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却无声短篇记叙文

2024-04-24

爱却无声短篇记叙文(精选2篇)

篇1:爱却无声短篇记叙文

收获感动

记得十八九岁的那几年村里与我同龄的女孩都相继开始找对象,张罗着结婚成家,而在广东打工两年后回来了的我还在云里雾里地做着遥不可及的文学梦,成天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不是舞文弄墨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就是看书抄笔记。眼高手低的我发誓一定要写出惊世文章。为此,父亲老是拿我开涮:‘‘文章不能放到锅里煮啊。’’姐姐们也总是揶揄我异想天开不切实际。所有人的质疑和反对并没有阻止我追梦,痴人般的我在指责声中依然我行我素地爱看书买书、爱信笔涂鸦。成家多年,已为人妻人母的我还是不改初衷,只是经过那么多的人事变迁、心灵历练,我慢慢地变得沉稳,少了一些浮躁。捣鼓文字依然是最爱,只是少了一些欲念,更多的时候是我手写我口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一个人静静的倾诉给自己听、一个人絮絮叨叨的诉说自己的愁啊苦的然后又自我解嘲自我宽慰而不是拿给这个看那个瞧生怕没人知道。写完后往往是自己一个人孤芳自赏,有时也被自己的文字感动得眼泪鼻涕一起流。更多的时候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一个有一个日记本都只有被放置在抽屉里的不见天日的命运孤独了一年又一年无人问津。有时就梦想要是有一台电脑把这些年写下来的文字都打出来与人分享该多好,然而那些年经济并不宽裕的家不允许我有这样近乎荒唐的想法,我只能把这种想法埋藏在心灵深处不欲人知。

去年年底生活境况稍有改善,老公说要为女儿买一台电脑让她在学习上如虎添翼,因为有了电脑可以查资料,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面。我窃喜,因为我也终于有机会接触电脑、使用电脑了,可以圆我的梦了。

如今我早已把我多年来写下来的文字精心整理了一遍发布到了网上。作为一个平凡如蚁、卑微如尘的中年女人,虽然我渴望被人关注,但更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在人才济济的网络世界,我一个才疏学浅的平凡人最好是安分守己地做自己,别妄想成为什么网络红人吸人眼球。抱着这样一种想法于是我仍然固执的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不为附庸风雅、哗众取宠,只为真实抒发自己的心情:或怒或喜、或爱或恨。有人关注当然是好事无人上心也无妨,我不是地地道道的文人,自然也写不出字字珠玑、让人拍案叫绝的文字。我只是我,一个爱写但绝不胡说的人,就这么简单。

生活里总有一点欢乐值得你露出笑颜,总有一点收获值得你心生感恩,一个执着的人是绝不会被老天冷落的,我相信了这个真理。随着文章的发表,我在无意中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感动,那些陌生的网友发出的评论和留言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也足以让我感动兴奋好一阵。首先,在【清明想回家】中十指说我真是个好孩子,那一刻我就有了想对十指说‘谢谢你’的冲动,但在心里我扪心自问:我是好女儿吗?其实我亏欠父母太多,无脸自认自己好。十指的话虽然让我无地自容,但我还是要感谢他。在【孤独也是朋友】、【问】、【你是否珍惜你的拥有】中游客的肯定让我信心大增,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活法:不求闻达,但求充实。在【感动还有怀念】中网友半残人、【草根之忧】中网友纯粹年华、【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动】中网友寒冰之虺的留言让我深深地明白做一个真实的人说真实的话做真诚的事就是人生在世的意义。而【依然为你喝彩】中网友小西的话让我愧不敢当,说句实在话我算不上一个优秀的母亲,但我在朝好的方面努力,用心去爱我的女儿,如果不能让她引以为傲至少决不能让她引以为耻。

所有关注我的文字的朋友们,虽然我们彼此陌生,虽然有人说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我相信真情存在,在你们手指翻飞间流露的一定是真情而不是闲得无聊时的无意之举,相信你们一定是用心看过我的文字后才有感而发。你们的认同、勉励我定然铭记在心不胜感激。人生在世就如匆匆过客,在行色匆匆的旅途我本无心要求别人为我凝眸、驻步、为我露出温暖的笑容让我心灵颤抖,但我又在无意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问好,我知道没有谁欠谁什么,哪 怕是简短的问候你也没理由无动于衷,所以我感恩这样的收获,这是我人生路途上的另一种美丽风景,让我欣赏过后还忍不住再次回头 ;这是另一种拥有,虽然生活不是童话,但我知道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并不是一个人在与寒气逼人的孤独落寞地共舞。篇二:短篇作文

短篇作文【1】我一生的计划 during my high school years, i have found chemistry,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nteresting.actually, i am interested in many subjects such as biology, history, geography, chinese, and english.but somehow i cannot remember the historical events or the facts about geography in detail.i cannot remember biological terms well, either.on the other hand, chemistry,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re easy for me because they seem logical to me.after considering my interests and talents i feel that science or engineering might be the best choice for my career.i would like to study science or engineering in college.after graduation from college i hope to go for higher education overseas.eventually i would like to return to school to teach.this is my career plan.篇三:记叙文与小说 关于小说与记叙文

一、何谓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六个特点:

(1)视角独到,以小见大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心灵刻画,入木三分

(4)情节安排,匠心独运

(5)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6)虚构写实,相辅相成 三、三大要素 :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四、写作技巧

(一)、矛盾

哲学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故事也是一样,从矛盾产生到矛盾解决,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小说中最基本的两个矛盾:

(1)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目的是为了得到,说明还没有得到。(2)拥有与失去的矛盾。目的是保持得到,说明已经得到,而面临失去的危险。

矛盾也是一种伏笔,先制造出一个矛盾,才有后面解决矛盾的剧情。

伏笔巧合伏笔为以后的剧情做铺垫,制造一个“原因”,目的是为了产生以后的“结果”

巧合多了,会让读者觉得故事很假,所以尽量少用巧合,应该让故事按照因果关系发展,形成一条合理的因果链,而关键就是用伏笔,伏笔为原因,伏笔产生的剧情为结果。巧合多了,说明伏笔埋的少了,因为当初忘埋伏笔,所以有些特定的剧情不能以因果的方式出现,只能以巧合的方式出现。

技巧:巧合如果是伏笔,读者就不会看作是巧合,那么伏笔产生的结果虽然是由巧合引起的,但是读者感觉不到是巧合,而感觉的是伏笔产生的因果关系。这样多个巧合以伏笔的形式存在,而不以结果的形式存在,就感觉故事中的巧合少了很多。

(二)、世俗脱俗

主角的情感塑造应当是脱俗的,而主角的生活环境的塑造则应当是世俗的。因为如果主角的情感是世俗的,主角的人格对很多读者就没有吸引力,这些读者对主角难以产生爱慕之情,如果主角的生活环境是脱俗的,读者就会感觉这个生活环境的不真实,因为现实的世界是世俗的。要塑造世俗生活环境中的脱俗的主角,这样既能让读者爱慕,又能让读者感到真实。

电影中,主角的脱俗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主角一开始就是脱俗的人,始终保持着脱俗。大多数电影的主角都是这样的。

第二种,主角一开始是世俗的人,但是经过一些感化,而变得脱俗。例如:《功夫》中自小受尽欺辱的街头混混阿星,后来变得高尚脱俗。

第三种,主角一开始是脱俗的人,但是在世俗的世界中,也变得世俗了,但是经过一些感化,又变得脱俗。例如:一些电影中,脱俗的人物受到世俗世界的精神打击,变得颓废,每天混在酒馆,借酒消愁,后来又重新振作起来。

配角的情感塑造不一定要脱俗,世俗的配角能反衬脱俗的主角。但是从“物以类聚”这个角度来说,脱俗的主角必然要有一些脱俗的朋友,这些朋友作为配角出现。

五、类别划分

微型小说(数百至几千字)

短篇小说(几千至三万字)

一般认为,篇幅在几千到两万多字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谓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时,也就是减少角色、缩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动的时间。另外,虽然它们时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认为短篇小说仍应符合小说的原始定义、也就是对细节有足够的刻划,绝非长篇故事的节略或纲要。所有小说基础,其发展初期并无长短之分,随时代而区分。今短篇小说多要求文笔洗练,且受西洋三一定律一时一地一物观念影响,使其更生动详实但也限制其发展。

中篇小说(三万至六万字)一般认为,篇幅在三万字至六万字之间的小说。也有少数十几万字也被算作中篇而不归于长篇,这取决于文章内容的丰富度。其容量大小、篇幅长短、人物多寡、情节繁简等均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一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故事情节完整。线索比较单一,矛盾斗争不如长篇小说复杂,人物较少。所以,相比于长篇,中篇小说比较容易把握,也更容易成功。因为对于初涉创作领域的人而言,写作长篇易陷入多数的情节造成凌乱难收的困境,而写作短篇不是转折太少而单调、就是转折太多却显得拥挤。这时考虑将原本的构想修改中篇是一个广受推荐的建议。

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

一般认为,字数在六万或十万以上的为长篇小说,还可细分为小长篇(一般六万到十万字),中长篇(一般十几万到三五十万字),超长篇(一般超过百万字)。如果作者打算表现人生中常见的错综复杂关系,则必须使用这么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笔调轻松的长篇小说,也会有一个内里的严肃主题,否则很容易陷入无组织或是零乱。初涉者在写作长篇时最需注意全局对主题的呼应、结构的严密性,以及避免重复矛盾或缺漏。

注:篇幅长短并非明文规定,但按照情节内容丰富度可能会把部分字数多的划入字数少的类别,例如某些十几万二三十万字的小说会因为内容太过不紧凑而被归入中篇小说,而某些仅有六万多字让人觉得篇幅过短的小说会因为内容情节十分紧凑而归为小长篇。

一、何谓记叙文: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二:表达方式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三、小结

1.记叙文的6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3.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5以感情为线索。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5.记叙文的划分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四、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五、补充

写童话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也可以辅之以其他表达方式来写。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六、解题思路: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篇四:适合小学生背诵的名家短篇作文

适合小学生背诵的名家短篇作文

溪 流

贾平凹

我常常觉得,我的生命,就是那山中的溪流。虽然在莽莽的山里,它只是那么柔细的一股儿水流。

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在庄严的 大山下,永远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它、黄风刮不跑它。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丛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我是这么想的,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

海上日出

巴 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篇五:小说与记叙文的区别 记叙文与小说的区别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 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和矛盾。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微型小说)。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结果、结果。

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6要素。.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露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篇2:爱却无声短篇记叙文

默里·贝尔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蔑视对澳大利亚文坛影响深远的以劳森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 认为“现实主义无法记录现实的微妙”[2];同时, 他也拒绝认同以怀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他标新立异, 坚持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 使其作品带有一种不确定的、荒诞的因素, 朦胧且具有梦幻色彩。在他笔下, 环境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刻画等传统文学作品注重的要素已不再是创作的重心;表现澳洲广袤大地上与自然搏斗的“丛林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也不再是作品的主题。他将创作的笔触直指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人际关系的异化等主题, 通过淡化情节和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巧妙地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 呈现了一个看似充满悖论的、荒诞不经的世界。

默里·贝尔的短篇小说集《同代人的画像及其他故事》出版于1975年, 作品创作极具实验手法, 并且充满了讽刺性、荒诞性, 在贝尔看来, “这正是当代生活的特征”[3]。《寂静》便是其中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乔常年独自一人在荒漠中捕兔, 人际交流仅限于与两周一次来收兔肉的特雷劳尔的交谈, 而这种交谈非常程式化, 毫无意义可言, 因此乔最终选择了逃避。这部短篇小说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事件, 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 其情节淡化倾向十分明显;小说中也没有细腻逼真的人物刻画, 人物形象模糊;两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拓荒时期的那种“伙伴情谊”。这种情节的非连续性、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传统主题的颠覆性, 正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本文将从以视角转换实现片段式并置、人物话语呈现方式对深化主题的作用以及对“伙伴情谊”这一传统主题的颠覆三方面入手, 来分析默里·贝尔的短篇小说《寂静》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1以视角转换实现片段式并置

传统小说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情节模式, 注重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然而, 贝尔拒绝这种传统的情节模式。短篇小说《寂静》没有完整的情节叙述, 以巧妙的视角转换呈现出三个片段的并置, 体现了后现代小说情节淡化的特征。《寂静》开篇, 故事外叙述者即采用摄像式外视角对荒芜、干燥的环境进行了冷静、客观的逼真再现, 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叙事进程中, 它又短暂地放弃这种聚焦方式, 从全知视角对声音以及小说人物乔对声音的敏感体验进行细腻的描述, 从而实现“寂静”与“声音”并置, “无声”与“有声”结合。最终, 乔对声音感到不安、惧怕, 直至对发出声音的“人”选择逃避。

构成小说主体的三个片段分别以特雷劳尔的到来为标志, 在每个片段中, 特雷劳尔到来之前的叙述视角是不涉及人物感受的摄像式外视角。小说开篇, “摄像机”的镜头便呈现给读者一个荒芜、干燥的无声世界。

他只身一人, 在辽阔的背景上, 他的营地宛如一个点。太阳徘徊在天空, 将大地炙烤得白花花的, 枯萎了各类植物和草地, 树木只剩下黑色的枝干——这倒是不错的木材。捕兔器纠结在一起, 帐篷、高大的白色冷库、汽油桶、垃圾堆, 这一切都散布在营地上。真是一个不错的营地。然而就在这片沙漠里, 乔捕兔已有一年了。兔子们钻在沙地里, 夜间出动。1 (P97-98)

在此, 摄像式外视角充分发挥其冷静、客观的呈现功能, 使读者通过其镜头看到了乔的外貌及其营地周围的环境, 这种强烈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一切活动似乎停滞。乔只身一人, 他“宛如一个点”的营地与“辽阔的背景”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 显得极其微不足道。我们在慨叹广袤自然面前人物的渺小时, 却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恰在此时, 全知视角微妙潜入——“真是一个不错的营地。然而就在这片沙漠里, 乔捕兔已有一年了”。摄像式外视角不具备评判功能, 也无法告诉读者乔的捕兔经历。“不错”、“一年”这两个具有主观色彩的词, 使摄像式外视角和全知视角之间进行了巧妙的转换, 为凸显下文中伴随特雷劳尔而来的声响对乔造成的巨大冲击做好铺垫。

声音由远及近。等待“声音”的到来“令人备受煎熬” (98) 。由最初的仿佛“一只苍蝇发出的嗡嗡声” (98) , 到乔确定这是他等了一天的“卡车的声音” (98) , 再到随着挡泥板的“咔哒咔哒” (98) 卡车跃入他的视线后, 原本“寂静”的营地充满“重浊的噪音” (98) 。作者在此充分利用全知视角无所不知并能深入人物内心的优势, 用寥寥数笔描绘出声音的变化, 以及被打破的“寂静”对乔的听觉冲击。习惯了“寂静”和独处的乔甚至“被自己的声音吓了一跳” (98) 。“声音”也被具象化, 使乔觉得“这声音就在空气间跳动” (98) 。

我们不难发现, 摄像式外视角所呈现的“无声”的画面与全知视角精准的“声音”描绘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 使读者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而且, 这种“有声”与“无声”间的巨大碰撞对乔的影响在特雷劳尔第二、第三次到来时更加强烈。

在特雷劳尔第二次到来之前, 摄像式外视角呈现了乔一天的生活作息, 他的捕兔生活被安排得颇有规律, 有条不紊。随着特雷劳尔的到来, 全知视角再次短暂侵入, 向读者描绘“声音”对乔的影响。“寂静”被再度打破, 乔对声音的敏感也通过全知视角被描绘得极其细腻。卡车的噪声“似乎要震聋乔的耳朵” (100) , 特雷劳尔的问候声“让他吃了一惊” (100) 。当特雷劳尔问到这次捕了多少时, 乔竟然想要先“试试他的声音” (101) , 尽管开始嘴巴里有几个字, 却只张开嘴而未发声, 点头应对特雷劳尔的问话。当特雷劳尔自说自话时, 乔“变得紧张起来, 生怕特雷劳尔可能再问一个问题, 强迫自己出声” (101) 。直至特雷劳尔离开, 乔才“开始放松下来” (102) 。

在第三个片段中, 摄像式外视角记录了乔井井有条的生活以及特雷劳尔独自装完兔肉后的离开。这次, 乔对打破宁静的声音反应更加敏感——“他跳了起来”。

这份宁静被打破……

这次他跳了起来, 约莫两英里之外, 卡车已扬起了一片沙尘。他从那儿就看得见, 是特雷劳尔来了。乔必须这样想。他是为兔子而来。没错。但接着又会是那吵闹的说话声——毫无意义。在噪音越来越近时, 乔下定了决心。他跑过营地, 打开冷库门。穿上汗衫, 戴上帽子, 裤子呈弓形。他朝后瞥了一眼, 钻进沙丘间。他蹲伏在一处灌木丛后, 帐篷就在正下面。 (102)

在这一片段中全知视角再次潜入, 直抵人物内心, 我们通过它的眼光了解到乔的想法。在他看来, 特雷劳尔的到来无非是为了兔子, 吵闹的说话声“毫无意义”。乔不仅仅是暂时要躲避特雷劳尔, 而是决定在任何时候都要躲避“人”。“无论何时, 只要他听到有人到来, 他都打算躲起来。他无法忍受近旁有说话的人” (103) 。

短篇小说《寂静》文字极简, 篇幅不长, 无完整的情节叙述, 只是通过摄像式外视角和全知视角之间的交替转换呈献出三个并置的片段, 每个片段都包括前者对画面的呈现和后者对故事中人物乔对声音的敏感反应的描述。由始至终, 声音对人的听觉冲击渐趋激烈——乔也经历了从第一片段中的尝试“发声”, 到第二片段中的被动“失声”, 直至第三片段中的主动选择躲避“任何人的声音”。随着一句“乔下定决心了” (103) , 小说叙事骤然停止, 仿佛一切声响在瞬间归于寂静。然而, 这种突然而至的寂静却在不断撕扯读者的心灵, 使其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压抑感。究竟是什么导致乔对声音如此敏感, 甚至从惧怕到躲避。难道仅仅是已经习惯环境的寂静了吗?为什么最终他决定要躲避任何人呢?为此, 我们不妨看看乔与他捕兔生活中出现的唯一的一个人特雷劳尔之间的交往吧。

2人物话语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在短篇小说《寂静》中, 默里·贝尔没有像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那样, 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小说中仅有的两个人物乔和特雷劳尔形象模糊, 关系简单——一为捕兔者, 一为收兔肉者;两人的交流也极其有限, 且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呈现。在第一个片段中, 两人之间对话非常简短, 而且只有第一句带有引导句, 其他各句只保留了引号这一直接引语的特征2。

“过得怎样?”他问乔。

“还不错。”

乔觉得特雷劳尔说得太多了。而且, 他被自己的声音吓了一跳。这声音就在空气间跳动。

“捕得多吗?”特雷劳尔问他。

“大概有三百多对吧。”

“噢。”

乔站着晃晃身子, 想着还能说些什么。

无话可说。

他们开始把兔子们闪闪发光的冻僵的尸体从冷库扔到卡车上。僵硬的尸体撞到车厢底上, 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只用了半小时, 他们就装满了卡车。

“嗨, 老兄!给我一杯茶, 喝完我就走了。在这些兔子化掉之前, 我必须赶到Kelpowie。只有喝一杯茶的功夫了!”

特雷劳尔喝了两杯。他一边大口地吞咽着, 一边说着上次的赛跑比赛。终于, 他又爬上了卡车。

“嗨, 必须走了, 老兄!两周后再见。你还有喝的, 是不是?吃的也有吧?嗨, 下次, 给我们捕得比三百对多些, 没问题吧?”

乔咧嘴笑了。 (98-99)

仅仅一问一答, 乔已觉得特雷劳尔说得太多。而且在整个交谈中, 乔显得很被动, 只是机械地应答, 很快乔便“无话可说”, 剩下特雷劳尔在自说自话。对于特雷劳尔离开前的一系列提问, 乔只报以“咧嘴”的笑。在这看似友好的氛围下, 两人之间的对话显得非常程式化。乔的被动, 特雷劳尔自顾自说的话题无不在凸显两人之间的距离, 以及内心深处的隔膜。

在第二个片段中, 乔的反应更加被动, 仅以动作来回应特雷劳尔的提问。

“你好吗?”特雷劳尔问道。

乔一直就在等这句话。但这声音让他吃了一惊, 在击痛乔之前, 它仿佛在空中漂浮了一秒钟。这话, 真奇怪, 似乎和嘴唇的翕动不同步。

乔看着特雷劳尔, 看他说。

“你这次捕到了多少只?”特雷劳尔问。

乔不知该说些什么。他想先试试自己的声音, 先在嘴里试了几个字。他张开嘴巴。

“三百对吗?”特雷劳尔问。

乔点头。

“嗨。”特雷劳尔说“上周你这儿也下雨了吗?”

乔摇头。

这沉默使特雷劳尔的视线跃过卡车, 望向沙漠, 景色极其单调乏味。

“唉, 太干燥了。”

乔仍在看着他说。

“是的。的确很干燥。”特雷劳尔重复着这句话。

……

“我们开始装, 怎样?”

乔协助着, 小心翼翼。

装好后, 声音又朝乔跳过来。

“照顾好自己, 老兄, 我走了。两周后见。”

引擎发出的持续的声浪响彻在空中, 冲击着乔。闯入者走了, 乔开始放松下来。这空间全归他所有, 没有任何东西来扰乱他的耳朵。 (100-102)

在此, 特雷劳尔所说的话不仅放在引号里, 而且带有引导句。“特雷劳尔问”、“特雷劳尔说”等引导句一方面凸显了他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在乔眼中的“闯入者”身份。对于特雷劳尔的问候“你好吗?”乔早有所料, 并且在其眼中带有异化色彩。这声音能将乔“击痛”, “它仿佛在空中漂浮了一秒钟。这话, 真奇怪, 似乎和嘴唇的翕动不同步” (100-101) 。特雷劳尔看着四周少雨的沙漠, 一再重复的“干燥”一词, 也在影射两人之间的关系, 没有真诚的交流, 没有真情的滋润, 也如环境一般“干燥”, 显得疏离、冷漠。

在第三个片段中, 人物交流不复存在。在特雷劳尔到来之前, 乔已躲了起来, “特雷劳尔穿过营地正准备说‘你好吗?’”时, 却发现乔不在。乔已决定, 只要“听到有人到来, 他都打算躲起来。他无法忍受近旁有说话的人” (103) 。

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中, 我国学者申丹专门讨论了直接引语的音响效果。她指出:“由于它带有引导句和引号, 故不能像自由直接引语那样自然地与叙述语相混合, 但它的引号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有时却正是作者所需要的”[6]。尽管小说中乔与特雷劳尔之间的对话只有寥寥几句, 而且更多情况下是特雷劳尔在自说自话。然而这些简短的对话镶嵌在篇幅较长的通过全知视角呈现的环境描写中, 仅从形式上来看就已显得突兀, 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下, 带有引号的直接引语便产生了一种掷地有声的音响效果, 似与寂静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而形成人物话语内部特雷劳尔对声音的主动控制和乔被动“失声”之间的巨大张力, 以及人物话语整体的音响效果与寂静的环境之间的强烈反差, 这种双重对比更凸显出声音的力量, 使读者的心灵得到震撼。

综上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寂静》中的人物交流非常程式化, 而且特雷劳尔总是处于交流的主导地位, 自顾自地说个不停, 并不考虑乔的感受。从第一片段中乔的勉强应答, 到第二片段中乔的被动“失声”, 再到第三片段中乔终于主动选择逃避特雷劳尔的话语, 表层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是乔逐渐逃离声音的过程, 而其潜文本却揭示出人物距离逐渐拉大的事实。因而不难理解, 这种毫无意义的、没有真情实感且程式化的交流正是导致乔最终选择躲避任何人的原因, 而这也正体现了后现代小说中人物精神荒芜、人际关系异化的主题。

3对“伙伴情谊”的颠覆

澳大利亚是一片地广人稀的土地, 早期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除了原住民之外, 还有流放到此地的白人及拓荒者。在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时, 人们不得不相互依赖, 患难与共, 与险恶的环境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 荒野生活也是寂寥的。在《澳大利亚简史》一书中, 曼宁·克拉克这样写道:“由于对宗教慰藉的无知, 由于同欧洲社会的传统和习惯毫无接触, 他们寻求能够给人安慰的东西以弥补生活的寂寥, 并使他们免受寂寥之害。他们在伙伴情谊中找到了这样的东西。一位观察员这样写道:

两个人在人迹罕至的乡野中这样一起劳动, 大家养成了互相关心、互相信赖的习惯;彼此之间一旦有了互相帮助的习惯, 就会引起感激, 而感激又是关心的先导。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常常能够同甘共苦, 互相支援。事实上, 人们普遍感觉到:一个人应能在任何方面信赖自己的伙伴。”[7]

因此, 在澳大利亚语言中, “最能反映澳大利亚精神特征的词便是mate。Mate在字典中的含义是伙伴、同事、老兄、老弟。在澳大利亚, mate的含义远不仅仅指伙伴、同事或朋友。它含有患难与共、永不背叛对方的意思, 有点类似中文的‘把兄弟’。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 mate一直是理解澳大利亚民族气质和精神特征的关键词……由mate派生出的名词mateship指基于平等之上的伙伴情谊。伙伴情谊在澳大利亚民族个性中有重要的地位, mate是澳大利亚人自我形象的化身”[8]。歌颂伙伴情谊因而成为传统的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3。然而, 在《寂静》这个短篇小说中, 乔的荒野捕兔生活并未使他对两周一次前来收兔肉的特雷劳尔表现出亲近, 后者也并未对乔表现出真诚的友好。换言之, 荒野中的两名男子之间并未产生出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伙伴情谊”。“公事公办”、“程式化”或许是对两人之间关系的更好的描述。在默里·贝尔笔下, 自然的描绘中糅合了荒诞, 孤寂的荒野生活并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的精神被异化, 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这对传统的“伙伴情谊”这一主题无疑是一种颠覆。

在《寂静》中, 作者运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摆脱传统现代主义小说线性情节发展的桎梏, 放弃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 通过三个并置的片段, 运用视角转换这一叙事技巧, 通过人物话语凸显寂寥的、缺乏真诚交流的生活使人对声音产生恐惧直至逃避。此外, 小说凝练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 直接引语的使用更是产生了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音响效果。纵观全篇, 小说无处不在凸显声音对人精神的侵害, 这与小说题目《寂静》之间形成一种反讽效果。劳里·克兰西指出, 默里·贝尔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们“表现了超现实主义的荒诞和对澳大利亚道德观念的鲜明讽刺之间的奇怪的糅合”[10]。因此, 《寂静》的潜文本不仅表达了现代社会中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使人遭受的精神上的受难, 而且意在通过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的运用, 颠覆“伙伴情谊”这一传统创作主题, 表明新小说派的创作立场, 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们空虚、孤独、苦闷的精神危机以及人际关系的异化。

摘要:默里·贝尔的短篇小说《寂静》反传统小说重情节叙事和人物刻画的常规, 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情节淡化, 人物形象模糊的特征。此外, 该小说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和人际关系异化、疏离这一创作主题, 颠覆了“伙伴情谊”这一最能体现澳大利亚民族精神、并且最为澳大利亚传统小说所青睐的主题,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反传统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默里·贝尔,《寂静》,后现代叙事特征,视角转换,并置,直接引语,伙伴情谊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追踪20世纪澳大利亚文学[J].译林, 2002 (4) :205.

[2]Robert Ross.World Literature Today (Winter/2000) , http://www.complete-review.com/authors/bailmury.htm

[3]Wilde W H.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ustralian Liter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67.

[4]Murray Bail.Contemporary Portraits.St.Lucia, Q:Universityof Queensland Press, 1975.

[5]Leech G, Short..Style in Fiction[M].London:Longman, 1981:322.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23.

[7]曼宁·克拉克.澳大利亚简史[M].中山大学翻译组, 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3:185.

[8]吕万英.从mate看澳大利亚文化传统[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 :82.

[9]蜀宁.一曲咏唱“伙伴情谊”的高歌[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9 (5) :32-34.

上一篇:课 件 使 用 说 明下一篇:还欠姥姥一个道歉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