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龙点睛造句

2024-04-10

用画龙点睛造句(精选12篇)

篇1:用画龙点睛造句

语义说明:比喻绘画、作文时在最重要之处加上一笔,使全体更加生动传神。

语义说明:比喻做事能握要点,让整件事更加圆满。

1好对联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画龙点睛之妙。

2徐志摩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结,真是画龙点睛的道出了全诗的精神。

3没有你画龙点睛的一笔,这幅画还真没什么看头。

4苏洵〈六国〉结尾「苟以天下大,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画龙点睛似的点明全文主旨。

5作文时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6他在演讲时常会引用几个小故事,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7你在他们的婚宴上,掛上一张他们儿时玩在一起的照片,真是有画龙点睛之妙。

8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9他在这幅春樱图,题上「一片花飞,风飘万点」,适景适情,画龙点睛!

10这篇佳作配上如此佳题,有如画龙点睛。

11这幅画在主题旁边添了一朵荷花,不但没有画龙点睛的妙处,更觉画蛇添足了。

12你引了〈中山狼传〉来作为谈感恩的反例,颇收画龙点睛之效。

13只见老师提起笔在小华所画的马加了几笔,顿时整匹马显得精神奕奕,真是画龙点睛啊!

篇2:用画龙点睛造句

1、没有你画龙点睛的一笔,这幅画还真没什么看头。

2、苏洵〈六国〉结尾「苟以天下大,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画龙点睛似的点明全文主旨。

3、只见老师提起笔在小华所画的马加了几笔,顿时整匹马显得精神奕奕,真是画龙点睛啊!

4、你引了〈中山狼传〉来作为谈感恩的反例,颇收画龙点睛之效。

5、这幅画在主题旁边添了一朵荷花,不但没有画龙点睛的`妙处,更觉画蛇添足了。

6、徐志摩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结,真是画龙点睛的道出了全诗的精神。

7、作文时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能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8、好对联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画龙点睛之妙。

9、只有当你做好了准备,一本书才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0、你这个成语在你这篇作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1、他在演讲时常会引用几个小故事,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12、这盆花摆在那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十分得好。

13、你在他们的婚宴上,焐弦徽潘们儿时玩在一齐的照片,真是有画龙点睛之妙。

14、这篇佳作配上如此佳题,有如画龙点睛。

15、他在这幅春樱图,题上「一片花飞,风飘万点」,适景适情,画龙点睛!

篇3:用画龙点睛造句

一、激发品赏兴趣, 领悟文字精妙

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对联:“餐风饮露, 穿越苍凉荒漠;沐雨经霜, 迈过泥泞沼泽”, 供学生欣赏并推断这是一幕怎样的场景。学生马上被谜一般的对联吸引住了, 很快他们就兴奋地破解了“谜底”———长征。笔者趁热打铁, 请学生尝试为对联配上横批, 一时“长征万岁”、“红军神武”、“英雄无畏”等“豪言壮语”脱口而出, 学生的兴致空前高涨。而对联本身的对仗精练之美, 也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营造出良好的乐学氛围,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对本堂课充满期待, 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颇佳。

而在《草》的教学中, 笔者则以对联邀历史人物共舞:“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总理辨草验毒救战士”;古有“一代霸王励精图治创不灭神话”, 今有“一位伟人鞠躬尽瘁成不朽丰碑”。一棵小草与一位伟人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勾连古今、时空交错的魅力如磁石般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朗朗上口的音韵之美令他们的眼神也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接下来的教学便畅通无阻。

在《长征组歌》的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激发学生的:“调虎离山, 四渡赤水称神笔;甩追破堵, 二出川贵戏疲敌。这是一个大快人心、令人拍案叫绝的长征故事, 你们想听吗?”对联一出现, 学生眼前一亮, 精神百倍。智慧的故事总会吸引好奇的心, 而战胜敌人的故事更能促使学生正义感的萌发, 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欲望。而此联精巧的对仗, 也如绽放夜空的烟花般夺人眼球。

二、借助对联意蕴, 启示思维想象

1.归纳内容要点, 明晰文本思路。课堂中对联的巧妙穿插, 会使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灵动活跃, 尤其是在课文内容要点的归纳方面, 对联更有其独到的文意优势。如《老山界》一文主体部分的第2~33节, 描绘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 抒写了四“难”。笔者以对联的形式扼要展示了这“四难”:

山势险峻路狭窄 悬崖陡峭石满地———走路难

夜宿之路寒刺骨 身临悬崖命攸关———睡觉难

粮食奇缺意志满 腹中饥饿勇气填———吃饭难

装备笨重路难行 枪声密集敌紧追———处境难

朗朗上口如歇后语般的“四难”概括, 让学生充满了新奇感;整齐的对仗, 更使学生印象深刻。

而《<长征>节选》段落内容的概括, 则更是令学生耳目一新:

炊粮断, 战士饿死征途中 为救急, 彭总举枪欲杀马

腹中饥, 战士横卧命垂危 让炒面, 团长舍生赴水塘

失战友, 首长含悲致哀思 救战士, 彭总忍痛杀战马

篝火会, 战士高唱马赛曲 军粮至, 红军沉浸欢腾中

以独特的三七字形式进行要点概括, 令学生拍案叫绝。精巧的归纳让一篇普通的课文闪烁出别样的光芒。而这一环节的巧妙设置, 也为接下来的深入理解和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对联形式提炼课文内容,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并能起到画龙点睛、余音绕梁之效, 使学生在品赏文字的馨香之中获得了美文美语的陶冶。

2.激活学生思维, 放飞想象翅膀。《老山界》一课教学伊始, 笔者出示预先拟好的对联:“满天星辰似银河浩瀚;之字火阵如蛟龙出海”, 以多媒体呈现精美画面并辅之以板书, 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大胆展开想象, 再请学生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来描绘对联中展现的画面。学生跃跃欲试, 将此情此景描绘得异常美好和壮丽, 想象绮丽, 甚至一度沉浸在自我营造的美妙世界里。笔者对此欣喜异常, 因为这才是孩子唯美心灵的真实展现。由于对联被恰如其分地引入教学, 使这个环节不仅放飞了学生的想象, 也引发了学生对本课的期待。最后笔者揭开谜底:“这幅壮丽的图景, 是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时的情形。在茫茫黑夜中, 如此艰苦卓绝的跋涉, 作者却描摹得如诗如画, 原因何在呢?”这个大大的问号, 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激发了学生对本课主旨的探究欲望, 因此轻而易举地突破了理解课文中心的难关。

三、鼓励运用对联, 提升写作技巧

在赏析《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时, 笔者边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 边绘声绘色地描述“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而后要求学生根据情景拟写对联。在视听盛宴中, 学生热情高涨, 跃跃欲试。“对联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一时“红军声东击西, 神机妙算;敌人机关算尽, 马失前蹄。”“大渡天险从容过;势如破竹何人敌”、“天街窄桥上, 根根铁索凌空寒;深山狭谷间, 密密弹雨穿肠过”等跃然纸上。中学生毕竟是感性胜过理性, 特定的情境最易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潜能。笔者利用学生拟对后的自我陶醉情绪, 再次出示上联:“跨越五岭攀登乌蒙志壮千山”, 让学生试对下联。经过短暂的思考, 学生对出了下联:“抢渡金沙飞夺泸定情满万水”、“巧渡金沙神夺泸定气盖万里”……对联虽是只言片语, 但对写作技巧、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 学生常常进行此类训练, 日积月累, 其写作能力必然大大提升。

篇4:学文用题 画龙点睛?

【关键词】从题入手;充分利用;帮助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占了80%的比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掌握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解决好阅读教学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一部分年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提出问题就是随意的问题;就主要内容通篇撒手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就课文结构让学生读书几遍就去理清脉络;课文理解中指导学生就词语问词语,就句子问句子;板书也是找出几个关键词就完成了。他们的教学缺乏了一种整体的概念,交给学生的也只是零碎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提高较慢。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前提是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掌握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从题入手,解决阅读问题就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根据课文的写作规律,被阅读的对象都是一个整体,在题目的统领下一一呈现,不可分割。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阅读大致按以下顺序:了解大意、提出问题、理清脉络、歸纳主要内容、明确中心。阅读也是一个以题目为核心的整体。从题入手,一一完成阅读任务。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的灵魂。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题目的作用:抓住题目、紧扣题目、剖析题目、展开题目、深挖题目。从题入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一、抓住题目,了解大意

题目是眼睛,观察眼睛就能看见内容。读文先读题,一篇课文简短的题目往往就能透视课文的大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题入手,先读懂题目,抓住题目去了解课文的大意。题目反映课文大意,大概分为几类:1.有些题目一读就知道了课文的主人翁,课文是讲述谁的故事,介绍了谁的情况。如《画家和牧童》《珍珠鸟》《蝙蝠和雷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三个儿子》《普罗米修斯》《赵州桥》等。还有一部分题目加入了修饰补充的成分,具体介绍课文的主角。如《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巨人的花园》《秋天的图画》《小鹿的玫瑰花》《最大的“书”》《数星星的孩子》等。这类题目占一定的比例。2.有些题目介绍了人物和事情,一读就知道了课文讲述谁干什么、怎么样。如《恐龙的灭绝》《爱迪生救妈妈》《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孔子拜师》等。3.有些题目说明了地点和人物,一读就知道课文所描述内容的地点、情形。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乡下人家》《黄山奇石》等。4.还有些题目就是课文的中心词或中心句,读后对课文中心一目了然。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富饶的西沙群岛》《她是我的朋友》《鸟的天堂》《我们成功了》等。这类题目也为数不少,是最能透视课文中心的一类。

阅读一篇课文,先指导学生抓住题目,细读分析,很快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意,顺利完成阅读的第一步。

二、紧扣题目,提出问题

了解课文大意后,就要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可以从题入手,引导学生紧扣题目去质疑。紧扣题目质疑可以有两种方法:1.根据题目内容质疑。如《盘古开天地》一课,就题目内容,可以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怎么样去开天地?结果如何?又如《黄山奇石》一课,可以质疑:有几种?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题目内容质疑,很快就能引发对文章的结构、内容的思考。2.抓住题目关键字词质疑。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就题目关键词“富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富饶”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怎样理解?课文如何描写“富饶”?又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针对关键字眼“游”字就可以提出好几个能引发深思的问题:鱼怎能“游”到纸上?“游”是否用得准确?为什么作者说“鱼游到了纸上”……

紧扣题目,无论是就题目内容还是关键字词质疑,都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第二次利用题目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三、剖析题目,理清脉络

阅读的第三步是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课文的脉络。我们依然可以从题入手,剖析题目,理清脉络。一篇课文的题目不但可以反映文章的大意,还可以剖析文章的结构,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不同,先从题目入手,仔细剖析,分清课文类别,很快就能弄清作者写作的思路,理顺课文的脉络。剖析题目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写事类,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的课题,从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剖析,就得出了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对应课文内容,也很快理清课文的脉络。这类课文还有《蜜蜂引路》《找骆驼》《画杨桃》《争吵》等,占较大的比例。

2.写物类,一般按事物特性写。如《鲸》一课,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鲸鱼这种巨大动物的。再一分析,鲸的特性不外乎就是外形、种类、生活习性等,课文也大概就按这样的顺序写。类似的课文还有《新型玻璃》《赵州桥》《爬山虎的脚》《猫》等等。

3.写景类,一般按游览或时间顺序写。写景类的课文题目也是一目了然的。《颐和园》《美丽的小兴安岭》《观潮》《日月潭》《雷雨》等,课题就揭示了文章的类型。如《雷雨》和《观潮》一课的课题,从时间入手剖析,很快就能弄清课文按雷雨和潮水来临的前、中、后的顺序描写,课文脉络一下子就变得十分清晰。

4.散文类,形散而神不散。这类课文本来较难从题入手去理清脉络,但只要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语,对应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也不难。如《落花生》一课,就是围绕课题由表及里进行描写,由种花生、收花生到谈花生、谈做人。围绕着落花生的主题一一展开描述,借物喻人。文章的脉络也能从抓住关键词,剖析课题中理清。这类课文还有《找春天》,抓住课题中的“找”字,一一罗列发现了表示春天的事物就是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时间赛跑》,抓题目中的“赛跑”,从字面意思到深刻含义也就是课文表达的顺序。但很多散文我们并不强求一定要把文章脉络理清。只要抓住中心,重点词句的理解就能可。

剖析题目,可以理清脉络的同时还可借此设计板书。把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课文的骨骼一一呈现,使题目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如:

四、展开题目,归纳主要内容

阅读课文,一个很关键的任务就是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年级开始,我们就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我们交给学生归纳的方法有二:一是各段段意串联法;二是问答法。但这两种方法学生都不是太容易掌握。杨再隋教授说:“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还能通过展开题目来归纳主要内容。如六年级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赞美了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和伟大精神。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从展开题目入手,先把“跨越百年”一詞展开,归纳出时间:居里夫人从1889年发现了镭,至1998年,流传百年。再把关键词“美丽”展开: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从一个外表美丽的夫人成为一座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成就了终身的美丽。根据题目展开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居里夫人从1889年发现了镭,震惊物理学界,至1998年,流传百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从一个外表美丽的夫人成为一座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成就了终身的美丽。展开题目,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可以用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呼风唤雨的世纪》《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题目较清楚详细的课文中。利用题目,归纳主要内容。此法简单,学生也较为容易掌握。题目又一次在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深挖题目,明确中心

要真正学懂课文,还要知道作者写作的意图,明确中心。在此,仍可利用题目这一能透视灵魂的眼睛,深挖题目,明确中心,可以用在三处地方。1.初读题目,抓核心词,感知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2.课文学习,对应题目,理解中心;3.总结全文,回应题目,画龙点睛。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初读课题,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最核心的词语“天堂”,在读题中让学生对课文的中心做初步的感知;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再以题目“鸟的天堂”为线索,先找出五次出现该词的句子,读后进而思考: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加呢?这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最后总结全文,第三次回应题目“鸟的天堂”,学生懂得了真正的天堂是人鸟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题目在明确中心的过程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类似能揭示中心的课题还有很多,《富饶的西沙群岛》《她是我的朋友》《全神贯注》等,都可以使用此法。

只要懂得在课文学习的前、中、后深入挖掘课题的内涵,时时处处以题目作为课文的核心和灵魂。课文的中心也就能一一揭示。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从题入手,充分利用题目,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抓住题目,了解大意;紧扣题目,提出问题;剖析题目,理清脉络;展开题目,归纳主要内容;深挖题目,明确中心。以题目为核心,以题目为依据,指导学生一一完成阅读任务。从题入手在阅读教学中作用显著,画龙点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1~6年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5]周一贯.“高耗低效”,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0(33).

篇5:画龙点睛造句

2、精心设置的戏剧冲突,加上几位主人公轮流登场的“画龙点睛”,独特精巧的艺术结构是这部电视剧在包装样式上别出心裁的审美特征。

3、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汲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而爱尔兰管弦乐团的演奏及合唱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最后,老师的考前指导,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选择题要看清题干的时间、区域等限定词。

5、这十七音的短诗有的就成为画龙点睛之作。

6、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7、(撰写广告标题要开门见山,画龙点睛,尽管标题只有几个字,但是要利用点睛之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深邃的意境。

8、“企业家风采”为成功企业“画龙点睛”。

9、动与静运用得当,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0、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有时在关键地方一字之巧,可使全句生色,有画龙点睛、生动传神之妙。

11、我也帮着她想一些画龙点睛的句子、意味深长的表述和首尾呼应等令人回味的写法。

12、他的文章作为文集第二大主题“现实主义再现与历史”的首篇,颇有画龙点睛之功:突出了批评视角和范式转型的急迫和必要性。

13、这个画龙点睛的“警句”,犹如响亮的警钟提示铁岭市委的领导同志:昌图县粮食系统异乎寻常地“欢迎”检查团,骨子里是有鬼。

14、由此也可看出这四句话的内涵关系所在,而“时”字正是表达了这种内在关系的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

15、她不仅钢琴弹得好,还能对学生所演唱的作品风格、语言特点,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

16、小说的结尾是感人至深的,楚云飞对李云龙的悼念对整部小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表现的是意识形态观点不同的两支军队之间,一个优秀军人向另一个优秀军人表示最大的敬意。

17、邀请各路工商经营者聚集一堂,请他们出来现身说法,而主持人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作些客观的画龙点睛的品评,更多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去参与思考和总结。

18、不少著名典故也都出自南京,但如今很多地名也已不可寻,如“画龙点睛”的发生地安乐寺、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诗中的白鹭洲、停艇听笛的“邀笛步”、杜牧《清明》诗中的“杏”。

19、而作为对话者的作者,虽然插话不多,但总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6:画龙点睛造句

二、在撒哈拉大沙漠,风沙中,隐隐约约显现出来的一点绿色显得生气盎然,在沙漠中画龙点睛!

三、王献之幼年练书法时,写了一个“大”字,王羲之看后,在上面加多了一点,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画龙点睛呀!

四、好对联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画龙点睛之妙。

五、这画龙点睛的一笔,使这篇文章显得焕然一新。

六、产品色彩的多样性及设计订做的灵活性,决定了产品的装饰性能,为场所的门厅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他在这幅春樱图,题上“一片花飞,风飘万点”,适景适情,画龙点睛!

八、你这身衣服加上你这画龙点睛般的帽子简直就是完美了。

九、龙抬头,祝你身体生龙活虎,事业鲤鱼跃龙门,爱情龙腾虎跃。我的祝福变成你多姿多彩生活中的画龙点睛,从此变得如蛟龙遇水!

十、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简略增删几句,竟使全文色彩焕然一新。真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十一、我觉得许多本小说里面那些描写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曲折感人,语言生动传神,再加上这个画龙点睛的`题目,真是十分完美。

十二、该章的末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三、他的演说开门见山切入主题,鞭辟入里;你的讲评画龙点睛,为他增光不少。

十四、我们寝室放置一台台式电脑看上去就有点画龙点睛的效果了。

十五、而且不要忘记添加一些作为画龙点睛的配件!

十六、你这样就不叫画龙点睛而是叫画蛇添足了。

十七、他在演讲时常会引用几个小故事,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十八、这幅画画的是一只兔子可被加上青青的小草,就画龙点睛的成为了一幅大自然的诗歌。

十九、这幅画在主题旁边添了一朵荷花,不但没有画龙点睛的妙处,更觉画蛇添足了。

篇7:画龙点睛造句

画龙点睛造句

1、利用季前的几个月来分析你的职业目标、简历和gpa;参加夏季班或者在工作中或业余活动中担当领导角色,对你的申请书有画龙点睛之妙。

2、通过整合和微妙的复古氛围,他补充说,完美的画龙点睛。

3、他能透过生活现象,他把最具有原生态的生活重现出来,经过画龙点睛是的描写,上升到一个更为高的层次上。

4、而且不要忘记添加一些作为画龙点睛的配件!

5、看你的文章生动不生动的,关键在于你那画龙点睛的一笔。

6、而且,用油画做居室的装饰,肯定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欣赏品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刘老师讲课时,常常会用画龙点睛之法,使我们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明白句子的含义。

8、产品色彩的多样性及设计订做的灵活性,决定了产品的装饰性能,为场所的门厅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9、只有当你做好了准备,一本书才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0、高线材叉把手和强大的钢架,加上画龙点睛。

11、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和亚洲文化的香港设计师,他总能用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小摆设使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2、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答案画龙点睛一般地显示出查普曼的神秘与迷人。

13、1.原本不生动的文章,被老师简略增删几句,竟使全文色彩焕然一新。真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

14、供桌上之装饰艺术是汇集雕刻、彩绘、镶嵌等多样工艺领域,才能呈现出来的一项器物,其中又以木雕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5、《哈佛商业评论》这篇文章关于解决现有业务和创新理念之间冲突的框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我们的员工们写了一篇题为“重塑美敦力公司”的文章,画龙点睛地阐释了我们可持续增长所要依赖的事物的本质。

16、同学做了棵圣诞树,虽然很漂亮,可我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我灵机一动,挂了一个大铃铛上去,这真是画龙点睛,让圣诞树显得更加栩栩如生了!

17、王献之幼年练书法时,写了一个“大”字,王羲之看后,在上面加多了一点,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画龙点睛呀!

18、这画龙点睛的一笔,使这篇文章显得焕然一新。

19、看外观最好能和面盆、浴缸和浴室的风格融为一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大街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为圣诞节的气氛又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21、3.可以说语文书中每幅图都是通过心灵手巧的人精心绘制,才能那么有有画龙点睛之作。

22、2.我觉得许多本小说里面那些描写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曲折感人,语言生动传神,再加上这个画龙点睛的题目,真是十分完美。

23、《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情节让人十分感动,再加上这如同画龙点睛的题目,真是十分完美。

24、他的这番话在他的演讲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25、在撒哈拉大沙漠,风沙中,隐隐约约显现出来的一点绿色显得生气盎然,在沙漠中画龙点睛!

篇8:用画龙点睛造句

一、把图做“大”, 独立传递新闻信息

从2005年开始, 图片新闻开始作为《新清华》头版的固定要素出现。这些图片选取重要新闻事件中富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瞬间, 以独立姿态传达具有丰富内涵的信息。图片以其独具魅力的语言“自己说话”, 再辅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或在其它版面配发相关报道, 形成了大图点睛、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报道模式。大图的“大”字, 并不仅仅指图片的尺寸大, 更重要的是强调图片本身的高质量和大信息量, 力求使单幅图片产生较强的独立传播效果。

2006年, 《新清华》推出了首期“清华视觉”专版。它化零为整, 具有更加精心系统的策划和更具艺术性、感染力和冲击力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 “清华视觉”已经成为《新清华》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栏目, 并获得“北京新闻奖” (高校校报系列) 评选专栏类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现在的《新清华》日常版面以头版大图点睛, 新闻和专题配图穿插, 再加上不定期推出的“清华视觉”专版渲染, 一个有机贯穿各版、让图片自己说话的报道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把图做“全”, 呈现最佳视觉效果

作为现代报纸吸引读者的明亮“视窗”, 图片报道除了应该具备传达新闻信息的基本功能, 还应力图使读者得到视觉上的吸引、审美意念上的满足与享受乃至思想上的启迪。为了充分挖掘出图片报道的这些附加值, 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具有明确的“大图片”意识, 通过全方位的策划、摄影和编辑来实现图片报道效益的最大化。

要突破传统新闻配图档案化、机械化、单一化的弊病, 拓展图片报道的呈现内容,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策划组织, 尽可能扩大摄影图片的来源。近年来, 《新清华》着力充实了学生记者团摄影部的力量, 同时密切加强与各学生社团的联系, 鼓励他们为报纸供图。学生的参与为《新清华》的图片报道提供了新鲜的视角和丰富的来源。

前期策划和后期编辑都是使图片“放大”、增色的重要手段。“清华视觉”栏目通过精心策划, 曾先后推出6期“温暖清华园”系列报道, 从体育、实践、教学、后勤等各个侧面全方位展现了清华师生员工的风采。

就后期编辑而言, 需要主编对版面进行大胆创新的安排处理, 同时指导版面编辑对图片进行全面整合。宏观着眼, 选择从视觉语言的信息量上最能够表达主题的照片;微观着手, 做到标题抢眼、内容精练、形式独特、版面鲜活, 为单图配备凝练的说明, 为专题概括精彩的主旨, 为专版组织富于整体美的版面语言, 这些都是“大图片采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清华视觉”为例, 它不是简单的图片堆积组合, 而是通过策划、拍摄、配文、美编等环节的整体统筹, 形成具有外在视觉美、内在逻辑性和系列延续性的图片报道范式。在首期名为“最是清华四月天”的摄影专版中, 既有春暖花开的自然景观, 又有在春光里作画、散步、骑行、赶课的清华师生的特写和群像;既有化用林徽因诗句的优美图片说明, 又有短小精悍、意旨深远的主题配文, 图美文精, 相得益彰, 产生了和谐动人的整体版面效果。

三、把图做“深”, 融入校园文化内核

应该说, 与文字新闻相比, 图片报道为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丰富的解读空间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的更大可能。如果能充分利用图片报道的这些特性, 使其同时成为丰富人文精神和深刻思想内涵的载体, 无疑将会进一步提升报道层次, 同时也为营造精神价值观念共享的校园文化、为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为更好地体现图片的人文视角、深化其精神内涵, 策划、执行全过程中有意识的主题凝练就更显得不可或缺。以《新清华》头版图片为例, 除了还原重大新闻事件现场外, 还往往会选取一些弘扬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活动照片。与之相配的标题也不再是硬新闻式的标题, 而是精心提炼出更具文化意味、揭示活动意义的题目。

在前述“温暖清华园”系列报道中, 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体现得也非常明显。学生深入车间田间的调研场面体现了清华的实践教育传统;学术大师悉心教授普通本科生的场景反映了大力推动“名师上讲台”的显著成效;全校上下点燃火炬, 传递几代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誓言……这些被定格的感动瞬间起到了良好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纽带作用, 而且是以毫无说教、毫不生硬的方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自然而然地输送到读者心间。“谁温暖了我们这个冬天”主题系列摄影在2007年度“北京新闻奖” (高校校报系列) 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2012年校庆后, 《新清华》成功改版为全彩8版, 对图片故事性和感染力的要求更高, 空间也更充分。我们邀请了一批专业美编加入编排队伍, 他们根据主题对图片进行的调整、制作, 同时更注重主题凝练、标题锤炼, 使图片报道真正成为版面语言中极为生动和富有说服力的一环。

小到一幅图片、一份报纸, 大到一座校园、一个国家, 无不需要信息的流通传递、艺术的美好分享和文化的认同传承。摄影作品尺幅虽小, 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在不断提高文字报道水平的同时, 高校校报也应该将加强图片报道作为促进业务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项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不断进行探讨实践。

摘要:在视觉传播手段不断发展、视觉传播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 高校校报应该充分发挥图片报道鲜活明了、凝练动人的传播特性, 把图片报道做“大”、做“全”、做“深”, 构建“大图片采编格局”, 使图片报道成为具有“点睛”、“树魂”作用的重要传播语言, 在传播校园热点、建设大学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图片采编格局

参考文献

[1]李仁臣.从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编辑角度谈构建大图片采编格局[J].新闻战线, 2001.

[2]汪谷震, 高文光.创新图片报道, 提升引导水平[J].新闻战线, 2007.

篇9:巧用数学儿歌,为课堂画龙点睛

关键词:数学儿歌;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尝试,将一些不易理解,容易遗忘的数学知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这些儿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懂好记,高深的数学知识也变得更易接受,深受学生的喜欢,也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巧用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来学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虽然刚进小学,但大部分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他们对这部分内容都没有什么兴趣,课堂气氛很沉闷。综合了以往的经验,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每个数字的特点,让学生自己编出了一首数字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认真听,4像红旗随风飘,5像秤钩轻轻提,6像小哨嘟嘟吹,7像拐杖慢慢走,8像葫芦圆又圆,9像气球天上飞,10像油条和鸡蛋。学生边做动作边背儿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对各个数字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避免了书写上的混淆。

二、巧用儿歌,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新增了:解决“之间”或“中间”有几人的问题,以及课后练习中出现了“今天是星期一,推迟3天是星期几?”“从第10页读到第15页,今天读了几页?”这样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理解题意,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以及需要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就编了一首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之间或中间,去头也去尾;再过或推迟,去头要算尾;从几数到几,算头也算尾。”通过这首儿歌,学生在画图时对已知条件和问题更加清晰明确,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識与能力。再比如在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时,学生对它们的开口位置总是混淆,枯燥的讲解也只起到短时的效果,所以用一首儿歌将这两个符号编得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朗读,也就牢牢记住了两个符号的区别和联系。“大大嘴和尖尖嘴,帮助我们比大小,大嘴在前大于号,尖嘴在前小于号,大嘴永远朝大数,尖嘴总是对小数,谁多谁少看嘴巴,大的多来尖的少。”

三、巧用儿歌,巩固教学易忘点

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一学就会,一做就错,一多就乱,一久就忘”。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伴随着不随意注意,对知识的保持时间相对短暂,容易回生,也就是容易遗忘。在教学中针对这样的情况,可通过改编一些儿歌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学生总记不住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在比大小和单位换算时常出现错误,我们用以下这首儿歌来帮助孩子记住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厘米和米真淘气,躲进我们的小手里。伸出小手量一量,指甲盖1厘米,100个连起来才1米,两手张开量一量,这样大约是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厘米和米是好兄弟。学生学会这首儿歌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回忆出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地进行测量和估量。

数学儿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乐学乐记乐用。但是我们在编写和使用数学儿歌时,还要注意严谨准确而又生动易学,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数学儿歌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扎实而灵活,有效而愉快。

参考文献:

王宏.用两节“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课来解读计算教学[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12.

篇10:用画龙点睛造句

画龙点睛的意思是什么_成语释义_造句

画龙点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语释义】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出处】

出处: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近义词】

锦上添花、点石成金

【反义词】

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一语道破

【成语典故】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成语造句】

1、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2、你在他们的婚宴上,上一张他们儿时玩在一起的照片,真是有画龙点睛之妙。

3、只见老师提起笔在小华所画的马加了几笔,顿时整匹马显得精神奕奕,真是画龙点睛啊!

4、好对联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画龙点睛之妙。

5、他在演讲时常会引用几个小笔事,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6、这幅画在主题旁边添了一朵荷花,不但没有画龙点睛的妙处,更觉画蛇添足了。

7、你引了《中山狼传》来作为谈感恩的反例,颇收画龙点睛之效。

8、没有你画龙点睛的一笔,这幅画还真没什么看头。

9、他在这幅春樱图,题上“一片花飞,风飘万点”,适景适情,画龙点睛!

10、苏洵《六国》结尾“苟以天下大,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画龙点睛似的点明全文主旨。

11、徐志摩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结,真是画龙点睛的道出了全诗的精神。

12、这篇佳作配上如此佳题,有如画龙点睛。

13、作文时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篇11:用画龙点睛造句

用安于现状造句

造句:

1.相信运气会使人安于现状吗?

2.你知道的,他只是需要学习怎么去安于现状。

3.但你可知道只有傻瓜才安于现状?

4.如果我安于现状,就想想竞争对手。

5.勇于行动和不安于现状是进步的第一要素。

发 音 :ān yú xiàn zhuàng

释 义: 安:习惯,满足。现状:目前的状况。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不求进取。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表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近义词: 不求进取、自暴自弃

反义词 :奋发图强 奋起直追 奋勇前进 力争上游 力求上进 奋勇争先

用安邦定国造句

造句:

孔子之于饮食,既重其在安邦定国上的政治作用,又重其在人格修养上的道德内涵,也注意到了它的科学性

贞观之治的出现离不开李世民那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

近义词: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济国安邦、安邦治国

反义词:祸国殃民、暴虐无道

怎样用安家立业造句

造句:

1、你们父子帮助我安家立业,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用安于现状造句__用安邦定国造句__怎样用安家立业造句用安于现状造句__用安邦定国造句__怎样用安家立业造句。

2、他很爱她,但是他自己也不清楚他现在是否已经准备安家立业了。

3、我喜爱高山之上的野花,它们随风落地生根开花,无人栽花花自开,自得其乐的开怀开心,随处安家立业,点缀山林山野,点燃春日的激情。

4、为了我们,他们在工厂里出卖血汗,在西部安家立业;在皮鞭下忍辱负重,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5、还有些人买房子安家立业,长时间后不知不觉的就成了百万富翁。

6、随着人们迁往城市安家立业,建筑商们在激起他们对建立一个梦想之家#from 用安于现状造句__用安邦定国造句__怎样用安家立业造句来自 end#的渴望。

7、的确,从校园踏入社会,大多毕业生们都已二十多岁,找份工作立业,购套房子安家,也在情理之中。用安于现状造句__用安邦定国造句__怎样用安家立业造句文章用安于现状造句__用安邦定国造句__怎样用安家立业造句出自,此链接!。

8、她自尊、内敛、坚强,在美国安家立业的无以数计的伊朗女性都具备这些令我肃然起敬的品质。

9、我妻子刚刚生下我们的儿子,这是“正常”人保持现状、安家立业的时候。

10、如果你想安家立业,而他却想云游四方,无拘无束;那么你们并不在一条道上。

11、他的身份反正很明确,他叫亨利,约翰·梭罗的儿子,从来没有安家立业的念头。

12、来到加拿大,开始安家立业,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13、我们的祖先选择移居,到南洋来打拼,最终在这里安家立业。

14、这句话的意思是:“和我同房间住的那个朋友前思后想了几个星期,考虑到底要不要向他的女朋友求婚。()他很爱她,但是他自己也不清楚他现在是否已经准备安家立业了。用安于现状造句__用安邦定国造句__怎样用安家立业造句中小学生课本同步造句-名词解释。”

15、满怀信心,是因为我们深信有能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将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安家立业。

出处: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代序)》:"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多指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

示例:你们父子帮助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染斌《红旗谱》第一卷)他想叫郭全海~,娶个好媳妇,让他日子过得好,工作更安心。★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三

近义词:安土重迁、成家立业

篇12:用不是而是造句造句

用不是而是造句

1,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基本国策。

2, 高明的老师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指点学生自己去学习。

3, 世间最不幸的婚姻,不是不相爱的结合,而是兰因絮果的悲剧。

4, 这支铅笔不是小明的,而是我的。

5, 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景色让我乐而忘返。

6, 有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没有生活阅历。

7, 最凄美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遗憾。

8, 这个动物不是驴,而是马。

9, 课外书不是不可以读,而是要有选择的读。

10, 这列火车不是烧火的,而是用电力机车牵引的。

11, 这不是我的拳造成的,而是你过去罪孽深重,自取灭亡。

12, 这不是势均力敌的两军作战,而是兵力十分悬殊的交锋。

13, 水的分子式不是HO,而是H2O。

14, 我不是害怕面对,而是害怕失去。

15, 他的笑不是真诚的,而是虚伪的。

16, 有的单位不是实事求是,而是虚报产量,骗取荣誉,这种唱筹量沙的做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7, 我好困,不是昨天晚上没睡觉,而是睡的少!

18, 事情往往不是败在开头,而是无力為继,半途而废。

19, 挫折不是永久的失败,而是奋斗的新起点。

20, 他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21, 我并不是超人一等,而是采用了在课前先预习,课后再复习的方法,所以学得快,记得牢。

22, 这个题目不是这样做的而是这样做的。

23, 追本溯源,对仗不是文人创造,而是从民歌中得来的。

24, 这次考试不是一般的小考,而是毕业考试。

25, 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

26, 不是因为我跑得太快,而是因为你走得太慢。

27, 承诺不是戏言,而是一种责任。

28, 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拼搏换来了。

29, 不是日本的,而是中国的。

30, 他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的做最后一搏,要取得好名次。

31, 跌倒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32, 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就能学习好知识,而是需要以身实践,甚至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学好。

33, 那一年不是遭遇了地震,而是遭遇了干旱。

34, 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横生。

35, 太阳不是早长远中午近,而是一样远的。

36, 不是我假,而是这世界不许我真。

37, 不是妈妈想说你,而是你太让人生气了。

38, 我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而是这次考试时没看仔细题。

39, 他学汉语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40, 工作不是生活,而是谋生的工具。

41, 不是因为美而喜欢,而是因为喜欢才变美!

42, 我看那群亲友并不是真正关心老先生,而是对他庞大的遗產虎视眈眈!

43, 学习技术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4, 这个人简直就不是总统,而是投机商。

45, 我不答理他,不是讨厌他,而是没什么印象!

46, 你不是光彩夺目的珍珠,而是孕育珍珠的蚌壳。

47, 我认为,幸福不是一种获取,而是一种给予。

48, 不是老师不管你,而是你自己太让老师失望了。

49, 这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50, 这个句子不是你造不出来,而是你懒不想动脑筋。

51, 飘过的不是飞机,而是云。

52, 他对同志做好事不是热情支持,而是冷嘲热讽。

53, 人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54, 你不是雄姿英发的塑像,而是塑像下的一块垫石。

55, 杂志不是信息时代的速食品或粗茶淡饭,而是具有丰富营养且美味可口的大餐。

56, 我们不是历史的始作俑者,而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人。

57, 这支铅笔不是小王的,而是我的。

58, 他讲的不是事实,而是编造的。

59, 你喜欢一个人不是让他感到压抑,而是让他快乐,或者愉快,或者幸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用画龙点睛造句】相关文章:

画龙点睛作文04-15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教学设计05-04

用造句造句范文05-22

用拘束造句及其反义词造句04-16

龙舟点睛仪式04-23

用魅力造句04-07

用变色造句04-08

用传送造句04-08

用告诫造句04-09

用泥浆造句04-09

上一篇:与书籍同行作文下一篇:九成宫醴泉铭笔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