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件 使 用 说 明

2024-04-24

课 件 使 用 说 明(共18篇)

篇1:课 件 使 用 说 明

课件使用说明

河南洛阳轴承有限公司第四小学王永平

本课件是使用Authorware 6.0、Flash Mx及Swish v2.0几个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而成的。

1.本课件大部分停顿地方,均单击鼠标即可;

2.其中“自学总结”页面,请对准表格内空白方格点击;然后,点击该页面右下角热区按钮,进入下一页;

3.在最后,尝试创作页面中,请点击右下角按钮,会有“月亮的凤尾竹”背景音乐,便于学生创作。

2006.5.5

篇2:课 件 使 用 说 明

1、课件使用的软件为flash8.0。

2、双击“两位数加减两位数.exe”或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swf”打开课件。

3、共14个环节,每个环节已改为自动播放,请稍等。

4、一个环节播完后,单击右下角的5、返回上一个环节单击左下角的按钮可进入下个环节。按钮。

按钮可停止音乐。

篇3:《孔子游春》课件使用说明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的课文。本单元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单元。面临小学毕业,“难忘的老师”就成了本单元的主题。对于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来说,《孔子游春》一课,不仅能够使他们感受孔子教导弟子立下志向的圣人话语,从中受到人生的启示,而且还能勾起学生对六年生活的回忆,引起学生对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的回忆,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眷恋之情。

本课件采用网页的形式进行设计,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课件的封面加入了《渔舟唱晚》古筝乐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得音乐与课文内容有所衔接,便于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背景主框架加入了孔子像、孔子名言警句、大成殿图片等元素,便于课文氛围的营造;采用导航栏,也使得整个课件更方便使用;嵌入了微课视频,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加入了“结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课件中设计“知识拓展”,力图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课件使用说明:

1.双击“index.htm”文件,打开课件封面。

2.在封面上单击“进入课件”跳转到课件主页面。

3.导航栏的使用:(共有6个按钮)

⑴单击“返回首页”按钮,在任何页面都可以返回到课件首页。

(2)单击“课前热身”按钮,可以进入微课视频页面。在此页面,有两节微课:论水、言志。单击“论水”,进入“论水”微课页面;单击“言志”,进入“言志”微课页面。

(3)单击“成语积累”按钮,可以学习到本课的相关成语。在任一成语上按住左键,鼠标指针变成

形,可以看到当前成语的翻译。

(4)单击“课文欣赏”按钮,跳转到课文内容,开始范读。

(5)单击“结构分析”按钮,可对课文内容进行逐步的分析。在“结构分析”栏目任一处单击,即可进入下一页面。

(6)单击“知识拓展”按钮,可进入拓展阅读页面。在此页面,可单击相关按钮,拓展阅读“孔子求学”“孔子认错”“谦虚的孔子”等故事。

篇4:合理使用历史课件

关键词:课件 合理 辅助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电脑多媒体教学逐渐进入高中历史教学领域,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即倡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前提条件。但如何合理设计和使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值得探讨。

一、设计课件要抓住知识主线,突出重点

历史课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而设计的,应抓住知识主线,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课,在进行近现代服饰教学时,若老师一开始就展示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旗袍、列宁装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服饰的图片,最后也不进行小结,学生看的只是眼花缭乱、兴高采烈,但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很难说学生搞清了近现代男女服饰文化和阶段特征。如果换一种设计,教学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课件一:

课件一:近现代男女服饰文化和阶段特征

接着展示课件二:西服、中山装、旗袍、列宁装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服饰图片,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课件二总结出课件一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了起来,形式真正为内容服务,突出重点,没有偏离教学目标。所以课件以什么时机、什么方式出现,需要精心设计,切不可喧宾夺主。

二、老师调控课件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状态

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声、像并茂,容易使学生及进入情境,尤其是历史课,更容易使学生情绪高涨。那么老师如何控制让学生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教学呢?我们仍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为例,在进行饮食课题教学时,老师首先把丰富多彩的粤菜、鲁菜、川菜、扬菜等课件一一呈现,学生看得也是兴趣盎然,当展现川菜课件时,学生可能会异口同声说“辣”,但老师还继续放他的课件,一味地让学生愉悦下去,其实这并不是良好的教学情绪状态。老师如果在学生喊“辣”的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所说的“辣”是川菜的特点,那么中国饮食其他菜系的特点又是什么呢?什么原因促使西方饮食传入中国?有什么影响?学生的情绪会从刚才轻松愉快的状态突然转入紧张状态,促使他们去思考问题,最后彻底解决问题,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所以良好的状态是适度紧张和愉悦相结合,而不是任其向一个方向发展。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维,最终为学生快速、高效获取知识服务。

三、使用课件不能淡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做表面文章。同样的多媒体历史资料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也是不同的,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相比较,材料更应注重理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结合课件讲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基本知识后,老师如果给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新气象(剪发辫、更新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等)的相关史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近代中国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进行总结,就能促进学生思辨过程形成、使本节课得以升华,否则学生只是被这些精美绝伦课件的表面现象吸引了眼球,不时发出感叹的“呀”声,但并没有促成感性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避免滥用课件

课件只是一种媒体,应选择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清楚的内容,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达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一些教师认为课件越多越好,整节课所有内容全部呈现在屏幕上,一味地操作电脑,黑板上不留任何痕迹。1.造成学生视角疲劳,原本是为了引起兴趣的课件反而显得单调和枯燥;2.太多的文字和序号导致学生把序号间的层次关系分不清,何谈理性历史教学,而线索混乱则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大忌;3.因为课件量大,许多内容一闪而过,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消化的空间。所以课件的设计应有利于减轻学生眼睛疲劳,加强学生对主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为主,而不是处处滥用。

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确能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而那种认为机器完全能代替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计算机再怎么更新,它总需要人操作和管理的;课件需要教师的制作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去引导。因此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很好结合,如电子板书和粉笔板书相结合;精彩纷呈的课件和学生讨论、老师推理相结合等,即能加大课堂容量,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切记,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资源只起“辅助作用”,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最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合理使用历史课件,这是新课程开始后,每个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让我们在历史课堂精彩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扩展吧!

篇5:课件使用说明范例

石嘴山市胜利学校

一、温故导新、复习旧知:

1.单击鼠标左键,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

2.单击鼠标左键,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说说三角形的分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锐角三角形的面积

1.单击鼠标左键,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2.单击鼠标左键,推断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钝角三角形的面积

1.单击鼠标左键,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2.单击鼠标左键,推断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探究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1.单击鼠标左键,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推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单击鼠标左键,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三角形的过程。

(四)总结规律,归纳概括

单击鼠标左键,归纳、概括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普遍规律。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单击鼠标左键,出示练习,加深对三角形面积知识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单击鼠标左键,出示图: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篇6:课件使用说明李侠

本课是一片科学小短文,主要讲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晚上观看天空月亮和云彩的事。依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乐趣。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孩子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懂得遇到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遇到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培养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格式:

多媒体软件:PowerPoint

课件流程图:

1、双击文件夹:月亮和云彩

2、双击“彩云追月1.ppt”

(小朋友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美丽景象呢?请仔细看图片,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播放幻灯片1:

(1)动态图片,伴随音乐«听妈妈讲那故事»。

(2)月亮周围有什么?——云彩,揭示课题并板书:月亮和云彩

4、出示幻灯片2:课文题目、制作者

5、点击鼠标,出示幻灯片3:本课词语(已注上拼音)

6、点击鼠标,出示幻灯片4:本课词语(去掉拼音)

7、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全文:

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丁大勇说:“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李小文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认真听,听清字音,注意停顿和语气。(2)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自己读读课文。

8、点击鼠标,出示幻灯片6: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时,看到了什么?

点击鼠标,显示: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暗”和“明”两个字都用红色着重号标出。)..

9、点击鼠标,出示幻灯片7: 3幅静态画面(理解词语“穿行”)

10、点击鼠标,出示幻灯片8:月亮为什么会一会儿暗,一会儿明呢?(1)点击:“看一看”,播放动画。点击“动画”两个字,单击“确定”,单击“第二教时”,单击“动画”,单击“退出”。(2)点击:“做一做”,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手电筒灯光模仿月光,白纸模仿云彩,白纸在手电筒光下来回晃动.观察灯光的变化,得出结论)(3)观察灯光的变化,得出结论:(点击鼠标)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太不可思议了,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呀!多次强调后半句,引起学生的注意。)你怎么知道老师说错了的?(李小文说的正确)

11、点击鼠标,出示幻灯片9: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1)点击左上角月亮图形(超链接),点击“确定”,点击“第二教时”,点击“动画”,点击“退出”。(2)点击鼠标:“想一想”,你怎么知道月亮没动,是云彩动的呢?(从树杈里看到的)(3)点击“树杈”。

(4)过渡:如果你是那几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夸李小文?

12、点击鼠标,出示幻灯片10:如果你是那几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夸李小文?(认真观察,多动脑筋)小结: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秘密?(云彩跑得快,而月亮没动)

13、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全文:

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丁大勇说:“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李小文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齐读全文。单击右下小喇叭图形,配乐朗读。)

14、拓展练习:

篇7:课件内容介绍和使用说明

本课件是为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学期Unit 5 Topic 1 Section C 编写的教学课件。这是第五单元第一课题的第三课时。在前一课学习了表达心情的形容词以及系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影The Sound of Music的相关内容。旨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英语学习的视野;让学生明白也可以利用电影、歌曲等媒介来学习英语,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英语学习的资源策略。本课教学设计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把教学顺序安排为:

复习——复习巩固Section A & B重要的短语结构(幻灯片2、3)

热身——学唱英文歌曲Do Re Mi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趣味。(幻灯片4)导入——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讨论对英文歌曲Do Re Mi的感受。复习系表结构,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自然导入本课的重要生词lively, cheer up。(幻灯片5)

呈现——呈现电影 The Sound of Music的图片以及与课文线索有关的词汇,引导学生猜测本课要学习的相关内容。(幻灯片6)

巩固——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幻灯片7)

②阅读短文完成表格填空。(幻灯片8)

③深入理解短文内容,讲解词汇及知识点。(幻灯片9、10)④观看动画,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幻灯片11)⑤学生根据关键词的提示复述课文。(幻灯片12)

练习——①结合课文重点设计课堂练习。(幻灯片13)

②让学生根据情境编写对话。(幻灯片14、15)

拓展——①学生根据提示介绍自己喜欢的电影。(幻灯片16)

②向学生介绍电影The Sound of Music中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学生学唱自己喜欢的英文电影歌曲。(幻灯片17)

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幻灯片18)

篇8:课 件 使 用 说 明

课件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1. 设计缘由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本课教材在阐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时, 由于受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冲击, 例如《天朝天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在文中占据了大量篇幅, 这样就扰乱了学生对天国兴衰重要节点的整理与把握。于是在课堂教学中, 我针对学生出现的思络混乱与模糊的现象提出了教学问题:“探究天国兴衰的重大事件, 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 我展示了上图课件1。

2.设计理念

课件1的设计, 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所倡导的基本品质——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学生为了完成探究任务, 纷纷通过阅读教材, 自己整理线索, 展示研究成果, 从中体验到了探索新知的困惑与成功, 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 这种设计遵循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中, 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相应地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使用说明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出天国兴衰的关键点, 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 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识, 建构一目了然、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课件2:领导集团的内讧

1. 设计缘由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农民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宏伟大业?这些教学难点问题教材没有直接进行阐述, 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于是我以永安建制及天京变乱为切入点,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挖掘人物关系情境, 设计了上述课件2。

2. 设计理念

课件2图示法的设计, 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从图示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建国时 (永安建制) 的领导集团共包括六王:天王——洪秀全 (万岁) 是这个集团中最大的领导;东王——杨秀清 (九千岁) 是二号人物, 除天王以外各王都受其制约, 从而形象地揭示了领导集团内部的人物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洪、杨之间的权力矛盾。太平军北上进程中, 牺牲两王:萧朝贵、冯云山 (此二人被动态擦除) 。同样, 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再现天京变乱事件 (被杀的人——韦昌辉、杨秀清被动态擦除, 出走的人——石达开动态离开领导集团, 领导集团中仅剩洪秀全一人) , 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此次事变给太平天国带来的重创——“国中无人、朝中无将”, 这样学生就能深刻领会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变后洪秀全重新提拔青年将领组成新的领导集团, 他们成为后来天国兴衰的关键人物。这样, 既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又水到渠成地引出后序教学内容。

3. 使用说明

在动态演示课件2进程中, 一定要与教学问题相结合, 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 在动态展示天京变乱时, 让学生探讨这一惨痛历史教训的原因, 帮助学生理解农民阶级的狭隘性、自私性和落后性, 认识到他们不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缺乏先进意识形态的指导, 当农民阶级掌权后, 政权迅速封建化, 将领内部腐败、争权夺利, 也就必然导致内讧的发生。这样, 学生便会自然地认识到农民阶级没有能力实现救亡图存的宏伟目标。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历史学科的主要学习方法及规律: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偶然性与必然性联系的方法等, 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摘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只有遵循新课程理念, 才能发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认知工具, 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习方式,可持续发展,直观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9:灵活使用课件优化语文课堂

一、音画同行,触发情感

要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学有所得,需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试着画出故宫的布局简图,然后设置了“踏上旅程”这一教学环节,引领学生跟随视频游览故宫、了解故宫,接下来再对所画的故宫布局简图进行补充、修改。在优雅的古典音乐中,学生跟随镜头踏上“故宫之旅”,寻找着文中所提及的诸多建筑物,明确它们的具体方位,同时聆听着一个个有关皇宫的故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仅把握了故宫的整体格局,欣赏了故宫建筑的精美,同时也触发了内心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再如,在解读《大雁归来》时,笔者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唤起内心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为此,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歌曲《To Be By Your Side》的视频:静谧、蔚蓝的天空下,河流、湖泊、山川、森林、大海如梦幻般掠过,大雁浩浩荡荡地结队远行……那一幕幕的场景,和谐而壮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大雁的执著和大自然的美丽深深吸引,迫切地希望进一步了解大雁、感受自然,这就为顺利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的学生思想较为叛逆,逆反心理尤为突出,尤其是对家长。所以教师应适时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例如,在教学《散步》时,在引领学生总结了文章的主旨及写法后,笔者设置了“饮水思源”这一教学环节作为拓展内容来深化文章的主题。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感恩父母的视频,引领学生齐读视频中的文字:“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像当年,你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样!”感人的文字、音乐加上发人深思的漫画唤起了学生对过往的回忆,他们无不为之动容,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我相信这是感动之泪更是感恩之泪。

二、合理引用,训练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讲得过多。对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在45分钟之内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训练并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要让树立起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仅仅依靠文章的语言文字很难实现。因此,笔者下载了多幅罗布泊不同时期的图片,设置了“今非昔比”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为图片拟写解说词。这样,不仅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对昔日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欲望,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了铺垫。在“追本溯源”环节,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罗布泊由仙湖变为荒漠的真正原因,以此训练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笔者又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月牙湖的今昔对比图片,出示相关文字资料,设置话题:“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说……”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课件投影朱自清不同时期的照片,接着请几名学生分别对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作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感知课文内容环节,笔者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品味春天的景象,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笔者首先引领学生总结文中所展现的五幅春景图,然后带领学生重点分析“春花图”和“春雨图”。笔者为学生播放这两幅春景图的朗读视频,视频中出现的不同场景中的春花、春雨以及朗诵者动情的朗读深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渐渐融入这美妙的境界中,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逐渐增强。此时,笔者投影出赏析文章语言的角度并给出示例,让学生依据示例任选角度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这样,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把握尺度,实现高效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却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心依然是品味语言文字。只有把握好课件使用的尺度,巧用而不滥用课件,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达到传统语文教学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

精心选择课件素材,用心设计课件内容,借鉴而不直接使用别人已有的课件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条件。别人的课件往往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这是因为课件制作者往往会把他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及其教学对象的需求融入到课件中,而课件制作者的教学对象和我们的教学对象则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别人的课件直接拿来使用,更不能为了使用现成的课件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因文本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

此外,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还需要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注意多媒体的使用量,避免“音乐欣赏课”、“影视欣赏课”等“非语文”课堂的出现。通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意境或印证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而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的品析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上的朗读、讨论和必要的板书设计。

例如,《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散文,即使用视频展现出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但是如果不遵循传统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很难真正领悟到文章所蕴涵的深厚的父子之情。所以,在讲解《背影》时,笔者选择让学生欣赏电视散文中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感受父亲的形象,而不是以欣赏电视散文来代替品析文本内容。

篇10:液压技术电子课件使用说明

液压传动课件系统以仿真的形式,动态地描述了液压传动中各液压元件的 细微动作,有效地说明了各液压元件、液压回路的工作原理。本系统是教师在 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辅助工具。

~~~~~~~~~~~~~~~~~~~~~~~~~~~~~~~~~~~~~~~~~~~~~~~~~~~~~~~~~~~~~~~~~~~~~~~

液压千斤顶工作原理~~~~~~~~~~~~~~~~~~~~~~~~~~~~~~~~~~~~~~~~~~~~~~~~~~~~~~~~~~~~~~~~~~~~~~~

将鼠标移至图中标有“操纵杆”处,按下鼠标左键即可看到千斤顶开始顶起 重物的工作过程,将鼠标移至图中标有“放油阀”处,按下鼠标左键即可看到千 斤顶开始落下重物。

雷诺数试验

~~~~~~~~~~~~~~~~~~~~~~~~~~~~~~~~~~~~~~~~~~~~~~~~~~~~~~~~~~~~~~~~~~~~~~~

将鼠标移至图中的“放水阀右边”处,图中将会显示“开”,按下鼠标左键,水阀打开清水开始流动,将鼠标移至图中的红色液体箱下的“阀”处,按下鼠标 左键,则可看到红色液体顺管而下。再将鼠标移至图中的“放水阀右边”处,继 续按下鼠标左键,开大水流,则可看到玻璃管中的带色液体开始发生变化。若将 鼠标移至图中的“放水阀左边”处,图中将会显示“关”即关小水流,按下鼠标 左键,则可看到向相反的现象变化。按画面中的始状态。

按钮,可恢复到试验的最初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

按下图中的的按钮,可以使得系统暂停运行,若按下图中

按钮,则可恢复系统运行。

齿轮泵工作原理

~~~~~~~~~~~~~~~~~~~~~~~~~~~~~~~~~~~~~~~~~~~~~~~~~~~~~~~~~~~~~~~~~~~~~~~

启动齿轮泵工作原理课件,可以看到一对齿轮的啮合传动,则能形成吸油和压油 的过程。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

启动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课件,可以看到两叶片之间的容积空间的变化,则能 形成吸油和压油的过程。

外反馈式变量泵工作原理

~~~~~~~~~~~~~~~~~~~~~~~~~~~~~~~~~~~~~~~~~~~~~~~~~~~~~~~~~~~~~~~~~~~~~~~

当按下图中的按钮时,可以看到单作用式叶片泵的定子向左移动从而使得

叶片之间容积空间的变化量减小,这时油液输出量开始逐渐减少,最后油液输出量 为零。当按下图中的按钮时,则又可看到单作用叶片泵的定子开始向右移动从

而使得两叶片之间容积空间的变化量又逐渐增大,这时油液输出量又开始逐渐增大。这就说明了外反馈式变量泵的油液输出量是随着输出油液的压力而进行改变。

先导式溢流阀工作原理

~~~~~~~~~~~~~~~~~~~~~~~~~~~~~~~~~~~~~~~~~~~~~~~~~~~~~~~~~~~~~~~~~~~~~~~

图中的按钮,其作用分别是,实现向前一状态播放、运

行中暂停、继续播放、向后一状态播放。

[附注]本课件其中一个状态为当P口油压增高演示先导式溢流阀开启过程;另一状态 为当P口油压降低时演先导式溢流阀关闭过程。

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

当按下图中的“左通电”按钮时,阀芯向右移动,实现了电磁阀的左位功能。当按下图中的“右通电”按钮时,阀芯向左移动,实现了电磁阀的右位功能。当 按下图中的“中位”按钮时,阀芯处于电磁阀体的中央位置,则实现了电磁阀的 中位功能。

三位四通电液换向阀~~~~~~~~~~~~~~~~~~~~~~~~~~~~~~~~~~~~~~~~~~~~~~~~~~~~~~~~~~~~~~~~~~~~~~~

当按下图中的的按钮时,可实现电液换向阀的左位功能。当按下图中

按钮时,则 按钮时,可实现电液换向阀的中位功能。当按下图中的实现电液换向阀的右位功能。

直动式顺序阀工作原理~~~~~~~~~~~~~~~~~~~~~~~~~~~~~~~~~~~~~~~~~~~~~~~~~~~~~~~~~~~~~~~~~~~~~~~

图中的钮,图中的图中的按钮是进行顺序阀工作过程的播放按钮,可实现顺序阀的工作动态过程。按钮,可实现顺序阀工作过程的暂停。按钮和

是进行内控外泄式顺序阀和外控内泄式顺序阀的转换按

调速阀工作原理~~~~~~~~~~~~~~~~~~~~~~~~~~~~~~~~~~~~~~~~~~~~~~~~~~~~~~~~~~~~~~~~~~~~~~~

图中的速

阀的自动调节过程。图中的按钮,可实现调速阀的工作过程暂停。按钮和

按钮是对P3油口油压增加和降低进行控制,从而体现调

三位四通电磁阀换向回路~~~~~~~~~~~~~~~~~~~~~~~~~~~~~~~~~~~~~~~~~~~~~~~~~~~~~~~~~~~~~~~~~~~~~~~

图中的按钮和

按钮是对三位四通电磁阀的左位和右位控制,从而

}按钮,可实现三位四通电磁阀 实现液压缸活塞向左或向右运动。图中的的中位功能,实现液压缸活塞在任意位置停下来。

电磁阀控制的速度换接回路~~~~~~~~~~~~~~~~~~~~~~~~~~~~~~~~~~~~~~~~~~~~~~~~~~~~~~~~~~~~~~~~~~~~~~~

首先按下图中

按钮,液压泵开始工作。若将鼠标在二位四通电磁阀的衔铁处

(即图中标有“1YA”下面处)按左键,则可实现液压缸活塞的换向运动。当液压缸活 塞在运动过程中,将鼠标在二位二通电磁阀的衔铁处(即图中标有“2YA”上面处)按 左键,则可实现液压缸活塞运动速度的改变。当液压缸活塞处于左端或处于右端时,若 将鼠标在二位二通电磁阀的衔铁处(即图中标有“3YA”上面处)按左键,则可实现压 力油的卸荷,再次点击又可恢复不卸荷状态。图中的按钮,可实现回路系统暂停。

行程开关控制的顺序动作回路~~~~~~~~~~~~~~~~~~~~~~~~~~~~~~~~~~~~~~~~~~~~~~~~~~~~~~~~~~~~~~~~~~~~~~~

按下图中的按钮,行程控制顺序回路自动演示其整个控制过程。画面中的按钮,又可恢复演示过程。

按钮,可实现演示过程的暂停,按

液压伺服系统基本原理~~~~~~~~~~~~~~~~~~~~~~~~~~~~~~~~~~~~~~~~~~~~~~~~~~~~~~~~~~~~~~~~~~~~~~~

将鼠标移至图中小活塞杆的最左端时,屏幕上将会出现“推”或“拉”的字样,单击

鼠标左键就可演示伺服系统的动作过程。

车床仿形伺服系统~~~~~~~~~~~~~~~~~~~~~~~~~~~~~~~~~~~~~~~~~~~~~~~~~~~~~~~~~~~~~~~~~~~~~~~

首先按下图中过程。图中的进行。

按钮,这时车床仿形伺服系统就开始进行模拟仿形车削的

篇11:《滴水穿石的启示》课件使用说明

网页地址:http://222.92.53.162:81/shuidi。网页共分为以下4个模块:走进文本、随文练习、拓展资源、自主作业

一、走进文本:全文展示。栏目包括识水滴、品名人、悟启示3个版块

1.识水滴:介绍课文内容第一段。

2.品名人:包括分别介绍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个页面。

3.悟启示:课文内容最后一段。

二、随文练习:包括读读成语、滴水穿石、词语积累3个版块

1.读读成语:包括读读成语、找一找与“滴水穿石”相近、相反的词语2个内容。

2.滴水穿石:视频展示滴水穿石。(即导航栏中的滴水穿石)

3.词语积累:包括课内同类词语积累、课外同类词语拓展2个内容。

三、拓展资源:包括名人篇、成语篇、名言篇3个版块

1.名人篇:介绍司马迁、徐霞客、马克思、贝多芬4位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事迹。

2.成语篇:介绍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凿壁偷光、铁杵磨针4个锲而不舍的励志成语故事。

3.名言篇:介绍具有持之以恒精神的名人名言。

四、自主作业:包括仿写事例、学写读后感2个版块1.仿写事例:学生在博客上仿写名人事例。

2.学写读后感:学生在博客上用一句话写出学习课文的感受。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三小学

篇12:课 件 使 用 说 明

课件名称: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课件内容:

1、出示教学目标

2、欣赏自然美的春天;

3、艺术美的春天——文学、诗词、音乐、色彩等;

4、春天的艺术作品鉴赏——国画、油画、水粉、剪纸、儿童画、雕塑、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等表现形式;

5、七嘴八舌;

6、各显神通;

7、学生作品展示;

8、总结春天的特征。

课件的特点:这节课的知识含量很大,而且内容抽象,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完成。于是,我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课前利用Internet网络收集准备了大量的素材,运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这个幻灯放映软件的特点,插入了AVI视频文件、GIF动画文件、Flash动画文件、MP3音乐文件以及大量的表现春天的风景照片和绘画作品。欣赏自然美的春天图片,感受春天的美。古诗吟春,让同学们在诗、书、画、乐的和谐交融中受到美的感染。

这一节课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春的气息;

二、春的色彩;

三、欣赏与评述。通过对视频、图片、音乐、诗歌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祖国锦绣山川的壮丽,以此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传统美术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必将迎来美术教育的又一个春天,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这样的春天里,踏着《春之歌》的旋律,感受春风,沐浴春光,尽情的畅想、遨游…… 使用说明:

1、单击幻灯片放映,课件内容均单击即可按顺序出现,(从第一张到第三十七张)如果返回可以单击右键弹出的菜单中选择上一张。

2、在课件主页面单击相应的按钮可随意进入其它的幻灯片,也可从其它幻灯片单击回到主页面。

篇13:小议声乐教学中课件的使用

有关声乐方面的课件, 现在主要有声乐的演唱形式课件、声乐考级课件、声乐教学法课件、美声唱法教学课件等等, 这些课件的运用都是将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摘出来进行系统演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涉及到的相关学科要比此多得多也复杂的多, 我们所迫切需要更适合授课过程中的课件, 需要的是多学科、多门类课件的综合。现有的课件, 可以借鉴作为参考资料, 降低学生对各种课件的盲从心理, 取有用的、行之有效的课件, 将授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做归纳和整合, 既能达到授课的目的又能给学生空出更多的学习时间。

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点, 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在以往教学过程中, 只要是涉及到歌唱理论性的知识, 老师只有借助于语言和手势来进行描述, 老师讲的抽象学生学的费力, 例如对声乐学生关于通道的建立, 也就是歌唱乐器的塑造, 每个声乐学生心目中在听老师的讲解后都有自己的理解, 通道, 实际上它究竟是什么样子?通道建立的过程中胸腔、口咽腔到底是什么形状?这些在过去手势比划的知识, 现在可以利用课件, 可以将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以形象、直观、具体的方式给学生以几张P P T展示, 就可以让学生对相关问题了然于胸。课件的使用过程是便捷的, 制作过程却繁琐费时, 对于课件的制作需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如此, 给更多学生带来的便利还是促使我们来做这些事情。

对于声乐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 目前基本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看到了课件教学的优点, 认为教学过程中引用课件教学非常好, 应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一样, 将课件教学融入日常教学;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特点, 提倡常规意义上“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一架钢琴四面墙mi mi ma ma整天喊, 认为课件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成本, 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对课件教学基本持排斥态度。

针对以上两种不同意见, 认为都有合理之处, 但需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使用课件教学, 其便利性、直观性、丰富性对声乐教学非常重要且有效, 对于声乐专业教学的特殊性, 对课时及教学成本等方面的考虑, 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 已是一种趋势, 合理利用, 将对传统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 课件教学该怎么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在那些方面使用?这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件进声乐课堂, 首先需要建立多媒体琴房, 只有建立了多媒体琴房, 声乐授课过程使用课件才成为可能。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课件教学, 不需要天天借助, 它可以间断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始终, 老师们可以按需所设按需所取。可以将自己授课过程中所提到的不利于语言表达的部分整理制作成课件, 在授课过程中给与学生讲授并演示, 时间自己灵活把握, 出于对设备经费的考虑, 配备有多媒体的声乐授课室可量力设置, 声乐授课老师在需要多媒体琴房的时候做机动调整。

对于声乐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时间, 应随着学生学习阶段与接收程度而定, 因为, 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课件使用率和普通课程教学中的课件使用率有所差异, 声乐教学需要更多依靠的是授课教师, 比如对于主客观听觉的辨别, 道理似乎很好理解, 主观听觉为自己听自己演唱的声音, 客观听觉为别人听自己演唱的声音或自己听别人演唱的声音, 但对于二者真正的声音区别自己却不容易分辨, 知道主客观听觉有差别, 究竟是什么差别却仍旧得依靠授课教师, 借助于授课老师的耳朵。由此可见, 课件教学可以作为传统声乐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其主要教学方法。

当声乐学习到一定程度, 声乐作品量增多, 声乐作品难度增大, 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声乐作品, 多风格、多情绪的唱段, 我们也需要借助于课件, 借助于多媒体。以语言为例, 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做基本的发音训练, 通过课件将发音训练知识来听、来检验歌唱者的语言准确性,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当然, 课件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发展至今, 自有其科学之处, 比如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对主客观听觉的辨别。而且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 无疑会转移学生对老师的注意力, 会使师生的交流时间减少, 也会因老师制作的课件水平与操作的熟悉程度影响到授课的效果, 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篇14:多媒体课件使用之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使用误区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Wrong Us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Zhong Aimin1,Zhong Yimin2

(1.Longjiang Health School,Harbin150000,China;2.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engdong College,Harbin15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network technology and penetration to all areas of society,computer tool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consensus. The emergenc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for teaching has brought to the atmosphere of the times,it expanded classroom capacity,creating teaching situation and stimulate interest in othe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dia incomparable superiority,but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us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to see,there are really many misunderstandings, people should rethink.In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Wrong Us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Keywords:Multimedia;Courseware; Wrong Use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多媒体课件的出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时代的气息,它在扩充课堂容量、创设教学情境和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它一出现,就倍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就目前多媒体课件使用的现状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少误区,颇令人思考。

误区一:只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体现教育思想的先进

现在不少教师认为:“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不是一节成功的课,至少说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来上课,其意义已不仅仅在其本身,它显然已成了教学革新的代名词,是具有全新教学理念的象征。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了。

分析:有先进的教学技术不代表教学理念的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如果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将以往的板书从黑板上转移到了大屏幕上,依然是教师在台上长篇大论的灌输,学生在底下奋笔疾书抄写,说得说,写得写,那么这与传统教学毫无区别,这样的课即使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也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误区二:课件囊括整个教学过程

目前,许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不分重点、难点,将自己整堂课的教学思路,各个教学环节,课堂中需要提出的问题及答案等等都事先设计在课件上。为防止意外,上课时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既定的流程上来,围绕着课件操作、演示、讲解、灌输,使教学程式化。一旦学生的思维偏离课件既定的轨道,教师总会极力将其“引入”甚至“强拉”到课件既定的程序里。

分析:教师应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让原有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及随堂应变的能动性,使得教学媒体制约师生的思维空间,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管何等优秀的教师都无法完全预测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高明的老师往往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一次一次的“意外”转化为课堂上的一个又一个“亮点”!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两手打算,不一定非得按课件的程序死板教条地执行,毕竟电脑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课件不是电影,一放到底,要注重学生的学。因此课件必须有交互,可以有选择地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的各部分。

误区三:课堂的成败在于完美的课件。

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很多老师都认为只要课件做得既生动活泼又功能齐全且面面俱到,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于是这些教师努力追求动画、影音效果,使用过多色彩艳丽的插图,课件中各种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分析:好课件的作用应该是启发、点拨,必须坚持启发性教学的原则,教学手段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过于花哨热闹的课件,使学生只顾去看新奇的动画而忘了学习内容,不但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干扰课堂教学,削弱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录音代替了范读,屏显代替了板书,绚丽图像的呈现、幽默的动画播放、悦耳的音响感染代替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教学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堂里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熏陶等等,都是任何现代媒体难以替代的。

误区四:多媒体课件展示能够取代实际操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可以模拟各种各样的实验和操作,计算机模拟可以带来更加强烈的视听刺激,更为细腻的过程,更加直观的结果分析,于是教师在上课时为了方便,仅用课件来演示实验与操作。

分析: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多媒体课件也能演示操作过程,甚至能做到准确无误,但它不具有实物操作带给学生的真实空间感、实验可信度,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和协调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学中除了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危险的、在现实中难以完成的实验和操作,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而那些学生能够真实观察和动手做的实验与操作,应尽量少使用课件,否则,会抑制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可信度不高,学生长期接受自己怀疑的信息,会丧失质疑、创新的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来,与使用课件的初衷背道而驰。

篇15:课件制作说明

一、本课件制作及运行

1、制作工具:flash8,powerpoint20032、运行环境:Windows 95/98/me /xp/Vista3、为方便使用,本课件分别采用flash和powerpoint工具,制作了两个版本;其中flash版本的制作源文件一并提供,便于广大教师二次创作。

二、制作思路:

(一)、课件制作的目的1.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他就会自发地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也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本课件集图像、动画于一体,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

2.呈现传统教学无法呈现的教学过程,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节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课,需要学生直观地感受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和过程,能够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工具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教学教具简单、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不利于掌握用坐标表示位置的知识,影响空间观念的发展。本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这些抽象的知识,进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二)、课件具体操作说明

第1张:出示本课课题。

第2张:出示学习目标

第3张:创设情境:学生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能够用有序实数对来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本片通过出示北京一公园地图,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用坐标表示每个景点位置?),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体会 “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应用价值,同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急欲知下文的探究兴趣,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第4-5张:自主探究1(教材49页探究题),本片首先出示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选定某一地点为参照点(原点),确定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后,能够容易的写出各个地点的坐标,然后依据学生探究情况,形象的演示解决方案,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和过程。

第6张:小结探究成果。首先让学生总结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和过程,然后展示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的一般步骤,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

第7张:尝试应用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成功后,尝试解决建立一个适当的坐标系,进而表示各地点坐标的问题,学生选取的参照点(原点)不同,所得的坐标也不同,本片充分利用flash形象展示特点,通过各小组展示不同表示方法,巩固知识重点。

第8张:自主探究2:(教材55页第10题)利用坐标找坐标系,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多数同学对这类题目感到难度较大。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本课件时选取了教材55页拓广探究第10题作为突破点,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形象的演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9张:尝试应用2:学生通过以上探究,掌握了利用坐标找坐标系的方法,结合“寻宝”游戏题,寓教于乐,巩固所学,顺利突破本节难点。

第10张:课堂小结:回顾解决本节课情景导入问题,学以致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交流本节收获和困惑,达到整合提高的目的。

第11-14张:达标检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我检测,补偿提高。

篇16:课件使用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使用甲方课件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根据与甲方商定的办学协议所规定的专业确定使用课件品种(另附清单,清单所列内容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甲方确保提供给乙方之课件为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教学软件,甲方享有专有权。乙方不得有任何盗版或者变相盗版活动,甲方保有追究乙方法律责任之权利。

三、甲方保证对乙方使用的课件在使用期内非人为损坏的情况下,免费更换;若由于乙方人为造成的`课件损坏,需交纳一定的成本费用(课件定价的_____%),甲方方给予更换新的同名课件。

四、甲方免费为乙方镜像安装_____次课件,乙方不得制作课件的镜像,否则属于侵权行为。

五、乙方如不具备提供学生网上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需要甲方为学生提供光盘学习的,则甲方按乙方所有学生数、课程数提供人手1套课件,甲方按_____元/片收取成本费。乙方不得复制。

六、本协议所涉及的课件使用期与甲乙方合作办学协议同时生效,合作期满不续签新的协议即同时失效,合作协议失效后,课件使用权即终止。

七、甲方如发现乙方翻录、复制和出让课件等行为,甲方将对乙方收取每套课件购买费用_____%作为补偿,并保留追诉其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的权利。

八、以上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经双方同意后以书面形式另行确立。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经双方签章后生效,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盖章)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年___月___日乙方:__________(盖章)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篇17:教具、课件说明

名称

用途

内容描述

数量

备注

b8a-u1-l1-01

单词卡片

教授新词

此处的单词卡片上面有个小男孩滑滑板,下面有单词skateboard v.

和短语go skateboarding

1

b8a-u1-l1-02

p1-1a中的图片

讲解、做对话

教材扫描制作

用两次

b8a-u1-l1-03

单词卡片

新授词汇

上面是surf v. , 下面是其汉语解释“冲浪”

1

b8a-u1-l1-04

单词卡片

新授词汇

上面是internet (注意开头字母大写), 下面是其汉语解释“因特网,互联网”

1

b8a-u1-l1-05

单词卡片

新授词汇

上面是program,下面是其汉语解释“节目,(电脑)程序”

1

b8a-u1-l1-06

p2-2c中的表格

突出需用

教材扫描制作

篇18:对“周长”一课使用课件的思考

片断1导课环节, 执教者把教材蚂蚁绕树叶一周的静态图创设成1号、2号蚂蚁在同一时间内沿着同一形状的两张树叶的外围跑一圈比赛 (1号蚂蚁中途出局, 2号蚂蚁跑完一圈) 的动态画面, 并配上动听悦耳的加油声、唏嘘声等.问题是:哪一号蚂蚁赢, 为什么?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拓展延伸环节, 教师同样播放了与导课类似的课件, 所不同的是两只蚂蚁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的速度跑完不同形状的两张树叶外围的一圈, 然后化曲为直比较两树叶表面的周长.

片断2练习环节, 比较与周长, 当学生说及右边的图形的周长与左边的图形相等时, 教师立即通过多媒体课件平移的直观演示, 使学生确信两图形周长相等的结论.

在课的结尾, 教师问学生:“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许多学生回答:“蚂蚁爬树叶比赛, 究竟是1号蚂蚁赢还是2号蚂蚁赢?”

思考之一课件的生动, 我们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呢?究其原因在于片断1中栩栩如生的蚂蚁的爬行, 动听悦耳的加油声、唏嘘声, 使学生难以忘怀, 导致了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周长.采用动态的、图声并茂的多媒体, 从“注意”的角度分析, 是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运动的、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观点的, 确实起到了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之功能.但事物都有两面性, 如果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在非数学的层面上过分的生动, 则会分散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注意力.可见,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避免非数学层面上的过分生动, 以免喧宾夺主的现象发生.

思考之二学生会的, 要不要课件代劳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子聿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数学亲历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沿树叶的边线画一周, 是小学生人人都会的事, 而片断1中却滥用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动手、动脑体验的机会,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意义建构.再说, 学生对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在脑子中并非一片空白, 他们可以从顾名思义的角度来想象理解周长, 如果由多媒体代劳, 反而理解服浅.

笔者认为, “周长”这一节课, 对基础比较好的班级而言, 在概念的引出和理解环节不需多媒体课件, 一上课就可抛出课题和几个典型的平面图形, 接着通过“平面图形的周长, 你们认为应是怎样的?”的问题讨论, 引出周长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比画比画不规则图形 (含树叶) 的周长, 说一说量有关图形 (含圆) 周长的策略.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是很理想, 则可通过让学生画出模拟树叶的边缘形状后得出周长的概念也就是说, 学生能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绝不劳驾课件代劳.

思考之三演示的时间, 要不要讲究

片断2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右图平移为左图, 从课件作用的角度分析, 确实起到了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的功能.但由于出示过早, 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 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这句名言阐明了知识与思考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数学课而言, 思考是数学化的核心问题,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所以, 在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 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眼前无物体, 脑中想物体的良好习惯.如上例, 当学生说及右边图形的周长与左边图形相等时, 教师应通过“你是怎样想的?”的追问, 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 进而得出平移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困生理解通过转化进行比较周长的策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 件 使 用 说 明】相关文章:

上一篇:月,月袁郊,月的意思,月赏析下一篇:爱却无声短篇记叙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