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巴西的知识点

2024-05-06

高中地理巴西的知识点(共12篇)

篇1:高中地理巴西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巴西的知识

巴西的地形“南高北低”,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①亚马孙平原,海拔<200m,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巴西的北部和西部;

②巴西高原,海拔>500m,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主要分布在巴西的中部和南部。

巴西的气候

巴西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赤道~南回归线),主要分布着3种气候,3种气候的分布、成因及特点分别为:

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亚马孙平原,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巴西高原,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冬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③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巴西的南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另外,在巴西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也分布着小区域的热带雨林气候,该区域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为:

①洋流。沿岸为巴西暖流,增温增湿;

②盛行风。位于东南信风带,从海洋带来了大量的暖湿气流;

③地形。西侧为巴西高原,因此该区域恰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高考地理选择题满分技巧

做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基础不够牢固。部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在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上十分欠缺,做题时很容易被一些干扰项所误导;基础不牢导致能力也发挥不出来,发掘、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做题时往往因为对题目的深层、关键信息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此外,答题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毛病,很多考生在答题就因为没有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语言描述不准确、条理不清、缺乏要点而丢分。

针对考生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梁振锋也介绍了一些可行的技巧:答题时,考生要遵循先易后难一般顺序,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多得分;选择题可适当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区域地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理清题意,答题要条理清晰,宁多勿少、宁全勿缺。

图解法

图解法最重要,主要意思分为多种,如果要是无图材料考题,可以通过简单绘图方法得出。简图材料考题也可以自己画上辅助线,特别是有等值线的题目。图片比较详细,但是看不出来的,可以采用图图转换法,用在局部整体中替换,找到切入点。我们地理就是要看明白图,弄明白图中的要素,等温线、等高线、经纬度等等,并且结合各个答题要素就可以迎刃而解。

因果联系法

因果联系法,就是这种联系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联系起来,既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和人文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判断。应注意两点:一是确定因果联系类型,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溯因;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还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二是获取图文信息,并条用知识行进思维链接,确定四选项与题干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高中地理学习技巧

(1)理解记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核心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采用查图、填绘地图记忆、模糊记忆、特征记忆、味记忆、比较记忆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考考试说明对记忆层次的基本要求不仅包括“知道→记住→想起来(再认、再现)”,而且包括“观察、描述现象,了解规律”。描述是指对“记住了”的地理现象用文字做出准确、完整的再现和表达。描述能力除静态描述外,还应注重动态描述和综合描述能力的培养。

(2)分类归纳: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是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

不断对知识进行重新归纳和整合,可以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提高知识迁移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要特别注重:①对地理概念的区分和相互联系的归纳和总结;②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归纳和整理。

(3)巩固落实: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是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2:高中地理巴西的知识点

【巴西的气候】

巴西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8℃,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

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巴西北部的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里覆盖着地球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片原始森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但是随着人们掠夺性地砍伐和垦荒,这里的森林正在逐步减少。现在,保护热带雨林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这里的热带雨林如果丧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巴西制定了“国家森林保护计划”,重点保护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

【巴西的农业产品】

巴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

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

一是南部,大约占国土面积一半,包括温带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土地肥沃、基础设施雄厚、高科技投入大,熟练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该地区生产了巴西大部分的谷物、经济作物和出口粮食。

另一个地区是东北部亚马逊平原地区,雨量分布不均、土地肥沃、基础设施充足、资本雄厚,是林产品,可可、热带水果的重要出口基地。

篇3:高中地理课外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知识,获取途径

现行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 有的只有几句, 许多知识点到为止, 并且教科书中的地理知识信息有些是动态的, 需要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把各种地理事项割裂开来, 孤立理解, 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 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而高考试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方方面面, 知识面远远超出课本内容, 学生有时在做题过程中对出现的新知识点感到茫然, 手足无措, 不知从何下手。现在的高中地理成为了大多数高中生头痛的学科, 甚至成为很多学生放弃的学科, 他们没信心学好。为了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 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扩大知识面, 提高地理素质, 适当补充一些地理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经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思考, 整理总结出地理课外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地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 学习时间紧, 课下时间非常有限, 他们获取地理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教师课上的讲授。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课外知识的选择和运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注意力专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教师把地理课外知识有侧重的、分阶段地穿插在地理课堂中, 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课外知识的关系, 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 课下什么也没记住的现象。教师选用的课外知识要与教科书自然地融为一体, 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 学习地球运动部分时, 课本中没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没有最短航线的阐述, 故需要教师及时补充, 适当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地理题中给出一个区域让学生描述其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的试题较常见。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时, 教师补充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要素: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等, 再通过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把这些要素的基本含义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人文地理部分需要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很多, 比如课本中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阐述很少, 学生只是学习课本的话, 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很难全面,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以我国的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及产业升级为例进行系统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及时活跃课堂气氛, 讲一些有趣的地理常识或者地理奇闻趣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 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 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扩大知识量, 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素质及地理成绩。

二、阅读地理方面的课外书籍

现在的地理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学生没学过的地理事物, 如果教师没有补充, 靠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很难做出正确答案的。比如, 有两道选择题, 一是问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二是问该调水工程早期出现的主要问题。这样的选择题, 只是直接问地理事物的目的和出现的问题, 而没有该事物的相关介绍, 学生都是毫无依据地乱选, 在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之后, 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道文综试卷上的综合题, 问我国北方竹子种在山脉的南坡, 而南方竹子种在山脉北坡的原因, 几乎没有学生能全答对的。在学生不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 不知道竹子不能暴晒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 做不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学生阅读过以上问题的有关文章, 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 我感觉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地理课外知识, 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以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要进行地理课外阅读, 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 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这是地理课外阅读必备的首要条件。在教学期间, 我不断地和学生交流, 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 很多题的知识点都不知道, 感觉到了自己地理知识的贫乏, 想读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希望教师介绍有关书籍等, 可见高中生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第二, 有阅读时间。我们知道高中生课外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学生自己虽然明白考试与阅读之间并不矛盾, 但很多学生很难正确处理自己时间的分配。在家里, 家长往往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 觉得是浪费时间。

第三, 有必要的课外地理读物。从阅读方式看,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电影电视形式, 其次是书本。但是学生没有时间去看电影、电视;从书本来看, 地理阅读内容的界定, 比较困难, 纯粹的地理课外阅读书籍很少, 大量的阅读书籍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地理知识, 如果把这部分也算作地理阅读, 地理阅读方面的书籍很多很多。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地理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指导的方法主要有:结合学生实际介绍合适的地理类阅读书目;教师自己或请电教教师帮助把课外地理知识进行剪辑制成短片或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选取地理类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推荐给学生, 以方便节假日学生观看;适时布置精当的地理阅读任务。通过阅读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参加地理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地理有关的单位, 如天文台、气象台、地震预报台、水文站、自然博物馆、地质陈列馆、海洋水族馆、植物园、动物园、污水处理场以及车站、港口、油田、矿山、钢铁厂、发电厂等。通过观察观测, 如天象观测, 可以利用天文设备测定本地地理纬度;观测日出日落的时刻和方向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观察星座和寻找北极星等。沿江沿海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江海滩涂的观测, 观看海岸侵蚀的情况, 了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 思考宜于发展哪些养殖业等。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 根据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旅游活动, 一方面饱览祖国的美丽风光, 另一方面观察、了解旅游区内的地质、地理、气象、生物和文物古迹与构景的关系, 通过旅游获得知识、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抒发美感, 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师还可进行野外考察, 组织学生亲眼看一看没有见过的地理事物。如地质地貌考察, 选择典型的考察点, 考察特殊的地质构造、奇异的地形和石灰岩溶洞、小型冲积扇等, 观察它们的形态, 分析它们的成因, 评估它们的作用。学生还可考察地质灾害, 了解灾情, 分析原因, 提出对策。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理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等, 让学生观看一些介绍中国或世界的纪录片, 如《美丽中国》《野性俄罗斯》等。

学生通过参加地理课外活动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还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解原来只是抽象概念的一些事物。比如, 很多学生只是知道有一种地貌是冲积扇, 但不能和实物相联系起来, 以至于不会应用, 在做题时根本不知道冲积扇什么形状, 在什么地方形成的, 每次遇到相关的试题都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实际考察过或通过多媒体看过有关视频的话, 他们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4:高中地理巴西的知识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点 生活化教学

地理知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所以关于高中地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但传统地理教学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关于地理教学的新转型——地理生活化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1.关于现如今地理教学现状

受到现行高考制度想影响,许多高中学生都觉得地理这一门学科只是一门增加学业负担的不重要副科,因为为应对高考,许多学生都对地理这门学科采取相对冷淡的应付态度,要么觉得这门学科可有可无,要么只满足一时好奇而不对地理学科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当下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以及普通高中,大多数都没有地理专家背景。而缺乏专业地理背景的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就会局限于课本,大力强调地理事实,就显得课堂内容特别枯燥,就失去了地理情趣。还有些年龄较大、任教时间长的老地理教师,往往在行课时非常严谨的强调地理思维,因此就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让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关于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

地理这门学科作为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而做好地理教学工作。

2.1将地理教材巧妙与环境融合

因为地理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所以在有关地理教学的素材资料方面采用的都是可以全国通用的,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注意将日常生活中关于地理知识的基本常识来带动地理专业知识的讲解,就比如说“星期”和“月相”的联系讲解;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密切影响;再由人们关于衣服颜色上夏季选浅色冬季选深色来辅助理解大气对光照辐射的削弱作用等等。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区域性划分明显,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就要结合其所处环境展开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认识到地理现象和事实。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性台风;新疆吐鲁番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北方地区的春节沙尘暴以及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带划分、地势都可以成为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资源。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地理课程时就要在教材基础上适当的进行生活化的增加、删减和改编。

2.2引导学生“生活化”学习地理知识

基于现如今的高考体制,要让学生立马转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首先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累赘副科,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观察和了解兴趣。就如教授太阳运动这一地理知识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先让学生进行知识推论,再由教师讲解太阳运动的变化规律;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野外考察和手动操作,让学生对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部位等高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用地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广泛作用,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即让地理教学为学生提供求知探索的地理学习态度,从而让地理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受益终身。

3.关于地理生活化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时,要注意掌握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度”,让教学资源既不脱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切忌将地理教学内容盲目与实际生活扯在一起。要积极倡导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将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关联,不要把地理教学当成脱离实际的华美演讲,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也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对待地理学习。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不要只是将生活现象和事例进行罗列,而是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升华,要对选取挖掘的地理生活现象进行有内涵的筛选,地理生活化教材一定是要建立在课本教材基础上的,让学生能基于生活化地理现象又不脱离地理常识的进行课程学习,让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结束语

在新的地理教学观点中,掌握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不仅仅是为学生教授教材知识,更是为学生引导如何正确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一大过程,将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让学生能够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积极自主的展开地理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183-183.

[2]林小鸟.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08.

[3]余森.浇生活之水绽课堂之花——浅谈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6):45-47.

篇5:高中区域地理巴西课件

拉丁美洲概况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称为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有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

1识图要求:

1、北回归线穿过:墨西哥、墨西哥湾、古巴北部 ○

2、赤道穿过:基多、亚马孙河口 ○

3、南回归线穿过:智利、阿根廷、巴拉圭、巴西东南端 ○

4、 55S穿过:火地岛 ○

5、100W穿过:墨西哥高原 ○

6、80W穿过:古巴岛、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南美大陆西侧 ○

赤道附近陆地

7、60W穿过:纵贯南美大陆中部 ○

8、40W穿过:南美大陆(巴西)东部 ○

9、70W穿过:马拉开波湖、智利、安第斯山脉 ○

2拉丁美洲的国家:

1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 2拉丁美洲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3拉丁美洲最南部的国家:阿根廷 4拉丁美洲纬度最北的国家:墨西哥

3气候:热带面积广大、湿热气候为主,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拉丁美洲的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1)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2)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来自太平洋的西风的迎风坡,丰沛的大洋水汽由西风携带,顺地势爬升,形成了丰富的降水。安第斯山的背风坡,这里,安第斯山是一道屏障,阻隔了湿润的西风。山风随地势干燥下行,降水因而十分稀少。由此可见,地形会从地势高低影响气温变化,导致山地垂直景观变化。地形还可从山地迎风坡或背风坡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岛屿:北部南部多岛屿:西印度群岛 (北部),火地岛、麦哲伦海峡(南部)

5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对比:

6高原、山地和平原:

墨西哥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南段)

1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2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3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成因: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终年降水丰沛。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

年受赤道低压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赤道低压两侧的信风均来自海洋,将湿热气流带到内陆。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平原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热带雨林的危机:亚马孙河流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雨林,这里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无论森林储量、植物种类和鸟类、淡水鱼等都非常丰富,是人类珍贵的宝库。目前正遭受严重破坏,外国公司的伐木和刀耕火种的迁移农业热带雨林的破坏,将会导致全球升温,沿海低地面临受海水侵吞的危险,这是全世界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7居民:

人种:混血种人占多数 语言:大多数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人口的分布: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比较温和的高原地区,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增长快。

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人口多在1000万以上,城市化进程快

人口稠密地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

8经济: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湿热条件下的.农业

世界热带经济作物及其分布:

·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等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区。 ·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树、丁香、剑麻、可可、甘蔗、香蕉、咖啡等。

·主要国家:

马来西亚是天然橡胶、油棕的主要生产国,被誉为“橡胶王国”;

椰子和蕉麻主要分布在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的金鸡纳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的坦桑尼亚盛产丁香和剑麻;

科特迪瓦(加纳)的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在拉丁美洲,巴西的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美洲诸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产地;

古巴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大部分土地种植甘蔗,蔗糖产量很高。

9资源丰富 :

矿产: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秘鲁的铜;智利的硝石;

牙买加的铝土;

自然资源:水力: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 植物: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红木、乌木);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世界第一);动物: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 水产:秘鲁附近的渔场

巴西

1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面积: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形:南北两大地形(北:亚马孙平原 南:巴西高原 )

3气候:

亚马孙平原: 热带雨林气候 巴西高原: 热带草原气候

4河流:

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发源于安第斯山,流经赤道地区,全年降水丰富,干流水量极大;平原广阔,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5农业:

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豆、蔗糖、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

6矿产:

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伊塔比拉露天铁矿是巴西最大的铁矿山

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与巴拉圭合作)

7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 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

8城市:

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 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选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 : 1、 位于高原上,气候凉爽。2、靠近河流(巴拉那河)水源充足。3、便于国土开发和中西部发展。

马瑙斯 :该市工业以冶金、电子和机械为主。该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动码头,全长1313米。农产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

阿根廷

1潘帕斯草原的区位因素:

篇6:高中地理 拉丁美洲和巴西教案

学习目标

1、巴拿马运河的地理意义。

2、东西地形的差异。亚马逊河。

3、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主要资源及其分布。

知识内容 位置与范围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通称。这些地区的居民所

用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因此称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北美洲部分,南部是南美洲。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赤道从本区北部穿过,大部分属于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开凿在中美地峡的最

窄处,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道,有“世界桥梁”之誉。运河全长81.3千米,可通航5~10万吨的轮船,约承担了全球货运总量的5%。巴拿马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自1914年通航以来,巴拿马运河长期被美国所占领。巴拿马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直至1999年12月31日才收回运河的主权。

补充:中美地峡是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狭长陆地,是连接南、北美大陆的天然陆桥,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7个国家,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中美地峡多火山、地震,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

地形和河流

拉丁美洲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拉丁美洲的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西部是狭窄绵长的安第斯山脉,全长约900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被称为“南美洲的脊梁”,属于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

南美洲的东部从北向南高原、平原相间分布。北部的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地形坦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亚马孙平原以北是相对破碎的圭亚那高原,以南是巴西高原,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巴西高原西南面是拉普拉塔平原。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全长6400多千米,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可是流量是尼罗河的50倍以上。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上游流经崇山峻岭,多急流瀑布;中下游在宽阔的亚马孙平原上奔流,沿途汇集了上百条大小支流,向东注入大西洋。

湿热为主的气候

拉丁美洲大部

分地区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气候湿热。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也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旱气候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南回归线以南的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平原地域广阔,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南面、北面有低缓的高原,西面有高 耸的山地,平原向东开口,从大西洋来的东南信风、东北信风所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受到高原和山地抬升作用,因而降水丰富。东侧沿岸又有巴西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更增强了整个平原的热湿程度。

丰富的自然资源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近海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区金属矿产丰富,像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本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河流上。秘鲁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热带雨林区为森林宝库,有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阿根廷境内草原广阔,畜牧业发达。阿根廷出口的牛肉,占世界第一位。

南美大陆还有一些独特的动物,像哺乳类的大食蚁兽、卷尾猴等,鸟类的巨嘴鸟等。

复杂种族成分的居民

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成分复杂。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16世纪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殖民者大量侵入;他们又从非洲掠夺、贩卖黑人,来这里的矿山、种植园当奴隶。此外,还有少数为来自亚洲的印度人、华人和日本人。几百年来,印第安人、白人、黑人等互相通婚,他们的后裔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今日拉丁美洲的混血种人。

拉丁美洲人口总数有4.8亿(1996年),居各大洲第四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居世界第二位,但仍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在广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区和沙漠区尚很少有人居住。目前,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经济比较发达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

学生活动

活动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

2、找出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古巴岛和火地岛。

3、简述巴拿马运河的地理意义。

4、找出安第斯山、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5、简述拉美的地形特点。

活动二:读图完成下

列要求。

1、找出拉美最主要两种气候类型分布。

篇7:高中地理水文的知识点

1. 破坏植被:地表径流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2. 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3. 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4. 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5. 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含沙量。

6. 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各要素的影响因素:

流量:

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依据降水量的多少判断;

以冰雪融水为主的河流,依据气温的高低判断;

以湖泊和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比较稳定。

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水位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气候类型。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汛期长;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汛期短。

流速

决定于河道地势落差状况。

含沙量

篇8:高中地理巴西的知识点

高中阶段对于初中地理的复习往往放到讲《国土整治》之前, 四本书一学期复习完, 时间紧, 知识密度大, 对于初中地理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 困难重重, 效果并不理想。初中地理的学习应该渗透到高中地理新授课中, 教师合理安排初中地理内容, 既能帮助学生填充初中地理的空白, 又有助于其理解高中地理知识。这样授课虽然进度稍慢一些, 但效果不错。

我是这样来完成的, 仅供参考。

一、高一学生必备初中地理教材和地图册

让高一新生第一节课就认识到初中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如果初中地理知识缺乏, 那高中地理犹如在建空中楼阁, 难度很大。而由于中考制度的影响, 使学生地理基础又普遍较差。因此我们要把初中地理渗透到高中课程之中, 让学生准备初中地理教材和练习册, 跟随教师的指导, 及时弥补知识缺漏。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重新拾起并不困难。

二、指导学生强化地图

高中地理的学习更多的是借助地图理解识记。所以对于一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一定要落实到地图上, 脑子中逐渐构建数字地球。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忌死记硬背, 却忽视了地图的应用, 甚至有些学生简直是“图盲”, 地图方向、经纬度位置一塌糊涂。所以教师要把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 并要加强地图阅读、识记训练;此外还应该做到图不离手, 对于新闻上、语文课本、政治课本等提到的地名, 我们有意识地查找地图, 识记地图, 并把看地图养成习惯。

三、举例说明初中地理内容的穿插

1. 高一一开学, 不要忙于讲新课, 先拿出一周时间复习初中地理中地球仪的基本知识:经纬线, 经纬度, 经纬网的判读;时区划分;简单的区时计算;日界线的运用。当这些问题解决以后, 对于高一地理中《地球运动及意义》的很多难点也能迎刃而解。

2. 高中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授新课前让学生预习初中地理中气候内容, 了解气候的组成要素、类型、分布。教师在授新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并让学生从地图册上认识其空间分布,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气候成因特点, 新授课的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然后配以适量的练习, 使难点得到巩固。

3. 对于初中地理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可放到新课程的相关章节, 并告诉学生学习方法。例如日本, 我们首先认识其位置, 关于地理位置的描述往往用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位置决定了其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岛国的海陆位置使日本海运发达, 为发达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海运条件;其次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河湖、资源) , 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条件;再次认识日本的人文环境:发达的工农业, 发达的科技, 便利的海运, 发达的对外贸易;最后认识首都和城市、居民。区域地理基本思路都如此, 使学生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

在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时, 需要学生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气候、土壤、河湖) 、人文地理环境 (工农业、交通、科技、政策) 。布置学生预习初中地理相关内容, 把初中地理课本当做必备查阅资料。教师新授课前, 师生对美国的这些知识进行讨论总结, 然后再授新课《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由于前面的铺垫, 新内容也更易理解。对于《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洲水稻种植业》等都可以用此方法使这些世界地理知识得到复习、巩固、深化, 初中世界地理很自然地分块穿插到高中地理当中。对于中国区域地理复习, 地理位置描述要求更精确, 例如东经105度北纬30度是哪个地形区?黄土高原周围被哪些山脉包围?等等。同样用以上方法把初中中国地理分块穿插到《国土整治》章节之中。

篇9:高中地理巴西的知识点

【关键字】高中地理 教学 地理知识点 生活化 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其在提升学生地理相关常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为丰富高中教学体系,增强高中教学多样化提供了积极意义。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点复杂,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组成,并通过两部分的知识要点,搭建起了高中地理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该体系组成要素均来自于生活中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自然相结合,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新时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将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能够在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知识要点讲授的同时,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完成新时期全面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在传统地理教育传承的同时,新课改下,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及理念也在不断作用于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中,造成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出现地域性、资源性、方法性差异,其中在地理教学生活化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主要由以下方面:

(一)以地理生活化教学为代表的先进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冲突仍然存在,且较为明显。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由于受地域限制,出现了地域性教育发展不均衡差异,在地里生活化教学方面尤为明显,在城市地区,由于先进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引进、融入较为透彻,在地理教学生活化方面发展也较为迅速和完善。

(二)地区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地理生活化教学出现地域性差异,实际推广、运用范围、教学效果出现差异。在我国,由于地区性经济发展不均,使地区教育资源软硬件在分配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素质、教学配套设施等方面,这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偏远地区教师更为缺乏,地理教学用具、课程安排上都元逊色于大中型城市。

(三)作为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教学方法是推进地理生活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就现阶段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以引进、研究、融合、推广方面存在有较多问题,这也严重阻碍了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现阶段地理生活化教学中,缺乏较为全面且完善的教育教学理念,现有教学方法仍较单一,且较多都是有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发展而来,难以符合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求,导致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难以达到实际效果。[2]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实现地图专题教学与生活相贴合,以提升学生学习地图,认识地图、读懂地图的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对地图的教学是整个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实现地图教学的简易、高效教学,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對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国季风气候区图的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如下:

教师课前备课:教师根据我国季风气候取得分类,将课程中对季风气候区的认识安排在特定环境之下(学校及学生所处地域),并在结合我国不同季风区不同地理特征知识的基础上,安排课程中学生贴近生活观察到的气候特征交流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将我国季风气候区图中的各区域季风气候特征进行总结,完成当节课程。

教师在课程中:课时前半段,教师可根据地图册,将我国季风区的分类,分类标准,所辖区域进行全面细致讲解,后可在班级内寻找出位于我国不同地域学生,将各自家乡的气候、降水做整体回忆描述,并总结,之后在班级内安排活动课,对各自所处地域的气候降水进行讨论,并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加强对我国季风区大致范围、特征等知识点的记忆。

地图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解决对繁琐地图信息的读取能力,使学生在地图学习中更加简单、更加高效。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加易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际知识点的操作能力,使整个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素质化。在高中地理课作为一门最贴近生活的课程,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入生活,会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简便。

例如:对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如下:

教师可在上一节课中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知识进行讲解,并将知识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并留出生活化操作记录空间,并在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在室外利用影子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之后,结合当时所处季节,记录当时的季节、气候等要素,在对太阳高度角计算后得出太阳此时直射维度,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点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必须要将地理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使地理教学实现来源与生活作用于生活,从而实现高正地理教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小鸟. 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31~33

[2]陈蓓.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研究[J].客场教育与研究,2013(04):47~4

篇10:高中地理西亚的知识点

(1)本区人口有四亿、白种人种;

(2)民族和语言:多民族(阿拉伯、波斯、格鲁吉亚);阿拉伯人占半数、通用阿拉伯语;

(3)宗教: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4)民族风俗: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男人的传统服饰也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有些严格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必须戴黑纱。比较开明的国家,妇女用头巾或披肩代替黑纱,男子多穿西装。

农业

(1)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由于地形以高原为主,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

①分布:在较湿润的高原上或沙漠中有地下水出露的地区。

②生产方式:游牧和半游牧、赶羊群逐水草游动。

③畜产品: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2)种植业:灌溉农业为主

①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

②农产品: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先进的灌溉农业的代表国家是以色列:灌溉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以色列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3)地中海沿岸亚热带水果种植业

①分布:地中海沿岸的平原和丘陵

篇11:高中地理季风的知识点

美洲季风

美洲季风只分布在美国西部沿海一带和南部,只具有某些季风特征,属于较弱季风。南美洲没有季风:从赤道向南或向北,大陆均变窄了,因此限制了极地高压或热低压的形成的范围,且由于其他一些因素如海面与空气温度差别影响而不能形成季风。

北极区没有季风,因为无论在夏季和冬季,北冰洋平均海平面气压都是处于相对低的气压。在高原地区,我国气象学家高由禧先生早就认为存在高原季风。如我国青藏高原,其高原低层大气冬季表现为冷高压,夏季表现为热低压,并形成了高原上独特的低槽(一个切变线低涡环流系统),在热力环流和降水方面都表现出区域的冬夏季反转现象。由于观测资料缺乏,对高原季风的认识相对较少。

篇12:高中地理植被的知识点

植被含义和分类

1.含义;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

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

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植物群落:

在自然界,任何植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区城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构成植物群落。

一般来说,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丰富;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地方,只有少数高等植物能够适应,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植物群落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的种类、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

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4.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热量——纬度。

(2)降水——气候或海陆位置。

(3)地形:

①类型;②海拔(垂直差异);

③坡向(阳坡、阴坡);④坡度(坡度越大,植被越少)。

(4)水源——河流。

(5)土壤。

(6)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具体的植被)。

(7)人类活动。

5.影响生物种类多样的因素

(1)气候:热量和降水。

(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3)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

(4)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

(5)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

(6)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远近。

(7)优势物种。

6.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该地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

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上一篇:高三备考指导五下一篇:“吃”出来的科技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