系的主题公园游憩空间在表面形式上显得丰富多彩,但是都在相互借鉴或参考国外,而缺少从游憩者行为和需求的角度,对主题公园中的游憩空间分析研究。文章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了解游憩者的游憩需求、游憩者行为特征等,对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促进此类型的游憩空间快速健康发展,满足游憩者多样化的游憩需求。

1 外部条件的调查

1)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国色天香园位于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江安河旁,周围是成都置信房产项目如西北侧的香颐丽都·鹭湖宫,它的物业类型定位为旅游休闲地产。

2)公园服务范围内的人口组成:由于乐园处于温江区万春镇,特殊的地理交通因素造就主题公园游憩者的范围较广,人员较复杂。游憩者有附近居住的居民、温江区市民、成都市民、外地来旅游的游客等等。

3)交通:原居民游憩者居住在附近或本来就是国色天香园项目包含的居住区中,可步行前往。此外公园离温江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温江区市民、成都市民必须乘车前往,外来游憩者主要交通方式是公交车和自驾车。

由此可见,空间距离和乘车时间对公园原居民游憩者和外来游憩者的行为模式有一定的影响。

2 国色天香园游憩空间的调查

2.1 问卷调查设计与运作

作者于2005年7月~12月期间选取其中的节假日、非节假日时间对国色天香园的游憩者进行多次现场调研和访问调查。涉及内容有游憩者的年龄、对闲暇时间满意度、游园动机、逗留时间、游憩需求、游憩行为等反映了游憩者对主题公园游憩空间的需求。本次调查问卷共计4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12份,综合各种原因回收率78%,并选取了部分样本进行访谈。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统计处理,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2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1)年龄。如图1所示,调查者年龄集中在20岁~60岁之间,在节假日和非节假日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92%和81%。

分析发现:国色天香园游人在节假日和非节假日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人口统计中的年龄因素较为突出,由图1显示,调查者年龄集中在12岁~70岁之间,占总调查人数的73%~87%。非节假日中老年人较节假日多,而节假日带小孩的家庭比非节假日多出18%。

2)对闲暇时间满意度。通过问卷统计,58%的受测者对目前闲暇时间持满意态度,42%的受测者持不满意态度。大多数中年人由于繁重的工作,家庭的责任而疲惫不堪,选择放松的人数大幅增加;到了老年,工作压力消失或减轻,选择愉悦的人数又逐渐增多。

3)自开园以来游园的次数。游园频率平均为2次的占受测人群的40%,1次占28%,其次为2次~3次,大多数受测者游憩次数相对较少。

4)游憩者在游憩空间逗留时间。问卷统计表明,不同层次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喜欢程度和满意度,逗留时间长短有重要影响,大部分带小孩的游憩群体和年轻人群体表示来园动机主要是来玩游乐设施和放松休闲,停留3 h~4 h,占到受测人群的35%,在节假日很多游乐设施须排队等候,许多朋友玩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才离开园区;而对游艺设施不感兴趣的中老年游客逗留时间较短,2 h左右观景浏览就可以游览完全园。当然逗留时间的长短还与游客的出游交通方式有关。乘坐城市公交车的游客时间受限制,入园时间、逗留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步行或自驾车则自由支配时间无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逗留时间。

5)对园区游憩空间总体印象满意度。从不同年龄层次游憩者对不同游憩空间的总体印象满意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发性游憩活动多发生区的自然景观有着不同的需求,需求越高的人群与相应空间的满意度成反比的关系。

6)游憩者游憩需求。问卷统计表明,不同年龄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喜欢程度和总体的印象,也影响游憩者在相关游憩空间开展游憩活动,不同层次游憩者在游憩空间中有多样化的各类需求,下面对于4种游憩需求具体分析:

a.活动需求和环境需求。游憩者在主题园中有方方面面活动需求和环境需求,其中公众参与性和可达性是主要活动需求参与水平最大的因素。

游憩者参与各种活动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大型游乐设施人多拥挤、排队时间长;儿童游艺场设施人多拥挤,儿童喜爱的自发性游憩活动少;园区主要干道道路狭窄、人流密集,又有台阶、小桥的障碍,自行车的环行路网有人为障碍,区域之间路网流线不清晰;自发性活动空间可进入度差,很多游憩者无法进入。游憩者的随意性放松精神、自由愉悦、获得满足体验的自发性游憩活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可进入性直接影响游憩者规定性游憩活动和自发性游憩活动的进行。在自发性游憩活动的多发区域东侧绿色区域和边缘绿色带状区域由于空间布局、地形的高差、路径的导引以及郁闭度高植物空间,许多良好的自发性游憩活动空间被忽视了。而在大量规定性游憩空间中用于缓冲绿色区域或是景观效果好的小空间,被栏杆、硬质边界和大量乔灌草地复合型绿化阻挡游人进入。

b.体验需求。以2006年12月24日公园入口处调查(200人)数据为例,31%的被访者希望外出游憩能够调整精神,放松身心,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休闲放松,其次20%年轻人或青少年希望通过游憩活动获得刺激冒险的体验。再次是19%被访者比较重视通过户外游憩活动增进亲友间的交往。

c.收获需求。收获需求更多是从属于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愿望和要求是人们对高层次生活标准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是游憩行为较复杂多变的因素,游憩者精神上的体验和收获满足的需求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很难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3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游憩者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游憩动机具有趋同性。调查者所选择的游憩体验,集中在“放松身心”有31%上,其次20%通过游憩活动获得刺激冒险的体验,再次是19%增进亲友间的交往。游憩动机也相对集中于“放松心情”“娱乐刺激”。游憩行为已经成为市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市民的游憩观念和行为是均衡发展游憩的主观条件,是我们进行游憩空间研究的目的,提供多样化的游憩空间选择是多样化游憩系统建立的客观条件,建立更加个性化自主性强的空间有利于大量自发性游憩行为需求的满足。

2)游憩者游憩需求没有满足。由于场地限制规定性游憩空间、场馆密集分布,许多可以发生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可进入度差。运用栏杆、矮墙和植物绿篱分隔硬质地面与植物空间,人们很难走入园区大量的绿色植物空间,可进入度很差,那种漫步林中小径、随意进入草坪玩耍或在林中有空地游憩的空间很少。游憩者自主寻找游憩兴趣点,随意游玩发挥的自由的林中草地、绿色小山丘空间场所不易被游人发现,自发性游憩行为自主性弱。

3)城市绿色游憩空间就是要建立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多层次需求。游憩者的需求不仅仅通过各种规定性质的设施和活动得到了感官的刺激和享受。更重要的是使游人在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中是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由此以来,获得体验都是在一种愉快、积极的心态中进行。

摘要:以成都市国色天香园为例,对旅游房地产背景下主题公园游憩空间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并对国色天香乐园游憩设施与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他同类型旅游房地产区域内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游憩空间,游憩行为,游憩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50-202.

[2]巨鹏,王学峰,崔凤军.景观房产研究——背景、现状与未来[J].旅游学刊,2001(1):23-24.

[3]汤小敏.为游憩者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1(3):17-18.

篇9:瓷器上的国色天香

现今华人华裔遍布世界各地,其所集中居住的地区,被称为唐人街。APEC会议在中国举行时,各国元首皆穿着唐装。原因在于唐代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不仅综合国力强大,与世界各国之交往亦最密切。

牡丹在唐代因其富丽堂皇,百花之中亦最受欢迎。宫廷御花园,大臣府第,文人居所,无不争相采购、种植,欣赏其风姿。较有规模之庵观寺院莫不寻觅名贵品种种植牡丹,用以彰显其知名度,招徕贵宾以及一般施主。盛唐之际,牡丹被誉之为国色天香,实至名归,决非偶然。安史之乱后,盛唐之“万国衣冠拜冕旈”之盛况未能延续,然欣赏牡丹,用美术或诗文歌咏牡丹已成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之组成部分。“出门俱是看花人”也成为文明之标识,生气蓬勃之文化传统活动。

宋、元、明、清以来,无论绘画、诗文,无论陶瓷、雕刻、织锦,仍争相以牡丹为题材,实属必然。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可能折射中华大地再现盛世之渴望。宋代诗人陈与义有《牡丹》七绝:“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即为确证。

我们也应注意到唐代诗词对牡丹的热情歌颂,还有宋元时期,文人因国势衰弱,蛰居江南,或流浪岭南,对牡丹产生了难以言喻的一种苦恋情结。

清明、寒食、重阳等等皆为古代节令,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名句流传。而花开花落虽随节令而异,而以“牡丹时”作为时令称谓则属于颇为特异的事例。诸如欧阳炯《三字令》之:“春欲尽,已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又曹邍《[玲珑四犯]被召赋荼靡》:“天气乍雨乍晴,长是伴,牡丹时节。”

明明“被召”填词的题材是荼靡,作者依旧要再点明是牡丹时节,这说明牡丹在作者心目中已占有了十分特殊的地位。明白这些道理,瓷器上频频出现牡丹饰纹的原因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了。

改革开放以来,牡丹在洛阳、菏泽等地迎来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国众多观光者,另一方面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大规模扩展牡丹园地。当今,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倡导全世界共同繁荣,共同飞跃之中国梦。目前中国之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文化艺术则渊源绵长,影响深远,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即为明证。目前中国观赏花卉之风尚已不亚于当年盛唐时期。

以上海而论,有时某一公园仅仅一天之中,看花人竟达二万以上。当然,百花齐放,不仅牡丹一花独放也。

我们不能忽视在“出门俱是看花人”的同时,美术与诗文也出现了许多品题花卉佳作。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作品编印出版,使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新篇章保存下来,既可供后人作为史料研究,也可在国际上作交流。

据《文汇报》载:“上海博物馆最近一次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上,有元代青花缠枝牡丹凤穿花纹兽耳罐既见于国内,在海外亦有发现。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品亦有相似的牡丹纹大罐,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也曾出现类似兽耳大罐的踪迹。”由此可见,欣赏牡丹之风早已与唐代文明同时传播于世界各地。去年法国画家以油画牡丹参展汤兆基美术馆之牡丹画展,亦非偶然,自有其绵长之历史渊源。

改革开放之初,文艺方面就有大型舞蹈《丝绸之路》,既是反映盛唐之景观,也是中国人民内心为祖国繁荣昌盛之歌颂。《丝绸之路》之“花”乃荷花,那是题材做决定的。丝路所经诸国以崇尚佛教者较多,寺院中佛像均以坐于莲花(荷花)宝座之造型为主。

如今牡丹再次成为我国文艺之主要题材之一,有其必然因素。汤兆基先生擅长书画金石,多才多艺,所画牡丹最为国内外推崇,我认为与中国之飞速发展亦有内在之联系。当然,我们提倡一带一路,愿与世界共同走向繁荣富强,不仅仅提倡百花齐放,我们正在营造万花竞艳的美好世界,所以从世界各国引进了一批又一批的樱花,睡莲、郁金香、蝴蝶兰等等。我们游览风景区时,无论春夏秋冬,均有繁花如锦,异彩纷呈,应接不暇。

其中牡丹不仅在中国最为流行,品种亦最多,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乃是不争的事实。汤兆基先生所画牡丹曾多次出版画册,获得盛誉。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生活。他多次亲临洛阳、菏泽,细心观察各种牡丹之千姿百态,复于海湾森林公园汤兆基美术馆外,辟地二十万平方米,种植牡丹,风晨月夕,就近欣赏其风采。二是名师传承。他研读李叔同之诗文、白蕉之书法,钱君匋之篆刻等艺术,传承其人文精神,故所画牡丹能收形神两似之效果。三是重视研究古代有关牡丹之文物。不仅周昉之《仕女簪花图》,历代瓷器上之牡丹纹饰亦作精详之分析与考证,乃有其独到之领会。故造诣独高,并非得来全不费工夫也。

上一篇:餐饮市场调查问卷下一篇:副井井筒装备安装工程监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