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课的演示实验

2024-04-16

论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共8篇)

篇1:论化学课的演示实验

论化学课的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如何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并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和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本文认为应根据演示实验的不同类型进行讨论.

作 者:唐吉平 作者单位:永州市第三中学,湖南永州,4250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分类   教学辅助手段  

篇2:论化学课的演示实验

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化学实验――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从演示实验的目的看,可以把演示实验分成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验证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及指导性演示实验三种类型。

一、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讲铵盐性质时学过的.)。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③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它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应把从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中铵离子的鉴定”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铵盐的鉴定中去,总结得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④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

篇3:论化学课的演示实验

关键词:基础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器皿,微课,微课数据库

1实验对于一个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理工科是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前沿。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理工科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培养一大批具有本科学历,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掌握相关技能, 在工作中能够很快“上手”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的重点目标[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学科, 其核心理念就是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 其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从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有要求, 但是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2,3]。

2现阶段高中毕业生的知识体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重视课堂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 很多高中学校严重压缩化学课程的实验课时, 甚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学生实验, 只是教师课堂演示。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没有走进过实验室, 对于很多的实验器皿、设备的了解仅限于课本的图片, 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在笔者近3年的实验教学中, 具统计每个班约50%~70%的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实验, 充其量也就是观看过演示实验, 而且其数量也是有限的, 导致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出现乌龙, 理论与实验知识分离等现象。例如在配置某一溶液环节需使用移液管, 有部分同学指着量筒说是移液管。还有同学不知道洗耳球的用途, 竟然用洗耳球来移取溶液。再例如,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饱和氯化钠溶液, 学生出现无从下手问题, 虽然老师已经把不同温度下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列于黑板上, 学生却不能将此知识点有机的联系到自己的实验操作中。

3从哪些方面可以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现阶段初高中毕业生所缺失的实验知识及技能, 笔者认为在大学阶段大一新生进入实验室前需加强实验知识方面的专题学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化学基础实验器皿、设备微课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各个基础实验器皿、设备的微课组成, 其中包含烧杯、烧瓶、容量瓶、移液管、量筒、电子天平等基础化学器皿、设备的微课, 每个微课由其器皿图片建立索引, 只要点击相应器皿的图片就能连接到其微课。例如打开数据库, 点击烧杯的图片, 学生就能看到烧杯在溶液配置、加热等实验环节的使用视频及有关烧杯的理论知识等。整个数据库由这些小单元组合而成。

当学生要准备某一实验时, 可以提前学习这一实验项目所涉及的器皿、设备的知识, 对于所做的实验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同时, 通过对数据库中各个微课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各个实验器皿、设备的特点, 再结合自己的实验体会, 对所做的实验提出创新性的改进, 或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新型实验,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创新才能。

4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召唤大批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科技术发展史表明:近代自然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与实验有关。著名的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在110年间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可见, 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功不可没[4]。因此现代高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完善、详尽的化学基础实验器皿、设备微课数据库可以把具体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国青, 冯友宏.浅谈实验在工科教学中的作用[J].网友世界, 2013 (09) :84-84.

[2]商树桓, 宋延寿.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1994 (02) :108-109.

[3]葛淑萍.分析化学实验视频化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务[J].科学咨询, 2016 (01) :172-173.

篇4:论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演示教学

关键词:职业中学;化学实验;演示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演示实验,不但能传授知识,还可以教授学生实验操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演示实验非常重要。要做好演示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心设计和规范操作

在职业中学化学课中,演示实验具有一种示范性。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只有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体现这种示范性。首先,仪器要整洁、规范。规格标准的仪器不仅包含着对学生的一种美的教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其次,教师操作要清楚、规范。对于实验操作中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首先做到,然后再反复强调,严格要求学生。最后,演示实验要讲明道理,因势利导。在演示时,只讲怎么做是不够的,还要讲为什么。

二、引导学生“推敲”实验

应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现行化学教材中的多数实验仍是“验证性”的,教师的演示实验一般按教材中的编排进行现场操作,使实验原理或物质性质的结论得到“验证”。笔者认为,在“学好用好”教材和实验册的同时,教师应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推敲”实验——对实验进行发散式思考,以弥补其不足。如对实验原理的再认识、对反应原料的选择、反应途径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改变、实验仪器的选用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以扩展对教材实验的认识,使之不再停留在简单地“接受”和“被动验证”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适当补充和寓教于乐

演示实验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补充一些实验。例如在学习氯化氢或氨气的性质时补充做一个“彩色喷泉”的实验,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使“死”的知识“活”了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并增强了化学这门科学的魅力,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由教师独做而学生观看,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事实上,可以将一部分较安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使演示实验成为学生自觉参与、自主实践、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可以采用“申请制”,让“中标”者上台演示。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对演示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并允许提出改进做法的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尝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实践意识和个性化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能够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科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对待学习、工作,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各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中学化学演示实验的艺术技巧

摘要介绍了中学化学课堂演示试验艺术的功能和原则以及演示实验艺术的类型。

关键词演示试验艺术功能原则类型

一、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在化学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论证的。可以说,化学实验也

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的方法。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合理布局的演示实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化学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演示实验艺术的功能。

教师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艺术化的演示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它还可以位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

例如:根据日常生活的经历可知,酒精灯是用火柴点燃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火种就可以点燃酒精灯的方法呢?学生受到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没有其它方法。但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往酒精灯的灯芯上一碰时,酒精灯立即被点燃了。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所形成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产生认识失调,于是心理上就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形成心理紧张和压力。由于个体总是有使自己的知识、信念、态度与当前的问题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的强烈欲望,因此在认识不平衡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认知动机,并采取认知行为,使之趋于协调。

演示实验中,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有条不紊、镇静自若的演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以及良好的心里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演示实验中,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和谐有序的仪器装置,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充分展示出化学实验动静交错、内外和谐的美。可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美产生新奇、愉快和向往的审美感受,获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的能力。

三、演示实验的艺术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演示实验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往哪儿看,看什么,更不知道观察的目的,常常出现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因此,教师选择的演示实验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演示实验,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关键、难点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记忆。

例如: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质量守恒,那么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的实验现象是观察的重点;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缓慢氧化,那么白磷慢慢燃烧起来就是观察重点;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空气的组成,那么水面上升至五分之一是观察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观察到主要的现象,又要能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同时也要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该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观察的对象。、操作鲜明直观,现象易于观察

1、演示实验的现象鲜明清晰,便于学生观察

为此,教师应选择那些在反应中有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生成、物质溶解、发光、发热、燃烧、爆炸等能给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鲜明的实验作为演示实验。

例如:介绍“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一反应规律是,就不宜选用H2SO4和NaOH的反应,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无色的,反应前后无颜色的变化,很难有说服力。而用Cu(OH)2固体中加入H2SO4溶液,效果就很好。因为在反应过程中,既可观察到到反应物Cu(OH)2固体的溶解,又可观察到H2SO4溶液由无色变为美丽的蓝色CuSO4溶液,现象非常鲜明,十分有利于说明酸和碱反应的规律,且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2、演示操作直观

教师的实验操作速度要快慢适中,使学生对每一个动作甚至动作细节都能看清。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较复杂的操作要先示范分解的动作,然后再演示连续动作。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操作表象。

同时,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采取一些使观察对象突出、清晰的措施。如:在保证演示时间的情况下,选用较大的实验仪器,家背衬,作空白对比,或用投影仪放大等。一般而言,在选择背衬时,对透明液和深色物质用白色背衬,对浅色物质,如乳白色、肉红色、淡黄色沉淀则用黑色背衬。作空白对比时应注意条件一致,否则没有说服力。如有的老师,在做用石蕊试液检验NaCl溶液的酸碱性时,不作空白比较,或虽然作空白比较,但NaCl溶液和对比的蒸馏水的量却不一样。这些都缺乏说服力。

3、仪器装置的整洁、直观、协调

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其它用品都应该整洁。如玻璃器皿的内外壁不能有污痕;破旧的配件如胶皮管、角匙、镊子等不宜再用于演示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凑合”的工作。这对培养学生整洁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有利的。

仪器的安装要求按观察顺序,从左

到右、从下到上合理安装,突出主要的观察部分。仪器的大小、高低、长短要协调,布局合理,重心沉稳。暂不用的仪器、药品不要摆放到实验桌上,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简洁明了内容精炼

简洁明了就是要求实验事实有利于直接说明问题。因此,某些伴随有其它副反应的实验就不宜作演示实验。

例如:在说明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这一规律时,就不能用FeSO4和NaOH反应作演示实验,因为该反应的生成物之一Fe(OH)2很不稳定,很快被氧化成Fe(OH)3红褐色沉淀由于副反应的发生,就给根据实验现象来说明反应规律造成麻烦。如果用Fe2(SO4)3和NaOH反应就直接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用作演示实验时,就避免了上述的缺陷。

同时,也不要选择装置复杂、操作难度大、时间长的实验作演示实验,避免因装置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造成失误。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短时间内完成演示实验,以免影响其它正常的教学活动。、安全可靠充分准备力求成功

演示实验必须确保安全,不允许有任何可能伤害师生的事故发生。否则,不但有害师生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里,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选择、准备和演示实验时,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教师应做到:第一,改革实验的方法,消除不安全因素。H2、O2混合气体的爆炸实验如在玻璃瓶或铁皮罐内进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改在塑料瓶或用混合气体吹肥皂泡,再点燃,则没有危险性。第二,操作力求正确、规范、熟练。这既是安全的需要,也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更是学生的一种示范,是学生获得实验操作表象的关键。第三,采取必要的针对措施。有害气体要有吸收装置,以防外逸。第四,演示实验必须做到内容科学、方法合理、可靠性高,否则可能会造成事故或知识上的误解。

教师课前应进行预备实验,其目的在于探索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掌握好成功的条件和关键,从而保证课堂上演示的成功。、引导和启发相结合演示实验中,教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怎样讲”,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导”,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才符合现代教学论强调培养能力的观点。教师除了演示,还要把演示与讲授完美的结合起来。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介绍主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装置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分析综合,揭示出蕴含在现象后面的实质。、精心设计富有趣味

有些实验,只要教师略加设计,就变得饶有趣味,富有艺术感和美感。

例如:讲电解质概念的时候,教师用音乐卡代替小灯泡,接入导电性实验装置。当美妙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异常欣喜、惊奇,进而产生了了解“为什么溶液中会产生音乐”的强烈的欲望。

四、演示实验艺术的类型

演示实验的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探究型,一种是验证型、探究型

探究型教学的模式是按“问题-实验-原理-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以电解水为例,先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进行实验,并加以分析,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探究型实验教学的过程,同科学研究过程在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上具有共同性。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演示实验的教学应该以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验证型

验证型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结论-原理-试验”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同样以电解水为例,先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给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再讲清原理,最后进行实验予以验证。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实验原理以及装置、操作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教学。例如:氢气和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当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必然要求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的统一。传统教学是传授科学已知的真理,而对学生来说,真理是未知的,这正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也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的“探究”未知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因此,化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进行启发式教学。

总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仅仅只懂得学科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还要懂得教育学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掘化学教学的艺术,特别是实验的艺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涂世国老师的指导,郭来英老师的大力支持,祝建国老师、熊志鹏老师为本文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论文、专著,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6重庆

篇6:浅谈化学演示实验的有效做法论文

摘 要: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同时对学生观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和培养化学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演示实验 规范操作 师生换位 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其中演示实验的作用,既有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观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和培养化学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有效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准备,确保成功。实验要较好地反映教学目的,服务教学要求,操作者必须确保实验流畅、明晰、一目了然且安全,给学生提供突出鲜明的感官材料,准确揭示出化学反应的本质。在上课前,教师应做认真充分的准备,选择效果最佳、结果最佳的实验方案、配套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要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实验达到准确的预期结果。如初三化学中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实验目的要让学生体会到石蜡蒸汽的燃烧,如何导出石蜡蒸汽并能成功地将其点燃是实验的关键。在课下我做了多次实验,寻找最佳的现象,最终得出:玻璃导管的长度最好在2.5厘米左右;手拿玻璃管会很烫,可用镊子夹持;要拿稳,若有晃动会使气流不稳,导致尖嘴处的火焰不易观察到;或者用一个漏斗倒置在火焰上方,观察气流再进行点燃;玻璃管的粗细也很关键,可以用废旧滴瓶上的胶头滴管稍作处理即可。再如电解水的`实验,一定要在水中加入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增强导电性,加快电解速度;中间的连通管内水不可过多,否则易造成产生气体过快使碱液溅出而造成伤害。成功的实验,不仅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操作规范,注意细节。教师的演示操作对学生的规范养成、科学素养的熏陶、科学品质的培养以及实验技能的形成至关重要。演示过程中,教师的操作要合乎规程,做到准确、规范、科学,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为今后独立操作实验做好准备。教师在操作时切不可为追求结果而忽视细节。例如,使用胶头滴管要注意“四不”:不深入容器内,不接触容器壁,不横放,不倒置;用前用后要洗涤(滴瓶上的胶头滴管不能清洗);试剂瓶盖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再如试管夹夹持试管的角度及位置,药品取用及用后的及时归位,药匙用前用后要擦干净,不用手拿药品……实验的成功往往是由细节决定的。

三、引导观察,突出重点。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实验前首先要提醒学生观察的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观察,操作的先后顺序、操作步骤,实验装置的特点,操作注意事项等;验证性实验还必须注意到实验结果与理论的差异,对照实验要提示对照的因素和理由等等。如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前提出几个问题:通氢气之前应先做什么?实验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实验完毕后应先干什么?若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甚至只一味地看热闹,不知道为什么做此实验,不知道实验揭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问题了。

四、承上启下,综合培养。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讲清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既要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又要认识到初中化学属于启蒙阶段,很多实验是为后续学习做铺垫的,对于这些实验教师要做相应的指点,引导学生观察特点进行归类。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的制备装置,在演示后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反应物的特点是什么?条件有哪些?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将来学习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法、收集等做到理论准备。在选择制取氢气的药品时,可选择几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如镁、锌、铁,观察反应速度的快慢作为选择的依据之一,为将来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做铺垫。通过从这些实验中提取出的理论,再应用于后续的学习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灵活运用。

五、面向全体,提高效率。我认为演示实验应具有100%的观察度。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有些实验往往因后面的学生看不清而围观到讲台,造成秩序暂时的混乱,耽误了不少时间,有些不得不让学生逐个传看而消耗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故观察度是衡量演示实验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一定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例如试管实验,颜色变化明显的现象,后面的学生可以看到,若不是很明显的现象如产生气泡、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现象、酸碱试纸的变色、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析出晶体、生成水珠等,可以改在点滴板上进行并借助投影达到目的。又如,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实验室制取氢气选择什么金属的对比实验,需要观察气泡有没有产生、反应速度的快慢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时通过实物投影仪放大效果最好。必要的演示实验,若条件允许,可以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篇7: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烈山区前岭学校

2014年3月

赵清丽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前岭学校

赵清丽

【内容摘要】化学家西博格说:“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可见学好化学的作用巨大。化学学科教学的魅力所在就是化学实验,可以说:魅力化学,实验当先。加强演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乐在其中、乐而好学;加强演示实验教学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及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演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化学教学的关键一环是有效开展好演示实验教学。

【关键词】魅力

演示实验

基础

初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直观教学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谈一谈我在平时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和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往往渴望从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感知神奇。我就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给学生上

学,学好化学”几个红色的字。学生顿时大呼:“太神奇了!”接下来我趁热打铁顺利把这节课上完了。学生在外因的刺激下产生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有了更强的探究欲望;又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将一张白纸折叠成小纸盒,注满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水沸腾了但纸却没有被燃烧起来,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为什么纸燃烧不起来?”的疑问。这些有趣的实验现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要揭示其中奥秘的兴趣。趣味实验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意识地将趣味实验引入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这种兴趣逐渐内化为比较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其探究欲。

二、改进演示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为依托,适当地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其目的就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容易观察,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解释实验结论。如在讲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稍大时,我增设个一个实验:取两瓶氧气分别正放和倒放在铁架台上,用两根带火星的木条同时实验,学生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都复燃,不同的是正放的那瓶氧气可以实验多次,而倒放的那瓶只能实验三五次。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设计改进实验,并事先对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做充分的准备,从容应对,合理解释,启迪智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既能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起示范作用,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根据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准备周密,演示有效。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还要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表述精准,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在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时,我就逐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蜡烛点燃前的颜色、状态、硬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点燃蜡烛观察到什么现象?火焰有何特点?哪层火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刚熄灭蜡烛后产生的白烟为什么能轻易点燃?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适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形-

成正确的实验思维,养成严谨细致、勤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认为最佳的教学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台上的学生会做的很认真,台下的学生对实验的观察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整个演示实验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时,由于学生已具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部分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进行必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比教师独自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只观看要好的多。又如《溶液》一章,概念多,条件繁杂,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有关溶液计算方法的掌握一直是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我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规律,对易混淆的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全面理解。让学生通过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解决了有关溶液计算难的问题。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所以理解掌握得比较深刻,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

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把好度、把好关,适时引导,给予鼓励,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质疑

例如,讲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时,我增设了一个设疑实验,在容器中放一个空气球,然后问学生:“如果向容器中通入二氧化碳,空气球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求知心里加赠。当看到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气球逐渐上升,学生便发出会心的微笑。

(二)、及时帮助学生改错

学生动手实验时,小组长和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加热前,小组长检查试管口是否塞棉花,高锰酸钾是否平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的朝向,酒精灯是否使用外焰加热等。再如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时,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找出操作上的失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动手实验,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练习就会熟能生巧。

(三)、演示操作要有尺度

现在的化学教材,对于实验类型标注的不是很明确,那么什么样的实验适合作为演示实验呢?我认为首先是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有必要演示。比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题的教学,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对于基本操作,教师必须做出标准规范的演示,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性,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其次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比如《制取氧气》,整个过程相对复杂,教师一定要先演示,然后才能开展学生实验,如果直接让学生实验,效果会不尽如人意。

五、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家庭小实验,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这样,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空气质量”、“调查食品的酸碱性”等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而学生通过做家庭实验亲自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长期如此,学生便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充分发掘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可见范围较小,为弥补其不足,演示完毕后,教师的做法通常是在教室巡回让学生观察,但是学生看到的没有过程,仅是结果,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直观性,提高了实验效果。如在做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只培养皿,内盛浓硫酸,在一块玻璃片的两面各滴一滴水,盖在培养皿上观察,几分钟后,会看到玻璃片下面的水滴慢慢减小,最后全部消失,而上面一滴水仍在。有时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所限,有些实验无法完成或者实验现象不明显。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由于实验需要的温度高,尾气不易处理,此实验在课堂上通常无法成功演示。对此我利用一些现成的实验视频资料,让学生能看到真切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又如工业生产化肥、制碱、炼铁等,通过视频,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整个生产过程。

总之,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动力的需要。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化学教师应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充分展现演示实验教学的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演示实验的功效和优势,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8:如何做好化学演示实验

一、课前应亲自做演示实验, 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很多实验, 即使很简单的实验由于受环境、试剂浓度、药品变质与否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实验不成功或实验现象与预想的不同, 从而在上课时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情况, 或者难以达到预想的实验效果, 使教师措手不及, 课堂上出现比较尴尬情况。因此, 每个演示实验教师应在课前先做一遍, 看看实验现象与书本描述是否相同, 如若不同则我们可以早作应对, 探究原因, 是实验隐含的知识原因, 还是药品问题。若是药品问题我们应及时更换, 若是实验本身隐含的知识, 我们则看是否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 使实验化腐朽为神奇, 让人眼前一亮。

例如, “铜与硫酸反应的实验”, 教师演示时会发现, 若浓硫酸过量, 主要现象有:铜表面先变黑, 形成黑色浊液, 随后又变成白色浊液。铜全部反应完后, 静置, 灰白色物质沉于管底, 所得溶液呈淡蓝色, 冷却至室温呈无色。反应中还伴有白色烟雾, 并有淡黄色物质冷凝在管壁。若铜过量, 最终得到灰白色固体物质。如若教师课前没有做此演示实验, 又对用量关系和出现的现象没有分析过, 那么一旦在课上学生提出此问题时, 老师很可能会因为没有准备而显得不知所措, 甚至胡乱地解释。但是如果你提前做了实验, 发现了这个问题, 研究了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个探究点,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还会让学生掌握一种实验探究的方法。

二、深入分析实验, 注重演示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 急于得出教学结论;有的则在概括结论后马上加以应用, 造成学生严重的“消化不良”。这种欲速而不达的做法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能力。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动态过程, 教师宜灵活机动地创设情境, 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 我们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也应注重方式方法, 基于不同的实验、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学生等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以下是本人结合资料和经验总结的方式方法, 以供大家参考。

(一) 创设悬念, 激起学习兴趣

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故布疑阵、巧设悬念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例如, 氢氧化铝的两性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教科书上设计了“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来帮助学生“发现”氢氧化铝的两性, 但若按照教科书操作实验很难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但是我们如若稍作改动, 会使效果更好。具体改进如下: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于洁净的试管中, 逐滴滴加氯化铝。该实验操作改变了试剂的滴加顺序, 但实验现象与预期的完全不同, 学生对此产生了怀疑、困惑, 从而自发的产生“这是为什么”、“其中蕴含着什么问题”等一系列想法。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有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 “明知故犯”激起思维的火花

明知故犯即教师故意犯错或故意遗漏关键因素导致实验失败, 逼着学生质疑。当学生“质疑”时, 思维高速运转, 思维高度集中, 是上佳的教学时机。

例如, 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的实验关键:氢氧化钠过量。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单凭记忆容易混淆, 甚至不重视。因此, 实验中教师故意颠倒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用量, 结果学生只观察到了黑色沉淀。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学生在思考与比较中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了该实验的关键。教师也可通过故意遗漏关键步骤。再如, 溴乙烷中溴元素的鉴定实验中, 教师故意没有加硝酸酸化而直接滴加硝酸银, 使实验现象变成“产生白色沉淀, 且沉淀马上变成褐色”, 这个异常现象能引起学生的质疑, 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从而加深印象, 知道了为什么要加硝酸的原因和不加硝酸的后果。

(三) 关注学生心态, 激发学生做实验的欲望

学生具有获得“成就感”的心理需求, 因此, 学生希望在实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喜欢做的实验有: (1) 具有难度的操作性实验。比如溶液的配制, 在配置中看到自己“滴水不漏”, 而其他同学却“汪洋一片”时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滴定实验, 当实验结果接近理论值时会特别兴奋。倘若失败了学生会很认真、很细心地再做一次。 (2) 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如未知溶液的鉴定, 学生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思考, 并在实验中更新、重组自己的思考,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具有挑战性的实验, 包括不容易成功的实验、稍有危险性的实验等。所以面对这类实验时, 我们可以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做实验的欲望, 激发了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学生做实验发现学生在操作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教师当场指出以加深印象。

(四) 利用异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实验中经常发生异常现象, 而学生对此往往有强烈的探究愿望,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 其实更有探究价值, 因此失败或意外中往往潜藏着“机遇”。

例如, 铝与酸的反应:用除去氧化膜的Al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反应时, 发现铝与稀盐酸反应更快, 产生气泡更多。教师可以据此现象与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挖掘反应的实质,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1) 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2) 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并设计两种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 在铝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氯化钠固体, 发现反应明显加快; (2) 在铝与稀盐酸反应时加入硫酸钠固体, 发现反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氯离子对铝片与H+反应有促进作用。

三、加强反思, 提升实验效果

教师应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课后对实验进行反思:实验是否吸引学生?实验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实验是否有利于学生探究?实验的展现时机是否恰当?实验的分析是否透彻?在反思中改进教学, 巩固实验成果。

(一) 从实验设计中反思

教学完成后, 教师可从学生的眼神、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方面观察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 反思实验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调整与优化。

例如, 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时有一个实验:向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二氧化硫水溶液, 滴加氯化钡溶液, 再滴加0.5 ml3%的过氧化氢溶液, 振荡, 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 观察实验现象。课上我发现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热情, 学生就像看戏一样等着我将实验结果做出来,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老师预设好的表演, 至于为什么要加过氧化氢, 其实学生很茫然, 而且课后我发现学生对于二氧化硫和氯化钡能否发生沉淀和怎样才能沉淀的问题还是没有弄清楚。

其实备课前我就觉得书本上的这种方式有点直白, 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不能很好地展现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容易犯的错误:SO2与Ba Cl2是否产生沉淀是很多学生都容易答错的问题。在其后加过氧化氢的问题上更是存在局限性, 而且为什么一上来就给出过氧化氢呢?显得有点突兀。所以在第二次上课时, 我就改为问题启发式教学, 我边实验边把它设成了三个问题, 加强学生的参与度。问题1:向一支试管中加入5m L二氧化硫水溶液, 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没有沉淀, 若有是什么沉淀, 若没有沉淀这是什么原因 (已知Ba SO3难溶于水) ?问题2:如果没有沉淀, 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使上述试管中产生沉淀?问题3: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面有类似的情况吗?通过层层推进, 抽丝剥茧般地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通过问问题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进来, 进行思考,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思路。

(二) 从实验缺陷中反思, 改进实验

演示实验中, 教师可以清楚地发现实验中存在的缺陷, 如现象不明显、污染严重、操作复杂、不够安全等。这些缺陷可能干扰学生的观察, 而且还会因为“不良感受”厌恶实验, 因此, 教师可以设法改进, 使实验更清晰、更安全。

例如, 在“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实验中, 用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来探究反应中热量的变化, 但实验挥发出来的氨气喧宾夺主, 它的气味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发现问题后本人改进了实验: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混合物置于塑料袋中, 通过揉搓来感受温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多做几个这样的塑料袋,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这种感受。

再如, “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该实验通过重复灼烧铜丝与伸入乙醇中证实乙醇能还原氧化铜且用闻气法证明乙醇最后被氧化成了新物质, 这个实验的缺点: (1) 多次重复导致浪费时间; (2) 由于乙醇的干扰及反应的不完全很难闻到乙醛的气味。因此对实验进行以下改进:取一小团蘸有无水乙醇的石棉丝, 置于试管底部。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 平铺在试管中下部。点燃酒精灯, 在铺有氧化铜的试管底部加热。加热2~3分钟以后, 可观察到: (1) 黑色氧化铜变成光亮的红色铜。 (2) 闻到强烈的乙醛气味。

实验改进后使实验更清楚、更有说服力、更安全。当然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其他资料上的实验改进。因此, 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善于收集, 多参加一些实验改进、实验装备设计的竞赛, 来充实自己。

(三) 从教学中达成反思———改进教学

教师可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 从学生对实验题特别是综合实验题的解答中发现学生在实验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思考与反思实验教学。如“苯与溴的反应实验”, 这个实验是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实验, 因此经常会出现在练习与试卷中。在高二上学期一次测试中考了这个实验, 然而结果让我意外:该题共12分, 学生平均分为3.7分。从统计中发现得分率低的有: (1) 小试管内苯的作用。 (2) 水倒吸入反应装置的目的。 (3) 溴苯提纯的实验操作。从中可以反应出: (1) 学生的思维不够开放, 迁移能力较差。 (2) 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 (3)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没有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 导致学生对实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 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改进这个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1) 从三颈烧瓶中挥发出来的气体有哪些?常温呈液态的有哪些?常温呈气态的有哪些?如何除去这些液态物质? (2) 经过冷凝管后得到的是纯净物吗?如何证实你的观点?如何进一步除去这些杂质? (3) 导管为何在液面上方?如何设计其他的倒吸装置?若导管插入液面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4) 还可设计出那些溴化氢的尾气吸收装置? (5) 如何提纯溴苯?在溴苯提纯中两次水洗的作用是否相同?

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 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实验的原理与目的,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中数量最大, 又是示范给学生看的实验, 所以它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的提升, 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化学教师必须积极进取, 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努力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争取让每一个演示实验不留遗憾, 让每一个演示实验充满回味, 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成经典。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从而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离开了化学实验就谈不上化学的存在和发展。加强实验教学, 对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演示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篇:到永威学习有感下一篇:冬花烟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