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古诗五言

2024-05-17

思乡的古诗五言(精选6篇)

篇1:思乡的古诗五言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篇2:思乡的古诗五言

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

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

篇3:韦、柳五言古诗风格的异同

人们之所以将二人并称主要在于他们的五言古诗确有相似之处,苏东坡提到的:“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就能大体概括二人五言古诗的共同点。韦柳二人的五言古诗大多近似于陶渊明一路,于平淡之中见真醇,以平淡的语言抒发深厚真挚的情感,乍看上去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又有着极为深厚的内蕴,仿佛是陈年的佳酿,看上去与白开水一般,只有细细的品尝之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韦柳二人都有意识的师法陶渊明,他们的一些五言古诗的确与陶渊明的诗歌非常接近,如韦应物的《效陶彭泽》,宋代周紫芝评价这首诗说:“非唯语似,而意亦太似。盖意到而语随者也。”1在这首诗中,“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和陶渊明的诗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仅仅只是语言上的相似,真正学到了陶诗精髓的是“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这几句,不仅从语言层面上与陶诗酷似,更从精神层面上体会到了陶渊明恬然澹泊的心情。而柳宗元中《饮酒》的“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味道。难怪《笔墨闲录》说:“《饮酒》诗绝似渊明”。

由此可见,二人都以平淡的文字表达深厚的感情,文字浑朴,内蕴悠长。他们的感情不是像李白那样如长江大河一样汹涌而来,而是犹如雨丝一般有节制的抒发,慢慢浸渍人的心脾。

虽然韦柳二人在五言古诗的创作上有相似之处,但没有风格完全相同的诗人,二人的五言古诗在相似之中又有着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

首先,二人抒发的感情上存在差异。二人的五言古诗中有许多的酬唱赠答之作,这一类诗歌中二人的情感有着显著的不同。《全唐诗》中收录韦应物的诗歌一共十卷,其中五卷是酬唱赠答之作,数量可观。这些诗歌有写给朋友的,有写给亲人的,还有悼念自己亡妻的,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韦应物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如《初发扬子,寄元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清人沈德潜评价此诗:“写离情不可过于凄婉,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2全诗并无离别之时的哭哭啼啼,在淡淡的忧伤之下是对世事人生的淡然达观,虽无直接表白的言语,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却蕴含其中。

再如《月夜》: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春天夜晚的景色本来是令人感到清新愉快的,但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色却产生了伤感,并发出感慨:如果景色总是这样,忧伤会使人很快衰老。诗人的情感并没有波澜起伏,只是以乐景写哀情,最后的抱怨更是显现了他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韦应物的其他酬唱赠答作品大多与此相似,表达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感情,他情感的重心是放在对方身上的,注重抒发的是自己对他人的深情。

如果说韦应物的情感指涉的是他人,那么柳宗元的作品情感往往指涉的是自身,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柳宗元少年得志,韩愈说他:“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历风发,率常屈其座人”,3这样的个性在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被贬之后是不可能平心静气的,他胸中的怨气往往通过诗歌表现出来,酬唱赠答之作也不例外,如《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积雾杳难及,沧波浩无穷。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若人抱奇音,朱弦绠古桐。清商激西灏,泛滟凌长空。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诗歌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美人指代吴武陵,并极力渲染吴武陵琴声高妙却无人懂得欣赏,以琴声喻文才,由此抨击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践踏。与其说柳宗元是在为吴武陵抱不平,不如说他是在发泄自己胸中的满腔怨气。严羽《沧浪诗话》中说道:“唐人唯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相似的经历使得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认同,在诗歌中也就继承了屈原《离骚》的精神,诗歌中的情感不是怒目金刚似的暴怒,而是平淡而深远的幽怨。这种幽怨在他许多五言古诗中都有所体现,尽管许多诗的题目表明是写给他人的,但柳宗元往往在诗中表露自己的幽怨之情,最终的情感还是落在自身,这也正是严羽评价他“深得骚学”的一个原因。

其次,从情与景的关系上来看,二人也有着不同。钱钟书先生曾提到两种创作方法,一种是“即物生情”,一种是“执情强物”。诗人从景物中看到景物自身所具有的情态,把它表现出来就是“即物生情”,而“执情强物”则是作者自己先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再把这种感情强加到景物上去。韦应物和柳宗元五言古诗的代表性作品就是山水诗,从这个角度来看,韦应物的山水诗可以说是“即物生情”,而柳宗元的山水诗往往是“执情强物”。

韦应物五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为“鸟”、“树”、“山”、“水”、“云”等,他诗歌中的景物一般是显得清幽寂静的,而抒发的感情也是平淡而真挚,二者之间能够很好的融合,如《自蒲塘驿迴驾经历山水》:

馆宿风雨至,始晴行盖转。浔阳山水多,草木俱纷衍。崎岖绿碧涧,苍翠践苔藓。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野杏依寒拆,余云冒岚浅。性惬形岂劳,境殊路遗缅。忆昔终南下,佳游亦屡展。时禽下流暮,纷思何由遣。

全诗前面两句首先交代天气的变化,后面两句总写浔阳的山水,接着分写碧绿的山涧,苍翠的苔藓,溪边的大树,横卧的崩石,山间的野杏与雾霭,全诗景物描写并未用什么修辞手法,全是纯粹的白描,全诗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物,并没有景物能引发人关于声音的联想,于山间景物的描写之中显现一派幽寂之色。而全诗抒发的情感也是恬然澹泊的“性惬形岂劳,境殊路遗缅”,“时禽下流暮,纷思何由遣”。由幽寂的景色引发澹泊的情感,景与情之间是密切契合的,读来使人觉得这样的景色就该使人生发这样的情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产生,丝毫不觉的勉强突兀。

柳宗元则不然,他心中有着满腔的幽怨,他常常是带着自己的情绪来描写山水景物,使得山水景物也带上了他自己的感情色彩。如《秋行晓经南谷荒村》:

杪杪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此诗首二句点题,中间四句写景,最后两句抒情。一个深秋的早晨,诗人独行于幽谷之中,霜露已重,寒意正浓,他跨过黄叶覆盖的小桥,经过古木深深的荒村,路上稀疏的花朵开放,泉水断断续续,一路闲淡,一路寂寞。诗中寒花,荒村二词很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人烟稀少的荒野之处麋鹿避人本是很正常的,诗人在这里却将其与有无权变之心联系起来,就显得突兀,令人错愕了。很明显,柳宗元在这里将自己的感情加在了景物上面,这就是“执情强物”。

最后,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讲,韦诗注重客观呈现,而柳诗则主观性比较强。

前面提到韦应物诗中情与景的关系是“即物生情”,柳宗元是“执情强物”,“即物生情”近似于“无我之境”,“执情强物”近似于“有我之境”,王国维在论证这两种境界时说道:“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4以此看来,韦应物的诗歌属客观诗,而柳宗元的诗歌则是主观诗。

韦应物的五言古诗之所以平淡,不仅在于诗歌语言的平淡,还在于他在诗歌中有意的淡化主观情感,个人意绪在诗歌中表现的比较隐晦,且往往表现的是一种与世无争,无思无为无营的思想,并常常以直觉写诗,比如《游溪》: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淡清风。缘源不可及,远树但青葱。

诗一开头就是客观的描写“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显出一派清旷景象,接下来四句描写游溪活动纯为白描,诗人的主体形象并不明显,仿佛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他人的活动,以平淡语写平淡景,内心感情深藏其中,并不明显,结尾两句诗更呈现出清旷幽远之感。

而柳宗元则不同,他的五言古诗主观抒情色彩浓郁,常常表现出作为贬谪之臣忧谗畏讥的思想,笔下景物往往带有他自己的主观情绪,同样是游溪题材的五言古诗,在柳宗元笔下就有着与韦应物《游溪》不同的感觉,如《夏初雨后寻愚溪》: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诗歌开头一派静谧之色,“独绕清溪曲”的“独”字将诗人的孤独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的动作更是颇有情趣,也将个人形象更为明显的呈现在诗歌当中,但这样清新安静的环境却触动了诗人的内心,自问“沉吟亦何事”,内心由此产生波澜,在环境的宁静与内心的不平静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诗人随即又否定了这一情感,表明“寂寞固所欲”,心情重新回复平静。整首诗中诗人的内心由:、“静”到“不静”,最后再回归到“静”,主观情绪的波动十分明显,诗人的形象、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全诗,带有鲜明的主观性,与韦应物的《游溪》淡化个人形象、感情的客观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韦应物,柳宗元二人的五言古诗共同点是“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但在相似之中又有着不同。虽然二人诗歌特点为平淡,但这平淡的诗歌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摘要:韦应物, 柳宗元二人并称“韦柳”, 在五言古诗的创作上二者确有相似之处, 这已得到人们的普遍公认。本文侧重于从诗歌中表现的情感, 情与景的关系, 艺术风格等角度比较二者五言古诗的不同之处, 有助于更好的认识韦柳二人五言古诗的异同。

关键词:韦应物,柳宗元,五言古诗,异同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年。

[2].柳宗元, 《柳宗元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篇4:思乡的古诗五言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游子;思乡情结

思乡,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这种贯穿古今的情感,在无数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凝聚成了一种难以磨灭的思乡情结,展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1],它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身在异乡的游子的那份漂泊无依,道出了那些孤寂灵魂对家乡的一份渴望。《古诗十九首》中的思乡情结产生的原因有:

一、民族心理

一本名叫《中国人的素质》的书中这样写到:“一般来说,中国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去远方淘金,除非被迫那样做。没有一个中国人离开故土之后不打算回去的。他总是希望衣锦还乡,寿终正寝,最后葬入祖坟”[6],这段话中肯的道出了中国人固守的家园状态,也不难看出,对于中国人而言对故土的留恋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

首先,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铸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使整个华夏民族都向往宁静、追求稳定、推崇和谐。宁静、稳定、和谐便是故乡给中国人最大的体会。所以人们对于自己从小生活、熟知的环境,在心理上有一种无端的依赖,在他们远走他乡时,心里一直祈盼的是回到那个让自己灵魂得以安息的地方。只有故乡,才能真正从心里上给人们以安宁,家乡,才是真正的栖息地,无论走到何方,家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另外,“家”因为亲人而变得具体而有意义,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亲人的思念。“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7],可以说,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亲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受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影响和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家族血缘观念,血脉亲情是人们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情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背井离乡的人不仅是离开了那片哺育他的土地,更是离开了他朝夕相伴的亲人,没有相亲相爱的家人陪伴,在羁旅中自然是感到分外孤独,十分渴望亲情的慰藉。尤其是每逢佳节,身在异乡的人们倍感思亲,所以更加重了对故乡的思念。

由此可见,思乡情结是由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民族精神的结晶,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在一代又一代的游子心中萦绕。所以《古诗十九首》中展现出来的思乡情结并不是一时感情的堆积迸发,而是中国人存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社会状况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东汉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之前的年代相比都有着十分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文人的创作有趋势对思乡情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上,汉朝自武帝之后便开始动荡不止,到了东汉后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党锢之争激烈,宦官专权,贿赂成风,卖官鬻爵猖獗,这些使得士人们开始对自己想要跻身的统治阶级产生怀疑,使得他们建立不朽功业的政治理想一次次破灭。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对建功立业的热情渐渐淡化,对政治生活有了抵触。动乱的社会、不安定的环境都让游子们更加想要回到家乡,为自己的身体找一处避难之所,如张衡的《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在思想上,由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逐渐衰落,曾被视为世族知识资本的经学也开始被文人们放下了。这时文学创作不再为了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开始关注自我感受和情绪的抒发、个性化的表达。但精神支柱的松动,使游子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无常之感,所以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想早日结束这份心灵的游荡,不仅要给身体找到安身之所,更是要为自己的灵魂找到归宿,找到使心灵得到安宁的精神家园。

三、游子心态

“学而优则仕”,受社会环境及思想风气的影响,大多数文人志士都形成了特有的家园观念。他们长期都受儒家文化观念熏陶,一直持有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人生追求,所以他们放下一切,远离故土外出游宦。

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功名的人少之又少,这些游子们逐渐成为了尊与卑之间的社会阶层,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是学士,满腹经纶并且与黎民百姓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理想,对于宦官贵族来说他们是一群白衣寒士,比比皆是。这些游子们一面感受着都市的繁华,一面在这种光怪陆离的环境中感受着人情冷暖,忍受着怀才不遇,期待着飞黄腾达,所以,对于这些文士来说游宦是一种“苦游”,他们付出一切却换来空梦一场,不安定的情绪便随之而来,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便促成了他们的思乡情怀。

“富贵还乡”也是背井离乡的人们的普遍想法,现实击碎了《古诗十九首》中游子“功成名就”梦,理想无法实现,困顿落魄,功业无成的他们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有家难回也是游子们不放弃游宦的重要原因。可是越是难回,就越是思念,对游宦生活产生深深的厌倦得同时,内心的惆怅和凄苦更加深刻,这时对故乡的思念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游子们是在归家不得的极度痛苦中弹奏出了一首首思乡之曲。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创作出了一首首经典的思乡之作,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的先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游子们的快乐与悲哀。《古诗十九首》是人类发展史的精神记录,其中的思乡情结更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精神支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去发扬它、珍视它,让它永远成为人类文学创作中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9

[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2

[3]萧统.文选(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9

作者简介:王海丽(1987.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黑龙江省海伦市,学历:硕士,单位:辽宁大学,研究方向:文艺学。

篇5:李白思乡诗五言绝句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有怀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幽州胡马客歌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赠闾丘处士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

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

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渡荆门送别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

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

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

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

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月出鲁城东,明如天上雪。

鲁女惊莎鸡,鸣机应秋节。

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

河汉挂户牖,欲济无轻舠。

我昔辞林丘,云龙忽相见。

客星动太微,朝去洛阳殿。

尔来得茂彦,七叶仕汉馀。

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篇6:思乡的古诗五言

一、《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

《古诗十九首》一般为游子思妇之词, 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也有表现文人对人生的体悟和态度。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部分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且多是失意的士子, 他们身在他乡, 人生境遇不佳, 思乡情结比常人更甚。《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在家乡的妻子, 想到与家乡相隔遥远, 不禁叹息:“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明月何姣姣》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 揽衣徘徊, 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游子久住在外, 思念家乡及亲人, 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 《古诗十九首》将这种情感自然真切地表达出来。

《古诗十九首》所展示的思妇心态也是细腻而丰富的。《古诗十九首》众多的思妇诗中都体现出了思妇盼望游子早归的思绪。她们对待婚姻爱情是坚贞的, 只是这种坚贞表现方式不同。有的对待自己的婚姻非常珍视, 对待远在他乡的游子爱恋极深, 当远方捎回书信, 她会揣在怀里, “三岁字不灭” (《孟冬寒气至》) ;远方寄回一端绮, 她把它绣上鸳鸯, 裁制成象征夫妻恩爱的合欢被 (《客从远方来》) 。有的觉察到“游子不复返”的苗头, 思妇渐感衰老、消瘦, 只有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 。这些诗歌未必都出自思妇之手, 但却充分展现了思妇的心中日夜牵挂着远在他乡的游子之情。这种牵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女子对婚姻的坚贞不渝, 可敬可叹。

《古诗十九首》也有表现文人对人生的体悟和态度。《明月皎夜光》感叹世态炎凉:“昔我同门友, 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 弃我如遗迹。”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失去昔日友情的难受体会。《回车驾言迈》写道:“盛衰各有时, 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 岂能长寿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有限的体悟。《生年不满百》中第一句“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意在嘲笑有些人活的太累, 人生有限而忧愁太多, 诗人劝他们该及时行乐:“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表现出了诗人对待生活的豁达态度。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手法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手法历来被文学批评家推崇, 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是“五言之冠冕”, 钟荣在《诗品》中评价它为“一字千金”。诗人均有感而发, 语言朴素自然, 描写生动真切, 决无虚情与矫饰, 更无着意的雕琢, 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表现在诗人有感而发, 情真意切。他们坦然地且自如地抒发了自己的真切情感。在《冉冉孤生竹》中, 诗人用孤零零的竹子、花开花落的蕙兰衬托新婚女子对久别丈夫的忧思。“思君令人老, 轩车来何迟!”细腻真实地表现出了思妇那种期待与失望、眷恋与悲哀的情绪。

第二, 诗歌质朴自然。没有艰深、冷僻之词, 语言朴素而生动, 耐人寻味。如《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把游子的思乡情感与自然界的景象自然地联系起来, 使人极易产生共鸣。《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将长的最茂盛的树枝折下来送给亲人, 希望他“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正如诗中所说:“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这枝条算不上什么贵重物品, 却表达出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三, 作者运用写景衬托人物情感, 达到了情景相生的境界。《青青河畔草》中, 诗歌开头“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 采用比兴手法用明媚的春光来表现女子波动的心绪。《明月何皎皎》开篇写景, “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纬。”这种环境让人很容易产生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 诗人在这样的月夜, 不禁“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独自徘徊, 愁思却无人诉说, 只得“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裳衣”。诗人的愁苦与月寒之夜这种情境浑然天成。

《古诗十九首》诗歌内容或抒写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或体悟人生。其艺术手法已经成熟, 不愧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摘要:两汉时期, 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社会进步, 文学也蓬勃发展。五言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主要诗体之一, 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已经发展至成熟。

关键词: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东汉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中国古代文学》施国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适合情侣发的五一出游朋友圈文案(60句)下一篇:规范洁净手术室管理 有效降低手术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