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群众

2024-05-06

依靠群众(精选五篇)

依靠群众 篇1

胡锦涛主席在建党九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高屋建瓴地提出:“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之一。同时, 胡主席鲜明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 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作为基层党组织, 如何理解把握这一内容的精神实质, 在贯彻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中, 增强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就此, 谈几点认识。

一、在知人知情、密切关系中凝聚群众人心力量

从根本上说, 党的政治工作, 就是要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而奋斗。脱离了群众, 政治工作的动员、组织作用就无从谈起, 政治工作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走好群众路线, 做好群众工作, 首先就要“到群众中去”, 对群众做到知人知情、关系密切, 把群众凝聚在基层党支部的周围。

1. 端正根本态度, 在充分尊重中赢得群众信任。

毛泽东同志说:“事业是多数人做的, 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当承认少数人的作用, 就是领导者、干部的作用, 但是,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作用, 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是, 没有干部也不行, 但是, 事情是广大群众做的, 干部起一种领导作用, 不要夸大干部的这种作用。”基层党支部的干部、党员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群众, 充分尊重并相信群众, 与广大官兵打成一片, 赢取群众信任, 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 搞好宣传教育, 在提高认识中凝聚群众力量。

群众对党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是他们凝聚在党组织周围的思想基础。党支部要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解决群众思想问题、提高群众思想认识中, 把群众的力量引导到党的各项工作、单位的各项工作中来, 使之自觉地为完成各项任务而齐心协力地奋斗。

3. 广泛交流谈心, 在知人知情中增进群众感情。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是党支部的基本任务, 也是支部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手段。为此, 作为支部, 要给每个党员布置做群众工作的任务, 使每个党员熟悉周围群众的自然情况, 了解掌握其现实思想、工作表现和要求, 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同时, 要求他们定期在党小组会上汇报, 认真分析周围群众的思想、工作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督促干部、党员开展好群众性的谈心活动, 在密切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感情和关系中, 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在关心疾苦、服务群众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一切为了群众, 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也是群众拥护党、拥护军队的基本动力。按照胡主席七一讲话所说: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党支部要依靠、带领群众完成好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 需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工作的积极性, 这其中, 最关键的就是要“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在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中下工夫。

1.“知民情”。

作为基层党支部, 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要做好“三知工作”———知基层、知官兵、知思想, 切实把广大官兵的自然情况、现实思想、愿望要求和急难困苦搞清楚, 为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打好基础。

2.“解民忧”。

要从本单位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解决实际问题着眼, 关注官兵的切身利益, 努力为官兵排忧解难, 力争做到:把广大官兵的利益时刻放在心里, 想官兵之所想, 急官兵之所急, 帮官兵之所需, 为官兵多办实事。

3.“暖民心”。

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注意心理上的沟通,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 让广大官兵感受组织温暖和关怀的同时, 提高思想认识, 调动好积极性。

三、在依靠群众、发扬民主中促进单位全面建设

一切依靠群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依靠广大群众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这是群众路线最核心的内容。军队群众工作, 历来是为加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个中心服务的。作为基层党支部, 必须端正指导思想, 理清工作思路, 在依靠群众的力量做好工作的同时, 充分发扬民主, 汲取群众智慧, 在促进战斗力生成、促进单位全面建设中发挥好群众的作用。

1. 坚决实行“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领导作风, 端正好指导思想。

贯彻群众路线, 首要的是端正指导思想、端正工作作风。在开展工作过程中, 支部一班人要牢固树立起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坚决把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情况、办法, 从群众的调查中来, 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然后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行动, 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这是坚持群众路线, 不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错误的根本保证。

2.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导向, 集中好群众智慧。

在研究部署年度工作时、在讨论决定本单位有关重大问题时、在开展“我为连队献一策、建一言”的活动时, 要坚持搞好“三问”, 真诚倾听群众的想法、愿望、意见和呼声, 把群众中“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 经过分析研究、加工制作, “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形成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工作指示、政策、计划、办法。

3. 加强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两个群众组织的建设, 运用好群众力量。

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是党支部的助手, 在实际工作中, 对密切官兵关系、调动官兵积极性主动性、贯彻落实党支部的决议、发扬民主搞好监督、完成重大任务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基层党支部贯彻群众路线, 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相关条例的要求, 加强这两个群众组织的建设, 使其做到组织健全、制度落实、活动经常、作用明显, 通过这两个群众组织, 发挥好广大群众的作用。

四、在以身作则、完善机制中增强工作质量效果

党支部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依靠群众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还需要为群众做好示范、树好典型, 完善好相应的工作机制, 以此来增强群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1. 坚持模范带头。

俗话说:“群众看党员, 党员看干部。”作为基层党组织, 特别是支部一班人, 要以身作则、模范带头, 带头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树立好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的良好形象, 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和带动群众, 以实际行动增强政治工作的威信和感召力。

2. 树立群众典型。

作为基层党支部, 要增强运用典型推动工作的意识, 善于发现周围群众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注重培养遵章守纪、学习成才、军事训练等各种群众典型, 并及时进行表扬和宣传, 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 让广大群众学有参照、行有目标, 从而营造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 推动群众工作的深入发展。

3. 完善工作机制。

一方面, 基层党支部要建立一支坚强有力、联系群众的政治工作骨干队伍, 要把群众中有威信、有能力、作风正派、积极负责的同志挑选出来, 依靠他们的模范作用和纽带作用, 带动、提高、帮助其他群众, 保持好和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 要建立和坚持好群众工作的相关制度, 如:和班排定点挂钩、和群众定期谈心、检查群众纪律、分析形势、表彰奖励群众工作先进个人等, 确保群众工作扎实有效地持久开展。

摘要:群众路线的方法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方法。胡锦涛主席在建党九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的理念, 基层党组织如何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建设好一个坚强党支部, 需要从凝聚群众人心力量、调动群众积极性、依靠群众促进单位建设、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党支部,服务群众,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

[2]徐学旺, 屈明.军队政治工作学原理[M].济南:黄河出版社, 1997:189.

改革为了群众 改革依靠群众 篇2

兴文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平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幅员面积13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总人口4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拥有5万苗族同胞。全县林业用地93万亩(其中集体林8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25%,是“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扩大林业经营自主权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集体林地产权不明晰,致使林农经营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等,林区“三防”工作开展十分困难,资源保护问题日益严重,林业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更无法推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度陷入“山穷水尽”的迷路。正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柳暗花明”。在国家、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兴文县有幸被列入集体林权制度试点县,先期启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心抢抓林权制度改革机遇,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农村发展。

为精心组织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强基础、活机制、明产权、增效益”的林改工作基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林改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18个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并成立了县、乡(镇)、村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县上将林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与各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组建了由县级四大家班子领导任组长的7个林改督查指导组督促落实。同时,制定了《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县财政安排了50万元林改专项资金,确保了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在改革中,我县着重主抓了“三个始终坚持”:

一、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为真正体现改革为了群众,保障林农合法权益,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严肃林权制度改革纪律的通知》,并重申“六不准”(即:不准干部在林改过程中参与买卖青山;不准干部利用部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参与优势参股、入股;不准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转让林木林地,与民争利;不准干部违规干预和插手集体山林承包经营或招投标、拍卖转让经营;不准干部暗箱操作,搞权力承包、垄断承包;不准巧立名目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规定,坚决杜绝林改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

首先是做到分山到户,还山于民。按照以户为主彻底分山,能分山的不分利,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拥有山林。林改共涉及15个乡(镇),236个行政村、11705户、397416人,到目前为止,已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集体林已分山到户87.91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8.04%,完成林权登记面积86.9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9%,林权证颁发率100%。

其次是做到减税让利,还利于民。县上出台了减税让利相关政策,全面清理了县、乡、村所有涉林收费项目,取消木竹农业特产税,调整了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对林农自产自销木竹所得收入依法免征增值税,暂免个人所得税,仅2008年在木竹和林副产品方面就减税286万元;建立了林农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案件查处等各项制度,将涉林收费项目及标准在办证大厅、县有线电视台林改专栏、乡村公示牌上公布,确保了林农通过林业税费改革得到实惠和好处。

再者是做到以民为本,服务于民。县政府积极协调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力度,有效解决了林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拓展了林业发展和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大坝苗族乡龙塘村四组的林场承包业主任德奎,承包700余亩杉木林,经调查规划设计队进行林木价值评估,向县农村信用联社申请抵押贷款50万元,解决了林业发展资金问题。目前全县正在进一步推行将林权进行抵押帮助林农获得贷款的做法,以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的积极性。

二、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

为营造林改的良好氛围,县上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共印发《致广大农民朋友一封公开信》15万份、《兴文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手册》3400本、宣传标语2024条,举办宣传板报、专栏172期,开设媒体集中性宣传活动8次,既使林改政策家喻户晓,又调动了群众参与林改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举办培训会15期,培训技术骨干1600余人次,编写和发放了《兴文县林权勘界操作办法》、《兴文县集体林权改革工作手册》、《林权纠纷调处办法》、《兴文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林改业务培训资料,做到了林改工作人员掌握政策精神实质,熟悉林改操作程序,为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打好了坚实基础。在林改中,我县坚持村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林农的意愿,鼓励自主选择确权到户的方式,通过大胆探索,成功创建了“均山”+“均利”的林改模式。具体做法是:以生产组为单位组织所有户主到林地参与现场估价;把林地等份划分,然后进行分山估价;把所有林地总价按生产组人口进行平均分配;按每户抽签确认林地后,再按林地定价平衡补差;根据所抽林地进行确界绘图;确权发证。该模式在兴文县共乐镇试点后,群众普遍反映公平、公正,大家乐意接受,为全县林改工作积累了经验,很快在全县得以推广。

三、始终坚持改革成果群众共享

兴文县在林改中始终坚持民享原则,注重维护民利,实施科学管理,强化督促检查,严格检查验收,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满意度极高。一是通过落实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明晰产权,签订合同,发放林权证,实现“耕者有其山”,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信心。二是实现了林权的有效流转,使森林资源变成资金资产,盘活了森林资源。三是林改后全县荒山造林1.6万亩,扩大了林竹种植规模;林权交易市场逐渐活跃,林改以来全年共流转的集体林场323个,县内外的业主以承包造林、以路换林等形式进行投资,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四是通过实施林改,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盘活了集体山林资产,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林农积极性提高,投入加大,效益和收入增加,广大群众称赞说:“这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个春天”。

依靠群众 篇3

为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进一步探索社会管理的科学方法,自去年开始,京广路街道办事处逐步探索实施城市管理网格化长效机制,在原有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将各项工作纳入到三级网格管理之中,以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为工作目标,以把工作做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切实满足群众各项需求为工作宗旨,深入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特色工作

特色一:“三高三低”搭建平台,依托科技提高效率

在总结借鉴郑州市经八路办事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打造出了京广路特色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现代科技手段,筛选出了QQ、微信、飞信三种通信手段作为办事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软件,利用现代化技术保证了网格问题可以第一时间上报反馈,对办事处传统的信息工作是一种质的提升。该平台具有“高科技,低门槛;高效率,低成本;高提升,低投入”的“三高三低”的特点,实现了网格工作的高效率运行。

特色二:五种方式细化服务,依靠群众深化网格

在实际工作中,京广路街道办事处坚持五种工作方式,依靠群众开展网格管理,细化为民服务:一是以真诚服务,贴近群众感情,密切干群关系;二是以逐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细化服务措施;三是以深入宣传,获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四是以积极引导,争取群众力量,参与网格管理;五是以透明公开,建立群众监督机制,转变工作作风。

特色三:“兰为文化”熏陶提升,自我约束提质增效

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升华的“兰为文化”是京广路街道办事处的精神之魂、文化之魂。在“兰为文化”的激励和指导下,结合网格化管理实际工作,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坚持“和顺自然,秉操守节,性韧执著,团结共事”的工作态度,以制度规范人,以文化熏陶人,努力培养责任、奉献、创新、合作等优秀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提升的“君子之为”。

二、成效

(一)完善了工作体系

实施网格化管理以来,京广路街道办事处坚持以三级网格转变工作方式,条块结合厘清工作关系,规范流程统一工作制度,三级督查保证工作效率,“三高三低”搭建信息平台,“兰为文化”提升工作素养,初步形成了快速、高效、有序的工作新局面。

(二)夯实了基层基础

工作开展以来,按照“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人往基层去”的工作思路,促使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当中。4月份,共帮扶下岗职工再就业11人,办理养老统筹31人、医疗统筹38人,帮扶对象32对,走访慰问贫困家庭25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60余条,接待来访群众15人次,群众满意率98%。

(三)转变了干部作风

网格化工作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下沉工作重心后,个别干部心情浮躁,脱离群众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干部在网格中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加深了感情,推动了工作的有效开展,自身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里统一部署,不断深化对网格化管理的认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办事处网格化工作模式,深入做好群众工作,为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作者系郑州市二七区京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依靠群众 篇4

按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群众”有三层含义, 一是泛指人民大众, 二是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 三是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根据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看, 所谓群众主要指第二种含义, 即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民大众。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要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必须发动群众, 争取群众, 取得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反围剿的胜利以及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 依靠群众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前提;1942年2月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也证明, 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与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 才能顺利完成整风运动。1943年6月, 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成为群众路线理论形态的标志, 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 凡属正确的领导, 必须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就是说, 将群众的意见 (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 集中起来 (经过研究, 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 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 化为群众的意见, 使群众坚持下去, 见之于行动, 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 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 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的内容写入党章, “总纲”、“党员义务”及“党的基础组织”中都有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 并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倡导者, 但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参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才能完成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 因此,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根本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目标, 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走群众路线的条件。《尚书》中的《五子之歌》说道:“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中国革命正是依靠群众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依靠群众使我国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但我们仍需要依靠群众完成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终极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根本区别是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人类之间和谐共生。笔者从依靠群众的视角, 分析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实践, 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明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总结一些启示。

一、毛泽东同志不同时期依靠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萌芽于中国革命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趋向成熟, 主要包括植树造林、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增产节约、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就是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利益, 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 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依靠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1. 植树造林运动。

1930年在江西省兴国县进行社会调查时, 毛泽东同志发现缺乏森林植被是造成旱涝的原因, 1932年3月16日中华苏维埃第十次常委会通过《人民委员会———对植树运动的决议》, 制定了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绿化当地荒山秃岭的五项办法: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广种树木;选择种子;禁止随意采伐;鼓励用竞赛的方法发动群众。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同志进一步要求开展植树运动, 号召农民每人植树10株。在1944年5月的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 毛泽东同志指出:“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 像个和尚头, 我们要种树, 使它长上头发”, 提出要制订计划, 10年左右, “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 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1]在延安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中, 毛泽东同志等党的领导人都亲自参与植树, 朱德同志号召龙泉山农民多栽榆树, 并参与播种, 这里后来发展成为郁郁葱葱的林场[2]。

2. 大力兴修农田水利。

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著名论断。根据他的倡导和指示, 中央苏区政府土地部要求各区乡成立水利委员会, 组织农民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据不完全统计, 到1934年, 中央苏区完成的水利工程1万多座[1], 瑞金县到1934年11月94%的农田受到了水利的灌溉[3]。抗日战争时期, 共产党在边区组织农民大力兴修水利, 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 大量旱地改成了水田。例如, 陕甘宁边区在1940—1943年水浇地面积增加74%;晋察冀边区1942年开渠724道, 扩大灌溉面积16万亩, 增产粮食4.6万石;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成立了“冀南水利委员会”, 截至1943年底, 整修河岸渠系14万丈, 有效地减轻因敌人利用河水决堤淹没冀南所造成的危害, 增加水田3万顷[3]。解放战争时期, 兴修农田水利运动随着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蓬勃开展。1946年, 晋察冀解放区修筑水渠557条, 使100万亩旱地变成了水田;苏皖解放区浚河97条, 使200万亩耕地受益[3]。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依靠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1. 植树造林运动的制度化及其曲折。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8.6%, 1956年3月2日毛泽东同志号召“绿化祖国”[4], 1958年4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 全国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运动。但是, 从50年代后期开始, 植树造林运动被大跃进运动所取代,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 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草原, 为了增加钢铁产量, 人们砍树烧炭炼钢, 毁掉了宝贵的森林资源, 污染了生态环境, 却只炼出废结铁。这样的结果是毛泽东同志始料未及的, 在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的“七千人大会”上, 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自我批评。会后中共中央即着手对国民经济全面调整, 植树造林运动又重新开展起来, 党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一系列指示、制度, 如《森林保护条例》 (1963年5月27日) 、《关于加强山林保护管理、制止破坏山林、树木的通知》 (1967年9月23日) 等。但是,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没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植树造林运动又被文化大革命所取代, 片面以钢为纲、以粮为纲, 再加上毛泽东同志已进入晚年, 植树造林运动再也没有达到50年代的规模, 其制度化也就搁浅。

2.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冒进及其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 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 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 许多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5], 每次旱涝大灾的后果总是农业大量减产, 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 新中国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以治淮为先导, 开展对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 相继兴建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5]。为何农田水利建设没有被大跃进运动所取代?因为兴修农田水利是粮食增产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非常清楚这一点, 他认为, 农田水利建设可以通过群众运动进行, 他说道:“在合作化的基础之上, 群众有很大的力量。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普通的水灾、旱灾问题, 可能在几年之内获得解决。”[6]农田水利建设同样受到大跃进运动的影响。1957年10月25日, 中共中央公布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修正草案) 》 (简称农业“四十条”) , “要求在十二年内, 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 “要求在十二年内, 把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 由一九五五年的三亿九千多万亩扩大到九亿亩左右。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 按各地不同情况, 分别提高到三十天到五十天。”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第二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是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掀起的, 通过大会战群众运动的方式, 全国陆续上马了许多大型水电站, 其中比较著名的水电站有四川龚咀、甘肃碧口、长江葛洲坝、贵州乌江渡、湖南凤滩、广西大化等大型水电站;小水电站建设快速发展, 1970年, 中国乡村办水电站29 202个。到1976年, 中国乡村兴办的水电站达到74 125个[7]。总之, 毛泽东时代的两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在冒进中持续发展, 已初步控制了普通的水旱灾害, 基本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今这些水利设施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3. 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

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 我国人口总数达到了6亿以上。对于人口增长, 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扩大) 会议上明确提出“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 实行有计划的生育”。马寅初先生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并就“人口控制”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毛泽东同志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肯定并支持了马寅初先生的观点。历史事实充分说明, 对马寅初先生的批判和政治迫害, 对于毛泽东同志“错批一人, 多生三亿”的说法, 正是陈伯达、康生等野心家们对毛泽东同志和我党当时工作指导上的错误的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8]。毛泽东同志在起草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将“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写入了纲要。l964年, 在毛泽东同志倡导下, 国务院正式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 并在国家预算科目中增设“计划生育支出”, 专款专用, 支持计划生育工作。1971年7月8日, 国务院转发卫生部等《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 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人口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努力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

4. 增产节约运动。

1951年10月23日, 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号召, “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 标志着全国性增产节约运动开始[9]。1951年12月1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 增产节约, 反对贪污, 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 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中心任务的“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说道:“反对浪费, 同批判其他缺点错误一样, 好比洗脸。人不是每天都要洗脸吗?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工人、农民、手工业者, 总之, 我们六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 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10]1959年8月26日, 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 为了使增产节约运动深入人心, 党中央采取了党员干部作表率,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方针, 在城乡广泛开展节约教育。20世纪50年代的增产节约运动是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三反”运动中兴起, 60年代表现为以粮钢为中心展开, 70年代表现为抓革命、促生产的特点。

5. 环境污染的治理。

20世纪70年代以前, 我国一直否认环境问题的存在, 直至1972年大连湾涨潮退潮黑水黑臭事故和北京官厅水库污染事故, 引起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才在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试行草案) 》, 提出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同年11月17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颁布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建立环保机构。由于身体原因, 毛泽东同志已无法亲自指导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但他的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中仍然发挥重大作用。

二、毛泽东同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实践的启示

(一) 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宝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目标, 但要达到这一目标,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 而群众是最强大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深知这一点, 1945年4月他说道“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1955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说道“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 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 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12]。因此,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群众并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发挥群众的创造力, 从而实现他们的最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全民义务植树成为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群众性运动, 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超过20%[13];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40年少生4亿人, 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5年到来[14]。但是, 植树造林运动受经济利益主导, 如盲目种植经济效益好但破坏生态平衡的杨树、速生桉;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粗放型增长方式使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公众资源节约的意识薄弱、环保参与的程度很低, 等等。因此, 如何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并正确引导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仍任重道远。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优、节、保、建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符合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 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第一, 群众支持国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打击乱占用耕地、乱开发矿山河道等行为;第二, 群众支持国家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正确主张, 批评铺张浪费的行为;第三, 群众支持国家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第四, 群众支持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树立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靠群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正能量, 通过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 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奖惩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 树立群众自觉自愿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并形成实际行动。

(二) 民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石

《孟子·离娄上》曰:“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同时, 立即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 改革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 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 从而赢得了民心。解放战争时期群众反蒋拥共就是因为蒋介石失民心共产党得民心的结果,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由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代替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的地位, 采取了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政策, 发动内战的政策和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政策, 他们宣布他们自己和全国人民为敌, 他们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放在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 因而就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 并使这个斗争迅速发展下去。全国人民除此之外, 再无出路。”[1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虽然毛泽东同志的冒进思想违背了经济规律, 但却反映人民群众要求迅速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正是中国共产党主动纠正错误重新赢得民心的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 民心同样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石。今后国家对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将给予重罚, 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可能与部分企业、部分群众的眼前利益相冲突, 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事件。因此, 中国共产党在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时, 应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部分企业、部分群众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利益, 克服眼前利益, 真心拥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预防过激事件的发生, 减少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本。

(三) 群众监督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保障

1945年7月, 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应邀访问延安, 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明确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次谈话首次使用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这个表述, 标志着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思想基本成熟[16]。经十七大修改的党章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 不论职务高低, 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17];我国现行《宪法》第27条规定,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18]实践证明, 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 只有建立群众监督机制, 接受群众监督, 才能有效遏止、清除腐败现象, 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个巨大的制度变迁过程, 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制度漏洞, 而由于相应的监督制度没有跟上以及政策制约, 一些掌握权力、资源的人获得巨大利益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既得利益集团影响、干预政府政策使利益的获得具有合理性和隐蔽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生态革命, 必然触犯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从而受到阻挠。部分群众是利益的受损者, 他们坚决要求形成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建立群众监督机制, 能较好维护群众利益, 破除既得利益集团, 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四) 执政党的先进性是依靠群众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 人者水也。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 君以此思危, 则可知也。”若把群众比喻为水, 执政党则是汪洋上的一叶舟, 平静顺畅的流水助推船儿到达理想的彼岸, 而滔天泛滥的洪水则阻隔船儿靠岸甚至倾覆。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群众拥护支持的结果, 而群众之所以拥护支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先进性, 群众相信推翻国民党政权后建立的新中国会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毛泽东同志正是在群众的拥护爱戴中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同志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经济、政治和生态文明建设, 取得很大的成就, 也犯了严重错误。取得很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符合群众要求迅速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而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犯严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左倾指导思想导致群众运动的路线方向错误, 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 忽视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中还出现群众斗群众, 使经济几乎达到崩溃边缘。

坚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 篇5

解放路办事处民主路社区位于中心地带,辖区面积0.29平方公里,东起二七路与管城区相邻,西至福寿街、东陈庄与铭功路办事处接壤,南起解放路、正兴街与德化街办事处、一马路办事处相连,北至西太康路与金水区分界。2012年以来,民主路社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创新基层社区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健全服务网络,激活社区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改进社区管理服务,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信息化,实现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现将开展工作以来的主要经验做法汇报如下:—、实施背景

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此项工作与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我区经济大发展结合起来;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与整合各方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机制,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结合起来。通过这项工作,将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并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配臵相应的服务团队,组建社区党建网络、居民自治网络、计生服务网络、城市管理网络、社区服务网络、治安防控网络六大网络,将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分解下去,发挥机关干部、社区两委成员、党员、楼栋长、积极分子、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实时采集网格内家家户户的情况,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经常化,从而达到强化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目的。

二、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为网格化管理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1、建章立制。以社区职责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工作者、协管员例会制度、网格化责任分包制度、入户走访制度、汇报制度、综合服务管理员的考核制度等,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确保网格化管理顺利施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摸清家底。网格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精细化管理,要做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社区的管理目的,人口信息不清是制约精细化管理的瓶颈。从2012年年初开始,我社区全面开展辖区内人口信息摸底工作,建网格、建立人口信息册最终实现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三项详实信息入库工作。以详实的基础信息,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注重实效,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民主路社区依托现有的社区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居民”的五级网络组织体系,按照界线清晰、任务适当、责任明确、便于考核的原则,将社区范围划分为2个区域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建立网格管理服务

队伍,将社区工作者落实到每一个区域,并在每个网格区域内对党小组、志愿者、辖区单位进行整合,以片带面、以面带块、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1、划网格。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居民住宅区、辖区单位分布现状,按照小区界线、楼栋分布将辖区合理划分2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居民约100-120户左右,人口约300人。

2、组团队。社区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了组织机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成立了各区域组织机构及楼栋长、志愿者、巡逻队等队伍。每个网格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与网格内综合信息员、社区党员、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社区治安巡逻队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队伍。

3、建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录入网格内的人、地、物、情、事、组织等信息,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家采集、多家使用的原则,网格责任人对网格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形成文字、图片等信息,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上报。社区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工作制度、工作规划和工作纪律,积极推行定期走访、挂牌上岗、限时办结、首问责任、快速处臵等工作方法,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正常和有效运行。

(三)、打造品牌,以“三活”、“四清”“五到家”为基础,打造“一口清”服务民生新格局

1、社区网格化管理要以“三活”、“四清”、“五到家”为基础。“三活”即社区工作人员对责任网格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源准确掌握,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即每个社区居委会成员要对所负责区域的四大方面情况掌握到位,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主要做好党建、综治、计生、城管、劳保等服务;“五到家”即:经常走访到家、各类意见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 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社区以此工作模式为基础,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2、落实五个百分百,打造民主路社区“一口清”的服务民生新格局。

①、对片区每户居民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户主姓名、家庭成员和工作单位等情况,做到100%了解。

②、对片区主要依靠对象情况,做到100%的掌握。责任区内在籍党员、楼栋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志愿者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情况,适时进行联系,为社区工作保障优势资源。

③、对片区重点弱势群体情况,做到100%关注,重点关注失业下岗、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人员、大病重病人员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力为这部分人提供便利和关怀。

④、对片区重点稳控和帮教对象动态,做到100%掌控。主要涵盖重点信访户、矫正人员、吸毒人员、流动人口等,为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将问题解决在社区。

⑤、对政府最新社会保障救助等多项惠民政策,做到100%的解读。掌握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有利政策,为居民提供再就业扶助、医疗、养老、低保、助学助困等方面的信息。

上一篇:企业税务会计下一篇:搜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