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川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

2022-09-11

1 利川地方戏曲传承保护的制约因素

1.1 社会环境的局限

1.1.1 生活快餐化大大缩减了地方戏曲的受众面。

当下,快餐型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地方文化的传承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就整个国家来说,除了少数像京剧这样的国粹可以被搬到大荧幕甚至是世界舞台上进行宣传和继承,难以计数的地方戏曲无法兼顾。

1.1.2 地方戏曲种类繁多,传承保护力度分散。

据不完全统计,仅湖北就有楚剧、汉剧、黄梅戏、南剧等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政府没办法兼顾,虽然可以把保护政策变成纸质倡导,但具体实施过程很难把控,有的戏曲保护现在还无法上升到法律程度上。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人力和财力制约,要想做好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同时,不同的剧种其文化艺术价值也有差异,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加之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其未来命运也就没有了定数。

1.2 自身条件的限制

1.2.1 业务能力欠缺有碍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是根本,专业素质强的文化继承人以及有热情领悟力高的继承者,加上一群热心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宣传工作的研究者们。拿利川川剧来说,曾经的川剧演员和从业者现在都已年近古稀,而且几乎没有接班人。加之文化体制改革,戏曲从业者队伍长期不稳定,即使纳入新人,大多也只是把从事这一工作仅仅当成是谋生的手段而已。戏曲的创作情况就更糟了,几乎没有新的创作。

1.2.2 专业队伍素质的欠缺。

目前,我国戏曲传承队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有体制的专业性剧团,一类是个体性质的业余团体。而后者则是中国传统戏曲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传承形式。拿利川来说,曾经辉煌一时的川剧团早已不复存在,地方戏曲更多的是依靠民间文艺团队来传承。但是,民间的文艺团队大多是自由组合,缺乏专业素质,只是被视为一些无业人员的娱乐健身方式,也有的把这个当做一种赚钱的“把戏”,这无疑在第一步就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降低了。虽然国家有拿得出手的专业团队,但到地方上,没有一个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团队就没办法保护,更别说传承。

2 利川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方向

2.1 推行有条件的市场化,创造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可能性

虽然说过多的商业化不利于文化遗产的纯粹性保护,但也正是这一缺点给我们提供了契机。利川的地方戏曲也可以利用社会市场化的特点,利用利川旅游市的特点,把地方戏曲规模化,让更多的人看到并感受到其中的艺术和乐趣,这样,地方戏曲的传承也在自然中形成。

2.2 构建本土教育体系,增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稳定性

要改变利川地方戏曲的现状,主要还是要靠地方。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怎么落实要依靠当地的人名。首先要让当地人爱上这门艺术,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戏曲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当地的人从小耳濡目染,都对这些戏曲有大概的了解,甚至都能来上两句,但是缺乏专业的学习,所以没办法做传承者,现有的一些传承人也只能自己表演,不能传授,也无法表达出戏曲本身的奥妙,一些做田野调查的研究者也是受“局外人”的限制,有些行为和表达理解上会有困难,所以本土的教育非常重要。

结束语

利川市地方戏曲文化历史悠久、韵味深远,其不仅可以体现出土苗民族的智慧,也能展现出大利之川的精神文化风貌,更是我市劳动人民勤奋智慧的结晶。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媒体文化的不断涌入冲击,给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然而,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找准方向,地方戏曲的未来依然光辉灿烂。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很多想象不到的东西蜂拥而出,而在这些洪流巨变中能屹立不倒的正是这个国家的一些代表着民族性格和精神寄托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遗产塑造我们的民族性格,也是这些融入于普通人民家庭的艺术方式将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它是这个民族之所以强大最好的解释,也是迈向未来最重要的思考。

摘要:利川是巴楚文化交融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戏曲种类繁多,诸如利川川剧、毛坝灯戏、利川小曲、利川三才板、利川竹琴、利川花鼓、干龙船等等。地方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大多历史悠久,利川多种多样的戏曲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传承保护步伐的落后,利川的这些地方戏曲正面临衰落的危险。这些年国家开始重视并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保护的舆论氛围也越来越好,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又看到了新的希望。本文笔者就利川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作几点思考,与读者朋友共勉。

关键词:利川,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

上一篇: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下一篇:移动通信中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