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

2024-05-08

农村金融体系(精选6篇)

篇1:农村金融体系

年级:08级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工商0801

姓名:周梨梨

学号:08201141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农村金融体系

一、阅读文章

1、《农村金融体系》

2、《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3、《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二、文章简述

(一)、《农村金融体系》

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下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各国金融体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为了适应本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欧美国家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有“4+1”需求功能型的美国模式、“4+1”国家控制型的法国模式、“5+1”分类对口型的墨西哥模式等。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村金融组织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构建的。该模式由“4+1”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贷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组成。美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A、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此外,还有自然发育成长 的民间借贷组织,即所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

B、现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

1基层金融网点数量较少,覆盖率较低 ○2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3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C、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构筑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2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4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5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过度管制 ○

(二)、《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关键,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我过现阶段城乡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强调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1、文章从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方面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2、文章列述了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体系的不足与问题 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尚待健全(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1农业发展银行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 ○2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趋于弱化 ○3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 ○(3)民间金融依然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 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不足之处

(1)资金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未确立,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2)存在明显的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3)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同业拆借市场范围较小、农村信用社的上网拆借资格有限,跨区域性的网下拆借困难、民间自由借贷市场依然相当活跃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正规金融体系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C、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1)对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规划。

(2)合作金融监管上的制度设计本身难以本能适应监管和发展的要求(3)农村金融监管力量有限,难以适应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管要求

3、创新中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1)统筹考虑,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离。(3)充分发挥民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一步办好农村信用社,重点在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

(5))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6)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力度,主要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

(7)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尽早实现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的分设。

(三)《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1、文章首先讲述了金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原因,总共提到以下三点:

(1)商业性金融不愿涉足农村建设(1)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农村信用社支农乏力

(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1)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对(2)农业投资风险管理滞后(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

3、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制的设想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重构农村金融体制,针对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战略性重构.(1)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强化其政策支农功能,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是政策性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基本依据,(2)规范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 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3)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要担负一定的支农责任 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 要建立金融机构社区服务的机制 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义务(4)加大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资金外流局面(5)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 在加快现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 应打破垄断 允许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进入农村 形成一个竞争型 多样化的生机勃勃的农村金融市场

(6)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 分散 转移支农贷款的风险和损失

篇2:农村金融体系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社区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社区金融小额贷款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金融创新的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需求行为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投资行为研究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相关性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

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上市公司研究

我国农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地方债券发展研究

湖北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与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思路与途径

“家电下乡”对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效果分析

农村金融信贷体制的现状分析

湖北村镇银行的绩效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财政金融惠农政策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银行业信贷风险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金融监管发展与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汽车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其监管研究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支农案例分析及启示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对××地区的调查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与城乡金融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特征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县域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制度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篇3:农村金融体系

(一)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较为成熟,各金融机构间有着严格的职能分工,既有较好的商业性农村金融,也比较重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在监管和政府参与的程度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A.美国:多元化体系职能分层明确,独立监管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架构层次分明,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型金融并存,被称作“复合信用模型”,是真正的职能协调的有效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私营机构及个人的信贷等农村商业金融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以政府农贷机构等政策性金融为辅助。

私营产权的农村信贷机构产权明晰,商业化的操作手段并没有使其完全舍弃农村市场,而是利用商业性金融的管理优势,向具有相应资金能力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如大型农场主等提供资金支持,充分满足了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本需要。

美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专门负责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信贷以外,还向一般农户或其它相对弱势的金融需求主体提供资金。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政策性金融机构又进一步细化服务,如有专门针对农户生活性信贷的农户家庭署(Farmer Home Administration),主要向无法从商业金融借贷的农户提供数额相对较小的信贷,也为有意给农户贷款的商业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则针对信贷数额较小的涉农小型企业。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独到的设计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健全的农村合作金融管理体系,包括监管机构、行业自律协会、资金融通清算中心和互助保险集团。这4种机构及其附属机构各自独立、职能各异、但目标一致,形成共同的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的管理服务体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具有信贷金额小、风险大等特点,将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其他商业银行的监管分离,能保证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和实际制定出合理的监管措施,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B.日本、德国和法国:政府适度指导,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明晰

日本、法国和德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共同之处是三国政府都主导或参与了其农村金融机构的初期建设,但在这些机构日益发展成熟后,政府都逐步退出或减少干预,使得其产权归属明晰。例如,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分为中央到地方三层,在创办初期,政府输入了大量政策性资金,但政府与各级金融机构之间并无隶属关系,中央农村金融机构只是对基层金融机构给予窗口指导,其内部仍然是独立运行的资金系统。

和日本一样,德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也分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三层,但政府对各金融机构的干预更少,除了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体系由中央合作银行掌管,其他均由各省级和地方金融机构独立执行,各农村金融机构性质上是合作金融组织,但在管理上借鉴的是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以合作性质的信贷互助银行为主,其产权清晰的原因是政府少有干预,政府将合作金融的经营与信贷政策的参与分离,一方面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成立全国农业信贷联合会作为省级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国家级代表,该联合会不从事任何银行和金融活动,只参与农业信贷政策的决策,这样就平衡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性要求和自主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都是在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基础上由下而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内生性的制度变迁也是其产权明晰的重要原因。

(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也普遍不成熟,因此,不具有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各国均针对本国农村金融的特点开展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金融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较为典型的有孟加拉和赞比亚。

A.孟加拉:小额信贷

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是小额信贷的成功典型,该银行深刻了解孟加拉农村社会的特性,抓住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经济的特点,从而创造了独特的经营方式,满足了孟加拉的农村金融需求。其主要特点包括:1)相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组成信贷小组,每人存入少量资金(每周大约3美分),以此为基础贷给需要的农户,并根据其还款情况决定今后的信贷额度,这样既解决了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也确保了信贷小组的正常运作;2)为农户提供培训服务和保险,从而提高农户的还款能力,且利率较低,需要政府补贴。

小额信贷这种农村金融的形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适应传统小农经济环境,早在正规金融机构引入之前民间的小额资金融通就已存在,其掌握的信息优于正规金融机构,具有先天的适应性(Bouman Houtman,1998;Jain,1998)。而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又极力抑制甚至打压民间金融机构,则是出于期待挤出非正规金融组织,以便更好地使正规金融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而Siamwalla(1993),Bell(1993)等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对亚洲、非洲和拉美的案例研究证明这种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他们认为小额信贷是适应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的,非正规金融的介入是必要的,而且其利率定价机制也不会影响正规金融机构。

B.赞比亚:业务创新

赞比亚以金融自由化来改善金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最主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实行利率市场化和解除外汇管制。更为突出的是,考虑到本国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赞比亚在农村地区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广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扩大商业金融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例如,推出“Mzansi账户”,这是一种缩小功能的存款账户,只提供较少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所以办理的手续费等交易成本低,符合农户的实际支付能力,吸引了大量农户。据统计,在开办“Mzansi账户”服务的第一周,就增加了180,000新用户,预期到2008年,这一服务可以使赞比亚的银行账户中贫困人群的账户比例由32%增加到80%。其他业务创新还包括:商业银行利用邮政储蓄作代理,减少了其在农村设立分支的成本;改变原有繁琐的存款账户认证方法,成立第三方信贷担保,扩大了农户信贷的可获性,(Joséde Luna Martínez,2006)。

孟加拉的小额信贷适应于小农经济社会,赞比亚的商业化业务创新可以用于较为发达的农区,两国的经验恰好说明,发展中国家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农村金融模式,不论是民间金融还是商业金融,都有其用武之地,这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我国来说尤为有意义。

二、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启示:

借鉴外国经验必须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从我国三次农村金融改革中,我们会发现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成形的,只有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才能更好的借鉴国外的经验。

1、第一轮农村金融改革(1979年——1993年)

这一时期是形成农村金融体系雏形的阶段,从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开始,直到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等农业金融企业相继成立,基本构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构架,即以农业银行为主体、农村信用社为基层金融机构。这一体系改变了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农村生产的压抑,适合了当时农村金融的需求。

2、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1993年——1996年)

这一时期农村金融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按照这一宗旨,农业银行完全撤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体系的分层更加清晰,进一步明确了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工职能,解决了农业银行以往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交叉的问题,也使得农村信用社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但是,信用社在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后也逐步商业化,虽有合作之名,却长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与农业银行竞争的局面,特别是在1995年以后,大量建立农村合作银行,更加快了信用社商业化的发展倾向。同时政府对民间信贷组织进行了整顿,限制了他们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政策性的农发行职能由综合性向单一性转变,只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不再与农户直接发生关系,使得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远离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成为了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垄断效应,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难以满足农村实际的金融需求。

3、第三轮农村金融改革(1996年以后至今)

1996年后的改革是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在商业性和政策性银行逐步退出或远离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身兼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三种支农任务,故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主要针对其资本金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等问题。例如,政府放宽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运用财政资金解决其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

对于农村信用社产权问题,学术界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三种产权模式:纯粹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完全的股份制。政府根据这些研究提供的政策方案,在不同地区开展了实质性的改革:2000年,在江苏等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试点,在县市联社入股的基础上,组建省联社;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进一步扩大了改革试点的范围;2007年初,吉林省成立了全国首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至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入了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多元化产权模式的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治理问题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但从上述改革历程回顾来看,目前的改革仍然是针对某个单一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信用社)进行的,至今,民间金融组织仍然受到压制,虽然有些地区政府对民间信贷持有默许的态度,但依旧没有给予法律上的认可。因此,以上几轮改革仅仅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单靠农村信用社一种金融机构可能难以满足现今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尤其是考虑到我国不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这一问题可能更加突出。此外,几轮改革的主导权都不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手中,改革自始至终都是自上而下的,如何避免由此带来的“外生性”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对此,我们可以从国外农村金融体系中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1、承认并允许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二元结构现象明显,这是与我国整体经济的二元性吻合的,因此在传统贫困农区,非正规金融机构有着天然的适应性,不应用正规金融来取代非正规金融,而应促成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与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之间的互动,孟加拉的案例也证明了其可行性。提出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间的“互动”方案: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银行)可以选择一名农村社员作为代理(村代理)为其筛选潜在的借款者并负责收回贷款,通过村代理收集借款者的信息以及进入村级合同执行机制(如社会惩罚),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解决信息和贷款收回问题。

因此,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给予其合法地位,是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中信用社等正规金融难以覆盖的地区和人群的最佳解决方案,其具体的经营之道,则可以借鉴赞比亚的特色业务的经验,针对特殊的农村人群设计存贷款业务,这也有利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构架。

2、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干预

从美国、日本等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验看,政府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创立初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农村金融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的资金瓶颈,但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国家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退出在各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所有权,减少对其业务的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性指导应控制在保证其日常经营不受到过多干预的前提下,若企图让农村信用社等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起政府的相关政策指令,必然会使其陷入经营定位的困境中。

篇4: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把农村的發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将全面展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协调,农户企业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的有效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矛盾突出。

1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城以下的村镇设置了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单位,农为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对当前农村金融有所供给,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大部分资金上划到省市分行,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包袱沉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支农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1.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低效率阶段。金融机构受贷款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发放小额贷款为主,支农贷款品种相对较少,额度较小,仅能满足部分农户简单的种养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1.3 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小额贷款机构基本空白

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而商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对这部分人的信贷需求并未设定在信贷支持范围之内。当前又无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小额贷款扶贫基金,对其提供金融支持,致使贫困人口越来越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1.4 担保机构缺位

当前,普遍存在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和中小企业不能提供银行所需的抵押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是成立贷款担保公司。目前,成立的担保公司主要是企业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民并没有担保公司认可的反担保财产,致使一家一户为主的农户很难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另外,担保公司的经营方式加重了农户或中小企业的负担,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5 农业保险缺失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大,遇到自然灾害或重大疫情,农民会血本无归,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做为农业生产重要保障的农业保险,由于其高风险,低利润,商业保险机构根本不愿涉足。这给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1.6 金融机构创新不足

目前,做县域经济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品种仍囿于存、贷、结算等传统的业务。但由于软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结算渠道不畅,已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网上银行、银证通、票据业务等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

1.7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政府信贷支持系统和高效的司法制度能有效降低银行和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县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部门在维护金融债权方面支持力度较小,甚至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避金融机构债务。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金融企业,不是国家强制机构,对借款人逃避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行为无强制能力,从而使债务人违约成本过低,进而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沉重,积重难返。

2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

2.1 引进、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形成充分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设立之势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依法设立新型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应当继续深化改革,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提升其形象,提高其效率,真正使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2.2 引入国家扶贫基金解决贫困人口的贷款难问题

国家扶贫基金会是专门针对贫困人口发放小额贷款的公益性组织,该机构有多年的贫困人口小额贷款经营经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当前较为正规的扶贫组织之一。国家扶贫基金会对于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2.3 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发展,消除农民投资和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市场,创新保险品种,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扩大农业保险参保基数,使农民向农业投资和银行发放农业贷款能够实现风险可控,保本经营。

2.4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

抓紧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型担保机构;二是积极培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程序组建的商业型投保机构;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农户自发组建,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型担保机构。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落实配套措施和办法,做好农业担保贷款的发放,切实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5 加快建立征信体系、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改革农村金融生态

一是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共享和协调的平台,降低银行的征信成本。二是加强对农民法律和诚信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三是司法部门依据国家赋予的强制力对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赖债户实行强制执行措施,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对赖债户进行打击,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从而形成农户、企业讲诚信,不讲诚信就会受到经济、法律制裁的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6 改进服务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农村金融创新首先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农村机构应适时推出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设计出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三是加大对公事业单位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向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四是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支付清算服务。五是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通卡”支付功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2.7 构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支撑体系

篇5:农村金融体系文献综述

农林经济管理(2)班

宋春

12011241324

摘要:农村金融体系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的运行和发展。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农村资金、满足新金融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5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系统也有较大发展,但现在农村的金融资金还不够庞大,不足以支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的对策,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新农村建设 金融支农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bstract: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ne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ystem in rural area.In theory,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hould include a series of financial association and kinds of services, such as financial credit, settle accounts, insurance, financial securities, affiance and so on.A good rural financial system can adjust rural funds, satisfy financial demanding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village.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56 perc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is agricultural population.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not only China’s rural economy but also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has made a great development.But rural financial funds are not enough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village to analysis issues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come up with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of pluralism rural financial system.Key words: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village

financial supports of the village

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从地域上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县及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因此,综合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内容和地域界定,农村金融体系范畴是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李保颖,2007.4)。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与金融体系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把储蓄者和投资者根据环境、基于自身偏好所分散做出的分散化金融决策加总为社会集中的金融决策,从而使现代化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主要功能包括转移经济资源、聚集和分配资源、便利清算和支付、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和激励功能(张微娜,肖诗顺,2010)。从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看,还存在地区发展失衡、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农村信贷风险大、农村资金供给不足,有效需求受到压抑等问题(齐明,2007)。

一、国内外农村金融理论

(一)国外农村金融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于1973年相继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标志着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使得经济与金融发展处于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状态,并提出了“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在实践中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其后,赫尔曼(Hellman)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的“金融约束”理论指出了市场的不完善性以及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进而使得在实践中“不完全市场理论”逐渐替代“农村金融市场论”而占主导地位。

(二)国内农村金融理论

李人庆(2000)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作用的发挥,不只取决于价格机制或是自由化程度的高低以及金融体系自身的完善,还取决于其所存在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外部环境,因此提出要改善制度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的深化。李静(2002)主持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与制度环境”课题,指出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应适度开放市场,允许新的符合条件的、产权明晰的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加入农村金融机构,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国家制定相关的秩序政策,在适度的管制下,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公平,公开,有序的竞争,以一个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秩序的形成。张杰(2003)认为,农村金融供给的缺乏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造成的,即体制内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借贷远不能适应体制外产生的金融需求。何广文(2004)认为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中小经济主体的市场生存竞争能力差别很大,对金融机构的服务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在农村金融方式选择上,应该坚持多样化的道路。翟书斌(2004)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比较明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组织基础”,制度建设滞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市场运行不规范,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低下:农村金融融资规模小、力度小,滞后的农村金 3 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矛盾。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93年)农村金融体系恢复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第二阶段(1994年-1996年)建立系统性农村金融体系阶段.在第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这一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这一体系应当包括以乡镇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合作金融机构,以及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以及体现并实施其它国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三阶段(1997年-2002年)清理整顿阶段.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后,在强调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开始受到重视,客观上强化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

第四阶段(2003年-今)进一步改革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确定到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进入2003年以来这一政策趋势日益明显且力度不断加大。(齐明,2007)

三、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村金融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孙培宽(2006)认为,第一,我国农村地区资金外流问题比较严重,信贷支农资金不足问题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有限,起不到应有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第三,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第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第五,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制约了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第六,农村地区征信工作起步较晚,信用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农”贷款的取得。第七,农业保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农业生产起不到应有的保障作用。第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弱势化发展,制约了其业务的创新和电子化水平的提高。第九,统一的金融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效能。

中国建设银行的吴霞红(2010)认为,就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变化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面收缩。第二,涉农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投入力度相对减弱。第三,涉农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水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需要。第四,吴霞红也认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严重。

宋根节(2008)认为,目前中国基本上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 4 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较为薄弱,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阻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金融服务方式落后,农村地区资金大量外流,农村贷款严重不足,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配置背离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影响着当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研究

齐明(2007)认为,加快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农业的政策扶持、放松农村金融管制、合理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以及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并且需要理顺政府干预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关系。

罗胜强(2006)认为,小额信贷的发展能够为经营型小农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帮助,同时,通过针对不同需求主体的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使维持型主体向经营型主体转化,经营型主体向市场型主体转化。具体来说,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化解乡村债务,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完善农村地区金融立法,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注重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引导和扶持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业保险体系。

李建国、刘淑萍(2007)认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第一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包括将农村信用社纳入政策性银行范畴、改造农业发展银行和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范围;第二,放宽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理和限制;第三,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第四,改革邮政储蓄制度,遏制资金外流;第五,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服务“三农”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滞后发展己经导致了农村金融运行效力低下,致使农民需求得不到满足,服务“三农”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我国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面还缺乏经验,不仅如此,农村金融体系所处环境—弱质农业、弱势农民、薄弱农村,严重影响了它的健康发展壮大,造成它病弱、脆弱(雷启振,2009)。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信贷资源不足、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等等。在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上,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以较好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在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小额信贷、遏制农村资金外流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李保颖.对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探讨——基于新农村建设中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4).[2] 张微娜,肖诗顺.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5)[3] 齐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8,(5).[4] 罗胜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2007,(3)[5]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6]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7] 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10)[8] 孙培宽.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9] 吴霞红,浅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商界,2010,(12)

[10] 李建国,刘淑萍.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J],河北金融,2007,(3)[11] Jacob Yaron etc.Rural Finance-Issue, Design, and Best Practices, The World Bank, 1997:58~136 [12] 雷启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农”实证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2009,(6)[13] 宋根节.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对策[J].三农问题研究,2008,(10)

篇6: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蓬勃发展,我们国家公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一部分人及地区先富起来以后,改革开放的果实逐步惠及到了我们伟大的农民身上。在农村,我们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同志们的收入的不断提高,金融这一概念也逐步在农村兴起。随之而来的便是金融业务在农村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告诉发展,再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仍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其中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连续七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吨,下降0.3%;早稻3132万吨,下降6.1%;秋粮39199万吨,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增长3.7%。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出现在了我们广大农村居民的面前。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和资产利润率增长较快。

2003年以来,农村金融改革进展顺利。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 “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农业银行积极组织开展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强化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2005年以来,农发行积极拓展支农领域,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逐步扩大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2007年初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的有效形式,小额贷款业务稳步推广。近

年来,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稳步开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扶持的货币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二是差别的监管政策。对于在农村地区新设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城区机构和业务准入方面给予便利;免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费,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费减半征收。三是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利用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

现在农村中金融服务的种类主要有借贷、债券、基金、股票、资金物流信息调剂等种类,而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机构,金融服务体系已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贷款模式,大力支持涉农类小企业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逐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序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完善。

作为“支农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支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87万亿元、2万亿元,比2007年末分别增长77%和68%。这对改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针对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由于小额信贷主要为小企业和农户解决一些小额、分散、短期的资金需求,其在引导资金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信贷公司3366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贷款894亿元。

另外,我国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效改善了当地“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5月末,已开业村镇银行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1%。自2007年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

虽然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

1、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正式金融机构网点萎缩。

2、县域以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极度不对称,农村“缺血”日趋严重。

3、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的信贷支持非常有限。

4、一味通过行政手段抑制非正式金融,未能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供给不足的严峻现实。为了解决我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思路: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相互协调配套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完善包括信贷、期货、保险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应用现代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旅游管理优秀求职信下一篇:论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和依法行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