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的作文

2024-04-09

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的作文(通用16篇)

篇1: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的作文

篇一: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假如没有了书:瓦特的蒸汽机就无法飞速地转动,更别说工业革命地爆发;如果没有了书,居里夫人将无法发现镭的存在,那么也就没有今天反射性物质对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如果没有书,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又有何用?,可见,书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我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吧:美国以前的总统林肯小时候家庭非常贫穷,由于他的家庭环境太贫穷,迫于生活,父亲没有办法供他读书,他连一年级也没有毕业。他每天跟着父亲一起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林肯自幼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由于没有钱买书,所以他每天东奔西跑,向富裕的人家借书来看。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总是抱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常读书读到深夜也不肯上床睡觉。林肯不断地读书,不断吸收书中的精华,最后成为了美国第十六人总统,还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了吧,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时间,让我们学到更多知识,同时也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林肯不就是如此么?有些同学可能会说“我们现在很幸福啊,不需要改变。”可是,你们好好想想,对于那些农村的孩子,他们没有钱,甚至连吃穿都是问题,如果他们不通过读书走出农村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农村了,林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啊。

所以,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吸取书中的精华吧!

篇2: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的作文

歌声让我们懂得:每个人的救世主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不向命运低头,只要付出努力和艰辛,一切都可以得到改变。

某一天,在与一个同学聊天的时候,我们谈到了另一个叫子燕的高中女同学的近况。子燕出生在农村,她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不好。念高中的时候,她一直都是学校的救济对象。

因为条件不允许,她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一年四季总是那么几件衣服,周末也总是待在宿舍哪里也不去,但她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后来我便没有了她的消息。这个同学说子燕现在在一家外企工作,成了高级白领,经常有机会出国。这让人羡慕不已。

想当初,念高中的时候,贫富同学之间的距离很大。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不是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受人关注,这么一个相貌平平、生活拮据的学生,大概不会被人多看一眼。谁曾想到她会有这么一个光芒四射的未来?

穷山沟里出来的丫头,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穷苦生活历史,变成了金凤凰,可谓命好。她当初认真念书,吃苦磨炼,考取大学,不就为了有个好未来吗?如今她做到了。

芸芸众生,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命运。有的人生来就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有的人生来却食不果腹,吃尽苦头。其实,他们只是人生的起点不同而已,但从起点到终点的漫长人生道路,却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走。

而这个过程,足以让我们改变一切。

我曾经在工作和情感双重失败的打击下痛不欲生,这个时候,朋友讲了贝多芬和海伦·凯勒的故事给我听,他说:“世界上有失去听觉的音乐家,也有聋哑的盲人作家,而你只是一个暂时失去工作和情感的人而已。你的这点儿委屈算什么?”

朋友问我:“你知道贝多芬最伟大的地方是哪里吗?”

我当然知道贝多芬的不幸。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很小的时候就有了“音乐神童”的美誉。但不幸的是他25岁患耳疾,到30岁的时候,他的听力急剧下降,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但是他没有绝望,依然立志在余生依旧从事音乐创作,在既看不到眼前的乐谱也听不到丝毫的琴音的情况下,他成功地创作了《第九交响曲》。

“我宁愿相信他是上天派来拯救绝望的人们的使者,而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界的精灵。不可否认,他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但他最伟大的地方绝不是给音乐界创作了一些天才作品,而是他自身创造的奇迹,他给整个人类带来了一种力量,一种挑战命运的力量。”朋友的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

想想,还有什么比一个音乐家失去听觉更可怕的?可是失去听觉后的音乐家生活得比以前更精彩,当时的我只是站在了人生的低谷而已,人生的道路总有一些起起落落。

当别人站在顶峰的时候,不要急躁,也不要放弃自己,只要自己有信心,只要自己坚持不懈,不断往上攀登,总有那么一天,你也会傲踞雄峰。

当你站在顶峰回首这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一切其实很容易,不过是在这一生中,你一直都在做自己的主人而已。

篇3: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的作文

关键词:阅读习惯,高中语文教学,培养

“阅读改变人生”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期调查类访谈节目, 包括金庸在内的十位社会名人畅谈了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对他们人生的巨大影响。反观今天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确实令人担忧。

一、高中语文阅读现状存在的问题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的制约, 高中学生的阅读出现以下不良情况: (1) 埋首“题海”, 根本没有时间阅读; (2) 认识肤浅, 不把阅读当回事, 根本没有认识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的影响; (3)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草草看过, 根本没有写读书笔记、做摘记等的阅读习惯; (4) 读书看报上网时间很多, 但由于缺乏对阅读材料的选择, 往往看一些内容低俗、不健康的东西, 如暴力作品甚至黄色内容, 这类东西学生看比不看危害更大。

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优秀作品的阅读是多么迫在眉睫。

二、培养高中学生阅读习惯的意义、作用

1.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 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 要实现这一点, 大量、广泛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文学的社会作用在文艺理论研究中一般分为认知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这三方面。[1]文学的认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文字来再现现实生活, 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揭示生活的真实方面;文学的教育作用表现在文学往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 甚至是思想斗争的重要武器, 历来的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感和坚强的性格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文学不仅具有认知作用、教育作用, 而且具有美感作用, 对于陶冶人的性情, 培养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仅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伪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而且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高中阶段, 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 正因为文学作品的这些本质属性, 才决定了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如看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学生, 才会更敬畏生命, 珍惜生命;看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学生, 才会更明白什么是永不言败的执著;看过《安妮日记》的学生, 才会更了解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文学作品的本质是以形象的语言文字来再现现实世界, 因此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我们来研究一下近年的高考试题就不难发现高考试题“贴近生活、关注时事”的命题原则。如2006年江苏卷的语用题:下面是一位导游为台湾某中学旅行团作的解说词, 表达有不妥之处, 指出并提点修改意见。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 今天我为大家导游, 感到很荣幸。中山陵是孙先生长眠之处, 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 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又如2009年江西卷的作文命题“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话题, 写一篇议论文”, 江苏卷作文题“品味时尚”, 这些命题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平时没有读书看报看新闻的阅读习惯, 不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 没有积累丰富的知识, 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决胜高考。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所谓非智力因素, 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这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2]。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会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 文学作品中的伟大人物的坚强、执著、永不言败的精神都会对阅读者的情感、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 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崇高的、值得人尊重的人物, 如《感动中国》节目报道的放弃读研机会到边远山区支教的大学生徐本禹、身患绝症却依然为孩子们唱歌筹钱的歌手丛飞、在悬崖峭壁的天梯上坚守教育的二坪坝小学教师李建林夫妇, 还有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那些感人的场面, 都足以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 学会了坚强;在平等中长大的孩子, 学会了自信;在斥责中长大的孩子, 学会了懦弱”。[3]培养学生多了解一些名言警句、名人事迹,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完善的人格,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即使是在学生有高考压力的高中阶段,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也是十分重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三、培养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方法、途径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基础阶段, 学生在课业负担相对轻松的小学、初中, 进行阅读的时间会充裕一些, 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高中学习确实很紧张, 若脱离实际要求学生在作业繁多的情况下, 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让学生愿意读,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方法。培养高中学生语文阅读的习惯, 关键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1. 课外阅读, 课内激趣。

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方面, 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 看到报刊杂志上一些短小通俗、意义深邃的短文, 利用课前几分钟读给学生听, 告诉他们摘自哪里, 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去读这类文章。以前我任教的班级, 后来许多学生都喜欢看《读者》、《扬子晚报》、《杂文报》等我常推荐的读物。而对中长篇文学著作的推荐更要注意方法的巧妙, 教师不妨作一回“说书先生”, 利用活动课或语文课, 把一些故事性强、有看头、有听头的小说讲给学生听。我曾经试验过这种方法, 学生刚刚升入高中, 我利用语文课的时间, 把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当故事讲给学生听, 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调查, 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去借阅了这两本书。只有学生确实觉得某些书有“看头”, 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 要想学生课外去多看, 课内教师就要多激趣。为学生讲故事也是方法之一。

2. 视听结合, 电视为媒。

过去讲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是“读书看报”, 现在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完善, 电视、网络都可以是阅读的对象。电视媒体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 有着其它如报纸、杂志等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它立体直观、生动引人,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去看一些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电视栏目, 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对话》、《小崔说事》等节目, 增加学生对天下大事的关心,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又能增加学生的知识。

3. 形式多样, 动手动口。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仅停留在口头, 那是空洞的, 一定要有实践性的环节, 如每周让学生写一写读书笔记, 定期办一份手抄报或课前来一个阅读心得的小演讲, 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自己看到的精彩故事或朗读自己看到的优美文章等, 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目的就是督促学生课外多阅读,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知识改变命运, 阅读改变人生”,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阅读阶段, 高中生精力充沛, 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正在初步形成, 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努力改变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状况。

参考文献

[1]文艺基本理论.高等教材.

[2]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现代教学理论选讲.

篇4:阅读,改变人生的厚度和宽度

关键字:阅读;知识;人生

一、阅读在人生中的意义

英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培根曾经告诉我们:“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当我们读鲁迅的书时,我们会被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之心所感动,读范仲淹时我们会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所打动;当我们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时会为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意志所折服。从阅读中吸取的精神食量,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给予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力量。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会令人睿智豁达而举止优雅,它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增加人生的厚度。阅读中获得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可以坦然的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境遇。人的精神也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一个饱览诗书的人,他的精神气度绝对与缺少阅读的人有所不同,常年阅读的积累,他会显得更加的成熟稳重和温文儒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我们每个人都不甘于平庸,可是往往有很多人总在不知不觉中已沦为平庸之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坚持一生的理想和充实厚重的内心,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盲目从众,昏昏度日,缺少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真思考。唯有阅读可以祛除内心的浮躁,让我们的心沉浸宁静的文字世界里,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的同时反思人生的意义。经历了丰富阅读的人生会大有不同,吸收着先辈的经验,再加上自己在阅读中的一点点积累,一次次成长,最后我们的灵魂也得到升华。

二、如何养成看书的好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如何陪养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前人是怎样阅读的。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由于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于是太夫人就只有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来教他识字。欧阳修从小好学、孜孜不倦,很陕读完了家中所能读的书。他不得不去附近的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但他必须把书按时还回去,所以每当阅读到一些好的片段时,他就马上抄写下来慢慢品读。由于欧阳修从小就酷爱读书,经过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凭借自己后来的学习和努力,最终成为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鲁迅先生年少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也特别刻苦,由于成绩优异,学校给他奖励了一枚金质的奖章。他拿到奖章后,立刻就拿去南京鼓楼街卖掉,然后买了许多自己喜欢看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夜里天寒或者疲惫时,他就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咀嚼直到辣得额头直冒汗,然后继续看书。他就是用这种办法坚持苦读,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关于前人刻苦读书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以上两位前辈的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阅读的宝贵经验。在我看来,首先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当我们真正的喜欢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倾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它,这样我们就会享受到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其次,阅读要有毅力,不论寒暑,要勇于克服现实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坚持学习。最后,每个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不同的阅读方法。一般来说,阅读有精读和细读。有的书籍属于泛读以增加我们阅读量和开阔我们的视野,有些经典的书应该精读来慢慢品味书中的奥妙。其次,要做读书笔记,这是一个思考和积累的过程。做的笔记越多说明我们的收获就越多,日积月累,增加我们知识的同时让我们受益终生。

三、我们该读什么书

现代社会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传播途径也非常广泛,我们的日常阅读应有所选择。看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的朋友,好的朋友和给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提供忠实的建议和有益的指导。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由于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再者课堂中的学习,可能会造成对于老师和教材的过度依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味被动的接受知识,却很少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没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有,我们在要学习好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一些优秀的书籍。根据北京开卷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6年第1周(12.28-1.3)畅销书排行榜TOP10名单,排名前三的“开卷非虚构类”书分别是白岩松的《白说》、乔汉娜·贝斯福《私密花园:一本探索奇景的手绘涂色书》、龙应台的《目送》,“开卷虚构类”类图书前三名分别是《族Ⅳ-奥丁之渊》、《三体》、《追风景的人》,这些都是当下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应该不断的去阅读。

有的阅读是为了考试,有的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然而阅读的本质是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因为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阅读可以丰富人生智慧和增加人生阅历,让我们在文字世界里感悟人生百态;阅读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也让我们生命变得更精彩。

篇5:以改变自己为题的作文

创新和改变不代表骄傲,也不等于闭门造车,否定现实。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曾说: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的母亲!在创新和改变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态度;要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思想。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创新,是学习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万丈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前进,走向成功之路。改变,是学习的引导者。它就像一个指南针,在迷失的路途中指引正确的方向,引领人们走出迷茫,走向目标,迈向成功!

自己的欠缺,只有自己知晓,面对学习,我还不够谨慎、谦虚,未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今后,我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突破,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变通自己的方法,不断创新,向学习的巅峰冲刺!

创新,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吸取前人的经验,汲取前辈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欠缺。李可染曾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

篇6:以改变自己为题的作文

我总是认为别人的衣服没有被洗,为什么不考虑你的窗户没有被洗呢?当你发现这是你的窗户时,不要感到羞愧。

岩石在海里沉默了很多年,一句话也没说。你也必须直接面对岩石并撞击它们吗?我不认为你会,因为你知道如何改变自己,这样你就不会撞到石头沉入大海。不要总是责怪上帝不公平。每次都让自己成为考试的最后一名。首先,看看你是否完成了作业,擦亮你的窗户,看看你最近为学习付出了多少。如果你最近玩得太多了,那就改变吧,然后最后一名的位置也会因为你而改变。

改变你自己,让你的梦想成真。汶川地震瞬间将房子夷为灰烬,并与美丽的舞蹈家廖凡开了一个大玩笑,使她失去了双腿。对一个舞者来说,失去双腿无疑意味着舞蹈之路的终结和梦想的破灭。然而,她擦亮了窗户,学会了如何在轮椅上跳舞,所以她回到了自己喜欢的舞台,梦想着这一帆能让她再次驶向成功的彼岸。

改变自己不仅是自己的需要,也是别人的需要。你想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而别人需要一个更完美的你,所以要学会改变自己。

改变你自己,让你的梦想成真,让你自己更完美,让别人更喜欢你,让......

篇7:以改变为题的作文300字

那天,我就呆呆的看这黑板,刘越对刘林说:“看那个呆子,呆头呆脑,像个傻子一样。”我听了,立刻站起来,用我的眼睛瞪着他“什么?你说我什么?你在说我一遍。”刘越得意洋洋的对我说“哼!4816515!(翻译过来就是“死不要脸母老虎”).从这开始,我从文静走向野蛮,从温柔走向了粗暴!

还有那次,我碰都没有碰刘林,他竟骂起我来,我说不过他,只好用我的“九阴白骨爪”来对付他,抓他,疼的他“嗷嗷!”值叫。

篇8: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的作文

一、征文范围

以“悦读改变人生,悦读助我成长”为主要内容。稿件的内容应积极向上、紧扣主题、观点鲜明,具有推广阅读、推介好书的价值。稿件将在组织评审、筛选后统一报送参加全国评选。

二、征文时间

征文活动时间为2015年5月15日—9月15日。9月15日—9月30日为征文评审阶段。12月10日前为公示表彰期。

三、征文要求

1.文体不限,稿件中所涉及的图书作品,在同类著述中居于上乘,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成果。

2.稿件须为原创作品,一经发现抄袭侵权行为,将取消参赛资格;

3.稿件格式:以Word文档提交,原则上征文活动不接受纸质文稿;

4.参赛稿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四、公示表彰

活动最终评出全国奖60名。其中,一等奖10名,奖品:1000元+2014年大众最喜爱的50本图书一套;二等奖20名,奖品:500元+2014年大众最喜爱的50本图书一套;三等奖30名,奖品:2014年大众最喜爱的50本图书一套。

本次获奖作品还将汇集在一起出版发行“全民阅读报刊行——悦读改变人生征文集”。获奖稿件作者自动成为“全民阅读报刊行优秀荐书人”称号。

投稿邮箱:hhzszzs@sina.com

篇9:阅读改变人生

我们常说“阅读改变人生”,下面为同学们列举的这些文化名人,他们的读书心得又是什么呢?希望此文能帮助渴望学会阅读的同学。

费孝通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这位年届百岁的世纪老人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他说:“强国梦从读书开始。一介书生,一片赤诚。江村的光芒,点亮了人生道路,也照耀着中国的未来。”

何祚庥

1927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积极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

何祚庥说:“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理。读书的魅力在于它为人们追求真理铺展了道路。当一个人决心为真理而战的时候,他就必定成为勇士。”

茅于轼

1929年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此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械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93年以后连续三届被选入美国权威部门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

茅于轼的读书心得:用书籍丰富人生。读书让精神丰厚,让心灵充盈,让思想纵横捭阖。不囿于一门学术,穿越壁垒,拓展视野,终成大家。

二月河

二月河的前半生都是在“厚积”,而读书搜集史料则是他“厚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他500万字的清帝系列历史小说《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传遍中国,走红海外。

二月河说:“随缘读书,学问自在。读书不求甚解也其乐无穷;读书偶得甚解,则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余秋雨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余秋雨说:“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分平庸的困扰。”

肖复兴

1947年出生,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品已出版50余种,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篇10:以改变为题的作文300字

小时候,我很不懂事,总是让爸爸妈妈买很多我喜欢的东西,要求他们带我去好玩的地方。上面的种种,爸爸妈妈都有求必应,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只有稍有不顺心就对他们乱发脾气。现在我长大了,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他们白天上班,晚上辅导我写作业,我发现他们脸上的皱纹比以前明显了,头上也多了些白头发,他们变老了。

我觉得我应该做些什么了。

现在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我会轮流帮他们洗脚捶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知道他们关心我的学习,所以我现在上课比以前认真多了,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不但如此,每天晚上回家我会主动复习功课,周末放假会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篇11:以改变为题的作文记叙文

曾经,那疲惫的身躯一直像铁索一般禁锢着她,她如同身陷牢狱之中,只能通过一扇窗看着远远的天空。可如果她心向远方,必定能看见星辰大海。

小时候,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便踏上了与音乐肩并肩的道路。与同龄人相比,她没有出色的身材,没有自信的内心,只剩下胆怯与自卑。尽管她也是一位平凡的钢琴求学者。

当她第一次看见那舞台上的黑色三角琴,身穿燕尾服的演奏家,她仿佛想象出了演奏家纤细的手指,渴望与强烈的喜爱立即涌上了心头。可她忍住了,若想坐在圣洁的钢琴前,就要先让自己变得优秀。舞台上的一片黑暗,她将要用冰冷的双手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可黑暗始终没有淹没恐惧的眼神,掩盖不了她剧烈颤抖的身体。灯光猛地一亮,她的瞳孔忽然放大……

聚光灯下,她闭着眼睛,仿佛回到了几年前。她害怕辛苦,害怕没日没夜地练琴,五线谱犹如一座大山压在她的身上。她苦,她累,她实在不愿意再立起手指,她想放弃了。

“你怎么这么容易倒下?”“你看人家都那么努力地练琴,你呢?”“快点,继续!”一句又一句的训斥缭绕在耳边。她的灵魂早已进入一个一个琴键上,在这个梦寐以求的舞台上……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她的指尖跳动着,眼神一扫往日的疲倦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坚毅。这个女孩像一只破茧的蝶,展翅飞翔于这个广阔舞台,跳跃的音符,舞动的琴音,充盈着自信与喜悦。她改变了,改变了那个胆怯自卑的自己。

那个努力的她,就是我。我始终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背后历尽辛酸,总有一天我会改变我自己。

篇12:以改变为题作文600字

那时我特喜欢顶嘴,老师说的话都被我接上了,把老师气得快没晕过去。不过,老师也有法宝,那就是写“状纸”,一封又一封的“状纸”放入我的书包,被带到家长那里。不用说,爸妈看了就更生气了,本来我的成绩就不怎么样,现在又无缘无故地来了这么多“状纸”,这万一别人问起来该怎么说啊!

可爸妈越是责备我,我越是改不了。

一天,我和平常一样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在上面仔细地讲课。时间一长,我又坐不住了,在下面做起了小动作。但我的“秘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所有人在注视这我,老师终于开口了:“许多同学都在认真地听课,只有你——童江钇——在做小动作,你以为自己很聪明啊,其实你是在害自己,你就是‘绣花枕头稻草包’!”老师的这番话就像一颗炸弹飞入了我的耳朵。

一阵批评过后,所有同学都朝着我笑。我突然觉得,每一声笑,都是一根针,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

篇13:教师何以改变学生的人生

所谓教师的教育影响力, 是指教师在与他人 (主要是指学生) 的交往中, 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1] 这种力量产生于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利, 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 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学生起着感召、推动和控制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不仅是靠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利, 更主要的是靠教师对学生的义务感、责任心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等, 而这些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信任及教师的态度等影响源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来自教师的影响源也是学生的学业、能力、品格等方面产生“马太效应”式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那些得到教师关注、信任的学生, 会感到自己是有尊严、有人格的人。在潜移默化当中, 他们增强了自信, 获取了信心并且得到了前行的动力, 从而他们会自觉地朝更高的目标迈进;而对于那些受到教师不公正待遇、对自己能力不信任, 教师给予的不是关注而是漠视, 甚至是冷嘲热讽的学生来说, 这些意味着痛苦、伤害和打击。这些源自教师的影响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进取心, 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同时这些师源性的伤害也冷却了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让学生变得麻木, 使他们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了冷漠, 并对他们人生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可见,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来自教师的影响源对学生的发展影响重大, 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 也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与学生片面发展的原因。它能给予学生信心和希望, 也可能熄灭学生的希望, 毁灭家庭的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影响源, 也是能够改变学生人生的“重要他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 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当牢记在教学活动当中, 自己不仅是在传授知识, 也是在促成学生品质形成与能力的发展, 更是在改变学生人生的过程。遗憾的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这种影响并没有得到教师们足够的重视。

二、教师凭何改变学生的人生:角色赋予的教育影响源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教育专业工作者, 通过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等角色, 改变影响着学生。教师角色的专业性、特殊性和示范性使教师成为一个丰富的重要的教育影响源, 对学生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1.教师关注对学生的影响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关注与期待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些备受教师“照顾”的学生, 经常会得到教师的赞扬与鼓励, 即使犯了错误, 教师也会从宽处理。在这样的教师关注下, 师生共享着彼此的欣赏与认可, 这类学生会更喜欢老师, 更愿意做老师的好学生, 从而激起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而教师最容易轻视、忽视甚至歧视的是那些“学困生”以及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他们常常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与节奏, 不仅得不到教师的关注, 而且还会因为对学业的越来越不感兴趣, 学习成绩的下降等原因受到更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只有痛苦的等待, 以及对自己的无奈。随着学校教育对他们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最终可能导致他们选择放弃学校教育。

事实上,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种渴望, 渴望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并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认可。然而, 传统的“应试升学”的教育观, 选拔的是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非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学校、教师都将目光集中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为依据, 将学生的一切向成绩“看齐”, 即“一好百好”。而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自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与期待。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常常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发展而保障少数学生发展的基础展开的。我们常会听到学生如此地“抱怨”:“老师要求做难题时, 他从不看我, 而总是看我的同桌。”还有的学生说:“数学老师就从不往我这里看!”正是在教师这些细小教学行为中, 学生读出了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 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与判断, 在此基础上学生给予着回应。[2] 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也是教师在传统教育观下所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教师的态度又称教师的教育态度, 是指教师对学生和教育所具有的认识、感情、行为特征各个侧面的比较持续性的反应倾向或反应准备状态。[3] 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 笔者主要结合教师态度中的这三种成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认知态度。

其实, 教师首先是“人”, 然后才是“师”, [4] 教师在认识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 会因个人的喜、好、厌、恶等对学生做出判断, 进而对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态度。但是作为“教师”的人不能因为自己作为“人”的教师的原因而对学生在教育上持有不公正的态度。因此,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认知态度。再者, 认知是情感与意向的基础, 从这个层面上讲, 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情感互动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评价不同, 进而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及行为。

(2) 情感态度。

促使教师的教育情感产生的原因很多, 但无论如何,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保持健康的教育情感并且尽量避免不健康教育情感的产生。教师的教育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健康的教育情感集中体现在教师之爱上, 即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教育情感。这种爱是存在于师生交往的每时每刻, 是具体的、鲜活的, 是可见可感的。由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爱和关注, 对于那些相信教师言行具有符号意义的学生来说, 在没有得到教师爱的同时, 他们也放弃了自己;对于那些自主意识很强的学生来说, 他们会产生叛逆、对立的情绪, 他们会和老师“对着干”, 甚至表现出憎恨老师、学校的情绪。

(3) 意向态度。

教育的过程即是师生间交往的过程, 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 学生也在影响着教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当中的主导位置, 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不当的言语及行为, 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无论在何时、何地, 对任何学生都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态度, 并使自己的情绪、言语及行为处于理想的状态, 教师的教育行为就更贴近教育的内在规律, 并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同时, 行为对认知也具有反向作用。

3.教师信任对学生的影响

在学校这个教育和文化的共同体中, 信任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无法想象没有信任的教育何以可能。[5]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泰德·塞泽曾言:“若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 我们就教不好学生。”而在当前, 有一些教师并没有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而且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受到顿悟、飞跃等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也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重视, 教师更多的是以学生当下的状态去断定他们将来的发展。教师的主观世界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学生自身的客观世界, 学生正在遭受教师的“信任危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危机突出地表现在以“分数取向”对学生能力的判断上。教师以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成绩为依据, 对于一些学困生以及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不闻不问, 只要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捣乱, 便任其“自由发展”, 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能力及发展不抱希望、失去信心;采取不屑或放弃的态度, 这便是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教师的不信任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 这会让他们失去踏上成功之路的力量——自信。

付出信任是很难避免风险的, 付出信任意味着要承担责任, 这也是部分教师不愿轻易给予学困生信任的另一原因。当教师对学生付出信任之后, 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引导学生, 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 从而加以指导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若事与愿违, 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 即学生辜负了教师的信任, 信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此时教师很可能经受不住心理的考验, 认为自己没有正确地认识一个学生从而导致自己教师权威的降低或损害到其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等等。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更重要的是一种行动, 一种勇于面对未知的未来并且经得起心理考验的行动。

三、教师如何改变学生的人生:丰富有效的教育路径

来自教师的影响源对学生的发展影响重大,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能力的发展及健康心理的维持中。教师需要正视来自自身的影响, 并且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响, 让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路径。

1.教师要有真正的“教育关注”

(1)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以“应试升学”为主的教育下, 教师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被塑造”、“被改造”的对象, 教师需要摒弃这种传统的“学生观”。从人的根本需求、人的根本目的上讲, 学生是学习怎样生存的人;学生是学生怎样生活的人;学生是学习如何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怎样使生命有价值的人。[6] 因而, 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是追求进步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可以获得成功的。只有观念的转变, 教师才能给予每位学生以关注与期望。

(2) 教师要改进教育方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 (Gardner) 的多元智力理论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告诉我们, 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位学生的发展道路及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 在教育方法上,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 而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 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这要求教师采取不同水平、方式的教育方法, 对每位学生的培养建立在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上, 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才能促使学生学有所成。

(3) 教师要树立“教育关注”的理念。

所谓“教育关注”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者要从专业的角度和职业的角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提供每个学生公平参与教育的机会, 并分享每个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与细微改变。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 让“教育关注”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且要为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提供指导和帮助。“教育关注”的理念意味着教师能够让每位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意味着教师能够读出每位学生心中的想法;意味着教师能够觉察出学困生及来自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进步与变化;意味着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跳动。

2.教师要有积极的教育态度

(1) 教师要广播师爱。

雅斯贝尔斯认为,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 一个人的本来面目之所以能在爱他的人眼里显现出来, 首先是因为, 爱是人生存的第一要素。[7] 可以说, 爱在教育理论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被视为教育的灵魂和教育的本质。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情感才是教师本应具备的健康的教育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和关切态度, 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8] 教师之爱是一种理智的爱、积极肯定的爱、激励学生奋发的爱;教师会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当中,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乐意接受的。研究表明, 教师之爱, 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心, 然后通过情感方面积极的“正迁移”作用, 发展学生对同学、对家人、对人类、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爱心。[9]59教师的爱要覆盖每位学生, 要感化每位学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才会在自己的学业上逐渐取得成绩, 在自己人生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2) 教师要自我调节。

近年来, 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使得一些教师出现了焦虑、倦怠、抑郁等心理问题, 困扰着不少教师。而教师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教育系统产生教育事故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心理障碍已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影响了对学生的健康培养。[4] 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调节心态, 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竞争与合作, 学会生存与关心。教师应当意识到, 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做支持, 教师的知识再渊博, 也不可能让学生有可亲可敬之感。

(3) 教师要注重修身。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真实地反映着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态度, 而这些都对学生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自我素质的修养过程, 就是要努力做到为人师表的过程。教师要能够“师表”, 所“表”的内容就应该成为自己的内在素质。[9]187因此, 对教师为人师表的要求会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积极的意义。教师的自我修养过程既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的需要, 也是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对教师提出的作为人的“教师”的要求, 即, 教与学是“相长”的。

3.教师要有给力的“教育信任”

本文所指的“教育信任”主要是指对学校中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的一种信任的姿态、情感和精神, 它包括主体对自我的信任和对他人的信任。教师要有给力的“教育信任”, 应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

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 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为标准来判断学生、信任学生是不可取的。若我们将人置于生命的视野之下, 我们就会对学生充满期望;相信学生, 就会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时空。[9]63教师应当坚信“天下无不可教之人”的箴言, 相信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愿望, 有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有自觉改正错误的心向。

(2) 教师要树立可信的教师形象。

教师应该从解决围绕在学生身上的各种平凡小事做起, 在面对问题学生时, 更多的是反省自身, 将身为教师的责任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对于学困生以及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来说, 如果他们感受到教师是真地信任他们, 那么他们就愿意和教师亲近, 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此时教师几句引领的话语, 胜过一堆空泛的说教, 教师的信任将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3) 教师要信守“给力”的教育承诺。

有社会学家认为信任可以被认为是多次承诺得以履行而实现的物化结果。承诺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可行途径的起点, “在所有用来维持信任的细微努力中, 信守承诺最具有说服力。”[10] 其实, 我们也可以将教学活动看做师生间互相承诺的过程。学生选择学校教育是相信教师能够传递给他们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润泽他们的生命, 相信自己会在教师的关爱之下成为个“理想的人”, 这是学生对教师职业能力的信任, 也是学生对教师做出的承诺;而教师对学生的承诺便是不放弃、不漠视每个学生。即使学生有缺点、犯了错误, 教师也应该信守着自己作为“教师”的人的应有承诺, 相信学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并对他们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胡朝兵, 张大均.论教师的权威、威信与教育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4) :24.

[2]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63.

[3]厉爱民.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师生心理因素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03 (3) :70-73.

[4]明庆华, 程斯辉.论作为“人”的教师[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1) :85-88.

[5]明庆华, 王明雷.教育信任:学校交际文化建设的基石[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11) :72-75.

[6]程斯辉, 明庆华.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 :22-27.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92.

[8]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蔡汀,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727.

[9]朱小蔓, 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篇14:以阅读改变人生为题的作文

“‘聚起来是一团火,散开去是满天星,站出来是中流砥柱。这是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使命,该组织是由鹤童2008年5月12日发起成立的,可以说是灾难把大家凝聚起来了。”

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嘉珂已经陪鹤童走过了二十年春秋。曾经行医国外、驰骋商界,最终不忘初心,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学识经营起一家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集团。他凭借自己的一颗医者之心,创全国之先,探索民间养老结构新模式,经几十年求索,用爱与责任守护着老人晚年的幸福和尊严。

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发生之时,鹤童曾联合全国数十家养老机构组建了“5·12孤老孤残长期照护小分队”,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在随后几年的青海玉树4·14、四川雅安4·20和云南鲁甸8·03等数次抗震救灾中开展志愿服务,长照联盟体现了“专业组织、有序参与、有效服务”的民间救灾力量,经历过一次次紧急志愿照护行动的考验与洗礼。它开创了“中国紧急救灾应急联合照护模式”,并荣获2010年度“第六届中华慈善奖”。

2014年12月1日,第十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宣布成立“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作为总会的分支机构,独立运行开展工作。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长期照护行业,《慈善》杂志采访了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嘉珂。

三次发展:论坛—联盟—专委会

《慈善》杂志:长期照护专委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的,您当时为什么想建立一个这样的组织?

方嘉珂:长期照护专委会最初发端于1999年“汇丰中华慈善老人关怀项目”,自2000年开始,该项目每年在北京举办“全国老人院院长培训班”和“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培养出全国长期照护机构管理者2000余名。2008年的时候,发生了5·12汶川地震,鹤童马上就动员全国各省市区的数十家养老机构组成“5·12孤老孤残长期照护小分队”抵达灾区抗震救灾,后更名为“长期照护全国联盟”,之后又经历了三次大的灾难,逐渐成熟起来。所以说长照联盟在灾难中从事紧急救援服务,常态下始终致力于全国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行业的发展。

可以说是灾难把全国从事长期照护行业的组织凝聚了起来,但最根本还是源于中国的地震应急救灾机制的不完善。因为在灾难发生时,首先是武警、部队指战员们在第一时间到地震现场把人从废墟中挖出来。其次,医生护士对挖出来的伤员进行抢救。而最后,从死亡线上幸存下来的人在恢复期需要照护,也即照顾与护理,长期照护也即长期的照顾与护理,这包括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目前从政府角度方面,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有一个支持性的灾区照护,因此,缺少这一环,而长照联盟恰恰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所以这个组织应运而生。

而中华慈善总会是该组织的举办单位,鹤童是承办单位,汇丰银行是资助单位。这三个单位从2000年开始,逐渐推动了中国民间力量兴办养老服务的发展。历时十四年后,在2014年12月第十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决定成立“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长照”。

《慈善》杂志:专委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方嘉珂: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将致力于提高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需要长期照护者的尊严与生活质量,提升长期照护专业人员的技能,维护长期照护专业人员的权益,增强长期照护机构和从业者行业的归属感,推广长期照护现代技术与成果,使长期照护业成为中国新兴的行业,促进长期照护行业健康发展,从而造福数以千万计的高龄、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和残疾人。

主要工作内容比如: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照护;搭建企业、社会爱心人事支持长期照护机构发展的募集平台,创新和研发长期照护示范项目;组织学习和推广国内外长期照护新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并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行业评鉴,推动长期照护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承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委托的长期照护机构指导、改善、运营、连锁加盟等服务;倡导长期照护相关政策与法规;研发长期照护服务与保险业的对接等。

作为中华慈善总会下属的二级法人机构,长照联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全国院长培训班、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到2008年灾难中应运而生的长照联盟,再到2014年12月的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这是一个“三级跳”的过程。

两条道路:公益性和专业化

席间,记者还参观了长照联盟的资料展区。这里面展览的有鹤童走过20年来的重要活动,有长照联盟主办的《照护与关怀》杂志,有汇丰中华慈善敬老计划故事集,鹤童2015老年人春节联欢晚会等宣传册子……看着眼前一本本的书籍,听着一点一滴的讲解,脑海中浮现一幕幕镜像,灾难中重生的同胞、失能老年人有人陪伴时露出的孩童般的笑脸、残疾人得到救助后的感动、老人家属的感激之情……

长照联盟其实走的是两条道路,一是公益之路,一是专业化之路。公益之路就是一直倡导的“非营利”,首先体现在组织架构方面,不设股东,没有所谓的分红;其次,财务管理是“零基预算”,也就是所有的利润都回馈于服务对象和基层员工,以及用于院舍基础设施的再投入;最后,是面向社会健康型老年人所开展的活动都是免费的。

另一条道路是专业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证老年人晚年尊严”是鹤童非营利机构始终坚持的服务理念,他们奉行“帮天下儿女尽孝,替党和政府分忧”的宗旨,鹤童研发了老年人匀浆膳制作技术、建立延安医院生命关怀病房、创建鹤童老人护理职业培训学校等。他们“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让坐着的老人站起来、让站着的老人走起来”的特色护理理念使日常护理更加专业化。

2013年9月,在第九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由民政部支持、中华慈善总会主办、汇丰银行资助启动的《中国长期照护行业(评鉴)标准》于2014年12月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长期照护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评鉴标准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长期照护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

三个问题:“养谁”“谁养”“怎么养”

《慈善》杂志: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老龄产业发展也遇到了黄金期,对于农村的“三无”老人,他们的晚年将何去何从?作为民间养老机构的领军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方嘉珂:目前农村这地方,只要老人一失能,就离死不远了,悲哀啊!这里就面临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失能老人,更需要公益力量的帮助。农村老人自杀率很高,而且自杀者多是失能的。他们不愿意连累在外地打工的孩子,一定要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

我们已经在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就是四川省绵竹市红十字鹤童东北敬老院,这是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承接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援助四川灾区的项目。该院建筑是由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无偿援助兴建,2009年12月26日起开始接收第一批孤寡残疾老年人入住。

中国的养老服务首先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即“养谁”“谁养”“怎么养”。对于“养谁”,政府不可能承诺把所有老年人都“养起来”,低龄健康乃至高龄健康的老年人都不应存在“被”养的前提。所谓“老有所养”者应特指失能老年人。当前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迄今还沿袭着1949年以来永远不变的老模式,即由各级政府举办并直接管理运营的城乡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都还以收养“三无”“五保”老人为单一目标。而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目前的现状是,大都被健康、低龄、自理乃至“权贵”们所盘踞。其实,健康、低龄、自理乃至“权贵”们,完全可以实现市场化的社会化养老。而对于失能老年人而言,特别是其中贫困、高龄、失能和临终状态的老年人,“刚需”绝非是青山绿水、诗琴书画、莺歌燕舞,可能只是“一张床、一杯水、一口饭”,所谓“雪中送炭”般的“临终关怀”。对此,不但家人有责任,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能否把他们“养”起来,是检验中国是否真的“强大”和是否迈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定义了以上“养谁”的问题,马上“谁养”的问题就突出来了。首先要弄明白“非营利”不是不盈利,而是盈利不分红,是要你有社会责任心。所以要培育像长照联盟这样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关于“怎么养”,其实需要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慈善机构来从事长期照护行业。期待这个领域应该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公益”“慈善”和“非营利”的理念,加上企业运营的方法来推动中国长期照护事业的发展。

《慈善》杂志:2014年第十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来自全国200余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机构的管理者经过充分研讨,达成《北京共识》,其中第二条说,“建议将养老机构支持政策调整为重点支持长期照护机构的政策,把钱用在刀刃上,目前的养老机构支持政策并未分清健康型和长期照护型。”那么“健康型”和“长期照护型”就是您刚提到的所谓“怎么养”的问题吗?

方嘉珂:健康型就是针对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展开的服务,长期照护型就是高龄、失能老年人。因为健康型和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不一样。低龄、健康老年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比较多,而长期照护型的老人就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对于失能、失智的老人来说,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又何谈精神层面的追求呢。所以,对于“怎么养”的问题,要发展更多公益、慈善的力量来从事长期照护型老人服务。

当前,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由于人口寿命的提高和老年人比例的大幅度增加可以被称为“长寿时代”。长寿时代的最大挑战是国家、社会、家庭如何三位一体,承载人口比例不大但所耗资源很大的失能老年人服务,让每个人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也能拥有尊严和有质量的生活。建议将长期照护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做到长期照护服务的均等化;并对长期照护机构进行标准化评鉴,实行挂牌管理;同时建议将《长期照护服务法》或《长期照护服务条例》尽快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引导中国长照体系可持续地健康发展。而重要的是,长期照护行业是维护失能老年人生命尊严、支持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公共事业,因此要严格自律,恪守公益服务准则。

采访结束时,方嘉珂说:“我用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话来形容我们这样的组织——‘旨在改变人生,而不仅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的崇高追求。”

篇15:以改变为题初中作文800字

暖 夜幕降临,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打着伞,漫无目的、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大街小巷当中。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我止住了脚步,抬头一看,一家小店映入眼帘。我正闲来无事,何不进去看看?我走进了小店。 “这雨下不停。”老板娘笑了笑,“孩子,小心感冒了。”我点点头,抿嘴一笑。 老板娘年过花甲,岁月在她脸上已刻下痕迹,满头白发苍苍,很难找到一丝黑发。但是,老板娘脸上那真挚的笑容却能打动人心,让人感到和蔼可亲。 我环顾四周,随手拿起一只杯子,仔细地看了看,又放下了。说实在的,这儿的生意冷冷清清,也许是卖的东西过于老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也许是地方太偏僻,不那么引人注目。不买东西,我于心不忍;买了东西,对我毫无用处。我左右为难。犹豫中,我走出了店门。“等等!”老板娘急忙上前,“还在下雨,你再呆会儿,躲躲雨。”“不了。”我突然有点不好意思,面对着热心亲切的老板娘,一时之间不知所措,竟想起远在四川的奶奶。我一愣,匆忙扎进雨中。 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老板娘的一举一动若隐若现,我摇了摇头,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任凭小雨滴滴答答地打在身上。 我似乎做错了什么,又好像是理所当然。 我想去道歉,却又没有理由。 为没有买东西?老板娘那么善良,生意却无人光顾,我知道后,是否应该去帮帮她呢? 这实在很可笑,可我却思潮起伏,无法自己。 几滴雨水落在手上,惊醒了自责中的我,我这才猛然发现,我的雨伞忘在小店里了。我正欲转身回去,不知为何,却又站住了。 也许是怕见到老板娘和她的笑脸去?不去?我犹豫不决。 突然间,耳边传来一声熟悉的呼唤。

篇16:关于阅读改变人生的作文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物质的构成基于遗传而无法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走向梦想的极地。不论出身高贵与卑贱,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

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穿越时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人类只有百年的航空航天史,然而,阅读却是人类心灵的飞翔机,是最早的“载人宇宙飞船”。它与人生同步,却可以与时间逆行,抵达遥远的未来,揭晓迷离的过去。它可以开启无数个维度空间,让思想纵横捭阖,通向伟大的心灵。

阅读是幸福的发祥地。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都环拥着阅读者。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做一个读书人,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人生、社会,很多都源于阅读。

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要活着,就必须阅读。但是,这样令人心驰神往的阅读却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们必须通过学习阅读才能抵达阅读的自由王国。

上一篇:《犹太人成功秘诀》读书笔记下一篇:空手道之路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