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2024-05-03

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精选8篇)

篇1: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与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了解掌握的。作为一名研究生,肩负着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重任,我们除了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融洽的结合起来,那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从而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使我们所擅长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主义的大舞台上发挥作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16世纪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19世纪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虽然在20世纪前半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发展到多个国家。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得到深刻教训,在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还需做更深入的探索。在今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本次会议的主题,因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正是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除了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外,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1、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数以私人占有形式直接的矛盾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姐姐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3、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并在夺取政权后,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构,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4、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也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通过上课听老师的讲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查找,我了解到新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走社会主义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在几十年的艰辛路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引,立足于中国是实际,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南巡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我国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根本的优势,因为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人民发展的客观原位和要求。我国经济一手抓市场经济的同时,一手抓宏观调控,而国外许多国家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力度和实施效果都不如我国。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超过10%,城镇化水平上升34.7个百分点。这些成果都与我国的经济制度分不开的,但我国经济体制仍面临以下挑战,如:1.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2.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3.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存在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缺位,越位的现象。4.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5.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仍要考虑资源问题,发展经济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其次,政治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如今我国综合实力逐渐提高,也在世界上越来越有话语权,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主政治的效率,说明我们的民主政治是公平的,正义的,并且也是相当有效率的。而且我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政党制度,保持了政权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可以使公民有序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同时我国的政治制度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但我们的政治优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我们不仅需要重视保持自己的政治优势,还需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提升我们的政治优势,否则政治上的优势也会逐步弱化甚至流失。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大规模搞民主是不行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漫长的。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当前的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1.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3.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不相称。以上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观念问题,保障问题,投入问题,体制机制问题及人才问题。要建设好文化事业,就要兼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今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们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种文化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对我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培育社会组织,完善社会机构,健全社会功能。近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如法律有点空洞,一些部门地位不正,预案体系不全,职责分工不明,管理不够精细等。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岁世界负责的精神。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种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事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有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选择可持续的绿色通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用时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临国际上的激烈竞争,敌对势力的渗透,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升世界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布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探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这些都是与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不开的,尽管我国还面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部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也比较突出。但只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很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民族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篇2: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研究生生涯转眼间过去了六分之一,时间就是这样,总是在不经意间稍纵即逝,不敢有丝毫懈怠。总结这学期各门课程收获,也是对自己这段时间来表现的自我探析与自我评价。并且通过这半年来的学习,也对这门课程提一点不才的建议。

体会:

这学期学习了周老师授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让我感受颇深,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了22年,亲身体验和感触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一切其中的缘由都在周静老师的这门课中得到了答案。让我进一步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了我们“具有特色”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科学化。民主化的政治得到了实践与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形成了自由、民主、文明的社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将强有力的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建议: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这门课程提出了不才意见。周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视频和图片的手段细致而生动的阐述了课程的要点,让我感觉非常的有吸引力。政治学的书籍是从小学到大的,都是一些理论和不同的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所以学习这门课程会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不停的写,而学生只有在下面默默听。这样的教学模式缺少和台下学生互动交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记得上课的时候,周老师说过,这是她第一次带这门课程,她非常辛苦的查各种资料,尽全力想把这门课程带好。我体会到了周老师内心的急切与不容易,最初几节课的懒散与不专心,让我也深感惭愧。但是后面的课程,我认真仔细的听课,做课堂笔记,深刻体会到了这门课程蕴藏的哲理与知识宝库,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门课是有史以来我学政治类课程体会最多,学到的知识最多的课程。这一切都归功于周老师的细心认真的备课与讲解。

篇3: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一、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是现代管理理论在党建工作中的运用, 即党建科学化的行为。科学化, 简而言之, 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党建科学化就是按照党的建设的规律办事。因此, 以科学理论指导, 以科学制度保障, 以科学方法推进, 是基于党建科学化视角审视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的应有之义。

(一) 科学理论指导

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时指出, 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90年来, 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党领导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 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今天,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 建设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 在指导思想上, 首先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

(二) 科学制度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强调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这是“七一”讲话在阐述“党的建设科学化”部分传递出的重要讯息。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 什么时候重视制度建设, 党的建设就会顺利推进;什么时候忽视制度建设, 党的建设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遭受挫折。推进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必须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 方能形成长效机制。

(三) 科学方法推进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在于组织学习。在这个组织内, 学习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在超越自我的共同愿景的引领下, 组织系统的整体学习, 组织成员互相协作、互相促进, 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实现“1+1>2”。它有两个前提:第一, 共同愿景的引领。这个共同愿景是目标, 它是超越自我的对个体主动性、创造性的张扬、发挥, 又与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远大理想就是共产主义, 近期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第二, 组织系统的整体学习。事实上, 学习即是管理, 管理是组织学习的关键。没有组织管理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成员不互相合作就无法创新, 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一) 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知》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上下工夫。高校党建是整个党的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心内容, 也是高校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将影响到整个高校的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和高校科学发展的水平。其次, 研究生党员以其更加开放活跃的思维, 以及在科研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 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将会为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提供示范效应。第三, 研究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 将会激发整个高校党建工作的活力, 推动高校把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的角度去认识, 并从中总结组织管理、活动开展方面的经验, 促进整个高校的党建工作科学化建设。

(二) 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制高点仍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明确的目标,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

研究生党组织和研究生党员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好“领头羊”和服务作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远大的共同愿景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作引领, 需要科学理论指引, 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并富有创新精神, 需要更加开放的组织系统, 需要更加和谐的团队攻坚精神和组织关怀,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内涵, 也是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当前, 高校应该积极通过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服务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一) 加强研究生党建科学化建设, 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 组织管理的科学化。

学习型党组织的管理靠的是学习, 靠的是共同愿景的引领。因此, 在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内部, 首先要选拔学习型的党组织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加强与组织成员的横向沟通和联系, 管理者不是发号施令者, 而是一个导师, 大家一起讨论问题, 所有的成员把自己的岗位目标和团队目标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共同愿景。其次, 按照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的要求, 党员队伍由封闭式的静态管理教育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动态管理教育模式, 在党支部内部形成畅所欲言的开放式组织文化。再次, 营造学习氛围。“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内容。构建学习型组织, 需要以开放的学习氛围来塑造支部, 以学习型支部特征和要求来设计支部活动模式, 以学习来推动支部的建设和党员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们的工作重点要从以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向营造学习氛围转移, 通过学习方式的创新来推动学习型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2. 加强科研合作与团队精神塑造。

现代社会在鼓励竞争的同时更呼唤合作, 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最终业绩有赖于团队的支撑和环境的依托。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的研究生党组织, 更需要奋发、和谐的团队精神, 只有把研究生党组织融合成一个整体, 才能形成更多的科研成果。因此, 首先, 上级党组织、研究生导师要引领研究生党组织的学习“题目”, 鼓励成员之间、党组织之间互相学习, 培养合作上的默契感。其次, 由组织内成员提供“题目”, 设计科研方案, 力求形式和内容多元化, 满足组织发展目标, 由组织成员共同完成。

3. 鼓励创新。

创新是党建科学化的核心内涵, 也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应有之义。体现在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的创新, 主要是指创新思维的培养, 做到自我超越。在研究生党组织内部, 鼓励个性发展,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向群众学, 向实践学。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 创新研究生党团组织生活, 活跃高校党建

1. 开展研究生特色党建和创新研究生组织生活活动。

党建科学化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应有之义即是要对传统的组织生活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造。因此, 在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可以开展研究生特色党建和创新研究生组织生活活动, 由上级党组织进行项目立项, 设立“研究生党组织特色党建和创新组织生活基金”给予一定经费支持。首先, 可以结合创先争优活动, 由各研究生党组织进行特色党建和创新研究生组织生活立项。其次, 组织生活可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开展, 避免单一学习的枯燥性。

2. 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学习实践活动是对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的重要实践, 既注重理论又突出实践。而创先争优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提出的一种全方位的工作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必须经过全党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方能取得实效。因此, 建设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 应该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三) 建立考核与评价体系, 形成长效机制

为了鼓励形成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 应该在研究生党组织内部建立考核与评级体制, 定期进行经验总结、交流和评比活动, 进一步形成终身学习、不断赶超的局面。

考核和评价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体系和二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学习体系和创新体系;二级指标体系包括组织体系下的理想信念与共同愿景、组织管理、团队精神, 学习体系下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氛围和学习保障, 创新体系下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成果等。每一项二级指标同时应该建立详细的考核与评价要点, 给予一定的分值比例, 通过访谈或查阅资料定期考核, 并及时公示公布, 真正推动研究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7-02.

篇4: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知识建构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57-02

当前,高校理科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探究过程过于开放,知识内容量偏少,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科学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在教育学上把科学看成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认知主体内部新旧经验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性,重视原有知识经验对学习的影响。但是由于过分夸大建构主义的适用范围和客观观察的困难性,建构主义陷入了激进建构主义的误区。这种激进的建构主义观念对科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建构主义是在我们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理念。在其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它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全新局面:在保留传统教学精髓的前提下,有了很多突破和创新,更加全面、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环境。但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很容易走向激进,这会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各项措施更加理想化而缺乏科学理性,偏离科学的道路,到最后只会影响到我们高教改革的长远发展。目前,在教学中将科学探究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对一些成果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部分的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基本观点,都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上的。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建构主义者却在如何去构建这个知识框架的时候,出现了不少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没有始终坚持以实践和客观为基础,去合理建构我们需要得到的知识库存。大多数人还是依靠个人经验来判定我们的教学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在他们看来,知识的吸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应该在不断的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中,逐渐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融合中达到“同化”的效应。

奥苏贝尔从“同化”的角度解析了接受知识的整个过程的行为机制。他从三个详细的过程来诠释了我们有意学习的全过程。这三个过程展开来说就是:一,要让学习者有去学习的意向,让学习者愿意和新知识建立起从未有过的主观的联系。二,获取可学习的知识材料。这一环节就是要学习者在有了意向的基础上主动接触所要学习的材料知识,达到和知识进一步建立逻辑意义,从而建立起逻辑关系的目的。三,对知识观念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使学习者和知识之间建立起自然形成的非人为的联系,产生知识印象。新的知识会从一种表面认知而变成学习者个体认知中的正常思维下的一个新进入成分,而得到长远的记忆。

有意义学习过程中隐含了科学探究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过程:

有意义学习和科学探究有着共同的学习起点。这个共同的起点就是,人们只有在有疑问的情况下,才会有去探索、去解决问题的冲动和相关行为。我们所说的有意学习就是开始于学习者在有学习意向的前提下,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未知的探索,这才产生了三个过程中的可延续的后两个过程。科学探索,就是科学家们为解决未知世界的疑问所进行的科学行为。有学者总结说,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对于未知的事物都会有要了解透彻的冲动和想法,这就是学习和探究的起源。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更好的满足,所以需要我们建立合适的氛围,让学习者更好地发挥出这种心理作用,从而指引他们更好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过程中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再在问题的科学范围中提出合理的科学假设,并以此来指导以后的行为,通过一些科学的实验、推理手段来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并获取知识。其中,我们的大胆假设,就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一定逻辑关系而推理出来的新的等待实证的知识构架。我们所采取的探究行为,要求探究者必须对相关研究对象以及相关知识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机会得到预计的结果。这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通过原有知识构架在建立了一些新的非人为联系后,发生的新的知识构架的成果,也就变成了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材料和知识储备。

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与原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建立联系、产生心理意义。奥苏贝尔从“同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个过程的机制。在产生心理意义的动态过程中,是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结果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与整合,使学习者获得清晰稳定的知识经验。从他对新、旧知识经验相互影响的重视这一点来看,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的,是产生心理意义的过程,也是建构意义的过程。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状态的根本改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意味着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唐力.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建构性特征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3):54.

[2] 郭玉英.探究—建构式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1):52.

[3] 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52.

[4] 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04,(2):24.

篇5: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么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了,如果说刚开始学习这么课程还有不重视的心理的话,在学习完之后则是彻底认识到了学习这么课的意义。

本科的时候,我们便已修过从思想道德到法律,从“马列主义”到“毛邓三”,未有深刻体会的我们,常常统称其为政治课。现在想来,有机会学习革命先辈的思想认识远比多读一本专业书籍重要的多,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些思想内涵,才可称的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上,老师为我们请来本校著名的导师为我们开设各种课题,与时俱进,让我们可以在听取各位名师讲解的同时对科学社会主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课程设计从各个视角,请了各院系的导师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话题分别进行讲解,其中包括王建明教授的《发展理论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万正晓教授的《‘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丁宪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李新教授的《节能减排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丁海平教授的《防灾减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与我们专业息息相关的《生态城市规划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上课之初,我曾经纳闷为何如此多的学科都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关了呢? 或者说,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耍大旗的玩意儿,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然而在听完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的讲座后,我终于明白,无论是我们城市规划学,还是土木工程学,又或环境科学、市政科学,其实都是社会学的小分支,社会是包含万象的学科,只有和谐的发展社会,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才有望进展,人类的生产生活质量才能提升,人类文明才得以源远流长。

在老师向我们介绍完绪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主题转换后,由孙红军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新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使我印象尤为深刻。

在老师放映的课件上,首先给我们看了两本书,《历史的终结》和《specters of Marx》。这两本书所要表达的内涵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和在场性真的受到了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找到自己当代出场路径? 针对这个问题,孙老师首先讲解的是所谓的新全球化时代,以及新旧全球化时代的差异:1.产业经济基础差异,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只是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整个全球化的存在基础发生变革。2.全球化结构构成内涵的差异。3.全球化时代的内在张力的差异。4.全球化统治或者治理方式的差异。5.全球化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沿着这五点分析,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新的社会问题的诞生,新的矛盾的激化,这些种种问题便不难理解了。在了解了这一系列的变更后,针对这些时代差异,我们学习到的是新全球化时代的五大挑战:1.产业经济基础的转换,深刻挑战马克思全部历史观的基础理论——生产方式理论。2.主导生产方式的大转换,深刻挑战主导阶级理论。3.大工业生产主导的退位,直接导致工业社会注意和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立意义的失落。4.大工业生产方式地位的衰落,导致正当政治格局的变化。5.差异化的文化,直接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

因此,寻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途径,形成一体两翼的创新格局,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以及重新研读当年的马克思思想。

孙老师站在了时代的高度给我们讲解了一堂深刻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这次讲座之后,过去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曲解完全颠覆了,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经济进步到什么地步,人类的思想都不能被技术所控制,而在当代社会,铺天盖地的提倡发展生产力,创新技术改革的同时,人们千万不能忽视了对于自己思想的塑造,否则,机器人控制人的时代还会远吗?

篇6: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在第一学期,我顺利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收获的。在学习之前,我原以为这门课程会跟本科时那些政治基础课一样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不停的写,而学生只有在下面默默听,所以我一开始猜想自己学习这门课程会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但是当我真正开始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后,才发现情况并不是像我所想的那样。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都非常的重视和台下学生的交流,这样极大的激发了我们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视频和图片的手段细致而生动的阐述了课程的要点,有的老师虽然课件不多但是整个授课过程就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共同探讨下进行的,所以让我感觉非常的有吸引力,学习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通过这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我来说首先就是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比较系统和正确的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后,我就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知道了社会主义学派的分类即大三家、中三家和小三家。原来没有学习之前,我看待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时,就会感觉到是社会主义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胜利,但是现在我了解到了,苏联和东欧原来所建设的那种制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斯大林模式或者叫做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失败不能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更不能看成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恰恰它的失败说明了不遵循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去建设国家注定不会成功。这门课程的学习激发了我学习社会主义的热情,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借阅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这也是这门课程给我的帮助。我详细阅读了两本外国著作一本是《马克思的复仇》,另一本是《来自上层的革命》,阅读再加上课堂的学习,让我对一直希望深入学习的苏东巨变有了一定的认识。

最后我想对这门课程提一些自己还不太成熟的想法供老师们参考。在课程的学习中,我略微感觉到在课程的讲授中对于社会主义以前走过的道路过于多了一点点,比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的曲折过程,苏东巨变等等都做了很详细的讲述,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发展的讲述就稍微少了一点,这样就会缺乏新鲜感,容易让人对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产生疑问。在课堂上是不是可以稍微多讲解一些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比如: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领导人们所进行的革命、摩尔多瓦共产党通过议会选举执政的经历等等。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政治学》读书心得

①体系的结构性

与其他西方学科的基础教材相似,体系的结构性非常明显,呈现了政治学基础框架,同样也使自己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自己感觉对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关,所以对第2章----政府、体系和政体;第4章----民主;第5章----国家;以及第11、12、13、14、17和19章均重点关注了,其他章节有的部分没有认真阅读,但即使如此,也使我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广感到惊叹不已,而且也感到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建立自己的学习框架。

②内容的包容性

书中对某一概念与观点进行了详尽的理论介绍,特别是对学派观点的阐述与比较,有时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概念,作者依然将其进行详实罗列,当然,不可否认作者对概念进行的简练性表述是独到的而且是启发性的。

读书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现象,作者似乎执着于提出一条不同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第三条路径或选择,或者说作者有着一种多元主义倾向,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尝试,而且经常以与读者讨论的方式提出,似乎是一种选择,但有时又给予否定,当然这也给我以一些启示,也许自己也可以尝试思考一些陈例之外的东西。

③观点的启发性

通读全书,有时感觉有一点枯燥,但当作者的观点对自己深有启发时,又感到应该好好读完,并且是认真地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与思考。比如:

“赋予投票活动民主特征的,是它授予民众‘将坏蛋踢出去’的权力,由此使政治人物能对民众负责------前提是选举具有竞争性”1。简练而又形象地使我对选举作用与核心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联系实际生活,深感选举特征的泯灭与选举权利的受无视,使得政府责任变得缺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权力的无所限制与无可监督,而衍生出了行为腐败。

“联邦制的第二个优点是,分散政府权力形成了有助于保护个人自由的制衡网络”2。虽然我国不是联邦制政府,可能这一观点未有益处,但保护个人自由是不可忽视的权力与权利自由,任何政府与社会均需有着强烈的责任去实践与恪守,而不是肆意践踏公民自由与权利,这一点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政府都必须切实谨守。

作者对大众传媒的谴责性倾向与亨廷顿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媒体是自由社会的牧师,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是其终极价值的守护人,他们揭露并谴责对这些根本价值离经叛道的行为,他们赋予反[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50

映这些价值的人和体制以合法性”3。两者的不同角度给了我对大众传媒不同的情感倾向,当然自己依然不可否认两者都是不可否认的。

当然,自己也并不是都认同作者的概念或观念,因为他与我在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经典观点不同,比如对“倍数”的概念表述为:“当总需求的变动在经济中传递时对国民收入产生增大影响的机制”4,其实这是对经济乘数理论的单一解释,因为乘数也可以为负,即对经济的负面作用,由于一个概念的差异就导致了对凯恩斯主义理解的偏向,这是我在此的一个保留观点-----这只是自己的一点班门弄斧。

总而言之,获益之处的观点与见解不胜枚举,这些对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益。④人物的新理解

由于本科是金融专业,所以在看到本书对哈耶克的描述时,使自己想有机会拜读哈耶克的几部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法律、立法和自由》、《自由秩序原理》。自己只是知道,哈耶克是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提供者,对现代证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看到这本书时,认识到哈耶克形成了与凯恩斯完全不同的经济哲学与政治学理论,自己也一直听说过政府行为边界的讨论,也深信政府投资与干预的控制,市场的有效与政府行为的相互作用,因此,自己决定在开心后要认真拜读一下他的著作。

三、通过学习政治学,应当培养的几种政治意识

1、培养宏观的政治意识,把政治眼光放长放远,不仅培养个人的政治素养、还要培养对民族、国家乃至国际上的政治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胸怀,把思想放宽,不要局限在所学知识的范围内,把眼光放远,做一个真正有政治头脑的人。

2、巩固强化信仰意识,强烈的信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之源泉,更是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强调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现阶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论工作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要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地向前迈进。

3、强化责任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的社会责任。责任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一定的领导职务和权力,实际上也就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多一份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权力越大,为人民尽责的机会越多,做贡献3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瑞译.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P10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67的潜能越大,也就越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4、培养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只有依法办事,政府才会有公信力,群众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首先,我们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把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充分运用法律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坚决摒弃重政策轻法律的陈旧观念。其次,要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内涵,明确职权法定,注重实体、严格程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篇7: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理论学习情况自查报告

校党委宣传部:

按照《关于开展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中心组理论学习检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院对照文件精神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现将我院2011年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的主要内容

2011年,我院根据《关于印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安排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安排意见〉的通知》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点,以进一步提高全院师生员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目标,共组织了10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根据今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我院主要学习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央及省2011年上半年普法和保密方面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种全会全体会议公报;胡锦涛总书记为全国干部培训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所作序言;贺国强同志在部分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

二、学习中的主要做法 学院在每个学期初,结合学校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安排意见制定下发了学院该学期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安排意见,每月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安排,采取分阶段、分专题精心组织学习,做到了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到位,保证了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中心组学习实行党组书记负责制,党委书记根据学校部署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审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组织实施学习,检查学习情况,保证学习落实。学院党委秘书负责起草学习计划,搜集学习资料,下发学习通知,做好学习考勤和记录。由于组织健全,责任到位,一年来确保了中心学习组学习顺利开展。

二是保障了充足的学习资料。根据学习需要,及时搜集了有关学习资料,上传到了学院网页上,供中心组成员下载学习参考。为每位中心组学习成员发了专用学习记录本,做到人人有学习资料、个个有学习笔记。

三是狠抓了学习制度的落实。严格考勤制度,非特殊情况不得请假,切实保证了每位中心组成员全年学习时间,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了中心组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我院党委在每个学期初就制定了学期学习计划,建立和完善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学院政治学习制度。在日常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充分保证学习时间,坚持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政治理论学习的制度,保证了中心组集中学习时间全年达10次以上。

三、学习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政治理论素质。增强了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理论得到牢固树立,为学院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利用集中学习研讨的机会,中心组成员彼此坦诚相见,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心得体会。在学习中形成了求真务实、健康向上的好风尚,养成了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好作风,营造出浓厚的党内民主氛围,凝聚了人心,真正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促进了工作顺利开展。学院中心学习组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通读文件与专题讨论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在集中学习时,每个专题都明确有领导主讲和中心发言人,集导读、解读、联系工作实际讨论和心得交流于一体,不断加强了中心组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篇8:自组织理论与学习科学

一、学习型组织与系统科学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正式提出的。他将学习型组织描述为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圣吉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1]

系统科学理论是指“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总称。“三论”以系统论为核心,“新三论”是系统论的新发展。系统科学成为了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指导着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2]

我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构学习型组织,以使学习型组织在现实的实施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1. 自我超越中改变心智与耗散结构理论。

自我超越指的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水准的自我实现,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自我超越改变我们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打破原有的水平,提升自我。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于:必须使系统开放,有信息交流。一个人是一个系统,一个组织是一个大系统,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集体的组织都只有以开放交流为重要手段,才能走向进步,走向有序,实现超越。

2. 共同愿景下的团队学习与协同理论。

共同愿景是全体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意愿,是通过共同的意愿、价值观、使命紧紧地将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逐步突破组织成员个人能力成长的上限,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团队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所谓团队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人群。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过程,突破了“单个人”学习的封闭状态,组织成员互相协调、共同进步。

3. 系统思考与系统论。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树立全局的观念,形成整体的动态的搭配能力和思维模式,将问题置于系统中来思考,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系统思考要求不孤立、片面地看学习型组织自身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把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看成相互隔离的状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论的本质在于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综合的、精确的考察,以期达到处理问题的最优化。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最佳性和目的性。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1. 不断学习激活个体超越自我,改变心智。

学生要超越自我,就要打破原有知识和观念的有序状态,远离原有的平衡状态,通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达到新的有序的平衡状态。

学生应该不断地向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和虚拟现实世界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的教育和个人的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在学习型组织内的学生要超越自我,应该利用好虚拟现实世界的桥梁作用,向这三个世界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新的心智,从整体上理解知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从知识网络中理解新的问题。

在学习型组织内,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小组其他成员吸取知识和思想,互相支持超越自我。

(1)成员之间的感情投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使学习者有了一个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小环境,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个别化学习的情感缺憾,使各成员处于一种友好积极的氛围,形成一种突破自我的需要。

(2)营造学习氛围。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营造出了学习者之间相互支持和影响的环境氛围,学习过程所形成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地维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知识的交流。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学生间相互解难答疑、知识的互通有无以及学习方法和心得相互取长补短成为可能,对教学过程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不断地学习是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是基础。不断地学习既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也是耗散结构理论的要求,必须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主要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2. 在协调、修正中确立共同愿景,确保学习团队建设。

以协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共同的愿景来凝聚学习的团队。通过树立共同目标,增加系统有序程度的参数,实现系统内部的协调,促进个人和团体远离原来的平衡态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个体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愿景,确立共同的愿景也是学生之间协同的过程。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通过汇聚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必须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然后把拥有强烈目标感的成员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强大的综合效果。

在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激励成员发展自己的愿景,并为个人愿景的分享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使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成为全体学生的共识。

在课堂学习中,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3.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把握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后,组织的一切行动都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主要就是在于看清复杂事物背后结构的形态。

圣吉给出了它们的基本模型,称为系统基模。不断增强的反馈,反复调节的反馈,时间的滞延是系统基模的三个主要方面。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更有利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这四个方面的顺利完成。

系统学科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从方法论上对学生给予了学习型组织建构的指导。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也将会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探讨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分析了学习型组织和系统科学之间的理论联系, 提出了从不断学习激活个体超越自我, 改变心智;在协调、修正中确立共同愿景, 确保学习团队建设;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把握系统思考这三个方面建构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系统科学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第二版) [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2]赵凯斌.从系统科学的视角看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二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 2004.1.

上一篇:西人社发[2012] 号关于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有关问题的通知下一篇:红楼梦-_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