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2024-05-04

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精选11篇)

篇1: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到我县工作、创业和发展。大量流动人口在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我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适应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形势,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以为流动育龄群众提供良好服务为载体,强化管理,细化服务,努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目标,具体做法是:

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现流动人口的高效服务管理机制。

一是以“以房管人 ”工作为载体,通过各镇人民政府、驻地各企事业单位、房屋出租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大对居民区、商业网点和企业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自201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房管人”工作以来,按照以不动管流动,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方法,制作了区划责任平面示意图,按村、小区划分若干个责任区域;把全县所有出租房屋、铺面标注清楚,摸清底子,掌握房屋出租的使用情况;填写了包括房屋出租户的性别、工作地址、家庭情况、生育情况、联系方式、服务需求等内容的出租户信息卡,将

各类信息及时采集整理、登记建档、编制档号,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出租屋(铺面)的出租信息,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

二是充分运用公安、人口计生、劳动保障、教育、卫生等部门管理资源,建立纵向连接各镇、村,横向连通各相关部门,具有采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实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共享。开展流动人口变动趋势的预警监测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在各镇(乡)设立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人员岗位。村、社区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村、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严格按照500:1的要求配备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并落实协管员职责。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对基层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服务理念、科学管理、业务能力等方面至少进行两次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在岗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是加大计划生育部门事务公开力度,向社会公布各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及技术服务机构的电话和人口计生维权监督电话,公开办事程序及免费服务项目,公开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等奖励优惠政策,保障流动人口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每年组织一次请流动人口评计生活动。

二、创新工作模,体现人文关怀,探索流动人口公共基本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

一是宣传服务均等化。为流动人口提供宣传,免费发放宣传品、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和纳入各种活动。利用集市、节日、专场文艺晚会、走进企业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保障流动人口从正确渠道知晓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知识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二是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避孕药具,免费提供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 建立健全流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电子档案。流动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每年享有4次孕情环情检查,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可以免费享受两年一次的生殖健康体检,提供10个服务点,由流动人口自主选择。实行住院分娩、B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等实名登记制度。

三是流动人口优生优育促进工程均等化。免费为流动育龄人口提供优生优育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免费提供婚前医学检查。将流动人口纳入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叶酸发放等项目中。2010

年,我县组织开展了******活动,并将流动人口纳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同常住人口享有均等的计划生育服务。

四是奖励优惠均等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将流动人口纳入到自治区“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之中,对政策内怀孕的妇女每天免费提供一杯牛奶。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待遇。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样享受计划生育公益金资助。建立完善流动育龄妇女住院分娩救助制度,对特殊困难的流动人口,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临时困难救助。我们还积极探索对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妻给予一次性奖励,计划对流动人口中的农村独生子女户发放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奖励费。

三、建立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内容,夯实流动人口服务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平台。近年来,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和流动人口需求情况,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关爱之家”,“安康亲情图书站”等一批服务流动人口的场所和平台,各显其能,各尽其责,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让每一个流动人口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镇通过在VPN虚拟专用网社区服务栏中增加用工、房屋租赁等信息,为来到我县的流动人口找工作和租赁房屋提供了方便。**社区、**社区的“爱心超市”已累计为贫困流动人口

捐助实物700多件;****镇建立了联合办公机制,简化了流动人口办证程序,为流动人口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开通了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网站,发布招工信息、房屋租赁信息等各种信息;***镇建立了“流动人口之家”,倡导广大干部群众捐衣、捐物、捐钱,为流动人口及贫困母亲奉献爱心,在广大干部群众和流动人口、贫困母亲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

二是开展便民维权工作。针对流动人口维权难的问题,我们多方协调,通过法律服务热线,积极开展流动人口的有关法律援助服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及时为他们解决子女教育、证件办理以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资拖欠等问题,努力维护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篇2: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一是强化《条例》落实,构成统筹管理格局。加强《条例》宣传、贯彻和落实,依法行政,落实便民维权措施,促进工作思路、方法转变,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加强部门联系沟通,推进部门协调配合,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加强服务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

二是强化权益保护,推进基本服务均等。促进流动人口在现居地享有与户籍地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办证率必须达85%以上,确保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技术服务覆盖率90%以上、流动人口避孕节育药具获得率和可及率达90%以上。建立便民维权工作制度,落实便民维权工作责任制。认真受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访诉求,建立信访通报制度。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等地建立流动人口协会,增强流动人口自我服务、自我维权能力。

三是强化全员统计,提升信息互动率。开展全员流动人口清理及个案信息抽样调查工作,提升全员流动人口统计数据质量。实现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入库率90%以上(尤其是陵江镇要加强流入人口信息的录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入库率95%以上工作目标。确保流出地信息协查反馈率达90%以上,避孕节育、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信息通报、接收率达70%以上,提高网络化协作水平

四是强化考核导向,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日常管理,随时抽查、定期检查、重点督查,及时通报情况、督促整改,确保目标责任、措施落实到位。将SCPIP流动人

篇3: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一、人口流迁模式改变要求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长期以来, 实际收入差异被认为是人口流迁的核心驱动力, 在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和乔根森模式中, 其共同点是认为劳动者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决策唯一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2]基于这种人口流迁理论, 城镇化过程被简单地概括为人口从乡村到城镇的地理空间单向转换过程。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以人口地理空间转换为标准的城镇化之路走得过于迅猛, 截止2012年, 我国内地城市化率达到了51.3%。[3]但与此同时, 以人口社会空间转换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缓慢, 以户籍为核心依据的社会福利并未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而覆盖到多数的“被城市化”人群。因此, 深入考察我国人口流迁的人群诉求、特征及趋势, 以流动人口的社会空间转换为主导的“社会融入”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方向。

1. 人口有序管理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口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础性因素, 人口的有序管理就是在确保公民自由迁移权的前提下,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税收、规划、市场、福利、信息等各种手段, 吸引公民主动接受管理, 合理引导人口流量和流向, 从而有效调控区域间的人口流动, 保障区域内的社会融合。在人口流迁模式由城市地理空间向城市社会空间融入的转换过程中, 人口服务管理的创新重点就是要采取适宜于人口流迁的新模式调整人口流向, 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 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有利于人口流迁模式顺利转换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应有之义, 为人口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快, 流动人口多, 社会管理任务重, 社会问题多发时期的必然要求。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可以为人口发展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公共服务, 为人口有序流动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 这为促进我国人口流迁模式的顺利转换, 促进人口社会融入奠定了扎实的政策基础。与此同时,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事关社会平安稳定。

二、三大困境阻碍人口服务管理改革深化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统筹协调, 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在深化推进人口服务管理过程中, 当前仍然存在着三大困境需要解决。

1.“服务引导管理”的理念仍待强化

管理就是服务, 服务理念的确立在人口管理过程中仍需强化。从理论上来看, 人口迁移流动是一个市场行为, 人口具有自由迁徙的基本权利;而人口服务管理是一个政府行为, 政府具有引导和调节人口流迁的管理职能。正因如此,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 作为国家形态的政府对人口调控的方式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在较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对人口管理的基本理念仍然是把人口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单一要素来进行单向控制, 而非系统调控, 再加上客观国情国力和政治经济体制约束性条件的存在, 以致我国人口管理体制并未严格按照人口要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幸福的标准来构建。以广东省为例, 2009年, 《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才正式修订为《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 这标志着对人口服务的功能正式成为社会共识。由“管理”变为“服务管理”, 意味着政府对流动人口应以提供服务为主, 通过服务引导管理, 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来吸引人口有序流动, 遵循人口流迁的市场规律。

2. 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导致人口流迁频繁

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按照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 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主要是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所导致。[4]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扩大是人口流迁频繁的最根本原因。事实上, 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是同步的, 而社会资源又会随着经济资源的集聚得到高度优化, 从而更增强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发达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日益提高, 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并鼓励其社会融入。正因为发达地区对人口服务功能的提升, 在一定时期内会更加引发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迁出, 提升发达地区的人口集聚度。因此, 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 发达地区提升人口服务水平与控制人口集聚压力的矛盾普遍存在, 化解这些矛盾的根本策略显然是全面提升国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尽可能缩小人口在社会服务方面差异, 从而减轻人口流动的“欲望”。

3. 现有制度堵塞了创新人口服务管理的路径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必然涉及到与人口相关的政策制度, 在现有政策制度没有改变的条件下, 人口服务管理改革之路必然是举步维艰。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要根据人口服务管理的变革发生相应变化, 从地方来看, 各地差异化的制度与政策安排, 必然对人口服务管理造成更大的混乱。一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创新人口服务管理的最为核心的部分。当前的户籍制度是公共服务供给对象划分的根本标准。在户籍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革的前提下,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二是税收制度。在当前的分税制下, 地方财权事权环节存在断裂, 地方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的动力不足。由于我国征税以生产环节为主, 人口增加对地方政府而言, 通常意味着公共服务供给和财政压力的增大, 地方政府对于流动人口具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力。三是就业制度。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鼓励就业的动力不足, 政府引进产业时往往从提高区域人均GDP等考核指标出发, 引入的产业和企业通常属于资本密集型, 在区域经济聚集的同时并不能形成很好的人口聚集, 人口流动不能完全受到市场力量的支配, 最终导致人口流动与产业分布不相适应。四是社会保障制度。基于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仍然存在着分块分条, 人口自由有序流动受阻, 社会福利分配体系有待完善, 特别是福利的不可携带性, 使得人口服务的范围大打折扣。

三、创新人口服务管理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

从全国来看,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改革思路需要在坚持公平、统筹、全域和渐进原则基础上,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 采取“流迁自由、有限准入、拓展服务、逐步配套”的路径, 最终实现全体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公平是第一原则, 作为公民, 有权利自由地选择其工作, 生活和居住地;统筹原则是要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中, 即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城乡统筹管理;全域原则是指对辖区所有人口同等对待, 人口服务管理要覆盖于所属地域的全部人口;渐进原则是指创新人口服务管理要先易后难, 采取渐进的方式, 谨慎地推进。所谓“流迁自由”, 是指遵循人口流动规律, 不可强行设置人为障碍, 把人口流迁的市场行为变为一种行政手段;“有限准入”是指有限制性地吸纳符合区域发展的人口, “积分入户”政策便是其中一种方式;“拓展服务”是指对服务的人群覆盖范围、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逐步配套”是指人口服务水平提升要争取相应的政策配套,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 要积极探索相应的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基于上述改革思路,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强化人口服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按照人口流迁规律办事

政府在人口管理过程中要强化服务的理念, 必须按照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办事。政府在人口服务管理过程中, 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政府负责制定公平政策。政府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架构, 逐步淡化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界限, 消除对流动人口的制度性、政策性和心理性歧视。在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人才制度、医疗制度等方面实行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公平竞争, 逐步消除户口所具有的身份、待遇和等级差别。二是要坚持市场自由平等竞争。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人口迁移流动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三是坚持个人理性选择。劳动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个人偏好理性选择, 在城乡之间保留“绿色通道”, 实现城乡间的进退自如, 降低农民城市化的风险。

2. 重视人口服务配套制度建设, 探索人口服务水平提升的新途径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重点在服务, 服务的重点在于财政支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 要实现人口服务水平的大提升, 离不开相关领域的制度配套改革。建议借鉴美国社会安全号以及日本住民票的管理经验, 重点解决地区间公共福利的差异供给问题, 并与其背后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相适应。因此, 要提升人口服务水平, 财税体制也应进行两项改革:一是深化分税制改革, 在保证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下, 建立地方财政, 特别是基层财政税种, 类似于美国地方学区的财产税。这样, 人口流动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而不会加重其财政支出的额外负担, 从而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地方政府良好服务的双赢局面;二是强化中央转移支付制度, 必要时可以建立某项公共服务的专项资金, 支持地方财政。通过这项制度, 改变国内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的现状, 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 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避免人口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

3. 探索人口服务管理社会化方式, 落实服务项目责任主体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虽然是政府主导、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 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要求, 探索人口服务的社会化提供模式。一方面, 要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依法行政、优质服务、规范管理、综合治理, 构建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口服务管理格局;另一方面, 要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办法, 由社会组织承接对部分特殊群体的服务工作, 鼓励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和社工参与服务, 提高服务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要把人口服务工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有机结合, 共享资源、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创新人口服务管理, 要落实责任主体, 加强督促检查。要建立健全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目标责任制, 将任务目标和责任要求分解到位, 推动地方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岗位责任的落实。坚持将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绩效考评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评体系。要针对具体的人口服务项目, 落实相应的责任主体, 确保各项服务任务得到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朱宇, 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地理科学, 2011 (31) .

[2]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3]汝信, 等.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篇4: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

建立由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的流动人口管理的专门机构,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合署,适当扩大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功能,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这种管理模式,在北京市和深圳市已经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二、建立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管理这支流动人口庞大的队伍,需要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由传统的以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执政、社区依法自治、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优势,有步骤、有条件地引导企业和村居,成立以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创设流动人口的利益表达平台和与政府的沟通渠道,选配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的外来人员为教育和管理骨干,通过流动人口重乡情的特点,采取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模式,使流动人口容易接受,要加强流动人群内部的信息沟通、促进相互交往,切实做到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政府要从宏观上解决流动人口在劳资关系协调、维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大事难事。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建立健全流入地和流出地责任落实的考核评估制度,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国“一盘棋”格局的形成。

三、构建流动人口全国信息服务平台

要由权威部门牵头,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尤其是在社区层面,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要实现服务和管理平台共享,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通过建立各部门参与、全国联网的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的各项信息,精确把握流动人口轨迹,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合理流动提供支持。

四、积极实践居住证制度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按照此项报告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就要打破传统的户籍制度管理模式,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根据中国目前国情,完全取消户籍制度仍有难度,一些体制性问题还无法解决。总结深圳、上海、北京、苏州等城市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证的做法与经验,在全国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推行以居住证取代暂住证。尝试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流动人口的需求进行分解,根据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时間长短不同,发放不同类型的居住证,让持证者享有不同的福利保障范围。

五、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与政策

要逐步构建统一、完善、约束强的政策法规框架,使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目前我国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所以,当时的立法带有浓厚的管制、限制性色彩,其核心主要体现了政府部门管理的利益。2003年初以来,国家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先后取消了出租屋和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收费和租赁房屋的审核登记,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等,但是,在国家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和一些政策性收费之后,相关的配套措施又未能及时跟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困难。

篇5: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为帮助返乡农民工流动党员实现在家再就业,积极采取九项得力措施,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深化管理服务内涵,加大技术培训、举办再就业招聘会、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等,为返乡农民工流动党员营造了一个“就业有助,创业有路,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服务新平台。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目标。县委针对下半年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该县造成的影响进行积极准备,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首的新形势下**县经济社会发展研讨办公室,成员包括工业及农业口的单位负责人、客商代表、乡镇企业主代表、返乡农民管理技术人员、乡镇主要负责人、县决策咨询办公室成员,共计60余人,并在省、市聘请了有关专家学者当顾问,下设了工业发展小组、农业结构调整小组、社会稳定小组、创业服务小组、督导落实小组等5个小组,针对金融危机对全县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先后召开各类型座谈会7个,制定了加强返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办法、成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返乡农民工党员再教育培训计划、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等13个文件,使全县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下,有思想准备、有应对措施。特别是针对**县返乡农民工中多以从事种菜、建筑、服装、运输、物流、手艺工等为主,而这正迎合该县用工人才的需要。为此紧紧围绕“返乡不失业,转岗有技能,就业保收入”原则,出台《**县促进农民工创业就业意见》,确立各部门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通过异地输出一批、农业内部消化一批、(来源:好范文 http:///)创业带动一批、本地企业吸纳一批等多种形式,使97%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开通培训上岗快车道,为返乡党员提供便捷的个体创业机会。**县向省市积极争取到返乡农民工党员群众创业培训实施单位,使返乡农民工党员群众能接受到高层次的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县委组织部、县科协、县就业局联合举办返乡创业培训班,通过组织各乡镇对返乡党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在力促就业上,**县建立了“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四位一体”机制,加大对返乡党员的培训力度。由县乡党校和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有计划地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对返乡党员进行免费的针对性培训,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同时,还根椐市场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到农村设点办班,增设农机驾驶、机械维修、沼气短训、家政服务等新的培训项目,为返乡党员提供便捷的个体就业机会。对创办企业遇到技术困难的返乡党员,还及时邀请专家采取函授、面授、送教上门等方式定期对创业党员进行文化、法律、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给他们“充电”,及时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三是增设“流动技术服务车”,对返乡党员开展农技服务。针对返乡党员农技知识缺乏的现状,**县增设“流动技术服务车”教员组成“三农”服务组深入开展农技服务,教员随时待命,返乡党员随叫随到,对返乡党员进行农作物栽培管理、畜禽养殖、果木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发展生产的本领,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

四是实施“阳光工程”扶贫项目,对返乡党员在家创业。县委组织部还协同人事劳动部门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等扶贫项目活动,通过对返乡党员开展汽车驾驶、电子电脑、缝纫等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为返乡创业打下基础。返乡的李样孙是**县相山镇港下村人,他在参加县人事劳动保障局举办的就业培训班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企业管理和营销知识,顺利进入跃鸣食品有限公司工作,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很快当上了公司的业务经理。工作之余,他利用在公司学习到的种植技术,在家里试养山鸡,获利2.3万元,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周边村民也纷纷开始养山鸡。

五是实行“组织牵线、联合担保”,加大对返乡创业党员信贷支持。针对返乡党员创业“资金难筹措”问题,与金融机构等部门协调,实行5户创业返乡党员联合担保小额贷款,加大对返乡创业党员信贷支持,为党员返乡创业融资,对一些

一时难于找到合伙担保创业的党员,党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整合,还对符合要求的从贷款额度、还贷时间上放宽限制,下半年以来,全县为返乡农民工党员联合担保贷款103万元,解决了返乡党员创业的资金问题,使108名党员顺利走上了自主创业道路。

六是落实“优秀项目优先上马”原则,对创办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全县对32个党

员创业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发展后劲足、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优先帮扶,将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向此类返乡创业党员倾斜,同时,对全体创业者,在具体政策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登记时只收登记费;返乡从事营业税应税劳务的,月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免征营业税。

七是实行项目配套,加大财政对党员创业扶持力度。充分运用财政、扶贫、支农等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外出务工经商党员返乡创业。对已确定创业项目的返乡党员,由县就业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帮助注册登记、招聘人才,切实降低党员创业的准入门槛。同时,开设“绿色通道”,返乡党员只需递交项目申请表,一切手续由政府代理办妥,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间,减少投资成本。在具体扶持政策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返乡党员回乡创业的,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登记时只收登记费,返乡从事营业税应税劳务的,月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一律免征营业税等。

八是优化组织设置,为返乡党员创业搭台子。,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县紧紧围绕“抓特色、建基地、创品牌、扶龙头”的思路,积极推广“协会+基地+党支部+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重点引导返乡党员从事优势产业的生产加工和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县委组织部以及各乡镇党委结合农村党员从业特点,指导各村建立了板栗、黄花菜、食用菌、树莓、茶叶、木竹等各类产业协会党组织27个,极力为返乡党员创业搭台子,引导他们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为返乡党员创业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如石庄乡曾家村的木竹协会党总支部、河上镇的茶叶协会党支部等党组织在为返乡党员出点子、找路子,拉动返乡党员就业等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他们让尚未找到合适工作的返乡党员投入到茶叶收获、木竹加工的行业中。

篇6: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人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大,流动党员作为特殊的劳动力资源,其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使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此,根据中共xx市委组织部《关于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x市组字„2012‟55号)精神,县委组织部对全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31个党(工)委(其中24个乡镇党委)、39个党总支、781个党支部(其中299个村党支部、19个社区党支部),总人口78万,党员21085名,其中流动党员735名,属跨省流出637名,省内跨市流出24名,市内跨县流出74名;已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2名,未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733名;已持《流动党员活动证》735名;男性687名,女性48名;年龄45岁以下的415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6.46%。由于流动党员队伍以中青年党员为主,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所以流动党员的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之势。流动党员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及闽三角地区。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轻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务工经商。此外,大部分跟随子女生活的退休老党员很

持、用证率均达100%。四是切实实行行前教育制度。各基层党(工)委、村党支部在每年春节前后,面对面为返乡过年流动党员和即将外出党员上一堂行前专题教育课,重申党员外出行前报告制度,教育他们在外期间要时刻铭记党员身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有效落实专人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每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小组),指定一名县委组织员和一名乡镇党委委员负责“一月一联系”,每月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了解党支部(小组)建设状况,研究解决其发展难题;对每一名流动党员,指定一名支委委员和一名党员亲属作为其联系人,实行“一季一联系”,定期了解其思想动态、工作进展情况。六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制度。按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将党组织活动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按照县财政、县党费留存、乡镇3:1:1的比例,每年为每个流动党员党组织统筹安排了5000元工作经费。

(二)着力加大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拓宽党组织覆盖面。我县在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方面,探索并实施了“安家暖家兴家”工程,主要是以“调查衔接组建”模式延长管理触角,加大党组织设臵力度,为流动党员“安家”;以“流出地对接流入地”模式拓宽服务平台,加强管理联系,帮流动党员“暖家”;以“流动党员及党支部结对帮扶务工群众”模式提高引导水平,强化服务措施,让流动党员“兴家”。按照以上工作思路,我县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实效、发挥作用的原则,在流动党员人数较为集中、条件较成熟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小组),把所在地流动党员编入。截至目前,全县已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成立了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1个党小组,共24名流出党员纳入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全覆

向他们通报家乡建设情况,让他们畅谈所见所闻所感,交流在外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组织学习各级会议、文件精神和重要决定决议,通过交流座谈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把外边好的经验、做法带回家乡,发展地方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今年春节期间,全县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96场次,收集到建议433条。三是开展“一人一技能”活动。采取上党课、专题讲座、岗位练兵等形式,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理论提升、实用技能培训,要求其至少掌握1以上门实用技术,同时,免费为党员提供择业指导、职业介绍和维权指南等服务,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外出务工的优秀人员进行跟踪和动员。2011年至今,全县开展各类流动党员技能培训51场次,提供各类创业就业服务345人次,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72名,发展党员164名。

(四)着力强化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意识,积极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流动党员职责手册》,明确流动党员职责、权利义务,实行流动党员与党支部签订责任状管理制度,让流动党员带着责任干工作,引导其做外出务工人员中的表率,并开展“设岗定责”、“担任党组织后备干部”等活动,组织流动党员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劳动合同、薪金发放、困难帮扶等服务。2011年以来,流动党员为外出务工群众服务7000余次,转移劳动力3500多人,为家乡发展、改善民生捐款捐物折币达40多万元,为家乡特困户办实事560多件。同时,大力实施“创业回归工程”,各纳入党支部管理的流动党员为返乡创业的群众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扶持帮助,并充分发挥其范围广、门路多、信息灵的优势,为家乡献计献策、牵线搭桥、创办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流动党

流动党员外出后,忙于挣钱,外出期间很少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很少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发挥不了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流动性大,不好管。随着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范围不断扩大不好管。二是认识不清,不想管。一些基层党组织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流动党员的不如管好当地的,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模式老化,不会管。在社会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即使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也因当地隶属关系不清,出现无法管理,或挂靠单位不愿管理等情况。四是思想复杂,不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长期脱离党组织,党性和纪律性逐渐退化,对党组织的态度冷漠,不服从党组织管理。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责任体系和工作考核机制。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的位臵。市、县成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基层党组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并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情况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层层责任制和逐级汇报制,基层党(工)委书记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各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并定期向上级党(工)委汇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

(二)创新流动党员组织设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有效覆盖。以基层党(工)委为单位,结合实际,按照“该

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意识,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流动党员素质。三是继续加大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创新培养考察方式,积极培养和吸收新鲜血液加入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五)以流动党员的特殊需求为介入点,切实做好服务流动党员工作。着力发挥流动党员党组织“四个中心”和“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作用,着重在教育、劳资、参与、健康、家庭等领域做好服务流动党员工作。注重流动党员的职业技能培养、开展读书活动、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等;注重融洽劳资关系,帮助搭建与企业沟通、对话、协商平台,确保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切身利益“双实现”;建立人大政协代表和流动党员的沟通机制、青年咨询会(理事会、议会)等;注重防止酗酒、吸毒、吸烟等健康风险行为、女流动党员互助活动,大力推进流动党员体育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心理疏导等;开展流动党员联谊会、服务青年流动党员孕妇、服务年轻母亲培育子女等工作和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

篇7: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全面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云南路管区地处西部老城区,据统计目前辖区内出租房屋有2700余户,外来租住人口达4360余人。针对人员流动大、租赁分布广、出租转换快、引发问题多的特点,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新的工作理念、创新的运行机制,切实做到租赁房屋有备案、人员往来有登记、租住对象情况明,为街道创建文明城区提供了安定、有序、和谐的。

面充分享受本厂职工同等待遇,使外来工吃了“定心丸”。三是实行“物业集中式”管理服务。发挥物业公司的优势,加强对住宅小区内流动人员的管理。物业公司在做好租住人员登记、注销工作的同时,将有关资料报送出租房屋专项治理办公室,并定期不定期地向街道综治委汇报有关情况。如,金田公寓物业管理公司,对租赁房屋暂住人口实行全程式管理,使15名外来人员达到了生活有住所、工作有岗位、素质有提高、权益有保障的要求。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创新联动机制

一是组织联动立体化。全面落实“业主责任制”,形成了融社会治安、劳动用工、计划生育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立体化”管理服务体系。近两年,我们依靠这种管理服务体系,先后5次组织对出租房屋暂住人口专项整治,出动各类调查人员3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500余份,调查摸底租赁房屋实数2000余户,新登记租赁房屋数320 户,补签治安责任书560份,登记暂住人口450人,暂住人口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二是队伍联动渗透化。为强化对社会面的控制,以街道、社区、驻街单位为联动载体,组成了一支由600余人参与的宣传信息队伍、治安巡逻队伍和突击清理队伍。以派出所、治安、巡警、交警为主体,采取车巡与步巡、机动巡逻与定点守控、公开巡逻与秘密蹲守相结合的方法,增强了防控效果,受到了居民群众的好评。

三、持之以恒,落实制度,创新制约机制

篇8:对加快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1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积极扩大就业, 引导流动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注重搞好省内劳务对接。2010年, 有关方面提供120多万个岗位信息, 帮助44.74万农村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组织皖南与皖北地区农民工就业岗位对接专项活动, 组织开展对接专场招聘会250多场, 3 500多户企业与24万农民工直接对接, 近10万名农民工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加快完善省内劳务合作新机制,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见》。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 推广“你贷款、我贴息”政策, 全省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3亿元。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至2010年底建成247个农民工创业园, 入园企业811个, 吸纳就业人口4.5万人。

1.2 提升流动人口服务水平

积极做好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工作, 继续落实好流动人口医疗保障3项优惠政策, 为流动人口就医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1]。2011年, 全省流动人口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0.7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9.32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122.05万人。煤矿和各类非煤矿山企业及所用流动人口基本实现全员参保。全省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失业保险18.64万人, 向失业农民合同制工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275.87万元。

1.3 强化流动人口权益保障

2010年至2012年底, 全省共清欠农民工工资2.03亿元, 涉及农民工8.02万人。在建筑、交通、水利、铁路、电力等工程建设领域实施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截至2011年底, 全省缴纳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已达15.74亿元, 账户余额11.57亿元。

1.4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2011年, 为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功能, 安徽省在铜陵、池州2市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 废除暂住证, 推行居住证制度, 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可在当地享受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策, 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当地户口。制定下发了《全省公安机关实有房屋实有人口信息会战工作方案》, 在省、市2级公安机关建立了“以房找人、以人找房”的全省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2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人口管理基层基础薄弱

随着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 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基层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加之受基层派出所工作任务繁重、警力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流动暂住人口在部分辖区内底数不清、情况不明。2010年, 全省公安机关共清理登记流动人口约156万人, 占流动人口总数的16%, 检查宾馆旅店3.4万家、留宿洗浴场所3 470家、出租房15万余处。

2.2 流动人口福利保障政策缺少落实部门

目前, 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对流动人口采取参与式的共同管理模式, 在拓宽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服务领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 尚未在全省建立起多层次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机构, 市级管理机构仅7家, 县 (区) 级22家, 85%的乡镇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特别是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工作等方面职责不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 限制了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2.3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基层政府任期目标, 基层组织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 检查、制约措施不够。二是缺乏专职管理队伍。长期以来形成了公安派出所独家管理流动人口的局面, 但公安民警和专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城建市容、计划生育等许多部门, 由于政出多门, 各自为政, 缺乏协调配合, 造成资源信息不能共享, 综合治理效果不好[2]。

2.4 流动人口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近年来, 安徽省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改革, 但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低于户籍地人口的平均水平。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与融合, 从长远看, 流动人口权益得不到维护将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3]。

2.5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盲点

福利保障内容缺少统一标准, 流动人口基本福利保障与户籍人口存在明显差距, 不仅限制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广度、深度, 同时也难以对流动人口福利保障给予统一、权威的法律支持, 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缺失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较大。截至2010年11月底, 全省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 033户, 成员11.81万人;全省个体工商户为132.48万户, 从业人员307.32万人, 其中50%以上人员来自乡村。

3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对策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重大。因此, 在进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主, 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才能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3.1 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体系,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综合治理的管理格局。健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发挥好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企业的作用, 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4]。探索通过社会组织管理流动人口办法, 在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建立社会组织, 实行自我教育、管理和约束;健全流动人口的党团、工会和妇女组织, 纳入流入地党团、工会、妇联组织体系, 发挥党团员骨干作用和工会、妇联的协调作用。也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如广东省在地级以上市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构, 各县、区流入或流出人口超过5万人的, 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构;乡镇、街道外来人员超过2 000人的, 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中心 (所) ;社区、村 (居) 委会, 建立服务管理站, 并要求按照500∶1的比例组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

3.2 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断完善外来人员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子女就读、医疗卫生、职称评定等服务措施实施细则。继续完善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 将接收外来人员随行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好安徽省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 制定具体措施。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省内省际转移接续工作, 调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 增加外来人员公共租赁房供应。如安徽省合肥市从2010年开始, 专门为农民工等流动人员建设集体宿舍, 为农民工新建公租房1.8万套间, 允许长期在合肥就业的农民工全家落户。出台了强化企业用工服务的18条新政, 在出行、就医、工资、住房等方面, 全面对外来人员开绿灯。

3.3 进一步加快推进居住证制度, 实现“一站式”服务

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 为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就学等提供优质服务。铜陵市实行的居住证制度, 可在全省加快推进, 尽早实现全省流动人口“一卡通”, 使该省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能够在城镇落户。在乡镇、街道和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 (村、居) 等一线单位设立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 (站) , 性质为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通过公安、劳动保障、计生、税务等部门联合办公, 推行“一站式”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具体工作。

3.4 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人员就业培训

农民工外出打工, 对技能培训有不同的需求。政府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 制定务工流动人员就业培训办法, 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减免务工流动人员的培训费用。2011年, 安徽省阜阳市根据农民工多层次的就业需求, 实行了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内容, 如外出就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 致力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真正促进了全省加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

3.5 进一步鼓励支持在外务工流动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吸引更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 推动返乡创业企业加快发展, 尽可能地为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更多便利。如阜阳市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60万人, 市政府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保障和支持, 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 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20条, 有效解决返乡创业企业存在的规模小、融资难、发展慢等问题, 到2011年底返乡创业农民工已达2万多人, 创办经济实体1万多个, 带动就业约20万人。

3.6 进一步强化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尽快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统一采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维护、统一服务、统一传递的信息交换平台, 涵盖流动人口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服务现实工作。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将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纳入实有人口信息工作, 整合现有公安、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信息资源, 消除信息“孤岛”, 建立全省流动人口数据库, 实行“一口采集, 多口使用”, “一方采集, 多方使用”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 建立融采集、统计、分析、查询、交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网。积极建立信息检测体系, 对流动人口的数量、流动状况、工作状况、子女受教育状况、生活质量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5], 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服务和管理, 维护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缪蒂生.关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 2008 (2) :184-187.

[2]宋福荣.关于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东科技, 2011 (16) :109-110.

[3]郭奕晶.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14-17.

[4]李泽福.从湖州市的实践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对策[J].公安学刊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 2008 (1) :19-21.

篇9: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河南省的总人口已经达到986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360万人,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劳动力输出规模位居国内前列。正因如此,随着大量人口外流内涌,河南省有关部门也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上面的情况,河南省人大在2001年8月24日的常务会议中还审议通过发布了《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

6年过去了,这个办法究竟执行得怎样?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全省人口压力的作用?

据了解,自2002年《办法》实施以来,河南省各地各级计生部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在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河南省的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周口市每年有200多万的农民兄弟要到外地务工,其中已婚育龄人数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一。为了提升管理质量,更好地服务周口的外出流动人口,当地各级计生部门在工作保障、制度建设和服务质量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有效地加强与创新。

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工矿、企业、市场里,周口市计生协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网络健全的协会分会,对流动人口进行点对点的针对性管理。他们通过协会的网络建设,依托流动人口中的协会会员开展工作,及时解决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些难题,拉近了社区同流动人口的距离,减轻了管理的难度,实现了双向互通的動态交流。

有了好的管理网络,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作为保障。对此,周口市计生协通过加强外出办证制度、坚持“六个一”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一套流动人口协会规范的新模式,效果显著。

作为周口市远赴浙江台州市务工群众最多的村庄葛岗村,很多群众的子女在家乡都是由老人照看。得知情况后,计生协会会员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协调村小学教师义务为这些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这些积极主动的服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同。

被誉为毛尖之乡、地处淮河之滨的信阳市,其总人口共计786万人,拥有协会组织3499个,会员90多万人。

谈到当地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时,一位计生协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信阳的流出人口为190多万人,占到了全市总人数的24.1%,流入的人口也有近9000人。据统计,这19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都涌向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从事加工、建筑和服务等行业。

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当地计生协深入开展了对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关爱;对流动人口务工介绍关爱;对流动人口维权服务关爱;对流动人口回归创业关爱;对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关爱的“五关爱”活动。另外,当地还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155个。

比如,罗山县计生部门在100人以上的企业如龙马集团、医药公司、粮食局建立起了企业协会;商城县计生部门同县教育局、县妇联组织及各乡镇一起,为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帮扶关爱活动;新县计生协先后帮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纠纷32起,理赔资金185万元,追讨工资案65起,金额达3200万元。

在商丘永城市,当地的计生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上创新建立了“六个一”制度。即在流动人口外出前对其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落实一项避孕节育措施,与其签订一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为其办理一份《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外出后要求其提供一份详细流入地址和联系方式,每季度寄回一次合格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濮阳市,为了搞好服务,当地计生部门采取了多层次保障,建立生育关怀行动机制。首先,他们以健全政府机制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其次,建立完善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保障制度。接着,他们还建立了优待扶持制度。最后,当地计生协还建立了困难救助制度。其中,今年上半年濮阳市濮阳县共筹措资金117.2万元,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基金,帮扶计划生育户1674户。

篇10: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创新管理优质服务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新路子(XX县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先进单位事迹材料近年来,XX县人口计生委在省、市人口计生委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实施方案》,不断强化措施,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为流动人口开展优质服务,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一、部门联动,强化流动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建立部门信息交流通报制度。协调公安、工商部门联合开展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工作,明确派出所、工商所在办理相关证件时,对没有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当场填发流动人口婚明催办单,同时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人口计生部门。县人口计生委与劳动部门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劳动部门将劳务输出计划、培训安排及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通报人口计生部门;人口计生部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集中办理流动人口婚姻证明,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服务管理要求、权益保护措施等内容纳入外出务工培训。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目标考核。明确公安、工商、劳动等相关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的职责,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落实“一票否决”,其中对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考核延伸到基层派出所、工商所,并对流动人口工作成绩突出的工商、公安予以表彰。

篇11: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材料

一、传达指示精神,迅速安排部署。

要求全镇党组织及时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段敦厚同志的重要批示,并

以此为契机与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切实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抓出成效。

动员各党组织迅速组织力量,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全面细致地摸底,健全完善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台帐和信息库。由各党组织指派专人联系,分别用电话或邮寄等方式向每位党员传达了“批示”精神、告知了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通报**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投资环境及相关政策,同时结合县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的三项活动,重点加强与驻沪党支部和驻九成农场党支部的联系,确保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引向深入。

上一篇:写逝去的青春作文下一篇:学校教育信息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