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2024-05-04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通用14篇)

篇1: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绿豆产业

2006/07/31农业工作交流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绿豆产业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全省绿豆生产大县,全县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元。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广阔,有农耕地95万亩,其中“三田”面积56万亩(水地18万亩、梯田33万亩、坝地5万亩),土质多为黄绵土,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适宜绿豆等旱地作物生长。改革开放以来,该县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资源,不断试验示范,在选育出适宜该县栽培的横山黑荚和黄荚大明绿豆品种的同时,积极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98年以来,全县绿豆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2.7%,平均亩产60公斤,年产量1.5万吨,约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4%,年出口量1.2万吨,占全市绿豆出口量的60%、全国绿豆出口量的10%、出口日本国绿豆总量的30%,出口率80%,商品率90%,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全县人均豆产品收入由1997年的136元增加到2003年的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8%增加到25%,绿豆产区仅大明绿豆一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6%,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986年,省农业厅将横山县列为全省名优杂豆示范县,1996年,横山又被省技术监督局确定为绿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横山大明绿豆个大(粒径≥3.2mm)、色鲜(油绿一致)、粒重(百粒重≥6.5g)、发芽率高(99%以上)、营养丰富(蛋白质≥26%,淀粉≥55%,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不衰,不可替代,已成为世界名牌,并被日本国指定为进口免检产品。为此,横山县委、县政府于1999年进一步确立了发展大明绿豆的整体思路,将豆产业确定为全县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并于2000年制定了《横山县豆产业发展十年规划》。目前,横山县已成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的绿豆集散地,现有规模较大从事绿豆经营的企业4家,绿豆购销网点100多个,年加工能力3.4万吨。实力最强的横山进出口公司1996年以来累计创汇近5000万美元,其中2003年出口创汇1089万美元,稳居西北五省(区)县级外贸企业创汇大户之首。

一、依托科研单位,积极研究创新 横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期从事绿豆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绿豆高产栽培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横山大明绿豆就是农技人员对当地农家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最终形成的优良品种。该站主持研究和推广的《横山县山旱地绿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80万亩,增产绿豆2.7万吨,创外汇1500万美元,1991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县技术监督局,编写了《横山大明绿豆标准体》一书,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生产的各项标准及规范化栽培技术;2001年,完成的《绿豆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陕西省农业推广成果二等奖;2001年,借鉴山西农民专家刘笑“W”抗旱栽培技术,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经过连续几年的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形成了适合山区推广应用的旱作农业新技术:《旱地绿豆双沟覆膜栽培技术》,通过田间实际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绿豆产量

1、水平沟种植和“三改一防”农艺措施。我县绿豆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多以零星带种和混作为主,面积不过2-3万亩,亩产仅20多公斤,基本用于自食。八十年代初,借鉴水平沟谷子种植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了水平沟绿豆种植技术,同时配套推广了“三改一防”农艺措施,即:改带种为固种,改撒播为条播,改白籽下种为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实行统防统治,使绿豆单产显著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大明绿豆水平沟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60公斤左右。

2、双沟覆膜栽培技术。1999年在原王有地乡首次试种旱平地起垄覆膜

大明绿豆50亩,在遇特大旱灾、大田绝收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42公斤,一举获得成功。2000年在横山镇曹阳湾村采取平覆膜的办法,在有补水条件的高抽地试种50亩,平均亩产125公斤。2001-2003年在全县各大区域大面积示范旱平地双沟覆膜栽培技术,平均亩产93公斤,较大田亩增产50公斤,2001年,曹阳湾村冯树元的0.8亩高抽地示范田,亩产达到216公斤,创我县绿豆单产最高记录;2003年,横山镇高丰村邵胜来的1.2亩旱地示范田,亩产达到163公斤,成为我县旱地绿豆的高产典型;今年全县双沟覆膜绿豆面积已达到1.5万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可达100公斤以上。

三、实施种子工程,打造绿豆品牌 1997年以来,我县连续六年干旱,农民为在土地上获得一定收益,不得不种植一些小日月绿豆应急,导致大明绿豆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低而不稳。另一方面,大明绿豆已在我县种植二十多年,但绝大多数农民从不选种,种子同商品、食用绿豆没有多大区分,加之在栽培中不少地块重茬、照茬,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较多,导致大明绿豆颗粒变小,色泽变暗,品质变差。为此,我们把大明绿豆的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作为保名牌、创名牌的一项主要工程来抓,及时成立了“横山县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大明绿豆种子工程建设。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根据种子选育的系统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的基本原理,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提纯复壮实施方案》和《横山大明绿豆良种繁育实施方案》,2002-2003年,繁育良种2000亩,生产种子200多吨。在种子提纯复壮选育过程中,把好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去杂去劣、收贮加工等生产环节,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要求。近年来,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农户长期以来形成的种子自留自用、品质退化的问题。

四、发展有机生产,培育后续产业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健康、环保、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横山南部山区处于无工业污染、生产中极少使用化肥、农药的雨养旱作农业地区,其产品无有害物质,是自然状态下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天然食品。为此,县农技站和县粮油批发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大量查询资料,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有机栽培技术》,2001-2002年,横山县党岔和武镇生产的有机大明绿豆达到日本JAS的有机认证,两年出口500多吨,不但为申请国际其它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准备,而且为我县大明绿豆生产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五、组建专业协会,实行订单种植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壮大、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大胆尝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去年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9万元,与县内22个村委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建立订单生产基地1.5万亩。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今年在省市农业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组建大明绿豆专业协会24家,其中乡镇级1家,村级23家,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同关系,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又帮助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达到了两者“双赢”的目的。通过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投资119万元,提供精选大明绿豆种子45吨,地膜45吨,农机具230多台(件),签订种植合同23份,面积3.5万亩,其中双沟覆膜绿豆1.5万亩,合同种植户3381户,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2元,预计增产绿豆900多吨,增收378万元,项目区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绿豆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面临的机遇将大于挑战。只要我们积极依靠科学技术,高度重视绿豆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加大绿豆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必将促进我县绿豆产业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包头市科学技术局)

按照中央、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2005年我市农村牧区科技工作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根据我市农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我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园区(基地)建设,组织实施农牧业重大科技项目、星火计划项目、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紧紧围绕我市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繁荣这个主题,重点组织实施五项农牧业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推进我市“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1、进一步抓好奶业科技示范工程

继续对全市奶业发展中共性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重点开展奶牛良种快速繁育关键技术,包括高效超数排卵技术、胚胎性别鉴定与性别控制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在内蒙乳泉和包头创伟公司创建2个利用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奶牛优良品种快速繁育中心。在全市创建6个奶牛标准化饲养科技示范小区,1积极开展高产奶牛标准化饲养技术示范推广,奶牛主要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优质高产饲草引种繁育示范推广技术及饲草料青贮加工技术,乳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制开发。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市又适合国家标准的奶业技术体系,为我市奶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抓好特种种植业、特种养殖业及深加工科技示范工程 一是大力支持达茂旗马铃薯脱毒种薯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促进马铃薯新品种应用、示范和推广,为农民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脱毒种薯,满足该地区及周边地区对种薯的需求,大力推广马铃薯机械化耕作和集约化生产,扩大优质马铃薯的种植规模,使脱毒种薯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万亩扩大到30万亩,增加50%以上。同时扩大加工薯与商品薯的品种,将该基地建成内蒙乃至我国西部地区优质种薯生产、储藏、销售基地。在马铃薯系列产品深加工方面,通过星火计划的实施,重点扶持内蒙海德集团等马铃薯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出市场适销的马铃薯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把我市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重点支持固阳正北黄芪药源GAP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品种提纯复壮,选出几个优良黄芪品种,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正北黄芪种子,总结出一套后山地区黄芪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同时重点组织包头中药有限责任公司与航天部北京

2长征天骄生物工程科技公司联合研制开发黄芪软胶囊、黄芪浸膏、黄芪多糖和总皂苷等多种成份的系列产品,提高黄芪的附加价值,使正北黄芪这一国内名牌逐步成为固阳地区的一大产业。

三是重点开展良种肉牛、肉羊快速繁育与饲养集成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肉牛、肉羊标准化饲喂技术规程,扩大养殖规模,支持小肥羊等肉食品加工企业开展现代绿色肉产品生产加工技术,逐步将我市建成内蒙西部地区肉牛肉羊生产、加工、营销基地。同时开展鹿养殖标准化及鹿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如:鹿茸素、鹿茸茶、茸参胶囊等。

3、抓好蔬菜原良种繁育和花卉科技示范工程

一是大力引进和选育蔬菜优良新品种,对优良新品种叶类、果类、瓜类和稀有小品种蔬菜进行杂交制种技术研究,为蔬菜生产提供充足的名、优、特、新、稀蔬菜良种。同时开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利用现代组织培养技术,繁育花卉优良新品种,推广迎春花卉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建成干燥花卉材料基地和迎春花卉生产基地,使干燥花原材料国内生产占有率保持在50%以上。

4、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筹备建立为“三农”服务的旗县区级农牧业科技服务呼叫中心及农牧业科技服务热线特殊服务电话,实现科技专家与科技信息服务随时在农牧民身边,解决农牧民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农牧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星火学校、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的作用,采用技术协会会员活动、电话咨询、专家出诊、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等形式,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为“三农”开展科技服务,逐步建立健全我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5、抓好农村牧区科学技术普及培训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精神,做好全市科普宣传工作。重点组织科技“专家小分队”、“讲师团”经常深入到农村牧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通过放映科普录相,印发学习资料和致富信息,组织科普知识展览,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科技讲座等形式,在广大农牧民中普及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在普及培训方面,重点要围绕农村牧区生产实际,普及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家畜改良技术、疫病防治等配套技术的培训。

4通过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牧区,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示范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力争使广大农牧民比较系统地掌握科学的种养殖技术;同时加快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早日致富达小康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篇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物燃料

美国政府认为, 要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必须有足够的能源。目前生物燃料是其唯一通过立法保证实现发展目标的可再生能源。其他许多国家也把可再生燃料替代石油作为运输燃料列入国家能源战略。

2007年3月, 欧盟首脑会议, 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 即到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20% (与1990年水平相比) 一提高能效20%, 可再生能源占整个欧盟能源消耗量的20%, 其中生物燃料占运输燃料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0%。缺油、少气、没有煤炭的瑞典, 早在2005年就提出到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依赖石油的国家的目标, 目前生物能源已占瑞典能耗的30%。也就是说瑞典已在使用将树木、农作物、植物和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液、气、固体等形态的生物能源。作到了有效处理废物,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有利于环境保护。印度制订了宏伟的目标——到2020年用5000万吨乙醇代替86%的进口石油。埃塞俄比亚计划开发200万公顷处女地种植甜高梁, 生产1700万吨乙醇、1200万吨高梁米和发电300亿千瓦时, 实现5年经济翻番的目标。

生物燃料产业不仅能解决石油替代和环境问题, 还可以带动多种行业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但是由于第一代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的成本太高 (指主要是糖、淀粉、植物油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 替代能力和减排二氧化碳能力有限, 并且可能影响粮食安全和破坏环境, 国际上正转向用秸秆类农村废弃物、纸张和城市垃圾以及专门的能源作物 (如柳枝稷、芒草或短轮代期杨树) 为原料, 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乙醇具有原料资源丰富、再生周期短、不增加温室气体总量等众多优点, 还可以利用荒山荒地种植柳枝稷等能源作物, 这样就不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也避免了资源枯竭的威胁, 使生物燃料得以可持续发展。

欧盟已把2020年用生物燃料替代10%石油的希望寄托于第二代生物燃料。美国也是如此, 由于采用玉米只能生产4500万吨乙醇/年, 美国计划到2022年其生物燃料目标中的其他6000万吨要以纤维素乙醇为代表的先进生物燃料来满足需求, 美国有13亿吨生物质用于生产生物燃料 (乙醇) , 而我国有2.92亿吨秸秆类农林废弃物可以生产纤维素乙醇。美国鼓励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生产, 每加仑给与1.01美元的补贴, 而把玉米乙醇的补贴从每加仑0.51美元减少到0.46美元。从2005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 美国累计投入了350多亿美元研究经费。但由于没有突破技术瓶颈, 国际上纤维素乙醇生产成本高于粮食乙醇和甘蔗乙醇, 无法和石油竞争。

升级替代产品正在加快步伐, 用CO2和 (海) 水经光合作用生成油藻后生产的生物柴油和乙醇等燃料被视作第三代生物燃料, 正进入中试阶段;未来的第四代燃料将用二氧化碳和水直接光合成乙醇、柴油或其他高碳醇。尽管美国对纤维素乙醇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 建立了33套中试和示范装置, 但由于技术不成熟, 要到2015年后才能具有竞争力。

基于生物燃料的技术现状, 全球公认产业须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生物燃料过渡, 甜高梁秆乙醇被国际公认是从粮食向秸秆类木质纤维素食原料过渡的1.5代生物燃料。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 我国政府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产业“不得占用耕地, 不得消耗粮食, 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原则。国家发政委、财政部、科技部都极力支持木薯、甜高梁秆、菊芊等非粮原料生产乙醇的产业建设和技术研发工作。我国已成功地实现燃料乙醇原料的转型, 从玉米等粮食原料转为非粮食原料, 如在广西已建成年产20万吨木薯乙醇工厂;用甜高梁秆生产乙醇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用玉米芯中的半纤维素生产糖醛、纤维素、联产乙醇、木质素, 用于生产防火材料技术在山东济南圣泉集团公司成功建成千吨级燃料乙醇示范装置。工厂经济效益良好;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建成了万吨级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联产纤维素乙醇示范工程。

可喜的是, 今年2月13日, 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头条新闻《我国农村沼气快速发展, 节能减排惠民生》,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秸秆发酵集中供气工程上了央视后, 几天中接到上海、广东、河南等10多个省市农村能源办要求来参观考察的联系电话。

金坛市农林局长奚云龙几年前曾兼任该市农村能源办主任, 他介绍, 投入160多万元建成的汀湘村秸秆发酵集中供气工程, 当时是全省第一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008年9月底投入运行, 8个75立方米的发醇池, 可为202户村民集中供气, 为批量消化农村剩余秸秆, 开发沼气新能源, 改变农民传统的炊事用能方式, 改善农村民住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与户用沼气相比, 集中供气不需农户自己进出料, 省时、省工、省钱, 通过管道输送的沼气压力稳定、产气量足;与管道煤气相比, 沼气集中供气费用低, 沼气协会免费提供日常维护, 每立方米沼气价格春冬季节1元, 夏秋季节0.5元。据介绍“村民只要种上二三亩地, 每亩地10担稻草, 以草换气就绰绰有余, 一年下来。自家不仅不要掏钱, 大多数家庭还有钱进账。”从集中供气后订湘村夏收、秋收季节已杜绝了田间焚烧秸秆现象, 就连村上房前屋后也看不到一处草垛, 腾出的地方建成了小绿岛或生态菜园, 河水清澈见底, 村庄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由此可见, 生物燃料担当了拉动内需推手, 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生产生物燃料 (乙醇、沼气) 供应本土生产的汽车、炊事用能, 形成自我循环的经济链条, 可以显著拉动内需经济。

据农业部2008年提供的专项调查报告, 全国可用于发展液体生物燃料的宜能荒地有2680万公顷, 集中分布区为8片。其中一等宜能荒地0.65亿亩 (433.33万公顷) , 占16.2%;二等宜能荒地1.31亿亩 (873.33万公顷) , 占32.6%;一等和二等宜能荒地可以种植能源作物, 共计1.96亿亩。依靠科技进步, 利用盐碱、沙荒等边际性土地和退化农田, 通过生物技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可以在不占用现有耕地和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为中国的生物燃料产业提供原料。再加上现有种植薯类、甜高梁等的非粮低产农田, 即具年产1亿吨燃料乙醇的生产潜力, 真是一片巨大的“绿色油田”!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2009年完成的秸秆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有约7.6亿吨秸秆, 可以集量为6.46亿吨, 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能源、还田、饲料、工业、栽培食用菌和焚烧或 (闲置) 等6种方式。其中用于炊事29.6%、饲料27.5%、工业用2.7%, 还田15%, 焚烧或闲置25.2%。在不影响秸秆现有用途的前提下生产纤维素乙醇, 原料是目前与总量25.2%的焚烧或闲置秸秆, 即1.63亿吨, 可年产4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全国每年林业剩余物量为1.3亿吨, 可生产3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目前我国可用农林剩余物资源量为2.92亿吨, 具备年生产7000万吨燃料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的潜力, 又是一个潜在的“绿色油田”。

从目前到2015年, 甜高粱和薯类等是我国主要的乙醇原料, 年产量达到500万吨;生物柴油以垃圾油、油脚、棉籽油为原料, 年产量100万吨。2016~2025年, 燃料乙醇以甜高梁、薯类和秸秆类木质纤维素原料并举;木本油料、冬闲田菜籽油将是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2025年后, 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增加的生产能力主要是以木质纤维素作物为主的第二代生物燃料。

篇4: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都市农业

据北京市统计局报告称 :科技进步已成为北京市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大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03年种业产值已达7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现代种业成为京郊农业的主导产业。以锦绣大地、小汤山、顺义“三高”等为代表的工厂化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首都农业的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共有高效农业科技园区400余家,设施农业面积达35.3万亩,设施农业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同时,面对首都巨大的消费市场,京郊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观光农业园。2003年京郊观光农业园共接待游客3982.7万人次,创收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以上统计报告表明,要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否则是没有出路的。目前,城市农业产业已不仅限于农产品的生产,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为人们旅游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正如王岐山市长指出的,要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和先进技术,科技兴农,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因此,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将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结合于一体来发展都市农业,已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都市农业被现代农业经济学家誉为“永恒的朝阳产业”,都市农业的崛起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要使北京的都市农业顺利发展,就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首都强大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集约农业;二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依靠首都的市场和信息网络,延伸北京的农业产业链条;四是凭借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前沿阵地。以上四点既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也是我们这一时期的前进方向。近期,北京农村科技工作,将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为核心,瞄准动植物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安全食品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工厂化农业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集成应用,扶植畜禽疫苗、玉米良种、蔬菜良种、家畜胚胎等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为此,北京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以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促进城乡科技资源整合与互动,以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以远程教育为辐射源的多种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普及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力争北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稳定在70%左右,到“十五”末,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提高到70%。

篇5: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县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隆”战略,按照科技富民强县工作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县资源优势与特色经济,提高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为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意识,我县把科技工作列入中心组学习范畴,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报告会,每年选派一批科技干部到江浙沿海进行挂职锻炼,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抓科技进步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彻底改变科技工作是软指标、软任务的认识。努力增强科技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到制订规划凸显科技,部署工作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科教兴县”上来。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四大家各安排了一名副职亲自抓科技工作。为加强科技工作,我县建立了科技工作汇报制度,规定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把科技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制定了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科技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和单位双文明目标考核内容。目前,我县已形成主要领导挂帅、科技部门领唱、其他部门合唱、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05年,我县科技工作共召开政府常务会议4次,专题研究有关科技工作。2006年3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管科技工作副县长亲自参加了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专题研究班。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特别是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广泛深入地宣讲有关科技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兴县”意识。二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等多种舆论工具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基本做到宣传有声音,电视有图像,墙头有标语,街头有横幅,手中有资料。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播模式,送科技下乡,请科技专家来我县乡镇举办科技讲座,送科技示范户集中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技政策,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全县人们的科技意识,力争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尊重人才,加大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1、尊重人才,重奖有功人员

科技要发展,经济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县委、县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放活科技人员,允许他们在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合法收入,鼓励成果持有人以入股方式创业,并根据不同职称和规模给予不同标准的创业启动金。为鼓励科研开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县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制定了“科技兴隆”奖励办法,提高奖金标准,对突出贡献人员进行重奖,奖金不低于5万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之,对待科技人员,我们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一流成果给予一流回报,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

2、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我县在农口各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和经济发展局等涉科单位均设立了科教、生产股,在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城建、教育、工业、卫生5个专家服务组。除政府组织外,各骨干企业均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民间组织也成立了各类专业学会12个,行业协会29个,培养和授予了科技示范户8280户。目前,我县已形成了政府技术服务站和企业科研开发为主体,技术学会、专业协会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带头人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整合资金,统一规划

篇6: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较标准是关键。根据国家发改委至今沿用的2011版《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产业结构调整包含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具体条目细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大类。每一类中有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中具体论述了对于某一产业内具体某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或者某一服务的完善与限制。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中观概念,其明细项目实质均是科技的研发、应用与推广。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包含科技成果贡献和科技成果转化。法条中第二章明确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均属于科技进步范畴。换言之,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即为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发展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升级。因此,对于这样套圈式的一个中观概念和一个微观概念的比较,我们无法从同一层次上讨论他们谁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它们的内容纠缠在一起,具体实施时根本无法抽离。基于以上分析,我方认为,更合理的比较只能从两者间谁起决定作用入手,即讨论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者对另一者发展的制约而导致两者难以平衡地支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快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方面均产生着制约作用。简单地说,科技进步不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但客观上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当今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在于长期依

靠人口红利和资源禀赋作为核心竞争力,因而产业结构偏向高污染、高劳力、高出口;而畸形的产业结构又进一步影响了环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实际是受到科技进步制约所致。上海三大传统重污染工业板块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即是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比例合理依靠着科技进步作为基础和前提。产业效率提升也需要科技进步引导,利用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品优化和创新,从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规模生产,拉动经济。

第二,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角度。三大产业的升级,其制约因素依旧是科技进

步。纵观产业结构高级化完备的国家,无不拥有强硬的科技实力,英美第三产业国内GDP份额的比重排世界前二,这与其科技排名相符。第一产业集约化大机器发展,第二产业绿色高效能更新换代,第三产业信息技术革命都依靠科技作为决定因素。

蔡元培评论过,我国从前无所谓科学,唯用哲学以推测,以独断,于是难以

篇7: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2、寻找科学金钥匙,争当创新小能手。

3、科技打造梦幻色彩,创新描绘精彩人生。

4、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5、参与科技,共赢未来。

6、努力学习科学,迎接未来挑战。

7、科技之光,闪耀童年。

8、我观察,我快乐,我试验,我收获。

9、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

10、科技,科技,创造奇迹。

11、注重科技,创造传奇。

12、创新科技,拥抱童心。

13、引领校园科技先锋,打造未来海阔天空。

14、科学探索乐趣多,和谐发展你我他。

15、科技带来快乐,科技带来梦想。

16、科技创造生活,创新成就未来。

17、翱翔科学的天空,畅游知识的海洋。

18、数字生活改变世界,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19、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8:依靠科技进步助推企业发展

1 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科技进步创新管理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举措, 并将科技进步规划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保障科技进步工作稳步持续发展。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为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制定了创建规划和工作方案, 明确了远景和近期目标以及阶段重点工作, 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强化创建全过程监督管控, 出台了《铜山供电公司科技进步管理办法》, 定期召开分析会、推进会、调度会等各类会议, 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建立科技成果后评估制度, 及时总结科技创新工作, 确保各类经济实用的创新成果得到有效应用。

2 结合公司实际, 加快转化科技应用成果

2.1 着力提高电网和设备的科技化水平

近年来, 该公司新建了220 kV高皇、吴桥以及110 kV孙庄等变电站, 建设并投运了110 kV线路90km, 优化了电网网架结构。加大设备技术改造力度, 完成了张集、何桥、大许等变电站设备技术改造任务, 10k V及以上断路器无油化率、设备微机保护率、变电站和供电所专用光纤覆盖率、节能型主变压器及配电变压器应用均达到100%, 所有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班。升级改造调度自动化系统, 增加了高级应用软件PAS、调度员仿真系统以及无功优化VQC系统, 实现了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与管理, 变电站无功自动投切装置投运率达到100%。加强农配网设备技术改造, 从改善结构、优化布局、提升供电能力等方面着力解决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 取得了显著成效。

2.2 着力提升生产和经营科技管理水平

大力推广“五遥”技术应用, 公司35 kV及以上变电站全部具备“五遥”功能, 实现了调控一体化, 提升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深化微机防误操作系统的使用, 通过逻辑设定和程序闭锁等技术手段, 大大降低了误操作风险。强化无功电压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 实现了无功电压管理动态统计、分析以及各类电压自动上传。深化供电可靠性管理, 实施设备状态性检修, 合理制定停电计划, 避免重复停电和临时停电。加快推进远程智能综合配电箱的应用, 提升农网台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滚动修编了《铜山供电公司“十二五”电网规划和配电网规划》, 高度重视设备验收环节, 新建工程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

2.3 着力提升营销服务现代化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差异化设计, 满足不同用电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深化营销业务系统应用, 确保了业扩流程信息化管理。安装和使用负控终端设备1 600台, 终端监控面和控制面分别达到80.3%和77.9%, 100 kVA及以上工业客户全部实现负荷监控。强化抄表质量管理, 自动化实抄率达到100%, 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抄表误差。推进居民用电采集系统建设, 已完成9.8万户采集系统的安装和使用。继续加大卡表和负控购电比例, 积极推广邮政代扣和福农卡业务, 降低了电费回收风险。

2.4 着力提升信息管理科技化水平

以SG-ERP系统推广应用为抓手, 形成信息网络、数据交换、应用集成、企业门户、硬件集中“五位一体”的信息集成平台。建立了涵盖生产、营销、办公、财务、档案、农电管理等业务的综合信息处理库, 实现了多种先进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各变电站、供电所均实现了各项业务和视频应用联网。大力推广生产MIS应用, 实现了所有设备基础资料、运行状态以及各项工作流程的资源共享。同时, 公司继电保护班自行研发的仓库物资管理系统和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软件, 为提升信息管理科技化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篇9: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区县统筹发展

之所以要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开展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工作,是因为北京市科技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各区县的发展也并不平衡。如何促进各区县的协调发展,是摆在政府各部门面前的大问题,而依靠科技资源的优势,找到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推动区县生产、生活、生态的全面改善,促进首都区域功能定位的实现,也是“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内容。

然而,统筹发展不是简单的平均发展。北京各区县的实际情况各异,发展也各具特色,要将科技资源的优势与区县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区域特色,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入了解区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促进工作。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就是要促进各区县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帮助区县实现功能定位的目标。

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工作的开展,强调的是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主要包括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规划与咨询服务、新型工业园区建设、都市型农业发展、科技进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等4个方面工作。其中,开展区县规划与咨询服务,就是要为区县发展提供思路与引导,也就是按照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协助区县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定位。而其他3个方面工作的展开则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促进区县的整体、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竞争产业集群,以提升郊区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都市型农业建设,则是通过大力发展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促进郊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的改善。而按照北京市各区域的不同功能定位及其面临的不同问题,促进北京城市化进程,则是充分发挥科技在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统筹区县科技工作,更需要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区县的制度建设,改善区县整体科技服务环境。通过建立区县科技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全面开展北京市科技进步督导评估工作、完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等工作的开展,将有力地提升依靠科技服务于区县的能力,构筑全市整体、系统、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

篇10: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作者:唐专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

摘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通过4个月的调查走访和大量资料的查阅,就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深入调查,把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加工企业作了比较,找出了影响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依靠 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 农产品加工企业 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自2004年以来的6个中央1号文件,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十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每年有5000万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就业。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最大的行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所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就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深入调查,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较,寻找差距,找出原因,更好地为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东安县农产品加工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加工现状的比较

1.发达国家重视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的开发,把农产品产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放在农业的首位。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农产品保鲜规模达到了60%以上,而我县农产品保鲜规模不到20%。在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美国对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已占农业全部投入的70%,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美国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而我县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不到农业全部投入的20%,农产品的工业化转化率低,把农业种植放在首位,农产品产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放在次位。

2.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的程度。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将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的企业为数不多,只有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企业基本上实行标准化管理,而大部分企业没有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着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3.农产品加工原料专用的加工品种和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的情况。发达国家为保证产品质量,在基地的选择上,不仅考虑加工品种的专业化、规模化,还认真选择基地的气候生态条件和化肥种类等因素。而我县农产品加工原料的来源比较广,也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以大米厂为例,加工厂收购原料时,只分早、中和晚稻谷子,没有分品种,分了品种的很少。农民在收割稻谷时,没有把品种分开,所收割回来的稻谷全部倒在一起,卖谷子时,一起卖。大米加工厂也没有固定的生产基地收购原料时,品种杂乱繁多,这样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建立了固定的原料基地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并且原料基地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4.能否重视农业生产各环节和产前、产中、产后结合程度。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注重了育种、种植、供销等部门互相配合。如荷兰的马铃薯育种、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根据加工利用的要求和用途来选择种植的品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注重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只注重原料的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而忽略了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育种、种植、供销等部门没有有机结合,单线联系,只顾自己的工作重点和经济利益,没有考虑大局的效益。

二、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近些年虽然稳步发展,但农业效益偏低,结构不优,品质不佳等矛盾依然大量存在。目前全县主要农产品中,水稻的优质率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的来源。

2.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产品结构层次较低,经济效益欠佳。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255家,但规模小,分布散,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少;省级企业1家(舜皇米业),市级企业5家(吉祥食品、金叶米业、天健银杏、东安鸡吴氏禽业和金源米业)产品品种虽多,但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少。

3.加工企业流动资金偏紧,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流动资金的紧缺造成:一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供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紧。融资十分困难而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二是难于扩大原料基地规模和原料的收购;三是制约了设备的更新;四是阻碍了技术的引进和高科技的开发。

4.农产品加工原料的来源和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制约着加工企业的发展。原料的质量没有考虑到气候生态重要条件和化肥、农药种类等因素,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不能保证产品的原料正常供给。原料多时,企业压低收购价,挫伤了农民种原料的积极性,影响了次年的种植面积;原料少时,农民抬高价格,这样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5.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模式粗放,以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6.没有重视农业生产各环节,没有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7.流通环节差,流通效率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8.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设备落后,技术人员贫乏,极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眼光,内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基本上延续着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管理”的模式。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并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又不重视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采用先进的技术,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竟争力差,产品档次较低,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建议

1、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农业科技,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竟争力。一是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不仅要注重产品种类结构的调整,使产品更具特色,更要注重产品档次的提高。使产品结构由目前的低档为主转向高中档产品为主。二是在技术结构上,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提升企业核心竟争力,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替代落后的技术,使技术结构由低档技术为主转向以中高档技术为主。努力发展高、精、深产品,争创优良品牌。

2、加大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对省级企业和市级企业,加大企业额度外,还对中小企业供应担保贷款。一是要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二是在国有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制定和完善适当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力法,做到分类管理,重点加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四是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合作基金,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3、大力培育规模种植大户和发展壮大阳光培训工程。以政策驱动,科技促动,协会牵动、产业化拉动发展规模经营,发展优质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充分保证企业原料的稳定供应,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启动阳光培圳工程,鼓励和吸纳大中院校学生落户企业,为企业输送懂技术、有文化的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篇11: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各位领导:

近年来,在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和烟台供电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蓬莱市供电公司深入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个转变”,以提升农网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坚强可靠的新型农网,以科技进步带动了企业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2009年,公司完成购电量13.18亿千瓦时,综合线损率完成4.63%,供电可靠率完成99.913%,综合电压合格率完成99.4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科技进步先进县供电企业标准要求。2009年,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农网科技进步现场会的典型参观现场,公司的科技进步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下面,把我公司科技进步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大投入,打造坚强电网

“十一五”期间,蓬莱电网累计投资3.24亿元,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和改造110千伏线路2条,35千伏线路4条。科技进步累计投入资金8992万元,完成 农网科技项目38项,为提升农网智能化水平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强的基础。目前,蓬莱境内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0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变电总容量780.4兆伏安。所有变电站均实现了“五遥”功能,做到了无人值班;实现了双电源供电,双主变运行,备用电源自动投切,满足N-1运行要求;主变有载调压率、节能型主变及配电变压器比率、变电站微机保护率、10千伏及以上开关无油化率均达到100%,城区10千伏线路绝缘化率达到76.58%。主网通过市内的220千伏汤邱站、220千伏沈余站、110千伏北福线、110千伏虎燕线和东海热电厂5处电源点,11条110千伏线路向蓬莱电网供电。蓬莱电网形成了以220千伏为龙头,110千伏为骨干,10千伏环网供电的电网格局,建成了设备先进、安全可靠、节能高效、调度灵活的县域电网。

二、推广应用“四新”技术,不断提升农网科技含量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部署,我们认真研究国网公司“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内容,注重与自身需求的结合,加大农网“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一)配网自动化实现大范围实用。蓬莱配网自动化建设始于1996年,累计投资达2.68亿元,全市121条10千伏线路已有98条实现配电自动化,占总数的80.9%,城区 10千伏主干线路全部实现配网自动化。配网自动化建设从城区到郊区,从乡镇到农村,在县级供电企业率先实现了配网自动化的大范围实 用。在主干线路加装分段负荷开关,分支线路安装具备一次重合闸功能的真空断路器;通过广泛使用具有备自投功能的环网柜和主站DA软件,在电网故障时可自动实现网络重构。配网自动化系统实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故障点快速定位、缩小停电范围并及时恢复非故障区电力供应等功能不断完善,促进了供电可靠性的持续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开展带电作业,2009年实施带电作业374次,提高供电可靠率0.032个百分点。开展了状态检修试点工作,对110千伏主变、开关进行状态评估,在保证检修质量的同时,减少了重复停电次数。全市城镇、农村线路中压用户供电可靠率从2001年的99.890%、99.741%提高到目前的99.981%、99.880%。公司配网建设管理经验得到国网公司认可,参与了国网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典型应用模式》、《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典型设计规范》两个企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二)开展了全网电压无功优化试点建设。与中国电科院合作,开发应用全网电压无功优化及管理系统,实现了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变电站无功自动投切装置安装率、投运率均达到100%,全面改善和提高了电压质量。目前,变电站各电压等级母线及10千伏线路功率因数均达到0.98以上。

(三)电网运行实现实时监控。公司所属的变电站全部安装投运了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建成了第三代调配一体化主站系统,在实现“五遥”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配网故障自动判断、自动隔离等高级应用功能,电网调度 更加科学、灵活,配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安装投运了变电站图像监控和综合事故预警系统,实现了变电站的实时监控和事故的超前预防。开发应用了分布式光纤测温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高压开关柜各开关节点的运行温度,做到事故隐患的主动控制和事前控制。

(四)农村用电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低压台区,采用非晶态合金变压器、线路全绝缘化、分区分片供电设计,推广应用集配变远程监测、故障远程监控、远程集中抄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低压多功能综合配电柜,提高了电网智能化水平,降低了运行维护费用。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农村电气化镇8个,新农村电气化村164个。

三、依托SG186一体化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我们以“SG186”工程农电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农电“SG186”工程试点推广单位,我们严格贯彻集团公司“四统一”的工作原则,逐步构筑由信息网络、数据交换、数据中心、应用集成、企业门户五个部分组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完成了OA、安全生产管理、地理信息、营销技术支持、调度自动化等主要业务系统的应用集成。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建成了覆盖所有部门、车间以及供电所的光纤通讯网络,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桌面”,保证了省、市、县三级数据交互及时、畅通。2009年,为确保电网信息系统安全,满足新的供电业务需求,我 们投资195.4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带宽60兆的无线专网,信号覆盖了全市95%的区域。网络支持固定、便携以及全移动模式下的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传输速率和安全性有了质的飞跃。光纤通信和无线专网的建成,为电网运行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通讯保障。

二是集中整合变电站能量采集系统、大客户专变用电管理系统、公用配变监测系统和小区低压集中抄表系统,通过无线专网实时传输监测数据,实现了用电信息统一采集、管理和数据共享,全面提升了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目前,负荷监控终端安装率达到85.35%,可监控负荷占全市用电总负荷的91.3%。

三是通过95598客户服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调配自动化系统的联网和互动,实现了报修客户的快速定位,准确掌握客户及电网运行的相关信息,提高了服务效率。以无线专网提供技术支持的应急通信系统可在应急指挥中心、客户服务调度中心及工作现场实现语音、视频的实时互动传输,提高了电力应急抢险的反应速度和安全管理水平。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我们坚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及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方式,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公司现有职工457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5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266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58.2%。通过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 不断提高,公司先后有6人被集团公司评为112优秀人才。积极鼓励员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2009年,公司有两项QC成果获得烟台供电公司三等奖。“光纤及GPRS在电力通讯中的应用”、“两种配网模式可靠性研究”获得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FTU与环网柜电源备自投应用”获得烟台市青年创新创效成果一等奖。“蓬莱电网新型配网自动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年共有20篇论文在国家公开发行的行业刊物上发表。

加快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线专网建成后,减少了光缆投资300多万元,每年节约公网租赁费100多万元。配网自动化的大范围实用,使城镇和农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分别由2001年的9.64小时和22.78小时,下降到2009年的1.66小时和10.51小时。通过无功优化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电能质量,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已经成为蓬莱市招商引资的一大特色。2009年,公司实现利税58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24.05万元。不仅首批跨入全国一流县供电企业行列,还先后荣获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农电技术进步示范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示范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同业对标综合管理标杆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10年在全市行风测评中荣获第一名。

篇1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水稻机插、玉米、棉花机收等攻关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加强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提倡服务在乡、管理在县。同时,引导鼓励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的需求,组织发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

篇1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近年来, 甘肃省高度重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努力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使能源资源消耗不断降低, 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地控制, 积极发挥了工业对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性作用。2009年, 国务院将甘肃省整体列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之后, 全省各地区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 结合“工业强省”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 努力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 把区域主导产业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 统筹规划产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立足资源优势, 依托园区基地, 地企联合, 开展招商引资, 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 实现了产业衔接、优势互补和资源循环利用, 提升了产业整体规模和水平, 同时也改善了企业结构, 激发了区域经济活力, 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发展抓项目为突破口, 探索建立以循环农业为基础, 以循环工业为主体, 以循环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 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从总体而言, 甘肃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企业层面, 以资源节约型为目标, 在企业内部改进生产工艺, 组织各种工艺流程之间物料的循环利用。在园区和产业层面, 各地区通过加强重点企业横向联合, 完善产品中间环节, 形成企业产品互为原料、内部废弃物外部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 实现了产业中循环。在区域层面, 各地区以园区为平台, 通过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 用循环模式搭建了“三废”及物料综合利用、工艺相互依存、产业衔接紧密的区域大循环系统。在社会层面, 各地通过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 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各地大力推行以清洁生产为手段的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资源节约, 在企业内部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活动, 促进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标,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05-2010年, 甘肃省分别实现万元GDP能耗2.26、2.20、2.11、2.00、1.86、1.81t标准煤, 能耗比保持连续下降趋势, “十一五”期间能耗降幅为全国第三, 达到全国降幅20%的平均水平。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甘肃省工业循环经济虽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制定和落实尚不完善等问题, 成为本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但依靠科技进步是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 甘肃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投入, 循环经济所追求的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及重复利用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唯有走科技创新之路才能为甘肃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而这种科技创新的支持, 需紧紧围绕甘肃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进而系统化, 以形成具有结构和功能特性的科技支撑体系。

2.1 明确工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工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系统的要素由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3部分组成。主体要素一般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等;资源要素包括知识、信息、人才和资金等;环境要素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又包括创新硬环境 (基础设施等) 和创新软环境 (如市场、金融、制度、政策、法规、信用和社会文化等) 两部分, 外部环境又包括通达性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主体要素是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执行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资源是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条件, 而环境则是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2.2 确立甘肃工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基本构架

甘肃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突破技术瓶颈,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并贯穿于循环经济的整个经济活动 (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 过程中。该体系的建立, 必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 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 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载体, 减少污染排放量, 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 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甘肃省“十二五”规划, 我们选择甘肃主导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从中找出其关键的技术因素, 从而形成完整的甘肃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如图1所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以科技支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必须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做好科技攻关, 用专项重点技术解决甘肃当前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中的技术难题, 并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 逐步形成适合于甘肃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 全面支撑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 还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让高新技术引领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 科技创新促进甘肃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选择

3.1 装备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着力解决设计、制造与可靠性技术关键及系统成套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 开发高效清洁工艺过程, 提供先进的石油钻采装备、炼油化工装备、石化机械装备、电器控制装备、电机和发电装备、矿山机械装备、机械基础件、机床装备、真空装备、环保装备、中高档科学仪器与医疗装备及数字化基础制造装备。

3.2 冶金有色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

在产渣源头环节, 开展镍铜冶炼工艺配套优化技术研究, 选择利于资源化的新渣型并减少产渣量;在渣的初级资源化环节, 开展熔融渣还原生产铁合金的工艺及装备研究;在高附加值化环节, 开展以含镍、铜、钴、硅的铁水为基础材料生产新牌号合金钢产品、工艺及钢材深加工工艺研究;在二次废物处理环节, 开展镍铜熔融渣还原生产铁合金后二次冶炼渣利用技术研究。

3.3 绿色材料生产技术及节能降耗技术开发与研究

以兰白金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为主线, 以延长产业链为目标, 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 抓好重点项目, 做好项目示范, 全面实施西部新材料科技行动。在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领域取得若干原创性成果, 并在具有较好的资源、科技基础的稀土材料、超导材料等方面取得系列重大技术成果。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为中心, 引进与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并举, 加强新工艺流程研究, 加强材料产业化信息化建设。

3.4 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系统的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

重点领域包括风电、光电资源开发利用, 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重点研发光伏硅材料、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装备等, 建设研发试验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 研究高硫煤的洗选脱硫技术和干法选煤技术, 扩大原煤入洗比例;扩大民用和工业型煤生产;开发或引进大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水煤浆制备的燃烧技术、煤炭气化和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研究开发煤泥、无烟煤和褐煤的高效燃烧和利用技术。

3.5 降低工业污染处理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研究

研究重点城市和区域生活垃圾、城市污水回收处理利用、材料再生利用成套技术与设备, 研究低品位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成套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能够减少工业排放的污染控制技术, 如大气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生态技术, 如低毒性低残留易降解的新型农药、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先进的环境污染监测技术、污染预防技术以及制定严格合理的环境标准等, 从根本上控制好污染的源头。

3.6 高新技术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与示范

重点发展领域为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态恢复材料与技术、环保材料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

3.7 甘肃工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一是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二是平凉、庆阳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基

地;三是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四是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五是天水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基地。

参考文献

[1]2010年甘肃发展年鉴[M].

篇1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1 淡水养殖业在渔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水产品是保证人类营养均衡和良好健康状况所需蛋白质和必需微量元素极宝贵的来源。据统计,全世界人口摄入动物蛋白量中平均有17%来自水产品,在我国有20%。2012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达3 986万t,占我国渔业总产量的72.6%,占世界养殖总量63%。在全球水产养殖业中淡水鱼类养殖产量占56.4%,在我国占44%。河北省淡水养殖面积达到7.4万hm2,年产量40万多t,产值50多亿元,淡水养殖产量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57%。长期以来,淡水渔业作为渔业的重要产业,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河北省淡水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目前,河北省淡水养殖业与国内外先进生产水平差距很大,发展空间大。现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2.1 基础工程设施薄弱,集约化程度低

河北省大多数池塘建于20世纪80-90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加上年久失修,多数池塘淤积严重、进排水等设施陈旧,这类池塘占精养池塘的70%以上,落后的池塘设施系统不能为集约化健康养殖生产提供基础保障,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研发适于健康高效养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条件的池塘改造标准,对低产池塘、养殖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2.2 良种缺乏

水产养殖业缺乏良种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瓶颈。目前,河北省水产种业发展水平低,主要问题:一是主要养殖鱼类种质资源退化严重,良种普及率低。河北省大多数苗种场亲本更新周期长,经累代养殖种质退化严重,导致苗种质量差,养殖效率低;二是河北省多数良种场不具备选育良种的条件和能力。三是名优新品种的繁育技术以及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如青虾、泥鳅、黄颡等。引进新品种、开展名优养殖品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发,以改善河北省大宗淡水鱼养殖品种老化状况,提高河北省淡水养殖良种覆盖率和调整河北省养殖品种结构。

2.3 资源消耗大

一是现有池塘养殖大多依赖对土地资源占有,因技术和良种的缺乏,增产方式不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是依靠扩大面积。二是对水资源消耗量大。一般情况下,全年大约用水量60 000 m2/hm2。三是对生物资源的消耗量大。在养殖生产中,至今还存在的直接使用小杂鱼、动物内脏等作饲料,不仅加重了水质污染,增加了用水量,还破坏了渔业资源。只有集成和创新一批高效集约化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才能形成节水、高效和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方式,才能在我们这样一个水资源缺乏的省份使淡水养殖得到可持续发展;只有研究开发和使用高效环保的渔用饲料,才能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污染、降低污水排放。通过以上技术集成与创新,才能使淡水养殖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4 疫病防控和产品安全水平亟待提高

根据我站连续多年的监测,河北省淡水养殖已监测到主要疫病有30多种。病害频发一方面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爆发性疫病对产业和养殖者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2012年河北省因病害造成的损失上亿元。另一方面导致渔药滥用,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隐患。研发和集成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疫病防治新技术,重点是解决鱼类暴发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治问题,构建水产养殖疫病预警体系,增强综合防病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5 产业经济发展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尚未开展 目前河北省对淡水养殖业比较效益、产业经营模式、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应急工作研究等工作尚未开展,亟需该方面的研究以支撑产业发展。

3 对策

3.1 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推广的路径

整合河北省科技力量,面向产业研发和集成促进淡水养殖产业发展的重大应用技术,引进和借鉴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适合河北省实际的高效健康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体系。

充分发挥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深入一线服务渔民,将研发和集成出的新成果在生产一线进行综合实验,通过实验将良种良法配套,养殖模式熟化,防病措施标准化等,形成轻简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通过技术的研发运用和拓展延伸提升,逐步构建覆盖产业全领域的成熟技术体系,形成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支撑能力,增强产业发展的科技后劲。

3.2 重点研发和集成的关键技术

3.2.1 大宗淡水鱼高效综合养殖技术集成 重点解决大宗淡水鱼类优质高产、模式升级、提高养殖效率、节能减排等技术问题。研发和集成大宗淡水鱼类高效综合养殖关键技术,包括池塘标准化改造、原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使用优质饲料、生态养殖、水库湖泊增殖及养鱼净水技术。

3.2.2 中华鳖繁育及高效综合养殖技术集成 重点解决中华鳖优质高效养殖模式、节水节能、质量提升、产业化生产等问题。保护和繁育本地良种,集成、转化、示范推广中华鳖集约化养殖配套技术。将水质调控、生态养殖、黑暗温室养殖工艺、饲料营养研发及投喂技术、工厂化健康养殖生产与配套技术作为技术集成的主要内容,形成一套亲鳖饲养、苗种规模化繁育、稚幼鳖培育、成鳖集约化养殖具有河北省特色的高效中华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3.2.3 名特优种类繁育及养殖技术研发和集成 重点解决淡水虾、泥鳅、黄颡鱼等名优种类人工规模化繁育、高产高效养殖技术问题。研发集成出淡水南美白对虾、青虾、河蟹、泥鳅、黄颡鱼高效养殖技术和模式,并进行示范和推广。

3.2.4 冷水鱼繁育及养殖技术研发和集成 研发和集成冷水鱼良种引进、人工繁育、苗种培育、饲料营养及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3.2.5 疫病防控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和集成 开展河北省淡水主要养殖种类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构建主要疫病资源数据库。开展淡水主要养殖种类疫病防控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疫病风险评估等前瞻性研究。熟化、组装和集成一批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出养殖过程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和可追溯。

3.2.6 淡水养殖产业信息化建设及经济分析 研究水产养殖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建立池塘养殖智能化管理、灾害天气预警、疫病监测与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信息平台。研究河北省淡水养殖产品生产成本收益变化、流通模式和流通渠道及水产品消费市场变化、产业链和质量安全等问题,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收稿日期:2013-12-20)

上一篇:软件工程专业介绍下一篇:体验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