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学实验员的介绍

2024-04-20

对化学实验员的介绍(精选9篇)

篇1:对化学实验员的介绍

化学实验室介绍

我校化学实验室,建于2005年,于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化学实验室及仪器室实用面积约120m2,可同时容纳48名学生进行实验。我校共有化学器材7类,4399件,可以开齐开全教科书上的所有分组及演示实验。水电到位,仪器设备按省级标准配置齐全。

实验室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服务教学一线,开足开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开出率达100%,分组实验的开出率达100%以上。并积极创造条件向师生开放实验室,在教师和实验人员的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篇2:对化学实验员的介绍

固体粉末状药品取用时用药匙或纸槽送入横放的试管中,然后将试管直立,使药品全部落到底部。药量一般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块状固体则用镊子夹取放入横放的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慢慢直立,使固体沿管壁缓慢滑下。

液体药品根据取用药品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取用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吸收。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可用滴定管或移液管。取液体量较多时可直接倾倒。往小口径容器内倾倒液体时(如容量瓶)应用玻璃棒引流。

2.玻璃仪器的洗涤

(1)水洗法:在试管中注入少量水,用合适毛刷蘸洗涤剂刷洗,再用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清洗,洗涤干净的标志是:附着在玻璃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药剂洗涤法:

① 附有不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可选用稀盐酸清洗,必要时可稍加热

② 附有油脂,可选用热碱液(Na2CO3)清洗

③ 附有硫磺,可选用CS2或NaOH溶液洗涤

④ 附有碘、苯酚、酚醛树脂的试管用酒精洗涤

⑤ 作“银镜”、“铜镜”实验后的试管,用稀硝酸洗

⑥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试管附有二氧化锰,可用浓盐酸并稍加热后再洗涤

⑦ 盛乙酸乙酯的试管用乙醇或NaOH溶液洗涤。

3.常见指示剂(或试纸)的使用

①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石蕊、酚酞和甲基橙,应熟记它们的变色范围。使用时将指示剂取几滴滴加到试管中的待测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② 常见试纸有石蕊试纸(红色或蓝色)、PH试纸(黄色)、淀粉碘化钾试纸(白色)以及酸铜铅试纸等;用试纸测气体的酸碱性时,应用镊子夹着试纸,润湿后放在容器的气体出口处,观察颜色的变化。使用pH试纸时应把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蘸取待测液涂在试纸上,及时用比色卡比色,读出待测液的pH值,注意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要注意切不可把试纸投入到溶液中。

Cl2、Br2、NO2、O2等氧化性较强的气体,均可使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4.溶液的配制

①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质的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

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

计算(溶质质量或体积)、称量或量取、溶解、降至室温、转入容量瓶中、洗涤(2~3次,用玻璃棒再次移入)、定容(加水到刻度线下2~3厘米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相切)、摇匀、装瓶(注明名称、浓度)

篇3:对化学实验员的介绍

1 实验目的

(1) 练习查阅和跟踪文献。

(2) 了解有机分子催化的碳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对含氮杂环的N-甲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3) 学习用薄层层析法监测反应进程。

(4) 学会利用IR和1H NMR分析进行产物结构表征。

(5) 学会实验小论文的撰写。

2 实验原理

N-或O-甲基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邻苯二甲酰亚胺等具有酰亚胺结构的化合物进行N-甲基化所获得的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中间体, 如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可用于合成药物、农药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等重要中间体[4,5]。目前, 甲基化的合成方法通常是以碘甲烷和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 碘甲烷沸点较低, 价格较贵, 硫酸二甲酯尽管沸点相对较高, 价格低廉, 但碘甲烷和硫酸二甲酯毒性均较大, 在反应后经后处理所产生的废液对环境也引起严重的污染。因此, 研究开发毒性低和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合成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二甲酯 (DMC) 作为一种绿色化学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毒性与无水乙醇相当, 1992年通过了欧洲非毒性化学品的注册登记。目前已用于对酚羟基、氨基和杂环上N-原子甲基化[6]。近年来发展了催化剂催化下的甲基化反应, 催化剂的使用可以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和提高收率, 催化剂包括鎓盐[7]、1, 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 (DABCO) [8]、1, 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 (DBU) [9]和四甲基乙二胺 (TMEDA) [10]等, 上述催化剂已用于吲哚等杂环化合的甲基化反应。由于DABCO为固体, 产物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也为固体, 便于称量。因此, 我们选取了用碳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 在DABCO存在下, 对邻苯二甲酰亚胺进行N-甲基化制备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实验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以及对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有机反应的认识与理解。该反应反应式如下:

该反应催化机理如下:

首先, DABCO与碳酸二甲酯反应生成化合物 (5) , 然后与邻苯二甲酰亚胺反应生成化合物 (6) , 该化合物经两条途径分别可得到酰化产物 (7) 和甲基化产物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3) , 在该反应中未检测到酰化产物 (7) 。

3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 仪器

磁力搅拌器, RY-1型熔点仪, 旋转蒸发仪, 电子天平, 100 m L锥形瓶, 125 m L分液漏斗, 瑞士布鲁克AV 400型核磁共振仪, Nicolet Nexus 670型红外光谱仪。

3.2 试剂

邻苯二甲酰亚胺、碳酸二甲酯, 1, 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 (DABCO) 、N, N-二甲基甲酰胺、乙酸乙酯、95%乙醇、无水硫酸钠和石油醚等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或化学纯, GF254高效硅胶薄层层析板由烟台市江友硅胶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4 实验步骤

在反应瓶中, 依次加入邻苯二甲酰亚胺0.74 g (5 mmol) , DABCO 0.06 g (0.5 mmol) , 碳酸二甲酯10.0 m L, DMF 5.0 m L, 于90~95℃搅拌回流反应, TLC跟踪反应至原料点消失。反应毕, 减压蒸去碳酸二甲酯, 加水15 m L, 用乙酸乙酯 (15 m L×3) 提取, 用饱和食盐水 (15 m L×2) 洗涤, 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去乙酸乙酯, 残留物用乙醇重结晶得白色固体。

5 产物结构表征

反应产物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为白色固体, 产率81%, m.p.132~134℃ (lit.[5]m.p.134℃) , 光谱数据如下:

IR (KB, cm-1) δ:3105, 2978, 1716, 1609, 1466, 1383, 1292, 1251, 1187, 1156, 1088, 1008 cm-1;1H NMR (CDCl3, 400 MHz) δ:3.22 (s, 3H) , 7.73~7.76 (m, 2H) , 7.86~7.89 (m, 2H) 。

6 教学要点和注意事项

(1) 本实验中催化剂DABCO的称取是微量操作, 故应准确称取试剂, 为使反应时间缩短, 也可以使用20%mol的DABCO。

(2) 利用薄层色谱法跟踪反应进程时, 注意反应结束时起始原料的斑点基本消失。薄层层析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5∶1, 将反应液点于薄层板上后应吹干, 以防止有N, N-二甲基甲酰胺存在影响Rf值。

(3) 反应结束时反应液用乙酸乙酯提取, 乙酸乙酯用饱和食盐水洗去N, N-二甲基甲酰胺。

(4) 可引导学生做个不加DABCO的对照实验, 比较在有和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情况。

(5) 本实验约需8 h。

7 思考题

(1) 简述DABCO催化碳酸二甲酯对邻苯二甲酰亚胺N-甲基化反应制备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反应机理?

(2) 如何用薄层层析法监控反应的进程?

(3) 如何选择薄层层析展开剂?

(4) 反应后如何除去反应液中的DABCO?

8 教学效果

将有机化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 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有助于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DABCO催化碳酸二甲酯对邻苯二甲酰亚胺N-甲基化反应制备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后处理简单, 收率高, 得到单一产物。该项目在使用水作为反应介质, 增加实验安全性。该实验项目在东华大学应化专业本科生第二课堂课外实验活动以及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中进行过2届, 反应良好。同时可培养学生查阅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 促进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适合在本课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小琦, 查正根, 汪志勇.研究型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大学化学, 2010, 25 (6) :12-16.

[2]马楠, 王筱平.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绿色化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7) :141-143.

[3]李公春, 孙婷, 侯旭峰, 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1, 143 (3) :38-40.

[4]Neumann, H., Struebing, D., Lalk, M., et al.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N-analogous corollosporines[J].Org.Biomol.Chem.2006, 4 (7) :1365-1375.

[5]匡永清, 孙晓莉, 何炜, 等.6-[N- (4-氨基丁基) -N-乙基]氨基-2, 3-二氢-1, 4-酞嗪二酮的合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3 (11) :1037-1039.

[6]Tundo, P., Selva, M.The Chemistry of Dimethyl Carbonate[J].Accounts Chem.Res..2002, 35 (9) :706-716.

[7]Shivarkar, A.B., Gupte, S.P., Chaudhari, R.V.Selective synthesis of N, N-dimethyl aniline derivatives using dimethylcarbonate as a methylating agent and onium salt as a catalyst[J].J.Mol.Catal.A:Chem.2005, 226 (1) :49-56.

[8]Shieh, W.C., Dell, S., Bach, A., et al.J.Dual Nucleophilic Catalysis with DABCO for the N-Methylation of Indoles[J].J.Org.Chem.2003, 68 (5) :1954-1957.

[9]Shieh, W.C., Dell, S., Repic, O.1, 8-Diazabicyclo[5.4.0]undec-7-ene (DBU) and Microwave-Accelerated Green Chemistry in Methylation of Phenols, Indoles, and Benzimidazoles with Dimethyl Carbonate[J].Org.Lett.2001, 3 (26) :4279-4281.

篇4:介绍一个材料化学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简单了解无水无氧系统的操作;(2)学会简单的有机合成方法;(3)掌握薄层色谱分析及柱色谱提纯的操作;(4)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仪的操作方法与谱图分析。

二、主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紫外—可见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磁力搅拌器,真空油泵,气球(冲氩气用),调压电热套,磁子,旋转蒸发仪,两口圆底烧瓶100ml,冷凝管,色谱柱,薄层色谱板。试剂:水杨醛,苯胺或2,6-二异丙基胺,甲醇钠(A.R.),甲苯(A.R.),二氯甲烷(A.R.),石油醚(A.R.),硅胶(200~300目,柱色谱用)。

三、实验步骤

1.配体L的合成。取100ml带有搅拌子两口圆底瓶中,把冷凝管装上,冷凝管顶端用橡皮塞塞好,圆底烧瓶的另一个口也用橡皮塞塞好,用针筒连接真空油泵,抽真空,然后用装有氩气的气球冲满,反复抽充四次,把固定在针筒上的氩气气球插在冷凝管顶端,使系统处于氩气条件下,用注射器取水杨醛0.5ml(4.8mmol)和2,6-二异丙基胺1ml(5.3mmol)加入圆底烧瓶中。再加入30ml甲苯,冷凝管接通冷凝水后,体系加热回流2h,溶剂冷却,用旋转蒸发仪旋干,不用提纯备用,产率约为87%(见图1)。

图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2.产物L-BF的合成。取配体L 0.281g(1mmol)装入带有搅拌子的两口瓶中,把装置按上一步装好,充入氩气,加入四氢呋喃20ml、在0℃下加入甲醇钠64mg(1.2mmol)缓慢恢复到室温,在该温度下搅拌1h,缓慢加入1.26ml(10mmol)BF。在室温下搅拌,用色谱板和反应原料对比,直至反应原料完全消耗掉。停止反应,用旋状蒸发仪把溶剂蒸干,剩余物用硅胶过柱,用石油醚和二氯甲烷(体积比3∶1)作为淋洗液,收集黄色主要产物,除去溶剂得黄色固体0.23g,产率约为70%(见图1)。

3.L-BF的紫外-可见(见图2)和荧光光谱(见图3)分析。把L-BF的THF溶液,测其吸收光谱[λ:358nm]。该位置吸收可归属为分子内部的π-π*电子跃迁[3]。。

四、实验思考与讨论

本实验包括一种光学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后续性质分析的系统性工作。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简单掌握无氧操作的基本步骤;在对产物的检测与提纯过程中涉及薄层板及柱色谱分离技术;在后续的光学性质测试过程中可了解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试原理及相关仪器操作。整个实验过程是有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与实际应用,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宗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F.B.Koyuncu,S.Koyuncu,E.Ozdemir.Synthetic Metals,1005,161,2011.

[2]张树永,贝逸翎,王洪鉴,主编.综合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K.Dhanunjayarao,V.Mukundam,M.Ramesh,K.Venkatasubbaiah.Eur.J.Inorg.Chem,2014:539.

篇5: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点滴认识

江苏省淮阴中学 李莹莹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认知,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分组实验

家庭小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认知,许多化学原理和规律也是通过实验发现和验证的,所以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三的学生,那些奇幻的实验现象,会让他们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化学教学工作者,我真切地感知着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练就火眼金睛,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最直接、最频繁的观察活动,也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

一般我会用一些有趣的“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曾做过“魔棒点灯”、“白水变红酒”、“水中生火”、“空瓶生烟”等。这些奇特的现象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很快就融入化学课堂。这样,带着渴望的情绪,学生的化学课效率就特别高。

为了更长久地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后续的化学课堂上,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做实验。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每个实验都在课堂上做,所以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在讲解水电解的微观解释时,通过演示水的电解实验,分析出反应物水通过化学变化后的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再结合教材65页水 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变化的示意图,就可以让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分子、原子这一概念。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观察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一般我会进行这样几个操作:首确定观察目的,弄清“看什么”;其次明确观察内容,一般包括:反应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例如物质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等);生产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如蜡烛燃烧实验,要让学生学会分阶段: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观察蜡烛的变化,火焰的特征以及烟的生成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有目的地观察、思考,比平时所说的“看”,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更全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实验下放”。比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时,可以提供一瓶碳酸饮料,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反应、能否与石灰水反应等。一般学生在讨论过实验流程后会信心百倍地参与课堂,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也会明显提升,课堂效果从而大大提升。

二、分好小组实验,体验动手乐趣,成为动手能手,提高实验基础技能

为了弥补课堂演示实验的不足,进行课堂分组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场所”。所以,在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可以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

究竟哪些实验可以列为分组实验呢?我们应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适合自己学生动手操作的分组实验,我认为一些实验安全系数较高、操作难度较小或能见度较差的课本实验应作为首选实验,比如沪教版中高锰酸钾制氧气、粗盐提纯、配溶液等实验;其次可以引入一些趣味实验,比如晴雨花、点水生火、水果电池等;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改进或创新实验,经老师评阅审核后也是很好的实验素材。

选定分组实验内容后,结合初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动手能力,在分组实验 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一般2-3人为一组,做到取长补短,协助分工,并设立实验小组长加以监督;其次是准备好充足的仪器药品,同时还要估计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解决准备;学生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实验预习,以免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预习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异常现象记录等。教师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对于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分组实验后应及时进行实验小结,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热情投入生活,寻找身边化学,到达学以致用,成为新世纪全面人才

我们身边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能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身边实验的探索之中,从中体味化学的生活魅力,这样一来家庭小实验就应运而生,它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

例如,铁钉生锈实验时间较长,我们可以将此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完成将课本127页的“交流与讨论”实验内容,提醒学生可以用削铅笔的小刀代替菜刀,记录实验现象。等讲到《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时让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通过上述两个实验的操作与展示,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就可以理解“条件控制法”设计思路,也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生锈”的事实,而且通过菜刀实验的对比现象还为“如何防止钢铁锈蚀”做了铺垫。其他诸如自制硫酸铜晶体,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叶脉书签等都是很好的家庭小实验素材。

篇6: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

2006级教师教育研究生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有的研究呈现出我国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有的研究呈现出化学实验改革的趋势。本文试从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困境的解决途径,化学实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特点等方面对相关的20篇论文进行了综述,对以往关于化学实验教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下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涉及的方面

一、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概念界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规律是长期生产实践和化学实验的经验总结。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化学实验又是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有力措施,所以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涉及的方面:

(一)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认为是辅助性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他们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中,他们侧重于思维能力培养。在实验课上教师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别动手,教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想不足。

2、教学方式机械、僵化认识的误区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偏差。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黑板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操作结束后,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结果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做实验既没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3、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由于学生多,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地指导实验,经常是学生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该下课了。一次实验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还没学到什么,实验效率很低。

(二)实验教学困境的解决途径

1、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 转变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应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使其不拘泥于一种实验方法或步骤,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兴趣自由,思想自由。

2、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寻找解决困境的突破口

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2)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首先,时间上应确保这一环节顺利完成,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

(3)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要放手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4)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怪现象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实验的快乐。

3、合理安排实验课

创造条件,变实验课大班上课为小班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参与实验,也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更多的学生。

(三)化学实验改革的指导思想

1、扭转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化学实验是侧重于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未来社会的公民服务,那么,过分侧重于学科训练的实验,不仅功能过于单一,而且未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拓展实验的功能。从体现和落实培养科学素质这一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目标来看,非常有必要从化学实验技能训练问题、验证性实验问题、结果与过程的关系问题对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重新进行审视。

3、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课程与教学中,就要求整个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四)化学实验改革的几个新特点

1、化学实验的趣味化。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使人们对化学学习兴趣问题引起了思考,因此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人们创设了趣味实验这一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并注意总结!梳理已有的一些做法。

2、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人们创设了一些新的化学生活实验形式,以此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

教育。

3、化学实验的微型化

实验微型化能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微型仪器来源广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能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微型实验内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

4、化学实验的清洁化。化学给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从一开始就不生产有毒物质和形成废弃物,为此,人们提出了清洁化学(CleanChemistry)!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等新的理念。那么化学实验也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来做到清洁化。

三、研究方法:研究者主要采用代表了目前研究领域中研究这一课题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文献研究法,只有极少数人使用问卷调查和实验法。

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随着中、高考化学实验考试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这方面的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2、中学化学实验的大多数研究文章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感性认识或经验总结上,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也没有突出化学实验对学生心理影响及创新方面的探究。

3、从使用研究方法上看,使用研究方法的文献属于经验性总结和理论探讨,问卷调查和探究法很少有人使用。可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文献使用研究方法单一较为简单。

在以后的研究中:

1、应注重中、高考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应尽一切所能从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深入研究怎样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应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从课题设置的确定,到教学目的的实施,都应有意识地融入现代生活中。重视环保,建立师生间的默契,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实验教学的宽泛性。

3、应注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心理学科相结合的方面,如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相信对改进教学训练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应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并培养能力、发展优良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中实验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化学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核心是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素质教育,重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能力。因此,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而不是只注重实验的结果,同时要研究分析学生的实验心理,使教学结构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建构中学化学创新型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探索活动作为化学

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确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把实验课的教学与激励学生创新及发展学生的心理有效结合起来,使更多学生受益。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不是一时一人就能解决好的问题,需要广大中学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胡玉娇,郭敬社.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化学教育 , 2006,(05).[2] 杨仁柱,朱福华.用微型实验探究部分中学化学演示实验[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3] 贾晓丽.关于中学化学探究实验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4] 吕宏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理论与实践[J].化学教学 , 2006,(04).[5] 李德前,赵红.指导学生改进化学实验装置[J].化学教学 , 2006,(05).[6] 王延芳,石立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2).[7] 曹铁平,李跃军.多媒体模拟教学软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 2005,(05).[8] 陈洁, 何洪银.教学改革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嘉兴学院学报 , 2002,(05)

[9] 张浩民, 史可忠.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1998,(02)

[10] 斯琴高娃, 乌宁巴图.中学化学实验改革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11)

[11] 王秀萍, 叶升平, 肖波.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铸造工艺实验课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 1999,(02)

[12] 颜 汤.中学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12月,第25卷第4期.[13] 周西臣.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12,第13卷

[14] 钱芳, 陶春.改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 2002,(04)

[15] 张建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62-65.[16] 陈进前.中学化学实验深层次教学功能的探讨[J].学科教育,2000,(4):32-36.[17] 王乐善.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04,(01)

[18] 吴焕云.虎气传.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0年9月第17卷

[19] 郑长龙.化学实验改革的新特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总第219期 , 2001年第11期

篇7:化学实验中心对实验报告有何要求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实验报告是总结实验进行的情况、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整理归纳实验结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把直接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思维阶段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须认真地写好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一段包括以下9个部分

①目的要求

②反应原理

③原料用量及规格

④物理常数

⑤仪器装置

⑥实验步骤

⑦实验记录

⑧产率计算

⑨问题讨论

其中第①至⑥部分是实验前要完成的,第⑦部分是实验时进行的,第⑧、⑨部分是在实验后完成的。实验报告的9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介绍如下。

1.目的要求

只有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操作及其依据,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2.反应原理

通常以反应方程式表示主反应和副反应,必要时写出反应机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反应进行情况,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仪器装置,掌握操作中的关键 环节。

3.原料用量及规格

原料用量通常用质量和摩尔数表示.若为液体还须换算出相应的体积。这样可以清楚地 看出原料中哪一个过量及过量多少,便于计算理论产量和产率,同时对液体药品也便于量取。

4.物理常数

以表格形式从理化常数手册中查出原料、中间产物、产物和副产物的物理常数,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确定仪器装置,控制反应条件,选择分离和提纯产品的方法,鉴定物质的纯度和计算产率。

5.仪器装置

根据反应原理、物理常数和原科用量等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出正确的实验装置,并认真地绘制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装置图。这是正确使用仪器和科学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正确的装置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操作,巩固和加深对有机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6.实验步骤

根据文献或讲义上的实验操作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这是进行实验时的操作规程,掌握好反应的关键和应注意的问题,防止操作步骤的遗漏、颠倒等错误的出现。步骤中的文字有的用符号简化,例如加热∆、沉淀↓、气体逸出↑等。

7.实验记录

及时、准确和工整地记下原料的用量和规格,实验中自己所控制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 化剂、时间等),出现的各种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温度的升降、气味的产生和消除、沉淀和溶解 等)及产品和副产品的质量(如颜色、沸点或熔点、结晶形状等),并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加以解 释。

如实、及时地作好实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既可训练学生们真实、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能力和培养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又便于检查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8.产率计算

实验时实际得到的纯粹产物的量叫实际产量,简称产量,理论产量是假定反应物完全转化成产物而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出来的产量。在有机反应中,由于存在副反应、反应进行不完全以及分离提纯过程中引起的损失等原因,实际产量往往低于理论产量。产率又称得率,是指实验结果所得到的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的比值,常用百分比表示。

为了提高产率,常常增加某一些反应物的用量,因此在计算理论产量时,应以其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摩尔数最小的为基准物质进行计算(催化剂、引发剂用量很少,不能作计算基准)。

9.问题讨论

写下自己对本次实验的心得和体会,即在理论和实验操作上有哪些收获,对实验操作和仪器装置等的改进建议以及实验中的疑难问题等。

通过问题讨论,可以达到总结、巩固和提高的目的。例如实验做得不好或完全失败了,在问题讨论中就可分析其原因,是反应条件未控制好还是分离提纯操作末掌握等,找出了原因,对实验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就提高了一步。

前面介绍的是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至于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试验和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报告,其格式可稍有不同,应根据实验内容来设计其格

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目的要求

(2)实验原理

(3)操作记录

篇8:对化学实验员的介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 中的电化学实验共7个:6个教师演示实验, 1个学生实验。通常结合教学的需要, 教师还会补充一些实验, 如Fe (OH) 3胶体电泳的演示实验和电镀铜及铜的精炼等学生实验。做这些实验都要用到电化学装置———原电池或电解池。

在发明多功能电化学实验夹以前, 我们按照课本上的装置组装原电池或电解池, 电极和导线的连接方式大致有两种:

1.把导线直接缠绕在电极上, 然后通过铁架台的铁夹把电极固定在装置的适当位置;

2.采用带支架的螺杆将电极固定, 再用支架上的螺栓、螺母将导线固定在支架的适当位置。

两种方式比较, 第一种方式的电极和导线容易松开, 导致电路中断, 第二种方式较好一些。

但是这种传统的电极杆设计方式在实际使用中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麻烦。其主要的问题是装置不易维护, 成本较高。一方面, 电极连接到支架上后不易取下, 活泼的电极材料如锌片、铝片等, 在电化学反应中消耗后, 难以进行更换, 支架经常随着电极消耗而报废。另一方面, 即使电极材料不消耗, 也常常由于支架上的螺栓螺母易锈死, 导致电路中断而必须使装置整体更换。若购买现成的多功能电化学实验仪器, 实验效果相当好, 但价格较昂贵, 而且其中配套的玻璃仪器极易损坏, 损坏后无法更换。

随着我校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推广, 学生越来越渴望通过实验完成大量的电化学实验探究, 但是受实验装置条件的限制, 师生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组装装置, 还常常观察不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我们积极思索, 采用夹持定位的设计思想, 设计了三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夹子:管口夹、电极夹和电线夹。三个夹子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 (见图1) 。管口夹用于夹持在直径为15mm的普通U形管管口上;电极夹可夹持各种电极材料, 如实验室中易找到的铁钉、碳棒和易剪成形的铜片、铝片、锌片等;电线夹可直接夹持导线裸露的接头。这种设计方式, 既便于更换电极材料, 又利于分别观察两极实验现象。

接下来, 我们又考虑到有很多的电化学实验是在250mL的烧杯中完成的, 结合这个实际需要, 我们又设计了可放置在250ml的烧杯上进行实验的电极板。电极板的结构很简单, 即在一块有机玻璃上固定两组相互连接的电极夹和电线夹 (见图2) 。我们很快在电脑上完成了设计, 然后根据设计完成了制作。

电化学实验夹研制成功后, 2008年9月, 我们将该装置应用于《电解食盐水》、《电解硫酸铜溶液》、《铝制钥匙镀铜》、《原电池原理》4个学生实验, 效果较好。有了多功能电化学实验夹, 学生能够结合实验需要, 比以往更加灵活、快速地更换电极材料, 更高效地完成好电化学实验, 学生在电化学课外实验中的探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学生用电化学实验夹进行实验的探究中, 我们欣喜地发现, 电化学实验夹小巧灵活, 适宜完成很多对比实验, 这是现有传统电化学实验仪器很难做到的。例如, 学生在做探究《影响干电池电动势的因素》的实验中, 需要测出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铵溶液中, 不同电极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变化的三组对比实验, 在使用电化学实验夹来完成该实验时, 更快速灵活地完成了实验。

特点:该教具采用夹持固定方式, 设计合理、小巧轻便、操作方便, 可快速固定U形管, 快速更换电极材料, 快速连接电路。与该教具配套使用的玻璃仪器与电极材料为实验室常用器材。

用途:本教具适宜完成电化学知识中的学生实验、教师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及电化学实验中的对比实验, 如:原电池实验、电镀实验、电解实验、胶体电泳实验、学生实验探究等。

本装置的具体用途有:

(1) 探究离子浓度对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

(2) 探究干电池原理,

(3) 探究影响干电池电动势的因素,

(4) 探究铁钉在不同外界条件下的腐蚀情况,

(5) 探究镁铝电池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方向,

(6) 探究工业上用电解法处理六价铬废液的方法,

篇9:对化学实验员的介绍

作为负责人之一,主持中国国家教育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工作。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新世纪”山东科技版)8册,这是在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化学教材之一。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课程“化学教学论”2009年荣获国家级精品课。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教育部“国培计划”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区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十余项,主持“基于专家支持的高水平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高端备课)”项目。

在中国大陆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在化学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0年应邀出席第21届国际化学教育大会并演讲,在2010年NARST会、2011年EASE会、2012年AARE会和2013年、2015年EASE会等国际研讨会上多次进行学术交流。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期间,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地区形成了以“做中学”为核心的“问题导学”新型教学模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遇到了诸多的瓶颈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材问题。现有的教材是基于知识传授式教育而编制的,与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差异较大。因此,设计适应问题解决式教育的新课程教材就成为课改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这十年中,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发展,更加关注学科核心观念的建构、关键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把基于科学实践的促进学生核心认知和关键能力的发展融合统一。基于此,基于问题解决、科学探究和实践的项目学习成为科学教育的最具活力的方式。

综上所述,设计和开发一套基于项目学习的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可以更好地满足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亟需,其次有利于丰富国内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的特色,再次能够更好地迎合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项目学习实验教科书《化学》由山西省教育厅策划和领导,山西教育出版社组织和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团队编写,笔者担任主编。主编王磊教授,化学课程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研究中心学科教学实验室主任。王磊教授还是教育部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修订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师教育资源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化学教育》杂志副主编,是北师大“新世纪”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主编,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职化学教科书主编。

教材的副主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胡久华、魏锐两位副教授。胡久华副教授以化学教学、化学教师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教学、促进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发展教学、化学教科书的比较、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科书的分册主编。魏锐副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有化学教育、科学教育、博物馆科学教育、化学哲学等,创立魏博士科学教育联盟,致力于搭建中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与课程的研发与交流平台、孵化与推广平台、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平台,是北师大“新世纪”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职化学教科书的核心编写成员。

本套教材的核心编写者包括高等师范院校的化学教育研究人员,北京和山西的优秀化学教研员,以及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化学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他们均长期深入中学化学课堂,致力于化学教学研究,深度参与化学教学改革,且有丰富的教材、教师用书编写经验。

教材在编写上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為宗旨,其项目主题从学生关心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入手,重视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发展化学核心认识,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增进科学态度和情感。教材的设计基于项目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化学科学,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解决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属于将课程、教学和学习方案相融合的项目式的教科书。

本套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特色之一:每个项目设置了真实、有意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项目主题。例如,项目7的主题是土壤改良。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种花或者是植树时经常要接触的问题,也是农业生产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土壤需改良吗?改良哪些方面?怎样知道土壤里缺什么营养元素?肥料洒入土壤里就可以了吗?这些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又有很强的驱动性。

特色之二:项目作品制作、问题解决过程、核心知识逻辑顺序,三条线索并进。项目作品可以认为是一个总问题驱动,而其中的检查进度可以认为是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驱动。例如,项目4的三条线索,见文末图。

特色之三:使学生对日常的现象和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具体表现在:(1)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形成问题意识;(2)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权利交给学生;(3)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真心实意地解决真实的问题;(4)适时恰当地加入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例如,项目2“从自然界中的盐到餐桌上的盐”,看上去是个很生活化的话题,里面却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自然界中的盐和餐桌上的盐在成分上有什么差别?自然界的盐是不纯净的吗?餐桌上的盐是单一的物质吗?学生在提出一系列问题后,非常愿意参与到项目学习中。学生亲自参与到从盐水中分离出氯化钠,而后深入体会分离盐和水的生产工艺。这些真正地让学生深入问题解决的真实过程是该教材的一大亮点。

特色之四:聚焦核心知识,彰显知识功能,提升学科素养。例如,项目1通过对燃烧条件和影响因素的调控,可以使燃烧按照人们的需要进行。人们可以对其中的某一项条件或因素进行调控,也可以同时对多项条件或因素进行调控。同时教材还指出,从科学原理到实践应用是有一定距离的,其中蕴含着很多的技术思想,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领域。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材注重体现知识的学科价值、应用价值及其学习价值,同时关注技术工程教育。

特色之五:实现“知识、认知→意义、价值→行为、态度”相统一的化学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素养。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发挥项目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中。例如,项目5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下面的成果交流:(1)汇报展示项目作品“金属制品合理使用的宣传手册”;(2)走进社区开展“金属制品的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3)谈谈通过本项目学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撰写自己的项目总结(包括主要的化学知识梳理、过程技能的发展,以及态度情感上的发展变化等)。

特色之六:探索项目实施中的核心问题与对策,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中。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这样一些核心问题,比如:(1)活动开放性大,课堂生成的问题难以预料和驾驭;(2)时间紧,任务的开展难以调控;(3)对学生如何提出针对性评价;(4)基础知识如何落实;(5)如何培训和指导过程方法、技能;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材中提供了各种对策。例如,时间可以课上、课下统筹安排,一些自主学习、调查分析利用课下时间开展,节省课内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关于过程方法和技能形成,教材里提供了“方法导引”等栏目指引学生,提供了“资料在线”,设置了“调查分析”“实验探究”等栏目,锻炼学生的资料查阅、数据处理、组内合作等能力。

综上,本套教材是一套具有先进理念和创新特征的教材,体现出多年化学教育实践研究的成果,是一套易学、好教,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教材。

策略一:充分发挥“开启我的项目之旅”和每个项目中的“项目导引”的作用。

“开启我的项目之旅”是以“从自然界中的水到千家万户的水”这个项目作为样例,一步步指导学生如何开展项目学习。教材创造性地分为两侧进行表达,一侧是该项目自身活动的开展,另一侧是如何开展项目学习的具体流程。从以下这些标志性的指导语言,可以了解怎样进行项目学习。例如:(1)当你拿到这个项目时,你想怎么完成?(2)对项目问题分析,需做到什么?(3)为完成每一个子问题可采取什么途径?(4)通过查阅资料,你如何获得有效信息?等等。该项目既完成了自身的目标任务,又达到引领整个教材所有项目开展活动的目的。

项目伊始设置了“项目导引”。“项目导引”具有几项重要作用:首先是提供项目背景,激发学生开展该项目学习的兴趣;其次,为该项目提供必要的知识素材或者是基本概念;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该项目的策划。“项目导引”一般所用课时不多,但是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策略二:项目进程中时刻关注“检查进度”,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所有的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梳理我的项目成果”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后完成的一个大的任务或者是形成的一个作品,这个大的任务或作品需要分解为几个阶段逐步完成。“检查进度”就是针对每个阶段设置的检查。教师要在每个任务完成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进度检查,这样最终的“成果交流”才能顺利进行。最后的“梳理我的项目成果”实际上是针对所有项目而言的,教师将引导学生和所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开发一本“化学手册”,旨在梳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物质和变化的认识;(2)解释身边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实现物质转化,例如从黄铜渣中提取有价产品。

策略三:有针对性地用好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栏目。

教材设置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调查分析”“自主学习”等核心活动栏目,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对于这些核心活动栏目,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调查分析”要安排学生提早在课下进行调查。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中的这些栏目,要给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这些栏目承载着教材核心内容的教学任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栏目的教学实施,不仅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过程、方法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教材中还设置了“知识支持”“资料在线”“方法导引”“身边的化学”等栏目,对核心活动栏目形成有益的补充。其中“知识支持”“方法导引”等栏目旨在引领学生建构完成某项新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身边的化学”“资料在线”等属于资料性栏目,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丰富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不作为基本要求。

教材还设置了“总结反思”和“项目整合”等栏目,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整合。“总结反思”是项目中每个任务完成后对学科知识和能力发展所进行的归纳,“项目整合”是整个项目完成后对项目自身和化学学科知识所进行的概括整理。对于这种类型的栏目,可以一开始带着学生进行归纳、整理,然后逐步放开,到最后要实现学生能自主进行概括整理,完成提升。

上一篇:乔依醒来后续写作文400字下一篇:方坪小学学校保安劳动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