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教育

2024-05-03

内涵式发展教育(精选6篇)

篇1:内涵式发展教育

申论范文: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申论文章可能是很多考生的一大难点,对于申论作文技能的提升,考生其实可以从模仿开始,从背诵好的文章,模仿优秀文章入手,看的多了,学的多了,自然而言会在自己的体内消化,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名言信手拈来,对策有理有据,分析鞭辟入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时间久了,就能写得出一手好文章了。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供参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我们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从严治党为统领,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我们立足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治校的能力,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为此,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切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要大力倡导“四有”好老师导向,坚持开展向李保国、黄大年、段江华等先进模范学习活动,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要深入开展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优良学风教风校风,营造有利于人才培育的优良环境。

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正处在爬坡涉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努力克服不敢改、不想改的畏难情绪,摒弃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下大力气深入调查研究高校干部人事、科学研究、考核评价、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束缚发展的具体问题,聚焦难点、理顺关系、释放活力,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以依法治校为保障,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是根本性的保障。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高校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和复杂系统,必须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完善和落实《大学章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途径、形式和平台,不断提高学校师生依法办学治校意识和能力,加快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要按照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指示,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决策咨询、文化引领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取得更大的发展。

篇2:内涵式发展教育

摘要: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对当代教育事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备受关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定位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的目标即在于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尽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致使高职教育的发展状态始终停留在表层,难以切实遵循教育的目标和发展动机有效丰富高职教育的内涵。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要求当代教育重视内涵式发展,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范围扩大,迎合社会的切实需要将其转化为“社会公共教育”。高职教育也有必要顺势而为,致力于通过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转型为高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全新动力。基于此,浅谈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机与目标,以期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机;目标

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国际的新课题,并作为理论源泉促进了生态意识理论的形成,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就是说,当前的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已经远远不再局限性地体现动植物生态领域,而是覆盖到了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为此,有学者致力于将教育的发展定位在生态学理论框架中,随着诸多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激增,教育生态学成为了理论界独树一帜的新命题。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指明了解决的方向。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教育凭借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了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同社会生态系统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1]。因此,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重新审视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态势,并提出以发展生态教育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策略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内涵与目标概述

1.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内涵追溯生态学理论的起源可知,其本义是对生物住所与环境学问的研究,概念生成于1866年,将其界定为对生物有机体同无机环境之间关系研究的一门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开始向各个领域延伸,至今已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展到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由此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以良好的指导作用为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引着方向。“高等教育生态学”概念在1966年被英国生态学家、高等教育家阿什比首次提出,即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定位在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指导层面,重点构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生态平衡关系,以此来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协同发展。可见,教育生态学的核心即在于保证教育发展进程中各类矛盾能够被有效解决,最终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当中。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以生态学理念作为核心而对高职教育结构、功能与运行状态进行的平衡性构建,实现同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整体化“生态系统”,亦是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2]。从此角度来看,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具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并且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高职教育用以打造“生态平衡”的良好态势。高职教育的发展绝不应当被形式化,重视内涵发展的意义自然毋庸置疑,然而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打造又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系统,而是基于自然系统并整合其社会特征的人工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学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着相同的本质,决定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构建必须要建立在整个系统内部关系高度平衡的基础上,而这种平衡又属于一种动态性的平衡,在动态环境下寻找着相对稳定的点[3]。由此可见,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即应当重点以内涵的打造为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核心原则,以宏观视角正视高职教育的生态失衡问题并着力解决,如此才是推动高职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2.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目标教育生态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有效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当中,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时期拥有着更加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构建高职教育体系内的平衡状态实为确保高职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优势,也由此成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此角度来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目标要想有效实现,则需要充分贯彻实施目标教育,并以目标教育作为重要动力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予以有力解决。而目标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还原的切实体现,更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主线所构建出的微观层面的教育生态系统,通常情况下遵循着特定的教育流程,即引导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达成目标护航、对目标教育进行评价、对目标教育进行酌情调整,旨在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养成更具适用性的综合能力[4]。客观地讲,高职院校学生相比于同阶段其他院校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意识还是学习的自主性甚至于学习能力等等方面均显逊色,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仅将过多的精力倾注到了对教学硬件资源的改善方面,而难以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导致无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多么丰厚都无法解决学生综合质量的问题。这样的现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高职院校的目标教育就是应当重点解决院校内部的教学实力同学生情况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5]。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生态理念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加大了对高职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通过高职示范院校的建立提升了整体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实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升级发展。但是,现如今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彻底摆脱高职教育的“低端化”发展局限,大众对于高职院校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入,很多的学生和家长也错误地认为孩子到高职院校学习属于不得已的选择。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出现生源招收困难的问题,严重的更是导致部分办学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出现倒闭。在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为各行业培养了多类型综合技术人才,现阶段的高职办学困难与当前的办学热潮呈现了明显反差。通过对高职办学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总结可以发现,高职办学一直固守着计划发展模式,属于教育技术和设计的产物,该种发展模式没有结合时时发生变动的社会现实情况,盲目扩大计划的功能性,割裂了高职教育发展与外界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的联系。该种设计发展模式过于相信人对事物的控制作用。该种僵化的办学发展模式主要强调政府政策和计划对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和办学效果评估,容易导致高职办学脱离实际社会人才应用需要,限制未来发展[6]。2.高职教育生态位混乱在生态学理论当中,生态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对于生态位的概念解释却相对多元化,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后认为,关于生态位可以解释为是在特定群落当中的不同物种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同时也包括该物种在群落当中所具有的功能的差异。对此,理论上也就形成了生态位的宽度概念,指的就是物种对于各类资源利用所能够达成的总和的幅度。同时,生态位的特化或者泛化也直接取决于群落的资源储备情况并与之呈正相关关系。从此视角审视我国高职教育可知,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亦应当构建不同的生态位以保证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却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明显的生态位混乱现象。一方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均开始了“低位高攀”之路,并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随波逐流试图走“升本”路线,摒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借“学术性”人才的打造拉动院校“身价”;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整体化建设不断趋同,这种模仿与移植直接弱化了高职院校的特色打造,竞争也由此化“激烈”为“惨烈”。3.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疲软高职教育的生态承载能力从宏观角度分析,属于外部整体社会环境与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共同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与自然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拥有环境系统内部的系统承载能力。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一旦高职教育的学生招收规模超出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的承载范畴,高职教育的教育资源再生必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整体的教育生态系统也将受到破坏性影响。生态承载能力在20世纪代初期被提出,简单概括就是在特殊环境背景和环境范围内,某一个体生物可以保证生存的最高数额。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最大差异在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没有最初的自然约束机制影响,所以部分高职院校会为了经济收益的增加而盲目扩大招生人数,由此,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出现生源人数、质量和教学效率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出现[3]。所以应该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的生态承载能力问题,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的招生计划和办学计划,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路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水平上,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多方面能力,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为了促进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形成,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机和目标更应当以教育生态学为原则打造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机制。结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的整改方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融入生态理念我国高级政府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都不断重视和关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高职教育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力量支持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带动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转型升级。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出现的高职办学困难问题,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工作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认识到高职办学中的战略局限,还需要认识到高职办学在发展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高职办学未来发展高度改变高职办学的被动局面。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不应满足于传统时期的机械化发展理念,唯有与时俱进迎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浪潮,切实在发展过程中融入生态思想,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新的方向[7]。对此,政府与教育部门应当打破政策对高职教育的调控格局,对以往的人治决策机制弊病进行彻底根治,切实还原法律在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权威性,在广泛征集具有代表性的民意的基础上将法律体系不断加以完善,借民主化政策的实施保证相关法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时至今日,针对于高职教育的相关立法仅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当中的少量原则性规定,致使高职教育与生态理念的融合难以为继,而至于法律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或方式对此进行完善,笔者认为则需要依赖于教育部门和法律部门合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找准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生态位通过对生态位理论的.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存在就是对生态理论的还原,在整个生态自然界,不同物种在时间与空间领域当中的分化使整个生态系统达成了平衡与统一,而倘若所有物种的生态位均趋于一致,那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威胁。高职教育体系当中的生态位实为平衡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唯有教育系统不同主体找准自身的生态位,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教育生态系统的高度平衡。对此,笔者认为应当致力于打破高职教育的现有格局,使“千校一律”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对本校重点专业的打造上,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形成差异性优势,适当舍弃同本校核心专业相去较远的水准较低的专业,以为核心专业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力量并有效拓宽道路;其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当在遇到激烈竞争时适当采取合理化的方式进行规避;第三,高职院校应当切实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对自身的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使之能够同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以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铺设更宽广的路径,为高职院校提供更为精准的生态位,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8]。3.夯实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纵观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能够发现,并没有任何生命系统能够始终如一维持不变的状态,所有的稳定都仅仅是相对而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亦是如此。因此,运用社会整个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控,对高职教育的多方面进行改善,对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提升将具有着莫大的帮助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将重点倾向于两个大方面:一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转具有着足够强大的能量支撑,只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得以步入稳定的运转状态中。对此,高职院校也可以多渠道对教育经费进行筹集,并致力于走好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或者倡导社会开展“捐资助学”等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深入开发自身潜能,通过管理效率的提升强化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融入,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高职教育应当切实打破传统的限制性发展格局,明确新时期的内涵式发展动机与目标,坚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开辟出更广阔的前景,从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庆祥.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4):75―77+91.

[2]沈海东.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路径研究―――基于生态学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122―125.

[3]徐炜.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56―57+93.

[4]王锋.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5]刘晓顺,强金国.高职院校要有文化责任与文化担当[N].中国教育报,-03-07(6).

[6]刘晓保.大学生态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审视―――“大学生态与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3-11-11(6).

[7]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7.

篇3:让教育内涵式发展走进高校课堂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 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高校来说, 一直以来所关心的内涵多指的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建设, 注重学校办学品质的提高。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内涵式发展”更是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教师和学生, 指出“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 不仅关注物、更关注人, 体现的是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价值追求。

一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

从我国现在的教育形式出发, 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单位依然是课堂, 想要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实现人的发展需求, 实现我国对于教育教学本质的回归, 都应该从课堂出发。进一步来说, 课堂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是从微观的角度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校课堂要实现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必须从了解人的发展需求入手, 要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 才可能最终实现课堂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才能创造出一套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把握人的发展需求, 就要对人的存在价值给以终极的关怀。所以, 要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需求, 就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关注, 给予很好的掌控,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单靠教师自身的能力达到这个发展过程是很困难的, 但是我们知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成员不仅有教师, 还有学生, 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就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室内, 即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那么只要教师善于利用课堂这个教学场所, 让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空间, 就很容易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 使学生融入这个人为创造的空间, 进而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其中, 教师授课的情况得以保证, 课堂教育的内涵得以发展, 高等教育也进一步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那么教师要怎样利用课堂来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呢?

对于我国现在大学课堂的现状, 是一种比较令人担忧的状态。有一些学生在经过初、高中的学习阶段后, 没有养成自主学习、自觉听课的习惯, 这就使高校课堂的听课率不高, 再加上外界诱惑比较多, 学生听课的就更少了。

从心理特征来说, 大学时期的学习要比其他时期容易, 因为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 大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发展的高峰期, 他们喜欢思考, 更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作为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传授者, 要能够通过有目的的组织教学和控制教学情境, 使学生自己自觉听课、自觉学习,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方式和发展趋向, 教师能否创设好这一课堂环境, 使教师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教, 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学, 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整体功能发挥的一个关键问题。[1]

这时,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 将课堂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 掌握这个生态环境, 并能够控制课堂上的生态环境, 让课堂的环境去影响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 使其能够在环境的作用下认真学习, 那么就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二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其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克雷明认为“生态学是强调联系的学科”。其中, 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 依据生态学的原理, 运用生态学的方法, 研究各种教育生态环境、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 剖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 阐述生态学原理在教育生态中的体现和应用, 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为教育决策和实践特别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2]

随着生态学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 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教育乃至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因为,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离析了“教—学”间的系统联系, 割裂了课堂教学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 忽视了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 在提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 教师有必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3]

三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促进高校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

1以“智能生态圈”理论为指导

教育生态学认为, 人类全部的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以及这种知识和能力的传递, 构成了“智能生态圈”。“智能生态圈”是教育事业所依存的整体环境, 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依赖于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课堂视为一个智能生态圈, 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切活动 (包括教学和其他活动) 放置在整体的空间中进行思考, 使各种因素进行有机的联系, 使其他活动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服务。

2限制因子定律的应用

教育教学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各种教育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其中限制教学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限制因子。在课堂教育生态系统, 限制因子是客观存在且多种多样的, 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就必须分析各种限制因子, 在众多限制因子中找出主导性的限制因子, 设法排除主导限制因子的束缚。[4]所以, 找准课堂教学的主导限制因子, 然后对症下药, 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 这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也是教师自身能力发展的体现。例如:在大学课堂中, 课程内容的呆板无趣和实用性不强, 成为大学生学习不积极的主导限制因子, 大学课程无用论也成为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借口。那么, 怎样将无趣变成有趣, 将无用变成有用, 就应该成为现在高校教师们的主要课题。

3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指出,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耐度和承受力是有限的, 超过或者达不到应有的“度”, 就会产生不良或相反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能够随时掌握课堂的冷与热、疏与密、张与弛的变化, 使课堂教学达到冷热相宜、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程度, 这才是最上乘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艺术,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自觉地融入课堂。

大学阶段虽然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 但是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进度, 一味的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只注重课堂的容量而不注重课堂的质量, 不仅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 课堂内容的丰满要掌握一定的度, 如果用吃饭来比喻的话就是“要吃饱而不要吃撑”, 因为大学课时有限, 课程一般进度比较快, 学生如果一节课跟不上进度, 就会影响接下来每一节课的学习, 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对整个学科失去兴趣, 这就失去了课堂教学原本的意义。

4教育节律原则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中所说的教育节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教育客观节律, 二是教育生理节律。教育客观节律是指教学的学期、教学周期、课时等客观规律;而能够全面概括每位学生的心理、生理、精神乃至肉体的规律, 称为教育生理节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科学地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教育生理节律, 使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尽可能地同微观的每一个教学过程相一致, 并同宏观的整个教育客观节律同步, 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5创建生态型课堂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改变自己。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构造和谐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都将成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要想达到这些要求, 就需要创建生态化的课堂。

“生态型课堂”就是要创建一个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 并能够和谐自由地发展的课堂, 要求教师要充分的了解教育生态学, 并且要能够很好的利用教育生态学。虽然生态课堂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为基础, 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有效的发展为目的的课堂, 可是创建生态课堂的主力却是教师, 生态课堂也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控制下形成的新型课堂, 只有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 才能保证创建一个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开放的、可持续的课堂。实现生态型课堂, 对教师来说将是一项大的挑战, 既要以学生为主体, 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以及能力的提高, 又要设计更加优秀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和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有效的发展, 还要坚持与学生互动,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以, 高校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教育生态学和其他的一些原理作为手段和方法,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更好的发展自己, 也为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服务。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 它使课堂教学由以往的关注任务转向关注生命, 也在潜移默化下实现了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一定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新的理念来指导、改进和完善高校的课堂教学, 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培养优秀的人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也能明显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 更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完善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平水, 姜智.课堂教学的情与理之境界——谈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7, 17 (5) :52-54.

[2]克雷明.公共教育[M].纽约基础书籍有限出版公司, 1976.

[3]王凤产.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0) .

篇4:追求特色发展的内涵式教育

如何创造性的落实这一方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教育难题。可喜的是:汇川区通过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学校发挥优势,凸显个性,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教育发展态势,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汇川区是一个于2004年6月才正式挂牌成立的新区,全区现有有中小学123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在职教师3千余人。于2006年通过“两基”复查,2009年通过“两基”国检,随着“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稳步发展,汇川区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何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水平,已成为汇川区基础教育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汇川教育人在立足区情教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战略构想,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一项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措施加以落实。

大坪小学《唱歌雅——雅行天使展风采》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

“雅行教育”从教教师起——大坪小学全体教师开展“塑雅容,学军姿”活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汇川区特色学校的创建不是盲目和随意的。早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之初,汇川区就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办出各自的特色”要求,思考特色学校建设工作;2008年9月,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快速打造贵州教育高地的重要举措加以落实;2009年4月,进一步制定具体的特色学校实施方案,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10年5月,出台了《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目标,成立了特色学校建设领导机构,明确部门责任,制定目标方案,细化推进步骤。从此,特色学校建设在汇川这片年轻而又厚重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开展。

为了解汇川区特色学校建设的进展情况,笔者走进该区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

大坪小学位于大连办坪山社区,紧邻东联线,是一所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学生大部分属进城务工子女。一直以来,学生言行举止等行为规范是最让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伤头的问题。在创建特色学校思路的指引下,学校立足学生行为实际,经过学校内部生成、教育局调研指导和专家研讨论证,从学生行为教育入手,通过“一本、二要、三雅、四环节、五抓手”策略,提出“雅行教育”这一特色,立足于培养规范、正确的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4月,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熊德雅、张光琼等特色学校建设知名专家参观该校后对其给予了高度赞扬,2010年9月,市委书记喻红秋在教师节考察该校时也对雅行特色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

育才小学通过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打造经典诵读学校特色,形成了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质,2010年被评为省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2011年参加全市“祖国好•家乡美”诵读比赛获小学组第一名,并代表遵义市参加省级比赛。特色经典校本课程成就了育才的快速发展,浸润了师生的多彩人生。

经典诵读已成为育才小学长期坚持的常规活动

同济小学结合校情、师情、生情以及地域实情,立足课堂,真抓实干,大力开展科技教育的课程研究,探索和实践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普活动的模式和方法,通过建设“鲜明科技教育特色,打造学校教育品牌”来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理想: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以科学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科学。科技特色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5月,被授予贵州省第五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工农小学:努力打造“感恩”学校特色,教育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报国”,并创造性的把感恩与追求“充满感动”的高效课堂完美结合,构建充满感动的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氛围,获得了社会各界及家长的好评。

以观坝希望小学、高坪中学学等为代表的乡镇学校,充分发挥地域、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成就了省级学校的梦想

泗渡镇国防观坝希望小学:踏着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借助国防大学捐赠建校的背景,努力彰显国防教育特色,创建了贵州省第一家少年军校,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国防教育、爱国教育,如今走进校园,师生积极进取的心态、铿锵有力的言谈举止,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军事特色会让我们忘记这是一所农村小学

高坪中学:把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特色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绿色学校特色,2010年获得贵州省绿色学校称号,而今走进高坪中学,那“万绿丛中花更红,特色蕴于底色中”会让我们砰然心动。

遵义十六中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创建课程超市,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多元需求自由选择课程,以达到培育多元人才的目标。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创建课程超市实践中,探索性地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同济小学举办科技节活动

工农小学“感恩”特色教育成果——小学毕业班毕业典礼上用书信形式跪谢家长

以上几所学校均为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进展情况又如何呢?记者走进泗渡镇国防观坝希望小学,该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全校师生300余人,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踏着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借助国防大学捐赠建校的背景,努力彰显国防教育特色,创建了贵州省第一家少年军校,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国防教育、爱国教育,如今走进校园,师生积极进取的心态、铿锵有力的言谈举止,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军事特色会让我们忘记这是一所农村小学。

不仅是在义务阶段学校,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学校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遵义五中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学校把艺术教育特色和新项目学校计划及高中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通过招收艺术特长生、开设艺术选修课、组建各类艺术社团、每年举办为期一个周的综合艺术节、建设网络艺术环境、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构建校园艺术文化等具体措施来打造学校艺术特色。从建设艺术特色学校以来,艺术考生每年高考都取得了令人骄傲成绩;师生参加各类艺术竞赛获全国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12人次,其他省市区级奖500多人次的丰硕成果;2010年10月,因其艺术教育成效显著、荣获了“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遵义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学。

为创建特色学校,汇川区可谓煞费苦心。除了将特色学校以重要篇幅写入全区“十二五”教育规划之外,还专门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创建目标、提出了创建思路。

在他们的具体目标上,笔者看到这校一些数据:到2011年底,全区100%的学校达到特色项目学校要求,其中1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2012年,全区3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2013年,全区5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其中1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2014年,全区8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其中3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2015年,全区9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其中5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

在创建思路上,既要使创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全区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原动力,又要有效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做法,汇川区提出了“全面参与,分类培育,分层发展”目标,按三个阶段梯次推进并进行了有效落实。

国防大学观坝希望小学创建贵州省第一家少年军校

遵义五中第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首先,把选择特色项目作为初级阶段。要求各学校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在认真分析本校实际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等各方面选择某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的项目,加以重点培养,重点发展,打造本校特色项目,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其次,把形成学校特色作为中级阶段。要求各校把特色学校建设与构建高效课堂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以课堂和活动为学校特色载体,从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校本培训、学生活动设计等各方面统筹规划,拓展特色项目的外延,丰富特色项目的内涵,努力使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领导、全体教师的自觉追求。再次,把建立特色学校作为高级阶段。要求学校将前两阶段形成的特色做精做强,全面拓展,形成整体性与众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性很强的办学特色。

要创建特色学校,光凭学校一已之力是不够的。通过了解,汇川教育部门在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外派学校领导到特色学校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学校进行一学期的挂职学习就达20多人次,同时,还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莉萍、遵义师范学院教科处处长黎铎等省内外专家对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进行指导。除此外还加强了特色学校建设的督查工作,通过签订特色学校建设目标责任书、定期开展特色学校建设调研活动、制定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标准等系列措施保证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扎实高效推进。

“创建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有信心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争取创建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科学、师生素质优良、学生个性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特色学校,形成具有汇川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在采访中,汇川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如是说道。

篇5:内涵式发展教育

二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党和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部署,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同时,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实施精准扶贫等,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三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几十个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14年以来,全国一大批高等院校围绕立德树人、提升质量、促进发展的主题,普遍开展了涉及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篇6:什么是教育内涵发展

一、命题的由来

1.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实现优质教学的过程

①什么是优质教学?

在先进理念的观照下,运用科学的课程教材和合理的途径、方法(合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产生优质高效的教学结果。

②优质教学是优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课程的现实。

教学是各育各科具体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抓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教育的优质、均衡生成于优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没有优质教学的教育,承担不了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①20世纪由各国独立完成的世界29项重大发明中,美国完成了19项,英国和德国完成了其余的10 项,而美国解决了29项中22项重大发明的应用问题。

②《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总人数排名世界第2位,中国的科学竞争力位列世界第24位,技术基础水平排名世界第42位。

③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3—2004全球竞争力(主要比较科技水平、政府效率、宏观经济环境)排行榜中,芬兰、美国和瑞典分别名列前三位,中国排行第44位,俄国第70位。

国家竞争力的不足,受制于科技实力的不足,更在于学校育人中优质教学的不足。

3.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优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①主要进展

●教学、课堂及教师专业发展与之相关的内涵因素被各级教育领导层所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成为关注与服务学生的中心。研修中心正在启动“新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一些学校已取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推进。

●注意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学科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实际,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差异教学,小班化教学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面对一些学困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情感教育和激励教育,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②主要问题

●研修中心听了中小学各学科共417节课,发现在常态课中教学陈旧,效率不高的C级课仍占一定比例。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表现在:注重机械识记,忽视能力培养;照本宣科,对教材没有处理,没有拓展;教学方法、手段比较陈旧,以讲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少有发挥。

●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够,节奏较慢,重点不够突出,不注意训练的有效性,没有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感悟方法产生应有的情感态度。有的是由于周课时数的增加,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足,产生了稀释教学内容的现象,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准备不够,课堂教学缺少学生活动的设计。长时间内一些教师依赖教辅材料,缺少自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练习的热情和能力,课堂练习的针对性较差。

●部分教师缺乏学习指导的技能和方法。基本功在教学法层面上明显缺乏。

●部分“小学科”无论在师资安排,还是在课堂质量关注方面,有被“边缘化”的现象。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没有以持之以恒的规范要求加以严格的教育和培养。

二、基本的做法

1.努力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品质

①关心

●主动积极地聆听学生的心声

●关心学生的身心状况

●关注学生的校内生活

●创设支持性的、温馨的课堂氛围

②公平与尊重

●在个别范围内应对学生的错误行为

●避免让学生在同辈群体中丢脸

●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为所有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

●尊重所有的学生

③与学生互动

●既保持教师身份又很友好

●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知晓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的兴趣

●重视学生所说的话

●采用有趣、幽默的方式与学生互动

④工作热情、认真

●对所教内容有兴趣

●在教学中获得乐趣

●主动分享同伴的欢乐,分担同伴的苦恼

●保持高质量的工作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

●给予学生有意义的反馈

⑤教学专心致志

●对生活和教学抱有积极的态度

●在校外也会花时间准备教学活动

●参加高一层次的学习和研修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承担责任

●追求专业发展

●探究、实践、与人分享新的教学策略

⑥反思性实践

●明了自己的强项和短处

●使用反思行为来改进教学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表现抱有高度的期望

●教学工作力求优质高效

2.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①切实提高知识加工能力

这是指教师对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和变换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还必须有组织知识的能力,即分析知识的要点,理清各要点间的逻辑联系,确定哪些知识是基本的,哪些知识是由基本知识推导出来的,从而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能用概念图、知识树、关系表等方法加以描述。在呈现知识的过程中会采用语言、模型、图示、演示、录像,以及课件、学件类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多种方法,以适应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需要和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②切实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这是指在对学生实际,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的能力,它包括确立教学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基本思路、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个别学习、班级授课、大组讨论、质疑解答等),设计师生沟通的方式(如呈现信息的形式、启发学生的策略、探测学生的内部经验结构的途径等)。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要十分注意预测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及其调整能力的高下,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加工、对各种教学策略的熟悉和掌握密切相关。

③切实提高主题沟通能力

这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洞察和理解学生思想的能力。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借助其它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这种表达能力只有和理解学生思想的能力整合,才能产生师生相互沟通、有效交流的效果。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主题,从学生的表达中进一步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是出于怎样的思路,有什么潜在的观念,是否恰当,不足在何处,症结在何处。通过对提问、作业、实验、讨论、问题解决等观察和分析,推论教学的效果,及时沟通、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④切实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这是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维持教学秩序的能力。教师既要能够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处理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行为,诸如学生不能集中注意、态度不当、缺乏效率观念、缺乏独立自主地参与等。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课堂规则,说明什么是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执行。要善于综合应用各种策略解决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种问题,关注差异,培养自己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使自己富有教育机智。这种教育机智,源于教师宽厚扎实的知识准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和果敢的意志,也源于教师教育经验的积累、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对学生的了解和爱。

⑤切实提高实践反思能力

这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监察自己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对它们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以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它既包括教学后记式的总结反思,又包括对教学中师生围绕教学主题所进行的沟通活动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学组织活动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学实际情况及效果的监察,又包括根据这些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所做的进一步分析,这种及时的评价和深入的反思是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走向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

学校和教师都要注意积累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录、案例,使之形成能让全校乃至全区教师共享的教育资源。

⑥切实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投影仪、录放像机等常规电教媒体与实物展示平台、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积极制作课件并发动学生一起制作学件,积极采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声像、图表、文字等信息资料,用丰富生动的形式,低耗高效的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由此出发,努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监控能力

上一篇:莲藕花生龙骨汤的功效有哪些呢下一篇:医院红十字委员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