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认识有所提高。目前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让教育者进一步认识到了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论述了课外实践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课外实践教育相比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得出了实施课外实践教育势在必行的结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摘要:200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对于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时代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体,而且还需要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0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避免互联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毒害,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按《政府采购法》有关要求,使用中央财政资金买断‘绿坝-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产品一年使用权及相关服务,供全社会免费使用。经综合测试和试点应用,该软件产品可有效过滤互联网不良文字和图像内容,已具备计算机厂商预装条件。”该《通知》的出台,表明了有关政府部门对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优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这四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主体、客体、介体,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网络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因其平等性、隐蔽性、及时性、广域性等特点倍受人们的青睐,逐步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尤为年轻人所崇拜。但是,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由于大量诸如黄色、反动、迷信信息的渗入,又危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危害着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时代下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网络时代潮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规避网络风险,努力探寻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1.1网络的发展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 遇

①网络资源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系统。互联网资源具有信息海量化和专门化、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传播手段的兼容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等特征,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相比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贫乏,往往是空洞的理论说教,离现实生活较远,枯燥无味,不易为学生接受。如今,网络中大量的健康信息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因其生动、具体、贴近生活, 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的视角,使他们在浏览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感染和教育,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②网络资源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面对面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强。网络的发展打破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和更生动的形式。和以往面对面的灌输式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通过QQ、BBS、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多种方式进行网上互动,同时还可以运用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录像等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就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③网络资源提高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思想政治工作要疏通青少年思想、稳定其情绪,及时发现他们中存在的消极情绪倾向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由于具有覆盖面广,及时便捷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界限,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提高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青少年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时,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密切关注网络,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趋势。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言论与抒发情感更无障碍,更能反映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人心深处的一切欲念,这既是一种意见表达,也是一种情绪发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充分重视,便可以从中发现青少年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就能使这些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1.2网络的发展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①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全球性和开放性使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都能在很短的范围共享网络资源。由于没有地域、没有国界,不同的文化状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加之网络监管技术的滞后,很难做到对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一一的审核,许多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内容因此在网上广为传播,甚至有的西方国家把网络作为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不断传输意识形态,模糊我们的视角。青少年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以及追求个性向往自由的性格,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②网络环境对青少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负面影响。网络会弱化青少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易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承担责任, 导致各种政治的、社会的谣言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到处流传。这些错误、庸俗、虚假的未经过过滤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加之互联网监管中存在的漏洞,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就是一个挑战,往往由于好奇心和冲动心理,受不良信息的诱惑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③网络使人际关系冷漠,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心健康。青少年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中人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人机对话,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容易使青少年性格走向孤立、自私、冷漠,阻碍青少年社会化进程。许多青少年抵挡不了网络的独特性诱惑,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打击时,就会在网络中寻找激情,痴迷于网络游戏与聊天,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

2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时刻发生着变化。要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

①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首先必须从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入手。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首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网络环境意识和网络文化观念,具备健康的心理意识,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适应网络时代的步伐,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权威性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重视网络平等性特征带来的这一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交流环境。此外,教育者还必须充分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各种优势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②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青少年中的广大受教育者。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育。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于青少年来讲就是要培养正确的网络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开始摆脱儿童时期接受社会既定价值观和父母价值观的局限,独立思考的阶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环境无疑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在网络负面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介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指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就是要在网络环境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辐射力、吸引力、渗透力等优势对于克服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的缺陷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媒技术,通过建立专门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网上讨论及见面会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生动性,贴近青少年生活,贴近青少年思想发展实际,贴近青少年需求,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④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是指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互联网等。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是指要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在网络环境下就是要大力整顿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监管技术和力度,规范网络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针对网络环境的整治,工信部《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对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五项具体要求的出台对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体,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时代下,我们必须以工信部的有效行动为支撑,针对青少年上网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贾海军.对青少年网络环境意识培养与规范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

[2] 李茜,刘丽华.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 陈海涛.信息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网络安全,2007,(10).

[4] 李烈翠.浅谈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5,(5).

[5] 任丽萍.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

作者:付乐平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性探讨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者对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认识有所提高。目前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让教育者进一步认识到了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论述了课外实践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课外实践教育相比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得出了实施课外实践教育势在必行的结论。

关键词:课外实践;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认为,社会实践不仅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来源和依托,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必要途径,因此必须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加以重视,必须把实践作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鼓励并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参与社会实践,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绝非唯一渠道,在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上,丰富的课外实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课外实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课外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因此,可以说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更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每个人成为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实践,青少年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也必须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认识人、塑造人、影响人,而人是实践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把实践性作为其最显著的基本属性之一,并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实践活动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实践中。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学习系统的理论,进行实践活动也应为题中之义,在课外实践教育中,青少年能够作为参与主体在轻松、平等、理解的氛围中自主、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通过某些中介并在环境作用影响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活动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只有通过有效的接受,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内容才能内化为接受主体思想品德并外化为品德行为。马克思强调,需要是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有接受的需要也就成为了接受进行的前提条件。青少年把在学校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课外实践,符合青少年自身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接受、评价、反馈教育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3.青少年认知理论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往往会出现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这是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一切充满好奇,并且随着知识的积累不再轻易迷信教育者的权威,而是希望通过有趣、灵活的方法让他们探索生活的奥秘,发现世界的神奇。面对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接受知识的成长特点,教育者只有发现并充分利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特点,结合科学的教学规律,用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外实践教育具有教育内容渗透性、教育方法灵活性等特征,这些都是和青少年的成长特性相吻合的,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对生活中知识的探索欲。而且,课外实践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启发和感悟,这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4.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论

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只有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并且能够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才能在实践中能动、自主地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完善自身品德。只有在实践中,受教育者才能践行规范,克服知行不一和知行脱节,对道德原则和普遍规范做出自觉理解和自愿接受,逐渐形成习惯。课外实践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陷,能够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实现其主体地位,让青少年在自身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程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思想政治课程中要求青少年学习的内容,通过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载体理论

课外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载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趣味性,形式活泼、贴近生活,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青少年来说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课外实践教育的特点及优势

1.消极接受到积极参与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是必然要求。青少年本身对新事物的教学具有强烈的兴趣,但形式单一、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有效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迫于考试的压力,大部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都采取消极接受、死记硬背的方法,逐渐演变成“分数代表一切”的错误观念,这与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如何让青少年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接受的积极性就成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忽视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只一味要求他们接受理论的管束,而是要摆正态度,尊重青少年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教学过程,也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育,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形成良好品德。

虽然课堂教学也是向青少年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但在发挥和提高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课外实践教学则拥有更多的优势。课外实践不仅适应了青少年乐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特点,还能针对青少年的个体兴趣、能力进行教学,因此更能使青少年在广阔的空间中充分发展,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可以说,开展课外实践教育是目前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现实选择,也是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

2.理论灌输到生动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这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注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避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两张皮”现象,而课外实践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渠道。出于学生基数较大,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多,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多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虽然现在提倡新课程改革,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课堂教育的形式下,绝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在青少年的实践教育、心理教育方面比较薄弱,这种以教材为依据的灌输式教学,很难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知而不信”“知而不行”成为青少年对思想政治课的的普遍印象和学习态度。

课外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把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利于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重效果,青少年在实践中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就突破了灌输式课堂教学的限制,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课对青少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可以培养青少年在课外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教育者普遍以书本为纲,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课题,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简单重复,没有针对性,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这种“以书为本”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现代青少年的特点格格不入,亦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这种境遇下,思想政治课必需转换视角,创新思维,做到“以人为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课外实践教育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立足于青少年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成长特点,选取紧跟时代、新颖有趣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拓展了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打破了过去“你听我说”的传统说教式教育,让青少年自主、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发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其自主精神和协作精神。课外实践这种渗透式的教学,真正从传统的“以书为本”的教学发展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

三、结语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的模式。现代的青少年是一群朝气蓬勃、前途光明的接班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力图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课外实践教育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能够在渗透式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和提高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课外实践教育相对于课堂教学有从消极接受到积极参与、从理论灌输到生动实践、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特点和优势,如果能加以发展,必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进而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作者:彭丹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青少年思想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在校青少年约有2000万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绩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主要有以下成绩:

(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们关心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极大多数学生能够为了祖国的振兴、人民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2)具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他们向往民主、追求民主。他们对民主选举、村民自治、民主作风等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希望与关注。希望加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他们经常利用班会、板报、论文或参加BBS论坛的形式来发表对民主的看法和建议。

(3)努力学习,追求新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特征之一就是科学技术成为最活跃的因素。创造型、学习型、个性型、人道型、国际型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面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形势,当代青少年刻苦学习、追求新知。在校青少年们不仅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还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教师资格证、会计证等。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需要的人才。

(4)法制观念不再淡薄。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宪法为核心陆续制定了许多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是不仅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遵守法律,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最重要的一环。我国长期以来就特别重视法制教育,目前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当代青少年们基本上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2 当前青少年思想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在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当前青少年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信仰迷茫。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善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他们缺少正确的思想指导,忽视思想修養和政治觉悟的提高,易受无政府主义和其他不良思潮的影响。目前有些青少年对宗教产生浓厚的兴趣。据有关部门在北京一些高校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很多青少年对宗教持积极态度,还有50%多的学生主张从国外引进宗教。但是现在有些宗教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宗教了,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被人利用的政治工具。而一些青少年难以区分良莠,导致政治信仰迷茫。

(2) 西化倾向严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蜂拥而入,各种思潮交互碰撞激荡,中华大地上特别是大学校园里曾一度出现过“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等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不少青少年对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不少青少年热衷于看美国电影,甚至刻意模仿外国明星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在麦当劳、肯德基等外来快餐店里享受这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的绝大多数都是大、中、小学生,这些高能量的食物使中国的胖子达到了1.6亿。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有些学生盲目崇尚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过早恋爱,品尝“禁果”,这不仅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污染了社会风气。

(3)追求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此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个体本位”这些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在青少年中都有所表现。甚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也来自追求较高社会地位和职业。如当民意测验问青少年为什么接受高等教育时,最常见的回答是“找一份较好的工作”。1979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对大学新生的调查也表明,将近2/3的新生把“经济上十分宽裕”说成是他们上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①

(4)价值偏移甚至发生替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外来异质文化涌入,各种思潮交互激荡,人们价值取向日趋偏移甚至发生替代。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处世原则应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种观点认为,个人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认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宗旨就是要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人们主观上求得个人利益,整个社会也就获得了利益。②这实际上是价值偏移的表现。有些人甚至产生了价值替代取向。社会中存在的“权钱交易”就是用经济替代政治,“学钱交易”就是用金钱买卖知识,“物德交换”就是用商品替代了道德。

3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1)社会转型时期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制度建设的不健全引发的社会动荡给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引起了难以排遣的社会性的心态失衡。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失范”。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黄色光盘、电脑网络中的黄色站点和网页等成了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虽然青少年们拥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但面对着新形式、新问题,当代青少年和社会上的人们一样,难免出现彷徨、迷惑、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

(2)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是,不可否认,在有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一些地方领导只注重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只注重自己的“政绩工程”,而对精神文明建设关注不够,忽视了对青少年、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视推动了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却没有相应地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原有的道德规范、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建设。

(3)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片面理解。目前,我们有些青少年因为没有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和其基本观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导致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例如,有些青少年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把产品利润等同于剩余价值,认为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着剥削。我们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要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不断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结论。这是它能够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

4 拓展有效途径,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是个大染缸,每个社会成员都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传统。第二,社会风气。第三,道德规范。第四,大众传媒。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客观、具体、形象等特点。我们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充分发挥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传播途径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意见》指出:“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少年头脑工作。”高等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青少年的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还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青少年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络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通过这一中介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各门学科争相占据这一互动交往平台。网络所涉及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外,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也逐步地丰富了起来,蕴涵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也是多种多样。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对于网络不能一味简单地拒绝、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强调学科知识,强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倾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课外小组活动、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寒暑假考察、志愿者服务等。教师要鼓励青少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去我国教育工作比较强调思想性、方向性,习惯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思想政治观点问题或道德品质问题,并用思想工作的方法去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忽视学生心理规律,结果不仅无法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还扭曲了学生心理。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竞争激烈、压力太大使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困扰不断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应成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商务印书馆,1991.

②③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樊雪芳

上一篇: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论文下一篇:语文课本剧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