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教案

2024-05-01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篇1: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二、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学重点

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词人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三、分析词句

1.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1)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小结: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2.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 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小结: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3.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1)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衰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4.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阙(1)是不是在思乡?是

(2)下阙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3)这本是谁在思念谁?词人在思念佳人

(4)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佳人。

(5)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三、注释: 潇潇:雨声急骤;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关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苒苒:茂盛的样子;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淹留:久留;顒:抬头;天际识归舟: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四、赏析词文: 1.赏析“洗”字。

A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B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2.“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有个领字,请圈划出来。领字所起的作用是在语意转折处总领下文若干句子,便于铺叙。请找找全文有哪些领字。“对”“渐”“望”“叹”“想”等。“是处”“惟有”等也在转折处起到衔接作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对”字要停顿。柳永的铺陈。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地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这样的长篇慢词。3.苏轼曾赞叹“渐”字领起的三句词,说“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概括这三句意境的高处。A“唐人高处”:把山水自然和自己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且表现得开阔博大。B苍茫寥廓、高远雄浑。如“江天”“霜风”“关河”“残照”等意象。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对前三句景物的总结。并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形成对比、比喻的关系。从中,你能生发出怎样的感慨来。“无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羁旅愁思、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5.总结:上片写景。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

柳永将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柳永的拓展。6.“不忍登高临远”表意婉曲,请结合以下几个例子,加以概括理解。A“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B“楼高莫近危阑倚” 7.“想”字几句是虚写,与上文写自己形成实虚结合的手法,回顾其作用。从对方写起,实虚结合,情同境异,既丰富了内容,也深化了思归之情。8.理解“虚写求实”即“实写从虚”写法。

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像,一是虚写,却用具体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真切细腻。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争知我”,又化实为虚,感情曲折,文笔变化。9.总结:下片抒情。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 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预习《青玉案 元夕》

板书设计

景 暮雨霜风 关河情 词人 八声甘州(思乡)柳 永

江天 清秋(凄)情景交融 残照 长江(冷)层层铺垫 佳人 思乡 衬托

篇2:八声甘州教案

[语文常识] 一 柳永,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二 其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生活,尤其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以铺叙见长,善用通俗语言传情状物。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分析] 一 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清冷凄凉的悲秋,为铺叙景物抒发情思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2.接着三句,以“渐”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秋风横扫关河,夕阳蚕残照小楼的悲凉

3.跌到眼前物华衰飒的近景:花叶凋零、众芳摇落

4.再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江远景:江水无语东流,喻愁绪深远。

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雨是暮雨,风是霜风,日是残照,再加上关河冷落,红衰翠减,一派凄凉;眼前景物层层铺叙,游子羁旅他乡,失意惆怅的情感亦步步加深,秋景烘托着离愁,隐蓄着凄清落寞,万端感伤。(思考题一、二)

二 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1.“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乡之情,是全篇的主旨所在。2.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

3.转换角度,推己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4.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打通情景。

[思考题] 一、二、上片写望中所见,融情入景,下片写望中所思,既景抒情。

在词的上片,词人以苍茫的暮色、萧萧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等景色,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旷远、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它寓含着主人公的愁思。也增添着主人公的愁思。特别是“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它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似也有情,为淹留异乡的游子黯然神伤,为秋天秋景、秋风秋雨的“无情”而默默无语。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感伤情结。

三 这是写景的句子,但“无语”二字又言外有意,景中寓情。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时间的流失,和美好事物的消逝。江水本不能语,词人却故意责以“无语”,意思是时间悠悠,年华流逝,江水应为此而“语”,而感伤,如今却只是无语东流。因此,写江水无语,看似无理,却是有情——它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词人因长年飘零、一事无成所酝酿而生的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

篇3:八声甘州教案

羁旅,即客居他乡而不得归,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差奔波在外。羁旅行役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题材,在诗中早有唱叹。柳永将此类题材移植到词中,以极具民间活力的文学样式歌之咏之,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柳永的数十首羁旅行役词所表现的主旨虽各自不同,但皆有一共同的触发情感的原点,那便是“时间”。一切苦痛的感受皆源自时间之缓慢、持久的折腾与煎熬。长期的科考失败或沉沦下僚,让词人不得不四处漫游,多方干谒,驱驱行役以求仕进。这样一来,天性浪漫、自负才调的柳永想不漂泊也无由,此所谓“游宦成羁旅”。因而,柳永羁旅行役词中的“时间”是第一位的,“空间”才是第二位的。而第一位的时间,词人着力表现的是其缓慢而残酷的演进、流转过程,即“渐”,以及“渐”给予词人心理意绪乃至整个人生命运的深刻影响。《八声甘州》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此词上片通过景物多层次的刻绘写“渐”的表现,句句皆围绕时间的推移、渐变来写。“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起调二句以声调强劲的“对”字领起,尤有意味,其本身就包含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对,即面对。是词人在晚秋的薄暮时分遭遇了这无边丝雨潇潇而下洒满江天的景象,还是这江天暮雨邂逅了困顿穷途的词人?或许二者皆是,这便是命运的安排。飘飘洒洒的霏霏秋雨,只有待其渐渐消歇之后,词人才能逐渐体会到凛冽、凄清的秋气已充斥于天地宇宙之间!能有如此感受,说明词人伫立楼头已久。此时此刻,景与意会,意与景通,万千愁绪萦绕牵系,“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贫士失职,异代同悲,纵宋玉此地登临,亦难赋深情!词人难以为怀之际,放眼远眺,一苍茫寥廓、博大高远的镜头呈现眼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作者用一去声“渐”字领起三个四言句,突出时间渐变之影响范围的阔大无边。时间裹挟着栗冽秋气,使白露渐为霜,秋风渐凄紧,时间流走的脚步由边塞关隘而至河流湖泊,千山万水、天南地北无不寂寥冷落,更有一抹如血残阳当楼惨照,其晚景又何其萧疏悲凉?此一“楼”字已点明词人的立足点当在高楼之上。读此三句,极易想起杜甫《登高》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高远气象,生命渐衰的悲感无边无际,滚滚而至,使得词人回避亦无计。就连平素对柳词颇有微词的苏轼对此也赞赏有加,说“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鯖录》卷七),看来确有道理。接着,词人以“是处”二句进一步铺叙时间渐变的表现,推出一组广镜头:处处是花草树木摧败零落的景象,一切美好的景物、人事皆已渐衰渐败。这些变化都是渐进式的,有一持续、缓慢的过程。“苒苒”,指时光逐渐流逝,与前面的“渐”字暗自勾连,说明时间渐变的魔力无所不及。所谓“物华休”者,也应兼及人之美好年华。岂独物萧瑟,斯人亦憔悴!词人柳永年少时也曾勤学苦读,有用世之想且极富浪漫才调,岂料宋仁宗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的批语竟断送了他的美好前程,使其仕途一直坎壈不顺。柳永虽然在仁宗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但及第已老,此后又一直在基层锻炼,如“浪萍风梗”(《归朝欢》),经年漂泊。“追往事,空惨愁颜!”(《戚氏》)因而,“物华休”三字蕴含有词人蹉跎易老、落拓不偶的悲哀。时间的变化导致景物在变、人事在变,人世的一切都飘瞥难留不堪凭,“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景至此,又生出一层转折,词人用“惟有”以示强调,突出长江水的“永逝不回”才是不变的真理。这两句其实还是在写“时间”,是说时光的流走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特写镜头所提供的影视语言是极为丰赡的,“长江水”流走的还有词人因光阴渐老而功业无成的苦闷、惆怅,“无语”反映了流光的无情。不过,这正是词人的多情处,一个不敏感于时间的人绝难道出此等妙语!

篇4:《八声甘州》文本细读

这首词中有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以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可以将本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情感方向,此后再引导学生从细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依据思维惯性的原则,学生会紧扣直抒胸臆的句子,将思维停留在下片。而下片直接描写思乡之人的思乡之举。通过人物的行为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对学生来说也并非难事。学生会很自然地关注到“叹”“想”“倚阑干”及“凝愁”这些字眼。“叹”什么?也许是宦海浮沉,苦苦支撑;也许是前途无望、羞于还家;也许是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缘由,一个“叹”字表达了有家不能回的感伤,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进而又“想”到什么呢?他想象佳人站在妆楼上深情地凝望归舟盼望自己回家。刻画佳人时,用了三个非常传神的动词“望”“误”“识”,形象地描绘出了佳人盼望自己的情感变化。“望”写出了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误”写出误认归舟的惊喜,“识”写出清醒之后发现误识的懊丧。这些动作细节表现了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深。这时可设置稍难一点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写佳人的举动?”部分学生还是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的。明明是自己思乡,但作者偏偏要想象佳人在热切盼望自己回家,这种推己及人的写法将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将作者的思乡之情推向极致。再看“倚阑干”这一动作,可以提示学生拓展思维,回想学过的相似词句,如“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明月楼高休独倚”“独自莫凭阑”等,在这些词句中,词人们都用“倚阑干”的举动来表达内心的哀愁。最后分析“凝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凝”化抽象为具体,把忧愁写得凝结不解,形象可感,可见愁苦之深。

至此,再由情入景,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词的上片。学生可以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以凄凉的秋景抒发凄凉的思乡之情。可是如果再进一步提问:“凄凉的秋景怎样传达出凄凉的思乡之情?”恐怕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无从入手了,这时要点拨学生从细处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首先是“暮雨”,深秋时节,傍晚的急雨使人倍感凄凉。其次是“江天”,“江天”本来给人以开阔之感,怎奈暮雨袭来,不由得空寂倍增。再次是“霜风”,用“凄惨”形容,颇有凉意。再次是“关河”,即关口和渡口,这里指江山,肃杀的江山更显人心之冷。关口也好,渡口也罢,都是回家的必经之途,此处用“冷落”二字道出,可见作者心境之冷。再次是“残照”,夕阳照在楼头,凄冷落寞,不禁使诗人有了人生迟暮之感,更生出还乡之意。再次是“红”与“翠”,以“红”代花,以“翠”代叶,一“衰”一“减”写出了众芳凋谢的萧瑟之景,更使作者产生人生易老的感叹。最后以“无语”的“长江水”结束上片,流水东逝喻时间的流逝,寄寓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也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邈远的思乡怀人之情。此处有个难点,即如何理解“无语”一词。长江本就是“无语”的,作者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长江以人的特征,从其内心来看,他多么渴望长江“能语”。他希望长江听到自己对人生迟暮的感叹,对功名无就的呐喊,对亲人家乡的呼唤。长江的确听到了,但它却对作者 “无语”, 报以冷漠,这对作者来说就是一种“无情”。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人物主观情感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就运用了同样的手法。

由此看来,让学生读懂一首诗词并不难,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的角度。一般来讲,词大多是上片借景抒情,下片写人抒情。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和人物的行为举动进行分析,相信学生会在诗词鉴赏上有所得的。

篇5:八声甘州 教案

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

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 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是不是在思乡?是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佳人。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 词有词牌 还有的有题目 比如 沁园春 长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 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思乡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同学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篇6:《八声甘州》教案_1

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

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2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字耆卿;世称柳

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

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

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

柳永(?-约10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

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

1吴曾《能改斋漫录》: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

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4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柳耆卿为举子时,多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柳永)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求其后不得,乃出钱葬之。

柳词评论:

31历代评论

1[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

2[代]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上一篇: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下一篇:鄙视人的经典语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