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2024-05-09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尽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重视了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分类分层教育,使工作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党对青少年工作的新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表面性。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往往过多注重表面形式,停留在知识性的课堂传授层面,广大青少年为学习而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入耳”层面,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也没有很好地将思想道德认知同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之传统的教育手段过多地注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缺乏创造思维和强有力的生命力,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

2、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的被动性。思想道德习惯养成的形式、内容趋向组织化、行政化、单一化、运动化,不少道德行为规范还没有成为青少年持之以恒的工作、生活原则。故在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调动广大青少年主动参与践行的积极性上还不够。

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调动的行政性。青少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运用行政动员方式过多,工作对象的覆盖面还不够,尤其在青工、闲散青少年以及普通青少年群体中缺乏鼓动性和活跃性,只能借助组织行为去调动部分群体,存在着目标群体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均衡性,且缺乏对目标群体的分层分类指导,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

4、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整合的简单性。应该说,全区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还是很多,但横向与横向之间、横向与纵向之间、条块之间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即便整合,也是活动硬件设施考虑较高,软件方面考虑较少,在工作中借力不够。同时,团干部的社会拓展能力也需提高。

思考与对策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分化的多层次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共青团组织要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促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渗透力、覆盖面和有效性,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1、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主要表现:

(一)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阶段,人的道德养成关键是要从小就要打好基础,掌握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小打好道德认知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青少年需求反馈系统、信息系统和重点样本调查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的新趋势。

(二)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特点的教育内容是关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道德养成需求,提供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现象大讨论、征集道德文明警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开放性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是依托。网络和社区已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次调查中有72%的青少年有过上网经历,同时也有83%的青少年表示目前我区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短缺或对其功能设置和管理不太满意。我们要借助“社区青少年学校”、“青山共青团”网站等载体,以多种传播方式激活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并通过体验活动等,加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开发利用,在社区中建立分散多样、就近就便的活动中心,吸引青少年经常参与,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社会迅速转型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认真分析把握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发展变化规律,要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实现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实现从青少年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上“自主型”转变,减少行政化动员,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3、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不同的青少年群体有不同生存状态和发展的要求。在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我们要对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职业青年和学生青少年等等群体差异有更深入的研究,“兼顾两头,突出中间”,体现层次性,在注重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形成不同的侧重点,让不同层次的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如对青年党员、团干部、优秀青年等先进分子,要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观念;对广大普通青少年群体,要以“三德”为基本要求,倡导与现代化文明社会相匹配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以此,逐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实践性。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本次调查中反映,青少年对道德教育活动意见最大的是“形式单调”,认为最有收获的`是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要通过家庭实践、社区实践、岗位实践等途径的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文明和人生价值取向与法律规范和传统文化倡导的道德文明保持一致。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学习和活动中,养成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在职青年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学会理性地处理各种矛盾和人际关系的本领。

5、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评价的示范性。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青少年道德示范好公民”、“十佳小公民”等先进称号的评比表彰,让青少年体会到榜样的可敬、可亲、可学,形成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的宣传。以“青山区社区青少年道德行动”为契机,通过设立“道德评议台”、“社情民意气象站”等有形载体,建立形成社区青少年道德规范和道德约束和监督机制,加强典型榜样的宣传,道德状况的分析,以及有效的应对,从而保证工作的针对性,取得实效性。青少年时期不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创新实践,才能真正使这项社会的基础工程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篇2: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全区104个社区及部分区直单位、学校、企业中10至35岁之间的中、小学生、在职团员青年以及社区闲散青少年。

2、调查方式: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广泛联系青少年的工作优势,使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调查的时间在XX年9月至10月间。

3、调查内容:本次调研思想道德的内容包含着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等方面,但突出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主要的问题或指标涉及对理想信念、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看法、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价值目标追求等。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1000份,回收850份,其中男性占39%;女性占61%;年龄在10-20岁的青少年占52%,20-30岁青年占30%,1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青少年分别占1%和17%;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占12%,共青团员占60%,一般群众占21%,少先队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分占6%和1%;学历为大学专科以上的占36%,高中或初中的占61%,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3%;在校生占57%,行政事业单位青年占17%,企业青年占7%,其他性质或无业人员占19%。

2、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特征:

(1)基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对未来充满信心。当代中国主流政治理念要求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倡导爱国主义等。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对青少年自身政治理想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我区青少年对邓小平理论及“xxxx”重要思想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见表1),对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相当高的认同(见表2),并且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分必要(见表3)。表1:您觉得邓小平理论及“xxxx”重要思想在中国发展中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要体现比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80%发挥的作用有限10%说不清楚10%表2:您认为当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是否必要:比例(表2)比例(表3)很有必要76%86%重要但不必要14%7%不必要3%5%说不清或与我无关7%2%表3:您认为当前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否必要:同时,90%的青少年对改革开放的政策表示满意,93%的青少年对台海局势表示应“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但决不放弃军事斗争的手段”,60%的青少年充分肯定了“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对与规范政府所起的作用,95%的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且有90%的青少年认为当前有青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分重要,这充分说明我区青少年满怀爱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已经树立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2)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带来较大的影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日趋弱化。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它与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的社会风尚。青少年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他们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以自身耳濡目染的事实为依据,空讲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因此,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对确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具有相当的意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传统美德和现代公德的教育趋于弱化。这一方面体现在一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上的模糊,另一方面表现为过于实用功利,现在青少年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调查中显示,人们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环境(即影响因素)”也提出了置疑,在各项环境因素中,47%和20%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风气和学校风气是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最大的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社会风气和学校至少还不是最受大多数人满意,也是最为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见表4)表4:你认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比例社会风气47%学校风气20%家庭熏陶19%社区环境8%朋友6%其他因素0%同时,调查表明,当前36%的被调查青少年经常上网,52%的被调查青少年认为网络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有较大影响。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美丑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比如对于周围发生的社会不良现象,只有4%的人选择多方面制止,27%的人采取举报和反映,7%选择用媒体曝光,32%的人会表示不满,而28%的人表示无能为力,另有2%的人表示与已无关。

(3)对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定位基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但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当今青少年个人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具有较明显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注重不断学习“充电”,追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同时,社会现实以各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青少年价值目标的不断重构,带上深刻的市场经济的烙印,即表现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个性而轻共性的特点。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什么是最大的幸福”时,45%的选择“家庭幸福”,22%的选择“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这是符合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表现出实用主义特征,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不再呈单一模式,而是表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见表5和表6)。表5:你最崇尚下列哪一种工作方式:比例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工作67%埋头苦干,争取早日出人头地14%与世无争、悠闲度日13%投机取巧,钻营人情世故0%其他方式6%表6:你认为“成功者”最主要的标志是:比例拥有较高的职位和地位25%拥有可观的收入17%拥有高尚的人格20%恋爱婚姻生活美满幸福24%拥有丰富的学识9%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5%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尽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重视了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分类分层教育,使工作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党对青少年工作的新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表面性。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往往过多注重表面形式,停留在知识性的课堂传授层面,广大青少年为学习而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入耳”层面,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也没有很好地将思想道德认知同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之传统的教育手段过多地注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缺乏创造思维和强有力的生命力,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

2、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的被动性。思想道德习惯养成的形式、内容趋向组织化、行政化、单一化、运动化,不少道德行为规范还没有成为青少年持之以恒的工作、生活原则。故在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调动广大青少年主动参与践行的积极性上还不够。

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调动的行政性。青少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运用行政动员方式过多,工作对象的覆盖面还不够,尤其在青工、闲散青少年以及普通青少年群体中缺乏鼓动性和活跃性,只能借助组织行为去调动部分群体,存在着目标群体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均衡性,且缺乏对目标群体的分层分类指导,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

4、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整合的简单性。应该说,全区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还是很多,但横向与横向之间、横向与纵向之间、条块之间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即便整合,也是活动硬件设施考虑较高,软件方面考虑较少,在工作中借力不够。同时,团干部的社会拓展能力也需提高。

四、思考与对策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分化的多层次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共青团组织要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促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渗透力、覆盖面和有效性,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1、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主要表现:

(一)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阶段,人的道德养成关键是要从小就要打好基础,掌握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小打好道德认知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青少年需求反馈系统、信息系统和重点样本调查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的新趋势。

(二)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特点的教育内容是关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道德养成需求,提供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现象大讨论、征集道德文明警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开放性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是依托。网络和社区已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次调查中有72%的青少年有过上网经历,同时也有83%的青少年表示目前我区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短缺或对其功能设置和管理不太满意。我们要借助“社区青少年学校”、“青山共青团”网站等载体,以多种传播方式激活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并通过体验活动等,加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开发利用,在社区中建立分散多样、就近就便的活动中心,吸引青少年经常参与,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科学性。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社会迅速转型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认真分析把握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发展变化规律,要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实现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实现从青少年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上“自主型”转变,减少行政化动员,把真实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3、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不同的青少年群体有不同生存状态和发展的要求。在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我们要对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职业青年和学生青少年等等群体差异有更深入的研究,“兼顾两头,突出中间”,体现层次性,在注重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形成不同的侧重点,让不同层次的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如对青年党员、团干部、优秀青年等先进分子,要强调“三观”,强调共产主义的理想观念;对广大普通青少年群体,要以“三德”为基本要求,倡导与现代化文明社会相匹配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以此,逐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实践性。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本次调查中反映,青少年对道德教育活动意见最大的是“形式单调”,认为最有收获的是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要通过家庭实践、社区实践、岗位实践等途径的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文明和人生价值取向与法律规范和传统文化倡导的道德文明保持一致。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学习和活动中,养成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在职青年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学会理性地处理各种矛盾和人际关系的本领。

篇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背景是在由视觉媒体及新媒体大量应用而引致的图像时代。图像时代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 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对其到来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而真正意义上的图像时代则是建立在数字技术, 包括以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等传播工具日渐兴盛的基础上。以图像时代作为文化和社会的背景, 会更有利于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关系状态。

本调查着重研究如下内容:第一, 了解各种媒体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重点是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媒体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同时涵盖传统媒体。第二,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 对当前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整个研究将被放置在青少年与媒体接触的关系场域中进行。

为了更好地反映道德价值观 (主流道德价值观) 的内涵以及媒体对其影响的侧重状况, 我们将道德价值观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表达个体美德的德目, 主要反映涉及个体自身生活的道德理念和行为, 包括勤劳、节俭、自尊、勇敢、善良、羞耻等道德价值观;第二类是指向公共生活的德目, 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理念和行为, 包括尊重、自律、规则、合作、责任、诚信、感恩、利他、宽容、孝顺、同情等道德价值观;第三类是指向国家政治生活的德目, 主要反映人与国家关系、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理念与行为, 包括爱国、民主、公正等;第四类是指向人类的德目, 主要反映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道德理念与行为, 包括环保、公益、和平等道德价值观。通过调查, 研究媒体对青少年不同类型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本项研究中将电影、电视、网络、广告、动漫、手机等视觉媒体或新媒体归为一类, 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媒体影响源;而将代表传统道德教育主体的教师和书籍归为一类, 即传统教育源, 其中, 书籍本属于大众媒体, 但考虑到书籍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早已与教师共同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部分, 因此, 相对视觉媒体和新媒体, 我们将书籍归类为传统教育源。这样分类旨在突出视觉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媒介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调查问卷》, 主要围绕媒介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学校和学生的背景信息, 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内容, 共14题。问卷以故事情景为问题形式, 采用三种答题方式:单选题、选择题、连词题。在问卷主题和主体内容与思想不变的前提下, 结合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变换问题表达方式和语言呈现方式, 形成《媒介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调查问卷》的“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高职卷”“大学卷”。

问卷抽样覆盖了12个市县:北京市、河北省石家庄市与邯郸市、沈阳市、陕西省韩城市与咸阳市、安微省黄山市与阜阳市、上海市、浙江省奉化市与长兴县、广州市、广西省南宁市。每个地区分别选取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学五个教育阶段的学生样本。共发放问卷16800份, 回收问卷15540份, 其中有效问卷15339份, 有效回收率为91.30%。有效问卷中的学校类型分布为, 小学3429人, 初中2941人, 高中2824人, 高职3425人, 普通本科2720人。我们采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 日常道德行为中是否参照媒体的判断选择

在被问及当不知道做得对不对的时候是否会去想想电影或电视里的人做的方式或查查网络上的说法时 (即是否“对一件不肯定的道德行为选择参照媒体信息”) , 选择“是的”“不是”“说不清楚”的分别占总数的5.35%、63.35%和31.3%。

说明, 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相信电影电视网络的观点或说法。但说不清楚的人占31.3%, 这说明31.3%的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电影、电视或网络的影响, 而5.35%的人明确地肯定电影、电视或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两者相加为36.65%, 说明, 1/3多的被调查者在他们的日常道德判断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电影、电视或网络的影响。

(二) 对恶搞式网络行为的评价选择

选择“恶搞是不对的, 每个网民都可以对网页内容提出意见”“恶搞不是罪, 网络是大家的,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恶搞一下还是可以的, 但‘人肉搜索, 滥用视频’还是有些不尊重别人”的人数分别占50.6%、4.8%和44.6%。说明一半稍多的人对恶搞行为是持反对意见的, 而将近45%的人对恶搞的做法持宽容态度, 但对侵犯别人隐私和权力的做法表示反对, 这说明95%稍多的人具有起码的网络传播道德。

(三) 关于网络催生成名的认识选择

在回答“老师告诉你‘成名不是一天的功夫可以完成的, 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而你在网络上看见‘网络红人一夜窜红, 成为名人’, 你会有怎样的想法”时, 选择“挺羡慕的, 盼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像网络红人那样很快就成名了”“老师说得对吧, 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那些名人在成名之前也付出了许多努力的”“咳, 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的学生, 分别占到9.7%、79.7%和10.6%。由此可见, 急切向往成名的占到约1/10, 而感到茫然的也有1/10。

(四) 是否会受网络游戏所含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的判断选择

在回答“一款网络游戏里含有攻击、自私、浪费等内容。假如你玩了这款游戏, 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时, 选择第一项“网络游戏只是个游戏嘛, 又不是真的, 我不会受影响”、第二项“网络游戏太逼真了, 我说不定会情不自禁地受点影响”、第三项“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受影响”的学生, 分别占到53.3%、21.1%和25.5%。

由此可见, 一半略多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影响, 而五分之一略多的人表示可能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的影响, 还有四分之一略多的人处于模棱两可的心理状态。

(五) 动漫人物能否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判断选择

一道情景测试题如下:一个同学说, 他原来挺懒的, 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 他对懒羊羊又爱又恨, 每当自己又要偷懒时, 他就提醒自己可别像懒羊羊那样, 慢慢地, 他也变得勤快些了。你相信这位同学说的话吗?选择第一项“相信”、第二项“不相信”、第三项“不知道该不该信”的学生, 分别占到41.2%、38.5%和20.2%。由此可见, 相信动漫片中的人物品格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学的学生最多, 不相信的次之, 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对动漫片人物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将信将疑。从41.2%这一学生相信动漫片人物影响的比例来看, 动漫片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还是较大的。

(六) 表达亲情的首选方式选择

在回答“母亲节到了, 学校为你妈妈准备了如下礼物, 你会挑选哪个礼物呢? (单选项) ”时, 选择第一项“一本饱含深情描写母子之情的书”、第二项“周杰伦演唱的“听妈妈的话”的唱片”、第三项“台湾电影《妈妈, 再爱我一次》的电影票2张”、第四项“中央电视台‘父母大人’节目录制碟片 (‘父母大人’节目让父母和儿女现场沟通, 互相给对方表达赞许或提出意见) ”、第五项“一个网站组织的‘感恩妈妈’网上娱乐活动免费登录券2张”的学生, 分别占29.2%、15.0%、21.7%、25.1%和9.1%。

由此可见, 选择书籍表达亲情的学生最多, 选择节目录制碟片的学生次之, 选择电影票去看电影的方式为第三, 选择唱片的学生为第四, 选择网络形态的最少。

(七) 是否接受电视广告所宣传道德价值观的选择

在回答“电视上不时会播出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 你对广告的感受是”时, 选择第一项“广告很打动我, 我会开始节约用水”、第二项“广告就是说说而已, 不一定可信”、第三项“广告说得对, 但我们未必都一定得照着做呀, 该怎么用还得怎么用水吧”的学生分别占到70.0%、4.1%和25.9%。

由此可见, 三分之二多的人能够被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打动, 并对节水抱有支持的态度, 少数人对公益广告的宣传不以为然, 但还有四分之一略多的人尽管认为节水的宣传正确, 但并不想因此而改变自己用水的习惯。

(八) 上网浏览内容最多的选择

在回答“假如你每天都可以上网半小时, 你选择最多的内容是什么”时, 选择第一项“广告类的”、第二项“娱乐类的”、第三项“知识类的”、第四项“评论类的”、第五项“新闻类的”的学生, 分别占到1.7%、50.4%、23.9%、5.1%和18.9%。

由此可见, 选择娱乐类内容的人数最多, 达到50%的比例, 其次是第三项“知识类的”, 再次是新闻类的, 又其次是评论类的, 最后是广告类的。

(九) 最愿意接受的爱国教育途径选择

在回答“一个激励人们要爱国的故事, 你觉得从哪里看到或听到最能打动你”时, 选择第一项“父母、老师”、第二项“同学、朋友”、第三项“电影、电视”、第四项“报纸、小说杂志”、第五项“网络”、第六项“手机短信”的学生分别占到32.9%、7.1%、43.7%、11.5%、4.0%和0.8%。由此可见, 选择第三项“电影、电视”的最多 (43.7%) , 选择第一项“父母、老师”的次之, 排在第三位是“报纸、小说杂志”, 第四位是“同学、朋友”, 第五位的是“网络”, 第六位是“手机短信”。

可见, 电影电视、父母老师是触动学生道德情感, 激励和教育人们爱国和奋发上进的有效方式。而网络和手机短信成为可能最不能打动人, 甚至最不被认同的道德认知与情感沟通方式。

(十) 传播动人故事效果最好的方式的选择

在回答“如果学校要把汶川地震中的一些感人故事告诉学生, 你认为效果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时, 选择第一项“把故事印成书籍, 发给大家自己去读”、第二项“让班主任在班会上做报告, 面对面给大家讲”、第三项“把故事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 让大家去看”、第四项“在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设一个栏目, 由主持人去讲”、第五项“在网络上开博客, 或在知名论坛上去发帖”、第六项“编成手机短小说, 由电信部门免费发送”、第七项“把故事制作成动漫, 放在网上收看”的学生分别占到14.3%、14.1%、45.8%、13.1%、4.0%、1.6%和7.0%。

可见, 把故事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是触动学生道德情感最好的方式, 其次是“把故事印成书籍, 发给大家自己去读”以及“让班主任在班会上做报告, 面对面给大家讲”。而效果最差的是编成手机短小说由电信部门免费发送, 而且, 网络博客和网络动漫都不被认为是好的方式。

(十一) 合作闯关游戏中最希望搭伴者的选择

在回答“假如你要参加一个双人配合的闯关游戏, 只有双方都能够谦让、勇敢、守规则、有责任心, 才能不断顺利闯关, 直至胜利。在下列选项中, 你最希望的搭伴人是谁”时, 选择“网站制作人”“导演或演员”“节目主持人”“报刊杂志编辑”“短信写手”“广告设计者”“一个网络红人”“动漫画家”八项的学生, 分别占到13.8%、22.4%、25.2%、13.0%、1.8%、5.2%、5.5%和13.2%。其中,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节目主持人”“导演或演员”“网站制作人”“动漫画家”“报刊杂志编辑”;而第五项“短信写手”为最少, 仅占1.8%的比例。

(十二) 最常采用的休闲方式选择

在回答“在你可以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里, 你喜欢选择下列哪种方式来度过?你最喜欢的是哪种”时, 选择“看电视”“上网”“和同学手机聊天”“看小说”“看电影或碟片”“浏览报纸”“听广播”七项的学生, 分别占到20.1%、42.8%、5.4%、11.4%、13.8%、4.3%和2.0%。其中, 排在前三位的是“上网”“看电视”“看电影或碟片”, 而排在末三位的是“听广播”“浏览报纸”“和同学手机聊天”。

(十三) 对媒体所宣传的道德价值观的信任度选择

在“你相信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提出的一些说法吗?在下列选项中, 你最相信的是哪类”问题的回答中, 选择第一项“能与别人合作, 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第二项“诚实守信, 将来才能找到工作”、第三项“要记住别人的帮助, 以后好回报他”、第四项“遇到事情不要推卸责任”、第五项“新世纪的小学生, 应该多参与公益活动”、第六项“宽容别人, 不要怕吃亏”、第七项“只有勤劳做事, 才能有收获”、第八项“社会是公正的”的学生, 分别占到21.0%、12.9%、10.0%、11.0%、7.6%、9.0%、25.1%和3.5%。可见, 网络、媒体对学生关于勤劳、合作的道德价值观影响最大, 对诚实、责任、感恩道德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宣传公正这样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最弱。

(十四) 媒体与德目词组的联想连词率

问卷一方面给出一组包括责任、自律、诚信、利他、宽容、爱国、自尊、节俭、感恩、勤劳、奉献、爱、环保、和平、合作、尊重、勇敢、规则和公正19个指向不同意义的道德品质词汇, 一方面给出一组包括网络、电影、手机、电视、广告、书报七个思想道德影响源的词汇, 让学生对两组词汇进行联想连词, 从中体现出学生关于老师、大众媒体与道德价值观之间关联的认知, 进而反映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范围与深度。以达到15%比例为有效连词率计入统计, 统计结果见表2-1。

单位:%

从表2-1可以看到, 电视媒体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相对最为广泛, 其次是书报媒体、电影和广告, 手机和网络的影响最低。电视、书报、电影与广告、手机、网络超过15%连词率所覆盖的德目个数 (总数为19) 分别为11、9、8、8、7、6,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类型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在影响范围上的差异。但还要看到, 网络媒体对规则、自律、利他德目影响的力度最大, 连词率分别为60.7%、41.1%和37.1%, 占居第一、第二、第五位;而且它在诚信、公正、合作德目上的连词率都超过了20%, 属于偏高位的连词率。电影媒体对爱国德目的影响力度最大, 连词率为40.8%。广告媒体对环保、诚信德目的影响力度最大, 连词率分别为40.3%、31.3%。同时, 环保、爱国、利他、诚信、自律等也是受媒体影响较大的德目。手机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度在加深, 它与节俭、规则、利他、环保、自律、诚信、合作等德目的连词率都在20%~28%之间, 在所有媒体类型中属于连词率偏高的媒体。

三、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我们在比较细致地了解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关系状况的同时, 提炼出有关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基本判断或结论。

(一) 上网成为多数学生采用的休闲方式, 但目前网络内容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并不太大, 而网络行为所关涉的道德价值观却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

上网是多数学生采用的休闲方式, 且初中生、高中生喜欢上网休闲方式的人数比例相对最大, 最不喜欢采用的方式是听广播、浏览报纸和用手机和同学聊天。上网选择娱乐类的内容人数最多, 达到50%的比例, 其次是“知识类的”, 带有明显道德价值观倾向的评论类较少涉及, 尤其是小学生、初中生。相对而言, 选择娱乐类的以初中生居多, 选择知识类的以小学生和初中生居多, 选择评论类和新闻类的以高职生、大学生和高中生居多。

而在连词题中, “网络”与“规则”的连词率高达60%, 高居所有连词榜首, 同时“网络”“自律”“利他”德目的连词率也在40%左右, 仍然属于高连词率。这既是青少年对网络运行中的道德价值追求, 也是网络媒体对青少年规则、自律、利他道德价值观的强化。[1]

(二) 多数青少年在日常道德行为上不会主动效仿电影电视网络, 但在道德认知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上仍然会受其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50%的被调查学生明确地表示在日常道德行为中遇到困惑时不会效仿电影、电视或网络, 尤其是女生, 只有5.35%的人表示会效仿以及1/3的人犹豫不决, 其中男生居多;明确表示不会受到电影电视和网络影响的学生, 从小学到大学, 人数比例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

另外, 超过5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的负面影响, 只有4/5的人认为自己可能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的负面影响, 还有1/4略多的人处于模棱两可状态。认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负面思想影响的人数比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其中, 小学生和初中生受到的影响较大。

但同时, 媒体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例如, 尽管, 不相信和相信动漫人物对人产生影响的人数比例相差无几, 都在40%左右, 但存在性别差异4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动漫人物对自己勤劳品质有影响, 尤其是女生, 这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程度, 而选择不相信动漫人物会对自己产生积极影响的以男生居多。

再如, 7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会受到节约用水广告的影响, 改变自己不节俭的行为习惯, 开始节约用水, 这说明优秀的媒体产品会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 尤其是对小学生、初中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当然, 尽管相信公益广告宣传的正确性, 但还有将近1/3的人并不想因此而改变自己用水的习惯。在仍不打算改变用水习惯的被调查者中, 男生人数比例略高于女生, 这从另一种角度反映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的有限性。

(三) 部分青少年不能清晰理解媒体对其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在接触媒体输入的道德价值观时比较困惑

一方面, 相当数量的被调查学生矛盾地接受着媒体对其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影响。例如, 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认为只有通过勤劳的途径才能获得成功并成名, 并不认可通过网络一夜成名, 而且, 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可媒体宣传的勤劳、合作等道德价值观, 但几乎是绝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都媒体宣传的“社会是公正”的这一判断, 最高比例的是大学生群体76.3%, 最少的小学生也达到33.8%的比例,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不相信“社会是公正的”人数越来越多, 最高占到3/4。而且, 媒体类型与“勤劳”一词没有一个超过15%有效连词率的联想。既相信勤劳的意义和作用, 但又不相信社会是公正的, 这本身就是带有十分模糊或矛盾的道德价值观, 足见媒体对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缺乏一致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 仍然有不少被调查学生处于道德价值判断不准确或模糊状态。例如, 仍有约1/10的学生急切向往通过网络媒体的方式迅速成名, 另外, 感到茫然的还有1/10多, 两者相加, 约有1/5的学生受到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这两个群体, 希望通过网络媒体一夜成名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3.1%和11.8%。再如, 认为不会受到网络游戏中自私、攻击、浪费等负面道德价值观影响的被调查学生有53.3%, 但仍然有21.1%和25.5%的被调查学生徘徊在“说不定会情不自禁地受点影响”和“不知道会不会受影响”的模糊边缘。又如, 仍然有31.3%的被调查学生“说不清楚”自己会不会对一件不肯定的道德行为去参照媒体信息。

(四) 电影电视是有效影响学生道德价值观范围最广的媒体, 网络却是影响学生指向公共生活道德价值观力度最强的媒体;电影电视是最能触动学生道德情感的方式, 但手机和网络则相反

第一, 电视和电影超过15%连词率所覆盖的德目个数 (总数为19) 分别为11和8, 分别位居连词率第一位和第三位, 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各种道德价值观, 比如, 爱国、勇敢等道德价值观。网络虽然影响的德目范围不及电影电视, 却在指向公共生活的道德价值观上强有力地影响着青少年, 如, 网络与规则的连词率达到60.7%, 位居连词率最高位, 同时, 它与自律 (42.1%) 、利他 (37.1%) 这两个词的连词率也较高, 可见其对青少年这几方面道德观的影响。

第二, 近一半的被调查学生选择电影电视作为表达和传播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 而手机、网络等媒体则是最末的选择。例如, 43.7%的被调查学生最喜欢通过电影电视来感受爱国故事, 最不喜欢的途径是“网络”、和“手机短信”, 其选择率仅为4.0%和0.8%。尤其是女生最不喜欢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爱国教育。再如, 45.8%的被调查学生最喜欢把类似汶川地震中的一些感人故事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 让大家去看, 而最不喜欢在网络上开博客, 或在知名论坛上去发帖” (40%) 、或把故事“编成手机短小说, 由电信部门免费发送” (1.6%) 、第七项“制作成动漫, 放在网上收看” (7.0%) 。又如, 21.7%和25.1%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准备电影票、电视节目录制碟片作为母亲节礼物, 只有9.1%的学生选择网上娱乐活动免费券。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没有将手机短信和网络选作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第三, “节目主持人”和“导演或演员”是最能影响学生勇敢、合作道德价值观的人, 而网络红人和短信写手是最不具影响力的人。例如, 学生在闯关游戏中最希望搭伴的人是“节目主持人” (25.2%) 、“导演或演员” (22.4%) , 而“短信写手”“一个网络红人”则未入选。这说明, 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导演、演员在学生对勇敢、合作道德价值选择中的影响力较大。

四、对策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以及关于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结论, 我们尝试提出适应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关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 政府或学校应加强对媒体的法律规范和监管, 尽量促进媒体的道德教育正效应最大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 (2009~2010) 》发布, 报告称未成年网民约占中国网民总数的1/3。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青少年网民群体现已达到两亿, 他们是互联网应用中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 对今后网络文化的走向、手机上网的推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95%的人具有起码的网络传播道德, 明确表示不会受到电影电视和网络影响的学生, 从小学到大学, 人数比例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表示“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超过50%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影响, 认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负面思想影响的人数比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但是, 5.35%的人明确地肯定电影、电视或网络对他们的影响。1/3多的人在他们的日常道德判断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电影、电视或网络的影响, 超过1/5的人表示可能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的影响, 还有1/4的人处于模棱两可的心理状态。而且, 上网、看电视和看电影或碟片是学生最喜欢的休闲方式。这说明, 青少年与网络、电影和电视的亲密接触不可避免, 受其影响的人数将持续增加。

为此, 政府和学校应加强网络、手机、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法律规范和监管, 弱化、减少、消除媒体, 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运行中出现的负面道德因素, 包括不遵守规则、缺乏自律、自私自利等, 加强主流道德价值观在媒体中的传播、流通、认同与遵守, 净化媒体运行环境, 提升其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正效应。

(二) 学校依然需要加强老师、书籍报刊的道德教育作用, 提高传统教育主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力

调查结果发现, 超过50%的学生都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奉献、责任的道德价值意义, 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在某些道德判断和行为上相信老师说的话, 如, 认为“老师说得对吧, 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那些名人在成名之前也付出了许多努力的”的人数达到79.7%。另外, 书籍是学生首选表达亲情的方式, 书报杂志是有效影响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范围第二广泛的传统媒体。可见, 传统的教育主体, 如老师、书籍等依然没有丧失掉其可以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作用。尤其是, 部分青少年还不能清晰理解媒体对其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影响, 在接触媒体输入的道德价值观时比较模糊或困惑, 教师的道德教育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但必须看到, 这些传统教育主体在其他媒体, 尤其是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的影响下, 确实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而且非常严重。如青少年对老师的道德价值意义存在极大的不认可。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5%的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这个词所可能包含的利他、自尊、节俭、环保、和平、合作和勇敢等道德价值意义;只有10%~15%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这个词所可能包含的诚信、爱和公正等道德价值意义;只有15%~20%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这个词所可能包含的自律、宽容和爱国等道德价值意义;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这个词所可能包含的勤劳、感恩、尊重等道德价值意义。

因此, 需要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以及书籍报刊的自身道德净化开始, 重塑传统道德教育主体的形象, 进而真正有效地发挥教师、书籍报刊对青少年形成正确道德价值观的作用并提高影响力度。毕竟, 教师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重要标志和主要依托, 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相处最近最密的人, 理应与媒体一起成为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影响源。

(三)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的情感触动功能, 避免网络与手机的负面作用, 强化青少年对主流道德价值观的情感体验与接受

网络和电视等大众传媒传播手段, 使得像竹影青瞳、木子美、流氓燕、超级女声等现象能很快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并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调查结果显示, 电影电视是最能触动学生道德情感的媒体, 学生喜欢通过电影电视来获取、表达、传播某种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尤其是那些情感性的道德价值观, 如孝顺、爱、勇敢、环保等。而手机和网络是最不能打动人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在选择以什么方式来传达爱心、表达孝心以及传播爱国故事时, 多数的学生都希望将故事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去看, 尤其是女生, 而网络和手机的途径总是位列最末选择项。

可见, 在视觉文化以强大的气势和优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时,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样受到它的冲击。充分有效地利用电影电视来对青少年进行主流道德价值观的传输, 已经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必须选择的重要路径。在全球化的今天,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 电影电视里到处充斥着多种多样的道德价值观, 包括主流与非主流的, 包括正面与负面的, 迫切需要学校教育针对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加以细心的分辨和引导。例如, 对“网络一夜成名”的正确认识。同时, 很明显的是, 网络与手机在青少年心中存在信任危机, 且上网也主要是寻求娱乐和知识。所以, 学校教育可以充分运用并加大电影电视对主流道德价值的影响力, 以此来强化青少年的的道德情感, 进而削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四) 教师要有针对性运用不同媒体进行不同德目的思想道德教育, 以符合媒体类型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不同影响力度

从连词题中超过15%的有效连词率来看, 比较多的学生能从网络媒体中体会到规则、自律、利他、合作、诚信等道德价值观的意义, 从电影媒体中感受到爱国、合作、公益、和平、勇敢等道德价值观的力量, 从电视中感受到爱国、合作道德价值观的意义, 从广告中获得对环保、诚信、合作、规则等道德价值观的认可与理解。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类型媒体给予学生不同的道德价值印象, 另一方面也说明, 学生可以从不同类型媒体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道德价值观影响。

因此, 我们可根据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道德品质教育。例如, 2/3的人能够被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打动, 并对节水抱支持的态度, 说明可以更多运用广告, 尤其是电视广告来进行环保、公益等道德价值观教育, 提高青少年对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社会意义的正确道德认知并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选择。

注释

篇4: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3.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关爱留守青少年。观察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4.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篇5: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当代在校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庭高度期望的群体,这又是一个思想多样而容易产生思想波动的群体。他们有什么想法?他们期盼什么?他们喜欢做什么?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从2009年3月-2009年5月进行了两个月多月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个别交谈、电话采访家长等形式,共抽样1300多人次,调查对象包括三原县南郊中学、东郊高级中学、正谊中学、张家坳中学、龙桥中学、东关小学、中山街小学等10余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其中农村和县城学校各占50℅,高中生40℅,初中生40℅,小学幼儿园20℅。调查发现小学生易幻想,想法奇特,如希望能与外星人对话,游海底世界,中200万彩票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愿望越来越实际,初中生盼能上好高中,高中生希望能上一所好大学。孩子们总体思想状况良好,能以学习为主,关心天下事,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

一、孩子们睡眠时间普遍偏少,有的甚至严重不足。

调查对象 高中生 初中生 小学生 上网者

睡眠平均时间(每天)7小时 8小时 9小时 4-6小时

教育部规定时间(每天)8小时 9小时 10小时

调查发现,近60℅学生在所盼所想调查表中填的是:我希望好好睡一觉,睡觉睡到自然醒。大多数学生的睡眠时间与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方案规定的“标准时间”相差1小时,小学生每天能够睡足10小时及以上的仅占1/3,初、高中生则更少,每天能够睡足9小时及以上的还不到1/4,仅有10℅的学生认为睡眠充足。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早晨被家长或闹铃叫醒时很难受,上课“会偶尔打瞌睡”或者感觉“很困”。究其原因,中小学生作业超量,高中生早起晚睡学业负担过重和宿舍睡眠环境不好,另外上网时间长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就读高二的王瑞说,每天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回家都10点多了,然后自己再看看书,几乎都是12点后才睡,早上6:10分就要起床,“除非放假能睡够8小时,平时不可能”。英国科学家警告称,缺乏睡眠将会逐渐侵蚀西方社会发展的能力,让民众变得木讷和缺乏创新能力,从而彻底丧失竞争力,缺乏睡眠还会导致民众出现身体发胖、过敏易怒、产生幻觉和抑郁等症状。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一些孩子身上已有所表现,希望能够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学业固然重要,孩子

们的身心健康却更重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少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人格,他们又怎么能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

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必要的热情和兴趣。

学习兴趣 爱学习者 不爱学习者 无所谓者

调查结果 3.6℅ 86.9℅ 7.5℅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学习当任务,学习成绩一般的应付学习,学习成绩差的人认为学习很痛苦,所以连学习成绩排在全县高二前20名的高雨杉同学也说:“我讨厌学习,我想玩”。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可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忙于课堂与书本之间,节假日也在补课,学习压力过大。初三和高三学生更甚,家庭、学校和社会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过早地背负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有30℅独生子女感觉自己是家庭的整个希望,如果考不上一所好高中或好大学就没办法给家长交代,于是不断自加压力。面临高考,不断地重复复习测验、模拟考试。学生就像进了“压力锅”,接受的是封闭式教育,强制式的管理,填鸭式的灌输,特别是模拟考试、测验之后成绩公布、排名、家长会,使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倍感压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则想保持好的成绩因而也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压力不能得到科学地及时释放和疏导,就会使其心智的发展受到阻碍,从而造成学习信心和动力的丧失、人生方向的迷失,进而造成知识教育的无助,生命资源的无端浪费。

新课程要求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本学期以来,东郊中学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学生们的实际要求,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展示,我快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孩子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孩子们普遍存在心理孤独,部分同学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比例

年级 心理孤独者 心理健康者 心理障碍者

初中一年级 54℅ 41℅ 5℅

初中二年级 47℅ 46℅ 7℅

初中三年级 60℅ 30℅ 10℅

高中一年级 40℅ 52℅ 8℅

高中二年级 45℅ 46℅ 9℅

高中三年级 70℅ 20℅ 10℅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初中生刚升入高中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而心神不安;初三和高三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思想包袱很大,70℅的初三学生心理孤独或存在心理障碍,80℅的高三学生心理孤独或存在心理障碍。

随着物质的普遍满足,孩子们普遍盼望有一个知心朋友,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溺爱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家长出于对独生子女的疼爱,事事满足、事实包办,这种做法的后果会养成孩子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不好的品行。调查发现,能经常和父母沟通的人很少,没有无知心朋友者占很多,大多学生自私心理严重,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忍让之心,易冲动、偏执、敏感多疑、交往障碍,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配合,如现在许多学校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帮助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但大多还属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四、孩子们因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家庭结构 和睦家庭 托管家庭 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睦

调查结果 38℅ 29℅ 33℅

有一位高二班主任说,她们班学生家长离异的有6人,这些学生表现为两种极端,要么是内向的沉默寡言,要么是狂躁不安型,学习品质偏差。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不幸。面对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日渐丰富,家庭生活也丰富起来,但在这越来越“精”的社会中,人们面对的竞争、矛盾、困惑、诱惑也增多了,这也就导致了家庭的不稳定性。父母离异,打冷战,整天吵架,孩子无疑是第一受害者。在社会家庭中,稳定且温馨的家庭是许多人所向往的,调查中有42℅的学生盼望:爸爸妈妈能和好,希望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希望和父母的关系不仅仅是金钱关系。

另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才也特别关心,但他们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因为他们或许因为工作忙,或许为给孩子挣学杂费而外出打工,他们把孩子(也把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寄托给了老师。更有甚者,在孩子眼皮下、斗地主、打麻将,或吃喝玩乐,进门骂人,他们给孩子一大把钱,却把一个对世界充满迷惑或怀疑,或充满戒备的孩子交给老师。这些孩子一般沉默少言,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好,有交往障碍,上网、交友不慎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学校把这些学生叫做问题学生。

针对这种情况,面对这少亲情,少联系,少配合的教育,我们呼吁家长能够从孩子的发展着想,尽力改善家庭关系,多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关心和帮助。

五、初、高中学生男女生交往呈现功利化倾向。

我们在和高二文科普通班女学生座谈中听到她们这样说:“学习中等以下者,每人都有男朋友,如果谁没有会觉很没面子,并且会受到人身攻击。况且社会闲杂人员太多,男生和女生出门一起走很安全”,再问道对男女生交往的态度时,有

女生说:“现在只是玩呢,跟将来结婚是两码事”。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工作:学校要多组织活动,给学生释放压力;学校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正; 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篇6: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策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按照要求,我们深入流丰、黄沙坪、城郊、城关等乡镇及部分学校、企业对青少年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分14-18岁、19-23岁、24-29岁、29-35岁四个年龄段进行。通过调研,对桂阳县青少年思想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存在的问题思考了有关对策。

一、青少年思想现状与分析

1.青少年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一是满怀爱国之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在回答“如果中国发生战争时,你是否报名参军”的问题时,76%的青少年表示“主动报名,志愿参军”,22%的青少年表示“不主动报名,但如果被征就参军”,认为“太危险,尽量逃避”的只占2%。这充分说明当代青年大部分满怀爱国之情,已经树立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在回答“你认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前景如何”时,75%的青少年认为“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二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对“如果单位需要你义务劳动,你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72%的青年表示“不讲价钱,随时奉献”,20%的青少年“随大流”;对“你愿意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这个问题,%的青少年选择“诚实守信”的,30%的青少年选择“情投意合”的,10%的青少年选择“有知识有才华”的,选择“有钱或有权”的青少年只占2%。另外,83%的青少年认为

人最重要的是拥有“高尚的品德”。三是遵守职业道德。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趋理性,绝大多数青少年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90%的机关青年工作者认为“个人的言行代表单位的形象”;80%的企业青年职工意识到“职业道德将决定单位的声誉乃至生存”。四是遵守家庭美德。当代青年越来越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在回答“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时,36%的青少年回答“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在回答“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这一问题时,青少年或是选择“抽时间与父母交谈,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或是选择“尽可能地让他们高兴”。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青少年更注重安定和谐,70%的青少年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五是注重自身努力奋斗。在回答“青年成才的关键是什么”时,70%的青少年选择“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选择

“机遇”、“人际关系”、“有个好父母”的分别占12%、7%、3%,这说明现代青年更加注重自身努力与奋斗。六是注重团结合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青少年更加体会到团体精神对事业成功的积极作用。93%的青少年认为“团结稳定的大局面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80%的青少年愿意接受公平竞争,不赞成“竞争可以不择手段”。

2.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状况。一是理想信念淡漠。由于受一些外来思潮的腐蚀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理想信念淡漠,有的甚至没有信仰,有的崇尚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有的甚至信奉“伪科学”。在中学生对“你最信任谁”一题选择中,有62%的同学选择了父母,21%选择了老师或好朋友,17%表示谁也不相信,但在信任对象的同学当中,大部分表示不可能完全的信任对方。在“你有个人信仰吗”一题中,有82%的同学选择有,17%的同学选择没有,其信仰选择金钱或权力至上的占30%以上。

调查中,有52%的对命运“有时信,有时不信”;有%的学生完全相信命运;有%的学生曾烧香拜佛;有%的学生曾算过命测过字;%的确信不疑。二是价值观追求利益现实化。在利益兼顾方面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在公与私发生矛盾时,采取什么态度?”表示要”公而忘私”的为%;表示要”先公后私”的占30%;表示要”公私兼顾”的达到62%。当代青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兼顾他人,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敢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在调查中发现:%的青少年把成为“拥有丰裕生活的富人”作为理想;%的青年(学生)学习目的在于“报答父母,争取考上大学,将来能有一份既清闲又挣钱的好工作”。还有不少青少年干脆回答:‘现在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挣大钱“,其坚定程序令人惊讶。目前,“历史”和“政治”两门学科是青少年学生认为最没有意义的科目。在“你怎样看韩寒”一题中,明确表示反对韩寒做法的占70%。有一位青年在题目的边

上写明了自己的观点:“写作无法创造价值,解决吃饭问题,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物质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学生明确表示政治课没有任何用处。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我意识膨胀。在回答“你努力工作主要是为了什么”时,55%的青少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有36%的青少年是为了“谋生的需要”或“提高个人生活水平”,只有6%的青少年回答“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在问到“你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时,34%的青少年选择了“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的议论”,11%的选择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四是在推崇正义美德方面的个人的实践和行动不够。许多青年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捐过款,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某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在琴房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袋垃圾放在钢琴旁边,一周后从钢琴旁经过的学生达200余人,却无一人“理睬”垃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8% 的青少年“偶尔有”或“经常有”乱扔垃圾的行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同时黑网吧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健全、不系统,尚未形成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心内容的政治教育;以立志建功为重点的思想教育;以学史建碑为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讲究职业道德、转变社会风气为标志的道德教育;以普及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的民主与法制教育;以读书活动为具体形式的科学教育,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教育等一套较为完整而科学的青少年思想

教育体系。

3、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教育考核体系仍然倾向于学校“学分”考察制,造成学校仍然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学校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抓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使学生缺少一个丰富有效的德育课堂。

4、各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主导力量,各块单一“作战”,各行其事,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改变教育模式。传统德育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要求青少年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年青一代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可塑性大、内心矛盾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而辨

别力又不强的时期。在调查中,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中学生思想固执,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接受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这说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合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应当在社会中感受,在体验中认知。通过开展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通过社会风气的转变、周围环境的熏陶,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基础上,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2、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主动占领青少年思想阵地。当前,网络已融入现实社会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青年人作为社会上最为活跃的群体,成为接触网络最早,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网吧上网的人员中,青少年群体占92%,除部分农民、乡村学生受条件所限“不懂网络知识”外,城区90%的青少年上网,懂得最基本的网络知识。网络汇集的科技、文

化、文艺等信息及其成果,虽然有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在网络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大量不健康的东西,有虚假信息、虚假新闻,甚至有语言粗俗、格调低下的东西,如不善加引导,这些必将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道德领域带来消极的影响。这需要我们有关职能部门在加强网络监管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健全网上教育阵地,针对不同群体,讲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组织开展“健康网上行”、“个人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公约”,使广大青少年拥有诚实坦率、宽容博爱、坚强自信、开拓进取的健全的人格魅力。

3、建立健全教育阵地,大力开发闲暇资源。在调查中发现,桂阳县中小学生的寒暑假时间都由个人支配,他们在做完作业后,更多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游玩、上网。青年的闲暇时间则大多用来看电视、打牌、聚会。调查中,15%的青少年认为现在最需要“求学深造”。

我们应当为青年提高知识层次、全面提高素质提供条件,在青年群体中形成求学上进的浓厚氛围。这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

4、关心帮助弱势青年群体。在回答“你努力工作主要是为了什么”时,60%的农村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选择“谋生的需要”;在“对入党的看法”这一问题中,农村青年和企业青年明显不如城区青年的入党积极性高,这说明还有一大部分青年处在生活的底层,生活的巨大压力已影响了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热情和对人生目的的正确追求。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入手,为弱势青年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一位曾受过扶贫助学基金救助的中学生在来信中说“是热心的叔叔、阿姨们无私的帮助给了我学习的信心,重新燃起了我心中的梦想”。我们倡导全社会帮助弱势青年群体,目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思想上、行动上向优秀青年靠拢,使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上一篇:现实与理想下一篇:2018年秋季学期数学教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