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籍同行作文

2024-04-10

与书籍同行作文(共15篇)

篇1:与书籍同行作文

我的世界很小,只有我和书籍。我的世界很大,我在书海中畅游。

――题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小我就坚信,拿出玩的时间,读一本好书,长大后就不会吃亏。我喜欢坐在窗边读书,累了,眺望一下远方,寻找迷失的心情。

古人总是十分浪漫。你看,那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风流才子的飘飘衣带;宋时的雨淋湿了多少绝世佳人的层层裙摆;那金秋的菊,吸扰了多少隐士的悠悠情怀,寒冬的梅,触动多少文人的铮铮傲骨。那是从古至今都丢不了的思绪。那是走过了多少岁月的文字,那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立开”。看到那随风摆舞的柳枝贺知章吟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到那白雪皑皑的大地,岑参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大名著经过无数个岁月的洗礼,书香仍留传千古。那师徒四人的品质,无不让人赞叹。那一百零八单好汉,让我们拍手叫好。那聪明的诸葛亮,让外国人都惊叹。那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不得不让人惋惜。

那《伊索寓言》让我们看清人世,那《安徒生童话》让我们做了一个又一个的美梦,那《百万英镑》看出来人世的真理。那《铁流》讲述了红军的铮铮傲骨。那《活着》看清了人世的生死轮回。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那负薪挂角,目不窥园,悬梁刺股……一个一个故事流传千古,我们为何不在书中漫游呢?

动起来吧,书可以让孩童“下笔如有神”,可以让成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漫步在书海中,去了解历史,去创造未来。那么现在,你还不读书吗?

书籍走过了岁月,住进了多少人的心房,生命的十二个春秋里,我的生活里都少不了书的影子。书籍陪伴我成长,一路与书籍同行。

篇2:与书籍同行作文

书是打开文学殿堂的金钥匙,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说话。比如《雷锋日记》让我明白了:即使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也要默默的奉献,这是人生的最高意义;《鲁宾逊漂流记》让我明白:一个人身处险境,他可以做到平常做不到的事,造就生命的奇迹;而《老人与海“>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又使我对他不屈服于风暴,勇于抗争的精神肃然起敬……还有许多的书,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书又是伴我走入理科的伙伴,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写作业,忽然一道奥数题把我难住了。我便先跳过,先做别的题目。一会儿,所有作业都写完了,我这才打起了堡垒“攻坚战”。但久攻不下,我十分急躁,面红耳赤,随手拿起一本奥数书翻起来。但我却无心看翻得很快,书页哗哗啦啦响,忽然一页折住了,我便又翻回去将它抹平。随眼一看,咦,这两道题类型一样啊!于是我仔细看题解,很快答案出来了。

书籍是我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有一次,还是在四五年级时,我得到一本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你会说这有什么稀罕的,告诉你,它是古文原版。平时读的白话文版删减了很多读着不过瘾,怎能比得上它。正当我捧着大厚书快钻进去时,妈妈喊我:“没酱油了,你去买点来!”我只得一手拿钱一手拿书,穿拖鞋下楼去了。到了小卖部,阿姨问我要买什么,我一时忘了,记得好像是醋,于是就买了瓶醋。到了家,妈妈一看捧腹大笑,说:“酱油和醋一样吗?”我只顾看书:“嗯,一样吧。”妈妈打趣道:“你这小书虫,喜欢精神食粮,可不能只吃它,不能挑食哦!”

篇3:让作文与快乐同行

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写作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敢想,并鼓励学生多想,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力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纵横驰骋,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就能把话说活,描写就能生动形象,绘声绘色。

例如:在写动物、植物时,就可以发挥想象,可以把动物看作是人一样,让它会说人话,而且还有精明的头脑,能做许多人都不能做的事情。写植物时,可以想象它的来历,也可以想象它有多么的厉害,可以为人类治病,也可以成为障碍物,让动物在它面前都无可奈何。只要学生敢想,就一定会有东西可写。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写动物的文章,我问学生想写什么,有一位学生说要写黄色的咖啡猫,还有同学说要写正义的、反面的咖啡猫。我鼓励他们去写,然后交上来之后,我看了孩子们的作文,有一位孩子写的是童话式的作文,写得特别精彩。在他的故事中,讲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奶奶,养了一只黄色咖啡猫,这是一只神通广大,爱做好事的猫,它在这个村子里抓了很多小偷,从此小偷再也不敢来了,很有童趣。有时我在教学中,还会布置一些展望未来的作文题目,如《我要登上月球》、《二十年后的我》…… 写作文时,我要求他们把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都写下来,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让学生真心爱上写作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同,在指导写作时,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就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不要牢牢束缚住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就乐意写。要想让学生真心地爱上写作,让学生露出笑脸,就要让学生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来写。因此,我在作文教学时,会给出几个题目让他们自由选择。例如:地上有一块西瓜皮,我给出几个题目:(1)你为什么踩我,(2)假如,(3)一次大扫除,(4)西瓜皮的诉说,(5)我的家在哪儿……此外他们还可以自己命题。我给了那么多题目,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写起来也特别有劲。

但是由于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不同,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有的孩子交得早,有的孩子却要很久才能写好。对于这种情况,我就放宽时间,让写得快的先交,而写得慢的,可以迟点交。对于先交的孩子,我会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去阅读,去积累更多宝贵的写作资料。而作文写起来有困难的孩子,我会从旁指导,让他们可以借助资料,然后去修改自己的作文,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如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我会建议他重新构思,重新再来一次,这样反复的训练,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会慢慢的有所提升。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在写作时,因为没有活动,没有素材,所以孩子们总觉得无话可说。那么如果我们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开展读报活动,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好句好段;开展讲故事活动,让孩子们挖掘身边的素材,可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人物,用他们来编一编故事。如果写得好的,可以让孩子们走到台前来读一读自己的故事,老师也可以把他们写的故事贴在教室,供所有孩子们欣赏。所以说,我们若能根据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就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章的质量。

四、让学生做个有心之人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等。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他们有了疑问,就会有想写的欲望,这样再让他们去写,就没那么难了。

在写作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自己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在必要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教师作文的批改方式也很重要,批改方式要新颖,才能保持并加强学生的作文兴趣。而讲评作文时,也要以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写作成绩,哪怕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都要充分肯定,在肯定的同时,还要细致评点,使学生可以摸到布局谋篇的路子,表情达意的方式,鼓励他们要敢于创新。

篇4:让作文与生活同行

关键词:作文实践生活历练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说写作离不开交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生活”指的是学生所经历、了解的方方面面内容,它既包括学生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等直接的内容,也包括学生亲耳听到的、从其他信息媒体中获得的间接的内容。那么该如何把生活和作文引导到一块儿呢?

一、在现实生活中历练

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教学一直强调:“要在实用方面下工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东西”。这也就是他认为的“写东西都要有所为”。据此我们引导学生做过如下尝试:一是写解说词。让学生为自己的教室,为自己设计的板报,为多功能演播厅、为花园、塑胶操场等写解说词,并进行解说训练,这样既锻炼了笔头,也训练了口头。二是写广告语。校园里的草坪和花坛经常遭到个别学生的破坏,于是我们引导学生编写“公益广告”,要求文字简练醒目,具有教育警示性,我们把最优秀的广告语制成“警示牌”。与此同时,我们把学生的目光由校内引向社会,我们还瞄准市内知名企业的名牌产品,主动上门,为他们写广告词。我们学生先后为驰名商标“森达”皮鞋,“江苏人”酒厂写过广告词。有的广告语还被企业印在产品的包装纸上。三是写说明书。校园内每学期都要栽上大批的花草树木,为了使全校同学了解这些植物的属性特征,总务处都要为这些花草制作标识说明,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查阅资料并撰写花草的“说明书”。通过反复修改,我们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说明标牌,还要求在说明书下列出“撰稿和制作”的班级、姓名。这样一篇说明书就是一篇作文,学生乐此不疲。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他们真正地品尝到作文对生活的作用,更体会到生活需要作文,作文应服务于生活。

二、在校园生活中磨炼

校园的生活本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于偏重学生知识的提高,所以学生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只感受到了是题海和分数,而忽略了金色少年的梦幻生活,就像传说中的那个骑马找马的人。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如校报、校广播站等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打开感官去校园中寻找美、感受美。笔者在学校里主编校报《丰之韵》针对学生的作文现状就设立一版为“麋鹿文学社”专版,每期大量刊用一些优秀的习作并把一些上佳之作推荐到如《语文周报》《作文周报》《中学生之友》等报纸杂志。除此以外,在每期校报笔者还设立了漂流瓶、感恩箴言等小栏目,然后向全校征集,这样使得每位同学都有一种创作的成就感,以期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另外在校园里开展各色各样的活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才干,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比如在班上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纸折叠扇,有些心灵手巧的学生不但扇子做得精致,而且还发挥特长,在扇面上画出水画、花鸟画、水彩画等,使扇子锦上添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劳动实践中,用自己美好的心灵,灵巧的双手,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创造了七彩的作文素材,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真可谓一举三得。

三、在社会交往中锻炼

交往是运用作文工具的最佳时机,一方面为作文在生活中找到了最佳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为作文提供了用武之地。首先用作文沟通心灵。在生活中,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常常有许多想法,可是很少有一吐为快的机会。有时甚至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语文武器”,用文字在彼此的心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学校修建了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的足球场,可是经常“封场”,学生很少有机会在上面活动,意见很大。教师知道后,并没有找校方交涉,而是点拨学生用一用刚刚学过的“建议书”,于是学生们行动起来,给校长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建议书,问题很快解决。让学生走近英雄模范人物,感触他们的先进业绩和高尚人格;让学生走进乡村,问一问乡情,看一看农作物,摸一摸农具,干一千农活,从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这些实践性较强的活动使得学生的视野开阔了,长了见识。另外借助于现代媒体如电视、网络使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发展,改变过去的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双耳不闻窗外事的教育模式。

篇5:一路与书籍同行作文

一路与书籍同行

时间在飞逝,知识在增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中缺少不了阅读,许多书籍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书籍为我打开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带我畅游世界,领略大自然风光,了解大自然奥秘、它让感受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到了情感。它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慢慢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人。

小时候的我,不爱看书。偶尔拿起书来,往往也是一目十行,对书中的世界我并不是很感兴趣。最初让我对书产生产兴趣是姐姐。姐姐很爱看书,一拿起书就入了迷,从有拼音的连环画到各种类型的名着、小说。她都爱看。书让姐姐着迷,书让姐姐沉醉,书让姐姐显得那么优雅,书让姐姐知识渊博。小时候的我总喜欢缠着姐姐给我和邻居小伙伴们讲故事。姐姐被我们围在中间,她一讲故事,伙伴们都凝神屏息,心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而长舒一口气,有时愤怒得咬牙切齿,有时高兴得欢呼雀跃。每次讲完了,小伙伴们都觉得意犹未尽,总是缠着姐姐要她再多讲一些。伙伴们都很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姐姐,我也为自己有这样的姐姐而骄傲。闲暇时,姐姐也会为给我挑几本书看。可能是那时的我识字不多,所以总觉得书是乏味而无聊的,翻不了几页,我便会扔下书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外面玩。

上小学后,识字量逐渐增多,又受姐姐的影响。我开始试着慢慢地去读书,但坚持不了多久,总是看几页就没了兴趣。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把自己小时候看过的那本《安徒生童年故事》送给了我,我一翻开这本书,便被那个多姿多彩童话世界迷住了,之后我又看了孤儿院里的灰姑娘《长腿叔叔》、扫烟囱的男孩《水孩子》、《绿野仙踪》等等,书开始走进了我的世界,我也渐渐和书交上了朋友。在书中,我认识了很多品质优秀的人物,如:双耳失聪,却在厄运中谱出流传千古交响曲的贝多芬、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保尔柯察金、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的.鲁迅------书,让我明辨是非;书教会了我面对困难时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书,让我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

现在的我,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在空暇时捧上一本书,在膝上摊开,闻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把自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我已经无法离开书这位良师益友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会继续和书相伴而行,让它成为我的精神食粮,用它丰富的知识甘露,浇灌我求知的心田。

一路与书籍同行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苦短,要做的事有许多,然而书籍是一位最好的良师。

“啊”我惨叫一声,今天可真是衰呀,为什么?为什么?每天有这么多的作业,苍天你快来拯救我吧!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我的影子拉的悠长、悠长……

回到家中,把书包往沙发上面一仍,就去上网,正当我玩的精彩的时候。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回家就知道上网,整天不学习,作业也不写,考试就那么点分数,你说你怎么办……””一大推的废话,天天在这里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真的烦死我了,哎……大人就是这样的麻烦。“我心里。我立刻把房门关上,世界终于安静了。

汗!妈妈又在门外面说个不停。过了好一会儿,我听见门外没动静了,我小心翼翼打开房门,在门口扫视了一圈,发现妈妈不在,真是奇怪了,妈妈跑到哪里去了。忽然桌子上面的纸条映入眼帘。”我出去了,要很晚才回来,晚饭我做好了肚子饿了你先吃妈妈“心里好奇怪丫。傍晚,妈妈回来了,手里还拿着几本书,妈妈把它给我说;”你先看看这几本书。“我拿过时就好奇了,妈妈怎么忽然之间就帮我买书。

我带着好奇大约看了那几本书。额额写得不错,特别是那一本《简。爱》生动有形象的描写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然而我从书籍里面了解到,只有大量的阅读作品,才能更加丰富我们的情感,了解历史的文化。

一曲《高山流水》缓缓流淌……虽然我不喜欢写作业,但我喜欢读这些文字,读懂他们内心的灵魂。但是只有写一些作业的方式来看看我们到底了解到了多少,我才在哪里些作业。

一种种文化,一段段历史以书籍的方式在我们面前展示,如果我们不去看它会不会觉的太可惜?

书籍太多,就学无止境。虽然学习苦、累,但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只有你用心感受它,用手来触摸她的灵魂,你会感受到快乐。

篇6:书籍与我同行作文

我生平看的第一本书是《格林童话》,它就想有神奇的魔力一样,让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它,吃饭睡觉都带着它,它像我心中的一块宝。

当我读到小红帽和外婆智杀大灰狼是,我为之欢呼;当我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时,我为之悲痛;当我读到勤劳善良的女孩遇到他的王子时,我为之高兴;当我读到时……

这精彩的故事情节,样样吸引着我,就这样,我的童年如同这番薯一般,流逝了……

渐渐的,我踏入中学的旅途,我迷恋上了《简 爱》,这本书深刻的让我体会到了兼爱对爱的执着,才会有后来的幸福快乐……

当我看到《简爱》一书时,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让我为之动容,简爱有着悲惨的童年,他尝尽了人间的痛苦,长大以后好不容易得到自己的真爱,却在结婚时发现他已婚……

这是多么的悲惨啊,可他却没有放弃,对自己的理想一坚定的意志,这让我为之心动,一个面对这么多挫折的人,却没有被伤害,可见他多么的乐观呀。我欣赏她那份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

在那段时间里,不仅汲取了兼爱的执着,更让我了解到鲁宾孙的机智、冷静。

我迷恋上了《鲁宾孙漂流记》,概述的主人公具有非常王强的生存意识,在孤岛上只身一人的生活了20多年,而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我多么敬佩他呀!我欣赏他的智勇双全,他那善良的胸怀!

当我读到他智救落难的船长时,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好心有好报。索然他最后回到了祖国,但她在孤岛上建立的精神王国,会永远的流传下去,我们回学习他那面对困难不退缩,意志坚强的种种精神。

篇7:与书籍同行作文

小时候,我还不识字时,妈妈便会带回有图片的书给我看,那时我根本就不知书中的奥秘。现在我长大了,懂得知识多了,看得书也多了,书中的奥秘也能渐渐体味出来了,快乐也将由然而生。

有一本书叫《三毛流浪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三毛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唤的心声。他向世界呼唤和平、呼唤公正、呼唤仁慈、呼唤同情、呼唤人道,呼唤文明。

三毛在故事里度过了严寒的冬天,度过了炎热的夏日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有吃、有住、有穿。而三毛呢?什么都没有,他是怎样有这样顽强的毅力,度过这一个个艰苦的日子。我们应该用心去做,用心去想,现在还应该浪费食物,挑吃挑穿吗?我们全世界的儿童都要学习三毛的吃苦耐劳,正直善良,见义勇为,互帮互助的好行为!

读书伴我快乐成长,在我不知水是怎么循环时,《十万个为什么》帮我解疑答惑,在我一个人睡不着时,拿起《格列佛游记》读着读着就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篇8:作文路上, 与学生同行

“作文难”是学生的感受, 同样也是教师的感受。许多语文教师教了多年书以后, 对写作文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对学生要求的眼光高了, 自己动手写的能力却降低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会写出一手好文章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 要想给学生最切实有用的作文指导, 语文教师就应亲自动笔, 与学生同行。在写作时, 无论取材布局, 还是遣词造句, 教师都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而且能左右逢源, 才能在给学生指导时得心应手。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构建起平等、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和谐的课堂互动中, 学生将会变厌学为爱学, 变苦学为乐学, 变难学为易学。

一、与学生同行时, 教师应做到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 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作文路上, 教师要多读多写, 增强积累, 不断写作, 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同行, 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我觉得,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多读。

语文教师要广泛地阅读各种文学名著、报刊杂志, 做好读书笔记, 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培养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 捕捉写作的灵感。

2. 多悟。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陶行知语) 由此可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语文教师应多观察体验生活, 培养对生活的敏感, 善于从生活中体验对人生的感悟。

3. 多写。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说:“作文写得好, 靠的不是‘学得’, 而是‘习得’。”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要让学生写得好, 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不断地写作练习中,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进而运用自己对写作的感受, 从学生的心理与眼光, 全方位、多角度地重新审视题目, 构思立意, 选取材料, 锤炼语言, 引导学生写出一篇篇好文章来。教师可以写一篇或几篇文章, 也可以写一个或几个片段;可以写优秀范文让学生模仿, 也可以庸例、病例让学生引以为戒。

二、与学生同行时, 教师应采用灵活的形式

作文路上, 与学生同行,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同行形式。

1. 共同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 很难写出好文章。为此, 教师可把经典名著、精美时文或励志文章推荐给学生, 师生共同阅读, 共同写读后感。以教师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 可激励他们多读书看报。阅读的同时, 教师也应重视背诵, 号召学生多背名篇名句和优美词句, 以丰富语言积淀和储备。同时,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文中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如对一篇课文的讲解, 就可看作共同阅读。在教学生学习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 在读中悟出技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字词句、人物品质、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等, 还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写作思路、立意选材、详略处理等, 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2. 共同选题。

师生可共同选取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又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写。教师可以描述中学生的生活, 也可以袒露内心的情感;可以议论时弊, 也可以发挥想象。“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话题的选择, 只有引入了生活之水, 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3. 共同交流。

即指针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话题, 师生互相交流各自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思维活动或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文章, 借鉴好的写作方法来指导本次写作。

4. 共同写作。

即指师生同堂同题写作。因为教师写的目的是通过“用”来促进全体学生在与习作相关的兴趣和态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得到积极性改观, 所以教师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写, 做到贴近学生实际。教师所写的作文要有启发性, 要给学生带来实际性的引导、鼓励和帮助, 做到以一当十, 以小见大, 要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和学生一起作文最大的好处在于, 教师能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样的师生作文交流, 常常让学生有直接的收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拓展思路;而基础较差的学生, 可以在这种交流帮助他从模仿起步。

5. 共同评改。

即指在以往作文评改的“教师评学生的作文、学生互评作文”模式的基础上, 让教师的下水作文走进课堂, 让学生来评改教师作文的优劣。例如, 一次我们师生共同写了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写完后, 我发现自己写的作文的开头、结尾过于啰唆, 且个别词用的不是很恰当, 但并没有改正。当我给学生读完作文后, 学生不仅能指出作文中存在的不足, 而且还能一一改正。在这种师生互读、互评、互改的交流中, 不仅共同完成了一篇合格乃至优秀的作文, 而且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路上, 与学生同行, 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和无助感, 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自己的写作潜能, 且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会少一些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多一些对创作灵性的启迪, 能有效启发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篇9:作文路上,与学生同行

“作文难”是学生的感受,同样也是教师的感受。许多语文教师教了多年书以后,对写作文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对学生要求的眼光高了,自己动手写的能力却降低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会写出一手好文章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想给学生最切实有用的作文指导,语文教师就应亲自动笔,与学生同行。在写作时,无论取材布局,还是遣词造句,教师都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能左右逢源,才能在给学生指导时得心应手。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构建起平等、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和谐的课堂互动中,学生将会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

一、与学生同行时,教师应做到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作文路上,教师要多读多写,增强积累,不断写作,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同行,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读。语文教师要广泛地阅读各种文学名著、报刊杂志,做好读书笔记,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培养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捕捉写作的灵感。

2.多悟。“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师应多观察体验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善于从生活中体验对人生的感悟。

3.多写。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说:“作文写得好,靠的不是‘学得’,而是‘习得’。”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要让学生写得好,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不断地写作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而运用自己对写作的感受,从学生的心理与眼光,全方位、多角度地重新审视题目,构思立意,选取材料,锤炼语言,引导学生写出一篇篇好文章来。教师可以写一篇或几篇文章,也可以写一个或几个片段;可以写优秀范文让学生模仿,也可以庸例、病例让学生引以为戒。

二、与学生同行时,教师应采用灵活的形式

作文路上,与学生同行,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同行形式。

1.共同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没有大量的阅读,很难写出好文章。为此,教师可把经典名著、精美时文或励志文章推荐给学生,师生共同阅读,共同写读后感。以教师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可激励他们多读书看报。阅读的同时,教师也应重视背诵,号召学生多背名篇名句和优美词句,以丰富语言积淀和储备。同时,教师应让学生体会文中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如对一篇课文的讲解,就可看作共同阅读。在教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读中悟出技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字词句、人物品质、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等,还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写作思路、立意选材、详略处理等,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2.共同选题。师生可共同选取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写。教师可以描述中学生的生活,也可以袒露内心的情感;可以议论时弊,也可以发挥想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话题的选择,只有引入了生活之水,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共同交流。即指针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话题,师生互相交流各自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思维活动或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文章,借鉴好的写作方法来指导本次写作。

4.共同写作。即指师生同堂同题写作。因为教师写的目的是通过“用”来促进全体学生在与习作相关的兴趣和态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得到积极性改观,所以教师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写,做到贴近学生实际。教师所写的作文要有启发性,要给学生带来实际性的引导、鼓励和帮助,做到以一当十,以小见大,要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学生一起作文最大的好处在于,教师能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样的师生作文交流,常常让学生有直接的收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拓展思路;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这种交流帮助他从模仿起步。

5.共同评改。即指在以往作文评改的“教师评学生的作文、学生互评作文”模式的基础上,让教师的下水作文走进课堂,让学生来评改教师作文的优劣。例如,一次我们师生共同写了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写完后,我发现自己写的作文的开头、结尾过于啰唆,且个别词用的不是很恰当,但并没有改正。当我给学生读完作文后,学生不仅能指出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能一一改正。在这种师生互读、互评、互改的交流中,不仅共同完成了一篇合格乃至优秀的作文,而且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路上,与学生同行,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和无助感,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自己的写作潜能,且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会少一些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一些对创作灵性的启迪,能有效启发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作文路上,与学生同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指导学生的写作,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篇10:与书籍同行作文

——题记

一路与书籍同行,在书籍中获取知识;一路与书籍同行,在书籍中提升品味;一路与书籍同行,在书籍中体会人生……

与书籍同行,跟贾宝玉一起历经沉浮,体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与唐僧师徒,度过九九八十一难,求得真经;与诸葛亮在茅庐“隆中对”;与一百单八将一起揭竿起义,义结金兰;与骆驼祥子一起经历风雨人生,冷对事态万千。

与书籍同行,与鲁滨逊孤岛求生,拯救野人“星期五”;与福克先生八十天环游地球;与汤姆索亚一起历险;和阿廖沙一起了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发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黑暗。

与书籍同行,和天文学家,研究宇宙黑洞;在比萨斜塔上与权威对抗,见证真理;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鲁迅一起抨击人吃人的封建礼教。

与书籍同行,体味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书中人物一起经历起起浮浮,悲欢离合。

与书籍同行,充实自我、武装自我、战胜自我。

一路与书籍同行,人生不再空虚;一路与书籍同行,心灵得到净化,一路与书籍同行,精神得以升华。

篇11:一路与书籍同行

与汤姆索亚一起历险;

和第一文库网阿廖沙一起了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发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

篇12:我和书籍并肩同行作文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题记

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希望能够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我们是书的主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读任何一本书。试想一下,一个偌大的书柜里,塞满了琳琅满目的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武侠惊悚……看哪一种都可以,不需要考虑其他外界因素。而它们则是我们最亲的“闺蜜”,随叫随到!那么多古圣先贤,都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与抱负——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鲁迅谈文学之药,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我们是“当家的”。慢慢的,我们会觉得,世界原来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都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的我们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将会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凡著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说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当这疏漏就偏偏被你看出来了,是否会喜不自胜?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句是写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的形象。我认为如果把“臣”字写成“爷”字,不是就能更好地烘托出他的酩酊大醉之态么?一时间意得志满,好像杜甫都要来拜自己为“一字师”!发表议论,提出观点,能使自己与作者有并驾之感,在精神上是否快乐无比、自豪无比呢?

有时我正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时当我对某一个问题颇有心得时,就在此刻会打开一本书,发现已经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的确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一切都已明了,自己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的确,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曾经,我迷上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这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就理所应当的成了我的座右铭。记得有一次,我与朋友聊天,我总会侃侃而谈“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我觉得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书中的经典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啊!”此时的我沾沾自喜“读书的好处多多啊!”

我认为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把书当作“敲门砖”去扣开那扇名利之门。读书不光是为了消遣,更是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从书中学习那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比如说《诗经》,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再比如《三国演义》,日本人就从中学到了企业管理,用人之道。我们呢?学到了什么?从中又领会了多少道理呢?不能光看纯文学作品,还应看看人物传记之类的,看看别人是怎样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总之,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但不读书,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

篇13:与青年同行美丽同行

一、做年轻人所做,赢得青年人的尊重

学校体育工作有教学、活动、业余训练等等,杂事颇多,显然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融合年长者的经验、青年人的活力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才是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工作中,笔者常常与青年人同行讨论,将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系统分类,充分相信青年人的能力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做,不仅由他们牵头去制定教学、训练、大课间和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计划,而且由他们为主去组织实施,碰到困难,我再去主动帮助解决。譬如运动队的出操时,当负责训练的青年教师因为某种特殊的个人原因未到,我就主动顶岗帮助照应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训练内容,维持训练秩序,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组织大课间活动时,我就主动地问青年教师,看看是否有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运动会中,我还会主动承担最繁重的裁判任务……常年累月的坚守,既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赢取了青年同行的尊重。尽管大家平时工作付出很多,都很辛苦,但我与青年同行们的合作却一直很和谐,很愉快,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二、急青年人所急,走近青年人的生活

体育学科在学校群体中的弱势不是个案,青年教师当自我价值不被认同时,可能会牢骚满腹,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当年笔者与校长有三个私下约定:

一是学校体育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不论本组青年教师谁是责任人,身为组长的笔者首先担责,由笔者与相关责任人共同改进,如果改进不到位,首先批评笔者。

二是本组青年人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非原则性的问题,尽量由笔者与当事人沟通,在组内解决。

三是学校年终评优、评先必须按比例足额分配给体育组。这种敢于担当的举措,既让青年同行实现于自我价值,又让笔者走近了青年同行的生活。

三、想青年人所想,走进青年人的世界

篇14:与书籍同行作文

开辟新的家园

随着人类的扩张,野生动物昔日的家园被人类占为己有,无处藏身的它们面对这样的现实,到哪里再给自己找一个家呢?它们不得不展开奇思妙想,四处寻找安身的地方。

狐狸是英国最著名的乡村流浪者。它们智商高、爱冒险,现在已经适应了住在城市边缘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里的蟋蟀很多,这成为小狐狸生存的主要食物。英国每年大约有50万只狐狸幼崽降生,因此垃圾填埋场的食物依然短缺,成长中的小狐狸还要为食物竞争,只有最健壮的、适应性最强的才能活下来(图1)。

(1)它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虽然它存活下来却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只能寄居在人类的世界里

红鸢的适应能力不如狐狸,它们用了较长的时间学习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20世纪30年代,这种鸟在英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只,如今它们也在城市里安了家。英国铁路网有长达2万英里的铁轨,铁轨两边有1.2万英亩的边缘地带,这给红隼的生存带来了希望(图2)。

(2)铁路线两边生活着500只红鸢,其中150对正在哺育后代

从18世纪~19世纪,在英国,人们为了分割田地,种植了长达32万公里的灌木树篱(图3)。那些因森林被夷为平地而失去家园的林地动物,把灌木树篱当作它们新的庇护场所(图4)。灌木树篱为小动物直接提供了食物,他们的生存也间接支持着体型更大的动物。

(3)图组:5月的花给年幼的蜘蛛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4)典型的林地动物苍头燕雀可以在田野中的灌木树篱中找到丰美的食物

动物的适应能力令人惊异。面对变幻莫测的环境,它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惟一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这一切的变化。

人类的醒悟

人类作为地球统治者,千百年来一直在破坏动物的家园,现在人类也试图做些什么来挽回曾经对动物的伤害。

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小山庄,人和动物的矛盾时有发生。由于栖息地和食物的减少,一些西伯利亚虎不得不冒着危险来到村庄寻找食物。一只雌虎躲到农夫家的地下室里近10个小时,因为这个村庄有很多狗染上了狂犬病,这只老虎吃过这里的狗,人们担心这只老虎正在生病,否则它早该冲出来了。农夫的妻子坚信这只老虎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求帮助,她通知老虎救援小组带着射手和麻醉飞镖赶来营救。1个多小时后,一只两岁左右的雌虎被抬了出来,它果然在生病,身体非常虚弱。专业人员为它检查了身体,又给它喂了些食物,但是由于严重的犬瘟热它还是死去了。

这是一个让人伤感的结局,但是农夫一家的做法鼓励了老虎救援小组,他们以试着帮助西伯利亚虎生存的计划,替代以往任其自生自灭、任其让偷猎者捕杀或将它们卖掉的做法。那种残忍的偷猎贸易将使现存的350只野生成年西伯利亚虎很快消失,所幸的是,人们没有让这样的悲剧继续。政府组织以及民众都行动起来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图5)。

(5)图组:人们的努力使得这种华丽的“大猫”继续成为森林之王

继续同行

世界各地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都在尽全力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令人欣慰的是乔治·沙勒的行为让人们找到了对野生动物更好、更实用的保护方式。

50年前,大猩猩还被认为是残暴的动物,是人类遇到的最可怕的魔鬼。现在,在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界线上,有两个被茫茫人海包围的森林小岛,那里就是650只幸存的高山大猩猩惟一的家。乔治·沙勒走进高山大猩猩的家,成为第一个敢不带武器去接近大猩猩的人(图6)。为了挽救大猩猩,乔治·沙勒和艾米·维达一起发展景区旅游,他们小心翼翼地使一些高山大猩猩习惯与人接触。很快,卢旺达人民就开始以拥有高山大猩猩而骄傲与自豪,他们开始自发地保护高山大猩猩的家园。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这个国家第三大外汇来源。

(6)他不但没有受到大猩猩的攻击,而且还走进了大猩猩的内心世界

如果没有乔治·沙勒1959年发起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运动,可能今天的高山大猩猩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为了拯救濒危的中国大熊猫,作为纽约动物学会的熊猫专家,乔治·沙勒又积极参与了救助行动(图7),并写出《最后的熊猫》一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他还在从阿拉斯加到西藏的辽阔区域内,帮助美洲虎、羚羊等野生动物建立起自然保护区。乔治·沙勒从揭开高山大猩猩的生活习性开始,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生物学家。在每一个主要的项目完成之后,乔治·沙勒就回到他在森林中的办公室,把他所有的发现都写下来,以留给全世界共享。乔治·沙勒说:“我喜欢开发新的、美丽的地区,研究新的物种,给它们留下历史或者说让它们有进化的历史。我希望这并不是野生动物的讣告。如果我们懂得动物,如果我们尊重它们、同情它们,它们同时也会给我们人类相应的回报。否则的话,许多地球上的珍贵的动物将慢慢地、悄悄地消失。”

(7)1980年,乔治·沙勒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科学家一起研究大熊猫的西方人

篇15:书籍伴我同行

民乐四中七(5)班苏辛娜

书,能陶冶人的情操,洗涤人的心灵。多少人曾在书的海洋中痴痴畅想……

——题记

小时候,我的书橱里尽放着一些注音版、带图版的动画书,文字很少,许多字不认识,便只看图片,看那奥特曼抓着怪兽的脖子,只觉好玩,有时候,拿起彩笔、蜡笔在书上画圈,当是花糖果纸。

上一篇:侵权责任法法条评析下一篇:用画龙点睛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