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2024-05-12

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精选8篇)

篇1: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在信息社会里,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并使之成为Internet网上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加快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加工处理速度和动态反映速度,扩大对外开放和开发利用程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地方文献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方法。只有提供独特的信息资源,才能充分体现这个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信息化社会中发挥出独具特色的重要作用,才不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2]。另外,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相比,我国信息网上可用的数据库十分缺乏,急待一个大的发展。因此,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并使之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动地使用别人的信息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数据库中有所作为。海南地方文献一直伴随着海南的历史发展。在海南历史的每一个发展过程都或多或少地给后人留下其发展过程的地方文献。由于海南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行政划分,使海南的地方文献除了保留在本土外,许多文献还散落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因此,建立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使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对搜集、开发海南地方文献,促进海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它为海南省各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时提供地情资料和历史借鉴,避免决策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促进海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

(2)为发展海南省地方特色经济提供历史资料。同时,根据史料了解海南各地区历史上发生的灾情,以利防灾避灾,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地方经济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3)为开发海南旅游资源提供丰富的史料。海南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省的龙头产业。海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海南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也是让人们对海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更多的.了解,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的风土人情,促进海南旅游事业的发展。

(4)为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弘扬地方文化,引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自豪感[3]。

(5)用先进的设备为海南人民保存地方史料,也为修志、编写年鉴、地方百科全书的工作人员方便地检索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

6)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是海南岛作为智能岛的组成部分,它体现海南岛作为智能岛的优势和特色。

篇2: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要依靠众多单位的合作,统一标准便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资源库的制作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因此,这项工程必须引起省政府及各级市、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应该组织一个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协调小组,小组成员由政府官员、地方文献学专家、信息学专家、计算机专家等组成,建设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协调分派建库单位的征集地方文献工作,对地方文献建库单位的建库质量进行监督。从文献组配、数据处理、信息质量、网络进入等各方面制定出一系列统一的工作标准。避免重复劳动,使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

3.2 首先建设好海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建设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集中力量建立海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这是建设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海南省还没有编制一套本省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即使一些市、县及高校图书馆编制了某地区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也没有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全省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因此,首先要建设海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同时根据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地建设一些有较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效益好的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

3.3 突出重点,注意地方特色

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建设要强调突出重点,注重地方特色,使有限的经费只用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数字化建设上。目前海南各高校建设的几个地方文献数据库都很有特色,体现了海南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决心。笔者认为,海南大学图书馆能够结合海南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来挖掘海南地方文献中的旅游资源,并将之建库,是一个作为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成功例子。

3.4 边建库,边开展地方文献的咨询服务

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它将永远不断地建设下去,因此,它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发其自身的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其资源。文献资源也只有通过传播和利用,在现实中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这也是实现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的真正目的。

3.5 由共享到共建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

实现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网上共享,是数字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和过程,只有将自己的数据库在网上发布,才会达到资源共享。我们知道,海南地区各个职能单位每年都编纂一些地方文献。如:海南各县志、海南年鉴、海南统计年鉴等。如果这些编纂的地方文献都数字化,在网上实现共享。那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就会全面地展开,在统一领导、互相协调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3.6 补漏、补缺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对现有的数据库及时更新

除了以上几所高校的建库外,如海南各县志的数据库、海南族谱数据库、海南海洋数据库、海南地理数据库、海南特产数据库、海南人物传记数据库等尚未建设,根据海南省的发展情况应及时补上。对已经建成的数据库,数据的更新必须及时。

3.7 选择优质的建库软件

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工程,存在一个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不管是建立文摘数据库,还是全文数据库,都必须高起点,在应用软件的选择上,最好选用那些技术成熟、标准化程度高的软件。目前金胜桥、清华同方的TPA,它们可以使海南地方文献在网络上真正实现共建、共享。缺点是使用软件的价格太贵。因此,政府应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8 数据库的安全防护

任何数据库的建设都要考虑到安全性。因此要采取各种保护和防备措施避免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工作中针对文献数据、系统运行及其他内外部技术或非技术性故障,注意防范在网络运行中各系统间、网络间的日常化问题。要经常强化内部的严格管理,制定有效的工作制度,加强责任心教育,配备可靠的技术力量,搞好日常维护工作。同时,要坚持严密的技术安全监控,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4]。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学会用法制手段来保护自己。技术上要保持相对优势,从而能有效抵御不速之客的随时入侵。

3.9 加强工作人员和用户的培训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地方文献业务工作培训和学术研究活动,普及地方文献知识,学习专业技术,提高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逐步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图书馆地方文献的专业人才队伍。定期举办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和业务培训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计算机知识,提高现代化技术水平,从而推动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使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加强用户对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使用培训,使用户懂得更多的检索途径和掌握先进快捷的检索手段,使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充分发挥作用。

4 结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加强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建立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是海南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已经迎来了信息时代,海南地方文献工作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根据海南省的省情,利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有海南特色的,能促进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道路。

篇3:浅谈西部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地方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主体任务, 发挥着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能。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地方财政困难,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基础薄弱。使得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从而给西部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造成危机。如何结合西部地方高等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 推动西部地方高等学校事业的发展, 缩短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差距, 获得可持续发展, 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是西部地方高等学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数字化校园定义

1990年数字化校园的概念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 (Kenneth Green) 提出。通过十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 国内外高校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和内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 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 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 实现管理上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促进教育信息现代化。即数字化校园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网络基础、基本网络服务、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以及虚拟大学。鉴于数字化校园对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的。

2 西部地方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教育部组织实施了“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该工程建设对象为西部1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共143所 (原152所, 经合并后为143所) 本科大学校园网, 建设包括校园计算机光纤主干网、校园网网络中心, 包括省会城市城域网和非省会城市高速接入工程、网络管理和运行系统、教学科研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等。该项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西部地方高等学校网络建设的水平和规模,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一个网络基础平台。各院校大多在此基础之上投入运行了教务管理、校务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地方高等学校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不够全面, 没有认识到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决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论证。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导致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完整规划, 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应用培训, 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同时也使得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后续资金投入不足。所有这些, 极大地阻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 使得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学和科研中难于发挥实际效益。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对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发展的意义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数字化的信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 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发生变化。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高校, 通过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建设先进技术的数字化校园, 使高等教育迅速走向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 并对高等教育管理和内容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影响, 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向综合型、创新性、国际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管理上升到现代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在转变原来的重硬轻软、重网络轻服务、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 逐步由局部建设转变为全局规划, 由基础建设转向信息管理建设的过程。在目前国外与国内, 国内东部与西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差距明显的情况下, 通过探讨目前西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步骤、实现技术、建设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寻找到适合西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 推动西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实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4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4.1 构建统一数据资源中心

统一资源的应用支撑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引入URP方法, 对各类应用支撑系统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 使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各个时期建设的系统之间的数据能有机的集成, 保持数据的统一和一致, 并能为数字化校园信息应用提供一个唯一的可信的数据源, 防止由于数据不一致而出现管理漏洞。例如:某高校就出现过一名教师已经离职, 但由于人事信息的变更没有及时反映至财务信息, 导致工资仍持续发放多年的情况。

4.2 统一身份验证平台

传统的身份认证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 必需使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核心是对户统一管理, 对其统一授权, 规范各业务系统的使用权限, 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数字化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立, 将避免数字化校园的多个系统, 比如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务系统之间无法直接切换导致服务使用频率较低等问题。对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的平台进行研究, 形成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现实方法, 解决服务系统使用频率低的问题。单点登录 (Single Sign On) , 简称为SSO, 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业务整合的解决方案。在多个应用系统中, 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

4.3 统一数据编码标准

建立统一的数据编码标准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是各个应用系统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前提条件。这一环节目前是西部地方高校的薄弱环节, 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编码标准或编码规范。教育部于2011年3月15日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发布《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 (教技【2012】3号) , 为各高校提供了准确、规范和统一的管理信息编码标准。西部地方高校以此编码标准为基础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 一方面有利于迅速实现校内的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规范准确的向教育主管单位报送各类信息。

5 西部地方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5.1 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建设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国内外已经总结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以及理论内容, 对于西部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较慢的西部高校, 在以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西部高校在建设时没有与自身特点结合, 形成一个统筹全局的规划;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基础存在着使用周期过短, 为了适应新技术应用需要进一步升级改造;各高校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整体发展不平衡;数字化建设与自身水土不服等问题, 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指导西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5.2 与电信运营商建立合作共赢的模式

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 引入资金和技术, 一方面共建数字化校园网络基础环境, 拓宽校园网络出口带宽;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运营商的3G、WIFI、“翼机通”等资源, 提高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水平。在解决学校投入资金不足的同时也为电信运营商开发市场提供发展空间。

5.3 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一般由网络中心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技术单位具体实施, 由于此类单位成立时间不长, 而且大多兼有一定的服务职能, 在校内影响力不强, 难于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开展协调工作;具体业务部门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不足, 信息共享意愿不强, 生怕数据泄漏。技术上并不存在太多的困难, 但是深入推广和实际应用推进困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建立良好的协调与合作机制成为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必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订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 理顺管理体制, 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参加的协调机构, 加强绩效考核是形成良好协调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

6 结语

西部地方高等学校要通过学习国内外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以及资源整合的应用支撑系统的经验基础之上, 结合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实际情况, 形成一个统筹全局规划、的理论指导, 对西部高效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国内外高校的区别上求得突破, 形成合适学校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才能够使建立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更合理、更人性化、更便于管理, 从而提升西部地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摘要:介绍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西部地方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提出了通过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缩短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别的思路, 同时也阐述了西部地方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姜庆.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 (2) .

[2]胡艳梅, 羊牧.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结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10) .

[3]蒋玉宇.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广西轻工业, 2008, (11) .

[4]王运武.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综合版) , 2011, (9) .

[5]冯启建, 王雷.数字化校园的现状与未来.河南职工医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 2005, (6) .

[6]张文红, 欠发达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 2007, (7) .

篇4: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 着自人類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 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 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 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三、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四、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五、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 。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 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 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 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 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

六、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篇5: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摘 要:本文探讨了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的背景并着重论述了海南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全文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4805-0028-03

海南地方文献作为海南省珍贵的文化和知识遗产,在海南省整个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对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随着全球各领域知识的网络化、数字化,以书本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已远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海南地方文献面临着新的挑战,它必须走向数字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1 海南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化的背景

1.1 海南建省前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

海南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建省以前,海南只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广东省政府就对海南行政区的地方文献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当时,广东省各级图书馆大量地征集海南行政区各市、县的地方志及其它的有关海南历史、地理的文献资料。至今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华南师大图书馆等依然保存着一套完整的海南各市、县地方志;1982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作了明确的规定,海南行政区各市、县图书馆开始积极主动地征集、整理地方文献;但由于当时各市县的图书馆的经费和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跟不上,文献没得到深加工。

1.2 海南建省后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

海南建省后,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市、县图书馆都有专款作为征集地方文献的费用。海南省政府于拔1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再版国内及海外所存的海南省各市、县的地方县志,现在海南出版社陆续出版《海南地方志丛书》(共67册、1 500万字)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共了25册、560万字),将在10月出齐,这是到目前为止,海南最完整的一部史料志。此举对于保护、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1.3 海南省各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建设工作

地方文献对研究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教学和科研,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参与了海南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从1985年开始,我馆就对收集海南地方文献的重视,当时就从一些报纸和期刊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海南的经济、政治、地理等方面的地方资料,并编制了一套卡片,分类编目后进行收藏。到1995年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时候,全部录入在ILAS中自建的《海南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1992年开始设海南地方文献专藏库,专门收藏海南解放以来各种地方报纸和杂志的合订本、历代的方志、地方丛书、会议资料汇编、年谱和族谱等古籍和现代出版的反映海南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和地理资源的图书。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地方文献,我馆多次派专人到广东各大图书馆考察,在华南师大图书馆复印了《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等珍贵的地方志,10月又派专人到广州考察,在广东民族学院复印了《广东民族研究论丛》、《黎族风情》等本馆没有的少数民族资料,并与中山图书馆合作参加上海图书馆主持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的海南家谱部分的编目工作,此书即将出版。

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我馆多次与省政协、省地方志、海瑞墓等单位联系,争取到了很多历史类的捐赠的书。201月14日,我们图书馆主办了“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座谈会”,邀请了研究海南地方文献的在海口的专家、学者参加,各位专家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不少专家把自己珍贵的私藏书捐给图书馆。韩冰老先生自己捐出珍贵文献的同时,还联系了香港东西方文化出版社的寒山碧先生,把他的一些珍贵资料捐给了图书馆。还有李放先生等专家也捐了珍贵的华侨资料。经过多方的努力,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在海南各图书馆中是最齐全的。

1995年开始,海南各高校采用深圳图书馆研制开发的ILAS软件进行自动化建设。我馆在建立书目数据库的同时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了“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它包括了《海南报刊索引数据库》、《海南图书书目数据库》、《海南图书内篇名数据库》和《古籍书目数据库》四个专题数据库。《海南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立是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就是把原有的在报纸和期刊上搜集到的地方资料做成的`卡片目录录入建库,在此基础上又回溯了历年的刊物,增加了大量的数据,增设了内容提要字段,这个数据现有了4万多条数据,由于这个数据库的信息量大,实用性强,读者的利用率很高。为了把分散在一些图书中如论文集、资料汇编、地方文史专刊等类的书籍的有价值的海南地方文献集中体现出来,我们建立了《海南图书内篇名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目前也有1万多条数据。

2 地方文献全文检索数据库的建设的可行性

书目和题录数据库只是二次文献,二次文献仅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及其部分特征,只是为查找一次文献服务,用户检索的最终目的是要索取原始文献的全文信息,即一次文献的获取是读者需要的根本。为了让大量的海南地方文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读者一步到位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海南资料,跟上现代信息迅速传播的速度,海南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成为了必然性。

2.1 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体现馆藏特色

地方文献反映了本馆馆藏的特点,各个图书馆只有建立据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数字库,才能体现自己馆藏的特色和个性。海南省属于典型地区,它的文献区域范围包括海南岛、南海及南海诸岛。海南省的各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有关地方文献的藏书,但海南至今没有一个地方文献的全文数据库,而我馆是海南地方文献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特别是历史文献,是别的馆所不能比的,在我馆建立海南历史文献全文专题数据库,是最能体现我馆藏书特色的建设。

我馆地方文献部20曾自建了《海南网络资源全文检索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从软件的设计到数据的录入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完成,共有3000多条数据。但由于数据库的容量不大,不能继续发展。这是我馆海南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雏形建设阶段。在海南地方文献还没有全文数据库的情况下,在年5月份的海南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会上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2.2 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是对珍藏本的保护

针对广大用户对一次文献的迫切需求以及索取一次文献难的问题,提供原始文献的全文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但地方文献中有许多珍贵的图书和合订本,由于时间长久,许多线装地方文献已经经不起反复的查阅、扫描或复印。

我馆是海南省地方文献收藏最完整的,所以我们除了接待本校的读者以外,经常有学校以外的读者来找资料,他们需要资料量大,虽然有了题录数据库,但又不能看到原文。结果有了很大的麻烦。如,三亚市政协来人要找有关于解放后国家领导来海南到三亚考察的资料,从题录数据库中我们找出了大量的有关文献,但又不能看到原文,只好翻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然后从七楼搬到一楼复印,再搬回来,这样不仅费时费力,又使许多藏书受到磨损。由此可见,地方文献资料全文数字化是最好的保护地方文献方法。

2.3 具备了建设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经费

目前许多研究海南地方历史文献的学者都注意到利用地方文献受到的局限,迫切希望海南地方文献早日实现数字化,因为经费的问题,一直没有实现。随着全球知识信息的数字化快速传播,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知识数字化的实惠,海南省政府开始对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的重视。205月海南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会议,决定建立的一个较完整的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分几个专题来完成,各个专题由海南各高校承担。海南大学图书馆承担《海南旅游资源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将收集古今中外有关海南旅游方面的文献,并将其整理、加工、建库;海南师范学院承担着《海南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的建设,该数据库将收集从唐宋开始至50年代为止的海南岛史料,方便人们查找海南的历史文献;琼州大学承担《海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政府的出面,经费得到落实,一切的工作又是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这就标志海南地方文献的开发开始走向数字化。

2.4 技术的可行性

建立海南地方文献还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年我馆投入使用北大方正Apabi德赛软件进行全文检索建库工作,现在我们已在这个库中建立了《海南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数据库(全文)》,在我们的网页上可以找到,这个库中又包括了《海南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海南历史文献电子图书库》、《海南历史文献音像库》、《海南历史文献图片库》四个子数据库。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数据库建设,我们还购买了Ar―tixScan DI 、惠普的扫描仪和汉王文本王扫描仪,目前这个库已有5 000多条数据。我们有待于解决的是怎样把原有的ILAS系统上的题录数据倒入Apabi软件中来。

3 结语

地方文献的全文数字化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全文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开发利用已有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转化可随机检索的一次文献,链接到Intemet网上,为政府部门制定各种的法令迅速提供信息,为发展有海南特色的经济提供历史线索,对海南地方文化的迅速传播与交流,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l)邓晓辉.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海南师院学报,,(2):108-1 10.

(2)王霞.宁夏区情文献资源全文数据库建设探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4):64-65.

(3)王卓杰.谈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全文数据库.图书馆学刊,1999,(4) :17―19.

(傅白云 女,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工作,馆员)

篇6: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摘要〕针对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客观趋势,作者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主体方向、人力资源、硬件建设、组织创新和基本原则等若干问题,并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3)

3.陈俊华.IT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期建设.图书情报工作,2001(2)

篇7: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1 地方文献在海南省图书馆藏书体系的特殊地位

海南地方文献属于典型的地区研究文献,其地域范围包括海南岛、南海及南海诸岛。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源,在海南省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1.1 价值的地域性

海南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从事渔业、航海业、农业和官方从事政治、军事、考察、调查海及其岛礁的成果,而且还有主权纷争等档案材料。随着人们对南海地区认识的不断深入,地方文献在本地域的价值进一步增值,从而决定其“独一无二”的权威性。

1.2 搜集的特殊性

海南省内藏有较多的地方史料。海南岛修志始于宋朝,初盛于明,盛行于清。宋代的方志已失传,明代海南方志存于世者,有明正德十六年(15)唐胃纂修的《正德琼台志》和明万历四十六年(16)曾邦泰等编的《儋州志》。清代陆续重修,内容记述海南岛的舆地、经政、海黎、职官、选学、人物、艺文等。至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海南岛各种版本府县志达到80多种。海南岛以其丰富的渔业、磷矿、石油、天然气、旅游等资源而逐渐为世人重视。但地方文献多为非正式出版物,且大部分为民间收藏,这使得其搜集难度较大。海南省政府于拔1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再版中国及海外所存的海南省各市、县的地方县志,底将出版文昌、临高等五个市、县的县志。这对于保护、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有着深远的意义。

1.3 使用的专指性

海南地方文献是开发、建设海南及南海诸岛的起点。海南岛作为全国最大的特区,建省十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地方文献都有记载,而南海诸岛历来是我国领土,但由于本世纪发现南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从而引起周边国家的觊觎,并挑起主权争议。本世纪中国学者对南海诸岛的研究有两次高潮,原因主要来自主权归属,第一次是30年代初延至40年代,第二次是70年代中后期。海南地方文献是南海诸岛主权历史的最有力见证。如1992年李鹏总理访问越南前夕,为准备参加解决中越边界争端的会谈,需要关于疆界划分的历史资料。国家外事办的工作人员经过多处查访,最后在海南师院图书馆找到了清代出版的《儋州志》,从中取得了原始依据,使这次谈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海南地方文献在全国图书馆藏书体系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

地方文献由于上述特点,同时地方文献由于跨越时间较长,书本出版日期长,其中还有不少古籍,因此在保存方面可设地方文献珍藏室、陈列室,配备优秀专业人员专司其职。唯有此,方能发扬底蕴,光大基业。地方文献获之不易,保存困难,普遍受到各收藏单位的重视,产生了“重藏轻用”的偏向。只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开发,地方文献才能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因此地方文献数字化势在必行。

2 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及多媒体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由“数字信息革命“所引发的文献载体变革,使文献信息的存贮、检索和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沿袭数十年的图书馆传统工作模式很难适应和满足信息社会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只有利用计算机在资料的储存、整理、检索、数据统计以及索引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加快地方文献数字化进程,才能使更多、更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总而言之,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

2.1 开发、利用工作模式的转变

地方文献的特殊性决定了地方文献数据在各个图书馆内部的信息网络中是唯一的,每个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对于因特网也是唯一的。这种“双重唯一”的价值,可在“以特色参与共享”的信息网络中得到最大的发挥。海南省教育厅205月召开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会议,要求海南省各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本馆地方文献特点建设特色数据库,这标志着海南地方文献开发、工作模式转向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开始。

(1)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整理发生变化

1995年海南师院图书馆开展自动化建设,采用ILAS集成系统对本馆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建立了题录式的专题数据库。系统能成批显示检索结果,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在10月海南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会上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然而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使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变得更细、更深、更专、更重时效。题录数据库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建设地方文献全文检索数据库,与Internet实现连结是海南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首要任务。为此,海南师院图书馆购买北大方正的Apabi资源管理系统,采用方正Desi数据库创建软件对海南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包括本馆所珍藏的地方资料,网上相关的海南地方资料。

(2)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经过整理获取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将采用超媒体方式和数据库方式相结合存储。超媒体方式使地方文献资源信息互相链接,可使地方珍贵的图片、字画等不外借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上使读者一饱眼福。海南师院图书馆注重地方文献中的乡土文化,将省内各地名胜古迹包括乡镇庙宇也作为文献资料进行拍摄、撰文并纳入数据库。数据库拟于完成,发布在校园网上实现与Internet连接,旅居海外的华侨可通过Internet登录海南师院图书馆查看自己家乡的变化,以解乡愁。

2.2 突出地方文献的特色,开展网上服务

建立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是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的首要项目和具体工作内容。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全国有90%的图书馆在自己的网站上推出地方文献信息,且绝大部分站点都是将地方文献作为重点内容推出。而海南地方文献中的家谱、族谱资料无疑是珍品中的珍品。

“宗族观念是我国二千多年来遗留的传统,统一派序,人最赋予思想感情,有立正派,兄弟间即能辨别尊卑,区昭穆,而定名也。”(《冯氏正派序碑》)此语道出世界华人的普遍心声。海南博鳌被定为亚洲论坛的永久性会址后,许多华侨纷纷回琼“寻根问祖”,海南师院图书馆的领导充分重视这一现象,特开辟“家谱、人物”收藏专柜,发动本馆同仁不辞劳苦遍踏琼岛走访乡贤,或多方开展馆际协作,目前收集省内七大姓氏的族谱及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首席评论员阮次山先生的家谱,从而使海南师院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的保存及利用独具特色。一国一邦珍其正史,一家一族宝彼私乘,家谱、族谱现已形成专门的谱牒学,被研究者广泛重视。由此可见,家谱、族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亟待开发的地方信息资源。

家谱这种地方文献是重要史料,其利用的社会效益较好同时关联千家万户,能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新加坡寻根网公司,利用Internet将家谱资料辐射世界,公众访问率非常之高,一天网上点击率高达几十万次。海南师院图书馆受海南省教育厅委托,目前着手建立“海南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此全文检索数据库以宣传琼籍华侨、服务琼籍华侨为宗旨,运用Internet信息分布海南岛的各大家谱及族谱,从而使世界琼籍华人今后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外域,只要用“鼠标一点,家族发展史就会出现在荧屏前。

3 建设有特色的海南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的重要性

信息网络化给各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高求。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地域的限制已不复存在,传播的方式及途径也十分方便、快捷,人们更愿意访问那些信息量大、能满足其需要、服务方便的图书馆。因此面对这一变革,各图书馆必须自成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因此建设持续发展的`、有特色的藏书体系在各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尤为重要。

3.1 不断创新,保持“特色”优势

所谓“特色”,即格外突出的风格特点,只能在比较中存在。一般说,上述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各个方面都可能成为特色。但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的,今天的特色,也许到明天就不成为特色。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里,要使“特色”得以保持,就必须不断创新。海南师院图书馆在1992年建立海南文献专藏库,确立海南地方文献为本馆的特色馆藏。经过十年的建设,本馆海南地方文献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拓展,成为海南省各大图书馆的一大亮点。2002年10月底我馆专职工作人员赴广州中山图书馆考察、学习,并承担上海图书馆负责的《中国家谱总目》中海南家谱部分的编目工作,在编目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海南省各大家族编撰族谱、家谱的信息,因此我馆又将目光投向家谱、族谱这些亟待开发的地方信息资源。相信若干年后,家谱、族谱资料的收集、开发、利用工作将成为海南师院图书馆的另一大优势。

3.2 特色化建设与持续发展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于公共服务。如何能使地方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健康、向上地持续发展,关系到其特色化建设的效益上,只有获得社会效益,只有得到社会认可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地方文献自身的特色化建设才能持续发展。这种特色化建设须是有目的地选准切入点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利用,从而达到双向双倍的公共服务效益。海南师院图书馆在民间家谱的收集、整理、修复、保存家谱工作中,常与海南省政协、各市(县)地方志办公室联系,扩大宣传,重点突出我馆进行目录著录、编撰、发行、上网的计划,以及其作用和意义。如:省政协捐赠书,民间两大姓氏梁氏、邢氏与我馆联系希望能将族谱上网传播等使我馆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化获得了社会各界支持,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地方文献特色化建设要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可以保持本馆特色馆藏,并且可利用自身活力在前进道路上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4 结 语

总之,海南地方文献的保存、利用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未来的千秋伟业。面对信息网络环境,各图书馆需适应时代的发展,坚持走特色化建设的道路,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建自己的特色馆藏数据库和特色网站,将特色数据库纳入网上,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网络时代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能,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下,有序发展,充满生机。

篇8: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

授课伊始必须向学生说明学习地方口语的原因,强调地方口语的作用和重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地方口语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语言课程。学生要知道学习地方口语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更好地工作。这样才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以海南话的学习为例,现在诸多岗位的招聘,特别是基层岗位的招聘都要求要会说海南话。会不会说地方口语已经成为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一个重要门槛。

二、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一)一定要把本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

语言本来就是本土文化的反应,以海南话为例,很多表达方式是本地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这些表达方式跟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差距是比较大的。只有了解当地文化,才能更深刻地掌握这门语言。

教学的过程中辅助性地讲一些当地的文化,比如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名胜古迹等,这样不仅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海南话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这门语言的渊源,教学效果更好。

(二)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我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地方口语的授课内容基本上都是日常用语,比如表达天气的日常用语、表达时间的日常用语、一些数词、量词、校园日常用语等,这些日常用语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他们的课余时间也会不经意地使用,而且在校生中很多是海南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说海南话,学生耳濡目染,对学习帮助很大。

(三)整个课程的内容不能过多

整个课程的内容和每节课教授的内容也不宜过多,地方口语(以海南话为例)因为这门语言使用的人群非常少,加上它没有固定的语法,而且很多表达发音又找不到相应的汉字,学习难度非常大。地方口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很多高校只安排了72个学时,也就是一个学年的学习时间。在短短一年之内学会海南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学习的内容过多,学习难度过大,上过几次课后学生就会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开展就非常费劲了。地方口语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最日常的用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学习这门语言,而日后他们想继续再学习这门语言,可以到工作单位后融入当地的语境中继续学习。

(四)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播放海南话视频

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习。每周我都会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放一些海南话的视频,比如《海南一家亲》。该栏目是海南电视台拍的生活喜剧片,内容轻松幽默,学生特别喜欢看,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让学生不自觉地学习海南话,而且视频也扩展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海南的风土人情。

三、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一)每节课上新课前一定要复习上次课讲过的内容,课后要安排学生温习所学的内容

根据人的遗忘规律,安排学生在课后八个小时内一定要把上课所学的内容复习一遍。地方口语本来就是一门语言工具性学科,本身的逻辑联系不强,很难进行理解性记忆,一般靠机械记忆,所以课后一定要安排学生温习功课。而且每次上新课之前我都要对学生进行旧内容的提问,要求他们用海南话说出上节课所学内容,强迫他们在课后进行复习。

(二)安排学生对口帮扶

地方口语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以海南话教学为例),有一些海南的学生也选修了这门课。这些学生熟悉这门语言,所以上课的时候他们兴致不高。这些同学的上课状态,还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氛围。但是他们却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安排海南同学跟内地同学搭对进行对口帮扶,既可以提高海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内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名海南同学帮扶一到两名内地同学,上课的时候这两名同学坐在一起,新词新句海南同学负责教授,课后帮助温习功课。在期末成绩的评定上,我会按照海南同学对内地同学的帮扶效果给海南同学打分,提高他们帮扶的责任心,学习效果良好。

(三)施行情景教学

语言课程的教学,学生一定要动口,而且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尽量让学生参与。课程内容设计中要加入情景对话内容。比如校园日常用语“今天你去图书馆了吗?”、“没有,我去教室自习了”等这些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对话,学生要充当其中的一名角色参与情景对话。这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开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一举多得。

地方口语课程在各高校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具体教学方法还不是很系统完善,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只是平时工作经验,供各位同仁参考,不足之处还请赐教。新课改启动至今,已经快十个年头,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省市重点中学取得甚微的效果外,大部分学校和第一线的老师都是“穿新鞋走老路,挂旗帜没实质。”笔者敢断言,了解课改内容和方向的教师寥寥无几。从专项调查结果我们惊人地发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强化记忆”的占47%,注重“解题过程”的占30%,合计为77%,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都还在使用老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思想意识中,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第一任务,让学生获取高分为第一目标,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新课改提到的六大教育现状根本没什么改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实现课程改革既定的目标,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使第一线的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顺应改革潮流。

2.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新课改的目标和方向促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仍然有很多老师因循守旧,不思进步,在函数教学过程中,轻视过程的探究,侧重字义的解释,听起来干瘪、乏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唯教材是从。现行高中数学教材是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统一编写的,是教学的主要媒体。但由于地域性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应做适当的补充和更换,使教材成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科书,更能体现出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如果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一味照搬教材中的材料,教学效果甚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会主次颠倒。

(2)重技巧灌输,轻能力培养。也许是受升学的压力影响,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从进入高一开始,老师的精力更多是花在题型和技巧的研究上,而很少老师去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能力。把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题型都罗列出,看上去很实用、很完美。题目教师反复解、学生重复练,解题步骤和方法学生倒背如流,结果解法千篇一律。在长期的训练之下,学生对熟悉的题型和方法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这样的教法与动物园里训练狮子、老虎的做法已无本质区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在这种方法技巧和题型的长期环绕下消失得荡然无存。因此,“重技巧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不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函数课程的学习。创造性、发散思维、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才是高中函数真正需要培养的能力。

上一篇:中铁总经济师述职报告下一篇:雨中的树观后感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