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内涵发展深度提升注重创新三门峡教育

2024-05-05

抢抓机遇内涵发展深度提升注重创新三门峡教育(通用3篇)

篇1:抢抓机遇内涵发展深度提升注重创新三门峡教育

抢抓机遇 内涵发展 深度提升 注重创新 三门峡市教育图变谋强

提质。针对以往存在的评价标准不完善、监测不到位、保障不得力等问题,三门峡市提出,要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着力构建高效课堂。以校本研修为立足点,将观评课活动常态化、基层化;全力推进高效课堂,抓好“四清”,尤其是“堂清”,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整合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并举办市级中职教师技能大赛,提高活动效果;充分发挥高效课堂实验校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广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优化中职专业设置,紧紧瞄准市场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四大一高”战略所需人才,及时开设新增专业。

强能。队伍建设方面,三门峡市坚持重在持续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敬业爱岗主题教育、班主任比武、校长讲校、满意学校和星级科室创建活动,丰富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内涵,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特别是将在各级各类学校,分层次、分类别广泛深入开展“管理论坛”活动。无论是校长、园长,还是中层管理人员,每学期都要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积极建立动态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评选办法,形成定期评选、届满复评、业绩考核、有序流动的淘汰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与榜样带动作用。今年的第五届千名岗位标兵评选将把60%的指标分给农村,作为一种导向,以后将长期坚持下来。

借力。三门峡地处豫西山区,在强力推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标准化学校建设、市级职教园区、市直学校布局调整优化等硬性建设任务的同时,今年又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了年度工作责任目标。“作为2011年自行启动实施的一项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目前已经投入2900余万元,新增多媒体教室1376个,全市已完成40%的建设任务,其中渑池和市直中小学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夯基。作为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三门峡市今年将重点检查县级教育经费保障、纳入局监管的重点教育工程、乡镇及以下学校老师缺编是否及时补充到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中的刚性任务等六个核心目标,并作为年度评先的主要考核依据。

创新。三门峡市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35个试点市之一,为改进方法,提升成效,打造特色,凸显亮点,更加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是该市教育的鲜明特点。特别是围绕高等教育的短腿之痛,三门峡将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运作举办多所专本结合、相互衔接的地方高校,努力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协调发展、人民满意”的大教育格局,为“四大一高”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问责。据透露,三门峡市还将适时借鉴其它领域行之有效的经验,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实行严格问责。特别是对教育质量落后的学校或县(市、区),要不讲情面亮黄牌;连续两年者,主要责任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组织处理或建议免职,从而使全系统保持奋发有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

“今年,我市将以提升教师素质和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抓手,以满意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以高效课堂为保障,内涵发展,深度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三门峡教育局局长李庆红很有信心地说。

篇2:抢抓机遇内涵发展深度提升注重创新三门峡教育

——记綦江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会

为使全区中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轨道,全面提升我区中职办学水平。11月28日,綦江区教委在綦江职教中心分校召开了中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场会。区教委副主任谬光智、教育科副科长周兴伟、教科所副主任曹红以及区中职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教育科周科长主持会议,綦江职教中心舒校长致欢迎辞,区教委谬主任作重要讲话。

现场会共有四项内容:一是綦江职教中心德育处主任杨志钢、重庆医科学校教务主任危云宏以及綦江职教中心分校优秀班主任代表陈发琼作学校常规管理经验交流。三位同志分别汇报了学校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德育管理以及班级管理三个方面打造高效管理团队,实施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管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二是所有参会人员参观分校学生寝室内务、学校课堂常规、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三是教委领导对此项活动作总结,对今后工作作重要指示。

篇3:抢抓机遇内涵发展深度提升注重创新三门峡教育

一、致力于理性思考和探索,不断更新和创新职业教育理念

1.“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路径和总枢纽

目前,高职教育办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比较明确,但在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上又存在着缺失。这就是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所面临的“目标”和“途径”的困惑。示范院校建设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路径和总枢纽,高职院校必须依托企业设专业,依靠企业建专业,企业为主评专业。因此,寻求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理应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具体的实现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式、保障机制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它主要规定和规范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什么规格、什么层次的人才,属于培养目标问题。二是“怎样培养合格的人才”,属于培养方式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宏观层面上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每所院校不同专业而言,“工学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处于程式化状态,必须努力探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赋予其个性特征,形成鲜明的特色。

3. 课程建设必须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引发了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具有“颠覆性”的变革,并成为“类型”教育的重要“分水岭”。但是,课程建设基于什么样的“工作过程”,则是我们避免走入某种误区而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无疑,“工作过程”必须源于企业真实,要通过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形成与真实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课程教授内容。

4. 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团队结构优化

应当重新认识和提出“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有“评价性”标准,而且要有“途径性”要求。教师不通过校企“两栖”途径,就不可能获得“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中有行业、企业背景和经历的人员比例增加了,也并不一定表明“双师”结构的真正优化,教师只有保持与企业不间断的密切联系,处于经常性的“两栖”状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优化。

二、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吻合度

我院牢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威海市“三大基地”和“五大产业群”建设的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了以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二、三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增加了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比重。在目前学院设置的52个专业中,与“五大产业群”相匹配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生化制药技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占到专业总数的70%以上,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连续两年,我们论证的新上专业均为工程技术类专业,不仅有专业设置的调研分析与评估论证,而且将新上专业的建设经费一并落实到位。目前,我院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为龙头,以电子信息、生化制药、旅游管理等面向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骨干,协调发展相关专业群的专业格局。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和系统分析,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评估,将全部专业划分为“明星型、扶持型、维持型和放弃型”4种类型,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与竞争机制。对于明星型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改革、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这些专业真正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发展,逐步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省级特色专业、示范专业的建设力度。2005年,应用韩语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高等职业学院教学示范专业;2006年,应用韩语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7年,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三、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因此,必须实现理念的更新与创新,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原有的职业教育“三段式”教学进行改革,摆脱“学科体系”的影响,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立体化教材等教学资源。

目前,我院正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引入“工作过程”、“过程性知识”、“行动体系”、“串行结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全新理念,进行课程系统化设计,构建新的高职课程体系。2007年,我们成功申报1门国家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课,建设了17门校级精品课。2008年,我们将投入613万元,规划建设至少2门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精品课程,40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60门网络课程。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创新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需求及岗位(群)的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等为培养标准”的原则,按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创新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生产性教学工厂是我院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院实现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天诺数控机械有限公司、信诺威电子工艺研究所、学院教学设备研发中心、松海大酒店等设施完善、技术力量较强的生产性教学工厂,较好地发挥了实践教学和生产经营双重功能。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我院师生共同研发生产的产品包括台式钻床、精密机床附件、包装机械、数控机床等从低端到高端2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型号,产品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4300多万元。其中万能镗头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是由我院天诺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制订的。这些充分展现了我院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实力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建设,我院将把依托生产性教学工厂,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凝炼成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典范。

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专兼结合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

我院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强化教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确定教师培训思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为主,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双岗双责”等方式,采用任务管理模式,考核能力增量,确保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初步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是强化“项目培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师研发攻关,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近两年来,有50多名教师通过承担学院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研发智能节能型生产教学两用普通数控车床等项目,实践技能得到了培训提高。二是实施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和“境外培训工程”,每年安排100名左右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到境外参加以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为内容的高层次培训。去年派出65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韩国,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技能培训。三是启动重点专业名师带动工程,为每个重点专业引进和培养1~2名在业内有影响力的技术大师、专家学者,以此带动重点专业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我院加大了兼职教师聘用和培养的力度。目前,全院聘请兼职教师的数量达到130名,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专职与兼职结合、理论型与技能型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将继续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扩大兼职教师聘用数量的同时,我院还将兼职教师的聘用、考核纳入到教师管理的整体工作中,通过制定兼职教师的资格标准、建立培训制度等措施,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强化他们的教育教学职业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化建设

我院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按照“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兼顾一般、协调发展”的原则,从2004年开始,不断研究、论证实践教学基地规划与建设工作,加大了投入和建设的实施力度。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我们按照示范院校标准,以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要求,对实践教学条件进行重新布局与构建,使之在教学功能上实现体系化。

1. 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原则,建设和完善我院实践教学条件

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建设原则,即坚持教学仪器设备技术、实践教学管理理念、实践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训场所设施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设备教学功能、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场所分布格局的实用性;通过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生产性教学工厂、重点专业创新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培养、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条件在教学功能上形成体系。2008年,投入7054万元,分阶段建设以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实验实训室49个,以仿真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8个(含17个实训单元和4个大型实训车间),以真实工作环境的岗位适应性训练为主要功能的生产性教学工厂8个,以突出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功能的创新工作室7个,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43个,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职业技能训练中心。

2. 以提高生产性实训质量为目的,强化教学工厂的育人功能

我们以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质量为目的,以实现教学工厂的生产和教学双重功能为原则,强化生产性教学工厂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生产和教学的双赢。

在已投入1亿多元建设了具有生产、教学双重功能的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和5个院办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基础上,我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同投资1770多万元,新建天信电子有限公司、天诚软件公司和新东方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等3个符合专业建设目标、紧贴专业建设实际、生产与教学一体化的院内生产性教学工厂。2008年,我院生产性教学工厂力争达到8个以上。在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在以产权连结为纽带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双向嵌入”式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实训教学和生产经营双重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凸显我院办学特色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的道路。

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开展“双向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向基地”建设,使我院成为企业的职工培训、技术和产品研发基地,企业成为我院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美国环球仪器公司合作建立“威海职业学院环球仪器SMT研究培训中心”,环球仪器有限公司将以优惠的价格提供SMT表面贴装设备,组建SMT加工生产与教学基地,开展电子封装与组装技术有关的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与山东倪氏餐饮企业集团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在教师顶岗实践、产品开发、企业员工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项目建设期间,我院将与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40多个,加大“双向基地”建设的力度。在学生顶岗实习中,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加强管理,发挥“双指导”作用,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初中生学会诚信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