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学

2024-04-28

山西小学(通用14篇)

篇1:山西小学

山西万荣小学万荣小学环境优雅,花木葱郁,四季常青。学校每班每周开设环保教育探究课,围绕“与绿色同行”主题,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有多名教师、学生在市、区环保主题竞赛中获奖。目前我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成员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环境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验研究》实验学校;中华绿色版图工程“绿色标志”校园;区三星级“绿色学校”。

学校以培养 “诚实守信,乐学善问,热爱自然,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公民为目标,以环保教育为载体,积极实施二期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绿色教师”争创为载体,努力打造一支“敬业爱岗,锐意进取,会研善诱,精于教学,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

特色:经居委、镇政府、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了《万荣小学校园设施资源开放社区的管理制度》。规定学校校园设施资源开放时间为每日早上6:00~7:00(双休日为6:00~8:00);开放区域为校园操场;开放内容为健身活动。要求参加锻炼的居民要到居委会办理登记手续。

学校将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在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居委等部门的协作下,一如既往把社区开放工作做好,为创建学习型社区作出学校应有的贡献。

篇2:山西小学

山西省实验小学

新道街小学,又名山西省实验小学,自1936年建校以来,历经克难西校、市第三完小,1956年以街道命名为新道街小学,1989年被省政府确立为山西省实验小学。

经过多年励精图治,新道街小学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实验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基地,山西省首批有特色小学,山西省优秀示范小学,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首批德育示范校,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基地学校,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还被评为杏花岭区首批名校。

篇3:山西小学

19*•n al整齐明亮的音乐教室功能齐全的综合实践教室特色发展享堂西街多元育人行知小学规范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异彩纷呈的楼道文化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楼前的行知塑像享堂西街小学见证着学校的变化和发展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享堂西街小学 (山西省行知小学) , 始建于1958年, 原是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的一所子弟小学, 2006年由企业剥离隶属杏花岭区政府管辖。现有12个教学班, 学生444名, 教职工27名, 其中70%为国家、省、市、区教学能手。历经50多年的风雨洗礼和文化积淀, 学校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逐渐摸索出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自2002年起, 以杨海潮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为办学之基, 以"品牌+特色”和"市场+生源”为经营目标, 努力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行知办学的道路上, 学校始终秉承"知行合一”的核心办学思想, 并逐渐提炼出“负重拼搏、敢为人先”的校训, 积极倡导“淡泊明志、甘为人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 坚持“安全为天、教育为先、质量为本、活动为源”的兴学思想, 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社会上享有较髙声誉。立足“知行合一”, 学校积极探索本真课堂的构建, 将“小先生制”引进课堂,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合一课堂模式。立足写满光荣与历史的红绿相间、树影绰绰的学校文化墙学校运动场“生活教育”, 学校提出了以活动为源, 彰显学生活力, 实现“六大解放”的要求。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二十余个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在行知教育中享受着创造的快乐。经过多年潜心发展, 学校由一所薄弱校逐渐向创新发展、多元育人的目标奋进, 打造了一个精诚团结、拼搏进取的领导班子, 锤炼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培养了一批批“说真话、求真知、办真事、做真人”的"小陶子”, 完成了由特色校向品牌校的华丽转身, 办学事迹先后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全国"+—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山西省第一所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实验学校、山西省首批特色学校实验基地校等殊荣。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山西省师陶研陶培训中心和山西省学陶师陶先进集体, 学校成为山西省目前唯一一所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命名的行知小学。行知办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行知人将始终铭记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诲, 在行知特色办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享堂西街小学 (山西省行知小学) , 尤>蹙西“‘»'‘‘.J学陶阵地——师陶苑行知文化墙一角行知语录墙桃花朵朵写满耕耘的收获01-^‘卞

篇4:山西第一所私立新式小学

今年,应该纪念榆次车辋常氏私立笃初学堂创办100周年。

按《山西教育志》记载,笃初学堂是省内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是在清朝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前两年“始植基而开风气”的创新之举。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常氏第十四世的常麟书(字绂章,号约斋,北常“养和堂”后裔)赴京考中进士,但他目睹朝政的腐败和国运的衰微,以“亲老”为由辞去朝廷授予的“户部主事”(正六品)之职,返回家乡,开始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在常麟书的倡议和说服之下,常氏家族率先实行教育革新,把全族各家的17所私塾合并,“由族长主持,利用家族公产,创办族塾,吸收本族子弟20余学习”。于当年夏天正式成立了“常氏私立笃初小学堂”,比全国首创的江苏川沙私塾改良会早一年,比榆次县的官办新式学堂早两年,比新政府颁布的《初等小学堂章程》早六年。

“笃初”二字,取义《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堂开办时由第十四世常望春(字东野)和常际春(字辅唐)为经理(即正、副校长),常麟书总管教务。校址利用第十三世北常“锦和堂”常立敬(人称“三先生”)宅院的偏院,位于今车辋村真武庙西之路南。

据民国《榆次县志》记,笃初学堂初办时,学生按优、次、稚分为甲、乙、丙三个班,功课起初有经、史、文、算四门。“经”,用《诗经》;“史”用“史鉴节要”,常麟书亲手编定的《外史歌略》也刻书授读;“算”,用笔算数学;“文”,由教者选录。后又增设“天文”、“舆地”和“文艺”三门,教材均由常麟书亲自编定。

按常赞春《行年自记》,笃初学堂最早聘请的教师有侯、史、杜三位,其中侯之麟(字寿)是本乡德音村举人,此人的学问后来受到孔祥熙的赏识。作为山西大学堂首批学生的常赞春(字子襄、北常“贵和堂”后裔)分外热心家族教育,夏天即请假回任笃初学堂教务,后又断续代课,因此被山西大学堂以“旷课久除名”。

常麟书到榆次县主持凤鸣学堂后,笃初学堂由他的堂弟常赞春和常灏春(字瀚卿)先后主持教务。课程改为“国文”、“算学”、“修身”、“图画”、“历史”、“地理”和“体育”七门,后又增设“英文”和“科学”两门。学校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诵读,晚间温习。

笃初学堂(前期)只收男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常赞春之四弟常宝春(字鉴三)等创办“常氏知耻女子学堂”,常赞春又为家族女校代课,并教习字和图画。

光绪三十二年(1906),第十三世常立翰(字子干)任笃初学堂总管,并监督幼稚班;常赞春授甲、丙班文、经、史、地理等课,常麟书之次弟常麟图(字子仪)授乙班文、经、史、地理等课,常灏春任算学,杨道显(字季文,榆次左付村人)任各科学。

此年秋,笃初小学堂增设中学部,这又是当时全省唯一的私立中学堂,经报省学政审批立案,第二年正式定名为“常氏私立中学兼高初两级小学堂”。分甲班为中学部,乙班为高小部,丙班为初小部。中学、高小单式授课,初小复式授课。学生60余人。

这所私立中学比太原平民、山西平民(夏县)、太原山右、太原新民、太原进山等著名的私立中学早建16年。

光绪三十三年到民国元年(1907~1912),主持该校教务的是榆次东会村人杨道显。杨为山西大学法科毕业生,很受师生敬重,他后来被选为省议会议员,还曾出任永和县县长。

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宣统二年(1910)正月,常赞春仍在笃初学堂任教,其间曾赴北京为学堂采购书籍,直至考取北京大学才无暇顾及学堂教务。

常赞春就学北大后,参加过戊戍公车上书的第十三世常立教(字敷五)接任其所授之课,“每为诸生讲文艺史事,声闻隔座,诸生皆乐而忘疲,学大进”。

笃初学堂由于办学有方,成效显著,远至大同等地慕名求学者多达10余人。

宣统三年(1911)六年,高小部毕业;十二月,初小部毕业。

民国元年(1912),中学部长和高小部赴省城开学,只留初小部两个班。民国2年(1913),常家商贸事业全面崩溃,经费拮据,中学和高小均停办,只剩下初小两个班,在常灏春和常瀚春(字浩卿)二人的勉强支撑下,维持残局,直到民国8年(1919)并入车辋村学校。

笃初学堂(前期)从创办至停办,历时17年。后来历任山西大学和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的常彦春(字俊生,第十四世)、颇有建树的人民解放军军医常凤嶂(字叠三,第十五世)、曾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的常国棨(字戟门,第十五世)和著名的爱国学者常乃悳(字燕生,第十六世)等,少年时代都是笃初学堂前期的学生。

在中国封建王朝尚未结束之时,常氏家族的教育能做到既重视社会科学又重视自然科学,既关注本国国情又兼顾各国知识,既高度注重书本学习,又十分注意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体质锻炼,实属难得。常麟书、常赞春等人首创这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格式,确实具有教学的非凡才能和育人的远见卓识。

笃初学校的恢复及师资配备

民国14年(1925)秋,经车辋常氏第十四世、山西大学文科教授常赞春建议,常家利用家族旧商号的一些账尾残资作为基金,受著名艺人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等人的资助,在北祠堂东偏院(原账房院)恢复“常氏私立笃初小学校”,同时将常氏“知耻女校”合并。校董为常赞春、常彦春、常建春(字星生)、常麟寯(字淳如)、常凤梧(字碧秋)和常风(名凤瑑,字镂青)等人,常宝春(字鉴三)任校长。为维持学校生存,族人共商将仅有的余资投放到可靠的商家入股,以红利支撑办学费用。据常氏后人回忆,曾将部分余资存入榆次要村“致诚信”商号和“积成永”油面店;后又将部分办学经费转往天津“日进五金行”入股。

“笃初学校”位于车辋村东北端,槐柳成荫,幽美雅静。共有房屋20余间,正房是阅览室和教师宿舍,两侧厢房是教室。还有图书室、手工展览室、游艺室(有积木等玩具)、小商社等,外院有宽阔的操场,供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学生两年一招,六个年级均实行两级复式教学。当时的教材是按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课程和课本,但山西军阀阎锡山强令发行省内的自编教材,其中自然科学内容肤浅,文史方面又宣讲阎锡山所谓的“六政三事”、“实行公道”等“政绩”,全省教育界普遍不满;笃初学堂率先予以抵制,他们采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教材授课,只是在官方的督学来校视察时,才拿出本省课本应付一下门面。

笃初学校的设施在当时同等学校中是相当齐备和比较先进的。教室内初年级两人一桌,统一发石板和石笔;高年级单人课桌,笔砚俱全,铅笔只在上数学和英文课时使用。初年级教室墙头展览着学生们的大字、画图和手工作业;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办壁报。学校还不定期地举办演讲、作文、图画、手工展览和各种智力竞赛。

建校之初,常赞春将家藏的《十三经》、《二十四史》、《二十二子》、《朱子全书》、《昭明文选》等大套古籍捐赠图书室,其它族人也相继捐赠了不少书籍;学校又购进《天演论》、《地球韵言》、《莎士比亚故事》、《伊索寓言》及全套林琴南的翻译小说等。长期订阅《大公报》、《京报副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少年杂志》、《学生杂志》、《儿童世界》、《儿童画报》、《小朋友》等报刊,还有成套的幼年文库丛书。

学校当时有一架德国风琴,供音乐课使用;一台日本电子管收音机,师生们能听到国内外新闻;还有一部油印机,是印制讲义和考卷的重要工具。

笃初此次复学,车辋常家在村的男女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在家族内实现了普及六年制小学教育!外姓或外村的个别学龄儿童因家长有特殊关系也能在笃初附读。

常赞春在山西大学任教的同时,还亲自负责笃初学校的教务。每年夏、冬假期前后,他必亲自审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作业,做出相应的指导。学校的校董们每年都专门到校听课,并检查学生的作业。

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以高薪聘请太原第一师范和国民师范的高材生来校任校长和教师。笃初复学后聘用教师的待遇为每月18元,比一般公立学校高4元。曾任笃初校长和教师的有:

校长辛克温(或克文,字质甫),寿阳人,1925年开始在笃初学校任教。他知识面宽,功底扎实,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抗战爆发后,他不愿就任伪职,在山村辗转行医,后不知所终。

史克让,字子谦,榆次史家庄人,太原师范毕业生,在校三年一直名列第一。他到笃初学校后采用新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注重启发和诱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下课后指导学生练习武术、排演话剧,活跃了全校的气氛。1936年,他在榆次魏榆初级职业学校任教导(务)主任。抗战爆发后,他组织范新三等8人参加了牺盟会和八路军,曾任一二九师政治部教育科长兼陆军中学副校长,1942年在太行山反“扫荡”中壮烈牺牲。

范铭晋,字星三(新三),以字行,榆次范家堡村人,太原师范毕业,成绩突出,书法功底很深。在笃初学校任教期间经常结合时事进行评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1936年,他先后在榆次魏榆初级职业学校、龙王庙小学任教,后参加牺盟会和八路军,加入共产党,抗战中历任榆次抗日政府秘书兼行政科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已离休。

李祥州(或祥周),武乡人,太原师范毕业后来笃初任教,是笃初最后一任校长。抗战中,他曾在太行四地委文教科工作。

郑允文,榆次县长凝镇人,抗战前曾任榆次女校教师、榆次城内模范小学校长,后参加牺盟会,加入共产党,历任中共领导下的榆次县游击队长、县政府武装科长,为开创路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作用。

先后任教的教师还有靳映渭、冯玉如(女)、马映兰(女)和王、魏、阎等教师。

笃初学校的校园生活

在当年学子的记忆中,笃初学校的生活是很快乐的。

1926年至1932年在笃初小说读书的常国蔚女士(现年83岁,常家第十五世,北常“人和堂”后裔,太原七中退休教师)回忆:那时已经男女同校。上课的时候,先要起立向老师问好。教室里有孙中山的肖像。校长辛老师讲授语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魏老师讲授体育和唱歌(当时有一架手风琴),王老师讲授数学和珠算。小时带着墨盒上写字课。上午是语文、数学,下午是体育和唱歌,整队跑步。期终进行考试,但本校没有排名,而是参加榆次县的统一会考。家中的老师都是父亲(常彦春)请回来的,当时父亲在国民师范、太原女师、太原女中、成成中学教书,他的毕业生安排到笃初小学,而且工资比其他学校的较高。当时的教室在二进院子。有三个老师,一个厨师。王老师在正厅,辛老师在西上房,魏老师在西下房。东街(现常家庄园内正街)和西街(真武庙以西)以及南街(南常)全部的子弟都在这里上学。冬天天气甚寒,当时教室后面有一个火炉,进门就去烤火。白天上学,晚上回家,不去其他堂玩耍。

常国慧女士(现年83岁,常家第十五世,北常“养和堂”后裔,画家)在《笃初上学———快乐的童年》一文中写出1930年前后学校生活的片断:

一、可爱的苹果树

这株五米高的苹果树,直立在笃初二门前左侧,形似圆锥,花头大,白色微带粉,开花时十分壮观。浅绿色的苹果成熟了,学生们排队放学时,老师就在校门口给大家分带苹果……

二、到笃初去看戏

那时我还很小,跟着大人去看戏。这是史克让老师指导大班的哥哥们演话剧。话剧在当时是新鲜的、先进的。

三、小卖部

从太原买来毛巾、牙刷、袜子等日用品,让大班学生管理,学生和家长都可在规定的时间到校随意购买,不营利,只为让学生有一种经营意识,而且打算盘可以更熟练地和实用结合起来。

四、图书室

《小朋友》、《儿童世界》、《儿童画报》、《故事会》、《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三公主》等,我们都喜欢看。图书整理、登记、借阅,都由学生管理。

五、好学生会

好学生会由同学们推选出来。有一次选的是常士宣(铁虎哥之三女),学习好,纪律好。

六、投稿、出报

好像是两周一出的墙报,贴在二门道里。同学们随意投稿,故事、诗歌、谜语等,录取的有奖(小画片)。

七、丰富多彩的二门道

优秀的大楷、小楷、图画、作文、日记,都贴在二门道。二门道左侧挂着一个二尺多高的镜子(长方形),当时称“整容镜”。

八、恳亲会

一学期开一次恳亲会。印象较深的一次是靳映渭老师,特别善谈,将会场搞得气氛热烈。

九、教室

教室正面黑板上方有孙中山像,两边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教室侧面墙上贴着“司马光破缸”、“孔融让梨”等通俗教育画。

十、纪念周

每逢星期一有一个“纪念周”,老师念总理遗嘱,还静默三分钟。

十一、有益的活动

例如全校师生参观太谷铭贤中学(突出农业),请太谷仁术医院的大夫为全校师生体检,此举也有一些人非议:“不穿衣服让洋人(外国大夫)看,不妥。”

十二、击鼓传花

平时我们不能随意去祠堂正院玩耍,只有老师允许时才带我们去正院亭子上做游戏———击鼓传花,玩得很高兴。

十三、课外活动

跷跷板在苹果树前面,踢足球、打乒乓、滚铁环都是我们喜欢的活动。辛质甫老师是校长,课后他喜欢和同学们玩。

十四、纸南瓜

冯玉如老师教我们将废纸泡成纸浆,糊在南瓜上面,纸浆干后剖开(取出南瓜),再贴合完整,在这个完整的纸南瓜上画好颜色,追求与实物相似。

十五、优雅的琴声

李祥周老师爱弹风琴,教我们学唱《木兰诗》,随着那优雅的琴声,大家就唱起来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据常崇垕先生(现年81岁,常家第十七世,北常“清和堂”后裔,山西省公路局退休高级会计师)回忆,他曾在笃初小学的幼稚园上学,这个幼稚园只设置了一两年,唱歌跳舞演话剧,也让认一些方块字。幼稚园的老师也是笃初小学的老师,当时的老师都是国立师范学校的毕业生,素质很高。那时没有什么教材,就是老师买来的画报和一些玩具,建幼稚园的目的是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

据1932年至1936年在笃初就学的常国健先生(现年77岁,常家第十五世,北常“慎和堂”后裔,西北师大退休教授)回忆,学校“极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少学生毕业后考到阳兴中学。美工教学用手工彩纸编织图案、风景、人物、泥塑及画画等……,音乐课则教了不少名曲如《阳关三叠》、《小小画家》、《寒衣曲》等;体育方面则有足球、网球、排球、跳绳、铁环等”,学校还有“笃初小学校歌”。

至抗战前,笃初学校师生每天早晨唱国歌。当时的国歌是孙中山先生撰写的歌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后期的笃初学校,从1925年坚持到1937年抗战爆发。在常氏私立高初两等小学堂就学或毕业的常家子弟从第十五世到十八世,约有200余名。

常氏私立笃初学校,前后办学共24年,合计培育出初中毕业生五期约40余人,高小毕业生十期近100人,连同初小毕业及就学而肄业的学生,估计总数在300名以上。

后期笃初正值国家苦难,爱国教师对民族危亡的大声疾呼,激荡起常氏家族青少年的正气和热血,“七七”事变后,常乃志、常国华、常国毅、常国英、常懋先、常乃助、常士辉等多人投身到抗战的烽火中,常凤铮、常士冕、常乃恕等则喋血疆场,用宝贵的生命为“笃初”、为常氏家族、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壮丽的史页!

篇5:山西文化小学作文600字

我的老家在山西。是面食的发源地,也是面塑的发源地。

现在就让我先给你们讲一下山西的面食文化。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抻、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讲完面食就再讲一下面塑吧!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不仅是面食和面塑的发源地,还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所在地。

三晋文化,战国时分成韩、赵、魏3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现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篇6:陆游:游山西村-小学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陆游:游山西村-小学古诗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选自《剑南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篇7:山西现代双语小学招生计划

小学教育除了教育的特点外,还有独特的基本特征:一是全民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全面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西现代双语小学招生计划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小学部招生计划

预计每班招生:20—30人。

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小学部办学成绩

经过15年扎实的办学积淀,学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被授予:“山西省优秀民办学校”、“山西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太原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民办品牌中学”、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特别奖”、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奖”“优秀奖”;

“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学生作文创新先进实验校”、“山西省信息技术课示范学校”、“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培训点”、“山西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13年学校再次被太原市教育局评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异奖”、“太原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优异奖”。

山西现代双语学校小学部办学规模

学校位于省城太原南部,“太榆同城化”热点地带——新兴教育园区,与太原“大学城”毗邻。校园占地50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校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环境清新典雅。学校现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共210个教学班,8370名在校学生,900多名教职员工。

恢弘大气的楼宇,系统化的校园网,智能化的`艺术馆、报告厅,体育馆,高标准的实验室、图书馆等完善高档的设施场所,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沃土。学校占地面积230亩,建筑面积11.2万平米,学校分中、小学南北两个校区。

系统建设有中小教学楼、行政办公楼、中小学生公寓、中小学生餐厅、实验楼、图书楼、多功能体育馆和教师公寓。配有现代化的交互式多媒体电视教学系统,视听语音教室,电脑网络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有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专业的音乐、美术、书法教室以及钢琴房、健身房等,有200米、400米塑胶跑道的体育场、草坪足球场和塑胶篮球场。

篇8:山西小学

记者近日获悉, 在山西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本年度组织开展的发展性“山西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督导评估活动中, 晋中市有13所学校获此殊荣, 明星小学是太谷县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

据了解, 太谷明星小学自2007年建校以来,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科学的质量观,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规范办学行为, 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9:山西小学

根据山西省教育厅的安排,该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能力建设将努力构建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家校共管体系和安全工作考核体系。今后,安全教育课程将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设。中小学幼儿园要经常性开展以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拥挤踩踏、防地震、防水灾、防雷击、防火灾、防校园伤害、防传染病等为主要内容的演练活动,积极争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安全演练的技术指导、全程参与,全面提高演练的实效性,避免形式化。

在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校园安全责任空间、时间、人员全覆盖全公开。学校要指导家长委员会成立安全教育专委会,统筹安排安全教育家校合作事宜,签订家校联系安全责任书。注重加强家庭安全教育,定期召开安全专题家长会,及时向家长介绍学校安全工作形势及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将安全教育和培训延伸至学生家庭。

(飞 鸿 选编)

篇10:山西中小学学籍管理

发表时间:2013-11-07 10:11:26 访问次数:5239

为规范山西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促进基础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山西省教育厅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制订了 《山西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这一细则的亮点在于将我省的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解决或缓解中小学入学择校及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当前,这一实施细则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广大读者对此有何建议或意见,可与本报新闻部取得联系:0351—4281370;也可发送 邮 件 至 sjdsbxwb@163.com,我们会将您的高见及时反馈。

亮点一: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

亮点二: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亮点三:小学、初中新生无故不报到,按辍学处理

亮点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

亮点五:小学班容量45人、初中50人以内,永久不能突破

亮点六:普通中小学校不允许留级

亮点七:学习期间不得随意转学

亮点八:借读学生在原学籍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亮点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劝退、开除学生

亮点十:毕业证书遗失一律不补发学历证明只办理一次

篇11:山西小学冬春火灾防控工作总结

冬季以来,我校就把消防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以整治火灾隐患特别是重大火灾隐患为重点,通过召开防火专题会议,开展防火宣传教育,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工作等多种举措,确保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校园安全防火工作。(1)落实好各项安全防火措施。召开安全防火工作会议,向全校教职工传达文件精神,向全校师生进行安全防火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火责任意识。

(2)建立健全各种安全防火规章制度,抓好校园安全防火检查工作。

(3)对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器材室等部位,认真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坚决杜绝火灾隐患。

(4)加强灭火器材和灭火设备的管理,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5)定期开展火灾应急逃生演练活动,提高师生应急处置能力。(6)要求老师做好每周排查安全隐患及时汇总,对于各个房屋认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整改,并及时上报,不留任何安全隐患。

核桃园镇山西小学

篇12:小学山西游记作文:游五台山

今天我们去游玩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五台山的价值在于其历经千年的佛教文化和历代建筑,是研究佛教文化和古代建筑的宝库。

五台山有几个寺庙组成: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镇海寺等等。我们去了其中的显通寺,它是中国最早佛教寺院之一,全铜铸造的大殿以及全木结构的五台山最大的佛殿,那里的楼梯可高了,有108个台阶,走的我气喘吁吁,我们顺着寺院看了一圈,那儿的环境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去拜了文珠菩萨,让菩萨保佑我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然后我们每人磕了三个头,爸爸还出了功德钱。

今天的游玩结束了,我们回到了五台山宾馆,累的我吃完饭就睡了。

篇13:山西小学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新课标先关文献,包括国家颁布的通知文件以及期刊专著。

1.1.2 问卷调查法

选取山西省120所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发放问卷 120份,回收115份,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 97.4%。

1.1.3 专家访谈法

有针对性的就一些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相关体育教育界的专家进行电话访谈,了解目前山西农村小学体育新课标实施改革的现状及将来的发展对策。

1.1.4 数理统计法

所有问卷回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112所农村小学研究对象。其中大同市12所,朔州市11所,忻州市14所,太原市9所,阳泉市9所,晋中市10所,长治市11所,临汾市12所,晋城市8所,运城市8所,吕梁市8所。这些小学有城市郊区的,也有远郊的,还有山区的。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关于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体育课的主导是体育教师,学生在课程上能否很好的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所有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小学生活泼好动,体育参与又具有盲目性,所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是先导,必须要对新课程标准有良好的认识。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新课标感觉一知半解的教师有42.8%,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新课标的教师有19.7%。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教师的认识程度很大情况影响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新课程标准了解不够深刻的教师,会导致认识缺乏与不足影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2.2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关于新课程标准性质认识的程度

体育教师如果想把握好课程教学,就必须了解新课标的性质特点。新课标主要从结构上表现出综合性,不应该单纯认为只是增加了一些健康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用运动项目组织课堂教学,而应该使体育课的功能价值得以最大化体现。

由表2得出,有35.7%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有28名教师选择了新课标就是体育课+健康课,说明这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健康课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性质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我们进行了一些专家访谈,唐痰中了解到,出现认识问题主要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革没有重视,尤其是农村小学体育新课标课程的实施背景意义现状都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刻。

2.3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2.3.1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分析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有了基本认识后,就需要准备实施,包括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还要制定教案等。

表3显示,教学内容自新课标体系的全面实施后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教学环节设计上的难易程度明显有所偏难,而则有14.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较之前没有明显区别,85.7%的教师认为较之前的实施难度而言,难度明显增加。新课程标准不但新在名称上,而且更重要的是新在课程内核方面。新课程标准仅仅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并未明确要求各个不同年级应实现的具体不同目标,而新课标之前皆以学年来划分并制定目标任务。新课标的优势正在于在不限定按照学年划分目标的前提下,教师的主动性更高了,可以按照学生和学校双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目标,从而使教学计划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在具体到每一学期学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设计思路进行全新的突破,从以教学为目的设计教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核心即学习加工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一质的突破和飞跃并不很轻松和容易的一个过程,因而在调查的过程中出现了认为新课标体系下制订教学计划的难度增大的教师数量明显偏多。

2.3.2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难度的认识

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的,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见表 4教师对教学难度的认识情况。

由表4我们得知,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认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大了教学难度。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普及实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转变适应的,这些教师有这样的认识是比较正常的,需要在不断的教学时间当总去总结教学技巧和经验。

2.3.3 教师与学生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角色定位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都扮演着一种角色,和课堂所需的场地器材等组合在一起。角色的尺度影响课堂的气氛以及教学质量效果。所以,新课标实施过程,教师要认真把我自己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学质量。

由表5我们得知,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作为主体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非常重视的。新课标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学生,改变了教师为主体的授课原则。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适应并明白学生为主体的具体含义和特有的教学特性。

2.4 课程评价分析

2.4.1 评价的手段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中,是通过考试成绩和课堂学生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评价的。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课堂积极性、活动参与程度、运动技能掌握等。

由表6我们可以得出,有62.5%的体育教师觉得新的课程评价较为复杂,说明新课程标准的评价难度加大。主要是因为健康成为了新课标突出的性质,如果对健康的标准性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

2.4.2 评价结果

表7显示出了在实施新课程之后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在对于课堂的兴趣上,约有78.6%的教师倾向认为学生的兴趣较之新课标实施之前有所增强,而另外的21.4%则相反的认为积极性的变化幅度不明显。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方面,有甚至73.2的教师认同主动性提高了的学生数量较大,而仅有23.2%的教师则否认学生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在体育的专项技能方面,有19.7%的教师认为对于学生的提高和帮助不但不明显,反而有所下降,大多数的教师则倾向认同对于学生的促进和提高不明显。在增强学生的体能方面,59.0%认为变化不大而30.2%则相反,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实施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在原有的体育课实施进行的基础上进行体能和体质的增强与突破,因而学生的课堂兴趣、主动性和体能在理论上都应该是总体向上的一个趋势,体育的专项技能也应该有明显幅度的提高甚至是改变,而图表的显示确是下降的,原因则是因为体育课应从小学实施的过程中就应与高一个层面的中学甚至是大学进行紧密而良好的衔接作为考虑的因素。

3 结论

1.农村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有些教师理解还不够深刻,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2.大部分教师普遍感觉新课程标准实施难度较大、内容较多、教材跨度也较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

3.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上改变,师生互动关系和角色定位不够。

4.课程评价体系较难把握,总体评价结果是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进步的,实施后学生得到了提高。

4 建议

1.作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要切实扎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对新课标的全新理念以及深层概念内涵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2.在确保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对于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实施效果进行合理有效的总结,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探讨,以期在培养学生拥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习难度进行适度下调从而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更大程度的促进。

3.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模式应有新的探索,比如要提高师生间各个教学环节的互动频率,并且充分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教师占主导地位,二是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4.为促进学生综合体育技能的考核评价以及平时上课表现的公平性与竞争性,在新课标体系的指导下建立健全更为合理更为完善的全套评价标准。

5.应从实际情况入手,各个学校须充分考虑并尽力排除各种不利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因子,从而使得课程改革更快更好全面实施与发展。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新课程标准在山西农村小学体育课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提高山西农村的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篇14:山西小学

摘 要:本文以山西省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从应用细化理论指导信息技术教材重构、教师双重培训和教师共同体构建、教师多维度评价等方面,对教材模块化、教师专业水平偏低、教师评价方式单一等和教师、教材有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教师共同体;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0-0024-03

一、山西省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概括化了的知识体系,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对象,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中介。教材本身蕴涵的教育因素是静态的,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才能转化为知识力量与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与教材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 笔者在对山西省城镇中小学信息教育现状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与教材、教师有关的问题:

1.教材模块化设计有利有弊

课程教材的模块化设计方便学校根据教师和硬件条件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弹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又存在着相关的问题:首先,内容都是采用模块化结构,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依赖关系,很难体现知识向深度和广度的过渡;其次,部分学校因为教师和硬件条件限制只能对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导致不同学段的学生知识衔接困难,影响了后续内容的学习;再次,部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教学内容严重重复的同时 “零”起点和“非零”起点的学生并存,为教师教学带来困难。

2.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有些非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缺少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又因为学校硬件条件限制,无法保证教师技能的练习与巩固,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缺少灵活性,“唯教材”现象严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已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讲授,尽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从事本专业教学时间很短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相对缺乏,并且没有可供借鉴的一般模式或教学方法,很难找到信息技术知识与学习需要的契合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教师评价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忽略了对教师的评价,即使有评价也是唯学生的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方式单一。

二、解决的对策

针对山西省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与教材和教师有关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依据细化理论合理重构教材

教材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点、知识框架,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2]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模块化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以“细化理论”为依据对教材进行重构,实现课程的内部整合。

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二四七”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3] 我们可以借鉴细化理论的“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来对教材进行重组。

“一个目标”是细化理论的全部内容,是指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在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重组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备运用、获取、处理、创新、表达、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具备信息协作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重组,使内容设计具有全局性的特征。

两个过程分别是“概要”设计过程和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过程。“概要”设计是从学科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作为初始概要,这些初始概要中包括一个概念定义、若干个概念实例和把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练习。从理论上说,任何学科内容都可按照任何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教学内容独立性强,为概要设计提供了方便。虽然各种软件用途不同,但在操作方法或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将相似部分进行整合可以有效避免概要的重复设计,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同时,在对不同模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以典型工具应用为示范,将重要的内容提取出来,准备不同变式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辅助以任务驱动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不断的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细化等级设计”就是对选出的初始概要不断进行细化,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逐级加深。通过每一次细化,使得教学信息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要求教师在概要设计的指导下,不断分解、细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直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和学的完美契合。细化等级也可以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或几个模块完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子任务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目标知识和技能。

四个环节是“选择”、“定序”、“综合”和“总结”。“选择”是指从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总的教学目标所要讲授的关键知识点,从而为概要设计做好准备。“选择”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关系着整体目标的实现和后续的流程。“定序”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安排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接受能力。不仅每个信息技术模块内容需要定序,整个教材体系都要定序,这样才能从宏观角度来保证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这既是概要设计和细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设计的基本内容,贯穿在两个设计过程的始终,从而保证每次细化结构的一致性。“综合”的作用是要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要培养一定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掌握每个模块的主旨及操作的同时能够很清晰地理解不同教学内容在自身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关键作用,能够顺应内容的过渡,掌握学习方法;能够看到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更大的概念图中的地位,形成知识体系。“总结”对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包括课后总结和单元总结。在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重组过程中,通过课后总结,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概念和操作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内容要点。单元总结,在一个教学单元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单元内所教过的所有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归纳,辨析异同,融会贯通。

细化理论不仅适合于某一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也可以把课程安排系统化,即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从高中阶段课程向下分析,直到小学阶段能够达到的目标;从小学阶段向上应用分析结果,知识层层深入,最终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2.教师双重培训与教师共同体并存促进专业发展

上一篇:读普法知识读本有感下一篇:《穹顶之下》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