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理经济学视角浅析

2024-04-23

以管理经济学视角浅析(共6篇)

篇1:以管理经济学视角浅析

浅析省级统管改革背景下法官考评制度之构建

——以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为视角

内容提要:法官考评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管理权限,通过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标准,结合法官的审判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审判业务和法学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和审判作风等进行考察,作出评价,并以此作为对法官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等级和工资的依据的一种制度。(1)在当前省级统管改革的背景下,科学合理的、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对于促进法官积极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从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来看,基层法院对法官的考评大多是沿用对党政工作人员的考评方式,存在形式主义浓厚、考评标准不统一、考评组织不中立、以数字论英雄、考评程序不完善及考评内容偏离法官职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由此对法官考评制度进行重构,建立更为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在现代司法改革的新浪潮中尤为关键。

关键词:法官 考评制度 省级统管 审判规律 管理机制

一、省级统管改革中构建法官考评制度的重要性

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就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法官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正义能否得到真正实现,法治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而符合审判规律法官考评制度的建立对于法官自身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对于促进法官积极(1)周道鸾等编《法官法讲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是对现有法官队伍实现优胜劣汰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官遴选机制,在法官的选任上采用低门槛的做法,造成了当前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这一状况已严重阻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虽然近些年来对于初任法官的来源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法官职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机制,才能对在职法官进行客观的考评,实行优胜劣汰。

其次、科学的法官考评机制是法官职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法官法》第二条对法官的概念作出了规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法官考评便是对法官的审判工作成绩、法官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测定。目前,我国法官的总人数已经较为庞大,而我国各地法院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法官队伍的总体素质。在当前审判执行工作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目前法官的素质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严重影响了法官职业化的进程。由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体系,成为法官职业化发展必然要求。(2)

(2)曾露:“法官素质和司法改革”,载http:///?p=3860,于2015年5月23日访问。掺杂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和利益,随意性大,无法对法官实际业务水平、审判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有时甚至造成踏实工作、不善人际交往的法官吃亏。长此以往下去很容易导致法官偏离审判工作实质而将一些经历放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中,内心很难真正做到自我的独立,进而影响到其承办案件的公正。

(4)

4、考评结果未能与法官职业晋升有效挂钩,对法院管理的促动作用不显著。对法官的考评不应只是单纯的对其工作业绩和能力进行一种认定,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将考评结果作为法官奖惩、评优、调整、待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践中法官等级的晋升,通常不是通过考评来实现的,而是以任职业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或是行政级别的晋升为依据。这样造成法官对考评不够重视、参与热情不高,也使得法官考评体系在提升法院管理水平和推动法院人、财、物的省级统一管理上未能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三、省级统管改革给法官考评制度构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对于人民法院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法院系统规范内部管理,构建、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一契机之下,如何构建更为符合司法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省级统管后法院所要面临的是地区更为广阔,情况更为复杂的法官考评情况。

(4)于范:“法官考评客观化的理性探讨”,载于《人民司法》2002年第8期。

四、构建我国法官考评制度的现实选择

司法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一个制度的构建亦需要几代法律人的呕心沥血方能小有所成。同时受到我国法院体制定位、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地域广阔、区域差别明显、情况复杂这一现实国情的制约,想要一蹴而就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法官考评制度将显得不切实际。如此,依托我国现有司法体制环境,逐步完善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的考评,成为了我国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现实选择。

(一)、明确建立法官考评制度的目标价值

一个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确其目标与价值,构建法官考评制度其根本作用是不断促使法官从他律走向自律,实现法官的职业化,最终保障司法独立、司法正义的实现。

法官是司法的主体,司法正义的实现有赖于法官行为去实现,拥有高素养的法官是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也是司法独立获得社会(5)认可的基本条件。由此使法官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实现自我,保证个体的独立应当作为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首要目的。与此同时,法官考评制度作为一种司法制度,实现司法的正义必然是该制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与价值。

(二)、设置权威、独立、相对稳定的法官考评机构

科学的设置法官考评机构是法官业绩考评的基础环节,设立权威、独立、相对稳定的法官考评机构,并规范运行,以确保对法官考评的公正性,是法官考评机制的重要内容和程序保障。

(5)张启楣,《法官岗位培训读本》[M],北京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我国《法官法》规定对法官的考评由所在的人民法院的法官考评委员会进行。但就从实践来看大多法官的考评最终是由院政工部门负责,缺乏一个相对独立,具有权威的机构对法官予以考评。目前我国在司法界对如何设置法官考评机构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官考评组织的人员应该由被考评法院以外的人员,诸如其它法院法官、律师、法学教授等组成,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法院内部考评与被考评者之间关系熟悉,而造成对法官考评公正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法官的考评理当由法官所在的法院组织实施,因对被考评的法官的各方面较为熟悉,对法官的情况较为了解,操作起来也更为方便简洁。

(6)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法院省级统管改革的进行,必然要求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对法院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而这一新兴机构的出现将为在省一级建立独立的法官考评机构提供可能。由此笔者建议,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一个独立、专业、权威的司法考评委员会对辖区内的法官进行考评。为增强考评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考评委员会的成员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各地区的优秀律师以及法学教授。同时适当引入考评委员会成员的回避机制,避免考评委员会的成员与考评对象有任何利害关系,影响考评的公平。

(三)、设置符合审判规律及利于法官职业化发展的考评内容 法官的考评,应当符合司法审判规律,同时应当针对法官职业特点,结合新时期对法官的素质、能力要求方面加以构建。在整个法官(6)潭日飞主编.法官考评与评价机制实务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55页.考评制度中,对法官考评的内容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只有设置科学合理、能够满足法官职业化发展需求的考评内容,才能使考评结果更为准确地反映法官的综合能力水平。根据审判权的独立、中立、被动性等相关特性结合法官职业要求及我国《法官法》对法官考评内容的指导性规定,笔者认为,对法官的考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审判工作实绩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审判业绩的考评是法官考评的重点内容,对该部分的考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考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具体可从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审判技能三个方面进行细分。

对审判质量的考评是法官考评的核心内容,它使得法官的综合素质能够总体上得到体现。对一个法官审判质量的考评主要涉及到审判程序及实体的公正与否、裁判文书质量、产生的社会效益等项目指标。公平与正义应是法官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这一指标的细化项目上应当包含: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是否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案件审判程序是否合法;案件认定的事实及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等等。裁判文书作为法官审理案件所呈现的最终成果,最为直接的反应出法官的思维特征、专业素质、理论水平、语言修养和社会阅历。在对法官文书具体考评时,应对文书样式是否规范有无错漏字、文字是否简洁流畅、逻辑是否严密、说理是否充分有无针对性以及表述是否清楚无歧义等进行逐项考评。法官承办案件的质量最终将通过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所展现出来,其具体表现为案件的结案方式、当事人的服判与否及所产生的法律宣传效益。在这项指标中,应适当改变现有审判管理机制下在上诉、上诉改判率方面的做法,以法官结案总数为基数,只要上诉率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均可以在该项指标中评为优秀,如此才能让承办案件数量多的法官在考评中得到公平对待。

审判效率考评方面,应主要考评案件有无超审限案件即可,而无需再对案件的平均审理天数作为考评细化内容,如此更为科学合理。毕竟每个每个案件都有难易之分,所要处理的法律问题亦是千差万别。就以法院现有不同庭室所要处理的案件为例,民一庭所审理的案件难度系数远远超过法庭所审理案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同庭室法官按平均审理天数进行考核明显对审理案件难度大的法官不公平。

对审判技能的考评主要应考核法官运用理论知识裁判案件的审判实务能力。具体包括独立裁判的能力、驾驭庭审的能力、独立判断证据的能力、文书制作的能力、矛盾调处的能力等。对于该考评项目的细化可以依据法官是否全面遵守诉讼法及实施意见、庭审程序规范,是否查明了案件事实分清了责任;庭审是否紧扣了争议焦点、庭审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庭审小结;能否正确把握当事人心态、是否掌握诉辩平衡的技巧和措施、处理庭审突发事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言语是否简练等来权衡。

2、对法官个人道德品格进行考评。法官作为审判权行使的主体,往往处在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的中心,如何抵制诱惑,作出公正的裁决,离不开法官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但是对于个人道德品格往往难以通过量化进行考评,以至于许多法院存在畏难情绪,对法官该部分的考核只是通过法官抄写了多少篇“政治学习笔记本”参与了多少次“廉政例会”等内容作为考核标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考核的目的,甚至会影响到法官品格的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在法官个人道德品格考评方面应以日常考核为主,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六方面具体衡量。具体可以细化到诸如:法庭内外言行是否公正,是否平等的对待了诉讼当事人;是否与诉讼当事人有利益往来,是否如实申报了财产;是否尊重诉讼参加人的人格尊严,约束亲属行为;是否谨慎从事职务外活动,行为举止得当等。

3、将法官理论调研水平纳入考评内容范围。基于法官工作实质而言,办好案件是对法官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官所要面临的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纷繁复杂,法官唯有不断增强自身理论水平及时总结审判规律及经验,才能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性升华的蜕变。因此,对法官理论调研能力的考评,是法官考评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在对法官具体考评时,可以将调研成果作为法官考评的加分项,具体施行方面可以依据出版理论、审判实务专著等加几分;业务论文、调研文章被国家认可的学术刊物、报刊采用加几分(刊物的级别档次不同加分亦当有所不同);撰写论文在市级以上正规评选活动中获奖情况加几分。当然,在对法官调研能力的考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理论调研的质量,并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察,否则,考评只会助推法官群体的“学术造假”,而不能真正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

(四)、重构法官考评各项指标权数

法官考评目标、内容明确后,需要对各项指标权数加以科学确定。指标权数应该反应所考评指标内容的重要程度。指标项目所应当含有的权数主要取决于与法官个体联系紧密程度、指标包含的信息量以及指标所反映的内容。结合当前司法改革的出发点以及法官职业化发展方向,对法官考评的指标权数应重点偏向于审判工作实绩,并对其中的审判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基于此点,笔者建议审判工作的实绩的指标权重应占法官考评全部指标的60%以上以突出法官本质工作的重点,防止本末倒置,导致考评结果有失偏颇。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程序及考评方法

建立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考评制度,必须依托严谨的考评程序、科学的考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保障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基于前文已对我国当前在法官考评程序及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法院省级统管改革的环境,笔者认为在考评程序及考评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在考评的具体程序方面,首先,应当由考评法官自己述职。述职的内容应当包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审判工作实绩、调研成果、存在不足和改进方向等。其次,由考评组织进行考评。考评组织主要对法官的个人道德品格、审判业务实绩、调研能力等进行考评。在考评组织提出初步考核意见后,由法官考评委员会进行评议决定考核结果并形成书面的考评报告或报表。最后、考评委员会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被考评法官,如果被考评的法官对考评过程或考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提请考评委员会复议,考评委员会应当在适当期限内重新考评。(7)同时针对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别较大,法官人员众多的情况,由省级司法考评委员会单独完成对全省法官的考评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由省级司法考评委员会派员参与基层法院考评委员会对法官考评,后将考评结果统一提交至省司法考评委员会,由省考评委员会最终公布法官考评的结果。省司法考评委员会有对被考评法官予以抽查的权利。

2、在具体考评方法上,应当将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当前基层法院在考评方法上大多采取定期通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法官日常考评的几乎没有,这容易导致对法官的考评流于形式、考评结果不全面、不具体。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月工作情况汇报、季度工作情况通报的形式对法官日常职业行为予以考评。于此同时可以适当引入当事人、律师评价机制,由法官承办案件的当事人对法官的审判行为进行评价并记入在案,在考评法官时予以适当考虑。在考评技术上,由于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法官的考评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司法考评委员会成员可以通过在线观看庭审直播了解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等。同时通过司法管理系统建立法官业绩考评档案,省司法考评委员会可以通过该系统直接对法官的办案数、结案、上诉案件数等进行了解,并可通过该系统直接浏览法官裁判文书,以此作为在考评时的参考。

(7)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考评制度——关于法官考评制度与评价制度的调研[J].法律适用.2007年第12期.第30页.总而言之,法官考评机制的创设,应该是为了达到考评法官业绩的目的,考评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应该是为了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因此,我们急切地呼吁并倡导符合审判规律的法官业绩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六)、强化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运用

构建法官考评制度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法官的管理,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对法官的考评目的在于约束、刺激、鼓励法官,让法官群体不断提高综合能素质能力。从法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科学的运用考评结果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司法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人事调整。为此,强化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运用成为当前法官考评制度构建的实际选择。首先,法官考评的结果应当同法官晋级、选拔任用挂钩,把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到有能者上,在法院人事管理上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氛围。与此同时在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进行法官遴选的时候对于考评分值高的法官可以优先考虑。其次,考评结果应当同法官继续教育挂钩,通过对法官的考评可以了解法官的不足,并对法官队伍进行整体的摸底,从而对法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最后,法官考评结果应当同物质奖励挂钩,这主要体现在对法官绩效、奖金的分配方面,将考评结果作为法官年终绩效、奖金的重要依据。

结语

构建法官考评制度是我国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法院省级统管改革、法官逐级遴选制度构建、法官职业化建设等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把握当前司法改革潮流所带来的机遇,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在遵守审判规律、尊重法官独立裁判的前提下对法官进行科学的考评。

本文以现行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在对法官考评方面依据现行法官业绩考评模式下考评指标设置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传统考评模式、改良的传统模式以及综合考评模式三个类型,并结合福建法院法官业绩考评的实践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综合考评模式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借鉴美、德两国的有关资料,依据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律师、陪审员等评价主体的不同,设置了细分的考评指标,这几部分内容对以法官业绩考评制度为对象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对于改进司法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当前法官队伍整体素质高下不均的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制度对于激发法官队伍的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故而笔者在对现行制度进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六方面改进建议,即开展法官业绩考评是必要的;以保障司法正义为终极目标,以司法独立为前提基础;设立一个由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法学界专家及陪

审员乃至律师等组成的考评委员会;依据法院管理者、资深法官、律师、陪审员等评价主体的不同设置细分的考评指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评组织方式;将业绩考评与法官业务督导、法官晋职晋级、法官教育培训相挂钩,逐步建立符合司法工作规律和法官职业特性的业绩考评制度。限于司法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不高,本文的不少观点仍不够成熟,期待更多同论题的研究者予以补正。

篇2:以管理经济学视角浅析

2011-11-3 期货日报

作者:姚远

【正文】

美联储可能会推行QE3,更多量化宽松政策是一个可能的选项。

11月1日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QE3是否会推出,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近期美联储官员的讲话为推出QE3点燃希望。尽管市场对扭转操作不认可,但要推出QE3取决于美国经济总体状况,QE3或将仍然是美联储的最后武器。

QE3呼声渐高

最近许多美联储官员表态支持推出QE3。美联储副主席耶伦表示,美联储正在寻找方式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以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由于通胀保值债券市场显示投资者评估通缩风险在近几个月已经大幅上升,美国债券市场再次打击美国经济活力,通货紧缩风险上升。耶伦认为,虽然在较长时间内的通胀预期依然稳定,但通胀目前不是关注的重点。同时,美国经济面临显著下行风险,美联储正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动用工具。在政策工具方面,鉴于目前的美国联邦预算无法维持,美联储扭转操作规模受限于美联储所持短期证券仓位的数额。因此,如果经济情势需要更宽松的政策,购买广泛年期的债券可能变得更合适。

同时,美联储理事塔鲁洛呼吁恢复大规模的抵押债券购买计划,以刺激央行开始QE3,来扶助美国经济复苏。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表示,近来美联储所采取的行动有助于提振美国经济,但光凭美联储的努力并不足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出困境,而且美联储并未用尽政策工具。美联储可能会推行QE3,更多量化宽松政策是一个可能的选项。

而且伯南克此前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上就经济前景作证时表示,美联储需要继续紧密监控经济发展,同时准备视情况采取进一步行动来提振经济复苏。这番话表明伯南克在8月和9月份推出非常政策工具后,仍然有推出QE3的可能性。

由于上述美联储官员的表态,市场对QE3推出的预期增强。事实上,美联储9月刚刚推出扭转操作,但出于对经济增速放缓及欧债危机的担忧,市场渴望对经济的刺激力度更大。

扭转操作不给力

美联储9月21日表示,将购入4000亿美元剩余期限从6年到30年不等的美国国债,并通过出售等值的3年或更短时间内到期的国债筹措所需资金。在货币政策方面,除了新推出的扭转政策,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还表示,为了帮助支持抵押贷款市场状况,FOMC将把来自于所持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本金付款再投资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中去。

这次扭转操作主要目的是改变利率期限结构。另外,扭转操作有利于推动美元短期走强。扭转政策将导致短期利率走高,引导资产结构重新配置。对于没有进入美国短期债券市场的全球资金而言,由于短期国债收益率上涨,将增加美国短期国债的配置比例,吸引资金流入美国市场,推动美元走强。

另外,已经持有美国短期债券的投资者或将减少配置比例,但这部分资金将不会流出美国市场。关键原因在于,持有国债的投资者对避险性需求较高。环顾国际债券市场,欧洲和日本国债的安全程度更加糟糕,而新兴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资金只能继续留在美国市场,减少的短期国债配置资金主要会流向长期国债而已。综合而言,扭转政策有利于推动美元走强。

不过,扭转操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或将有限。从美国政府的角度考虑,通过扭转操作打压长期利率,使得融资成本降低,刺激投资增长,但扭转政策对经济刺激效果令人怀疑。在美联储9月21日宣布将采取这一措施当天,道琼指数反而大幅下跌2.49%,次日跌幅扩大值3.51%,表明市场对扭转操作的失望情绪严重。更为关键的是,扭转操作通过政府干预压低长期利率,并没有反映市场的真实供求关系,银行、企业及投资者对于未来的资本收益 1 率无法做出风险定价,难以促进资金转向实业投资。因此,政府人为降低长期收益率,对经济的推动效果有限。

甚至,伯南克近期在提及扭转操作时表示该政策刺激力度较弱。伯南克认为,扭转操作虽然有意义但对经济的支撑力道并不是很大,扭转操作可导致国债收益率下滑20个基点,相当于降息50个基点,美联储仍然有其他工具可供使用,但需要先仔细权衡利弊。

QE3推出时机仍未到来

美联储推出QE3必须具备两大前提,一是经济显著恶化;二是通胀水平显著回落或者通胀预期稳定。从近期数据来看,美国经济仍在缓慢复苏,同时通胀水平仍然居高不下,推出QE3的前提仍不充分。

最近公布的美国的生产、消费与新屋开工等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没有出现恶化现象,经济仍然呈现缓慢复苏。

在生产方面,美联储10月17日公布的美国9月工业产出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3.2%,符合预期,环比连续五个月增长。工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大幅增长,制造业产出环比增长0.4%,耐用品生产增加0.9%。尤其是汽车产品和家电产品生产大幅增加,其中汽车生产在9月份触及6个月高位,第3季度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增长21.4%(第2季度大降15.8%),为整个制造业指数贡献4.7%的增幅。

在消费方面,美国商务部10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零售销售环比上升1.1%,高于预期值0.7%及前值0.3%,为7个月来最大增幅。受汽车、服装及燃料销量增加的提振,美国9月零售销售表现强劲,表明消费者支出意愿有所回升。同时,剔除汽车的美国9月核心零售销售环比上升0.6%,高于预期值0.3%。消费是驱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9月零售销售强于预期,表明经济增长仍有希望。目前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率、消费信贷负债率与抵押贷款负债率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的正常水平,这或将导致消费支出触底回升。

在新屋开工方面,美国商务部10月17日公布的数据表明,9月新屋开工年化总数为65.8万户,大幅好于预期值59.0万及前值57.2万;9月新屋开工年化环比增长15%,好于前期下跌值7.0%,为2010年4月来最大增幅。分地区看,西部地区新屋开工数增长18.1%;南部地区增长15.7%;东北部地区增长12.7%;中西部地区增长9.3%。所有地区9月新屋开工均实现快速增长。

总之,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出现不少亮点,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美国经济数据仍然是多空交织,复杂多变的,目前没有恶化的迹象,同时也没有明显的走强信号,仍然维持缓慢复苏。

另外,受到能源与食品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美国PPI、CPI均创出近几年来的新高。

因此,从美国近期经济数据来看,推出QE3还不具备充分条件。

伯南克的弹药库

如果近期美联储不会推出QE3,那么伯南克的弹药库中还有什么替代选择?

一是降低超额准备金率,即降低甚至取消美联储目前要支付的0.2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使得金融机构减少超额准备金,导致更多资金从金融体系投入到实体经济。目前0.25%的利率要高于短期国债收益率,银行没有购买短期债券的动力,同时由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忧,银行的惜贷现象严重,银行宁愿保持现金头寸获得稳定的收益,不愿对实体经济进行信贷,导致流动性降低。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增强银行放贷动力。

二是使用利率政策执行期限指引工具。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就把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历史低位。对于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还将延续多久,美联储往往采用将延续一段时间的模糊说法。由于经济复苏势头不容乐观,美联储今年8月9日宣布把超低联邦基金利率至少维持到2013年中期,这是美联储近年来第一次明确向市场提供利 2 率政策执行期限指引,力图通过更明确的政策预期来压低中长期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可考虑为中、长期利率设限。比如在一定期限内,把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限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下,如果国债收益率超过限定值,则进行市场干预,以此坚定市场对政府信任度,打压中长期利率,促进经济增长。

三是将货币政策与具体经济目标相结合。尽管美联储8月份声称要将低利率政策保持到2013年,但市场对此仍然充满疑惑,因为对美联储的利率调整政策不清楚。如果将利率调整政策与具体经济目标相结合,比如通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则政府的口头表述政策将更加具有可信度。

总之,尽管市场上渴望美国QE3早日出台,但这在11月初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上或将仍然悬而不发。

机会不多 最后的救赎?

2011年09月30日06:41期货日报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姚远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商品市场大幅下挫,缘于欧债危机再次升温,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忧虑增加。

9月份是欧债危机加剧的风暴期,恶化迹象愈发明显。希腊债务违约将难以避免,欧洲大国债务风险加剧,尤其是欧洲银行业酝酿巨大危机。欧洲政府如果救助不力,危机或将全面爆发。

希腊债务违约难以避免

希腊债务危机自爆发以来,一直成为悬在欧洲上空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而且危机愈演愈烈,市场恐慌异常,对希腊债务违约的前景非常悲观。9月23日,希腊1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35.7%,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3.6%。希腊5年期国债信用违约互换(cds)报价则飙升至3600基点。根据这一cds价格计算,希腊国债在5年内违约的概率超过98%,表明市场确认希腊债务会出现违约。

希腊政府及欧洲央行官员此前坚决否认希腊主权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但如今口风明显松动。而且,欧元区内部对不惜代价救助希腊的计划分歧加大。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勒斯勒尔近日表示,为了稳定欧元,在危急情况下不排除让希腊有序破产,这也是德国官方首次公开讨论希腊破产的可能性。这无疑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情绪。

希腊债务危机的演变为墨菲定律做了最好的诠释,发展路径走向最糟糕的方向,超乎大多数人的预料。7月21日,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希腊达成一项新援助协议,计划向希腊提供总额为1090亿欧元的救助贷款,利率由之前的 4.5%下调到3.5%,最长还款期限为30年。如果实施该援助协议,援助贷款足够希腊政府用到2014年(2012至2014年需偿还债务总额为1208亿欧元)。但为何债务状况会越来越糟糕?

首先,希腊政府削减赤字难以达成目标,这将拖延援助计划的实施。根据该计划,希腊政府今年需要将赤字控制在gdp的7.5%之下,以换取援助款项的发放。但希腊政府预计,今年经济萎缩将超过5%,远高于此前欧盟委员会预计的3.8%。希腊今年前8个月的预算赤字由去年的148亿欧元升至181亿欧元,同比大幅增长22%。显然,希腊政府将无法完成此前预定的赤字削减目标,从而无法满足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的条件。

其次,引入私人参与部分实质上允许债务选择性违约。在私营部门是否要参与对希腊的救助问题上,欧元区成员国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法国总统萨科和欧洲央行反对私营部门参与,认为这会导致市场恐慌,但由于德国的强力推动,最终通过了这一协议。根据该协议,私营 3 部门将在“自愿”基础上参与到希腊新救助方案中,未来3年私营部门的净出资额为370亿欧元(约合533亿美元)。关键问题在于,私人投资者将在“自愿”的基础上,损失其债券面值的21%,作为对希腊政府的债务减免。这其实是一种违约行为,至少是“选择性违约”。虽然欧盟领导人极力声称这项私人参与计划仅适用于希腊债务,但它仍然对市场情绪构成了严重打击。

最后,第一轮贷款中第六笔80亿欧元的贷款迟迟没有到位。由于希腊财政赤字削减力度不够,欧盟、imf和欧洲央行延迟发放本应在9月到位的贷款,将第六笔援助贷款的评估推迟至10月初,而此前希腊政府表示财政只能维持至10月份。这无疑引发市场恐慌。

为了尽快获得第六笔救助金,希腊政府随后公布了更为严厉的财政紧缩方案。即使希腊获得这笔救助金,也无非是帮助希腊的债务危机再拖延一段时间,在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前提下,希腊政府入不敷出的局面难以改变,违约将不可避免。

欧洲大国债务风险加剧

在希腊债务违约风险增加之时,欧元区核心国家的债务风险也越来越大。

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仍然是关注的焦点。9月19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宣布,将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从a+降至a,前景展望维持负面。理由是该国经济增长疲软,政局不稳,应对欧元区危机难度加大。此外,外部需求进一步疲软,政府财政紧缩措施以及融资压力上升,意大利经济增速可能低于预期。而意大利在被下调评级后,宣布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1%下调至0.7%,并将2012年增长预期从1.3%下调至1%或以下。经济前景堪忧,加上债务危机的持续影响,意大利的主权信用评级或有再次被下调的可能。

目前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元区大国或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即面对巨大的债务负担率及赤字率,政府开始进行财政紧缩,导致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下降,财务状况恶化,进而主权债务评级被下调,政府推动新一轮的财政紧缩,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其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经济恢复增长动力,改善财务状况。

不过,最新的经济数据令人失望。欧元区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1.7%,均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尤其是第二季度德国的经济增速为0.1%,法国增速甚至为零,说明欧元区经济增长引擎失去增长动力。

此外,系列经济领先指标表明欧元区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市场调查机构markit 9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至近两年低位48.4;9月服务业pmi降至49.1,为2009年8月以来首次跌破50的荣枯分水岭。德国9月制造业pmi由50.9跌至50.0,法国由49.1跌至47.3。经济增长乏力无疑将增加欧元区各国陷入恶性循环的概率,欧元区核心国家也难以幸免。

市场对欧元区核心国家的债务风险已经高度警惕。9月22日,意大利国债5年期cds达到538.1,西班牙为436.9,法国为202.5,德国为106.0。

可以看出,意大利国债风险已经突破cds的警戒值500,此前希腊和爱尔兰均是cds达到500,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外部援助。而且其他国家债券的风险也在升高,德国债券cds通常在50以下,目前已经突破100。另外,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化情况来看,22日意大利国债收益率达到5.66%,西班牙国债收益率为5.29%,直逼前期高位,说明国债市场抛售压力加大。

欧洲银行业危机重重

欧债危机不仅由边缘国家延伸至核心国家,而且正逐步传导至银行业。如果银行业爆发危机,欧洲经济将急速下滑,世界经济难免陷入二次衰退。而欧洲银行业危机重重,成为近期金融市场恐慌的主要原因。

希腊银行业已经遭受到巨大冲击。穆迪9月23日将希腊8家银行的评级下调两档,因为这些银行可能因持有的希腊国债而蒙受损失。穆迪警告称,希腊政府的偿债能力面临巨 4 大挑战,债务置换造成的减值将使直接持有希腊国债的银行面临资本严重缩水的风险。而且,随着希腊持续出现经济衰退,希腊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将进一步增长。市场对希腊银行脆弱的流动性以及融资状况更加担忧,导致银行业遭遇提款潮。

而欧元区核心国家银行也不能幸免于难。9月14日,穆迪宣布将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长期债务和存款评级下调一级,从aa1下调至aa2,同时将法国兴业银行长期债务评级降至aa3,前景为负面。至于法国最大的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穆迪表示暂时维持其aa2评级,但继续将其列入可能下调评级的观察名单。由于法国银行在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持有较大风险敞口,同时面临融资及流动性困境,致使评级遭受下调。

欧洲银行业目前暴露的问题或许仍然只是冰山之一角。一是面临降级压力的银行将不断增加。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希腊国债总量的96%被欧洲银行体系持有,德国银行持有希腊国债最多,达157亿欧元;法国持有104亿欧元。如果算上欧猪五国,债务总量将达到3万亿欧元,各国银行持有的敞口风险不言而喻,因此后期会有更多银行被降级。二是目前欧洲的会计制度掩盖了银行业的风险。尽管希腊短期债券的价格跌至希腊破产状况的水平,但是欧洲会计规定,只要希腊没有正式破产,银行不用将希腊债券归为损失,所以欧洲银行业的资产状况存在严重水分。

此外,欧洲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变得更加糟糕,市场流动匀涨鹘粽拧R幸芽枷蚺分扪胄薪枞虢艏贝睿懒⒁餐ü醣一セ恍橄蚺分扪胄刑峁┝鞫式穑分扪胄泻兔懒⒅涞淖式鹜捶从吵隽鞫匝沽徊郊哟蟮淖纯觥P矶喾从沉鞫缘闹副暧≈ち苏庖坏恪@纾瑃ed利差在9月持续保持在30基点以上,同时欧元ois利差在9月26日达到87.6个基点,说明欧元区金融机构之间惜贷现象严重,美元资金趋于紧张,市场流动性降低。

欧洲的救赎机会不多

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之初,许多人想不到在欧元区中gdp占比只有2.4%的希腊,最终会动摇欧元区存在的基石。复杂的政治博弈、低效的决策机制,使得欧洲援助计划总是出台迟缓,在事件变得难以收拾之际才不得不出手,结果不能有效阻止恐慌的传播,危机越来越严重,只能出台新的应对措施。

这样的故事不断重演,如同一出冗长的肥皂剧,但如果欧洲这次应对措施不及时得力,今后可能没有继续上演肥皂剧的机会。欧债危机不断在深化,核心国家及银行业的危机开始显现,金融市场恐慌加剧,消费和投资信心下滑,实体经济遭受巨大冲击,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欧洲或许只有最后的救赎机会。

近期,欧洲政府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尤其是加大市场流动性。比如,欧洲央行15日表示,该行已决定与美联储、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协同执行三次美元流动性注资操作,期限为三个月,整个招标活动将持续到年底。21日,欧洲央行表示,从明年开始,由信用机构发行的不在受监管市场交易的债务工具,将被纳入欧洲央行合格抵押品范围。这表明欧洲决策机构对流动性趋紧高度关注。但目前的措施仍然不能缓解对债务危机的担忧,短期而言,应加快援助希腊,防止恐慌扩散,同时扩大欧洲金融稳定机制规模。

目前缓解欧债危机的最佳时日或许不多。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的欧债偿还规模较大,而且欧元区经济增速开始明显下滑,市场信心极度脆弱,现在是欧债全面爆发的高风险期。近期尤其要关注10月上旬的欧元集团会议和欧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如果不能及时援助希腊,不能及时出台积极的刺激性政策,欧洲将死。姚远:衰退还是恐慌

2011年09月01日07:32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姚远

:

在欧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呈加快之势。美国商务部8月26公布,美国第二季度GDP年化环比增速由1.3%调整至1.0%,连续两个季度增速明显下滑。同时,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2%,为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最低水平。近期世界经济数据表现低迷,投资者信心大为悲观,市场对世界经济衰退的担忧日益加剧。不过,仔细分析欧债危机,将其与2008年金融危机进行比较,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可能性较低。

美债经过上限上调及评级下调**,近期收益率走低,表明美债仍是国际投资者购买国债的首选。欧债与美债相比,情况更加糟糕,成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的最大风险。不过,欧债危机并非没有应对之策,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短期全面崩盘风险,逐步解决危机。解决的办法可分为上策、中策和下策。

上策是发行欧元债券。其实质是以信用较好的国家作为担保发行债券,信用较好的国家对信用较差的国家提供信用担保。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欧洲国家因债务危机承担的巨大融资风险,减小市场施加的巨大压力。为了避免信用较差国家的搭便车行为,应该成立独立的委员会对欧元区国家发行规模上限进行设定与监督,其基本原则是债务发行额度越多,委员会对其施加的条件就越严苛。所以这种制度实际上将欧元区松散的财政政策变为统一的财政政策,实现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统一,从长远消除欧元区运作机制的缺陷。

中策是提高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规模。2010年上半年,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其中,4400亿欧元的资金由欧元区成员国提供担保的EFSF筹集。目前,希腊两次申请了2200亿欧元的援助基金,爱尔兰也申请了近1000亿欧元的援助基金、葡萄牙申请了800多亿欧元的援助基金,剩下不到4000亿欧元的援助资金。如果欧元区核心国家意大利与西班牙需要资金,EFSF的资金或难以支撑。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债务总额已高达1.9万亿欧元,这几乎是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债务总和的两倍多。一旦意大利难以从市场融资,EFSF能提供的援助力量有限,因此增长EFSF规模势在必行。

下策是欧洲央行直接购买“欧猪五国”国债。这与美国通过财政部发行债券,让央行买单的做法在本质上一致。这种情况下,无论债务负担规模如何,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解决短期危机。欧洲央行确实如此操作,央行8月上旬大规模购买“欧猪五国”国债,总额达220亿欧元(约合320亿美元)。此前,央行从2010年5月开始购买“欧猪五国”国债,以稳定债券市场稳定。截至8月20日,欧洲央行斥资购买欧猪五国国债累计达960亿欧元(约合1396亿美元)。

不过,考虑到上述措施的现实性与政治性,下策是最易实现的,中策次之,上策最难实现。无论上策还是中策,都将损害德国、法国的既得利益,推行难度不小,尤其是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不会一蹴而就,难以解决短期问题。对于欧洲央行直接购买“欧猪五国”国债的措施,德国也持反对态度,认为其违反欧洲央行保持独立的规定。不过,欧元区规定的可信度并不高。当年欧元区成立时有三大要求:一是各国财政赤字预算不超过GDP的3%;二是如果一个国家出现财政危机,其他国家不会出手相救;三是欧洲央行决不买进有困难国家的政府债券。如今看来,没有遵循上述任何一条规定。

总之,我们认为欧债危机仍有办法逐渐解决,出现短期全面爆发的概率较低。欧债危机可能会脉冲式影响金融市场,但不会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危机。欧元区未来会呈现三种发展可能:一是整个欧盟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努力,帮助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走出危机;二是把发生危机的主要国家逐出欧元区,或者通过严格条件使这些国家主动退出欧元区; 6 三是欧元区解体。我们认为个别问题国家最终脱离欧元区的可能较大。无论是何种发展路径,欧元区都面临巨大的风险,而且必须坚持缩减财政支出的政策。因此欧元区未来将长期保持低速增长,或将同日本一样,面临失落的十年。

经济周期运行阶段不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面基本呈现协同性,表现为明显的世界经济周期。按照从低点到低点测度经济周期的惯例,世界经济波动可清晰地分出3个完整的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在7—10年,是典型的朱格拉周期。

经济周期主要划分为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基钦周期是短周期,长度为3—4年,驱动因素是库存调整;朱格拉周期长度为7—10年,驱动因素是资本性支出波动;库兹涅茨周期长度为17—20年,驱动因素是房地产建造活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60年左右的长周期,驱动因素是科技革命,其作用不再显著。

世界经济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不同于2008年。世界经济在2007年达到本轮经济周期增长的高点,至2008年,世界经济开始了库存调整、资本支出调整及房地产建造调整。在各种中、短周期共振作用下,世界经济快速衰退。而目前欧债危机所处的经济周期,主导因素是库存周期发生作用,通常会出现低速增长,而不会演变成为经济衰退。而且这种调整通常持续6—9个月,根据OECD领先指标及PMI指标综合判断,本轮库存周期的调整时间自2011年4月开始,预计本轮库存调整在2011年第四季度结束。

去杠杆化过程不同

欧债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去杠杆化的过程不同。2008年的危机是以私人部门去杠杆化为主,而目前的危机是以政府部门去杠杆化为主,两者存在显著的区别。2008年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是一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是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增加,政府债务不断积累,面临无法偿还的危机。

危机处理中,私人部门去杠杆化的过程无法控制,一旦次级贷及其衍生产品面临变现风险,抛售压力如同海啸冲击,去杠杆化的过程导致流动性急剧萎缩。而政府部门去杠杆化的过程,会有“刹车”机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缓解市场恐慌。尤其是对于一个以本币债务为主的政府,解决之道在于大量印钞票,实行债务货币化,比如美国即是如此。欧债的严重性在于“欧猪五国”没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必须通过欧洲央行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不过,政府部门去杠杆化的过程是可控的、渐进的,这与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完全不同。

当然,政府通过债务货币化也必然要付出代价。尽管这种方式可以缓解短期的困境,但从长远角度,将背上沉重的包袱,不得不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收,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总而言之,去杠杆化的过程不同,决定了欧债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将小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过,由于市场恐慌放大了欧债危机的冲击,预计2011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下滑较大,第四季度则触底企稳。

政府更加积极应对

标普下调美债评级之后,市场开始出现恐慌,同时也引起各国政府对经济下滑的高度重视。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危机之后多次表示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在8月已经连续四次表态。奥巴马11日表示,政府将持续推出新的经济提议以帮助促进就业;15日表示将推出多项经济支持计划,如重新将工资税削减两个百分点、重新启动延长失业救济金计划、批准自由贸易协议等措施;17日要求国会通过新一轮的长期预算削减计划,同时批准更多的短期支出;30日表示,将于9月初公布一项旨在刺激就业增长的计划,其部分措施是通过整修基础设施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美联储也积极应对,10日声明维持基准利率0—0.25%不变,并首次承诺维持低利率至2013年中,而QE3也呼之欲出。

在法国国债面临下调等级风险之后,法国总统萨科齐10日立即中断度假召开紧急会议。法国总理菲永24日公布一系列措施,2011和2012年将节省120亿欧元支出,旨在改善财政收支结构。而在欧洲债务危机风险剧增之时,欧洲央行7日立即表示,将购买意大利及西班牙国债,以避免债务危机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

其他各国政府也对经济下行风险高度关注。尽管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并无新意,推出措施的效果不明显,各种政策的效用递减,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政策陷入困境,货币政策的中性化愈加明显,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方。但是政府的积极应对,将提振市场信心,阻止危机扩散,避免经济出现大幅下滑,有利于经济内生增长力量的恢复。政府的应对之策或许无法阻止经济下滑,但短期内减小了经济波动。

篇3:以管理经济学视角浅析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立法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立法现状

(一)黑龙江煤炭城市循环经济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其中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煤炭储量占全省矿产资源90%以上,年原煤产量均超过1000万吨,并且拥有石墨、硅线石等20余种资源,石墨矿储量和品位居亚洲之首,硅线石矿储量和品位居全国前列。然而,经过多年的矿业资源开发,给这些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矿渣、废水、积尘等,给矿区周围的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危害,也破坏了景观及植被。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扭转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先后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同时也在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颁布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过去“末端治理”的思想束缚,环境立法一直未能明确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此,我国又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可再生能源法,来填补循环经济立法上存在的漏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九届全国人人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清洁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清洁生产主要是微观领域的调控,注重的是单个企业和生产过程的污染预防,属于源头污染削减,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一条明确指出,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而循环经济强调将污染物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强调产品的生命周期和资源的循环使用。

《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其他单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并不意味着我们己经具备了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加之我国立法一直沿用“宜粗不宜细”原则,环境保护法中的许多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无法起到真正的法律保护作用。

二、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现状

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和法律制度已基本成熟,对其进行分析得到的启示,可以帮助我国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可分两类。一是循环经济型,如德国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系统纳入循环经济中,属于经济法。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其相关立法体系可以分为法律、条例和指南。德国1972年制定实施了《废弃物处理法》,于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强调避兔废弃物的产生,反映了环境立法观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作为义务予以规定。1992年,又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了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旧车。1994年,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并于1998年进行了修改,规定了废弃物的处置和循环利用。二是污染预防型,美国是污染预防型循环经济立法的代表。1969年,美国出台了《国家环境政策》,将对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由治理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可以称之为环境保护的根本法。1976年,在对《固体废弃物处置法》修改的基础上,美国又颁布了《资源保护和回收法》,主要内容包括鼓励工艺革新、物资回收,正确的再循环处理和利用,把废物的产生和土地的处理减至最低程度。美国将清洁生产纳入污染预防的法律范畴,属于环境法。

三、对完善我国资源循环经济立法的建议

(一)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1. 在宪法上明确规定循环经济的内容,保证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建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据可依。

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确立其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基本法的地位,删掉与循环经济不符的章节和条款;规定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目的、原则和调整对象等内容,把《循环经济法》的审议尽快提到日程上,与《环境保护法》一起构成循环经济基本法;加强循环经济专项法律法规的立法,修改和完善现行法的具体规定,填补存在的立法空白;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的专门条例和部门行政规章。

2. 将《清洁生产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

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等进一步修改完善,综合规定生产、消费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内容。与之相协调的,还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各种专项法律,如《家用电器回收法》、《垃圾处置法》、《包装物回收处置法》等。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地方性的法律法规。

(二)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完善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指环境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准确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则是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面对传统型经济带来的严重污染、资源枯竭等负面影响,要求我们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立法的主要目的,指导整个过程。

(三)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立法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核心是为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如何选择,应该从国情出发,慎重考虑。目前,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经济模式之中,污染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应该将污染防治型和经济循环型模式相结合,优先考虑如何规范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行为,当确实没有办法避免这些物质的产生时,再考虑如何将其循环利用。可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符合国情的立法模式的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四)加强环境监管行政执法

良好的行政执法是我国切实发挥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效用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密切配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执法人员要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严格执法。我们可以在制度上对其加强规范:(1)建立环境执法监管网络,有利于对监管队伍的统一管理、调配和考核,使监管机构执法规范化、程序化;(2)建立执法责任制,使行政执法法制化,保障了严格执法。

(五)完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

循环经济的推行,势必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必然要求强制性的手段来保证其正常的发展,其中环境税就是颇为有效和必要的方式。但是目前为止,我国仍以资源收费和污染收费代替环境税。这种简单的收费是不合理的,而且在操作中往往不公平,存在税率过低、税档差距过小、征税狭窄等问题。鉴于此,应该对环境税进行调整。

(六)完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法律的制定必须要有完善的责任制度,否则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而目前我国环境法律责任就处于这样的窘境,各种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对于企业的清洁生产义务和违反应承担的责任并不匹配。在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要明确环境主体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生产企业,还要包括环境监管部门和消费群体,同时加大处罚的方式和力度,改变过去只点名不惩戒的做法。最为重要的是在环境损害中应该缩小免责事由的范围,扩大无过错责任范围,减少第二方责任和过失责任的规定,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法律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篇4:以管理经济学视角浅析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发展;经济效益;途径方法

企业作为盈利性的社会组织,他经营的目的是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化收益。在生产和运营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会对国家社会经济的总增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大小要由企业的大小和性质所决定。然而直接影響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包含分配、成本、投资等方面的管理,它可以很好的将企业生存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展现出来,并可以有效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提升经济效益,推进企业的稳定前行。下文将针对在财务管理视角下的一些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出有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以为企业提供一些帮助。

1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是为企业提高资金使用率,并能通过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将经济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在发展到某一水平后,可以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水平,将生产运营成本在合理有效分析的前提下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果进行评估和规划。财务管理主要作用在企业资金的筹集,通过对各项筹资模式下的资金成本分析选择,以达到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除此之外,增强财务管理还能提高企业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能使资源有效的实现使用价值,规避资源的浪费、闲置现象,还可以将资金通过分析进行合理投放,降低资金的支出浪费现象,从而有效使用各项资金,并且财务管理能对各项收人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合理地解决国家、企业、个人相关的利益关联等,这些都能让企业在社会经济改革体制下运营自如,畅通无阻。稳定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能促进企业更长远更稳定的发展下去,因此企业的经营,必须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参考国内外各种优良的管理体系来改进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并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逐步修改,逐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包含:第一,风险与盈利能力必须要基本平衡;第二,依据时间长短和收益效益来决定资金的使用;第三,是保证企业长短期的资产与借款比例相适应。通过科学的管理原则,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各项经济效益。

2 分析现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对策

2.1 改进管理体系,完善管理理念

资金的匮乏是致使某些企业发展路上困难重重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这些企业资金总量不充足,而是企业不合理的资金管理,致使企业沦入资金的恶性循环中。

某些企业私自设立预算以作为的资金,造成企业资金无法正常周转。除了这些以外,部分企业只注重产品的销售量,不关注收账和资金回收相关的问题,并且没有科学的收账措施,就造成很多的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最终导致企业资金匮乏的状态。

在以往的认识中,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常被企业当成会计工作来对待,并未充分的了解并分清两者之间的真正关系。现今的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慢慢的代替了以往企业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已经变成了企业新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在财务管理理念和体系上持续的进行创新,不断的进行完善,以从传统财务管理的局限性跳出来,进而合理的使用企业运营资金,增强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增强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除此之外,要在加大财务管理的力度,从财务的运行、财务的分析、财务的控制方面去实施。并依据企业的长远目标、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规划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创建有效的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财务方面水平。

以往企业常常将财务管理工作简单的看成企业会计工作,并没有充分弄清二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当前,企业财务管理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生产管理,发展成为企业新的管理核心。所以企业要不断地创新与完善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从而有效促进企业运营资金的合理利用,加强员工的管理理念,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在财务运行分析控制等方面也要加强管理力度。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规划,要创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2 注重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关键,它不光是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的策略,市场经济下,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运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影响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比较浅薄,在记账、算账及财务报表创建上态度不端正,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者造成了误导。还有另一种状况是,财务报表正确的将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反映出来了,但是仍被管理经营者忽略。

2.3 使用科学的投资策略

部分企业在注重项目资金投入充分性上,往往忽视了对投资前的风险与收益平衡的评估,并且忽视了相关政策的施行和企业财务实际情况的评估。在投资后又不注重项目管理和控制,从而加大了投资风险。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逐步增强,企业该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呢?这是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故,企业要使用科学的投资策略,在达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并且企业必须进行投资评估,将各种隐藏的风险挖掘出来,进而制定更有效的投资策略,将危害规避掉,将有利于盈利的通过策略来实现盈利的最大化,进而提升投资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财务视角下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必须要增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并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用科学的投资策略进行投资,与此同时,注重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有志.探析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北方经贸,2013(12).

[2]师永平.浅议如何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经济效益[J].商场现代化,2011(17).

篇5: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内容,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最为普遍.通过运用一些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人力资源规划分析、平等就业机会原则与效益最优、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效益、薪酬与激励机制.研究其中的经济学内涵,寻找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应重视的问题,并且从经济学角度提出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策略.

作 者:富英俊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F270.7关键词:经济学 管理学 人力资源

篇6:以管理经济学视角浅析

“丰年伤农”这是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景,农民却因为农产品的销价低或者无适销市场而苦恼。时至今日,仍然会从新闻上看到诸如“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报道。

计划经济管理学中的弹性理论和均衡理论可用来解释“丰年伤农”。弹性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

大多数农产品通常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当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量增加但均衡价格下降,且价格下降幅度远大于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致使因价格下降造成的收益减少远大于因销量增加而带来的收益增加,使农民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考虑时间因素,采用“蛛网模型”进一步解释,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来摸清“丰年伤农”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蛛网模型”的前提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上一期的价格成为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进而成为生产者预期收益下的产量决策依据。

结合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生产趋同、小规模经营及上市时间相对集中性等特点来看,属于“发散型蛛网”。即当上一期价格较高时,农民会增加下一期的产量以增加预期收入,造成下一期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受损;理性地在下下期减产,结果引起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又会使生产规模扩大,跌入下一次价格下跌的怪圈,形成“种什么,什么跌;不种什么,什么涨”的尴尬局面。

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必要但需求相对稳定、风险大但回报低、易变质等特点。结合以上三大特点具体分析,造成“丰年伤农”的原因如下:

一、产销信息不对称,个体农户“随大流”

农户生产农产品面临的风险较大,如农药化肥涨价风险,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洪灾、旱灾、虫灾等自然风险。同时农产品市场供需矛盾转化快,价格波动难以预测。

而我国农户居住分散、分布范围广,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农业部门为主,其他涉农部门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但是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因此农户无法对行情做出准确判断,加上农户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了解和把握全局信息的动力和欲望,使他们在生产行为的选择上习惯按部就班,随大流,不善于捕捉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与销售的信息,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产品价格上涨,销售顺利时,作为个体的农户的理性选择便会选择来年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一旦多数的农户对此做出同样理性的选择时,便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供给总量增加,价格必然面临下跌的趋势。

二、农产品市场集中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在我国,农产品基本都是由一家一户式的`传统小农经济生产,农户零星分散、生产规模小、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同质性较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农产品市场近乎是完全竞争市场,根据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的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每一个单个的生产者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单个生产者的供给量变化难以影响整个市场的均衡价格。

个体农户既不能形成统一的品牌和技术标准,共享集中储藏、运输和销售的低成本优势;也不能在讨价还价中发出强有力的议价声音。在信息交换方面,单个农户难以向有关机构反映现状,相关机构也很难了解农户的真正处境,因此难以制定针对小农户的对口扶持政策,农户也很难从中享受到优惠。

三、生产投入相对于收入水平高,政府相关政策的不健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户的生产投入变大,相对于收入水平太高。同时面临较多的风险,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给农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农户的投保意识不强,通过权衡成本较高的保险支出与增长并不太多的收入,他们大多只能选择与风险博弈,低投保或不投保。

在市场化的风险保障缺失后,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应完善的公共风险管理政策,也没有利用及时引导农户生产,制止跟风行为。由于相关的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不到位,使得农户面临风险后,致贫返贫的程度更加严重。

解决“丰年伤农”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行规模化经营

改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经济,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等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比如说,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把原来属于每个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与经营。出租土地的农户就在农场就业,这样既可以收到租金又可以领取工资,既规避了自己耕作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同时又不用担心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

(二)发挥农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给农户带来了新的商机,我国各地农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各不相同,农副产品的品种也有很大差异,发挥差异化生产的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实现“多赢”。

(三)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需求弹性

农副产品与原粮相比,其弹性要高得多。鉴于农副产品保鲜期短、易变质的特点,必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需求弹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当然这是需要政府、农户、技术人员多方配合,保证加工的农产品为市场所需。

(四)积极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扩展销售平台

上一篇:好的爱情句子摘抄下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_痛苦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