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学习研究》(读书笔记)

2024-05-02

《案例学习研究》(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1:《案例学习研究》(读书笔记)

《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笔记

应国瑞

(2006-3.12——3.)

第一章 导论

1、案例研究解决的问题:

1、如何定义即将研究的案例;

2、如何决定相关资料将被收集;

3、如何处理收集到的资料。

2、案例研究允许一项调查保留真实生活事件的全景和有意义的特征。P33、一个通常的误解是不同的研究战略应由高到低地排列出来。案例研究适合于调查的探索阶段,调查问卷和历史方法适合于描述阶段,实验是作解释性和因果探寻(causal inquiries)的唯一途径。P44、每一种战略都可用于三种目的——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不同战略之间有很大的重叠部分。P55、五种主要研究战略:实验(experiments)、问卷调查(surveys)、档案分析(archival)、历史研究(histories)、案例研究(case studies)P66、对于一个课题的文献述评(literature review)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其本身不是目的。P117、案例研究的用处:

一、解释真实生活介入的因果链接;

二、描述介入和发生的真实生活背景;

三、能阐述评估中的一些题目;

四、可以用于探索介入的评估没有明确的结果的情形;

五、可以用于评估之后——对评估学习的研究。P17

第二章 设计案例研究

1、

篇2:《案例学习研究》(读书笔记)

其实,感恩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一片坦途,生活总是被荆棘围绕着。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在你迷茫无助的时候伸手帮了你一把?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在你失败的时候给你最真挚的鼓励?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在你眉头紧锁的时候,给了你灵感?是否……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吧。曾几何时,都有人在帮助你,帮助你度过每一道坎坷。对于这些人,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哪怕他只是给了你一个肯定的眼神。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正如这首歌唱到的一样,感恩不仅仅是报恩,更是一种责任,一份追求,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之心。随着社会发展,人类

现代文明的进步,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类只有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感恩,应从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父母生日,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写上一张生日卡,是感恩;平时,孩子为父母倒一杯热茶,送上一条热毛巾,何尝不是感恩。感恩无须旁人提醒,应该发自每个人的内心。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凝望的眼神,一种温暖的触摸,无不是感恩的载体。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阳光,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快乐,日子即使过得非常清贫,但也活得有滋有味。懂得感恩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感恩的心缺失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致命的性格弱点。要教会孩子学会感恩,用感恩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用语言和行动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感激,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充分的回报,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切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感悟亲情,回报亲情,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基 感恩,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

提起感恩,我们会想到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各式各样的“洋节日”,尤其是感恩节。其问包含了西方人对上天赐予的感激,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我们还会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近年来,为了应对商品经济大潮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许多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综观各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实践,均将对父母感恩作为主要内容。这些教育活动对树立学生向善、知恩、图报的正确人生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3:网络学习笔记系统的设计研究

1.1 网络学习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网络学习正在深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单一的文本、音频资源走向丰富的多媒体资源。OCW(网络开放课程)和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更是为网络学习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然而,在网络学习环境显著改善、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日趋丰富、便捷的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与预期相差甚远。

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信息,却不能有效的处理和利用信息,无法及时将知识内化,构建知识网络。学习笔记,作为重要的学习支持手段,有助于学习者进行组织概念和自主建构。由于学习笔记在网络学习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学习者不能做到“读写结合”、“学思结合”,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并没有对知识进行建构和加工。

在对网络上大多数学习资源及学习平台进行探究后我们发现,超过60%的资源和平台都缺乏对学习笔记的支持。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无法及时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体会进行记录、总结。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支持手段,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概念组织和自主建构。网络学习平台中学习笔记的缺失,对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产生极大影响。

1.2 网络学习笔记工具

现在网络上的笔记工具形式多样,但大体可分为独立式笔记和嵌入式笔记两类。独立式笔记,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其功能主要是个人记事备忘、生活记录。虽然功能较为丰富,但是与网络学习资源联系不紧密。学习者较少选择此类系统作为网络学习的辅助工具。

另一类组件式笔记则嵌入在学习资源中,是为提高网络学习效率而设计,如jjot、backpack等。然而这类笔记工具存在许多的不足:(1)组件式笔记功能形式过于单一。组件式笔记大多只支持文字记录,对视频、音频等资源“无能为力”;(2)组件式笔记只能嵌入在某一特定的学习平台内。学习者无法跨越不同学习平台进行知识迁移和整合;(3)学习者不能在学习资源上直接记录笔记。笔记无法与原资源相对应,造成信息分离;(4)学习者之间缺乏沟通和共享。学习者成为信息孤岛,学习经验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无法通过共享使知识得到更新与升华。

现有笔记工具的诸多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学习笔记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也导致了笔记工具在学习者中的使用率较低。这些笔记工具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反而抑制了其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2 研究内容

2.1 关于网络学习笔记系统的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自主设计的《关于网络学习笔记共享系统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共计13个题目。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个人基本情况,具体包括性别、学历、年级、科类等信息。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使用笔记的调查,具体包括使用态度、使用频率、使用工具等信息。第三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于新的笔记系统的预期想法及笔记记录偏好,具体包括偏好记录形式、是否愿意共享等。

本研究采取随机的方法,对武汉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通过研究者现场指导填写、当场逐份回收的方式进行,发放的问卷回收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75份,回收率为95.6%,有效率为95.8%。

对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信息记录的频率”进行调查时,有32.5%的学习者表示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经常记录有用信息”;有52.5%的学习者“偶尔记录”。由此可见,与传统学习相似,绝大多数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仍需要用笔记来辅助网络学习,笔记工具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如图2所示,在对“网络学习时学习者选择的信息记录工具(多选)”进行调查时,75%的学习者表示仍习惯使用传统的纸笔进行记录;65%的学习者选择使用如word等文档编辑器;57.5%的学习者直接用手机拍照或是电脑截图;而网上琳琅满目的各类笔记软件却只吸引了2.5%的学习者。现有的笔记工具虽然形式多样,但依然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文本类和图片类的纪录、编辑工具仍然是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时进行笔记记录的首选。

“您希望笔记工具可以记录哪些形式的网络资源(多选)”一题中,学习者中有53.4%认为文本文件需要笔记工具的协助;51%的学习者希望对视频资源进行及时记录。28.2%的学习者希望能记录音频资源而43.6%的学习者希望可以直接在网页上做笔记。以上数据看出,学习者需要记录的网络资源已从单纯的文本文档逐渐转变为视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此外,不同于以前在文档编辑器中对网络上的资源内容进行记录,学习者更希望能够直接在视频资源、音频资源、Web页面上“做笔记”,使资源与笔记相对应。学习者的需求极大提升,而现有的笔记工具多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在被问到“是否希望笔记工具有资源推送功能(即能为您推荐有用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笔记的功能)”时,有61%的学习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另有30%的学习者认为“无所谓”。而关于问题“您是否愿意将您的笔记与他人共享,相互交流”,高达69%的学习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另有25.6%的学习者认为“无所谓”。由此可知,学习者对资源推送和共享功能有较大的需求,笔记工具中应融入推荐共享功能。

2.2 网络学习笔记系统模型

网络学习笔记系统模型旨在探究在现有学习资源和平台上,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现不受学习平台限制,允许学习者对各类学习资源进行操作,支持共享与推荐的笔记系统。

为了使网络学习笔记系统能够运用于各个学习平台,将系统开发成浏览器扩展程序的形式。学习者安装该扩展程序后,打开浏览器即可直接启动扩展程序,使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各项笔记功能。

2.2.1 系统整体架构

基于上述分析,木文设计的网络学习笔记系统将实现为Chrome扩展程序,对待记录网页动态注入Java Script代码以实现动作捕捉,与浏览器交互、发送请求给服务器等。需要说明的是,该系统的核心逻辑(笔记的标注、存储)均以Java Script实现,仅使用了Chrome向目标网页注入Java Script文件的API。其他浏览器如Firc Fox也提供了类似机制,因此系统经过简单修改后也可以移植到其他浏览器上。

网络学习笔记系统分为四个部分:注册登录界面、笔记标注模块、推荐共享模块和数据库模块。

2.2.2 注册登录界面

注册登录界面是学习者最先使用的界面。新用户在第一次使用系统时,需先注册账号,然后再进入系统,对浏览器上的内容“做笔记”。老用户在登录后,系统会自动调出其保存在数据库中的笔记数据。学习者可以看到自己曾经写下的笔记,整理的知识,领会的感悟。这样的设计帮助学习者及时复习以前学习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有利于学习者系统管理自己的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和知识网络建构。

2.2.3 笔记标注模块

网络学习笔记系统中除具有注册登录等基本功能外,还提供学习笔记的创建、更改与保存等功能。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文本文档记录所思所想,也可以直接在视频资源、音频资源或Web页面上进行记录,笔记与学习资源直接关联、相互匹配,从而避免了纪录信息与资源材料“脱离”的尴尬。每个学习者的笔记都会被保存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调取、浏览、修改。学习者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思考过程,及时复习旧知识,整理新知识。有效促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和总结,防止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2.2.4 推荐共享模块

笔记共享和资源推送功能是本系统最具特色的部分。学习者不仅可以创建、修改自己的笔记,也可以将自己的笔记分享给使用该系统的其他学习者,从而达到共享的效果。同时,学习者可将笔记分享到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让更多人能够看到精彩的笔记。这一功能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共享的平台。

网络学习笔记系统采用基于学习行为的资源推送机制。系统将会自动记录学习者在Web页面的浏览行为,将相关数据存储入数据库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确定其个人爱好、学习行为等,并向其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与精彩笔记。

网络学习笔记系统采用基于学习者推荐的资源推送机制。对于同一学习资源,会存在大量不同的学习笔记,此时学习者面对海量信息难以提取优质信息。因此,本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相互推荐的共享方式。学习者可以对共享的笔记进行推荐,而学习笔记的推荐度将会决定其出现先后顺序。这一功能设计使得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学习笔记。同时,点击率较高的热门笔记和学习资源,也会推送给学习者。

对大量笔记数据进行信息处理,挑选出较为优秀、有针对性的笔记,并向学习者推荐。这使得学习者能够快速获得优质共享资源,达到知识传播交流的目的,促进知识的巩固与升值。资源推荐与共享机制为学习者提供了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学习者通过学习优秀的共享笔记来巩固知识,增进交流。它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知识、经验、思想的传播和交流,突破自身的有限性,将学习从单纯的“消费式学习”转向“生成式学习”。

3 网络学习笔记系统对学习的意义

笔记系统是网络学习的辅助性工具,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记录有用信息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首先,网络学习笔记系统协助学习者有效管理个人知识。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既关乎其对知识利用和创新的效率,也体现其个人信息素养和竞争力层次。由于网络学习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学习者容易产生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问题。而网络学习笔记系统帮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梳理,促进组织概念,将知识内化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将“碎片化”的知识“化零为整”。

其次,网络学习笔记系统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进化。学习资源是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需要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发展、结构开放的学习资源。网络学习笔记系统提供笔记共享功能,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笔记与其他学习者分享,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他人交流,从而将学习资源进一步优化,同时学习者也从单纯的“知识消费者”变成了“知识生产者”。信息从单向传递模式转化成了融合大众思想,不断进化的模式。

系统向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服务,自动向学习者推送其感兴趣的笔记、学习资源,使学习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精准、优质的资源,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准确性。这是一种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的转变。

4 结语

本文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和网络学习发展现状,提出了网络学习笔记系统模型。该系统能够让学习者随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思考过程,促进及时总结和反思,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克服自身有限性,促进学习者之间知识、经验、思想的传播和交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网络学习笔记系统亦有助于终身学习习惯的保持和学习社会的构建。

摘要:本文分析了笔记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概述现有网络学习笔记工具的发展现状,并依据网络学习环境和学习者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学习笔记系统的模型,以期改善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学习效果。

篇4: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

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既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又将语文学习真正引进了生活化之路,既易操作又成效显著。几年来,我采用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积极响应。我多次应邀为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介绍这种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均受到了广泛关注,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关于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的理性思考

教育以人为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又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研究学生、指导学法。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生活化”之理念,即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学得促进习得,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开发创新潜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做一名语文素养高、进取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复合型人才。

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会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语文教学必须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追求高效率,不断弘扬其主体性,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语文教学需要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激发其从事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视学习活动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是一种负担。变厌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并且事半功倍。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注意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时,就必须遵循“规则+自由”的原则,让学生有体现个性的空间,有发展的空间,有创新的空间。语文教师还应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贵有疑。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能作深入思考。在指导学生从事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重视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其学习成为真正有效的学习。语文教师要在任务完成后适时反馈,让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图表学习法具有开放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不能只流于形式,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关键是做好初期的细致的工作,及时总结,展示成果,奖励优秀学生。让学生感到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对完成图表中的各项内容有足够的信心并有持久的动力。语文图表学习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尊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健康的发展。

二.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中的“图表”使用说明

表一:语文学习质疑卡

这张笔记式质疑卡,一般是每节课都用的。课前要用,课上也要用。课前发此表,用于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提倡合作解决那些自己经过研读课文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存疑。教师在上课前或上课之初将表收上来,找出共性的问题、重要的问题用投影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探讨问题的质量、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课中用此表意在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针对教学的盲点,组织有效的教学,或对课文的某些方面作进一步探究。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不会提问的愚蠢的人。质疑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让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 相互信任,有效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交往过程。

表二:文言文阅读卡

文言文阅读要突出积累性和鉴赏性。这张表主要就是进行文言文教学时用,也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文言文时用。从表中可看出,“言”一定要落到实处,如“重难点句子翻译”、“成语典故”等,“文”则必须重在赏析和感悟。“名句赏析”既要求学生能从自身的理解视角来赏析,也鼓励学生参照或摘录名家的赏析。赏析要求显示个性,要言不烦。“阅读感悟”可多可少,可就整篇而言,也可就某一点生发。从实际效果看,只要学生按表上要求坚持不懈去做笔记,不仅能学好文言文,而且能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会有助于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表三:《语文读本》阅读卡

《语文读本》是与语文课本配套的语文课外读物,选文新而美,不仅能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地进行阅读迁移,提高阅读能力。但因选文面广量大,有100余篇,且有不少文章很长,如果语文老师不能把对《语文读本》的阅读指导落到实处,就难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课外阅读的明确要求。坚持用好该阅读卡就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能真读进去,又出得来。每天完成一份这张笔记式阅读卡,能有效地保障学生按时完成《语文读本》的阅读,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意识。表中的“相关链接”和“质疑、释疑”是至关重要的,是实行阅读迁移和培养问题意识及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表四:名著导读卡

学生每学期必须阅读几部名著、经典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效,又能外显,往往成了教师头疼的问题。名著导读卡就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在读过名著、经典后留下深刻的记忆。名著导读卡要求每月完成一份,可以改为报纸式,把表中的六项内容列为六个重要栏目。名著导读卡中的“精段赏读”、“金句选录”、“名家点评”尤其重要,能有效检测学生是否是真阅读,同时在提高学生的积累习惯、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及阅读方法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成效。

除上述所列图表式读书笔记要让学生坚持做好外,学生课余还会涉猎许多读物,且有的读物的获得还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可制做课外阅读卡,既能及时记载下学生阅读前后的整个过程,又能让学生有发表见解的广阔空间。其中“阅读机缘”栏的内容应该是值得珍藏的记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习惯,“阅读评价”、“阅读感悟”对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乍一看,上述表太多,学生很本无法做好。其实,并非如此。学生只要形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视语文学习为一种生活方式,就会很乐意完成好上面的图表。况且,除上述表一、表二每日都要完成外,其他的几个表并非每日必须完成,且表中的主项都带有很大的自由度,是典型的“自由+规则”下的自我学习,有很大的选择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养成习惯,增强成就感,会做得愈来愈好。

篇5:案例读书笔记

摘要:

一、案例的格式(1、案题:即文章的题目,要求具体、生动、形象。

2、案情:写清事件的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情节、高潮、结局、戏剧性冲突等。

3、案析:表述作者的看法和分析,进一步揭示事件的价值和意义与案情结合起来,上升到理论,是对事件的有感而发。)

二、案例的写作技巧(1、选择复杂的情境:发生和发展有多种可能性,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2、揭示人物的心理: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

3、具有独到的思考: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案例水平的高低;)

读后感想:

教育教学案例是指把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典型事例记叙下来并加以分析评价的文章体裁,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表述形式。我们在书写教学案例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事件的真实性:不允许凭空捏造和杜撰。

2、事件的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但非常感人,文章短小精悍,却要小中见奇;

3、对案情分析要精炼。

对于刚刚开始研究教学案例的老师们来说,特别容易混淆案例与其他文体,因此,我们在撰写前,应该特别注意案例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比如: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论文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而案例以记录为目的,同时兼有议论和说明,案例讲的是一个故事。

2、案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教学设计是事先设计的思路,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实录是对整个教学情节和过程的描述;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典型事例。我想只有弄清楚了这几者的区别,我们在撰写教学案例时才不会走弯路。

还有,我认为案例不是对教育教学某一过程,某一情景的简单记叙,而是反映一定的新的教育理念。案例所竖起的坐标和书写的启示录,是理念与实践如盐溶于水的鲜活文本,读者朋友完全可以与这些文本进行愉悦的对话,从而领悟共同的教育教学智慧,把握新课程的精神,获得行动的启示,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篇6:《案例学习研究》(读书笔记)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一书,捧在手里,未曾翻启,就开始了自身教育生涯的回忆。从事幼教工作20余年,却总觉得幼儿教师越来越不会当了,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定位,不知道教师的成功是什么?越迷茫越胆怯,渐渐地荒废了专业。直到翻阅《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这本书,看着一位位名师是如何在幼教这条道路上成长起来的,我的心里受到极大的触动,对于未来的规划也逐渐明朗起来。

带着渴望在书中搜索着名师的大名,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娓娓道来,一个个名师呈现眼前。

挚爱幼教工作的朱静怡,她利用榜样的力量,在现实中变革,抓住机遇腾飞,用心自我雕琢。在她的成长经历中,让我认识到:幼师一职,需要大量的知识做后备,具备深厚的积淀;幼师一职,需要有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幼师一职,需要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随波逐流的特点,要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能坚持自己的职业信仰;幼师一职,要不断雕琢自我,跟上时代的步伐。心灵导师王芳,从学者到师者再到管理者,成就了“幼教航空母舰”的舰长一职。在她的成长案例中,让我体会到:幼儿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门幽默的艺术,一门变通的艺术。要成就名师,就要有成为教育家的愿望;就要做一个善学乐施的学者;更不能缺失一颗爱心。

上海特级教师蒋静,蒋老师不仅是一位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幼教工作者,更是一名具有独特教育思想、深厚文化底蕴的教育专家,在她的案例中我获得的启发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用真心才能换真情;搞好幼教就必须要科学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要勇于接受工作的挑战,需要真诚的付出,因为成功的后面一定有着一路的汗水。

孩子是天,我是云的应彩云,她以一种无私的心去“爱”孩子,正是因为这种“爱”,她和孩子的关系极为融洽;正是因为这种“爱”,所以她的教育如春风化雨,细细绵绵,滋润人心;正是这种“爱”,她才能够在幼儿教育的道路

上走得越来越稳,这样来自心灵深处的对于职业和幼儿的爱,才是支撑一切的根源。应老师从名师的角度向我们点明了作为幼儿教师的爱的特点:要感同身受得去爱;要怀着积极的心态去爱;要学会双向付出互助的爱。

篇7:《案例学习研究》(读书笔记)

我国广告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日益加快,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给广告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对广告从业人员、监管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告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利益链条,与其他产业环环相扣,因此也会不能避免的出现同其他行业一样的因为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而产生的一系列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章的行为。作为消费者,在越来越多眼花缭乱的广告中已经很难直接看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高低而导致在选择时往往有些晕头转向。因此,对广告产业的良好监管,不仅有利于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对广大消费者群体的负责行为,对他们选择产品和服务扫清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在《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这本书中,作者李德成对广告行业中的诸多前沿问题都做了一定的研究。书中对广告经营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中对不正当竞争广告类案件的分析触及到了比较关注的比较广告;对著作权和专利权广告案件的分析,以具体的实例,对广告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评析和探讨。而细看书中一些广告违法案例中所触及到的法律法规,不仅仅是《广告法》中的条款,还涉及到其他相关的法律条例。比较相关的大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条例》等等法律。所以可见,我国法律对广告的监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甚至有些问题是用现有的法律条款无法完全适用的,还需要适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不正当竞争类广告案件

作者在分析此类广告案件中着重强调了广告中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真实性。以超微公司与聚能公司“假说和暗示引发误解”为例,聚能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对两家公司的钙产品

进行了原料来源、吸收过程、吸收率、净利用率、安全性方面的比较。因其相应的数字来源有部分是来源于动物实验而非人体试验,所以数据缺乏真实性,相应的分子补钙假说也未得到科学界的论证·,写明对方产品钙产品含重金属而对自身产品避而不谈使其在比较上缺乏全面性。虽然在产品比较过程中并没有指名道姓是对方公司,但是当时只有这家公司生产该种钙产品,因此等于变相通过不科学的产品比较贬低了对方的产品以及名誉,这些都是其最后败诉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繁多的广告中,比较广告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相对于国外的环境来说,我国比较广告的生存空间并不大,即使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经过或主动或被动的比较,稍有不慎便会被冠上不正当竞争的罪名。虽然在我国有关广告管理的法律条文中没有禁止比较广告的出现,也就是说是允许的,但是必须做到比较信息的客观、全面和真实。在这里我稍有疑惑,既然是比较广告,必然会出现被比较一方,可能是明确的某一家竞争对手的产品,也可能是模糊宽泛的,同时必然会出现被比较的方面,不论是产品性能还是服务质量。作为主动进行比较的一方,自然希望自己的产品比对方的具有优势和卖点,所以会避开自身相对欠缺的方面进行比较,强调自身的优势,这就有悖于合法的比较广告的要求。怎么能让主观的比较行为具有客观性?而将这种客观性体现到真实性和全面性上呢?我想这可能就是我国比较广告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每个人对于客观、真实的尺度并非完全相同,尤其是在放在广告这种具有利益冲突的比较中。比较一方会觉得自身的比较行为并不存在过错或者造成的伤害极小,而被比较方会觉得对自身造成的不利影响极大,这就需要第三方介入进行界定与裁决。作为界定与裁决时的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在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上只是做了笼统的说明,广告活动涉及的行业多范围广,产生的问题细而多,因此在制定各项法律条款之后,能否再进行更多的完善工作,在笼统的规定之外,有更详尽的法律文件就规定进行细致的说明,哪些方面的比较不可进行,比较时应注意哪些具体事项等等。

同时,参与到广告活动的各方,都要注意自己的广告行为是否造成了对他人权利的侵害,不仅仅是不正当竞争。而广告代理公司、监管部门要在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中加强对广告发布前的审查和发布后的跟踪反馈。

而书中涉及的其他违法案件比如广告模仿、不当宣传、照片抄袭等这类纠纷,多源于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一些涉及巨额赔偿的案件也是如此。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只要事前稍加注意,这些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成本也并不见得要增加太多。有时只是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而已。

二.著作权类广告案件

在广告中经常会牵涉到著作权的问题,在《著作权法》中,对作品有了详细的规定:文字艺术、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放大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的大多数恰好构成了广告的一些创作素材,例如视频广告的音乐和画面、平面广告的摄影作品和图片、广告的广告语等等。这几点就算对法律条文并不是很明晰,也是能够大体上把握的。

书中就广告中的背景音乐、画面、肖像、广告语会涉及法律侵权案件进行了分析,还涉及未发布广告、公益广告、合作作品的授权问题,应当说比较全面。但是在P100页开始的案例“正确行使著作权合同中的撤销权”中,原告北京某试听传媒公司在与哈尔滨有线电视台签订了某节目的播放权转让协议之后,又将该节目播放权卖给与哈尔滨有线电视台覆盖范围重复的被告北京某广告公司。该广告公司发现原告的重复转让行为之后拒付购买费用,于是被告上法庭。法院最后判决被告败诉,判决理由是被告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行使自己的撤销合同的权利而又没有支付合同中规定的购买费用。我的疑问是,是原告“一女二嫁”的欺诈行为在先,那这份合同是否有效?书中就这一问题也作了法律方面的解释:被告未在法定期限内及时行使撤销权,该合同也不属于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涉案合同为有效合同。虽然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可是于情于理,我觉得还是很难信服这样的判决。这份合同没有损害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可是却损害了原本该是原告的被告的利益,以原告欺诈行为为前提下签订的合同不应当生效。我是从非法律专业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判断,可能有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意思吧。

很巧的是,今天恰逢世界知识产权日,腾讯QQ的登陆界面“天才”“创新家”等字眼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嘲讽,腾讯这几年推出的各种应用、产品都有抄袭网易、人人、开心网等嫌疑。网友们的这一嘲讽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知识产权还是有一定的关注度的,但是,即使明知其中的抄袭嫌疑,其他运营商也无法进行诉讼,网友们还是离不开腾讯的各种产品。这同我国的山寨市场不无相似,拿走别人核心的东西,再重新换个包装换个界面,就能吆喝上市了,甚至做得比原先的产品还要好。现如今山寨大行其道,虽然不合法,但是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合法的现象被人们容忍生存了下来,很少有人会把山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即使是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案件也是层出不清根本来不及处理。在经济至上的今天,即时管理了,但是一定还是“春风吹又生“的。这也说明在我们头脑里,法律这根线还没有时时刻刻紧绷,监管力度还是在很多方面有所欠缺的。

“与其山寨百分之一的灵感,不如复制百分之百的汗水”,网易在今天的声明是对广告行业类似著作权侵权类案件的一个很好的警醒和总结。

三.广告业其他前沿问题

书中还谈到户外广告、互联网广告、烟草广告中的法律问题以及对自身商业机密的保护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广告行业对资源的整合、人才的利用、制度的完善来加以改善的,但是还是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加以严格的规范。如互联网广告中的虚假广告大肆横行,作

者强调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发布者的自身道德素质、网站的审查等,但是现在在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广告的发布者往往与网站经营者达成了一定的利益条件,已经不是单纯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了,因此要求行业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过于理想化,还是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现在还不成熟的市场进行规范。

四.总结

篇8:语文学习力研究从案例开始

一般认为, “学习力” (learning power) 最初是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领域的一个概念,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佛睿斯特于1965 年在《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20 世纪80 年代, 学习力研究开始在教育领域兴起, 我国教育领域内关于学习力的研究晚于国外, 起步于2005 年 (据CNKI全文数据库) 。

2013 年,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 指出未来的教育要提升三力:决策力 (区域性推进战略策划的基本要素) 、校长领导力和学生学习力。显然, 裴教授是把提升学习力作为应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一来看待的。裴教授认为, 学习力即学生的生长力, 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的活力和能量。她认为学生学习力不同于学科学习能力, 不能把学生当作动物来规训和塑造。同时, 裴教授提出了学习力“三层次六要素”的理论构想:

第一层次 (人的基本素质三要素) :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

第二层次 (对实现人的发展两个基本路径的把握) :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

第三层次 (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批判与创新。

我们工作室成员从2013 年4 月起参与了有关学习力问题的研究, 任务有三:形成学生学科学习力要素结构的分析框架;学生学科学习力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形成提升学生学科学习力的指导纲要。三项任务中第一项最为基础。

在研究的第一阶段, 我们试图参照裴教授的学习力模型, 研究学科特点, 分析出语文学科学习力结构要素, 建立语文学习力结构要素模型, 再考虑细化指标。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这不仅是由于中学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精力难以承受建模的挑战, 也跟语文课程特殊性有关。语文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厘清。语文能力或者说语文核心素养是怎么形成的?语文知识有哪些?它又是如何呈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无数的个人答案, 但未必能形成共识。无论哪种原因, 都是我们一时难以解决的。

无奈之下, 我们只能把经过多方论证的通用理论模型作为分析框架, 但如何细化指标, 仍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此时, 裴教授一语点醒梦中人, 她说“100 个语文学习成功学生的案例中一定可以分析出语文学习力的结构要素”。正像我们看不到电流, 却能从发光的电灯得知电流的存在一样, 语文学习力虽是一种内蕴的能量, 不能直接观测, 却可以从语文学习成功的学生身上看到它的闪光, 于是, 我们重新确立了研究思路:

对学习力的结构要素作学科化的阐释—征集语文学习成功学生案例—对其语文学习力表现作描述 (写语文学习故事) —采用学科化的学习力理论模型的六个维度分析案例—发现每个案例中包蕴的具有特征的行为表现指标—提炼出所有个案中的共性因素进而确立语文学习力分析框架的细化指标。

二、学习力结构要素的学科化阐释

“理论是道理的系统化, 借助理论, 我们为世界提供系统的解释, 对世界获得系统的理解。”[1]随着学习揣摩学习力“三层次六要素”理论的逐步深入,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 这一理论模型能解释学生语文学习活力和能量的来源, 而且能促使我们更积极地思考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 第一层次 (人的基本素质三要素) :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

1.知识与经验

“知识与经验既作为学习的内在条件和基础, 又是学习的目的与指向, 新习得的知识与经验经过内化后又成为学习的基础。”[2]语文学习是需要本钱的, 这本钱就是先前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本钱越足, 收益越丰厚, 这正像滚雪球, 越滚越大。

语文知识也不像理科知识那样具有分明的逻辑性、系统性;有的知识对于学习者语文素养的提升不那么有用;语文知识往往包蕴在一个个“作品”中, 甚至像盐溶于水, 学习者能尝出咸味, 却看不到盐粒。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特别赞同把语文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这是李海林教授根据加涅关于知识体系的理论作的分类, 他指出:“所谓现象知识就是对语料的掌握, 包括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常用修辞等。……语文课是以现象知识为教学内容主体的课程。”[3]我们在语文课中学这么多课文, 目的就在于掌握“语文现象知识”。我们认为, “语料”的范围还可以拓展, 比如把经典的文本纳入其中, 因为这些词语、句式、语体、修辞等知识是包含在文本中的。因此, 对学习者应掌握的典范作品和应完成的写作任务提出量化的要求并加以落实, 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2.策略与反思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以下策略更值得重视:意象建构、逻辑判断;熟读精思;日积月累、语言游戏;等等。

反思是站到自己之外反观自我,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有效的阅读、写作往往是以沉浸状态与反思状态交替出现的。以写作为例, 有的学生缺乏写作激情, 作文很少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实质性的联系, 因此难以进入写作的沉浸状态。这类学生中, 把写作视为苦役, 不是百般无奈不肯动笔者有之;作文时老是怕越了雷池闯了禁区, 迟迟疑疑写到最后初心尽失者亦有之。有的学生不乏作文激情, 其中的不少人还自以为很有才, 但写作时不善自觉反思, 行文信马由缰, 旁逸斜出有之, 南辕北辙离题万里亦有之, 因而作文尤其是考试作文常常失败。认识沉浸与反思的关系, 很有必要。

3.意志与进取

影响学习的主观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兴趣、动机、意志力等, 而将进取和意志单独拎出, 有其深意寓焉。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主持的一项长达19 年的研究证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 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 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 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 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主动性和自控力匹配才是成长的理想状态。

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功, 学生很容易减弱学习动机和兴趣 (语文课上学生远不如上理科科目时那样“紧张”, 由此可见一斑) , 因此, 这一维度对于语文学习尤为重要。

(二) 第二层次 (对实现人的发展两个基本路径的把握) : 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

1.实践与活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的实践与活动自然要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但其基本属性是“语言实践活动”, 简单地说, 就是听说读写, 所谓的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

2.协作与交往

这里特指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 (在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实践与活动中) 的交流、沟通、合作。课内学习其协作与交往的对象包括自己、文本 (作者) 、同伴、老师, 其媒介往往是学习的对象———文本, 经验证明, 离开了文本, 离开了文本的语言文字, 在师生之间很难发生真正平等的交流分享。

(三) 第三层次 (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批判与创新

说它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最后发展, 也不意味着它是其他要素综合作用产生的自然结果。

批判与创新离不开审辩式 (批判性) 思维。审辩式思维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于1941年提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 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这种态度就是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有关质疑和推理的方法, 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技能。”目前, 学界把审辩式思维视为“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和最值得期待的成果”[4], 它必将引起更多的关注。

作为语文学习力要素的批判与创新应该有两个指向, 其一指向语文文字理解和应用本身, 其二指向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

以上对学习力的“三层次六要素”作了粗浅的阐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三层次六要素”是一个整体, 各层次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比如第一层次的三要素之间, “意志与进取”因素制约“知识与经验”积累的效果, “知识与经验”积累的效果也会改变“意志与进取”的状态;“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也会促进“策略与反思”水平的提升, 反之, 则相反。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我们工作室由张阳成、许倩两位老师牵头, 联系工作室内外近20 位教师, 在自己教过或正在教的学生中, 综合考虑其课内外语文学习能力及表现、竞赛和考试成绩、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等因素, 遴选出语文素养优良者, 然后请教师回忆并记录所选学生的语文学习“故事”, 或发出调查问卷, 请学生自述, 半年内获得了117 个“故事”。

但“故事”还不等于案例。案例 (case) 又称个例、个案, 源自医学, 盛于商业与企业管理, 而今案例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的形式。案例必有个“案”, 要涉猎人与事, 要解决疑惑和难题。郑金洲教授说:“对事物的表态缺乏过程描述的不能称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事件缺乏典型意义的, 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案例。”转为肯定式, 描述语文学习案例也应达到如下要求:对事物的表态有过程描述;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事件具有典型意义,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例如:

2006 届J, 进校至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前, 语文考试成绩相当稳定, 都在92 分左右 (满分150分) 。每次考试前, 我习惯于找成绩偏低的学生聊天, 他总在我要找的范围内。他与范围内的其他同学不一样:第一, 他很主动, 不待我找, 他就自动上门;第二, 他很自信, 神态间全然没有其他同学“考砸了”的沮丧和愧疚。所以跟他谈话很愉快, 我相信他下次一定会考好, 可惜的是下一次的成绩还是依然如故。

到了高二, 有一次周末讲评学生随笔, 我说我班同学的随笔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像清代的“桐城派”, 讲究义理、考据、辞章, 传达主流思想, 材料充实, 表达中规中矩;一类像明代的“性灵派”, 独抒己见, 不拘格套。我简单介绍了“桐城派”“性灵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学生听得很高兴, 他们觉得无论怎么写都有理, 而且都有来路, 尤其是被点到名的学生更是兴奋。我注意到J此刻却若有所思, 说实话, 我其实没有把他的作文归入任何一类。因为他写文章字很小很密, 篇幅又长, 规定不少于800 字, 他都是千字以上, 他自己洋洋洒洒旁逸斜出, 我这里看得混沌一片不明所以。但是3 日后, 他捧着一本书兴冲冲地到办公室:“这就是老师说的性灵派吧。”我一看竟是一本《性灵派研究》的专著, 新出的, 即便我有这本书, 也未必有勇气去啃, 顶多是备查而已, 可他居然有兴趣去买了来。这件事令我对他刮目相看。我觉得这个学生非同一般, 他身上有股子劲, 这股劲是什么, 一时说不好。我想多给他些帮助, 让他也考出一个漂亮成绩, 但当我试图跟他讲讲得分技巧时, 他似乎并不在意, 他还是有问题要问, 问完了, 听你一说, 就走, 满意或者不满都走。

高三“二模”时, 他破天荒地考出了一个超出全班平均分的成绩, 作文首次从40 分左右跃升到48 分 (满分60 分) 。我为了报答他3 年语文学习的热情, 狠狠地表扬他一番:J同学在最该进步的时候进步了, 在最该突破的时候突破了, 他最会进步, 最会突破……我从来没有看清他作文的思路, 这回我看清了…… (后来他跟我说, 3 年中我只表扬过他一次, 就是这一次, 让他高考时考出了125的高分) 。

这个案例以教师的口吻叙述, 原文篇幅较长, 还附录了J同学高中时期的代表性作文, 以上仅是节选, 但仍然可以看出它包含一个主问题:语文考试成绩长期在低位徘徊, 老师很少表扬, 一般同学只要两条中占上一条, 语文学习的热情就会受挫, J同学两条全占, 为什么仍然热情不减, 并且最终修成正果?它隐含着若干个小问题, 适合从学习力模型的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属于比较理想的案例。

但以上案例只描述事件 (例证) 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只是白板案例;在事例之后, 复加以辩说, 其中还有问题讨论, 可称作分析案例, 分析案例才是我们需要的。比如, 我们对J的“故事”可作这样的分析讨论:

从“进取与意志”维度看, 他的学习动力来自对知识本身的兴趣, 其集中的表现就是逛书店寻觅有关“性灵派”的书籍, 并买下来阅读。

从“知识与经验”维度看, 由于他对知识本身感兴趣, 不在乎平时考试成绩的起伏, 反而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写作, 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更丰厚、更全面。

从“策略与反思”维度看, 他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比如临考前自己找一本适合的资料, 在短时间内做完, 以求获得完整、系统的印象。

从“批判与创新”维度看, 他对老师的指导, 不拒绝, 不盲从。

从“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维度看, 他3年来一直认真地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 他课外阅读的情况不是很清楚, 但课外写作每学期总在18 篇左右, 在班内属较高水平。他与任教老师一直保持良好的互动。

总之, J虽然语文学习起点不高, 但活力、能量充沛, 学习力强劲, 所以能后来居上。

描述与分析密不可分, 在一定分析框架的观照下, 才能叙述该叙述的内容, 但实际上我们是先征集案例的描述部分再写分析的, 这势必带来一个问题:征集来的案例, 包括学生的和老师的, 描述与分析都不可能做到榫卯相合。为了弥补这种缺憾, 我们专门补写了若干案例, 这样案例总数达到了120 多个。自发的叙述虽称不上理想案例, 却仍然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正因为这些叙述没有受分析框架的影响, 所以, 更客观, 更自然, 只要分析时能多一份细心、耐心、精心, 也许会发现更多的真相。

四、梳理归并, “提炼”细化指标

我们从五个维度 (将第二层次两个维度合并, 暂时称为“活动与交往”) 逐一分析所有个案, 然后提取共性因素, 再加以梳理归并, 作为语文学习力分析框架的细化指标, 结果如下:

1.意志与进取

(1) 想学好语文, 并相信自己能学好语文 (如“抓紧一切时间看书, 有看尽天下书的雄心”) ;

(2) 对语文学习有浓厚兴趣, 觉得阅读、写作是一种享受 (如“任何事因渴望而做, 并且做到十分”) ;

(3) 主动增加学习的广度、深度、难度 (如“就一个作文题一口气连写三篇”) ;

(4) 强烈的求知欲驱动, 不会轻易受考试成绩起伏的影响 (如“我已经比以前懂得更多, 何必在意分数高低”) ;

(5) 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克服困难, 坚持学习 (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

(6) 碰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懂 (如“学不明白睡不着觉”) ;

(7) 主动性和自控力水平匹配 (如“尽管我非常想读这本书, 但老师布置的作业得先完成”) 。

2.知识与经验

(1) 课内文本读熟读透, 课前课后有独立解读文本的经历 (如“老师告诉我先要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 于是我每篇课文都背出来”) ;

(2) 课外大量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包括文学、哲学、宗教、文艺理论、戏剧等 (如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爱看西方文学作品, 《追忆逝水年华》也看, 说是看得懂”) ;

(3) 课内外所读文本跟自己原有经验、跟自己的生活、跟自己的生命活动建立联系 (如“《简·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

(4) 持续不断地练笔, 写作总量超过常人 (如“每周都超额完成随笔写作任务”) ;

(5) 吸纳 (阅读、听讲等) 与倾吐 (写作、口头表达交流) 良性互动 (如“喜欢在书的空白处写下瞬时的感受”“喜欢找同学聊聊读书心得”) ;

(6) 阅读、写作中勤于独立思考 (如“为什么我想的跟老师讲的不一样, 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讲”) 。

3.策略与反思

(1) 学习有目标有计划, 能根据自身的学习实际, 调整目标和计划 (如“我每天都给自己定了复习目标”“我不给自己规定一天的复习量, 但一天学习结束会小结一下”) ;

(2) 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人家都说通读《现代汉语词典》来积累词语不划算, 但我觉得还行”) ;

(3) 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如“还是跟着全班的进步小幅调整比较省时间”) ;

(4) 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反思调整 (如“写不下去的时候, 我会停下来想一想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

(5) 有一两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如“每晚临睡前半小时我都交给自由阅读”“每天都写一两百字, 没有例外”) 。

4.活动与交往

(1) 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如发言、讨论、对话、演讲、辩论、练笔等 (如“辩论活动哪里少得了我”) ;

(2)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级各类的读写竞赛活动, 有获奖或发表习作的经历 (如“我从没有错过作文比赛的机会, 哪怕是一次”) ;

(3) 倾听老师和同伴的意见, 作出自己的反应 (如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叙述“整整3 年, 每当讲到得意处, 她都在会心地微笑”) ;

(4) 与老师互动较多, 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经常反问 (如“老师, 您总夸我作文好, 为什么我考试作文低于平均分”) ;

(5) 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如“暑期加入网络古典诗词学习群”) ;

(6) 敢于并善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成果与老师、同伴交流分享 (如“我们互相交换看随笔、给对方写评语好不好”) 。

5.批判与创新

(1) 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 坚持自我 (如“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

(2) 独立思考, 既不盲从权威, 又不固执己见 (如“哦, 还是书上说得对, 我先前理解不够深刻”) ;

(3) 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向 (如“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一定要弄清楚”) ;

(4) 敢于质疑, 但不刻意标新立异 (如“我这么说, 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么与众不同, 只因为我真的这么想”) ;

(5) 尊重客观事实, 遵循事理逻辑, 能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提供充分的理由 (如“总是问事情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 ;

(6) 不断寻求更好、更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总是问自己还有没有更新颖更灵巧的构思”) 。

以上是我们从120 余个语文学习成功学生的个案中提取的一些可观察的行为指标。初稿形成后, 我们通过工作室平台征求意见, 老师们反馈, 凡是具有如上指标揭示的语文学习特征的学生, 其语文学习力的确比较强。当然, 这些指标并不全面, 为什么是这几项而不是那几项还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学理解释, 但这些指标毕竟是在学习力理论模型的大框架下从一批案例中萃取的, 跟一线教师的经验也高度吻合, 因此, 可以作为分析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参考指标。这些指标是从语文学习优秀、学习力强劲学生的行为中提取的, 我们考虑按符合指标的程度分为若干层级, 比如A, B, C三级, A级为最高级 (最符合) , B级次之, C级更次之, 庶可区分学生语文学习力的不同水平。

摘要:从案例着手研究语文学习力, 是因为语文学习力虽是一种内蕴的能量, 不能直接观测, 却可以从语文学习成功的学生身上看到它的闪光。根据裴娣娜教授提出的学习力“三层次六要素”理论构想的学科阐释, 再结合语文学习成功学生的个案, 我们可以提取出一些可观察的行为指标。

关键词:语文学习力,案例研究,行为指标

参考文献

[1]陈嘉映.常识与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63.

[2]胡爽, 陈秉初.学习力“六要素”的解析与分层[J].教育现代化, 2015 (1) :57.

[3]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 2006 (5) :25.

篇9:勤写读书笔记 提高学习效益

一、预习时圈一圈,画一画

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圈出重要的字词,然后通过查字典、找资料、联系上下文进行批注,再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或是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阅读与思考之中,达到预习效果的最大化,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笔记的方法,我的做法是把自己认真批注过的一篇文章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横线、波浪线、圆圈、着重号、问号、感叹号等)标出重点,促进阅读。我还挑选一些写在页眉页脚处的阅读札记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了解如何紧扣阅读材料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感。课后,我把批注过的文章复印两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供学生学习、模仿。这样言传加身教,效果比较明显,我们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掌握了课前预习的一般方法,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上抄一抄,记一记

语文课堂不仅有书声琅琅,也有静心品读,还有不可缺少的课堂笔记。做课堂笔记的方式有多种,可以结合不同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选择使用。

一种是“边听边记法”,这是一种手耳并用,听记结合的方法。教师讲课时学生一边听一边记,把老师讲课的重点记下来。比如把教师的板书抄下来,中间留一点空隙,便于随时补上老师讲课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后复习。老师还可以教学生如何速记,比如成语可以写第一和后面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承上启下”可以写成“承上……”中间留一点空隙,课后再补上,再如“总结全文”可以写成“总结”等,这样便于加快课堂的记录。

另一种是“摘抄记录法”。由于老师讲的知识点过多,学生不能完整或详细地记录,可以建议学生用“摘要记录法”。如在一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摘录课后几个重要的问题,听课时可以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摘抄式的做笔记。还可以摘录老师上课的导语,因为一般的“导语”里面包含着课文的重点。只要学生抓住文章重点也就等于掌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课后想一想,写一写

课文学完后,学生可以写一写阅读心得,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笔记。尤其是中高年段的学生应该经常这样做,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阅读心得可以针对一篇课文来写,也可以针对一个单元来写,从中梳理一下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比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让学生就这篇文章写了一篇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到:“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你的悲剧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你自己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回想我自己,生活在这么好的社会条件之下,还经常浪费粮食,挑三拣四,我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啊!”有的学生写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你瞧,这些生动的语句平时是很难表达出来的,正由于在写阅读心得中,经历这样一个感悟、反思过程,才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多做学习笔记,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又比如在教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让学生就这篇文章写了一篇读后感。有的学生写到:“我感到更多的是愤怒与惋惜,此时,我想斥责英法联军,但又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中国不够繁荣富强,中国人落后了就要‘挨打,因此,我要好好学习,成年后,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学生写到:“从现在开始,我定会珍惜每分每秒,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不再让历史重演!让我们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祝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也祝世界从此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纠纷!让我们迈出向往明天的第一个脚步吧! ”有的学生写到:“惋惜、愤怒之余,我一定要立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把祖国失去的,全部拿回来,而不是花高价买回来。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我们的明天,加油吧!”有的学生写到:“未来将要我们去创造!亲爱的祖国,我会记牢这奇耻大辱,并将它作为我学习的动力,去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直到成功!”……你瞧,这些生动的语句平时是很难表达出来的,正由于在写阅读心得中,经历这样一个感悟、反思过程,才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由此再引入课外读物上写读书笔记。在每次读书笔记的收阅、交流、点评过程中,学生也在共同分享之中。

四、加强课外阅读,写好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课外阅读开始,我校近日以写好读书笔记,来进一步提高读书效益。

写读书笔记具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和表达功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随读随记的习惯。我校教导处特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要摘抄里面的好词佳句,并写下自己的心得感受。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打好语言文字基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校定期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对摘记做得优秀的学生奖励书签以表鼓励,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活动不仅能反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上一篇:金九银十策划方案下一篇:读弟子规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