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0

一、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但是,目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少年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大众传媒发展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文章论述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指出了大众传媒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 青少年 道德教育 影响 对策

传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每天所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大一部分是传媒,同时传媒也在潜移默化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甚至影响着人们生活的习惯。可以说,传媒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这个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使得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广泛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他们道德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因此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构成挑战。

大众传媒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形象、色彩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們的感官,使青少年对大众传媒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第二,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信息污染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使青少年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反叛和回归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垄断和信息输出,使得外来文化与日俱增,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文化霸权也愈发明显,这就使广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他们已接触到的道德要求产生新的矛盾和对抗,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现代大众传媒具有极大的自由和交互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络还提供了似乎没有时空限制、没有道德约束的虚拟环境,广大青少年更愿意与其双向交流,而不愿意把信息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反馈的弱化,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后,过去我国的大众传媒机构大多作为事业机构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传媒走向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大众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同时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加之目前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这些都严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过去,我国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及学校教育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现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从传播学意义上说,我国传统社会是冷的社会,现在的大众社会是热的社会(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冷的社会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强调服从的社会;热的社会是高度参与、自由化、强调个性与创新的社会),这种转型正是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冷的社会向热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舆论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道德发展始自学习。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一代,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认知学习来适应社会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学习途径。大众传媒从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现在各种传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较高,而且正呈上升趋势,正因为如此,大众传媒的刺激和动员对正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甚为剧烈。

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观察到在信息和知识方面“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许多研究发现,“知沟”现象确实存在。过去由于受受众规模和媒介传播信息容量的影响,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存在但并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传播技术采用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沟”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对那些信息贫穷的青少年来说,道德认知特别是“道德文字”、“道德图像”、“道德声音”的缺乏,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素养的获得,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感,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难以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德,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当然,“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还造成了教育对象分为更多的层次,对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究其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P·J·蒂奇诺认为除了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因素以外,接触媒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经常与媒体接触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广之快,就整体而言,是未接触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必须采取对策,缩小社会的“知沟”,如继续推进大众传媒的廉价化、大众化和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别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或素养。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主要可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各种信息以惊人的速度飞越空间,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大量传播可复制的讯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冲击,而且也给传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带来了变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插入了“第三者”——大众传媒,它在大众社会起着一种“认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传播、复制的信息使社会取得文化认同和意识共识。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教育,“媒体现实”的道德培养作用是非常强的,J·格伯纳的研究确认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受众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广大青少年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直接经验太少,往往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加上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东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潜移默化地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

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为我们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环境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了。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它一方面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青少年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

在大众传媒不发达或大众传媒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选择有关报道内容和过滤有关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连网络这种新的道德教育环境不仅复杂,而且教育者对它的管理(控制)也越来越难。虽然政府、法律对传播信息进行了控制,但一些传播媒介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采用各种方式传播不健康、低格调的内容。他们钻管理上的空子来传播低级庸俗的内容,招来一些低层次的读者,扩大发行,以此赚钱,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时也在毒害他们的灵魂。当然,传统的媒介形式还可以通过“把关”来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媒介组织的“把关人”角色越来越淡化,甚至失灵,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大众传媒这一新的道德教育环境,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抢占和利用大众传媒这块道德教育阵地,并加强研究,管(对大众传媒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导(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进行引导)、建(积极建设道德教育媒体)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更好地发挥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长时间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说教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式德育;后来,书籍、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代德育逐渐走向开放。但这些方式传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较低的。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第一,大众传媒使得信息多样化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选择道德转变;第二,大众传媒使得信息有很强的渗透性,这必然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由公开、正式转向隐性、渗透;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大范围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小范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最后,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四、对策及建议

客观上讲社会应该切实从青少年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适时采取必要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保护青少年。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门要建立强有力的制度,加大组织管理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二是对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者、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治)。三是逐步将政府的某些成熟的做法纳入立法和司法程序,尽可能为青少年的媒体保护提供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四是将青少年的媒体保护问题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五是政府要对媒体传播采取审查定级和特别准予制度,如美国新研发使用的V-Chip技术,电视台在播放电视节目的同时播放节目分类信息,观众可预先输入设定要求,例如若接收到成人类别的节目,电视机便会自动转台或关机。在香港特区政府草拟的《广播条例案》中,包括一项新政策规定,即要求“本地收费电视服务”及“其他需领牌照的电视服务”,必须设有家长锁码装置(即V-Chip)。类似的应用于电脑网络系统的软件技术也在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实践证明,依据纯技术手段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在一定意义和范围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某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政策、法律和技术手段,为青少年的媒体保护提供了最有力也是最基本的保障;然而,这也仅仅是最“基本”的而已,接下去尚需深入一步,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在青少年教育和权益保护中向来占居突出重要的地位,在青少年媒体保护方面依然如此。无论是电视还是电脑,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都主要是在家庭中与其频繁接触的。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否则家长便不能很好地教育和保护好他们的子女。或许,霍尔在本世纪初所说的那段话即是一个预言:“当青少年开始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他是航行于波浪滔滔的大海之中。……如果青少年要闯入成人的王国,他必须在其道路上努力、战斗和猛攻。”社会有责任帮助这些青少年,这不仅是为了青少年,也是为了社会自己。大众传媒发展将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要正确发挥媒体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者单位:朔州广播电视台 山西朔州 036002)(责编:郑钊)

作者:张 梓

青少年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开展公益性校外文化活动 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

一、 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但是,目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二是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三是在一部分人当中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意义重大,又形势紧迫。

二、 公益性校外文化活动的德育目标

校外文化活动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符合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青少年通过参加校外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1、 通过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不断发展的一种情感。当前形势下,以各种校外文化活动的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青少年的国家主权观念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集体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教育就是使青少年形成集体主义观点,培养青少年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感,使青少年珍惜集体荣誉,爱护集体公物。

2、通过活动培养青少年基本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品质

一个学有所成的人往往都具备良好的基本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我们一方面通过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养成谈吐文明、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勤俭节约、遵守纪律、爱护环境等基本文明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活动体验形成团结协作、自强不息、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做人的良好基本道德品质。

三、 以青少年宫为阵地开展公益性校外文化体验活动

青少年宫有良好的活动阵地,有各种专业文化活动人才,具备了有效开展公益性校外文化活动的各种条件。

1、开展艺术类文化体验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种多样,内涵丰富,通过艺术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青少年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书法学习活动,让青少年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学苦练的品质,进一步陶冶青少年情操,净化青少年心灵。

2、开展游戏类文化体验活动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简单易学,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通过参与游戏提高各种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以我们磐安青少年宫为例,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和社区,以体验、实践和竞技为主要途径,开展消防体验、安全闯关、环保闯关、跳羊角球、欢乐袋鼠跳、贴鼻子、夹乒乓球、无敌风火轮、灌篮高手、电子百拼等多种游戏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让青少年在享受丰富的公益性文化大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3、开展民俗类文化体验活动

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广泛的道德教育意义。以磐安青少年宫为例, 一方面,我们在青少年中提倡过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传统节日主题性活动,通过活动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比如,2011年春节我们组织书法班学员赴新渥镇开展“平安春联”赠送活动,赠送平安春联700多副,为节日增添欢乐、平安、和谐氛围的同时也是对学员很好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我们结合本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形象生动地向青少年展示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使青少年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两方面活动对于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开展文化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各种文化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学习中国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接受道德教育,培养优秀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北京快乐游”夏令营,通过游览参观长城、故宫、天安门、北京大学等地,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开展国学夏令营,让青少年参加国学故事会、国学诵读、国学小游戏、国学影视观摩等活动,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传统美德,养成健康的人格与高远的精神境界。

开展丰富多采的公益性校外文化体验活动,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还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为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陈朝阳(1972.11-)男,浙江磐安人。就职于浙江省磐安县青少年宫。职称:群文助馆、中学二级教师。)

作者:陈朝阳

青少年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与青少年道德教育

摘 要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精神财富是以陈毅、项英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同敌人进行斗争所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人们应该对它进行科学的认识,把它同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其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青少年 道德教育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指公元1934年秋至1937年冬,在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项英等带领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4年10月,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破坏,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陷于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决定任命项英、陈毅负责“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及闽浙赣五个军区及各直属的地方部队和红24师和红10军继续在苏区坚持斗争,掩护主力红军长征,保卫中央苏区,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在中央苏区及其周围采取游击战争的形式,破坏敌人在苏区的统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经历很多含辛茹苦的磨难,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斗争,这都充分体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性质及宗旨。

一、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精神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工作作风。

在陈毅等同志的领导下,各游击区的干部深入群众当中,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支援游击战争。“为了搞好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陈毅还编写了不少内部教材。政治教材有《红色指挥员必读》、《群众工作必读》、《反对十大坏现象》等等。他还时常关心身边干部、战士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情况;另外,他还十分注意从革命气节教育入手,同叛变和逃跑的人作斗争。”南方三年游击斗争中,在陈毅、项英等领导下,分别针对广大人民群众、部队战士以及叛徒开展务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使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坚持到底的斗争精神。

游击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加上敌人在山区不断进行搜山、砍树和并村,对游击队员们生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当时的领导同志不断给战士们分析形势、讲解政策、指明前途,鼓励大家坚持斗争。“陈毅曾对大家讲过:现实是困难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困难的日子里,我们要讲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把红旗高高的插在赣粤边的山顶上,将来要插遍全中国。虽然我们现在和上级的联系中断了,各个根据地也联系不上,留在这里的坚持斗争的同志,随时有被打死、饿死的可能,要有为革命而牺牲的准备。”这番话使得游击队员们受到很大的鼓舞,对革命光明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实践表明,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员在陈毅、项英等同志的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交代的任务。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三年的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成功转移,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士坚持到底的斗争精神。

(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面对敌人无休止的“清剿”,叛徒一次次的告密,游击队员们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这是外在危险。更为艰难的是,敌人封锁进山的各个路口,堵住游击队员的粮食来源,导致粮食奇缺,他们只好以山上的野菜和野果为食物,生活艰苦到了极点。我们伟大的红军战士就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最后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目前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理想信念淡薄。

目前我们的在校青少年学生大多是“80后”和“90后”,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新一代,生活在物质条件非常丰裕的社会,父母尽自身最大努力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已经无法体会到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及其集体主义的信念淡薄。有部分青少年受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对执政的共产党甚至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信仰危机,他们的思想处于迷茫状态。2000年,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青年的调查显示,对“一个人应不应该有信仰”持“无所谓”态度的上升为32.4%;对于信仰的内容,信仰宗教的增加到4.5%,信仰西方实用主义的上升至5.7%

(二)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学习过程中“黄金时期”,也是人生的立志时期。对青少年来说,如果没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很难投入到漫长而艰苦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社会上流行的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使得他们片面追求享乐,缺乏远大的理想。“有的青少年经常出入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青少年禁止入内的场合;有的青少年,过早的坠入爱河,谈恋爱,逛商场,盲目追求名牌,耽误其大好前途。还有少数青少年表现出精神的极度空虚,行为失范,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的现象层出不穷。”

(三)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社会上对“80后”和“90后”的青少年有着这样的评价:“这一代的青少年大多只会享福,不能吃苦。尤其是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稍稍差点就怨声载道;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或者挫折便灰心丧气,不能勇敢面对。”此外,有的青少年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他们不是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而是借助参考书或者利用网络来找寻答案。甚至有的学生说:“现在老师布置的作业已不再是难事,不会做的题就“百度”一下,答案就出来。”当他们面对学习上的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这将会影响青少年道德的良性发展。

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生活艰苦,环境恶劣,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危险。但是,仍然还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加入革命的队伍中来,为的就是追求革命的真理,寻找革命的理想。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理论指导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来教育青少年,坚持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帮助青少年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二)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西方一些消极的思潮,甚至是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由于青少年认知水平有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容易受到影响。在国内外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很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来提高我国青少年一代抵抗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免疫力,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

(三)培养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敌人的一次次“清剿”,没有粮食吃,没有衣服穿,最重要的是还要做好随时牺牲的思想准备。在如此艰苦的环境和严重的困难面前,他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坚持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周旋,直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才逐渐停止对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终于在1937年10月2日,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当今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火考验,也没有体验过经济困难时期物质的匮乏,他们往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较差的承受能力。“青少年只有练就顽强的意志,才能不断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挫折,实现理想;才能成为打不垮、摧不垮的一代,也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历史重任。”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历程中最关键时期,青少年道德水平高低关乎国家思想道德面貌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青少年道德教育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我们应该让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宝贵精神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吕富彪.陈毅和他在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J].兰台世界,2009.

[2]http://www.sdyl.gov.cn/html/20100726083109.shtml

[3]高龙武.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0.

[4]刘东.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J].北京党史,2006.

[5]王艳芳.延安精神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J].发展月刊,2008.

作者:秦秀清 李蓉

上一篇: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刑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