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2024-04-16

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精选6篇)

篇1: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摘要】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对安康来说是避灾工程也是生态建设工程、民生工程、扶贫工程、发展工程和城镇化推进工程,要整合全市资源动员全市力量抓紧抓好工程的实施,经过2011年的艰难起步,2012年的攻坚克难,安康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正在由任务驱动搬迁阶段走向总结经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升质量的新阶段。三年搬迁实践中安康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同属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区的其它地市、对陕南扶贫搬迁工程后续8年的工作开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陕南 避灾扶贫搬迁 安康 实践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重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改变贫困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在未来10年里,陕南秦巴山区将有240万人搬离洪水地质灾害多发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高寒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仅安康市就有22.6万户88万人需要搬迁。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脆弱生态环境的理性选择,也是推进陕南城镇化进程,实现陕南循环发展的综合措施。

一、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安康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秦巴土石山区,当地山势陡峭,地廋土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资料显示,1949年以后,安康地区每年在救济灾民、灾后重建以及零星的搬迁工程中投入巨大。但仍是年年有灾年年救,年年救灾年年灾。尤其是2010年,陕南遭遇“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多年来对农村的巨大投入毁于一旦,房屋倒塌,良田被毁,道路被埋……,仅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一夜间就有12人死亡、17人失踪,几十间民房被深埋进了四十余米深的泥石流下。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重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变贫困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省委省政府果敢决策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依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未来十年安康全市一共需要搬迁22.6万户88万人,其中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56854户,224229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5.12%、25.57%;洪水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6740户,65515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4%、7.5%;扶贫移民搬迁69685户,274995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0.8%、31.3%;生态移民搬迁82973户,312090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6.67%、35.6%。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启动3年来,安康已经搬迁7.5万户,28.6万多人,其中,2011年,计划搬迁2.2万户8.8万人,实际搬迁25964户92771人,占计划任务的118%。2012年,计划搬迁3.1万户11.4万人,截至2012年11月份,已搬迁34313户12.7万人,占2012年总任务数的105.5%。2013年的搬迁计划任务是:2.2万户8.36万人。在已经搬迁移民中,安康的集中安置率2011年为75.54%,2012年为89%。安康市移民社区建设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实施。在住房建设的同时规划了给排水、堤防、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休闲健身、文化教育、购物消费等公共设施。充分发挥社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辐射带动作用,吸纳周边群众搬入社区居住。经过积极探索,安康市形成了“6663”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思路:将避灾扶贫搬迁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行移民集中安置与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进城入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六个结合;推行进城居住、集镇安置、社区安置、产业园区安置、支持外迁和分散安置六种搬迁安置方式;建立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示范带动、资源整合、督查考评、公开运行六个机制;建设市、县(区)、镇(办)三级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示范小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难题颇多、亟待解决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搬得出、住得下”的问题正在解决,而“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问题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生产用地难调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陕南人均耕地少,连片的耕地更少,落实避灾移民有土的难度很大,为移民调剂耕地实施有土安置的难度更大。在原承包地退耕还林或难以远距离耕种的情况下,要保证搬迁移民人均至少1亩的基本口粮田,只能把目光投向迁入地农民承包地,而迁入地往往人口压力重、人均耕地少,耕地调整的余地不大,且迁入地农民不愿将自己原有的承包地调剂给新搬迁的移民户,要实现搬迁移民的有土安置难度很大。

2、建设用地难寻找

省国土厅计划今年为陕南三市安排6000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用地指标。而按照陕南三市今年搬迁6万户的任务,实际需要用地12000亩,用地指标缺口很大。而地质专家们对安康乃至陕南地质的总体定位是:地质环境极其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目前,陕南地区约有400万人生活在距离公路5公里以上的山区和水库库区,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大块平地只有平利县灞河川道和汉阴县、汉滨区的月河川道,在其它地区“巴掌大”的平地都难找。建设用地难寻找是移民搬迁的一大难题。

3、有业安置难实现

从已经搬迁的移民就业状况看,要让移民们达到“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的要求,恐怕还有相当的距离。虽然各地都非常注意将移民安置社区建设与地方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相衔接,但大多数移民社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除此以外由于职业安康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培训方式单

一、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移民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技能培训,外出就业谋职难,所以实现有业安置,保障收入水平难度很大。

4、致富愿望难圆梦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陕南移民搬迁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有土安置难实现、有业安置不到位,移民致富梦难圆。搬迁前村民住在山上,均以种地养猪为主,少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就业门道窄,仅靠几亩薄地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很难致富。搬迁后大家居住在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新社区,种田不便,就业无路,而生活成本支出加大,经济负担加重,致富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5、市县资金难配套

按照陕西省的规定,每搬迁户政府将补贴3到5万元,算下来,这笔钱大约为120亿元。安康市的搬迁补贴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即按照分散安置,集中安置中的统规统建、统规自建,集中安置的上楼单元房安置三个类型,每户分别补助3万元、4万元、5万元。按照省政府规定:移民搬迁建房资金省、市县按5:5的比例筹措。特困户每户按30―50平方米标准,由政府建房集中安置,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特困户、五保户比例不得超过搬迁安置总户数的10%);仅此安康市县政府需要投入60亿元,如果加上每户基础设施和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4万元,则安康市县政府需要投入160亿左右。这对财政十分拮据的安康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市县配套资金很难足额到位,现在所有的集中安置点建设工地,材料以及工费都在上涨,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的停工现象时有发生。

三、破解难题、稳步推进

陕南移民搬迁,贵在“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可持续”,这也是检验移民搬迁成功与否的标准。破解移民搬迁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既要多方着眼多处着手,又要着眼当前考虑长远;既要科学发展,又要有效推进,从实践的状况来看,解决移民搬迁的诸多难题,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农民如何富?怎么可持续的问题?

1、多方筹措资金保证“搬得出”

安康移民搬迁涉及的农户大多居住在深山,本身就不富裕,要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确保群众搬得出来,资金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1)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要按照搬迁群众“不拿钱、少拿钱”的原则,合理确定搬迁建房补助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现在是每户3万块钱的补贴标准,省上应该对这一补贴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据建房成本的变化实时调整,并适当提高省级财政的负担比率。县区按照省上要求,根据搬迁安置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落实配套资金。县区要通过土地开发增值、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筹措移民搬迁安置配套资金,同时要整合各类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用于移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搬迁工程建设,要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支持移民搬迁,2012年安康市向省上争取了20亿元的补助资金,同时还为汉滨区恒口镇等典型的跨区县、跨镇办集中安置小区从省上争取筹措了周转金2亿元。安康市县本身筹集了配套资金2亿元,同时,向上申报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资金10亿元。

(2)做好部门资金整合。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的原则,引导部门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移民搬迁项目。如:由水利部门负责河堤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配套路、桥设施建设,住建部门负责硬化、亮化市政工程建设,林业部门负责园林苗木绿化,教育部门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电力、电信、移动等部门配套建设电力和电话通讯设施。

(3)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探索移民搬迁安置建房与商品房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子,用商品房开发增值收益补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降低移民搬迁安置房价格。如汉滨区牛蹄镇陈龙新,是北京京康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去年年初回到家乡牛蹄镇后,他垫资一千余万元,连片建成统一样式和风格的80间2层砖混新房,让镇内30户116名群众喜住新居。宁陕县皇冠镇利用企业和社会资金来实施一个镇的移民搬迁,把搬出后的山沟投资20多亿建成旅游景点。在重点镇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对居民点的重新规划布局,用节约的建设用地开发增值部分补贴移民搬迁,农民不仅不拿钱,而且在获得住房的同时解决了经营用房。

(4)鼓励银行贷款投放。信用联社要加大对移民搬迁户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应总体按照户均5万元的信贷规模投放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贷款。鼓励农行、工行、建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移民搬迁安置户投放建房和产业发展及创业项目贷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特别是要结合生态保护、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资金支持。

2、促进产业发展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1)把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统一。以县域生态工业园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抓手,创建就业创业平台。旬阳生态工业园位于县城近郊,园区里有矿产开采加工、水泥生产、汽车制造、魔芋加工及烟草生产等多种企业,已经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据介绍,目前园区就业人数已达4800多人,预计未来5年将达到25000人。形成配套产业链,是园区增加岗位、解决就业的重要举措。当地的尧柏水泥生产线,依靠配套产业尤其是下属公司解决了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依靠农民促进了资金流转问题,取得了多重效益。同时县域工业还给1万多名城乡居民提供了就地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增收的重要渠道。

(2)把集中安置与主导产业建设相同步。着力培育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对搬迁群众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转,引导有特长和开发能力的农户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及林木,搞规模化经营,引导群众参加农技知识、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增强社区群众的“造血”功能。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同步规划了农业主导产业,逐步打造出“1234”的产业发展增收模式:一条绿色景观长廊;两大龙头大企业。即茶叶精加工企业和规范化无公害养猪厂;三个千亩示范园;四项特色产业。

(3)把产业发展与增加就业岗位相结合。现在规划的小区里面都有一部分经营用房,可以让一部分移民在居民区里从事第三产业,同时,可以依托当地资源发展旅游等产业,通过搞农家乐等方式扩大就业,另外,对于原来土地,只要不是很远且愿意耕种的,还可以继续耕种。

(4)把资本注入与土地流转入股相衔接。借助“工商业主资本+土地流转入股”形式,让搬迁群众有安全的住房、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紫阳县投资1.3亿元的双安闹热村富硒油茶综合开发项目,由业主集中修建农民公寓,对高山农户进行整体搬迁,集中流转土地开发种植油茶2万亩。同时农户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置换房屋合同,再通过房产、林权、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企业分配。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移民搬迁经营模式,已列为市级重点项目并广泛推广,紫阳县还在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移民安置点,为农民就业创造便利条件。该县在蒿坪镇工业园区建立了10余个移民安置点,敞开大门迎接农民进社区入住,并推荐搬迁农民进企业打工挣钱,多渠道增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群众收入。

3、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可持续

夯实移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基本前提。移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搬迁后他们的生产、生活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困难。如何解决移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移民目标的顺利实现,除了移民安置政策外,要从根本上长久地保持移民生活安定,就必须完善移民社会保障制度,为移民提供根本保障。

(1)要全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移民搬迁后三年左右时间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都面临着过渡期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一是物质上的经济贫困;二是文化精神上的困惑和与诸多不适应。虽然过渡期的移民贫困是短暂的,但这个过渡期非常关键。若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解决经济贫困,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调适,从精神素质上加以培养,移民的搬迁乐业就会打折扣,潜伏下来的历史问题就会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要完善政策,确保住房安置、生活补贴、就业安置、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这也是将来政府工作的核心问题。

(2)要加强移民社区配套工程建设。在有效解决“建得起”难题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全力为搬迁群众“稳得住”想办法,实施社区综合配套工程,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关心的交通、饮水、上学、就医、购物、娱乐等民生问题,精心构筑“安乐窝”。在已建成社区逐步实现“十配套”:文娱配套(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医疗配套(建设卫生室)、教育配套(建设幼儿园和学校)、饮水配套(建设水塔等集中安全供水设施)、交通配套(道路全部修通)、亮化配套(安装路灯)、净化配套(建设垃圾池)、绿化配套(建设绿化带)、信息配套(宽带网、有线电视网进户)和服务配套(有便民服务中心和购物超市),使搬迁群众过上都市生活,饱尝自然生态,尽享社会保障。

(3)拓宽移民群众就业渠道。对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农户,政府在联系企业安排就业岗位的同时还开发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岗位及村级道路管护、农村清洁、社区管理等工作实现多方就业,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另外,要通过农村低保和“五保“政策解决一批;通过社区建设工地、农业产业化基地及社区公益性岗位就地就业安置一批;通过与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共同举办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劳动技能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训班向东南沿海企业输送一批;在交通条件较好和安全生产有保证的移民原承包地(耕地和林地)发展种养殖业留下一批;基本上解决了搬迁移民的短期生活之忧。真正使移民基本上实现生产活动不中断、收入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有保障、长期致富有盼头。

------------最新【精品】范文

篇2: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汉阴县扶贫开发局 陈世宁 陈平星

汉阴县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辖14个镇,179个村,总人口30万人,农业人口26.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2976户107280人。全县总土地面积202.05万亩,耕地32万亩,其中水田14.09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是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之一和革命老区县。2011年,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作为推动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幸福汉阴的重要抓手,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着力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奋力推进“特色民居、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四大建设,全力打造整齐有序、户型统一、独具特色、靓丽典雅的现代生态民居。2011年,全县完成避灾扶贫移民搬迁1360户5440人,呈现出 “城乡面貌改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引领,精心谋划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我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贯东西,汉水、月河分流其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形。“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真实写照,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绝大部分农民居住在地质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高山深沟狭窄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安居和致富问题,必须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和发展环境。为此,我们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和灾后重建相结合,按照“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要求,根据区域产业和人口分布状况,按照我县“一城四镇、3个10万”(即县城10万人,中心集镇10万人,农村10万人)人口布局,全县一次性规划建设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社区242个,10年累计搬迁安置1.46万户6.02万人。对集中安置社区和新村,实施道路、堤防、供电、排污、市场、绿化等基础设施一次规划到位,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实施基础设施配建,并统筹解决好生产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将其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彻底解决了危险地段住户和贫困户的移民搬迁、防灾避灾、长远安居、增收致富问题,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强的后劲支持。

二、强化服务指导,激励发动,营造良好搬迁氛围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和长远发展,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群众自愿是关键。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激励,引导群众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激发主体意识。在宣传发动上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组织调查摸底指导小组和移民搬迁核查工作组,深入乡村和农户家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宣传资料发放到户:统一印制宣传手册、宣传单,及时发放到移民对象手中,使扶贫移民目的、意义家喻户晓。政策规定宣讲到户:镇村干部和指导小组成员在进行调查摸底的同时,仔细讲解实施移民扶贫的政策、措施、程序和办法。群众疑虑解答到户:把移民的有关问题一一向群众宣讲清楚,认真解释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安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通过算账对比,帮助群众树立搬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在政策引导上实行“两不变”、“四优先”、“四减免”。“两不变”,即移民搬迁后,原有山林经营权不变,已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变,仍归移民户所有;“四优先”,即迁移户优先安排宅基地,优先安排贴息贷款,迁入地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四减免”,即:移民建房免缴宅基地办理手续费,自用材税费,户籍迁移费用,转学、借读等费用。各镇成立专门工作组,在协调用地、组织施工、建材运输、技术指导方面进行帮扶,对基础差、无条件搬迁的农户安排干部结对帮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财政贴息、扩大抵押物担保范围等方式,加大信贷支持。

三、完善制度管理,严格程序,规范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把这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坚持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入手,做到严把“五关”。严把搬迁对象关。对搬迁对象的确定,严格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和三榜公示的工作程序,保证移民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严把建房选址关。根据省、市要求,凡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均须办理项目立项、用地预批、地质灾害评估、洪涝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规划许可、建设许可及消防、防雷评估等前期审批或评估手续,我县避灾扶贫移民建房都严格执行省市的要求,保证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严把建设标准关。为了尽可能减轻贫困群众经济负担,统一要求特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贫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房标准一律为砖木结构平房或砖混结构两层楼房,住宅图样以县住建局设计的《新民居》八种户型风格建设。严把整体搬迁关。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必须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严把资金监管关。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移民扶贫补助资金运作程序,全面落实“移民搬迁动态监测制”、“移民资金„一折通‟兑付制”,“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示制”,“项目资金审计制”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年底由县考核办牵头,会同县扶贫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成立工作组,深入村组,逐户检查,经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局通过“一卡通”将补助资金足额兑付到户。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对移民搬迁有关文件、资料,包括移民户花名册、自愿搬迁申请书、迁出地和迁入地协议书、宅基地审批证书、购买房契约证书、领款凭证、验收报帐表、移民搬迁新旧房照片等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卡”、“一村一簿”、“一镇一册”管理,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做到了底子清、帐目明、项目实施情况实。完善制度监管,全程阳光操作,确保了移民搬迁规范有序推进。

四、强化部门协调,资金捆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吸纳效应,我们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扶贫搬迁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聘请资质单位对迁入社区、迁入新村内道路、河堤、供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商店、卫生室、广场、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规划,加强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行业规划衔接协调,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组织施工,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建设。立足于挖掘自身潜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大县级资金配套,努力破除资金瓶颈制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原则,整合扶贫、发改、国土、水利、住建、交通、民政、财政、教育、农业、林业等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重点保证集中迁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按照基础设施缺啥补啥的原则,对每个社区实行资金捆绑,进行全方位配套,使搬迁户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2011年,全县对重点移民安置社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22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城乡面貌。建成了城关镇五一村、双乳镇三同村、龙垭镇三柳村、双河口镇斑竹园村、观音镇水田村等一大批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精品工程,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搬迁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突出后续扶持,发展产业,拓宽移民增收渠道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坚持以产业聚集搬迁,以搬迁推进产业,实现“搬一批人,建一个社区,兴一品业,富一方人”。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业”,扶持移民户发展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茶叶、烤烟、蚕桑、蔬菜产业,夯实基础,拓宽渠道,促进移民持续增收。二是按照“存量劳动力提升技能,增量劳动力先培训再就业”的思路对移民搬迁户实施“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提高移民搬迁户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使移民搬迁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能,为移民搬迁户创业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三是促进转移就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移民户向产业工人转变;加强衔接协调,组织移民户到工业园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发放路费补贴、赠送安全保险等形式开辟务工“绿色通道”,有序组织移民外出务工。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和产业支撑,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稳步推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凝聚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合力

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山区群众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我们始终坚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精心谋划,统筹部署。县上成立了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对重点迁入社区,重点迁入村,落实一个帮建部门,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实行蹲点指导;各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夯实包抓责任,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环境保障等问题;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办事程序,主动为移民搬迁做好服务。探索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对集中安置点移民,结合实际,组建了社区组织或其他服务机构,负责移民社区的社会治安、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劳务输出、环境卫生等各项服务工作。对分散安置的少数移民,按属地原则,将其纳入所在村组管理,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

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创新思路,狠抓关键,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监管规范和优化服务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城乡、科学搬迁、持续发展、富民强县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回顾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统筹规划是科学搬迁的前提。科学的规划是移民搬迁的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高起点规划是我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突出特色,既体现了搬迁致富的迫切需求,更体现了“城乡一体”的时代要求。全县242个迁入安置区(点)全面对接“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城四镇、三个十万”人口布局、工业园区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并对其中的137个重点集中迁入社区综合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使扶贫搬迁真正做到了“定位准确、推进有序,不走弯路、好中求快”,为实现统筹城乡,科学搬迁奠定了基础。

——机制创新是科学搬迁的动力。创新思路,大胆实践,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落实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把扶贫搬迁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势推进。全面打破镇域、村域界限,因地制宜,灵活形式,对经济条件较好、有生活来源的农户引导到县城或集镇实行“务工经商,城镇安置”;对以种田为生、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引导到中心村实行“统一选点,集中安置”;对人口居住在山上而耕地在山下的村实行“村内调剂,下山安置”;对茶叶、蚕桑、烤烟等主导产业基地农户,实行“产业开发,基地安置”;对特困农户采取购置当地村民旧房并接管该村民田土实行“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实行统规自建、统归统建,开发农民经适房、农民廉租房,满足不同的移民需求。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促动,让“惠农政策跟着移民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学搬迁、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后续发展是科学搬迁的核心。围绕“稳得住”、“能致富”,因势利导为移民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引导和帮助有能力和一技之长的移民经商、创业,发展种、养产业;组织移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输送移民到工业园区或外地务工。提高移民素质,拓宽增收渠道,促进了移民长期稳定和进一步发展。同时,“搬迁”与“致富”的双赢,也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未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较好地推动了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开展。

——加强领导是科学搬迁的关键。坚持将移民搬迁作为改善基础、壮大产业、促进增收、构建和谐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纳入部门、乡镇目标责任考核,细化任务,督促协调,保证政策落实到位。全县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苦抓实干,县、镇、村逐级制定落实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搬迁的积极性,为有序搬迁构筑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宣传发动是科学搬迁的基础。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广泛宣传移民搬迁相关优惠政策,营造了浓郁氛围,有效提高了群众对扶贫搬迁政策的知晓率,化解了矛盾,增加了互信,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释放出了巨大潜能。同时,也对各级干部严格执行政策,接受社会监督,奠定了群众基础。

篇3: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作为改善陕南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 将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威胁。这不仅对富民强省和推进陕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对全国相似地区推行生态移民、灾害移民搬迁也具有示范价值。该工程计划从2011年开始, 用10年时间搬迁陕南地区240万人, 涉及投资数额超过1100亿元, 移民规模远超三峡移民搬迁工程。根据移民搬迁的范围和对象, 可将之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以及工程移民搬迁等类型, 统称避灾移民搬迁。 (1)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面临着移民节奏紧张、资金缺口较大、土地资源制约及贫困农户筹款能力有限等难题。工程涉及移民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投资等较多领域。巨大的资金需求量让搬迁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因而资金来源问题成为了移民搬迁的头等大事。“移民搬迁工程受到了陕南山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但这项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目前面临着资金缺口巨大的难题。 (2) ”国家统计局安康调查队的数据也显示:根据目前市、县财力, 难以落实如此大量的财政配套资金。 (3) 当地的一些基层干部对此也表现出很大的担忧。因此, 不难看出, 能否及时缓解资金供给困境,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移民工程的进程与成效。 (4)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2012年4月和2012年8月笔者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两次实地调查研究, 团队成员深入到陕西省山阳县十里铺镇高一村、高坝镇老沟村和中村镇等多处移民搬迁安置点, 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 发送调查问卷120份, 有效回收问卷113份。问卷样本涉及山阳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镇, 每个镇随即选取1~2个移民安置点。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资金来源、移民意愿以及现实处境等方面, 并针对搬迁移民自筹资金情况,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分析。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调查组还与当地移民搬迁者本人进行座谈或半结构式访谈, 并运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 尽量确保资料收集的完备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113个有效调查样本中有65人为男性, 占调查总人数的57.5%, 女性48人, 占到总人数的42.5%, 年龄分布以31~50岁的村民居多, 约占样本人数的53.1%;文化程度上, 搬迁居民中文化程度整体较低, 样本数据显示,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要占到87.6%, 高中及其以上的人数仅占到12.4%。

三、移民搬迁中的资金来源困境

实现陕南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充足的资金供给是十分必要的。陕西省属西部一个欠发达的省份, 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391.3亿元, 财政总收入为2577.97亿元,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 位居全国第26位, 而陕南三市的财政收入总和仅占全省2.38%, 三个市的财政收入加起来, 还比不过榆林市的一个神木县。这样的经济总量和财政规模对于完成如此宏大的民生工程是相当吃力的。

按照《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要求,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共需投资1109.4亿元, 其中移民建房投资772.2亿元, 基础设施、土地整治、公共服务及其他投资等325.1亿元, 自主迁移投资12.1亿元, 以及24.8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投资 (5) 。在建房投资的772.2亿中, 村民自筹715.9亿。省级财政扶持资金每年2亿, 10年20亿, 按5∶5的比例市县两级地方再配套20亿, 另外再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0亿。此外, 规划还建议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对口支援”8.4亿元。

《规划》中所列出的资金数额仅仅是计划投资, 还不是最终实际投资。参照之前三峡移民的实例, 考虑到近年来及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 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 上面所列的投资款项难以满足搬迁的要求。笔者将从移民自筹、地方财政以及时间成本效应的影响等方面对目前移民搬迁中的资金困境进行分析。

1. 移民自筹搬迁资金的来源。

(1) 访谈获得的移民资金情况与实例。调查发现, 搬迁过程中移民资金花费主要包括建新房费用、搬迁中损坏和丢弃物品价值、新增生产工具费用和新添家用物品花费四项费用, 这笔搬迁资金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成为其搬迁的难以承受之重。总体来说, 政府对移民的直接补贴平均数额为每户3~4万元, 只占到了搬迁费用的20%左右, 补助显然是杯水车薪;剩余的10多万元不得不由移民自己承担, 移民能否自筹到足额的搬迁资金已成为搬迁难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迁户目前所从事的职业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有40.7%的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业, 40.7%的村民以务农为业, 两者合计超过80%。而做生意的仅占调查人数的7.1%, 担任村干部的占调查人数6.2%, 其他占5.3%。可以看出移民经济来源方式单一, 主要以务农和打工收入为主, 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自筹资金存在很大困境。

实例1:十里铺镇鹃岭移民安置点的姜老汉, 今年65岁, 原属十里铺镇老沟村村民, 安置房为100m2, 期间缴纳地基费和根基建设分别1万元和2.3万元, 除去政府补贴之外, 现已合计花费自家资金近15万元, 主要依靠在太原打工的两个儿子的工资收入, 无银行存款。

实例2:十里铺镇高一村移民安置点的陈老汉, 原属老沟村一组村民, 访谈时刚从西安市武功镇打工回来, 据介绍其工作每天60~80元, 由于老沟村小学撤销, 为解决孙子上学搬迁到十里铺村。家中经济拮据, 且2010年洪灾房屋受损, 搬入新居需交10万元才能拿到钥匙, 现以一分息从银行贷款5.6万元, 另外自己医病, 儿子结婚还需大量费用, 邻居见其家里负债多, 不愿借钱帮助。

(2) 移民自筹资金状况。作为移民搬迁的主体, 除了得到政府一定量的补贴外, 搬迁户的建房资金来源大多是自筹的。在问及“移民自筹资金来源”时, 60.2%的村民依靠自身积蓄, 78.8%的村民需要向亲戚朋友借钱, 65.5%的村民需要从银行贷款, 还有1.8%的村民不得不求助于高利贷。由于山阳县的搬迁主要以避灾移民为主, 在频繁遭受自然灾害后, 村民自身的积蓄所剩不多, 对于建房的单个搬迁户来说, 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由此可以推测出整个移民工程的资金缺口将会更大。银行贷款是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策层面也鼓励拆迁户通过银行贷款填补资金缺口, 可是实际上金融机构惧怕信贷危机, 导致银行贷款门槛高, 担保困难, 让很多人无法贷出钱或无法贷出足够的钱;由此使得部分拆迁户铤而走险去寻求民间融资, 即所谓的高利贷, 较高的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搬迁户的经济负担, 从而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提出严峻挑战。

2. 地方财政与移民搬迁资金的供求矛盾。

陕南地区由于其自身条件的制约, 经济发展相比陕西省其他地区来说, 一直比较落后。境内28个县 (市) 中, 有21个属于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 财政资金供给能力非常有限。在此基础上来看此次陕南移民的融资模式, 无疑对地方政府财政是很大的挑战。陕南移民搬迁指挥部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11年12月底, 全省移民搬迁共筹集资金27.55亿元, 市、县完成配套资金9亿元, 搬迁农户自筹资金24亿元。此外, 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2亿元, 搬迁公司筹集资金53亿元, 其中搬迁公司支付周转资金14.47亿元。取得上述成绩, 对资金紧缺的陕南贫困地区政府来讲实属不易。然而移民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 在往后相当长时间里必定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除此之外,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陕南移民搬迁规划中预算的1100亿元资金, 就不难看出, 配套资金主要集中在移民拆迁补贴和建房费用上, 而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套公共服务等弹性较大的领域并未规划出清晰的资金数额, 现在的规划资金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倘若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因素, 预算的1100亿元是远远不够的, 所缺资金怎么办?这就成了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的又一难题。

3. 长远效应下影响资金的因素。

(1) 物价走势不容忽视。此次移民工程耗时10年之久, 期间的物价走势也必然成为影响移民效果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建材价格、人工费、运输费等对于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额有相当大的影响。尽管无法准确描述各类移民房屋造价中材料费的比重, 但是通过对中价协收集编制的《常用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统计数据可知, 在当前房屋造价组成的结构比例中, 人工费约占12%、建材费约占65%、机械费约占8%、其它费用 (如综合费用、施工措施费和规费等) 约占15%。显然, 材料费在房屋造价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虽然2011年前两季度建材价格相对有所回落, 但目前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由于国内资源不足, 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不断增加, 铁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矿产、煤炭等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受我国等新兴国家需求增加拉动, 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 近年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 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也同步上涨。初级产品进口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国内采掘业价格上涨, 通过产业关联, 间接推动原材料价格、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011年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9.1%。建材价格的飙升也就首当其冲, 在之后10年内大幅降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持续平稳上涨必然占据相当长时间。 (2) 人力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 (7) 近年来用工荒已经从东部扩展到中西部, 建筑领域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 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所以人工费用在未来10年的增幅会是相当明显的。截至2011年9月, 全国有21个省 (市、自治区) 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 增幅约21.7%, 包括陕西省在内的25个省 (市、自治区) 发布了工资指导线, 增幅在14%以上。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增无减, 劳动力供求关系日渐紧张, 将加快工资上涨幅度, 提高劳动成本, 建筑和服务性行业价格趋于上涨。

四、化解陕南移民资金困境的建议

1. 整合财政资金, 加强管理。

陕南各市县 (区) 政府应尽快按比例筹措建房补助资金, 管好用好省财政下达的整合资金和补助资金, 确保已到位的专项资金及时下拨到具体项目, 把钱花在刀刃上, 杜绝资金中断流逝, 保证资金下拨最后渠道的通畅、高效。地方政府必须将省市下达的交通、水利、国土、电力和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整合资金优先安排到集中安置小区点, 进行系统管理。同时, 对分散安置的群众, 要严格按照省政府规定的建房补助标准对农民进行补助。此外, 需要政府提高补助标准, 降低移民搬迁安置费用, 减轻搬迁安置群众负担。采取“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捆一点、群众筹一点、市场运作补一点”的办法, 积极筹措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资金 (8) 。为了规范对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项目资金的管理, 建议省委省政府制定《陕南移民搬迁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 指导各市县 (区) 财务核算工作, 确保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 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 扶持地方特色产业, 拉动经济发展。

按照陕西省政府于2009年制定和颁布的《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要求, 陕南作为陕西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保护青山绿水, 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三大产业, 实现陕南突破发展。要长远解决陕南移民资金缺口问题, 重要的是要坚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坚持集约节约使用土地、坚持资源整合优化利用、坚持开发、合作、互利、共赢四项原则, 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指标设置、主体内容、主导产业、项目选择、支撑体系以及政策措施之中, 体现保护和发展陕南的主题。此外还要注意, 陕南发展循环经济, 要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道路, 并以优势资源为依托, 打造生物加工、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增加经济总量, 实现陕南经济突破发展。

3. 加强移民工程融资, 拓宽融资渠道。

改善国内金融环境, 适当加大基层银行贷款占存款的比例, 扩大放贷规模;降低移民申请贷款的准入门槛, 尝试多种金融机构参与, 更大程度发挥陕南搬迁工程公司的融资作用, 有效地化解贷款担保难的困境;简化贷款办理手续, 缩减放贷程序, 为村民提供简捷、通畅的办理流程;银行为移民提供相对优惠的低息贷款, 鼓励移民办理银行贷款业务。

4. 发挥移民自身积极性, 增加可支配收入。

由于陕南移民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深山, 收入渠道有限, 本身不富裕, 加之移民搬迁, 带来的农民失地、就业困难等问题, 必然会导致其通过寻求新途径改善自己生活。在被调查的113位村民中, 约有29.2%的人期望增加就业机会, 36.3%的人期望增加收入, 10.6%的人期望加强技能培训, 三者合计约占总调查人数的76.1%。搬迁居民积极投身新家园建设的热情可见一斑。

应根据村民实际经济收入情况让搬迁群众合理地承担费用, 从而促进移民配合搬迁并投入到新家园的建设中。要尽可能将一部分移民搬迁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或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区域, 这样做, 一方面可为今后迁入地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 可以为拆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 增加家庭收入。此外, 鼓励移民在迁入地发挥特长, 利用当地自然和经济优势自主创业, 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对于广大搬迁的农民来说, 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寻找一门能致富的门路, 比收到政府一笔补助更能解决现实生活需要, 这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调查发现, 山阳县超过一半的移民家庭以外出打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文化程度偏低, 从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 不得不从事体力活, 收入难以维持家计。建议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技能水平, 实现有效的劳务输出, 使得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务人员稳步带动家人致富, 实现“输出一人, 致富一家”的目标。

5. 鼓励政府与市场合作, 吸引社会资金。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拥有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万能的, 尤其是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 需要政府参与来共同配置有限资源, 尽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增加正的外部效应。此次移民搬迁需要投入资金多, 要广开资金渠道, 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 把移民搬迁配套资金列入年度预算, 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搬迁。比如, 政府可与企业合作经营当地旅游产业, 吸收企业资金开发当地资源, 从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工作岗位;此外, 政府可给予房地产商一定补贴, 要求其在建制移民安置房时, 留出一楼的房子作为商业门面, 待移民迁入后公开招标出租, 达到解决部分迁入人员就业, 增加经济收入, 完善基础设施, 定期收取租金, 弥补政府之前补贴支出等一举多得的效果。

6. 提升陕南移民工程规格及级别, 获取国家支持。

作为涉及240多万人口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仅仅依靠陕西省财政支持, 显然难以有效推进和完成, 可以结合生态保护、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治理、退耕还林、扶贫开发以及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政策, 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对口资金扶持力度。“三峡移民工程”的移民规模是巨大的, 如果仅仅依靠迁出地和迁入地所在省份, 是无法妥善解决移民安置的, 正是由于多省努力争取, 使之由区域性工程转变为国家级计划, 才确保其最终顺利完成。陕南移民工程可借鉴这一模式, 更好更活地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机遇, 借助外力更好更早完成陕南搬迁移民工程, 是十分必要的。建议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央政府呼吁将陕南移民工程纳入国家层面, 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支持, 使陕南移民工程上升为国家政策或战略目标, 获得更大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 以推动这项民生工程深入持续开展。

五、结语

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 后续工程量还很大, 任务也异常艰巨。本文虽然以山阳县为调查点, 在其周边多个移民安置点进行系统调查, 对该县移民搬迁的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资金解决对策方面进行一定的探讨, 但由于笔者知识、能力、经费等因素的限制, 还存在着缺陷。首先, 本文选取的调查对象为一个县的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样本规模相对较小, 可能产生代表性不强的质疑。其次, 陕南移民工程还处在起步阶段, 缺乏可供参考的前期成果, 理论依据可能相对不足。此外, 考虑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稳定,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现实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移民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是, 关注这项规模宏大的移民搬迁工程, 破解其资金难题,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摘要: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作为区域性的重大工程, 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由于移民搬迁规模空前、搬迁周期长、类型复杂和所需投资大等特点, 加之其他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 将会对资金链带来很大的考验。推进避灾移民活动, 资金到位是关键。文章通过对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规模、资金来源、资金结构等方面的论述, 阐述了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资金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路径。

关键词:避灾移民,资金来源,资金结构,陕南地区,政策建议

注释

1何得桂, 党国英.陕南避灾移民搬迁中的社会排斥机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 (6) :84—88

2刘晓斌.移民搬迁获群众普遍欢迎, 目前面临巨大资金压力[EB/OL].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01/14/content_5857782.htm西部网, 2012-01-14

3王帅.陕南移民搬迁:三大难题亟待破解[N].陕西日报, 2012-02-10 (10)

4李敏.陕西拟十年移民近280万人, 扶贫搬迁资金成难点[J].中国新闻周刊, 2011 (19)

5彭洁.对陕南移民搬迁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8) :07—08

6梁珂.关于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 2012 (6) :09—10

7张健华, 宣昌能等.我国物价波动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8) :15—17

篇4:易地扶贫搬迁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模式:债贷结合+拼盘整合

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苍溪县提出“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和乐业并重,脱贫与奔康同步”,做到脱贫与奔康整体谋划、整体推进。创新“债贷结合+拼盘整合”金融扶贫易地搬迁模式,拼盘整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和信贷融资资金、国省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做大易地搬迁项目资金笼子,按照“用途不变、捆绑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采取“统一全域规划、债贷分线运作、全程实施管理、整体连片开发”的方式,走“政府融资打基础,农户补助建住房,涉农项目搞配套”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切实破解脱贫奔康“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苍溪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计整合资金50亿元左右,其中:申请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5.1亿元,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10亿元,匹配中央和省级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11.3亿元,整合“十三五”涉农项目资金约25亿元。

实施路径:全域规划+精准实施

——全域规划。围绕“全域规划,多规合一”,编制《苍溪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2016-2018年)和聚居点、交通、水利、卫生室及产业等专项规划,形成了“1+N”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体系。一是坚持三个结合抓好搬迁安置规划。坚持与现代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相结合,与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实行就地就近集中安置为主,插花式分散安置和货币化城镇安置为辅。二是坚持统一标准抓好基础设施规划。对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技术标准。三是坚持着眼长远发展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在安置地统筹规划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等适度规模特色优势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精准施策。一是安置政策。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由乡镇统筹安排安置点,搬迁对象可享受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产业政策。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搬迁后群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搬迁群众享受当地农民同等的产业政策待遇。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针对安置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精准安置群众就业创业和安置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四是就业政策。鼓励搬迁对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及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和异地转移就业;对就业困难的,提供就业援助并落实相关的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五是社会保障政策。对跨区域搬迁安置的群众安置后登记为城镇居民的,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城镇社会保障政策;登记为农村居民的,享受居住地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精准流程。一是在项目前置要件上,实行“九步走”。各责任单位明确要求,分别负责,限时办理。乡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工代赈办(项目业主单位)批复方案;住建、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分别在规定时限完成安置点规划选址、建设用地、林木采伐、环境评价的许可批复;交通、水务、电力、天然气等部门同步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在项目推进实施上,实行全流程管理。财政按照20%拨付启动资金,并根据进度拨付资金;乡镇具体实施,实行统规统建;住建、交通等主管部门对应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工程结束后组成项目验收组进行统一验收、清算、偿债和社会评估。

——精准机制。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采取“五指并拢、重拳出击”办法,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灾损农房重建等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整合涉农资金优先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坚持“行政一把手全面负责制”,采取召开搬迁农户大会方式讨论确定分配方案,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公示制”,对搬迁原则、对象筛选、项目建设标准等信息进行公开发布、阳光操作;坚持“五个优先、分步推进”,对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土地资源少、信息闭塞交通落后、群众生活极度困难的,优先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三是建立问题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调查研究,会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四是建立责任清单机制。把项目建设的政策性目标、公益性目标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分门别类建立部门、单位和乡镇责任清单,定期进行通报。五是建立项目监管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监管组,抽调业务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住宅、道路、人饮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对工程建设、运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跟踪检查;建立项目资金监管组,严防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挥霍浪费、挤占挪用;建立项目考评验收组,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跟踪评估,经验收合格拨付工程资金。

成效分析:四个转变+脱贫奔康

通过3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实施,预计到2018年底,将基本完成3.33万户、11.18万人的易地搬迁安置。通过项目实施,人均收入增幅预计达到10%以上,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具体体现在“四个转变”。

——将促进群众生活住房由“老旧土危偏”向“梨乡小康新居”转变。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将建成“生态型、组团式、功能齐”的安置区(点)148个,“经济、适用、配套”型安居房212.7万平方米,让搬迁群众从过去老旧房、土坯房、灾危房、偏远房搬出来,住上人均25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梨乡小康新居”,房屋地理位置、抗灾能力、人居环境等都有极大改善。

——将促进群众生存条件由“五难”向“五通两室一园”基础设施现代化转变。在过去苍溪县“六个一+三配套”基础上进一步配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扩建联网农村道路90条204.5公里,新建联网农村道路41条101.4公里、耕作道222.5公里,新建塘库172口、集中供水设施120处,在安置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服务社、农家书屋以及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总体实现“五通”,建成“两室一园”,有效解决“五难”问题。

——将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由单纯的“靠土吃饭”向“农旅工商多经发展”方式转变。群众搬离相对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进入集中居住区后,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发展生产和市场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逐渐转变为有技术、懂经营、具有发展意识的新型农民、市民、工人、商人,通过发展规模种养业、农旅经营、劳务输出、门店经商、商贸流通、工厂做工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实现既“有事做”又“能发展”。

——将促进迁出区生态资源环境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向“生态恢复与保护”良性循环转变。项目实施后将复垦原居住地宅基地耕地2.4万亩,同时通过在迁出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在安置区配套实施“一建三改”保护性措施,将促使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促进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保护。

篇5: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避灾扶贫搬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决胜之势打好避灾扶贫搬迁攻坚战,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赢得主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正视问题,全力打好避灾扶贫搬迁攻坚战我市作为避灾扶贫搬迁发源地、决策地和推进地,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一套具有xx特色的工作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和认可,并上升为国家“五个一批”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取得了以搬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防灾减贫、民生改善、产业培育和生态保护的效果,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了农村社会管理变革,达到了多赢效果。

一是实现减灾安居,改善了生态环境。避灾扶贫搬迁是面对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尊重自然规律,主动向大自然低头的理性选择。五年来,受灾害威胁的2.8万户10.6万人彻底远离“灾害源”,与XX年相比,全市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破解了长期以来“遭灾—救灾—重建—再遭灾”的困扰。移民搬迁有效减少了对生态的人为扰动,五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育林3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保持了一方净水净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加快。

二是促进脱贫致富,提升了民生质量。坚持“一点一策、一户一法”,开展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叠加式套餐扶贫,5.65万户近20万贫困人口“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他们居住在有公共服务的环境中,改变过去依靠贫瘠山地维生的状况,让他们有尊严地劳动,有体面地生活,极大地改善了民生。

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了经济发展。坚持集中安置、城镇安置为主,城镇安置率达75.1%,向城镇搬迁安置5.7万户19.2万人,拉动城镇化率提升8个百分点。五年来,各级投入搬迁资金123亿元,拉动全社会综合投资超过600亿元,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的探索实践,明晰了思路、完善了政策、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探索了汉滨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旬阳依托白柳、吕河工业园区建设大型安置社区,白河仓上、紫阳双安等一批“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典型模式,不仅推动搬迁工作进入了常态化、规范化轨道,也为今后持续深入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随着避灾扶贫搬迁的深入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搬迁群众融入迁入地是复杂的、渐进的社会转变过程,社区管理难度较大。少数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有限,就业机会偏少,抓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措施不力,加之生活成本上升,群众生活压力加大。一些社区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缺失,不能完全满足搬迁群众基本需求。随着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分离,城乡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劳动就业保障、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承包留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收益等,各县区和组织、人社、民政等部门都要积极探索。

“十三五”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这项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一是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已上升到中央和国家层面,成为国家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举措之一,中央的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将会更大更多。二是我市是全国四个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市之一,农发行陕西分行把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期间的支持重点,未来3年将投放我省扶贫开发贷款540亿元,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重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项目,为我们缓解移民搬迁融资难题搭建了良好平台。三是五年搬迁的实践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基层干部群众对移民搬迁的认识深化、愿望强烈。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尽可能把任务往前赶、时间往前压;另一方面要下更大的力气、出超常规的举措,谋划好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增收帮扶措施,齐心协力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确保全面完成避灾扶贫搬迁任务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既是实施避灾扶贫搬迁的基本目标,也是检验和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要紧扣这个目标要求,切实抓紧抓好重点任务。

一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脱贫攻坚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避灾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根据全市避灾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还需要搬迁12.9万户49万人,属于扶贫搬迁对象的占全市贫困人口的近一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发展不足的“夹心层”,自身无法独立承担政策补助之外的搬迁资金,又不符合政府兜底保障的政策要求,是避灾扶贫搬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突出抓好危居贫困群众搬迁。居住在地质灾害和洪灾威胁的群众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实施更加精准的搬迁,今年“两灾户”搬迁安置必须全面完成,确保群众不再因山洪地质灾害出现问题。要进一步加大贫困户搬迁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要依据建档立卡数据,精准实施搬迁,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力争2018年全面完成贫困户搬迁安置任务。

二要与加快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我们在搬迁工作最重要一条经验就是按照城乡一体的理念,通盘考虑城乡空间和人口布局,主攻集中安置,从根本上改变了“复制农村”的问题。中央《决定》明确要求“紧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始终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城镇安置为主的基本原则不动摇,结合镇村改革调整规划,靠城镇、靠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选址布局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城镇化步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期间,我们顺利完成49万人的搬迁安置,城镇化率又将提高十几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水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要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要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要大力推广平利“社区工厂”模式,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实现增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小区里面规划一部分经营用房,引导搬迁群众在社区里办家庭工厂、农家乐等方式扩大创业就业。要抓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坚持“一村一特”、“千村千面”、增强吸引力,建成一个社区,形成一个特色景点,增加群众增收渠道。要加强就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等工作,让每一个搬迁户有一人从事二、三产业或有一个稳定的就业门路,真正做到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生活有。

四要与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实施移民搬迁不仅要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要按照省上“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要求,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网和幼儿园、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群众就医、社保、子女入托上学等工作。要用足用好中省支持政策,精心策划一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更多支持。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本着实效实用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住房面积,让群众搬迁得满意、住得舒心。要实现科学化、高水准的管理,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安置点,要按照省上有关抓好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落实社区管理人员编制和待遇,努力实现科学化、高水准的管理,让搬迁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要落实责任。各县区政府是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抓好资源统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和督促检查,县区长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抓。市直有关部门要强化全局意识,把项目、资金向扶贫开发和避灾移民工程捆绑、倾斜。要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避灾扶贫搬迁。重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二要统筹推进。把移民搬迁与区域整体发展统筹推进,合理布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发展项目,促进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把移民搬迁与精准扶贫措施统筹推进,科学配置脱贫攻坚的力量、政策和资源。把移民搬迁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积极探索移民搬迁宅基地退出、承包土地经营流转、房屋确权颁证等方面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盘活资源和发展潜力。

三要严把质量。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保证建设质量安全,让搬迁群众住上放心房、满意房。要严格程序、标准和资金管理兑现,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全流程跟踪,有效防范监管漏洞和廉政风险,管好用好群众的保命钱。

四要加强督查。继续坚持月动态报告、季汇总通报、半年小结点评、年终全面考核制度,对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实施全程动态监管。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把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纳入政务督查重点内容,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督促解决存在问题。要加强对搬迁政策落实、工作进度、资金运转、作风纪律等方面的督查,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肃追责问责。

越是任务重,越需要担当,越需要过硬的工作作风。各级干部都要强化担当精神和实干意识,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切实把避灾移民搬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邹顺生同志讲话

这次会议是继市委全委会、市政府全体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工作会议,足见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与紧迫,也足见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紧抓不放的态度。这次会议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徐市长的讲话中,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就落实好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再作以强调。

回顾“十二五”,我市的移民搬迁工作经历了探索起步、交替攻坚、规范提升三个阶段,逐步迈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发展轨道。全市上下形成了“抓机遇、提速度、上水平”的共识和行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工作主题,探索了一系列在省内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模式。五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移民搬迁已经成为我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正当我市移民搬迁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发出了脱贫攻坚的战斗号令,并把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一批”,这是对以我省为代表的基层实践的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移民搬迁已经从省级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一是目标更明确。中央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紧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科学统筹规划,围绕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后续发展进行系统谋划和推进落实。二是重点更突出。中央的《决定》紧盯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的搬迁对象,提出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十三五”的头三年,必须聚焦地灾影响户、洪灾影响户和需要搬迁的贫困户,实施更加精准的搬迁,确保XX年“两灾户”搬迁安置划句号,力争2018年贫困户搬迁安置划句号。三是保障更加有力。中央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提高补助标准。积极整合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科学的编制和对接“十三五”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加快建立县级投融资平台,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两个手段,平稳有效的衔接扶贫搬迁对象与其他搬迁对象的有关政策。

纵观五年的工作实践,移民搬迁已经进入攻坚期。一是已经搬出的13.2万户,稳得住、能致富的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容易搬的和特困户交钥匙工程等搬迁对象已经优先实施了搬迁安置,进入“十三五”需要搬迁的对象多数属于“硬骨头”;三是从搬迁安置社区的空间布局看,用地条件相对较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配套,后续产业支撑相对有力的区域已相继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后期的安置区规划选址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面对中央和省上的好政策,面对搬迁工作步入深水区的实际,今后五年的搬迁如何在认真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务实的推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中省新精神的学习理解和一系列的调研座谈,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坚定正确的路子和政策,一方面要完善操作的方法和措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进展。

一、坚定正确的路子和政策

(一)坚定从市域、县域发展的全局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高度去认识和谋划移民搬迁工作。切实把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扩投资、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

(二)坚定“提速度、上水平”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工作主线,保持在陕南“走在前面、干在实处”的工作定位。

(三)坚定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优化人口布局,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继续推进进城入镇住社区,推进集中安置,引导和鼓励规模安置,规范对分散安置的管理。

(四)坚定主攻搬得出,切实落实地灾影响户、洪灾影响户、建档立卡的易地搬迁贫困户三优先,多措并举加力破解“夹心层”搬迁问题,确保搬迁工作的健康有力可持续。

(五)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系统谋划,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更加紧密地把搬迁与脱贫结合在一起,落实“搬迁一户、安居一户、脱贫一户”的新要求,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

二、完善操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围绕鼓励搬迁对象进城入镇,在按照以户定建的原则,继续推进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城市棚改货币化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开发主体优惠,对象自主选购,政府定额补助,引导集中安置,配套推进落户的办法,把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去商品房库存的政策与移民搬迁的政策综合叠加,放大鼓励农民进城入镇的正向效应。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撤并乡镇的公共资产和集镇已有的各类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中心社区,合理布局在扶贫搬迁任务重的区域建设跨村域的集中社区,在特色产业鲜明的地方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美丽村庄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建设特色社区。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具备离土、离乡条件的扶贫搬迁对象的集中搬迁安置问题。让他们居住在农村,享受与城镇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从事现代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

(三)用好分散安置政策,规范分散安置管理。明确分散安置指标主要用于急需搬迁而又无法集中安置的“两灾户”和贫困户。明确分散安置的规划选址必须安全可靠、基础配套,具备以地兴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明确分散安置必须与现有村庄院落有机结合,不准搞单庄独户,更不能简单的旧址重建,甚至搞修修补补、应付了事。分散安置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脱贫目标导向相结合,既符合群众意愿,又能稳定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四)鼓励各县区制定破解“夹心层”搬迁难的特惠性政策。在安置方式、建房面积、基础配套、补助办法等方面综合施策,可以探索共有产权的方式,可以推行按揭贷款购房的方式,鼓励为搬迁群众提供专项贴息贷款,解决“夹心层”有愿望、缺能力、搬不起的问题。

(五)完善交钥匙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要正视交钥匙工程中存在的空置现象,配套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新规划的交钥匙工程在选址上一定要靠集镇、靠村庄、靠园区,方便生产生活,方便后续管理。在设计建设上,一定要保基本、保面积、保质量,不能“短斤少两降标准”。在管理上要落实交钥匙工程安置对象的房屋产权,确保他们公平享受国家补助政策;在具体布局上,可以将交钥匙工程、兜底保障与敬老院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一院两制的集中供养模式。

(六)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移民搬迁与农村危改、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系统推进,取得村变面貌、户脱贫的实在效果。

(七)充分发挥县级平台的融资作用,用足用好新的融资政策,综合实施搬迁工作的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园区建设、后续产业培育;探索移民搬迁与资产收益扶贫的有机结合,探索宅基地腾退、梯度搬迁利用、资产购置开发等多种形式,对腾退的旧宅及宅基地加以有效利用。

三、扎实推进XX年的工作

XX年是移民搬迁决战决胜的一年。既要抓好当年2.7万户10.2万人的搬迁安置工作,还要完成XX年3.5万户13.3万人的搬迁入住任务,同时要持续做好已搬迁安置的13.2万户50.2万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

(一)主攻搬得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搬得出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夯实以县区为主体的工作机制,落实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快工作节奏,做到搬迁对象早落实、计划早衔接、项目早整合、建设早开工,形成下年项目上年开工,确保当年项目当年竣工,力争年底多数能达到入住条件。要进一步提高搬迁对象精准度,优先搬迁“两灾户”和贫困户,集中力量完成三类对象的搬迁,今年全市“两灾”户搬迁安置要划句号。

(二)围绕稳得住,推进精细化管理。深化与拓展“原籍管理地和林、现籍管理房和人”的内容,管理重心进一步向社区转移,把社区管理由一般性的社区分类、社区组建、粗放管理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搬迁群众居住权益保障面以及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转变,拓展管理的外延和内涵。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使搬迁群众进一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享受均等化服务。

(三)围绕能致富,与产业精准脱贫、就业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集中解决搬迁群众致富增收问题。按照产业精准扶贫的新要求,用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的新政策,抓好“一区一策、一户一法”增收致富试点工作的扩面与提升。在具体工作中,依托本地资源,积极探索特色现代农业精准脱贫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园区景区牵动、能人穷人联动、综合帮扶驱动的“五动模式”,采取互联网+、富硒+、龙头+、园区+、景区+、合作社+、能人大户+、大学生创客+、大学生村官+贫困户等多种方式方法,有效助推搬迁群众与市场对接,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四)以“两灾户”即搬出即腾退为切入,推动旧宅基地腾退,实质性启动“两证”办理工作。明确“两证”办理的政策与程序,按照“搬新拆旧、一户一宅、一户一证”的原则,移民搬迁使用国有土地安置的,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安置的,按宅基地进行土地登记并按有关规定核发土地使用证。各县区要依法加快开展移民搬迁房屋确权颁证,以新房办证促进旧宅腾退,今年要将旧宅基地腾退和“两证”办理作为考核的硬指标。

(五)搞好现有政策、项目、资金、管理与新的融资方式的有效对接。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强化金融意识,深入了解掌握和认真研究中省有关金融政策和信息,灵活运用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破解移民搬迁工作的资金瓶颈制约。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农发行等金融单位的沟通衔接,衔接新的融资模式,认真解决避灾扶贫搬迁当中涉及建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旧宅基地腾退的信贷金融支持问题。

篇6: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的安康实践

但是,随着避灾扶贫搬迁的深入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搬迁群众融入迁入地是复杂的、渐进的社会转变过程,社区管理难度较大。少数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有限,就业机会偏少,抓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措施不力,加之生活成本上升,群众生活压力加大。一些社区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缺失,不能完全满足搬迁群众基本需求。随着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分离,城乡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劳动就业保障、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承包留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收益等,各县区和组织、人社、民政等部门都要积极探索。

“十三五”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这项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一是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已上升到中央和国家层面,成为国家实施“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举措之一,中央的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将会更大更多。二是我市是全国四个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市之一,农发行陕西分行把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期间的支持重点,未来3 年将投放我省扶贫开发贷款540 亿元,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重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项目,为我们缓解移民搬迁融资难题搭建了良好平台。三是五年搬迁的实践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基层干部群众对移民搬迁的认识深化、愿望强烈。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尽可能把任务往前赶、时间往前压;另一方面要下更大的力气、出超常规的举措,谋划好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增收帮扶措施,齐心协力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确保全面完成避灾扶贫搬迁任务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既是实施避灾扶贫搬迁的基本目标,也是检验和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要紧扣这个目标要求,切实抓紧抓好重点任务。

一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脱贫攻坚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避灾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根据全市避灾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还需要搬迁12.9 万户49 万人,属于扶贫搬迁对象的占全市贫困人口的近一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发展不足的“夹心层”,自身无法独立承担政策补助之外的搬迁资金,又不符合政府兜底保障的政策要求,是避灾扶贫搬迁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突出抓好危居贫困群众搬迁。居住在地质灾害和洪灾威胁的群众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实施更加精准的搬迁,今年“两灾户”搬迁安置必须全面完成,确保群众不再因山洪地质灾害出现问题。要进一步加大贫困户搬迁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要依据建档立卡数据,精准实施搬迁,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力争2018 年全面完成贫困户搬迁安置任务。四要与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实施移民搬迁不仅要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要按照省上“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要求,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网和幼儿园、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群众就医、社保、子女入托上学等工作。要用足用好中省支持政策,精心策划一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更多支持。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本着实效实用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住房面积,让群众搬迁得满意、住得舒心。要实现科学化、高水准的管理,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安置点,要按照省上有关抓好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落实社区管理人员编制和待遇,努力实现科学化、高水准的管理,让搬迁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三要严把质量。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保证建设质量安全,让搬迁群众住上放心房、满意房。要严格程序、标准和资金管理兑现,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全流程跟踪,有效防范监管漏洞和廉政风险,管好用好群众的保命钱。

四要加强督查。继续坚持月动态报告、季汇总通报、半年小结点评、年终全面考核制度,对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实施全程动态监管。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把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纳入政务督查重点内容,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督促解决存在问题。要加强对搬迁政策落实、工作进度、资金运转、作风纪律等方面的督查,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肃追责问责。越是任务重,越需要担当,越需要过硬的工作作风。各级干部都要强化担当精神和实干意识,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切实把避灾移民搬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邹顺生同志讲话

这次会议是继市委全委会、市政府全体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工作会议,足见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与紧迫,也足见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紧抓不放的态度。这次会议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徐市长的讲话中,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就落实好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再作以强调。回顾“十二五”,我市的移民搬迁工作经历了探索起步、交替攻坚、规范提升三个阶段,逐步迈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发展轨道。全市上下形成了“抓机遇、提速度、上水平”的共识和行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工作主题,探索了一系列在省内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模式。五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移民搬迁已经成为我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纵观五年的工作实践,移民搬迁已经进入攻坚期。一是已经搬出的13.2 万户,稳得住、能致富的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容易搬的和特困户交钥匙工程等搬迁对象已经优先实施了搬迁安置,进入“十三五”需要搬迁的对象多数属于“硬骨头”;三是从搬迁安置社区的空间布局看,用地条件相对较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配套,后续产业支撑相对有力的区域已相继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后期的安置区规划选址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面对中央和省上的好政策,面对搬迁工作步入深水区的实际,今后五年的搬迁如何在认真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务实的推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中省新精神的学习理解和一系列的调研座谈,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坚定正确的路子和政策,一方面要完善操作的方法和措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进展。

一、坚定正确的路子和政策

(一)坚定从市域、县域发展的全局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高度去认识和谋划移民搬迁工作。切实把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扩投资、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

(二)坚定“提速度、上水平”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工作主线,保持在陕南“走在前面、干在实处”的工作定位。

(三)坚定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优化人口布局,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继续推进进城入镇住社区,推进集中安置,引导和鼓励规模安置,规范对分散安置的管理。

(四)坚定主攻搬得出,切实落实地灾影响户、洪灾影响户、建档立卡的易地搬迁贫困户三优先,多措并举加力破解“夹心层”搬迁问题,确保搬迁工作的健康有力可持续。

(五)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系统谋划,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更加紧密地把搬迁与脱贫结合在一起,落实“搬迁一户、安居一户、脱贫一户”的新要求,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

二、完善操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围绕鼓励搬迁对象进城入镇,在按照以户定建的原则,继续推进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城市棚改货币化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开发主体优惠,对象自主选购,政府定额补助,引导集中安置,配套推进落户的办法,把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去商品房库存的政策与移民搬迁的政策综合叠加,放大鼓励农民进城入镇的正向效应。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撤并乡镇的公共资产和集镇已有的各类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中心社区,合理布局在扶贫搬迁任务重的区域建设跨村域的集中社区,在特色产业鲜明的地方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美丽村庄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建设特色社区。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具备离土、离乡条件的扶贫搬迁对象的集中搬迁安置问题。让他们居住在农村,享受与城镇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从事现代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

(三)用好分散安置政策,规范分散安置管理。明确分散安置指标主要用于急需搬迁而又无法集中安置的“两灾户”和贫困户。明确分散安置的规划选址必须安全可靠、基础配套,具备以地兴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明确分散安置必须与现有村庄院落有机结合,不准搞单庄独户,更不能简单的旧址重建,甚至搞修修补补、应付了事。分散安置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脱贫目标导向相结合,既符合群众意愿,又能稳定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四)鼓励各县区制定破解“夹心层”搬迁难的特惠性政策。在安置方式、建房面积、基础配套、补助办法等方面综合施策,可以探索共有产权的方式,可以推行按揭贷款购房的方式,鼓励为搬迁群众提供专项贴息贷款,解决“夹心层”有愿望、缺能力、搬不起的问题。

(五)完善交钥匙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要正视交钥匙工程中存在的空置现象,配套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新规划的交钥匙工程在选址上一定要靠集镇、靠村庄、靠园区,方便生产生活,方便后续管理。在设计建设上,一定要保基本、保面积、保质量,不能“短斤少两降标准”。在管理上要落实交钥匙工程安置对象的房屋产权,确保他们公平享受国家补助政策;在具体布局上,可以将交钥匙工程、兜底保障与敬老院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一院两制的集中供养模式。

(六)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移民搬迁与农村危改、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系统推进,取得村变面貌、户脱贫的实在效果。

(七)充分发挥县级平台的融资作用,用足用好新的融资政策,综合实施搬迁工作的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园区建设、后续产业培育;探索移民搬迁与资产收益扶贫的有机结合,探索宅基地腾退、梯度搬迁利用、资产购置开发等多种形式,对腾退的旧宅及宅基地加以有效利用。

三、扎实推进2016 年的工作

2016 年是移民搬迁决战决胜的一年。既要抓好当年2.7 万户10.2 万人的搬迁安置工作,还要完成2015 年3.5 万户13.3 万人的搬迁入住任务,同时要持续做好已搬迁安置的13.2 万户50.2万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

(一)主攻搬得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搬得出是移民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夯实以县区为主体的工作机制,落实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快工作节奏,做到搬迁对象早落实、计划早衔接、项目早整合、建设早开工,形成下年项目上年开工,确保当年项目当年竣工,力争年底多数能达到入住条件。要进一步提高搬迁对象精准度,优先搬迁“两灾户”和贫困户,集中力量完成三类对象的搬迁,今年全市“两灾”户搬迁安置要划句号。

(二)围绕稳得住,推进精细化管理。深化与拓展“原籍管理地和林、现籍管理房和人”的内容,管理重心进一步向社区转移,把社区管理由一般性的社区分类、社区组建、粗放管理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搬迁群众居住权益保障面以及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转变,拓展管理的外延和内涵。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使搬迁群众进一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享受均等化服务。

(四)以“两灾户”即搬出即腾退为切入,推动旧宅基地腾退,实质性启动“两证”办理工作。明确“两证”办理的政策与程序,按照“搬新拆旧、一户一宅、一户一证”的原则,移民搬迁使用国有土地安置的,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安置的,按宅基地进行土地登记并按有关规定核发土地使用证。各县区要依法加快开展移民搬迁房屋确权颁证,以新房办证促进旧宅腾退,今年要将旧宅基地腾退和“两证”办理作为考核的硬指标。

(五)搞好现有政策、项目、资金、管理与新的融资方式的有效对接。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强化金融意识,深入了解掌握和认真研究中省有关金融政策和信息,灵活运用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破解移民搬迁工作的资金瓶颈制约。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农发行等金融单位的沟通衔接,衔接新的融资模式,认真解决避灾扶贫搬迁当中涉及建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旧宅基地腾退的信贷金融支持问题。

上一篇:学“三平精神 做三平教师”师德征文下一篇:藻类植物教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