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法知识读本有感

2024-04-28

读普法知识读本有感(精选8篇)

篇1:读普法知识读本有感

读书社会实践

——读《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有感

班级:2015级硕士4班

学号:2220150496

姓名:陈帅

寒假期间读书实践,我阅读了2011年出版的《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本书介绍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寻求全民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本分概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介绍了党的重要会议和党史重大事件;第三部分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第四部分介绍了党的组织机构及前沿;第五部分介绍了党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第六部分讲述了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本书讲述的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独立统一付出了无数的鲜血与汗水,无数的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未来置生死与不顾,为了祖国的明天而付出宝贵的生命与辛勤的汗水。自从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走过了一段艰辛而漫长的路,牺牲了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与此同时,自身也变得成熟与强大。

通过阅读《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我不仅重温了当年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史,领略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峥嵘岁月。还真正体会到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身上责任的重要性。《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充分吸收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史学界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大量真实可靠的档案材料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的记述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是一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权威性党史基本著作,是一部政治性和学术性、党性和科学性都非常强的党史精品力作。

合上书,仔细的回想党的艰辛路程,从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这中间有着多少艰苦抗战的战争年代;从1945年4月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到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中间无数的党员为国家的发展出谋献策。在这57年的历史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国共两次合作,在这两次合作中,我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未来所付出的努力。1922年,中共召开西湖会议,正式以各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合作。这是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中共全面的分析中国的局势,以国家利益为首位,积极配合国民党北伐革命的指示。虽然中共当时没有军队,也没有领导权,但是无数共产党人仍然为革命而努力。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我们党员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我们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心国家未来,为国家兴亡付出自己的一份力。虽然我们只是社会中渺小的一份子,但我们绝不小看自己,我们的党和国家都需要像我们大学生一样无数默默奉献的有志青年。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我国,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号召国内一切党派停止内战,共同筹备抗日救国的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并不是非常顺利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利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尽量不破坏合作统一战线。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兴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国家危难时刻,我们党员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一致对外。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髓,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的就是这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是新中国的成立,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而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建国的喜悦冲昏头脑,而是转而将工作重心果断放在了巩固人民新生政权的努力上。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得新中国得以通过三大改造等有效措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前一个十年,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了祖国大陆。而且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从而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了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恢复国民经济与使得各项建设得以展开。中国共产党所集全党的智慧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可以看出新中国需要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开创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错误,也有缺点。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阻碍和打击,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为全党带来了深刻教训。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依然光明。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学习、善于改进的政党。党的八大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无疑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九个月的初步纠“左”和纠“左”过程中的探索,庐山会议纠“左”的曲折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考等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大助力。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蕴藏着何等的生命力,具有何等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磊落胸怀和政治品格,能够毫无愧色地担当起中国各族人民领导者的光荣职责,这在今天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文革为中国共产党,乃至全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展,发展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不得不说是党在领导上的错误和漏洞,这使得“斗、批、改”运动开展而使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出现的大倒退。但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错误,并积极修正了错误如彻查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及使其覆灭,并且批判极左思潮和落实党的政策。通过1975年的全面整顿,使得经济中心又放在经济工作上来。可见体现了我党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左”的指导方针的延续,这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停滞不前。我党果断进行了拨乱反正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更是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

《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有三个特点:第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五十多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也如实反映这一时期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第二,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在叙述历史过程中有所分析和评论,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得很清楚,分析意见说得比较中肯、深入而恰当;第三,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全书的章、节的划分和编排设计精心而周密,整体结构合理,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总结,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权威性党史基本著作,是一部融思想性、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党员学习党史的好教材。通过这次学习党史的经历,我懂得了很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领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锻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共产党人为国家而付出一切的精神,我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一名知识分子的应尽之力,为国家未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篇2:读普法知识读本有感

近日,自从集团安排部署“双十”全员读书活动以来,“学习在石油,每日悦读十分钟”读书活动便融入到我们每一天的工作生活当中了。

《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十册丛书中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管理》,《石油》,《历史》等等

为了能够让我们普通的一线职工员工在学习中进步,企业在学习中发展,每天能读上一会儿“中国石油员工基础知识读本”确实学会了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管理》这本书,看起来是一本很宏观的书,内容涉及管理演讲,管理方法等,但该书知识性强,可实施性也很强,通过近年的国际形势,就如何更好的拔得头筹而总结的一系列管理方法。虽是一线工人但作为中石化的一份子,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了《管理》而没有渊博的知识,必然也是空谈。学会更多的中国石油科学技术,便让我们学会管理的同志们有了更多的专业知识。《科技》一书中的石油科技一章,我们就可以学习很多的勘探技术,钻井技术等等。书中的涵盖面广泛,包括生物技术,农业技术,激光技术,可以称得上是一本科技字典。

健康是如今每个人最关心的话题。更大电视报纸媒体都在普及健康养生的知识。而《健康》这本宝典成了众多中石油员工及家人的枕边书。真本书以浅显易懂实用为原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书中教会我们如何自诊,如何就医,还有怎样正确使用抗生素等等,并从心理学角度学会让自己健康快乐,让疾病远离自己的方式方法。有这本书在身边就如同有了一名随身医生,可以随时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方便。

篇3:读普法知识读本有感

吴晓波在《企业家可以是知识分子吗?》一文及《被夸大的使命》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两种角色的不可兼容性。这一问题关系到企业家社会职能定位及社会对企业家的评价标准, 值得深入探讨。

从社会分工看, 知识分子为知识产品的生产者,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真理的研究与发现, 从事知识产品的创造与生产;而企业家则是社会需求的发现者、社会资源的整合者和生产过程的组织者。前者重于思, 后者重于行:

从目标追求看, 知识分子追求国家的利益, 甚至整个人类的利益, 企业家更多的是追求企业的利益;知识分子追求的是长远的利益, 企业家追求的更多的是近期的利益;知识分子追求的是真理, 真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 利润是可以计算的;知识分子更多体现社会责任感, 而企业家更多体现企业责任感;

从性格特征看, 知识分子因为其职业特征及所追求的目标, 一般都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而企业家则是天生的妥协主义者。为了把生意做成, 尤其是在中国, 为了打通某一个环节, 企业家往往不是把真理或原则放在第一位, 而是把可行性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与其说是知识分子与企业家的区别, 不如说是理想家与实干家的区别。实干家不光是企业家, 包括政府官员等从事具体实务的人。

……

企业家与知识分子能否兼容

吴晓波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知识分子与企业家是两种无法兼容的社会角色, 前者或后者, 你只能择其一。目前中国商业界及知识界很多的困扰, 都是因为这两种角色的混淆而产生的”。他认为, “在一个成熟的商业世界中, 企业家可以是慈善家、政治家、艺术家, 却不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

首先, 从社会分工来看, 如前所述, 知识分子是生产知识、发现真理的人, 企业家是整合社会资源, 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人。但企业家在从事生产经营的具体工作中, 照样会有所发明, 有所发现。既有关于自然规律的发现, 也有关于社会规律的发现。人类社会的知识,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从事实际操作工作的企业家发明和发现的。从这方面看, 企业家也承担了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功能。

其次, 从双方所追求的目标来看, 知识分子以真理为重, 以社会责任为重, 但知识分子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要吃饭、穿衣、住房, 因而他们对金钱、对个人利益不可能毫无兴趣。

任何人从事任何工作, 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在生存问题尚未解决之前, 更多的知识分子是为挣稿费而写文章。当生存问题解决之后, 特别是在不为钱所动时, 更多的人就会由为稿费写文章转向为真理写文章。

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有双重目的:一是名, 二是利。如上所述, 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阶段为稿费写文章, 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一开始就不是为稿费写文章, 但他们可能是为名而写文章。无论名还是利, 其出发点都是自我。我们不排除有一部分人, 他们从事研究工作, 既不是为名, 也不是为利, 一开始就是为了社会利益。但这种人只是少数。这样的人不仅是在知识分子中存在, 在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如在部队里有雷锋, 在官员中有焦裕禄, 在企业家队伍中也大有人在。

作为企业家, 他们的成长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刚办企业时, 在企业规模比较小时, 他们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买房、买车, 为了自己享受。但企业办到一定规模后, 房子、车子等问题都已经解决之后, 任何一个人, 就算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 也会发生异化——他再也不是完全为自己办企业了, 他是在为社会办企业。他在为社会增加就业, 在为社会创造某种产品和服务, 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他在为国家提供税收。在这一个过程中, 虽然他的财富在增加, 但这种财富只是一个法律概念, 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和兴趣消费这些财富。这种财产可以称为私有公用财产, 从其客观功能来讲, 与公有财产没有什么两样。

小老板求利, 大老板求名;小老板为自己干, 大老板为社会干。对于许多老板来说, 或许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但随着财富的增加,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他们已经发生了异化, 他们已经变成了公益使者。

在研究知识分子与企业家的角色演变中, 有两个大背景不得不注意:一是知识的商品化、知识分子的商人化;二是企业家的知识化。

先看知识的商品化和知识分子的商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都会染上商品的气息, 只是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人, 商品化的程度不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 已经没有吴晓波所说的那种纯而又纯的知识分子。

近年来, 人们动辄以某某教授、某某专家兼了某公司的顾问或独立董事为依据, 就认为这些专家教授不可能再有知识分子的公正性和学术良心, 因而已经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资格。

其实, 当今中国社会没有哪一个知识分子不隶属于某一个利益团体。财政部的研究员如果总是写与财政部观点不一致的文章, 笔者认为他也很难长期呆下去, 至少难以受到重用;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也不能总是写文章批评发改委的政策;人民银行的学者不可能在《金融时报》或其它媒体写文章对货币政策说三道四。道理很简单, 你拿了这个单位薪水, 就得替这个单位说话, 最多你可以保持沉默。就是在国家机关、甚至在社科院、新华社工作的学者, 都不可能将眼睛紧紧地盯着真理。不要说一个学者, 就连功勋卓著的彭德怀大将军在“大跃进”问题上说了真话, 结果又怎样!

就是一个不追求任何个人利益, 试图想将眼睛紧紧地盯着真理的人, 在当前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他也很难成为“原则永远大于利益”的人。当他的小孩上学时, 他不得不请老师吃饭;当他的家人住进医院时, 他不得不给医生送红包。所有这些, 就算他不会, 也得硬着头皮学, 硬着头皮干。

另一方面, 一个真正有良心的知识分子, 也不会因为在某个单位兼了某个职务就丧失起码的正义感和原则性。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知识分子中, 特别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中, 亦学亦商的学者将会越来越多。据我所知, 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 都不同程度地在社会上兼职, 或者自己办公司, 或者自己炒股票, 或者在企业做顾问, 五花八门。吴晓波所说的那种盯着真理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我看几乎没有, 或者说越来越少。

在那种眼睛只盯着真理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的同时, 眼睛既盯着利润又盯着真理的企业家则越来越多。

后者之所以越来越多, 首先是因为企业家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我国的企业家队伍中, 现在不仅仅有大量的企业家是本科生、研究生, 有许多人还有博士学位或教授头衔, 还有些人 (如袁隆平) 是国内外知名专家。一般情况下, 知识化程度越高的人, 对真理的认知度也越高, 对真理的追求也越执着。随着企业家队伍知识层次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仅仅盯住利润, 不可能不考虑国家大事, 不可能都是见利忘义之徒。他们中更多的人将是既盯利润, 又盯真理。只不过, 有的人70%的眼神盯利润, 30%的眼神盯真理;有的人50%的眼神盯利润, 50%的眼神盯真理。

其次, 现实生活中企业家的角色已经多元化。除了做企业外, 有的在人大、政协兼职, 有的成为全国或本地媒体的明星。社会活动的增加和社会影响的扩大, 会使企业家产生更大的社会责任感, 各种外在的力量促使他们既要盯着利润, 也要盯着真理。

吴晓波在书中非常失望地感叹:“我们错误地把一种不可能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赋予到了企业家身上;我们错误地认为, 商业的发达必然带来人性和社会秩序的进步;我们错误地幻想一个因改革而崛起的财富阶层会自觉地带领我们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我们错误地轻信, 错误地仰望, 错误地追随, 最后在错误中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和被抛弃”。

看来晓波先生过于悲观了。其实, 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而提高, 至少大多数人是这样, 大多数企业家更是这样。

虽然在我们这个社会也出现了少数为富不仁者, 但应看到, 大多数企业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财富的增加, 其社会责任感也在相应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期, 温州不少人靠造假为生。今天, 温州的企业大了, 大家都在创品牌。不少比较大的企业老板, 甚至有一种民族责任感, 要振兴民族工业, 创民族的品牌, 为国人争光。根据我与他们的接触, 这种社会责任感决不是“美丽的幌”, 而是发自内心的。在浙江比较大的老板中, 如鲁冠球、汪力成、南存辉、邱健宝、陈金义等, 他们都有这种真正的民族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已经不是挂在嘴上, 而是落实在行动中。格兰仕的老板梁庆德先生有一句名言:“虽然我们不能让中国人富起来, 但我们要让中国人辛辛苦苦赚的钱更有价值。”围绕这一理念, 他将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数千元降到只有几百元, 让微波炉由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产品。

企业家的确在追求利润, 但只要他遵纪守法, 只要他的利润是通过公平的市场交易而获得的, 那么, 他追求利润的结果便与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结果殊途同归。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开头就讲到, 商品生产者追求的是价值, 使用价值只是作为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被生产出来。但为了获得价值, 他不得不把使用价值这个物质承担者生产好。比如, 餐馆的老板一大早起来炸油条, 其目的不是怕别人挨饿, 而是为了赚钱。但为了赚更多的钱, 他不得不把油条炸得非常好。一批人为此目的而炸油条, 整个社会的早点问题就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同样, 一批人为了赚钱而养猪, 整个社会都能吃到更便宜的猪肉。

在计划经济年代, 利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就因为主张企业应追求利润, 被关了7年, 差一点丧命。当时的概念是, 企业不能追求单位利益, 不能利润挂帅, 每个企业经营者都应直接追求社会利益。“大河无水小河干, 大河有水小河满”, 要求每个企业经营者都直接以大河满为己任。结果, 大河始终也没有满。改革开放以后, 发展商品经济, 每个企业追求利润, 即追求小河满, 结果大河很快就满了起来。

我国到现在还有一部分领域没有市场化, 比如教育, 到现在还不能提产业化, 不能把追求利润作为目标。因为教育是公益事业, 应该直接以社会目标为己任。结果, 整个社会上学难, 稍好一点的学校, 包括中学甚至小学, 收费奇高。我敢肯定, 如果中国的教育彻底放开, 甚至中小学都以利润为目标, 广大学生所支付的费用会大大低于今天, 教育质量会好于今天。

怎样看待“儒商”

改革开放以来, 不少商人被冠以“儒商”的称号。正如吴晓波所说, 张瑞敏被称为“儒商”, 因为他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李东生被称为“儒商”, 因为他“宽容”、“厚道”、“平易近人”;王石被称为“儒商”, 因为他很有文化味道;刘永行被称为“儒商”, 因为他爱读书, 喜欢思考, 有一股“儒商”的气度。笔者发现, 中国的地产巨头几乎都自诩是儒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儒商”现象, 吴晓波认为这是一个最美丽的“幌”。他的看法是:

“所谓儒商本身就是一个不严密的, 带有浓烈封建气息的颇有粉饰和自我期许意味的名词”。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 这个不无光环的名词还成为很多智商极高而道德感极淡薄的人士别有用心的商业道具”。

吴晓波的上述判断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但我们应该看到, 改革开放后“儒商”概念之所以盛行, 至少有以下几个背景:

其一, 改革开放初期, 民营企业不仅在政策上受到歧视, 在广大国民中也尚未形成正确的看法, 因此, 一部分企业家以儒商的形象出现, 有利于减少社会对他们的仇富心理。

其二,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有一大批大学教授、科研人员、机关干部“下海”经商。他们虽然已经成为企业家, 但他们的角色转换有一个滞后期。在这期间, 有一个儒亦商的过程。在经济学圈内, 这样的人就有一大批, 如田源、卢建、韩志国、赵尔烈等等。他们虽然身在商海, 但经常也写写文章, 经常也参加一些学术方面的会议, 脑子里经常也思考一些应当由总理、部长或教授们思考的问题。再加上他们初涉商海, 商业经验欠缺, 商人气息还很少, 虽然是在经商, 但更多地不像商人, 而像学者。正因为这些, 人们将这些人称为儒商。

其三, 也有一批人, 像牟其中之类, 比上述那一批下海的人年龄更大, 经商更早。这些人或是当年被打右派, 或者是文革中受冲击。这些人的特点是, 有一定的文化层次, 比较有独立见解, 有社会责任感。加上长期以来接受“要关心国家大事”的教育, 他们虽然已成商人, 但仍然把“国家大事”作为己任, 仍然在思考那些应该由知识分子思考的问题。牟其中就很典型。他所办的小报《南德视界》, 几乎每期都有牟其中的高论。无论他理论水平的高与低, 学术观点的对与错, 但有一点应当肯定, 他的老习惯——喜欢研究理论, 喜欢思考国家大事, 这种在文革之前就已经被培养出来的“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维习惯没有改。

当一个好企业家就够了

在吴晓波的论述中, 有一个重要思想笔者是赞成的, 即将知识分子与企业家社会角色进行剥离, 是为了使各自更为有效、更为理性地承担责任。

在吴晓波提到的儒商中, 的确有一部分人以“儒商”为幌, 但也的确有一部分人既做商又做儒, 存在着使命错位问题。错位的典型要算牟其中。

老牟 (牟其中) 是个商人, 但也是个不务正业的商人。号称中国首富, 既没有看到他生产什么像样的产品, 也没有看到他提供什么像样的服务。他的精力全花在“救世”上。今天提出要改造一万家国有企业, 明天提出要劈开喜马拉雅山脉引入印度洋暖流。而他的企业除了花钱就是花钱。钱从哪里来?银行贷款!

吴晓波通过对众多企业使命的收集发现, “中国企业的使命表述, 往往与一些伟大的社会责任纠缠在一起, 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式的崇高感, 仿佛公司就是为了完成某一项遥远的社会使命或实现某一个‘国家目标’——如成为中国第一个跨国品牌而存在的”。

中国企业的使命表述, 往往是不聚焦的, 很难体现专业化的执着, 从使命表述中, 你基本上搞不清楚它到底专注于哪一个领域, 它在哪一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它期望在哪一部分成为该行业甚至全球的领先者。

中国企业的使命表述, 还往往与股东无关。从中基本上看不到公司对其出资方所应当做出的承诺。这种对“有限公众利益”的漠视与它常常表现出来的对国家及至民族利益的高调宣示, 形成了一种对照。

笔者很赞成吴晓波关于中国企业使命错位的上述分析。

我们应当注意到, 这种错位现象不仅在企业有, 在整个社会都有。例如, 许多医院病人看病需要排队几小时甚至几天, 医院不是想办法解决看病排队问题, 而是让医生到大街上搞所谓义诊;许多机关干部不是坚守岗位, 办事效率低下, 老百姓办一件事要跑几十趟, 这些机关不是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 而是把干部组织起来, 今天到这里搞现场办公, 明天到那里搞现场办公;有些领导干部, 身边有众多的专职调研人员, 但不注重发挥他们作用, 甚至不让他们讲真话, 而自己却要深入基层花大量的时间去搞调查研究, 把一个高层决策者变成低级调研员。

可见, 企业使命的上述错位, 是整个中国社会使命错位的表现, 而整个中国社会使命的错位, 与中国社会的文化和近几十年来大量形式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有关。

在商品经济社会, 无论企业还是企业家, 其使命都可以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定位。

作为商品生产者, 所追求的首先是价值。但为了追求价值, 为了赚钱, 不得不生产其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

一个企业生产什么使用价值, 这是分工的结果。我们这个社会是分工的社会。在这个分工的社会里, 通过每个人、每个企业的专, 构成整个社会的全;通过每个人, 每个企业的专而精, 构成整个社会的全而精。只要每个企业家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前提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就尽到了。这方面, 我们要向格兰仕学习, 向沃尔玛学习, 向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学习。

格兰仕专注于微波炉, 用十年的功夫把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三、四千元降到只有几百元, 让普通的百姓都能用微波炉, 整个国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而提高。

沃尔玛刚到大连时, 其口号是给每个大连人涨一级工资。沃尔玛当然不是帮大连人涨工资, 但沃尔玛通过向大连人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 使大连人用同样多的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如果中国所有商业企业都能做到沃尔玛的水平, 相当于商业企业给全国人民涨了一级或几级工资。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通过种种措施, 使同一航线的机票价格只有其他航空公司的1/3甚至1/5。虽然价格这么低, 西南航空公司利润还比较丰厚。如果中国的航空公司都能做到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那样的水平, 较多的中国人都能坐得起飞机, 整个国家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 企业家是通过合理定位参与社会分工, 在社会分工体系中, 通过把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做精、做优、做便宜, 来达到贡献于社会的目的。产品做得好, 价格又便宜, 自然会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 在一个规范的商品社会里, 企业家赚的钱越多, 说明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有些企业家一辈子兢兢业业地工作, 创造了巨额个人财富, 但由于忙于工作, 或由于个人节俭, 自己却很少消耗财富 (例如步长集团董事长赵步长, 据他自己介绍, 他一年的花销不超过2万元) , 结果, 大量财富被积累起来, 法律上归他所有, 客观上却为社会所用。这种财产叫私有公用财产。从价值上看, 衡量一个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重要指标, 就是看他向社会提供了多少私有公用财产。

篇4:环境保护知识干部读本

一、内容丰富,知识新颖

本书包括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及其防治、环境保护法与环境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清洁生产等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知识点。对目前全球的环境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等,也作了详尽的说明。

二、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结合

很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群众和干部缺少环境保护知识造成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一些人明知他们的行为会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但是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仍然不顾全局和长远的利益,一意孤行,采取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关法规的做法,给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本书在介绍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传播与教育。

三、语言生动,深入浅出

本书在保证概念的准确和体系的严谨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深奥、生僻的名词术语,而采用比较常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尽量多引用一些实例,使内容更加生动。

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各级党政干部都需要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深刻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这本《环境保护知识干部读本》,是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环境意识、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优秀读物,读后一定会大有裨益。

篇5:读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有感

书中有很多关于未成年人的不幸案例,包括未成年人犯罪和他人伤害,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与学校有关的学生权利,以及预防犯罪、预防犯罪、预防被害人的知识。书上还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了大专,大专是通往社会的桥梁,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意味着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还是灰暗的。这期间我们还是青少年,冲动,有时情绪化;比较叛逆,有时候特立独行。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法律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安宁的生活,也限制我们犯冲动的错误或无知。所以,这个时候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做。

本书根据我们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生理和薄弱的理性思维能力,讲解了与我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规律,让我们学会更有效的保护自己,远离违法犯罪。这本书与道德、理想、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紧密结合,使我们了解中国的法制,帮助我们树立宪法权威观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利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意识,增强民族观念、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培养我们的知法、会法、守法意识。这既是加强青少年保护、遏制青少年犯罪严重发展趋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作为大专生,我们需要懂得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会有诱惑,也会有危险,以后还要面对就业和爱情。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和生活,书中的基本法律知识帮助我们了解作为公民进入社会后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包括就业和消费;与学校相关的权利主要告诉我们作为学生,当权利的行使和我们自身的利益与学校密切相关时,如何有效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和自我保健的常识,让我们知道法律的约束力和违法的后果,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预防伤害,如何正确处理危险。法律的约束力体现在树上这些活的案例上。本书的事件回顾部分通过真实案例向我们解释法律,补充国际公约、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向我们展示其合理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书里有个故事叫实习伤害谁负责。这个小故事也是真的。17岁的李俊从江西宜春特殊学校来到深圳保税区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学习。李俊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他的弟弟出了车祸,不幸造成了下肢残疾,所以医疗费用没有支付到位。为了省钱,李俊在实习期间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公司。一天,李俊和他的同事发生了争执,导致了冲突。李俊被他的同事刺死了。这件事告诉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

学生在实践中受伤时应掌握的法律知识。20xx年6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学校实习的组织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有利于维护学生权益。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学校和实习单位有义务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处理。书中普法的警句告诉我们一句话:学法明辨是非,知法明辨荣辱,用法有争议。这句话很有道理。说明法律知识给了每个人平等的保护。要善于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篇6:读普法知识读本有感

“书海浩瀚,知识无穷”,古人常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书是多么情有独钟,可见书对于我们对于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是多么重要。早至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上至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振兴中华,书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书香绚丽宝石花,读书成就石油梦”,正是这次中国石油倡导的读书活动,才又让我拿起了书,认真仔细地读了起来。

《石油》一书,是我最先读的十本系列书中的一本,当初选它,因为自己是石油企业的一名员工,因为自己是曾经在大学里学习的是石油化工专业,石油对于我来讲,倍感亲切,石油对于石油人来讲,倍感自豪。尽管我们对于石油有着这么深厚的情感,但是,真正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关于石油,还有那么多我不懂的和不知道的知识。

《石油》这本书,从石油的生成、性质、用途和在能源中的重要位置,讲到它的历史、它的发现以及石油的开采和加工、储运,还有石油的明天。看完后,第一次让我这个曾经学石油的人有了一条完整的认识链条,也让我产生了那么一股干劲和冲劲。我国的石油事业,经历了几个大的会战,大庆石油会战、华北石油会战、四川“开气找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辽河石油会战、陕甘宁石油会战等等,这些我不曾听过的历史,却打响了我国石油事业开始的一炮,展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程。经过多少老一辈石油人的艰苦奋战,默默奉献,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夺目的篇章。他们用“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激励和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也成为我们中国石油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篇7:读《慈善读本》有感

这个故事非常使我感动,让我感动不仅仅是特蕾莎姆姆的善良,还有她的伟大和无私。如果我们也能像特蕾莎姆姆一样,有一颗充满爱、饱含爱、散播爱的心,就会成为一个善良的、无私的、有爱心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哪个地方发生了灾难,我们都踊跃捐出自己的零用钱来帮助有困难的人,不一定要捐许多钱,哪怕只捐了一块钱,你有心意,有诚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到有困难的人,这也是善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表达和传递对他人爱的方法。让我们把点点滴滴的爱都积起来,一起把自己的爱传播整个世界!让所有有困难的人都感受到我们的爱!

我有一位朋友的妈妈也在为慈善事业而奋斗,她的`多年努力使她成为了慈善组织的大队长,朋友总是自豪地告诉我,她的妈妈正式成为慈善组织的一员那天,前任大队长接到一个电话,电话对面传来许多杂乱的声音,隐隐约约听到几声尖叫声和房屋倒塌的响声。前任大队长立刻叫队员查信号从哪儿来,叫其他队员做好准备工作,前往灾区,她妈妈也是其中一个。

她妈妈连一个队员的名字都没问,没做自我介绍。也不知怎样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别人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搬运食物到在救援队救人时二话不说自己一人搬开木板,减轻救人的难度,渐渐地变成一个东奔西跑的"跑腿",但她仍然尽心尽力。那天她只顾着忙碌,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可她觉得很快乐。

后来,她和她妈妈去过许多小学,也见过许多贫困的人,帮助过有需要的人。许许多多不计其数。有一次,她们前往一所破旧的学校,看到了破烂不堪的"课桌",和残旧的板凳,教室的地面上布满了沙石和泥水。好一个"天然"的地面。天花板上有几个大洞,时不时滴水,老师们拿着几个盆来装水,窗台上没有窗户,只有几块飘飘荡荡的破布勉强挡住风。那些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孩子们天天光着脚踩在这种地面上,脚底早就已经磨出了一颗颗血泡,更有些血肉模糊,随便用破布包扎。"课桌"总是摇摇晃晃,但他们依然认真听老师讲课。她、她妈妈、队员们见到这场面时,看到孩子们童真的眼神时,她妈妈当时场就和队员们感动得直流泪,并且她们都把身上仅有的钱都捐给了孩子们,老师们也连忙道谢。这也是一种对孩子们爱的方法啊!后来,她这种比任何人都要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她当上了大队长。

篇8:读普法知识读本有感

这种教育思潮, 其具体表现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宣传了很长时间, 现在还在流行, 并且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论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面, 它们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关系, 而是亦此亦彼、互相包含的关系, 简言之, 就是说素质教育也包含了“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 也是不合逻辑的,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这种说法使素质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改变, 而使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提出这种问题后, 作者又分析了这种问题的危害, 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大致脉络。接下来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文中作者以美国和苏联的课程改革为例论述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写出了作者对这种“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不解, 这些国家为了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 都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第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教材以容纳最新的知识,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看出, 各国的教育对“知识”的重视都越来越突出, 而我们为什么不与国际的共同趋势相一致, 却相反要知识降位, 要从知识教育“转轨”呢?的确, 我也很不解, 由于“转轨”的这种说法, 素质教育已经脱离了它本来的含义而慢慢走向反面, 素质教育本应该指的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的过程, 这里的素质包括情感、道德、体格等各方面, 也就是说, 素质是与知识平列的, 然而,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这种说法破坏了素质教育本来的真正含义, 从而导致了“轻视知识”这种教育思潮的产生。再来谈谈所谓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 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 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我们国家的教育有国家教育方针、国家课程计划的指导, 有整个教师队伍、历史传统和一整套运行机制等等作为保证, 怎么能说成是“应试教育”呢?总而言之, “应试教育”不能作为对我们几十年教育的一种概括, 同时, 我们也应该了解它的两面性, 它不仅有它的弊端, 同时它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我们可以想想如果现如今所有的教育都不与考试联系起来的话, 所谓的“应试教育”其实是根本毫无意义的。

之后作者在文中谈及了这种教育思潮会带来的危害, 他指出要是不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这种提法的话必然会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危害, 因为若是不摒弃这一提法, 我国教育思想混乱的局面会一直继续下去, 人们还是不能真正了解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 什么是应试教育, 而人们对这种定义的含糊不清也必然导致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所以之后王教授直接在文中阐明了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而应试教育就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它们之间没有对立, 不存在转轨, 我觉得这段论证真的很精辟。

在文章的后部分, 作者以“究竟何谓课程和教学”为题来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写道: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 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决定着学生的发展, 在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性之后, 王教授指出, 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 内化, 外化, 这其实也是在论述知识的重要性, 但同时也是在告诉读者教师的主要工作到底是什么, 在文中他提出, 一些论者之所以轻视知识, 把发展和知识对立起来, 其所以如此, 除了是因为没有了解课程的本质就是知识的道理而外, 再就是不了解教学论的若干基本原理。他说的又何尝不对呢, 那些论者之所以轻视知识, 我国教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其实和他们不了解课程的本质就是知识是有很大关系的, 所以, 我们一定要真正了解课程和教学的定义, 深切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王教授指出, 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就是多样综合, 一些论者关于教育改革创新明显的存在一些误解, 所以消除这些误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之后他又提出, 我们要试着了解一下现代教学模式从分化走向多样综合的历程, 这也许对教育改革创新具体是怎么回事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看到他提出的这两点, 让我再一次非常敬佩他, 他不仅对当前存在的这种“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进行了一番详细的分析, 并且说明了它的危害, 让那些还存在误解的论者可以更透彻地琢磨这个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他之后又围绕着知识的重要性谈了教育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文章写的非常有条理也非常有道理, 让我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 读了这篇文章, 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也明白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道理,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必须摒弃, 我们也应该真正了解到底何为应试教育, 何为素质教育, 真正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3.

[2]张俊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2) :71-72.

上一篇:海缆施工应急预案下一篇:山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