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的散文

2024-04-21

爱恨的散文(精选12篇)

篇1:爱恨的散文

爱恨的散文

在不断变换的环境里,我需要学习去和不同的陌生人交流,但跟自己独处的时间里,让我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所以我没有丝毫恐惧,我能去消除那些恐惧;对于变化的恐惧,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于不被人接纳的恐惧……外界任何的极端情绪,都不能左右我做怎样的自己。

——科比·布莱恩特

爱之锁

她的生活总是那么丰富而忙碌,周一,她要跟A出去逛街,周二,B生日她要去祝贺,周三,跟C约好了去游乐园玩,周四,跟A约好了一起去D家……她的身边总是不乏簇拥着的朋友,在别人的眼中她看起来永远那么乐观耀眼而快乐。

这样的她,真的没有一点弱点吗?很多年后,有人曾经这样问过。只有她知道,从小时候开始,她的弱点一直没有改变过。她实在是太害怕孤单了,没有朋友的世界,她会活不下去。尽管她有极高的处事效率,却永远很忙碌,因为她很少忙碌自己的事,她的人生,多半是为他人而转动。太过在意自己的朋友,她几乎很少有自己的欲望,为了追求朋友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为了让朋友们一直爱自己,她几乎是达到了执着的程度。在看到某一样东西时,她下意识会想到,A最喜欢这个了,如果作为礼物,那个人一定会很高兴吧。而她马虎的对待着自己,甚至将自己忽略了。

其实她一点也不爱自己。一个人会有光和暗,好和坏的.两面,她只接受自己光的一面,生生压制了自己暗的一面。她不接受自己的不善良,不愿接受自己也会虚伪,她觉得那是一种罪与孽,她是如此地深恶痛绝着,这样的自己。所以她把自己所以的“坏”都收拾折叠,牢牢的锁在一个盒子里,深深的压抑着。

爱她。但当她的眼睛闭上的时候,只有她知道,有一个人永远无法爱上她,那就是她自己。

恨之随

她是个父不详的孩子,她知道。母亲从小便抛弃了她,把她送到她的一个朋友名下收养。从小到大,她的监护人只用“你妈妈说过……”作为一种落伍的教育手段,有意向她描述她母亲的性格、生活方式和无关痛痒的小细节,却对一切重要信息避而不谈,以至于别的知情人摸不清什么能对她说而什么不能说而索性一概三缄其口。她不曾因为母亲在她的生命中缺失了二十年而耿耿于怀。当学习行为心理学的她从别人表情里第一次解读到“加西亚”这个名字时,她只把她当做一个普通的陌生人默记在心,并未产生过诸如“羡慕别人有妈妈”的情绪,也对她缺乏好奇。监护人告诉她的,她全部记住;如果他不说,她就从来不问。

当她长大成人,她的母亲回来了。经过多年的洗礼,她的母亲依然风韵犹存。她的心中并没有太大的触动,母亲与其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如说只是个象征意义模糊的符号——换句话说,她一点儿也不认为,母亲间隔二十年的去而复返对她造成了哪些严重影响。

她如同她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样风流,她不愿意与他人维持一段固定的关系,她极度害怕承担责任,她不愿意组建一个家庭。她觉得她心理学博士的监护人想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加西亚。但她内心深处隐含的欲望告诉她,是她想要成为她的母亲。她认为自己不需要母亲,因为她就在扮演着她的母亲。她甚至不需要监护人作为父亲,因为她就是她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母亲,所以她拒绝家庭,她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她认为自己不曾有恨,但恨,让她迷失了自己,成为了一个她最为痛恨的人。

爱与恨

爱与恨都是外界极端的情绪,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爱与恨,他人对于自己的爱与恨,往往变成一张网,蒙住了自己的心,左右着你做什么样的自己。只有克服外界的干扰,用心感受自己,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篇2:爱恨的散文

我总是把这个世界想得太好,不让任何人诋毁它,最终是我首先放弃了它。花儿再美,也有凋零的那一瞬;天空再蓝,也有污秽的侵扰;生命再好,也只有一座孤坟的陪伴;就像,世界再大,也逃不过世俗、名利的诱惑……

世界只有一个,是真的吗?其实不然,想必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个痴心妄想的小天地。在那里,不理会人世的纷争,不在乎名利的诱惑,不追逐爱情的美好。只要清晨窗外钻进一缕调皮的阳光,林中传来小鸟清脆的嗓音,粗茶淡饭,倒也自在。

这个世界太美,不适合我,美得肮脏。我承认我厌世,嫌弃它脏,也许是因为我轻微的洁癖吧。 一个人的时候,总想,是不是死了,就不痛了,不怨了。转念一想,我死了,还是有人会痛苦,这种痛苦会一直延续下去。就像世界上其实只有一个灵魂,永无止境地传递下去。所以我就想,是不是灵魂死了,就解脱了……到头来,还是舍不得,人,果真是个矛盾的生物体!

他们都说窗外很美,可是我为什么感受不到那种美好。只是朦胧朦胧,覆盖着阴霾,挣扎不出去。我纠结地活着,痛苦地活着,无人懂,无人想懂,是我遗弃了世界,还是世界遗弃了我?不想知道,就让我任性一回,是我遗弃的它,因为世界的心太大了。我的心太小,容不得任何无关的东西。

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有一人陪伴就好了,不必在乎那么多。似乎,还是变了,心没变,只是世界变了。

柠檬传来阵阵清香,虽然很酸,不也美味吗?

情绪太多,让人厌烦,却无法改变,敏感之人,都应如此,才正常。

空荡荡的房间,没了往日的温馨,空调的温度,忍不住瑟瑟发抖。再热,也不能融化左边的某个地方,就这样保温,也不错。

音乐的.旋律,美到让人心碎,虽然已经碎到无法拼凑,还是……

地球不会因为我而停止转动,树叶不会因为我而停止飘零,花朵不会因为我而停止绽放,你也不会因为我而停止去爱……因为我们不是谁的谁,没那个资格。

不要试图探究我的内心深处,你没那个权利,等我愿意时,会告诉你,可能那时,你已走远,我亦回不去。我不做后悔的事,只做让你后悔的事。因为我们都高傲,都看不起谁谁谁。

不要走进我的世界,既然来了,就永远不要离开,我怕承受不了走后的那种绝望。

篇3:《剑雨》里的爱恨交织

“总有一天她会来的, 不管知不知道, 她一定还会走到这棵树下来, 只要她来了, 只要看她一眼, 不管她变成了什么样子, 我一定还能认得出她来。”这是关于前世今生, 关于轮回与守候的宿命。

“我愿化身石桥, 受五百年风吹, 五百年日晒, 五百年雨打, 但求此少女从桥上走过。”这是关于欲爱不能, 关于仇恨与爱恋的矛盾。

阿难这样说, 是因为在佛前动了凡心, 就如陆竹。

曾静这样说, 是因为在爱前挡了深仇, 就如阿明。

于心有愧, 所以才会无怨无悔。

爱恨交织, 所以才会痛不欲生。

这样说来, 我更愿意不明就里地被恨, 也不愿撕心裂肺地恨人。

很不喜欢陆竹这个角色, 向了佛却又动凡心, 招惹了细雨却又想拂袖而去, 想要离开却又要用死亡在人心上刻印, 一切终了还要拿机缘来当借口。一个没有定力向佛, 没有担当谈情, 没有勇气负罪的懦夫, 不配让细雨动心。

人说佛动凡心难, 其实由恨生爱更苦。

篇4:跨越时空的爱恨

关键词:《果园城记》 师陀 时间 城内 城外 爱恨

师陀,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展露锋芒,留下了许多优质而又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字寓言。他的第一个小说集《谷》就斩获了《大公报》文艺奖,其后创作的长篇小说《离婚》,改编的戏剧《大马戏团》《夜店》,小说集《里门拾记》《落日光》《果园城记》等更是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与读者,而《果园城记》可以说是师陀集大成的代表作,为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画下了一个永恒的符号。

从师陀崭露头角开始,对其作品的研究随之开始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也必定会继续下去。但是由于其创作与当时的特殊时代环境和主流创作不甚相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创作并不被重视,对他作品的研究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充分,因此还是存在很多研读的空间。

1939年,师陀开始了持续八年的《果园城记》的创作,在序中他表达了自己的创作目的:“民国二十七年九月间,我在一间像棺材的小屋里写本书头一篇《果园城》,这也并非忽然想起来要践约……只是心怀亡国奴之劳愁,而又身无长技足以另谋生路,无聊之极,偶然拈弄笔墨消遣罢了。”听了这话,你可能要以为《果园城记》只是一本无聊消遣之作,那你就要错过一本好书了,在后记中,作者就道出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用心之至:“这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我想象中的小城,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一个活的人。”这就是作者用柔美、苍凉而又略带讽刺的文字要向读者展示的中国乡土小镇。

很多学者把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归结为“苍凉”,张爱玲本人也对苍凉做出了解释:“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笔者认为在《果园城记》的十七篇小说中同样弥漫着一股或浓或淡的苍凉气息,那种参差对照的艺术在整个集子里也处处可见。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释《果园城记》中参差对照艺术的运用:时间、空间、情感。从这三个方面来见证果园城跨越时空的爱恨。

一、永恒与飞逝

一翻开《果园城记》,时间的概念就会充斥着你的神经,这就是一座时间之城。在后记中作者说到这本小说集是在回忆朋友居住的小城,也是在回忆自己顶熟悉的一段。在集子第一篇《果园城》中叙述者马叔熬的一段心里独白就表明了这是一趟回忆之旅:“我是到哪里去的?他这一问,唤醒了我童年的回忆,从路途的疲倦中,从乘客的吵闹中,从我的烦闷中唤醒了我。”回忆也就直接触碰着时间,这唤醒的也正是果园城的时间。在这十七篇故事中,每一篇都好像在诉说着时间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在这里它幻化成人、物,演绎着属于果园城的故事。

在果园城里,时间是种神奇的存在,它在果园城里幻化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形态——永恒与飞逝。在果园城里,时间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间:它可以幻化成物,变成《桃红》里“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你早应该想到,这人家其实是用不着时钟的——人家忘记把它的发条开上,它不知几时就停住了”。它也可以幻化成果园城里的日常生活,《果园城》里“狗永远卧在街上打鼾,猪永远在横过大街,女人们梳着圆髻,正在亲密的同自己的邻人谈话,一个夏天又一个夏天,一年接着一年,永没有谈完过,她们因此不得不从下午谈到黄昏”。它也是果园城里那座传说从神仙袖口掉出来的塔,“它也每天看着果园城。在许多年代中,它看见过无数痛苦的殺伐战争,但它们到底烟消云散了;许多青年人在它脚下在它的观望下面死了;许多老年人和世界告別了”。它也可以是果园城里的那种种熟悉的声音,“药铺里的舂药声任然是老调子,叮叮当当,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在铁匠铺门前……风箱照样响着。”……在果园城里,时间就像静止了一样,外面世界的风起云涌丝毫也影响不了果园城,果园城里的人们十年如一日麻木地生活着,时间在这里仿佛没有留下痕迹,似乎果园城是被时间遗忘了的角落。

果园城里还存在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时间形态,就算果园城的人们慵懒麻木地安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可是生活仍在不可逆转地继续,时间也不可逆转地在人们身体、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变化。在《孟安兄的堂弟》中,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他到了35岁”;在《果园城记》马叔熬七年后的返乡,时间是“失去了一种生活着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的”萎顿衰老的孟老太太,时间是“身体再也看不出先前的韵致,头发已经沒有先前茂密,也沒有先前黑;脸蛋更加长了,更加瘦了;眼梢已经显出淺淺的皱纹,眼睛再也闪不出神秘的动人的光”枯干憔悴的素姑,时间是“他已经好久不提他的未完文稿和他的辉煌事业,現在他是连想到它们的时间都沒有了”放弃梦想沉溺世俗生活的贺文龙……时间在果园城里又是这么快地飞逝着,在每个人每件事上也都留下了它不容改变的痕迹。

时间的永恒与飞逝,在果园城里形成两条参差对照的线索,它们看似矛盾,却是相互依存,共同刻写了一个典型且真实的中国乡镇。这两条时间线索互为对照,正是永恒不变的一种时间状态,读者才更为清晰地看到了果园城在相对静止中的绝对变化。而另一方面,时间的飞逝所带来的生老病死永恒存在,社会变革、风云变幻也都是换汤不换药,带来的伤痛都是重复的。时间的流逝也只是循环着变化,这也犹如时间本就似不曾存在。

二、城内与城外

《果园城记》主要的叙述基本是围绕着果园城这个地理空间而展开,城内的居民、日常生活、景观还包括围绕着他们的变与不变成为叙述者马叔熬所叙述的焦点。关于《果园城记》的主角,作者在后记中说过就是果园城。但是,果园城也并非是绝对孤独的存在,外面的世界也一直若隐若显地出现于《果园城记》的世界里,小城镇存在的意义也因为外面世界的存在而更显独特,城内与城外两者遥相呼应、参差对照。城内的父母苦苦期盼城外的游子归家,如《期待》中焦急期待永远回不来的儿子的可怜的徐大娘;城外的游子心心恋恋忘不了的记忆深处:时隔七年偶然归来的贯穿整本书的叙述者马叔熬,勇敢出城追梦的画家孟安卿,抛弃真爱远嫁他乡的富贵太太大刘姐等等。在他们这里,过去与现在、城内与城外相互交织,他们其实也在过去与现实、现实与精神之间来回游走着,果园城也在这种城内与城外的穿梭中,带上了时间的厚重感,更是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国一切城镇的形象呈现得更加确切真实,也让读者看到了中国乡土城镇的一种特殊情怀——又爱又恨,相见不如怀念,因为时间已经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你记忆里的一切。

师陀曾表示果园城并不是自己的家乡,而是来自朋友的故乡。但他也说过,他写的是他挺熟悉的一段,他也曾在这样乡镇住过几年,那么果园城的故事也必然包含着作者最真实也是私人的情感。写作《果园城记》时,因抗日战争爆发,师陀无奈被困当时的孤岛上海,当时的师陀生活在像棺材的小房子“饿夫墓”里,仅靠着一点微薄的稿酬过活。师陀这样形容此刻的生活:“从此流落洋场,如梦如魇,如釜底游魂一住八载。”[3]生活的困顿由此可见。在当时,师陀的家乡河南也沦陷在日寇的魔爪之下,这又添加了一份“心怀亡国奴之劳愁”[4],上海与河南的忧难,两座城市的遥相呼应,这也算是另一种城内和城外的交相映照,这两者是诱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使其更饱含了一份历经沧桑的人生无常之感。在这八年的《果园城记》的创作过程中这份新的感悟更是毫无保留地注入到果园城当中,果园城的城内与城外较之上海与河南的城内与城外也在更大的层面形成一个更大维度的参差对照。

这种空间的对比在无形中包含着时间的对比,果园城城内城外的对照也隐含着时间的对照,各种空间里变迁也是时间带来的变迁,或者说作者将这种时间的对照转化为了空间的对照。如《果园城记》中来历众说纷纭的塔,作为一个空间性存在,它所见证的是时间,似乎完全演化成一个时间性的存在。作为小城最高也是最古老的建筑物,它平静地见证了果园城人一代代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而且果园城作为中国一切乡镇的缩影和代表,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变革在它这同样有着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它与上海等大都市也是参差对照着,共同孕育着时间的发展变化。

三、爱恋与痛惜

作为乡土题材的作品,《果园城记》与大多数左翼作家作品不同,阶级矛盾、阶级压迫、经济剥削等等这些主流的政治主题并不是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核,师陀刻画的果园城是平凡、平静的乡镇。也与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不同,没有理想化的纯美纯粹的乡土大地,也没有原始野性的乡镇人民,他笔下的果园城是真实而又苍凉的,平凡而又残酷的,“它是中国一切乡镇的代表”。

师陀对果园城的情感不是简单直接地批判丑化,也不是一味地强烈狂热的热爱,作者的乡土之情同样存在着两种情绪,相互对照,彼此依存,共同倾诉着作者这一份复杂的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情感。一面是作者对果园城这块乡土难以割舍的深沉爱恋,这里有安逸和气的生活气息:“它的任何一条街沒有两里半长,在任何一条街岸上你总能看见狗正卧着打鼾,它们是决不会叫唤的,即使用脚去踢也不;你总能看見猪横过大路,即使在衙门前面也决不会例外。它们低着头,哼哼唧唧的吟哦着,悠然摇动尾巴。”(《果园城》)这里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假使你恰好在秋天來到这座城里,你很远很远就闻到那种香气,葡萄酒的香气。累累的果实映了肥厚的绿油油的叶子,耀眼的像无数小小的粉脸,向阳的一部分看起來比搽了胭脂还要娇艳。”(《果园城》)这里有和睦友好的邻里乡情:“在每家人家门口──此外你还看見──坐着女人,头发用刨花水抿得光光亮亮,梳成圆髻。她们正亲密的同自己的邻人谈話,一个夏天又一个夏天,一年接着一年,永沒有谈完过。”(《果园城》)……静谧安详、民风古朴的果园城,作者对这乡土的爱恋都已化入了这温情脉脉的字里行间。

但师陀并不是在奏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他对果园城还有另一份更加深沉的情感:对果园城的不满与痛惜。对果园城里的种种丑陋和罪恶,作者都予以尖锐的讽刺和批判。这里有中国乡土城镇的堕落阴暗的真实面目:“一个绅士正和县官策划怎样将应该判处死刑的人释放,另外拿完全无辜的人来抵罪。有个父亲正和流氓商议买卖他儿子的老婆;有个地主正为着遗产在想方法谋杀他的兄弟;有个老实人将別人的驴子吊起來,不让它吃草;有个赌徒在鞭打他的老婆,她三天沒有给他弄来钱,沒有接到嫖客;酒商正往酒罈里兑水;粮商在将他发霉的粮食擦光;宰牛的念着咒语;有个少女在啼哭,预备将头伸进她结在梁下的绳套。”(《塔》)这里有浑浑噩噩、安于岁月飞逝的普罗大众:“原来这一天的时光就算完了。”(《果园城》)……一面是爱一面是恨,爱与恨的参差对照。正是这份深沉的爱,才有了这份“爱之深,责之切”的恨,也正是这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恨更是将作者的爱反衬得淋漓尽致,更显出作者对乡土大地的真挚情感。

师陀用他满蕴着诗意与含笑的讽刺,带着读者进入了一个独特且真实的中国小乡镇——果园城,他为中国现当代文坛乡土文学贡献了一个独特而具有魅力的作品。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果园城之于芦焚……其中更浸透着他的理想追求,他的哲学感悟,他的审美情感和他的性格力量。”[5]《果园城记》这部作品就是师陀艺术的镜子。

注释:

[1][3][4]师陀:《果园城记新版后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2]李欧梵:《苍凉与世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5]钱理群:《论芦焚的“果园城”世界》,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师陀.果园城记[M].上海出版公司,1946.

[2]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M].北京出版社,1984.

篇5:爱恨纠葛短篇散文

人们都说恋爱中的人智商都很低,明就是一个典型,为了追到婷,他每天坚持去婷家楼下等她,每天下班送婷回家,像个全程的保镖,久而久之婷习惯了明的守候,习惯了明在生活中的诸多照顾,明的无微不至更是将公司里众多的追求者比了下去,也可以说是新鲜感失去了,婷再美丽,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的。

就这样婷的身边只剩下明的照顾和纠缠,可是明虽然对婷照顾的十分周到,也让婷十分感动,可是等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大家都习惯性的称他们是一对,可明却始终没有将我爱你三个字说出口,或许他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必要说出口了,但是女生的心思总是希望有个确定的`答案,婷一直在等这个答案。

“你爱我吗?”

“恩”

“恩是什么意思?”

“丫头,我们去吃你最爱吃的麻辣香锅好不好?”

“不要转移话题,我要你回答我。”

“我……”

“你,你气死我了,我不理你了。”

“丫头,丫头……”

这样的情景已经不是头一次发生了,每次都是以婷的生气而告终。

明不是不爱婷,但是不知为什么他就是说不出口,每次话到嘴边就像是嗓子塞了块海绵,说不出半个字来,他也不是真心想要惹婷生气,她爱她胜过爱自己。可是就是因为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我爱你,婷慢慢的对明冷淡了起来。

在一个飘雪的夜晚,婷对明提出了分手,这是他们认识的第三年的冬天,他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女神一样,从来没碰过婷。可是婷的分手理由却是怀孕,怀孕多么刺人的字眼,明不敢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但是婷表现的很平静,任凭明歇斯底里的在她家楼下哭泣了一整个晚上,她能做得只不过是从窗户扔下一床棉被和一把雨伞。

篇6:爱恨不过一念之间散文

有一种爱叫咫尺天涯

有一种恨叫刻骨铭心

有一种痛叫心如刀割

有一种苦叫有口难言

有一种怨叫望穿秋水

有一种情叫生死相依

情感如风车在岁月长河中不停的轮转,爱与恨不断的交织,内心如大海潮生,百浪千翻,爱有多浓,恨便多深。爱恨纠结之际,不知何去何从。于是在垂头丧气后兴味索然,想过千万种去处,可是却依然照着老路行,人生什么时候能尽兴一回,把所有的不快抛开,高歌一曲,

吼出心中的不满与颓废!

一个人游荡在街头,璀璨的街灯炫耀着它的繁华,仿佛是耻笑我这个无聊的夜行者,天际的星云如此的遥远而神秘,我无法想象,深邃的星空之外是否有安乐园,能寄托那些不安的灵魂,人生是否有来生,如果有,我宁愿化作一股青烟飘散,不再做滚滚尘世中的奴隶,寄望来世,把一切对茫茫红尘的美好想象都能一一实现,苍茫回首,只有内心深处的空白!

百转千回后,想起你脉脉温情,想起你温暖的怀抱,脆弱的心像悬空了的玻璃杯,也许刹那间就会粉碎,好想依偎在你胸前,什么也不再去想,也不再害怕,所有的怨恨也变的模糊,心头的坚冰也在思绪纷飞中慢慢化成流水逝去,那莹饶交错的思念如圈圈涟漪,无限扩散,如同湖底的.水草生长蔓延,如那青葱的紫藤花妖娆地缠绕着苍松翠柏,温柔的眷恋中是我长长久久的等待,曾经用坚强与冷漠铸就的堤岸,却经不起想念的洪流,汹涌袭来,瞬间崩溃,肆意的泛滥成灾,而我万般无奈。。。。。。我惊恐的发现,原来我已非我,早在不知不觉中,心里有一片地方坚定又决绝为一个人守候,终于在绝望中明白,在明白中绝望,此生我是输定了!

篇7:爱恨的散文

清风苦,夜影斜,

小生偏教醉无眠!

弹一曲:

痴情可有?知己如烟!

千杯话凄怜,

滋味更敢言!

人间果恨爱缠绵!

往来云,犹要寂寞无边!

隐士堪笑有情缘。

新风喜,月影缺。

小生当真醉如仙?

叹一句:

癫狂能否?万里婵娟!

百般忆别离,

生死又年年!

人间到底爱竟艰!

秋冬雨,还作相思无限!

篇8:啊!让人“爱恨交加”的唠叨

你的父母爱唠叨吗? 你对他们的唠叨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愉快的, 都快来跟笑笑一起聊聊吧!

令人抓狂的 “ 碎碎念”

仙子小怪兽:平时我的学习已经够紧张了, 就指望回家能好好放松放松。 妈妈却总是喜欢拉着我问东问西, 问完了还总爱唠叨:“这次英语为什么没考好? ”“要好好跟同学相处啊! ”我的耳朵都要听得生茧子啦!

沽酒杯空影:其实我也知道妈妈是为我好, 但是她的唠叨有时候真的让人抓狂!比如说我跟同学出门玩, 她会三番五次地重复“出去玩要看好手机和钱包”, 明明是很轻松的事情, 她却总是啰里啰唆, 哎……

ONE呓呓:走路时没挺直腰杆要唠叨, 边吃饭边看手机要唠叨, 写作业趴得太近也要唠叨……家人太多的唠叨一点没起到作用, 反倒因为说得太多, 让我心生麻木。

@歌舞青春:别人家都是老妈爱唠叨, 我们家偏偏是老爸爱唠叨!“你看你这身衣服, 不像样, 赶紧换下来!”“这次考试准备得怎么样?有没有信心?”为了这些唠叨, 我也没少跟他吵架, 他简直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 唠叨功力真是“逆天”了!

唠叨: 放不下的 “ 甜蜜负担”

满天飞雪:之前网上有一个很流行的段子, 叫作“世界上有一种冷叫作‘你妈觉得你冷’”。 我看了真是感同身受, 尤其到了秋冬季节, 妈妈总是喜欢叫我多穿衣服, 完全不顾我一点也不觉得冷的事实———有时想想, 真觉得很甜蜜呢。

Angel Girl:“多吃蔬菜身体才会好”“晚上不睡, 早上不起, 要少熬夜啊”, 作为一个住校的初中生, 我不得不承认, 在离开家的日子里, 爸妈最日常的唠叨会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成为十分温暖的“背景音乐”。

你是让我温暖的米阳光:其实, 爸妈爱唠叨, 是因为对我们不放心。 所以, 长大后的我们要学会沟通, 学会理解父母的不完美, 如果父母充分了解了我们的情况, 也就不会过分地唠叨了。

洛殇未央:有时候, 的确是因为我们做错了, 家长才会唠叨。 只要家长开始唠叨, 我们也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出现了什么问题, 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笑笑有话说

篇9:火的爱恨

关键词进化;火;毒素

中图分类号:F407.7

火的发明和使用曾经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至今在多个民族中仍然保留着对火的崇拜,如炎帝的称号即与火有关,在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偷得了火种而造福人类,主神宙斯因此狠狠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火可使毒素分解,因为基本上任何生物都是有毒的,那么毒从何来?这得从进化说起。任何生物都是通过生存斗争进化而来的,生存斗争在同种和不同种生物之间(如人类与虎豹豺狼、瓜果菜蔬、细菌病毒等之间)进行,斗争过程或缓和或激烈,但最终目的都是让自己的子裔延续下去。通俗一点来说,耗子不是天生让猫吃的,植物也不是为牛羊而生的,二者为了对付天敌而进化出了应对措施。耗子嗅觉更加敏感、行动更加谨小慎微、跑得更快,以逃脱猫的追杀。植物不能行走,也产生了巧妙甚或是更加毒辣的措施:使块茎隐蔽,使果壳坚硬,使种子、茎叶带上毒素。产生毒素是植物对付天敌的一种普遍策略,基本上所有的植物都产生毒素,只是毒性大小不同,园艺书上所列的有毒植物只是较厉害的几种。研究表明,当大豆、花生、绿豆、甘薯、胡萝卜等作物受到真菌侵染时,其代谢发生改变,会产生对细胞松弛素类物质以对抗真菌的侵染,这些物质同时会对动物造成潜在的毒性。需要提醒的是,作为香料的八角、茴香、花椒等实际上是植物为驱逐害虫而进化出来的防御性物质,即也是毒素。动物身上也有毒素,这些毒素有的来自于所吃掉的植物,有的是自身产生的用于抵御天敌的毒素。

未成熟的果实是有毒的,因为此时的种子尚未成熟,如果这个时候被吃掉是不利于繁衍后代的;但种子成熟后,果实也随之成熟了,其毒性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口感软甜,在这个时候被吃掉,有利于种子的散播。种子常常是有毒的,因为种子的有无是决定生殖的关键因素。我们现在所吃的小米、大米、小麦、玉米、黍子、大豆、绿豆、黄豆等粮食的毒性是很小的,这全赖于勤劳的祖先在万余年时间内的人工选择,即使如此,生吃仍然是危险的。花蜜曾经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但事实是花蜜里有毒素,原因是这样的:花蜜是用来吸引动物帮助其传粉的一种手段,有些动物确实是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传播了花粉,但有些动物只吸食花蜜而不传粉,那么花蜜中的毒素能让前一种动物耐受,而对后一种动物就不能耐受了,被这种毒素给毒倒了,这样就达到了传粉的目的。

火的使用使人类的食物成分得以极大改变。通过火可对食物蒸煮、烹煎、烧烤,蒸煮的温度就是开水或水蒸气的温度,即100℃;烹煎的温度在300℃左右;烧烤(木炭火)的温度约在1200℃。因为火所产生的高温可以将食物中的毒素分解,使人的体质得以大幅增强,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在大豆、菜豆、刀豆、豌豆、蚕豆、花生、土豆等中含有凝集素,如果生吃,凝集素与肠道上皮细胞结合,造成腹泻,抑制营养物质的吸收。凝集素属于蛋白质,只需经过蒸煮,就可以使凝集素变性而失去毒性。在豆类、土豆、茄子、洋葱等中存在蛋白酶抑制剂,生食这些东西会抑制蛋白质的吸收,这些抑制剂也是蛋白质性质的,经过加热,可以使大部分抑制剂失去活性。在多种蔬菜和海产品中含有维生素吸收抑制剂,经过加热可将大部分有害物质去除。此外,在轻微损伤的甘薯中含有甘薯黑疤霉酮,可产生一定的毒性,这些毒素在普通烹调条件下很稳定,但经过微波或烘烤处理后,大部分甘薯黑疤霉酮都被分解掉了。

火的使用使先民的体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很好地适应了自然环境。但站在进化的角度来看,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要想科学地成就健康,最好从进化中获得智慧。牛羊马驴都是草食性动物,但没有因为吃草而中毒的,因为这些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从不会只吃同一种植物或在同一个地方吃饱,这样可以减少同一种毒素在体内的过多积累。同样,儿童不爱吃蔬菜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避免毒素积累,经过多年人工选择的蔬菜的毒素已经不足以致人以疾病了,但它仍作为进化遗迹保留了下来。所以,要想保持健康,应该使食物多样化。有很多减肥食品就是根据这一认识制作的,这些减肥食品用很单一的食材制成,久而食之,由于毒素的积累,人们的胃口就下降,以此减少能量的摄入。

现在流行的有机农业产品也不是完全健康的,只是在栽培这些作物时没有使用合成的肥料和农药,但植物体上仍然存在天然毒素;此外,在防止病虫害时,用的是其它植物产生的毒素来消灭病虫害,那么残留下来的毒素对人仍是有伤害的。

篇10:情爱恨的随笔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有些人,于我,于你,不过是一场盛世的轮回。守了那么久,终究还是放手。还是要一个人向前走。

连续多天没有你的任何消息,你现在一切还好吗?明知我这个问候与牵挂是多余的,因为你已经忘却了我。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你的来去,我的无奈,在爱情里头,谁先低头,就注定谁先认输。爱情玩不起心理战,可是现实中的我对此却乐此不疲。站在十字路口的我该何去何从?掏空了自己,才明白爱已经消失了。

我喜欢做的事情,就会认定,就会去执着。虽然会有忧伤,或许疼痛,但我亦不后悔,所有的曾经都已经成为往事。许多时候,我都以为,有些事有些人我可以遗忘,然而却不是。用时间与真情堆砌的爱,谁能轻易战胜与摧毁?也许,我早已不是要选择一个人,而是,在等待那个让自己值得执着的人。

双手在键盘上舞动着,也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每天都盼望着你的信息与电话,可是却一次又一次的让我失望。是否你真的已经忘却我了,想从此离我而去?此时的我感觉心好累好伤。原来我只是你身边的匆匆过客,在你的眼里,我只是你的一个过客而已。你不是我的谁,我也不是你的`谁,谁也不是谁的谁。是不是因为你从来没有真正在乎过谁,可我却在乎了你……

我不知道曾经对你所做所为,是否只是因为我太傻,更不知道我给你的感觉,是否只有幼稚与简单。是我看错了你也看错了自己,没有真正在一起经历过真实的日子,就没有彼此的多一点的了解,而我却固执的喜欢上你。明知道你有你的生活,你有你的家庭。可是,我还想去奢望能得到你真实的爱。

如果你只把我当作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从来没有真正在乎过我,那为什么你还要对我说我们会一直到永远?到这一刻,我才真正发现了,这一切都是我在自作多情,一厢情愿而已。那就这样吧,是我太幼稚了,是我太痴情了,是我看错了你。

爱是什么?恨是什么?怨又是什么?放下吧,尽管还是有爱;抛开吧,尽管还是有恨;微笑吧,尽管还是有怨。其实,生活除了爱,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尽管会有偶尔的绝望,偶尔的失望,可是生活还是会无比的美好。继续一个人的精彩,记得谁也不是谁的谁。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忘记,也没有什么必须要忘记。

篇11:那些爱恨纠缠的故事

这是姐姐讲述的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她叫巧巧,曾有过一个幸福的家。丈夫爱她如捧在手心里的露珠,碰一碰都怕化掉。那时的空气里都充满了柔情蜜意。她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梦想生活将永远这样平静下去。

变化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时丈夫承包了一家公司,公司业务很快蒸蒸日上,也许真就应了那句“男人有钱就变坏”,她发现当房子越大,财富越来越多时,她的安全感却一天天减少了。丈夫一天比一天晚归,他寻找的理由是公司业务忙,需要加班。幸福中的女人最迟钝,当全世界都知道她的丈夫在外面有外遇时,她却变成了最后一个知情者。

一场风雨就此来临。

她用尽了所有女人可以使出的手段,想把丈夫从那个年轻的女人身边拉回来。她哭诉、痛骂,甚至不惜以死相要挟,但是男人的心一旦放飞,就再也回不来了。她眼看着丈夫离自己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丈夫将一纸离婚协议书放在她面前,她几乎晕倒在地。

她无奈地接受了事实。但是,她不甘,她恨死了那个负心的男人,恨死了那个夺走丈夫的年轻的狐狸精。如果有可能,她恨不得和他们同归于尽,她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天,她的心中满是复仇的火焰。

直到有一天,判给她的6岁的儿子小心地依偎在她面前,可怜而惊惧地望着她。那一瞬间,她清醒了。她知道,为了儿子自己也要活下去。但她必须报复丈夫,她之所以还要活着的目的,便是决不能让那对狗男女好好地活着。她要想尽办法去折磨他们。

她手上没有别的王牌了,她只有儿子。她千方百计地灌输6岁的儿子对父亲的恨和怨。她说,你知道吗,是你爸爸抛弃了我们,你永远不要再叫他爸爸。如果他要来看你,你坚决不要见他。儿子似懂非懂。

开始新生活的丈夫到底难以割舍亲子情结,他按照探视日期买了一大堆礼物来看望儿子。她站在门口,阻拦了他。她冷冷地说,你没有这个儿子了,儿子不想见你。丈夫不信,说你让我进去亲自和儿子说话。她放他进去了。儿子记住了母亲的叮嘱,仇恨地盯着父亲,眼睛里飞出的小刀让丈夫不寒而栗。

她看着他在夕阳中慢慢地远去,丈夫年轻的背影此时显得憔悴不已。她有一种报复的快感,儿子是一把惟一她可以利用来扎向丈夫心上的尖刀。

丈夫来看儿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她听说,他瞒着她偷偷地去学校看过儿子,给儿子带去礼物,但儿子总是站在母亲一边,坚决拒绝父亲的馈赠。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她也开始憔悴了。她一直没有再婚,只是一个人带着孩子静静地生活着。时间让恨渐渐平息,她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什么了,而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即使那个男人怎样负心,即使他怎样地抛弃了他们,他到底是儿子的父亲,是她曾经深爱过的男人。

他伤害了她。但是这些伤害被时间的海水渐渐抚平后,慢慢露出的便只有深切的爱了。有一天,她叫住了放学回来的儿子,她说有时间你去看看你父亲吧。儿子无限同情母亲,说不去,他不是我的父亲。她愣住了,开始觉得自己有点儿作孽。她说是的,他是你的父亲,你要去看看他。儿子说不,坚决不去。她说你不听母亲的话是不是,你去不去?儿子倔强地盯住他,她狠狠地扇了儿子一耳光。那清脆的耳光打醒了她,她哭了,不知道为什么三年后,她居然站在那个伤害了自己的男人一边,对他没有任何恨了。

如果一个女人曾经无限怨恨一个男人,那么这恨往往是因为深深的爱。她没有得到,宁愿毁灭,但是,恨的尽头便是爱。没有什么抵得过时间,无论多深的怨恨,只要真爱过,多年后,剩下的惟有深深的牵挂。

2、抱怨之爱

大学时,宿舍里一个女孩坠入情网,让我们兴奋不已。于是每天晚上,一堆爱情经验空白的女人关上灯,就开始七嘴八舌评论指点别人的感情。

最初几个月的甜蜜过去后,她开始向我们抱怨。“那个人一点都不善解人意,我今天心情不好,他压根就看不出来,只顾抓着馒头啃。”“他竟然说我打扰他学习,去自习教室都不再找我。”要么,就是男人怎么都那么不爱干净;或嫌他不够帅,吵着要换一个好看的。

后来我去了深圳,她去了上海。前几年还有些电话往来。很早便结婚的她照例抱怨:“工作忙了职位升了,就不理人了。一天到晚只知道应酬,半夜三更才回来,要这个男人干嘛?”“他喝醉了居然脚都不洗就上床,脏死。”再两年,便渐渐没了联系。

前段时间,深圳开高交会。意外地在会馆碰到她,我欣喜万分。晚上,两个女人去吃火锅。火锅是热闹的食物,我们谈得也很热闹——从前闹过的笑话、宿舍里的温馨……她不再跟以前一样抱怨丈夫,我打趣她总算成熟了,不再吹毛求疵。女友端起茶杯,淡淡地说,他们已经分居了,不久将协议离婚。

“你们不知道的,”她说:“当年我越抱怨他,心里就越想起他的好。抱怨他抛下我去学习,心里却觉得这个人肯上进;抱怨他不解风情,其实是觉得他老实……直到去年他有了别的女人,我忽然再没有抱怨的力气。那些痛都有是真的,只是说不出来。”

那顿火锅吃到什么时候,我忘了。回家时心里却有些恻然:终于明白,原来抱怨也是在乎的一种。等到爱受伤了消逝了,便不肯再去抱怨不值、也不愿。

家里,老公的姐姐来做客。笑着打了招呼,走进卧室前听到老公说:“看这个人,家没收拾床没叠就出去疯,真不像个女人。”换了平时,或许我会冲出去和他理论,此刻心头却涌起一股暖流:还好,他还肯拿我抱怨。

3、飞过沧海的蝴蝶

她是打算一辈子独身的,26岁的单身女子,爱过,伤过,早有了一双看透风景的眼睛。她又是那样出色的一个女子,平常普通的男人,断难入她的法眼。她想,既然找不到合适的,索性不嫁吧。一个人来来去去,少了婚姻的琐碎繁杂,倒也落得清静。

也不是完全没有一个合适的,她的心里,其实是住着一个人的。那个人成熟、儒雅、睿智,在他的身上,几乎凝聚着她对男人的所有想像。他们的工作都在网上,他编稿,她配图,合作默契。偶尔也打电话,话题从梵高到博尔赫斯到物种起源再到水煮肉片,她在这端浅笑着,安静地听,惊讶他居然懂得那么多。他的呼吸里携着那个遥远的海滨小城潮湿的海风气息,温暖而芬芳。

仅此而已,他们甚至不曾见过面。他和她相隔着千山万水,而千山万水的那一端,他有安详和睦的家,有贤淑温柔的妻。可她的心,却是失陷的城池,一点一点地陷落。父母朋友为她介绍的对象,她一律冷冷回绝。有时候,太优秀的男人,就如同女人的沧海,你飞不过去,就只有陷落。王菲的歌里唱:“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她想自己就是那只飞不过沧海的蝴蝶吧,要用一辈子送他离开。

这种无望的守候,她坚持了3年。3年里她学会了自己修水管换灯泡,交水费电费电话费,照顾病痛的父母,对付爬进厨房里的蟑螂,感冒时自己撑着去医院,失眠的夜晚盯着天花板数绵羊一直到天亮……心,不是不苦。常常,在噩梦惊醒的午夜,孤独像一只贪婪的蚕,一点点地吞噬她的心。那种舒缓的疼痛,几乎令她崩溃。但只要白天他在QQ里送她一个拥抱,她的心便像春天的小草,立刻在阳光下焕发出鲜活的色彩。

那天晚上,她惯例地失眠,一直到凌晨3点还没有睡着。忽然听到阳台上有响动,接着就是“扑通”一声,轻微的脚步声从阳台移到了客厅。她的心一下子就缩了起来,显然,有贼进来了。她张嘴想喊,又立刻又用手捂住嘴巴——夜很静,墙壁的隔音也好,她的喊声不仅不能引来救援,可能还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报警吗?警察最快也要10分钟才能到,若是被贼知道她是个独身女子,后果同样不堪设想。情急之中,她抬手把床头柜上的台灯推落在地,“哗啦”一声巨响,长久的沉寂,稍顷,脚步声重新移回阳台,再无声息。

警察来的时候,她抱着双膝,浑身打颤,在床上蜷缩成一团,脸上满是泪水。她没想到原来自己竟这样脆弱和胆怯,这个贼,击破她心中最坚固的防线,3年顽强的坚守,此刻訇然倒塌。

半年后,她结了婚。对方是个普通敦厚的男人,不帅,不浪漫,不懂她的画,不知道博尔赫斯。但是,他心疼她体谅她,失眠的夜晚会陪她絮絮叨叨地说话,噩梦醒来时有他温暖的拥抱。那个踏实的怀抱,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

篇12:鲁迅与胡适的爱恨情仇

近段时间,系统地读了些鲁迅与胡适的文集,以及介绍两位先生的传记文章。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发生在“五四”时代两位大知识分子之间,由合到分,由近而远的两种选择,以及他们之间无比纠结的爱恨情仇。

(一)

从鲁迅的日记中看,两人交往于19,而真正来往于1923和1924年。这期间,两人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主张。那就是: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特别是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方面,两人亦步亦趋:或是胡适倡导观念,鲁迅相继发表文章,予以呼应;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阐发。

鲁迅倡导文学革命,注重新文学的创作实践。他在《〈自选集〉自序》一文中表述说:“我做小说,是开手于1918年,《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鲁迅认为,文学革命实际上是对死的封建文学的革命,首先要有思想的革命,它需要胆识和勇气。而胡适倡导文学革命,则注重从理论上突破,先后写出了《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在否定旧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革命文学论述。

从《鲁迅日记》中,也可以见证两人在学术研究方面曾经的过从甚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前后,曾多次征求过胡适的意见。胡适在写作《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时,也曾多次向鲁迅请教。在胡适的作品中也有明确描述两人友谊的片断:两人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从不拐弯抹角,多是正确的欣然表示认同,错误的直言相告,有疑问的也不苟同,互相商榷。

(二)

鲁迅与胡适的矛盾,始于1925年。那时的鲁迅,正由官场走向民间,而胡适,则由书斋走向议政之路。在鲁迅的文章里,也有明确记载:先是清朝末代黄帝溥仪召见胡适,而后,则是胡适与段祺瑞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互递秋波。一个成了现政权的拥护者,一个成了现政权的批评者,两种选择,使两人分道扬镳,站在了对立面上。他们以各自为中心,分别团结了一批知识分子,使寂静的知识界一时热闹起来。

鲁迅与胡适的价值选择中,所延伸的政治观点和文化隐喻也十分鲜明。从两人当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政见的分歧:鲁迅以为中国的进化,有赖于精神的重塑,改造国民性乃知识界的重任;胡适则以智慧和潜能,贡献给权利阶层,借现政权力量,推进社会的进步,正如胡适在我的自述一文中所说:“我是一个注意政治的.人。当我在大学时,政治经济的功课占了我三分之一的时间。”他先后主持过《每周评论》《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三个政论性周刊,表明了胡适对政治的关心。

鲁迅走向民间,其实是站在了劳苦大众的立场发言,他对官场的冷视,并不亚于对世俗社会的憎恶。此后,好恶感分明的鲁迅不再给胡适留面子,时不时地间接或公开批评胡适。矛盾公开,两人的关系也日渐冷漠、乃至交恶。

(三)

鲁迅与胡适政见分歧的时代,也是中国正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最激烈、最血腥的时代。当时,西方文化通过军事的征服与经济的扩张在世界表现着独有的优势。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化人自觉把文艺当作挽救中国政治危机的工具,并进而让文艺承担起挽救中国政治危机的重任。

两人在“整理国故”的争论是双方分歧中最具冲突性的一次。“整理国故”的口号,当时是北京大学旧派学生提出来的。他们成立“国故社”,扯起 “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的旗帜,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针对“国故社”的倒行逆施,北大进步学生联合一起,成立了“新潮社”,指出研究国故,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对国故加以“整理”,反对“国故社”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

胡适的观点是:整理国故实在很有必要,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国故研究;研究学术史的人,应当用“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标准去批评各家的学术。诚实地说,胡适最初的基本精神上与“新潮社”是一致的,且某些地方尚有发挥。然而,由于胡适的“从政”,随后的“整理国故”主张则偏离了最初的观点。他鼓励青年“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并给广大青年大开“国学书目”,要求中学的国文课以四分之三的时间去读古文,这客观上对诋毁新文学的复古派起到了支持作用。接着,他又以进“研究室”求学为借口,反对学生运动,认为“呐喊救不了中国”,国家的纷争、外间的刺激,只应该增加学生的求学的热心与兴趣,从而走到了进步学生的对立面。

对此,鲁迅不再沉默。他先后写了《所谓国学》、《望勿“纠正”》、《就这么一个意思》等一系列文章,尖锐指出“整理国故”内容和方向转化带来的弊端,他鼓励青年关心实事,参加现实斗争,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死读书,读死书,观点和矛头直指胡适,犹如匕首投枪。

(四)

读鲁迅与胡适,感慨在心中,滋味各不同。

先说鲁迅。也许是从小学课本里就读鲁迅的缘故,心底一直很崇拜鲁迅。我以为,先生不是一般的人,也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大文人,而是一个标志性的巨人。先生对旧中国的国情民情看得入木三分。国力的贫困落后,劳苦大众的水深火热,让先生愤世嫉俗。他以笔作枪,从各个方面兜着底儿揭露社会的黑暗、罪恶,敢于和任何人开战,撕破面皮,紧咬对手不放,不留一点拐弯余地,甚至有些偏激,完全是为了旗帜鲜明和誓不两立。我想:正是因为先生身上背负了太多的社会重任,才使他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斗士,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社会的前进、进步和发展,真可谓置于死地而后生啊!

上一篇: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论文下一篇: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设施蔬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