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发展集团

2024-05-03

中关村发展集团(精选6篇)

篇1:中关村发展集团

91科技集团许泽玮参加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8“创·时代”金秋音

乐节 助力青年创业创新

图为: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8“创·时代”金秋音乐节现场

2018年10月15日,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指导,3W集团主办,中关村创业大街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协办的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8“创·时代”金秋音乐节活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佩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锋、91科技集团董事长、CEO许泽玮以及其他优秀创业者到现场与来宾分享创业经历,并且,还邀请到了优秀的歌手和音乐人用歌声点燃创业激情。

本次活动将音乐活力与创业精神相结合,并充分展示双创优秀成果,推动双创事业更加蓬勃开展,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图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佩金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佩金在发表欢迎致辞时说:以音乐这种的艺术表现形式,透过创业者的经验和感受分享,弘扬和抒发了创新创业精神,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使创新创业的感受走出象牙塔、走出实验室、走出写字楼,走近每一个市民、学生,使创新创业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正是我们区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起助力此次音乐会举办的初衷。

图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锋发表讲话说:此次音乐节实现了与校园创业创新活动和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机衔接,在指导与激励年轻创业者奋勇向前的同时,也为校园进一步增添了艺术气息。相信这会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的携手、一场智慧与灵感的碰撞。

图为:91科技集团董事长、CEO许泽玮为北航校友分享创业经历

作为北航校友,91科技集团董事长、CEO许泽玮向自己的学弟学妹表达殷切期望:从“创业者”到“企业家”,一定要有无畏的精神,敢于做一名“探险家”。企业家应该永远想的是干出一番事业,而不是赚每一笔快钱。

据了解,许泽玮虽然已从北航毕业,但他仍然经常回到北航。2015年,许泽玮参加“北航互联网法治论坛第5讲”活动,受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及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员,成为北航法学院最年轻的兼职教授。同年,许泽玮受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创业导师。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年校外导师工作会暨企业高端人才需求论坛召开,许泽玮又当选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从北航学子到创业者,到兼职教授、创业导师,再到研究生指导教师,改变的只是身份,不变的是许泽玮对母校一如既往的深情。

尽管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许泽玮“老师”尤其乐意“常回家看看”。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校友企业家•师生创新创业论坛,许泽玮作为杰出校友出席,分享创业故事。2017年,首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许泽玮又带来主题演讲,为校友们分享了创业六大军规。像这样的导师讲座或创业分享,许泽玮都尽量安排时间到场,他也将此视为自己回报母校的方式和作为兼职教师应尽的职责。

除了教师身份,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企业家俱乐部成立,许泽玮当选为北航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同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校友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届校友创新创业论坛上,许泽玮还当选为北京校友会副会长。2016年,在“货币论战,亮耀北航”的货币主题高端金融论坛上,许泽玮又当选为北航金融俱乐部副理事长。这些校友组织身份既激励他黾勉奋发,以做一个优秀的北航人鞭策自己,也让他有更大的责任为母校做出更多的贡献。

图为:91科技集团董事长、CE0许泽玮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杰出校友代表发言

源于许泽玮的母校情结,创业以来,91科技集团就一直致力校企合作,参与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项活动。2014年,91科技集团就与北航经济管理学院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科研及项目合作等领域展开合作。当年,北航举行第二十四届“冯如杯”竞赛,91科技集团又担任大赛合作方,许泽玮到场参加并参观作品展示。201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91科技集团支持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征组歌》交响合唱音乐会,用北航学子的歌声唱响对英烈的祭奠、对历史的铭记。

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91科技集团联合主办了“乡村中国梦——2016贵州石门青少年英才北京行赠书交流活动”,为助力贫困地区青少年成长贡献力量。同年,由北航校友总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北航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举行,91科技集团参加专场招聘活动,为北航学子提供了一大批极具吸引力的就业和实习岗位。如今,91科技集团活跃着一批北航人的身影,他们也成为公司的重要财富和力量。

2018年6月24日,许泽玮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参加活动,并作了“感恩祖国与时代 致敬奋斗的青春”的发言,讲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及创业成长经历。鼓励毕业生参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工程,报效祖国,建功新时代,成为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人,无比荣耀、无上光荣的“强国一代”!并预祝2018届毕业生拥有最美的奋斗青春,拥有无限光明的前途未来。

未来,91科技集团会继续深入与北航等高校的合作,许泽玮也将自己的创业经历与高校学子分享,鼓励更多的青年创业创新,让他们少走弯路,早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篇2:中关村发展集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的活跃,人类进入了强强竞争的新时代。同时,众多的机遇和障碍也接踵而至,而靠形象赢得市场则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社会在进步,企业在发展,科技在腾飞,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同类产品间的差异也正逐渐缩小,企业文化和形象的魅力开始不知不觉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

为什么人们一看到红色“M”形标志,便自然地想到麦当劳的特色快餐,为什么一提到“ 让我们做的更好”,便联想到菲利蒲电子家族的辉煌成就,而打着红色领结的“老人头”总让人对肯德基过目难忘。这个就是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

我们公司-波鸿集团-在内地率先引入CIS建设,旨在将我们的文化进一步的扩大,为实现企业愿景更上一层楼而努力奋斗。跟国际大公司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作为公司的一份子,就我们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以下一些个人意见,供我们CIS策划参考。

1,管理者垂范: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的领军人物应在这一阶段引起足够的重视,自己的言行和企业文化一致,与宣传方向一致,给员工映证,表明企业推广文化的决心。俗语说“言传莫若身教,管理者每一个细节的缺失都会给通过辛苦付出才换来的成果打上折扣。

2,广泛开展培训:

(1)内部培训:企业的文化传播使者对文化进行宣传,不断总

结企业的事例并进行整理,固化企业文化在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心目中的印象;尽可能迅速有效的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在员工当中进行生动的辐射、克隆,但是所有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展现同世界一流企业相同的让员工满意的形象。一旦拥有了这套完美的文化,我们就必须有效的传播固定下来,坚持执行。一定要把文化反应在行为上,不要让文化远离实际,不要让精神远离行为。执行者一定要毫不妥协的维持价值观;

(2)外部培训:公司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员工职业培训或者自主爱好培训,这对一个公司“员工满意度”的提升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也是公司目前需要注重的一个大方面。

3,固定宣传节奏:按计划出版企业内部宣传刊物,或者信息简报,让大家及时充分了解企业,关心企业。总经理办公室应负责承担诸如:稿件征集、内部编辑等工作。刊物的内容可以多样化,但必须将出版的节奏固定下来,切忌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4,有效开展活动:针对企业内部沟通与交流不畅,员工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等问题,企业需要在全体员工范围内,定期开展主题性竞技活动,拓展活动等,以增强员工之间的协同性。

5,宣奖典型:针对不同的部门,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罚款制度。若条件允许,可直接成立社团组织,设立社团章程制度,享受权利义务,可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在社团中设立晋级制度,调节多方积极性。此做法类似于公会,但我们更需要注重以企业为重。

6,VI攻略:在公司办公区、办公室、形象墙等地,将确定的理念,提倡的价值观做成美观典雅的宣传版,它既是企业文化的灌输,也是企业环境的装饰。在细节中渗透企业文化,从整体上体现企业精神。

7,提升共同的品牌:注重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树立企业公益形象,可以建立奖学金,捐助希望小学等。一方面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使员工无形增值;另一方面培养企业员工爱心,倡导企业道德。

千虚不如一实,企业文化是“实”的积累,而不是“花”的堆砌。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如陈年佳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员工嗅其醇香,品其美味,使企业在竞争中经久不衰,创造永世神话。

篇3:中关村:产业集群引领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成立由九个相关部委参加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1+6”部分政策获批延长适用期限,国务院新批复同意开展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所得税、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技术转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股东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等四项政策试点,“高校十条”、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等一批市级层面创新政策文件出台。

加速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人才特区,不断增强10个海外联络处对人才的吸附效应。 成立全国首家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

优化空间规模和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格局。完善一区十六园工作体系。完成“641”产业中重点产业联盟。

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举办 “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中关村论坛年会,申办成功2015年世界科技园协会年会。拓展国际化发展渠道。

篇4:中关村发展集团:顺应大势做文章

过去的一年是中关村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关村发展集团取得创新大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关村管委会的有力指导下,在市区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集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一个定位,双维目标,三项标准”的战略思路,主动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常态,谋篇布局,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为示范区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关村发展集团(下简称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3.2亿元,利润总额13.3亿元,分别完成计划的149%和166%,同比增长47%和42%,总资产达到了960.8亿,归属母公司的净资产213亿,同比增长8%和14%,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集团利用自有资金、代持政府资金和设立基金决策投资了85个项目,投资金额达到了22.2亿元,为海淀、房山、门头沟等区服务落地项目达到30个,园区开发投资完成了127.3亿元,是近几年完成最好的一年。

新增科技载体经营面积达到25.8万平方米,科技金融“百千万”平台服务支持规模达到了900亿,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近三年的任务,可以说这是发展集团成立以来各项指标完成最好的一年,确保了“十二五”的胜利收官。

办成六件大事

一年来,集团坚持一切从中关村示范区的全局出发,顺应发展大势,重点推进了六件大事:

其一,顺应打造经济结构的“大势”,多维度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瞄准最前沿的技术和高端产业集群,按照国家和首都集成电路布局,围绕企业人才团队、服务平台、空间等要素,多维度打造产业生态链,支持中芯二期40纳米工艺实现了量产,28纳米生产线具备每月6000片生产能力,支持紫光展锐的整合,英特尔、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跟进入资,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设计公司,开工建设了国内首家专业的集成电路设计园,投资设立了IC设计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产业组织和服务能力。通过基金投资、并购了一批重点企业、关键项目,制造子基金完成了对瑞典SILEX项目的股权收购,设计子基金牵头社会资本对美国OV项目进行全额收购,打造世界领先的图像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联合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共同投资了美国上市公司ISSI项目,填补了本公司在DRAM和SRAM两个产品市场供应上的空白。

其二,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完善了支持创业创新的“领创”服务体系。针对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以及天使投资、创业导师、新型孵化器等服务支撑不足的问题,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和孵化体系。创新性地推出了中关村领创金融,以金融孵化器的新理念,快捷、高效果地为创业企业提供小额、无实物抵押担保的资金支持,已服务了44家企业,累积资金达到3165万元;积极打造了创新型孵化器,推出中关村领创空间,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虚拟服务平台和线下实体服务空间,实现了中关村、硅谷、保定等多个城市落地和互联运营;发起组建了中关村合众天使投资联盟,筹设中关村天使投资母基金,进一步布局创业投资链上游,不断完善创业生态环境。

其三,顺应京津冀发展“大势”,搭建起区域协同创新的“一司一金”新平台。为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出“一司一金,双重架构”的区域合作共享,并实现了落地。成立了中关村投资协同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十家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的国内首支区域协同创新投资基金,设立了母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建立天津滨海新区,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规划建设,推进保定创新中心、徐州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合作,深入参与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其四,顺应中关村国际化的“大势”,完成硅谷业务“一司一金一中心”的布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瞄准全球科技创新最前沿的美国硅谷,按照“引进来,走出去,在当地”的思路,积极布局“一司一金一中心”的架构,在硅谷设立了海外子公司、合资公司和创新中心。硅谷创新中心首批入孵企业5家,入驻及挂牌企业8家,举办了硅谷高层次华人交流会等多场大型活动,成为中关村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加大了对海外高端项目的投资,孵化与引进力度,丹华基金新增投资项目15个,投资金额1889万美元,累计投资项目达到了31个,投资额达到3541万美元,帮助加拿大项目Graphite和剑桥Achilles公司的在京落地,有力推动了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对接。

其五,顺应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势”,加大顶尖人才项目全方位的支持。坚持把引进和支持全球顶尖人才团队和项目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支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特别是紧密配合中科院王中林院士团队的需求,以中关村微纳能源公司为项目平台,在规划、资金、用地、载体建设和产业孵化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和推动,顺利地实现了项目地块的摘牌,集团在市级资金的支持基础上出资1亿元,支持王中林院士科研团队的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正式搭建。

其六,顺应中关村“一核多中心”布局的“大势”,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按照示范区“一区十六园”布局,着眼于解决远郊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相对薄弱,产业结构需要优化提升的问题,积极构建“一核多中心”创新平台,完善和提升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支持与配合海淀区中关村核心区建设,在核心区开工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图,与启迪控股、海淀置业共同设立公司支持中关村大街的改造,参与大上地地区、软件城等规划建设,积极探索远郊、郊区创新中心平台建设,在房山成立运营了中关村前沿的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服务创新平台,疏解和引领核心区企业到京郊创新及创业,已有13个研究项目和创新企业确认入驻。在延庆规划建设“长城脚下的创新家园”,已取得了一些区块土地的一级开发授权,并承接中关村核心区功能调整,并对河北张家口等周围地区形成引领和辐射。

nlc202309081328

经过几年的努力,集团“十二五”各项任务顺利收官,圆满地实现了“三个千亿”的目标,即运营管理资产达到了1010亿元,总投资规模达到了1018万亿元,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融资能力达到了1263亿元,已经成为北京市推动中关村发展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体平台,具备了担当更大责任,承担更大任务的能力。

创新发展“十三五”

展望未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三五”发展的蓝图,将“创新发展”的理念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能源形势,要求继续集中力量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能、化解矛盾、补给短板上取得更大的成效。中关村作为我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在中关村管委会的组织引领下,深入实施“1+6”、“新四条”、“新新四条”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新的历史台阶,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增添了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强大信心和强劲动力。

下一步,发展集团将深入贯彻学习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所承载的使命责任和面临的重大机遇,努力实现服务示范区的能力、资产和效益三个翻番,为中关村的发展争做“四个贡献”。

一是为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做出新贡献,进一步盯住高校、海外和有影响力的企业三个方面,围绕项目引进人才、“三位一体”地统筹创新资源配备,集中力量支持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二是为构建“一核多中心”的创新平台做出新贡献。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做强中关村核心区,推动郊区逐步形成一批创新的中心,用大数据做好产业组织,用“互联网+”做产业服务,引领提升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和新产业承载能力,增强新城承载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的能力,带动所在区域的发展。

三是为助推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做出新贡献。主动对接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要求,充分发挥“一司一金”统筹平台的作用,整合带动中关村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要素,积极输出中关村创新理念、品牌和管理模式,形成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四是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新贡献。面向创新创业新需求,以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为导向,以专业化为特色,做大担保,做强租赁和小贷,做优基金系,打造一体化、综合性的金融一体服务体系,结合天使引导基金、天使成长营、天使联盟以及集团运营和参与的众创空间等资源,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环境。

到2020年,中关村要建设成为具有产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发展集团一定牢记使命,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有力指导下,依靠各区、各相关委办局的大力支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奋力拼搏、开拓创新,进一步发挥好国有资本推动支持科技创新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为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新的贡献。

篇5:中关村发展集团

加强交流合作

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2011年6月17日)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相聚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科技园,非常高兴在此做兰州市园区产业项目推介,与大家畅谈经济合作,共商发展大计。首先,我代表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向各位嘉宾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多年来给予兰州建设和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兰州市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

一、独特的比较优势是投资兰州的基础条件 兰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0万人,辖5区3县。古代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今日兰州,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比 较优势。

一是区位条件优越。兰州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也是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节点城市,从兰州到欧洲的陆路运输只需12天,比海上运输时间缩短30天左右。

二是工业基础较好。兰州作为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具有较强的工业配套发展能力。

三是要素优势突出。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土地、电力、煤炭、天然气、成品油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丰富,目前年过境天然气660亿立方米,原油2000万吨,成品油3300万吨,发电量170亿千瓦时,特别是兰州电网供电量达到270.9亿千瓦时,占甘肃全省供电量的40%左右,可以为各类企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

四是交通网络完善。兰州是全国9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有4条铁路干线和6条国道在这里交汇,有7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连,中川机场与国内外40多个城市通航。随着兰州铁路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兰渝 2 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兰客运专线等现代化铁路枢纽和重要干线的加快建设,未来将有十个方向的19条铁路在这里交汇,其中高铁六条,兰州连通全国乃至中亚的枢纽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五是商贸物流活跃。兰州是东连中部和沿海地区、西接青藏和新疆的物流大通道,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兰州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目前兰州的市场辐射面覆盖周边8个省区和3亿多人口,在开拓西部大市场中具有明显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

六是科技实力雄厚。兰州集中了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一批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密度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创业型试点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兰州新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是投资兰州的新平台和新空间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甘肃和兰州的发展给予了新的定位和支持。《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 3 心经济区率先发展,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甘肃省“中心带动”的区域发展战略,我们把握兰州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提出了“再造兰州”的发展战略,就是坚持老城改造提升与新区开发建设并重,“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面推进”,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全力推进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以及八个县区的产业园区建设,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

兰州新区的优势条件: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臵,距兰州市区38.5公里,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起步发展区24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空间开阔,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发展非农产业和大规模开发建设。特别是拥有航空港和铁路双重优势,中川机场是西北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和欧亚航路备降机场,市区至新区的高速铁路正在加快建设。

兰州新区的发展定位:从国家层面来讲,建成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从西部层面来讲,建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重要集聚区,沟通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示范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从甘肃省层面来讲,建成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沟通全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以形成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着力点,突出特色,远近结合,打造产业强城、多湖水城、生态绿城、现代新城。分期目标是,到2015年,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及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备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兰白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左右。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 亿元左右。到2030 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左右。

兰州新区的发展策略:近期产业主导、远期以产促城、远景产城融合。特别是坚持打造枢纽、引领区域,产业先导、产城融合,安全优先、合理布局,协调城乡、一体发展,着眼于集聚、集约、集群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仓储等服务业,建设高度集聚的新型产业发展区。

在全力加快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我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工作也全面启动实施。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10年全区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由国家批准建立,目前区内入驻各类企业500多家,两区已成为西北重要的自主创新载体、高端人才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将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产业的集聚发展。兰州高新区重点发展以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主的高、新、尖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兰州经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精细化工、有色冶金、6 航空航天、轻工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

随着兰州新区加快建设,两个国家级开发增容扩区全面实施,兰州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板块经济体系,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创业搭建了新的广阔平台和空间。

三、多元支柱产业是投资兰州的重要抓手 为了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我市确定了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目标,就是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兰州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八个县区的产业园区为主要平台(简称“3+8”板块经济体系),推动城市结构大调整和三次产业大转型,集中发展培育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元支柱产业,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石油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化产业集群、精细化工材料产业链、化工与精细化工和石油储备四个方向,进一步壮大炼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

二是有色冶金产业。重点发展铝冶炼及加工产业链、钢及钢材产业链、铁合金及其产业链和炭素及其产业链 7 四个方向,加快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炭素等行业的整合,建设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

三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石化装备集群、风电装备产业链、专用设备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自动化信息产业集群五个方向,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能源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水电、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火电及煤综合利用、热电联产、低温核供热和生物能源六个方向,打造电力、太阳能技术、煤炭综合利用、清洁供热、核能等产业链,做大做强能源和新能源产业。

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五个方向,放大现有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优势,做大做强人体疫苗、动物疫苗、现代中(藏)药、重离子束治疗技术、生物育种等主导产品,建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

六是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新型服务业、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务业和大众服务业六个方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服务业发展,建设连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中亚西亚 8 的西北现代服务业中心。

七是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丝路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和标志性旅游节会品牌五个方向,致力打造“西部夏都、如兰之州、美丽之旅”的特色旅游,彰显“黄河第一都”的城市形象。

八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和现代创意农业五个方向,壮大“兰州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一月红提、西甜瓜等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北菜南调生产基地。

这些重点发展培育的多元支柱产业,既是我们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我们按照控制论和系统工程的思想,把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制定了《兰州市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规划》,做到“一个产业、一批主体企业、一批重点项目、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融资平台”,围绕以上八个方向的40个产业链,凝炼了468个招商引资项目,为国内外客商投资兰州提供了重要的抓手。

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投资兰州的根本保障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城市,素有开放包容的历史传统和城市性格,交流合作、共促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

面对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为了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回报,我们以强化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在全市持续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推进纵向和横向流程再造,全面规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行为、办公秩序、协调机制和内部监督程序,简化审批环节,集中办理事项,变“一站式”办公为“一键式”服务,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全市的行政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兰州新区建设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中,对于符合产业规划、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扶持发展领域的投资项目,我们将从项目审批、土地保障、税收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提供最大程度的优惠和支持政策,使广大投资者在兰州投资安心、生活舒心、发展更有信心。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丰台园、海淀园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核心经济功能区。在当前区 10 域经济加快融合发展的形势下,兰州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产业结构、市场对接、资源整合等方面互补性很强,有着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

从中关村科技园区来讲,一是拥有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理念,打造出了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创新高地;二是园区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三是人才荟萃,创新活跃,形成了强烈的创新创业氛围;四是资金雄厚,实力强大,具有较强的生产要素积聚辐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为我们承接转移提供了优质资源。

从兰州市来讲,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点城市,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叠加支持和强劲的后发优势,一是兰州较强的市场集散优势,可以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兰州土地资源丰富,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价格优惠的足够用地;三是兰州丰富的天然气、成品油、电力、煤炭等多种能源,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四是兰州的人力资源富足,成本较低,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较强的人力支持。

今天的推介会上,我市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 11 将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海淀园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兰州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合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和相关方面能够进一步关心支持兰州发展,进一步拓宽在兰州的投资领域,进一步加强对接、深化合作。

第十七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于今年7月5日在兰州举办,这次节会以“开放、开发、合作、发展”为主题,将开展内容丰富的投资贸易和洽谈活动,是国内外客商了解兰州、认识兰州、投资兰州的重要窗口。我们也诚挚邀请各位嘉宾和朋友莅临参会,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黄河之滨,再叙友情,共话发展!

篇6:中关村发展集团

关键词:产业联盟,自主创新,中关村

一、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的背景:中关村园区创新系统

中关村园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已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发展到了世界一流科技园;已从以招商引资、土地出让、“贸工技”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了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创新为根本的内生式发展阶段;已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机制较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系统。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关村园区面临着全球化技术转移和科技竞争方式的重大变化,国际区域间的竞争及园区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依托中关村创新系统进行联合创新已成为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中关村创新系统集中了中国自主创新的优势资源,是中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期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中国应对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寻求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重大战略突破口。首先,中关村创新系统拥有国家顶级的知识创新系统。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密集、最顶尖的科研资源,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68所著名大学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270家科研机构。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1个,占全国28%。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2个,占全国22%。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占全国20%。有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65个。第二,中关村创新系统有全国最活跃的创新企业。中关村地区是中国目前创新企业数量最多、最为密集的地区。园区内企业数量达到17000多家,大部分为高科技企业,每年新认定的创新型企业超过4000家。第三,中关村创新系统具有全国领先的创新基础条件。中关村拥有全国最丰富、学历层次最高的人才资源。拥有国内领先的创新基础设施,建成了9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8个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拥有首都政治资源,包括政策、法律法规、媒体宣传等资源。第四,中关村创新系统拥有全国最大的潜在市场需求资源。几乎所有的国内超大型企业和部分跨国公司的亚洲业务都将总部设在北京,政府采购的决策中心在北京,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也产生了庞大市场需求。第五,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中关村创新系统建设。中关村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20多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5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要求并出台了支持中关村做强的八条政策措施,北京市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二十三条意见》,决定“举全市之力,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本节数据来自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二、中关村产业联盟的快速发展及原因(一)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快、创新多

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快速、类型丰富。从2002年中关村第一个产业联盟-TD-SCDMA联盟成立至今,中关村地区已成立了20多家产业联盟,包含了研发合作、技术标准、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和社会规则等5种类型的联盟。据初步了解,中关村产业联盟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中关村产业联盟所覆盖的产业范围广。中关村产业联盟覆盖了软件、集成电路、通讯、互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环境保护、手机动漫等多个产业领域,有的是中关村当前的支柱产业,有的是具有重大发展潜力且当前需要大力培育的产业。这些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期或跨越式发展阶段,有很多产业共性问题需要解决。

中关村产业联盟在很多方面具有创新性。中关村产业联盟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内没有其他地方的产业联盟建设可以借鉴,再加上国内产业联盟建设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就需要联盟建设的各个主体进行各种制度创新。中关村产业联盟在联盟的法律形式、治理方式、管理方式及联盟的很多工作上都具有创新性。

(二)中关村产业联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关村是国内领先的区域创新系统,产学研合作有意愿和基础。中关村有大量的原始创新需要产业化,研究机构需要与产业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中关村有大量活跃的创新型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联合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二,中关村以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产业联盟有客观需求。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高、风险大,企业需要联合创新以分担创新的成本和风险。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快,技术转化的周期短,技术交叉融合多,产学研需要加强合作。第三,信息产业具有显著的网络特性,创新产品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和技术标准的竞争,信息产业必须搞联合创新。

第三,中关村产业联盟的快速发展与中关村园区内的企业特性相关。中关村企业中,既有行业龙头企业,如联想、中星微、大唐等,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首先,行业龙头企业尽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国际竞争中尚处于弱势,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上受制于国外,有联合进行技术突围的要求。企业有意愿自发组成产业联盟,如闪联技术标准产业联盟。第二,中小企业虽有很强的创新活力,但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企业竞争,需要联合起来达到规模经济,迈过一定的市场门槛。

第四,中关村拥有独特的首都资源,通过联合易于获取。中关村具有两类独特的首都资源,一是政府资源,即国家每年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投入,如对下一代互联网、TD-SCDMA、AVS等技术,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二是市场资源,全球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有一半以上在北京,国家161家中央企业有120多家总部在北京,政府采购的决策中心在北京,北京本地市场特别是2008年奥运市场需求巨大。中关村在争取和利用这些资源上具有区位上的便利,通过联合更有利于获得这些资源。

第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是中关村产业联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北京市政府特别是中关村管委会在长期的工作探索中认识到,产业联盟是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早在2002年就开始提出要设立产业联盟,之后在各类文件中都提到了要通过产业联盟建设带动产业发展,2007年1月专门制定了全国首个《产业联盟支持政策》,明确对产业联盟各项工作的支持手段和资金支持额度。

三、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的特点

(一)中关村产业联盟实践形式丰富,以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和市场合作产业联盟为主 课题组调研的20家产业联盟中,研发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和社会规则产业联盟等五类联盟都有实践。这五类联盟都是基于创新的联盟,都是为创新服务的。突出特点是,产业链合作联盟和市场合作联盟占据了绝大部分。这种结构与中关村园区的创新特点是相符的。中关村园区科研机构多,原始创新突出,但产业化面临巨大挑战,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有利于解决原始创新的产业化瓶颈。其次,中关村聚集了大量有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市场合作联盟有利于中小企业通过合作达到规模经济。

(二)中关村产业联盟在法律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国内产业联盟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障碍是法律形式问题。国外产业联盟有多种形式,有的设立为非盈利组织,有的设立为公司,有的只是根据协议协调行动。从实践看,国外的产业联盟多数为非盈利组织。国内对非盈利组织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

中关村产业联盟采取了多种灵活方式解决法律形式问题。有的采用了协议形式,有的设立为公司,多数联盟采用了行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分会的形式。由于国内对行业协会的规定比较灵活,中关村管委会作为园区协会主管部门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态度,以协会形式注册的联盟较好解决了法律身分问题,为联盟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区域环境条件。

(三)中关村产业联盟是企业主导的组织

从联盟形成看,中关村产业联盟基本上都是企业自发形成的组织。从运行机制看,中关村产业联盟建立了企业主导的治理结构。多数联盟采用了行业协会的法律形式,在治理上实行“成员大会-理事会-秘书处”或“理事会-秘书处”的结构。少数联盟采用了协议形式,在治理上实行集体协商的方式。个别联盟采用了公司形式,在治理上采用了“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的结构。不管联盟采用何种形式,成员企业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不进行任何直接干涉。

(四)中关村产业联盟是市场导向的组织,以解决产业创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中关村产业联盟一般为解决产业创新中的特定问题而设立,即联盟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中关村产业联盟虽然多数采用了行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分会的法律形式,但是并没有像行业协会那样只是制定类似“促进行业发展”的一般性目标,而是设立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如研发某项技术,打造某项创新技术的产业链等。由于联盟的目标高度聚焦,联盟在资源投入和工作计划上相对确定,目标也容易实现。

中关村园区以及园区外的相关企业参与联盟的积极性很高。企业参与联盟的积极性高的原因在于联盟的目标是帮助企业解决创新中的具体问题,多数是企业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联盟企业都是业务相关企业,对业务和市场非常了解。因此,联盟很容易建立有效的治理,从而保证了联盟的市场导向。

(五)中关村产业联盟有区域性联盟,也有全国性联盟,都由国内企业主导

课题组调研的20家产业联盟中,6家是区域性联盟,14家是全国性联盟或以北京为主的全国性联盟。无论是区域联盟还是全国联盟,都是国内企业自主的联盟。

部分联盟开始走向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员的国际化。如闪联联盟积极吸引国外企业参与以利用国外的技术和市场资源。二是业务的国际化。如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联盟,在业务上与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提高了成员的创新能力。

(六)中关村产业联盟整体上处于发育阶段,很多工作尚在探索中

产业联盟在国内是新事物,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关村又走在全国前列,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不多。总的来说,中关村产业联盟整体上还处于发育阶段,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如在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背景下园区如何建立促进联盟发展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园区如何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促进联盟发展;如何尽快建立完善联盟的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等。

四、中关村产业联盟对创新的作用

(一)中关村产业联盟促进了园区内企业和产业的创新

中关村不同类型的产业联盟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园区企业的创新。

闪联技术标准联盟抓住3C融合的机会,制定了闪联标准。闪联标准V1.0版本包含了204项发明专利,全部为联盟成员企业所有。2005年,闪联标准已成为国家行业推荐标准。2007年闪联国际标准提案在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以14:1的高票数通过委员会提案,成为最终委员会提案(FCD)。国内电子信息企业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上长期受制于人,闪联标准成为国内企业技术突围的重要突破口。

闪联技术工程中心是闪联技术标准联盟核心成员共同投资成立的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共同研发闪联技术标准的共性技术。工程中心不仅集中了一批技术专才从事研发活动,而且还将部分研发项目分配到成员企业,发挥了成员企业的技术专长,提高了成员企业的研发能力,减少了重复投入,加快了产品进入市场的步伐。

TD-SCDMA产业联盟是中关村主要的产业链合作联盟。国内企业提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SCDMA后,商业化过程面临产业链协调发展的问题。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商业化要求整个系统同步推进,芯片、系统设备、终端、应用、测试设备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就会阻碍商业化步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上下游企业组建了TD-SCDMA产业联盟,成员企业协调投资、共享技术和信息,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运营商的信心也不断增强。

中关村市场合作联盟对企业和产业的创新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联合开拓创新产品的市场;共同学习、统一认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共建研发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如长风联盟通过将下游企业吸引到联盟中,扩大了市场空间。下一代互联网联盟建立了成员企业统一共享的Ipv6测试中心,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7+1”饲料联盟通过联合采购,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是中关村的社会规则联盟。2004年联盟与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联合编制了《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标准》、《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室内空气卫生质量标准》,并推动北京市将其设定为强制性技术标准。该标准的实施不仅推动了环保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有利于保障卫生工作者和患者的健康。

(二)中关村产业联盟丰富和促进了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带动了国内产业创新

中关村产业联盟增强了区域创新网络。出口软件联盟、长风联盟、下一代互联网联盟等市场合作联盟建立同行业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闪联联盟、TD-SCDMA联盟、AVS联盟等建立了区域内企业间和产学研间的合作关系。

中关村产业联盟联合了区域外的创新资源,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关村拥有突出的知识创新资源,一些重要的技术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之下,中关村的产业力量常常无法支持创新技术的产业化。中关村必须联合全国的产业资源,才能完成整个创新过程。中关村产业联盟通过联合全国创新资源,极大地提高了中关村的创新能力。如科学院计算所研发的AVS数字音视频技术标准,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产业链不完善,受到国外技术标准的压制。2004年,计算所联合TCL、创维、华为、海信、海尔、浪潮、长虹、上海广电、中兴通讯等十二家国内电子制造企业发起成立AVS产业联盟,共同推动国内技术标准的商业化,成效显著。

中关村产业联盟将区域创新能力辐射到全国,带动了国内产业创新。中关村产业联盟多为全国性联盟,这些联盟组成了全国性的创新网络。以TD-SCDMA联盟为例,TD-SCDMA技术标准起源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由大唐集团开发。大唐集团拥有TD-SCDMA技术标准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知识产权。组建产业联盟后,大唐集团向成员企业免费提供所持有的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产业联盟帮助成员开发上下游产品,使得相关企业能迅速进入该产业。联盟成员多为北京以外的企业,包括华为、联想、中兴、南方高科、华立、普天、TCL、上海展迅、重邮科信、海信、宁波波导、广州新邮通等遍布全国各地的40家企业。

五、中关村产

(一)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大力支持联盟建设,但不干预联盟的运营

北京市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关村管委会在中关村产业联盟的设立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联盟形成阶段,政府部门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支持手段各式各样,如资金支持、提供办公场地、通过项目支持。政府的支持是建立在企业自发基础上的,企业的需求和自发组织是基础,政府的支持起加速作用。

在联盟运行阶段,政府不进行任何的直接干涉,各类联盟均以“自发、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进行运作。政府只是对联盟的发展保持密切关注和进行必要评估,对政府支持的(二)结合区内企业特性建设产业联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80%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具有极强的创新活力,但规模小、资源匮乏、市场能力弱,创新成功率较低,难以单独与国外大企业竞争。政府部门支持中小创新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有利于中小创新企业跨越一定的市场门槛,提高创新成功率。中关村大力发展市场合作产业联盟符合园区企业特点,抓住了区域创新的关键矛盾。

园区内形成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正在从产业跟随者发展为产业领先者。这不仅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还要具备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在技术标准上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部门支持园区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走联合创新的道路,帮助园区龙头企业转变为全球产业竞争的领先者。

(三)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结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展战略联盟建设

中关村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重点产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些产业具有显著的网络特性,需走联合创新道路。中关村围绕这些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标准产业联

中关村产业联盟的发展还着眼于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于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如环保联盟、生物医药外包联盟、创意产业联盟、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等,都为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四)以促进产业创新为目标,从支持单个企业创新转向支持整个产业创新 中关村发展产业联盟反映了政府部门支持创新的政策思路的重大转变,即以促进产业创新为目标,从支持单个企业创新转向支持整个产业创新。中关村园区政府支持产业联盟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效果,主要表现在:为产业群体突破创造机会,以少量政府资源整合产业资源实现联合创新,引导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产业,利用联盟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五)鼓励联盟对外开放,发挥园区创新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 园区政府鼓励园区产业联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全国创新机构加入园区联盟,也鼓励全国的创新机构到园区设立产业联盟,利用中关村的各种创新资源。实践表明,园区产业联盟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园区的创新,也开始在一些战略性产业的创新中发挥全国性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

(六)要积极进行制度、组织治理、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 国内有关产业联盟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联盟的治理和内部管理也没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式,需要政府、联盟、企业等各个主体在联盟建设过程中探索、创新。中关村产业联盟经过几年的运作,在制度、组织治理、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创新。

(本文为“产业联盟与创新”专题调研报告分报告)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袁东明

执笔 来源:国研报告

上一篇:三界收费站员工宿舍卫生管理办法下一篇:二七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