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

2024-04-29

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精选6篇)

篇1: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

科技战略“立头功”

——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

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的生产经营形势更加严峻艰难。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此,马钢积极谋划科技发展战略,把技术标准下载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技术人才向研究单位和现场一线集聚,加速创新成果向专利和实际应用的转化,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如今,科技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马钢的转型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第一季度,马钢股份公司的吨材质量损失为11.36元/吨(含新产品),与去年按品种结构加权的平均指标相比,吨材质量损失降低了1.14元/吨,减少质量损失326.69万元;新产品产量达到30.06万吨,实现利润3877万元。

让技术标准“落地”

为了将技术标准下载到生产经营全过程,马钢一方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让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强化质量责任制,严格考核评价和责任追溯。

例如,马钢全面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写所需、做所写、记所做”的梳理和完善,针对自身的产品构建特钢船用产品、轨道交通用产品、轴承钢产品、风电用产品等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针对重点产品车轮轮箍的高风险性,马钢有效推进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建立、完善新的车轮轮箍质量保证体系。此外,马钢推进标准化作业,保证过程控制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善质量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产品质量事故从早、从小、从严处理。

在实施过程中,马钢加快推进21项重点建设攻关项目,特别是突破高纯净钢高效冶炼等技术“瓶颈”,开展微合金化控轧控冷等技术研究,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支撑品牌培育。

具体来看,马钢的技术创新重点集中在以下领域:在铁前方面,借鉴兄弟企业高炉操作的技术和经验,系统研究原燃料条件变化、炉内、炉外、风温、操作等参数对高炉稳定顺行的影响,建立操作预警系统;在炼钢、轧钢方面,进一步优化工艺,开展典型钢种洁净度、夹杂物和铸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围绕产品质量外观和性能的稳定,开展装备工艺技术研究;在产品开发方面,加强对战略性产品的开发,培育高端轨道交通用钢、高强优质汽车板、高品质特殊钢、海洋工程用钢等产品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废钢产业方面,重点开展深凹露天矿间断连续工艺技术、复杂水体矿床开采技术研究,同时聚焦多元产业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动非钢产业快速发展。

“1+2+4”梯队人才配置

今年,马钢将人才培养和使用与人才晋升结合起来,建

立技术人员创新绩效积累制,按创新绩效进行薪酬晋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推进关键技术人才向技术中心等研究单位和现场一线的关键岗位集聚,让市场成为检验创新成效的唯一标准,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人才体系。

为此,马钢着力优化研发单位和关键操作岗位的人才资源配置,按照研究方向实施“1+2+4”的梯队人才配置模式,即1名带头专家、2名技术骨干、4名研究人员,在矿业、高炉、炼钢、轧钢等关键岗位配置高素质人才。同时,马钢探索推行科研开发和科技攻关项目委托制,建立科研项目承担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申报和承担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对申报成功的项目和完成集团公司重点管控项目的研发管理人员兑现奖励,对获得政府科技成果项目的给予配套奖励,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为了让广大员工都有技术创新的舞台,马钢着力打造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加快实验室平台建设。例如,做好车轮、H型钢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管理,承担好行业的技术检测、认定、评价等服务工作;建设高性能轨道交通新材料及安全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提高轨道交通用钢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园地,为海洋用钢开发和市场开拓提供服务。

同时,马钢注重营造全员创新的氛围,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岗位创新

创效、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先进操作法评选等活动,马钢开辟了职工岗位创新成材的渠道,在全公司范围内掀起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潮”。

“三服务一加强”促成果转化

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并最终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为了加速创新成果向专利的转化,马钢一方面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操作职工申报专利的技巧,提高专利申报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出台了详细的考核制度,建立按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让科技人员有地位、有待遇、有奔头。

在马钢,员工申报专利成功有奖,申报不成功的也有一定奖励;获得政府科技奖的,政府有奖励,企业也有奖励,而且金额更高。马钢强化对科研活动中专利产出的考核,提高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意的转化率,激发员工的发明创造力,增加专利技术收益。

此外,马钢相关部门认真履行“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职能(为技术创新服务、为科技人员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加强科技攻关组织领导),围绕集团多元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据悉,今年,马钢将重点研究韩国浦项汽车板四钢轧团队的成功经验,学习其在产品质量提升、生产稳定、联合交流、论文发布、制造单元和创新氛围等方面的做法,确

保马钢汽车板产销量突破160万吨。

此外,马钢也认识到了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要性,将开展科技秘密管理检查,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安徽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高企业在标准方面的话语权。

篇2: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

郭建磊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必须认真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真正依靠创新特别是协同创新,驱动高校自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深刻认识协同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段话包含了3个关键词:“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协同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层面,强调决策层面的统筹协调,完善科研决策体系,避免创新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低效;中观层面,强调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和产学研合作,突出知识、技术、区域等创新体系的有效互动;微观层面,强调高校内部的协同,加强项目组、学科组之间的协同,密切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从协同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协同就是多个独立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形成的目标趋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互补、运作配合、收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

当前,山东高校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尚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个体户”式的科研方式普遍存在,严重影响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及其产业化。解决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体系。从而,打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改变小而散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各方权责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促进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致力于发挥自身优势,不与协作方争利益,多做其他创新主体不能做的事。实际上,只要协同创新的目标实现了,各方都是赢家。只有树立开放心态,促进各方形成有效的协同机构,定期沟通,及时解决协同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互利共赢。知识产权、中试成果、最终产品等利益分配机制方面的障碍,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和宽广胸怀,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使各参与主体都能在协同创新中受益。

首批山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一年来,取得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高校协同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协同创新中心自身的建设同样需要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推进。力争2020年以前,在我省高校建成一批运行良好的“协同创新中心”,聚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使之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二、注重创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国际上关于“创新(Innovation)”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个是联合国经合组织提出的概念。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才成为创新”;另一个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美国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场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产品、新过程、新方法和新服务”。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完全等于技术发明,而是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这些论点都强调创新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类社会前资本主义时期,科技进步和创新非常缓慢,甚至长时期停滞不前。正如马克思所说,原始人花几个月的功夫磨一支箭。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经历了上千年。古代和中世纪农业经济中,农民使用的犁耙,手工业者使用的锤头和风箱,长期保持原样。以18世纪工业革命为开端,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近200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科技创新历史,可以说日新月异。创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不是个别学科,而是一系列学科都发生了创新。创新的进度加快,新的发明和发现几乎是一项接一项不间断推出,特别是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不断出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众多学科和众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前所未有,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前所未有。

汤因比说,挑战和回应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攀升的主要杠杆。面对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时机,奋起直追,乘势而上,才能取得比较主动的地位。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对创业的政策支持,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度,都是需要研究落实的重大问题。形成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的大气候,同样十分重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校肩负的历史责任繁重而艰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科技、机制和管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和服务方向。围绕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形成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建立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目前高校的知识、技术成果转移,包括专利、版权、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是渠道不畅、政策不活、机制僵化。应当改变以单一SCI论文及其影响因子为主导的考核倾向,更加突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以服务社会需要、弘扬先进文化、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标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归结起来,高校的协同创新必须始终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我们高校搞科研,常常是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无疑是需要的。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联合协同放大和增强优势,产出创新成果,直接推动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更多地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想方设法做什么,一个学科做不了的几个学科一起做,一个学校做不了的几个学校一起做,不仅学校一起做,而且与行业企业一起做。各协同创新中心应当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不断凝练协同创新任务,围绕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先进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服务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现阶段,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以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遴选若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要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农业、医疗、环保、生态、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协同创新,开展科技应用示范,充分发挥高校协同创新对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支撑作用。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大体有两类,一是由企业牵头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二是由高校牵头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前者通常是为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某一领域的问题而组建,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不仅要解决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而且要提升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因此,有关高校必须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在一至两个领域构筑优势、形成品牌,不断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切实增强人才、学科、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做强做大优势学科,集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在上水平的同时,要突出以贡献求发展,紧扣需求产出一流科研成果,解决该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助推行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动力。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人类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比如,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成果,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当然,想象力是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知识成果的把握和领悟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强调想象力的重要而轻视知识的积累。但搞科学研究,重要的是有想象力,有悟性,思想解放,不迷信权威。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想象力、创造力强的年龄段,往往是年轻的时候。据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对1500—1960年的460年间的1249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的统计分析,虽然有大器晚成者,但90%的重大科技发现和发明是在人的25—45岁之间,人的创造力的峰值在37岁。古往今来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牛顿22岁发明微积分,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1岁发明电灯,贝尔29岁发明电话,居里夫人31岁发现镭元素的放射性。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37岁。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弱相互作用下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0岁、34岁。比尔·盖茨50岁就宣布退休了,专心做慈善。最近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美国19岁的泰勒·威尔森登上了科技、娱乐、设计大会的演讲台,向坐在台下的那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企业家们介绍他设计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这个反应堆造价仅几百美元,却能产生50至100兆瓦电力,能为10万户家庭持续提供30年的清洁能源,且放射物浓度极低,对人身健康的影响微忽其微。另一位16岁的美国高中生发明了一种测癌试纸,准确率高达90%。还有一位英国17岁的少年开发的新闻摘要应用summly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收购。中国历史上的贾谊、王勃、李白、李贺、苏东坡等文人学士,也都是在青春年少时写下不朽篇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更长时期的积累,产生重大学术成果的年龄或许晚一些,但也不是越老越好。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分别是30岁和28岁。亚当斯密完成《道德情操论》的时候30多岁,完成《国富论》的时候不到50岁。毛泽东写出《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时,也是50岁左右。

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环境。创新能力培养,仅仅在课堂上讲是做不到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术到学术,从学科到学科,培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从前人的论文中找出问题,再去写文章,会越来越脱离实践。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科研的优势在于学科全、人才多、门类齐,突出问题是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对外输出科研成果的能力弱。因此,应当围绕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来展开。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首先是转化到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上。目前看,这一点做得很不够,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存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着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健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形式。促进团队合作与自由探索相结,形成既有效促进协同攻关、又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科研模式。完善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跨部门的开放型研究机构。人才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有了人才就会有平台和设备,没有人才再好的平台和设备也无法产生效益。可以说,人才资源是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石。各协同创新中心要紧紧围绕需求,坚持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广泛招引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积极延揽一批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和团队。花代价吸引海内外一流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现有中青年团队的力量不可或缺。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创新能力强的年龄段主要在青年时期,目前在读的博士、硕士生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应当加强“外引内培”的结合,立足于“内培”,要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现有高端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构筑高校协同创新的人才高地。

对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的学科专业,在岗位设置、学科建设、研究生招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此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人才。在汇聚人才资源时,高校应有长远眼光和宽广胸怀,勇于放弃一些利益,与协同单位合理确认各自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界限,使各参与主体愿意将精英力量投入到协同创新中来。建立与协同创新任务相适应的人才柔性流动和竞争、激励、退出制度,由协同创新中心对聘用人员进行科研考核、业绩奖励,条件成熟时可设置若干岗位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吸引国际创新力量特别是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形成全方位、实质性教育交流合作格局。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着力在协同体内创设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崇高目标。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要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科研造假、抄袭剽窃行为屡屡发生。这些科研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阻碍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管理体系,推动学风建设融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全过程。改革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制度,对学术不端、科研失信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要创新方式,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科学道德教育课程和职业伦理教育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加强科学道德课程建设,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生导师更要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严格要求,让学术诚信内化为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精神追求。

篇3: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

1 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重要保障

2015年以来,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做强农业, 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 依靠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实现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十一连增”, 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仍显滞后, 是“四化同步”中的短板。而且与“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 而我国目前是54%。我国玉米单产是美国的60%, 绝大部分高品质蔬菜、畜牧的品种资源都来自国外, 农业先进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由于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 生产成本上涨等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靠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 农业已经很难获得持续性增长。在刚性需求不断增长而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下,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科技型、创新型农业, 是以现代科技引领的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 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提高。未来我国农业发展, 不能再走拼资源、拼消耗的路子。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完成这一使命, 从根本上说, 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是面向长远发展, 加强现代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大力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显著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三是面向市场需求,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丰产增收, 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民致富结合。在发展重点上, 要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 加大粮食丰产工程实施力度, 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把农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的基础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本依靠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也是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3 科技创新助推保山农业跨越发展

3.1 保山市农业发展现状

保山的农业发展也跟全国、全省一样,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 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总体目标要求, 通过克服常年持续高温干旱极端气候的影响, 获得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持续增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快的显著成绩。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改革发展、农产品市场开拓、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 农机农艺结合、减灾、防灾和各项增粮技术措施的广泛应用。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保山市农业稳步发展的路子。

回顾历史, 保山农业的发展无擬辉煌的, 但我们也清醒看到, 无论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 还是与先进发达的外省市相比, 保山农业发展、科技创新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影响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耕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全省相比, 比例不高外; (保山耕地产出率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7.4和27.5个百分点;农业资源利用率与全国、全省相比, 人均占有耕地分别减少23.1和33.6个百分点, 保山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 利用率也低于全国、全省15.8和0.6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全省相比也分别低36.4和15.3个百分点) 。而且保山农业基础薄弱, 耕地质量差、有效灌慨率低、农业生态问题日趋突出, 农业现代物质装备不足, 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设施农业不发达, 农业机械化保有量和农机作业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集约化经营水平也偏低, 特别是反映保山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农业科技贡献率2013年只有41.8%, 远低于全国55.2%的13.4个百分点、全省50%的8.2个百分点。在科技创新方面,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依然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 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薄弱,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滞后。

3.2 保山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围绕科技创新驱动, 实现保山农业跨越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为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2.1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对于农业发展来讲, 希望在科技、发展在科技、潜力在科技, 繁荣在科技, 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 针对当前保山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 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加快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建设, 牢牢把握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自主权, 确保在农业领域具备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持续供给能力, 形成创造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泉涌的新局面,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 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加快良种化。良种是科技进步载体, 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增产促收的根本, 对农业增产贡献率可达30%~40%。要坚持与国家省级先进技术标准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对接的原则, 进一步整合资源, 集中力量, 联合攻关, 尽快培育适合保山市生产实际农作物新品种。同时, 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大型种子企业集团建设, 改变保山市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力争通过几年努力, 使保山市良种繁育推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2.2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推广机构科技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 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试点, 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 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应用的引导扶持,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 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各级科研推广机构、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开发和推广应用。继续实施种子工程, 推进全市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3.2.3 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从保山农业科技工作实际看, 当前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农业科技储备, 而是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因此, 必须进一步促进生产与科研、农科教结合, 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彻底解决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素质不高、保障不足的问题, 加快构建体系完善、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和辐射带动, 推广“专业农技机构+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新模式, 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推进适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 强化规范化的栽培措施, 加快各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管护措施的推广应用, 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3.2.4 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这是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们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保山市农业科技服务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因此, 造就一支强大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是农业科技化的迫切任务。要继续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 广泛开展合作共建, 整合各类农业科技资源, 完善科技服务模式, 在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与农业企业、农民组织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真正构建“任务来源于生产、成果在生产中完成、效果受生产检验、人才在实践中培养”的机制, 形成一支总量足、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业农村科技服务队伍。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三农行动, 把农业科技工作重心移向农村一线, 农业科技要素置入农村一线, 农业科技人员推向农村一线,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农村一线, 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使农业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2.5 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也是农业科技的应用主体。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增强接纳运用科技能力是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主要因素。近年来, 保山市农民的科技素质虽有所提高, 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217.9万农村劳动力中, 农村劳动力140.5万, 全市农村实用人才6.0196万人, 在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技能服务型人才中, 技能带动、技能服务只占实用人才的24%和32%。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2.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7.4%, 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 农村劳动力结构急剧变化, 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农业科技化,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综合素质, 显得尤为紧迫。要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组织好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农民科技书屋等活动, 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动性, 确保实现每个村民委员会都有1~2个科技明白人。要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让农业科技真正惠及广大农民。为实现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稳定长期的技术支持。

摘要: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重要保障。阐述了保山市农业发展现状, 提出了保山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保山农业,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篇4:依靠创新驱动助推学校发展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推进项目管理。学校召开项目管理专题会,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充分利用管理干部的优势,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守其位,圆满完成某项工作。

明确干部职责。进一步明确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主任及科室成员的职责及分工,激发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干部率先垂范,每天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做到迈开腿、动开嘴,多转、勤看、多想,狠抓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引入竞争机制。我校对中层干部的任用实行竞争上岗,并规定了任期。中层干部的任用要经过报名、答辩、民主评议等环节,要在教育局和政府纪检、人事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从而组建了一支精明强干的领导队伍。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1.分层教学,分层评价

了解差异,分类建组。分类建组前,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

分类要求,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首先,课堂实行教学分层。一方面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任务,课终检查是否完成任务,即做到堂堂清,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表现的机会。其次,做好作业分层设计。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最后,达标检测分层。达标检测时,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A、B、C三种试卷。

调研监控、出台制度。为推进分层教学的实施,了解分层教学常规落实情况,我校一是落实“推门听课”制度,二是实施“定期调研”制度。这些做法,一是有利于优生的拔尖,二是有利于切实减轻C层次同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2.深化改革,开发课程

我校坚决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级课程,进一步开发了《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我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事迹和传统,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

三、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教学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差异,说到底仍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

1.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

每上完一节课,学校要求老师及时发现并改正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进行二次备课。组织教师观看各自的教学录像,自我审视,查找需要改进的地方。

2.推进“名师工程”

首先,公正评选名师。学校制订了《选拔首席学科名师的实施方案》,评选出10位名师,制作名师名片,展示名师风采,大力宣传名师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树立学习榜样。其次,发挥名师作用。采取“一对一”和“一对多”相结合的导师措施,目前名师和本学科的教师结对20余对。

四、创新德育管理模式

1.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我们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通过严格的军训、规范的体育教学、及时的学生规范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将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学生评价中的做法,使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到细处、落到实处。走进树人学校,大家听到最多的三个字是“老师好”。操场上,学生的“三操”更是让你眼前一亮:学生集合迅速,步子整齐而有节奏感,口号喊得响亮有力。餐厅里,学生们有秩序地排队,没有争吵喊叫,也没有抛洒加塞儿,饭后干干净净的餐桌更彰显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走进学生宿舍,看到的是平整的床铺和豆腐块般的被子。所有这些,都是学校思想教育日常化的良好体现。

2.努力探索德育新模式,推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

为适应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德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学校倡导把所有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学校重大活动的组织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一日常规检查(包括学生宿舍、餐厅、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检查)、班会等全部都由学生负责安排。学生管理制度也是在广泛征求全体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由学生会自行制定出的。甚至有关教师的考评制度也征求了部分学生的意见。这些举措,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参与热情高涨,他们的思路之开阔,连教师都自叹不如。

3.改革学生评价机制,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不但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加关注形成性评价、过程动态评价。学校评选出的优秀学生不再仅仅是成绩好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更多的是“体育标兵” “学习标兵” “朗诵能手”等个性化的荣誉称号。教学楼道中悬挂着由学生自己评选出的各类优秀学生代表的事迹挂像,时刻激励着学生发展自我,不断进取。

篇5: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

绿色转型离不开科技创新, 实现绿色转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近年来, 太原市科技工作坚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绿色转型、节能减排等方面实施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有力地推进了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 创新型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科技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必须做到以下8点。

一、扩大风险投资规模, 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提供保障

广开投资渠道, 拓宽资金来源,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努力使民间资本在科技风险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要采取切实措施, 创造条件, 吸引民间资本, 使其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要制定有利于风险投资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同时对风险投资贷款实行优惠利率, 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

设立专项资金, 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提供保障。从2009年起, 太原市人民政府每年都要拿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 设立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专项资金, 支持太原市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实现升级上档, 为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提供资金服务, 以此加快太原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步伐。要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 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 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专利等资源, 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同时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进行重点支持, 鼓励企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核心竞争力。由太原市科技局牵头、太原市经济委员会等部门配合, 尽快研究制定《太原市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程序, 用好资金, 切实发挥促进太原市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唯一途径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直接影响财政增收和企业的研发投入, 低端产业和传统企业普遍遭遇“寒流”, 而高新技术产业凭借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逆势上扬, 这说明加快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全市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 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是化“危”为“机”的唯一出路的理念,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走出困境, 实现转型发展。只有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才能突破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 才能增强综合竞争力,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科技服务业

明确规划, 优化发展布局。要结合太原建设八大功能区的战略目标, 有针对性地进行谋划, 积极发展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承接型、延伸型、互补型服务业, 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制定政策, 营造良好环境。《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 (草案) 》已被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列入2009年立法计划, 有望在本年度出台, 有关部门要制定配套措施, 确保《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切实起到作用, 为科技服务业发展保驾护航;招才引智,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要创新吸引人才机制, 对于紧缺人才, 从收入、户口、住房、培训、子女入学等各个方面予以倾斜。加强人才培养, 为科技服务业发展输送合格的一线人才。

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国际产业分工调整与转移步伐加快,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太原市产业布局也需要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在全市产业布局规划调整中, 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体现科技创新理念,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力和支撑力, 确保产业调整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 抓一批事关产业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项目,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 为太原生物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 太原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建设的生物技术中试基地要尽快开工, 为我市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创造条件, 对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督察和问责力度, 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对于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要转变发展思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中科合成油国家工程实验室要认真研究煤炭等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在现有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 实现煤炭由燃料到原料的转变。太阳能等新兴能源领域, 要抓好光伏产业、风力发电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传统产业要着眼升级改造, 坚持走科技创新道路, 开发系列化产品, 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扩大市场份额。

五、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但是创新不能完全依靠企业, 政府要结合太原市的实际情况, 设计和建立一套能够持续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对科学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进行规划和引导, 促使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创新机制体制的完善和优化, 既要着眼于近期科技发展, 又要考虑中长期科技发展;既要立足区域现有基础和条件, 又要开阔视野, 建立能够有效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为我所用的机制;既要在制度、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又要注重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思想产生的环境、氛围和条件, 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六、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转型的潜在资源。目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要缓解这一难题, 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引导和支持。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通过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项目选择、项目孵化, 为研发创新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鼓励大学生将实验室研究的成果和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 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产业化, 形成创新的知识流和技术流;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他服务, 帮助初创企业避开创业风险, 提高企业的成活率;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这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在“干中学”,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使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通过企业的成功孵化, 带动相关行业的就业, 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培养一批既懂科技知识, 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创业人才, 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七、要加强调查研究, 摸清科技需求

围绕绿色转型发展和八大功能区建设进行科技需求调查研究, 凝练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根据科技需求调查和技术发展预测, 针对太原市“三个发展”“三大基地”和“八大功能区”建设的重大科技瓶颈, 凝练一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 重点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 集中科技经费, 培育一批能够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大项目和好项目, 推进转型发展。在节能减排领域, 要重点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凯博尔电供暖专利技术进行调研, 摸清市场前景以及推广应用中的难点, 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

八、充分发挥中央驻并科研机构的作用

中央驻并科研机构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 汇聚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研发人员, 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 是地方科技创新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是国家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力量, 为国家创新战略做出了贡献, 推动了太原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要积极引导中央驻并科研单位科技资源进入太原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 鼓励中央驻并科研单位成立技术转移机构,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促进专利申请工作, 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推进中央驻并科研单位所开发技术的扩散应用。

篇6:马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透视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人均GDP水平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但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滑,从2011年的9.5%下降到6.9%。这期间虽然政府全力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但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本轮经济下行仍未见底。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作为一个核心目标,预期年均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6.5%。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到“十三五”末,在不考虑汇率变动的前提下,我国人均GDP水平可以接近11000美元,与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DP水平的下限值就很接近了,这个前景是我们所希望的。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不了,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行,我国就有可能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就业、金融、财政等一系列社会风险都有可能被引发,这个前景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中国经济在近几年之所以出现了下行的趋势,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造成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各类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减少,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级产业甚至需要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扭转经济下行的趋势,就必须培育出一代全新的、附加值更高的、有足够市场规模的新产业,以接续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责任。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当前,我们特别需要一批中国企业能够挺身而出,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产业,承担起新产业培育发展的责任,把国民经济增长带动起来。

2.创新驱动发展

现阶段我国新一代产业培育主要是两个方向:

一是发展高端服务业。从2013年开始,我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带头的产业。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其原因在于,在我国居民消费上升到住房、汽车这个层次之后,集中的、大规模的实物性消费热点已很难形成,居民新增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高端的生活服务业。与此同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生产服务业市场我国也已形成,如企业管理咨询、会计师和律师服务、信息化的综合服务等。这两者构成了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巨大市场。在这个方向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自主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相当一部分国内需求开始转向境外,或者国内市场被国外企业控制。

二是发展新一代高端制造业。我国以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主要是由低端制造业支撑的,基础是庞大的生产能力和低成本赋予的定价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我国低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丧失,而且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需要解决。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向高端化转型,是保证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方向上,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从80年代的家电产业到现在的汽车产业都是如此。从外部可以引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使我们的企业不必承担自主研发的时间和风险,新产业的发展相对容易,这是促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国内外产业差距大大缩小,中国企业从外部购买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可以预见的是,下一步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所需要的技术只能越来越多地依靠自主创新。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实现中高速增长,需要培育出一代全新的产业。而无论是高端服务业还是高端制造业,都需要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十三五”规划把创新放在如此重要、如此关键的位置。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发展”的任务仍然需要由企业来破题。

3.供给侧结构改革

我国这一轮经济下行的过程伴随着大面积的企业困难。以往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是有效需求不足,因而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节,包括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下行的势头,但企业的困难并没有实质性缓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更多地是产业结构方面。具体地讲,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目前的产业结构仍带有原有经济常态的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调节需求来适应一个扭曲的供给结构是非常困难的。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十三五”规划把抓好供给侧改革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三五”时期推进供给侧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推进结构调整,使现有产业结构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具体内容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些具体任务对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提出了要求,也有大量问题需要在企业层面解决。如果我们每一家企业都能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并购重组、加强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工作,使自身的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自身的成本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任务就能落到实处。

二是通过改革完善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任务应是通过改革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状态上都存在一定问题,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改革进行调整。前一段社会上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很大,虽然中央22号文件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肯定了集中监管体制并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事实上,多部门共管的格局已经形成。多部门共管国有企业本身不是问题,前提是参与共管的部门必须对改革的方向和重大的改革措施认识一致,否则企业会非常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或是重建集中监管体制,或是加大高层协调的力度使各部门在改革的方向上形成合力。在“十三五”时期,企业的状态如何,很大程度将决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效果。

nlc202309082008

二、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要求,广大企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创新应对挑战,以创新寻求机会,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1、抓住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机遇,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和新举措。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1+12的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文件。今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向社会公布了近期决定开展的“十项改革试点”,标志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进入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轮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围绕市场化和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条主线,结合企业实际找准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抓住政策机遇,主动探索试点,力争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创造新的制度红利。

国机集团2009年3月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董事会试点工作以来,坚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向,清晰划分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董事会在公司重大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有效分离和科学制衡。同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积极探索公司治理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有机结合的途径、方法、程序和机制,初步形成了董事会、党委、经理层权责明确、协调运转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

宝钢金属公司2013年以来,为有效应对行业寒冬,主动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推进内部经营机制创新,先后在下属业务板块、生产线和营销部门建立数十个阿米巴小组,划小核算单元,建立内部定价、核算和激励制度,并结合标准成本分析,围绕价值树建立层层剥笋式的分析差异、查找原因、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机制,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员工创新热情,劳动生产率、经营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铁塔公司自2014年7月成立以来,积极探索以共享竞合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发展新模式,有效整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存量铁塔资产,全面承接新建铁塔及相关附属设施,深化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优化行业竞争。一是改造利用存量站址资源,能共享的不新建。目前,新建铁塔的共建共享水平,已由过去不到20%提升到70%以上。二是新建铁塔、存量铁塔及部分电信设备,铁塔公司统一维护。初步估算,每年可节省维护成本超过30亿元。三是主动拓展与社会资源共享共用。比如在海南西环高铁通信覆盖项目中,全线基站共享高铁电源系统,节省引电投资近5000万元。

2、扎实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要完成这五大任务,主体在企业,关键也在企业,需要广大企业做出艰苦努力和痛苦调整。企业一方面要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团结广大员工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另一方面要主动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周密部署,稳妥推进。

一是推进战略性重组整合,优化产业结构。中电熊猫作为南京地区数家大型电子企业整合而成的国有企业集团,2007年以来,为提升整体效率,走出经营困境,开展了以全面结构调整为核心的重组整合。聚焦新型显示、电子装备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通过回购、增持、扩股等方式优化上市公司股权;通过合并、拆分、清理等方式将业务类别相同或上下游企业重组整合;通过主辅业分离、停业注销、出售股权、分流改制等多种方式,累计清理规模小、业务杂、与主业关联度差、长期亏损或无发展前景的100多家法人实体。从而优化形成了“一个集团、三大主业板块、二十个专业公司”的企业构架,企业数量由重组前的220家减至114家,管理层级从5-6级压缩为3-4级,产业结构得到全面优化,营业收入、利润实现“八连增”,2014年营业收入是2007年重组前的4倍,利润是重组前的5.5倍。推进内部重组是企业调整自身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工作,也是供给侧结构的重要内容。

二是有效处置亏损、低效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中冶集团由于前几年盲目兼并重组和战略决策失误,再加上全球经济减速、钢铁行业深度调整,近年来陷入巨额亏损。2011-2013年连续三年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2012年亏损额高达73.6亿元。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直面企业困境,重新制定了“聚焦主业”的发展战略,果断剥离非主业资产和亏损无效资产。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分别于2012年底将中冶恒通移交港中旅、2013年初将中冶纸业整体并入诚通集团、2013年底葫芦岛有色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搬走了压在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止住了主要“出血点”。同时,按照业务专业化重组整合子公司业务,实现专业化经营。经过三年的艰苦调整,实现了扭亏增盈,重焕生机。2013年实现利润44.4亿元,比2012年扭亏增盈118 亿元。2014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又继续攀升,同比增长6.5%和35.7%。果断退出低效领域,其意义不亚于发展。当然,要甩掉包袱还要靠各方面的支持。

三是增加高端产品供给,优化产品结构。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阶段,中高端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这为我国企业摆脱低端同质化竞争、优化升级产品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会。南京钢铁作为中等产能规模的企业,面对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恶性竞争、全行业亏损的严峻形势,从2011年开始,瞄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钢产品,开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升级管理。建立起始于用户需求挖掘、终于用户需求满足,涵盖用研产销一体化的新产品创新管理体系,明显加快了新产品研发上市速度。新产品市场推广率由2011年的82.1%提升到2014年的96.4%,新产品效益贡献率由58%上升至80%以上。先后有7个系列16个钢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另有3个系列6个钢种实现了进口替代。2011年至2014年,品种钢销量只占总销量的86%,效益却达到总产品效益的97.4%。在当前的形势下,南钢的做法特别值得肯定。要避开产能过剩导致的过度竞争,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

nlc202309082008

3、探索互联网+的新型经营模式,塑造企业发展新优势

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去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重要文件,目的就是要引导广大企业抓住这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

青岛红领作为一家民营服装企业,从2003年开始主动放弃传统经营模式,瞄准用户个性化需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线、信息化系统、运营平台等进行全面改造,探索定制化生产模式,用工业化的成本和效率大规模生产定制产品,同时打造“C2M定制直销电商平台”,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全程参与服装设计、下单和订单跟踪,取消库存和中间代理环节,将“标准号批量生产+批发、零售”的传统模式转型为“个性化产品大规模定制+C2M”的全新互联网经营模式,设计成本下降了90%,生产周期缩短了40%,生产成本下降了30%,原材料库存下降了80%,在同质化竞争惨烈的服装行业中开辟了一片蓝海,实现了逆势增长。2014年利润同比增长150%以上,为我国传统加工制造企业如何+互联网探索出了一条成功道路。

广东物资集团作为从事大宗商品贸易流通的传统国有企业,近年来适应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构建大宗物资交易电商平台,加快推进贸易流通业务的互联网化改造,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贯通与共享,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宗物资供应链集成服务业务,探索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新型经营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我国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借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谁先行一步登上这个制高点,谁就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战略主动。

4、坚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企业发展迈向高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从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尤其是要通过原始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蚌埠玻璃院作为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全国行业性研究院所,在2000年转制改企和2004年主业分拆的双重挑战下,瞄准国内高端玻璃市场,坚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一是围绕产业化完善创新链。在创新链的上游开展基础研究开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在创新链的中游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进行工艺设计、中试以及产业化所需的生产线装备、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产业化做准备;在创新链的下游开展产业化技术研究,并以项目公司、产业园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将新产品规模化推向市场,培育形成新产业。二是在创新链的各环节寻求产业化机会,拓展产业链。比如石英砂提纯工艺技术的成功开发,不仅为下游产业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而且将开发的工艺技术作为新业务进行产业化推广,形成上游的原材料产业链。三是通过多个创新链的循环,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比如通过石英砂原料供应、光电显示玻璃基板生产、ITO导电膜玻璃生产、触控屏生产等多次创新循环,蚌埠玻璃院建成了从上游原料供应、中游基板开发到下游触控屏生产的光电显示上游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经过15年的艰苦探索,不但在高端玻璃、新能源玻璃等领域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获得有效专利达700多件;而且自主建成了涵盖超薄浮法玻璃、TFT-LCD液晶玻璃基板、ITO导电膜玻璃等多个类别的10多条整体装备水平达到国际一流的生产线,既满足了国内对高端玻璃、新型玻璃的市场需求,实现了进口替代,逼迫国外企业降价;还先后向韩国等国家出口生产线30多条,累计创汇30多亿美元,探索形成了“以科技促产业、以产业养科技”的良性发展模式,使蚌埠玻璃院成功由一个传统行业科研院所转型成为由核心技术能力支撑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5、持续开展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管理创新,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企业普遍面临市场萎缩和成本持续上升的双重压力,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企业一方面要认真梳理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尤其要注意资金、债务、应收账款、金融、投资等方面的风险,及时消除可能造成的重大隐患;另一方面还是要眼睛向内,加强管理,通过内部挖潜和成本控制来提高效益,度过寒冬。

精益管理无疑是当前困难的形势下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其核心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目标是尽善尽美。通过在企业的各个层次下放责任,授予持续改进的权利,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把缺陷和浪费及时地消灭在每一个岗位,从而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以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近年来,许多企业将精益管理与信息化有效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精益管理提供高效的工具和手段,拓展精益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形成精益管理与信息化有效融合的新型管理机制,取得了很好成效。

北方重工业公司以精益管理理念为指导,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准时化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以经营绩效指标改善为目标,以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切实查找并快速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为切入点,以全价值链各业务环节为主体,通过信息化系统集成贯通运营管理全过程,并以此为支撑,围绕全价值链各环节组织开展管理诊断和精益改进项目500余项,将精益管理理念固化到信息系统中,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精益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精益化”的氛围,全面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精益管理是我们许多企业推行已久的传统管理办法。而信息化手段的加入,使传统的管理办法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也是“互联网+”的一项具体成果。

上一篇:阳光在我心下一篇:男职工未就业配偶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