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技术特征及要求教案

2024-04-13

散打技术特征及要求教案(共6篇)

篇1:散打技术特征及要求教案

教案

基本教材 中国武术教程

二O一二年 五月

散打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一:

本节主要内容:

实战姿势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步法的技术特征及要求。踢打法的技术特征及要求。摔法的技术特征及要求。防守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课的任务和目的:

1、通过讲授散打的技术特征及其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打各种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各种技术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掌握散打的各项基本技术;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的技术特点。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教材分析

•重点:理解和掌握散打的实战姿势、步法、踢打法 摔法等技术特征及其要求。

•难点:理解和掌握防守反击法技术特征及其要求 以及在实战中的重要性。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举例法 五 教学过程

散打技术特征及要求

为了叙述方便把散打的技术归类为实战的姿

势、步法、踢打法、摔法、防守法等。下面介绍各项技术的特征及要求。

一、实战姿势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散打的实战姿势,通常也称预备姿势。分析实战姿势是否合理,则应从实战的需要出发,符合以下三个特点:

1、便于运用进攻方法

实战时运动员必须准确的把握进攻的时机,而时机是靠运动员应急的敏感性来获得的,特别是防守反击时,对方时而用拳,时而用腿;时而打上,时而击下,而且距离不断变化,这对实战姿势时两所放的位置和两脚所站的双方之间的距离以及运用的技术和击打位置在不断地变化,这对实战姿势时双手所放的位置和双脚所站的距离至关重要。因此,实战姿势应便于灵活变换和运用各种进攻方法,并使之发动迅速。

2、便于防守

选用的实战姿势是否有利于防守,应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 身体的投影面积要小,即暴露给对手所击打的身体部位要小;

◆ 防守面大。

3、便于步法移动

散打实战时运动员需要根据动作的特点和要求,在不同时机、距离、条件下不断迅速转换步法和姿势。实战姿势应便于步法的移动,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以保持重心的稳定。另外,两腿微屈,使身体总是处于一种欲动的“弹性”状态,以增加步法移动的灵活性。

二、步法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散打常用的步法有进步、退步、垫步、撤步、闪步、步 法的快慢移动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攻防效果散打对步法的要求是:

1、活

是指步法移动、变换要灵活敏捷。运动时轻松自如,虚实变换让对方抓不住重心所在给对手造成判断困难。判断对手的重心所在是使用方法的依据。散打步法要活,首先力量是基础,膝关节踝关节弹性要好;其次两脚的距离不能太宽,应与肩同宽,膝盖不能弯曲过大,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实战中应保持动态,尽量避免静态。

2、疾

是指步法移动的速度。在双方交手前都处在相持和窥视状态之中互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任何一方进攻必须以快速步法接近对

方才能在有效距离内击打对方,击打才能生效。同样防守也是一样,必须要具有快速的后退和躲闪能力,防守和防守反击才能成功。

3、稳

是指步法移动的稳定性。在实战中掌握了对方的身体重心及移动的规律破起稳定才可以取胜。举例 [在实战中有的运动员实用腿法进攻时只顾一味的追求腿的高度,造成支撑腿站立不稳,自己摔倒在地。

4、准

是指步法移动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移动步伐才能使技术发挥出来。进攻时移动步伐太小,就会造成动作打空 或不能产生最佳击打效果。防守时步伐移动的距离不够 就会被对手击中。而移动过多又会不利反击,错失良机。步法移动的准确性主要是靠在平时的实战和比赛 训练中不断摸索的。

三 踢打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踢打法即为腿法和手法。按动作的结构分类,踢打法可分为直线型、横线型、上下型和旋转型四种。踢打法的共性特征如下:

(一)速度快

技术如果能发挥“快”的特点,就会收到使对手防不胜防的效果。影响动作快慢原因是多方面 的,1)肌肉的力量是基础 进攻动作的完整是靠肌肉收缩而产生力量,没有力量作为基础快速进攻是不可能的。2)要掌握用力技法是关键,3)避免动作的预摆是根本。每一个踢打技术动作的路线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有的运动员为了加大力量把动作幅度做的很大,这样不但动作的速度慢了,而且提前暴露了进攻意图,结果达不到快速出击的效果。

(二)力量重

量重是指踢、打动作的力度要求。散打比赛,运动员处在你追我退或你攻我防的激烈拼搏中,所用方法必须有一定的力度才能取得“清晰有效”而得分的效果,同时也才能给对方一种威胁。(例如甲方进攻拳法,乙方去摔,如果甲方拳的力量很重,乙方就会担心被击中不敢轻易地近身去摔。反之一样,如果甲方力量很小乙方心里就不畏惧近身去摔也就毫不顾虑了。所有动作的发力点都是靠腰为主要传力点,单独手和脚的力量并没有多大,主要是全身的协调发力。

(三)力点准

攻技术的力点是构成技术方法的重要特征,必须准确无误。力点不准,不但是方法错误,而

且极易造成损伤。举例 在运动中我们在实战中和训练中会遇到脚的踝关节受伤主要是出鞭腿时发力点不正确,还有就是击打效果不明显,击打力点准确主要是靠在平时训练中严抓动作的规格,多打移动靶和反应靶提高动作在移动中的准确性。才能在实战中提高判断和运用能力。

(四)预兆小

预兆做动作前预先暴露了进攻意图。动作有预兆,这是散打运动员普遍容易出现的错误,也是致命的错误。在实力相当的比赛中,由于动作有预兆,对手一旦抓住了规律,进攻不但不能实现,反而容易给对手创造反击的良机,导致比赛的失败。

(五)方法巧

散打比赛靠力量取胜固然重要,但以巧取胜则艺高一筹。方法的巧妙必须与攻击对手的时机、掌握对手的重心、控制动作的力度以及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四、摔法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散打中的摔法分为贴身摔和接招摔两种。贴身摔包括夹颈、抱腰、抱腿的各种摔法;接招摔

包括接住对方进攻的各种拳法和腿法后运用夹臂和抱腿的摔法。散打中的摔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技术要领。但由于受散打竞赛规则和护具的限制,散打中的摔法朝着快和巧的方向发展,如何使散打中的摔法更加快速和巧妙概括起来有以下技术要求:

(一)借势 是指在运用各种摔法时,借助对手重心不稳或将要失去平衡时,稍加力就能将其摔倒。借势,关键要掌握好时机。一般来说,在动作发力的瞬间一旦落空,身体就会处于失衡状态,如果能在此时顺其失衡的同侧方向稍加外力,效果极佳。此外,在对手发力的同时,如果顺其发力的方向稍加外力,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掀底 是指采用摔法(尤其是接腿摔)时,为破坏对方的支撑而采用掀、拉、摇、托等方法,将其摔倒。对于下肢柔韧性较差的运动员,产生掀底的效果更好,而对柔韧较好的运动员来说,必须以掀至对方摔倒为止。

(三)别根 别根,是指通过自己的身体的某一部位别绊对方支撑重心的根部(脚踝处),达到摔倒对方的目的。如接腿别腿、抱腿搂腿、折腰

搂腿、接腿勾踢、接腿挂腿等摔法,正是应用了别根的要领,使摔法更加省力和巧妙。

(四)靠身 靠身,是指通过身体向前挤靠的办法将对方摔倒。如抱腿搂腿摔法,除了应用抱腿和搂腿的技法外,必须配合身体向前挤靠对方,效果才会更好。

散打中的摔法,除少数一些远距离摔法(如接腿摇涮外)决绝大多数是主动进身抱摔和接腿、接拳的摔法。在每一种摔法中,尽管有其独特的关键性技术,如接腿勾踢摔主要是勾腿(即别根);接腿上托摔主要是掀底;抱腿前顶主要是靠身等,但是如果把借势、掀底、别根、靠身四种技巧结合应用,突出了散打摔法中的“快”字特点,那么肯定效果更好。五、防守方法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准确、巧妙地防守,一则能保护自己,二则为更好地进攻创造条件。防守是积极主动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防守技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接触性防守即通过肢体的拦截到防守目的,如左右拍挡、挂档、抄档等;另一类是非接触性防守(或称闪躲防守)即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或是位置的移动

达到是目的,如下躲闪、左右侧闪、后闪等。

防守技术的要求:

对对手的进攻时间、运行路线、攻击方法和部位都要反应敏捷,判断准确,达到自动化程度。

(一)接触性防守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1、防守面要大

防守面要大是指在实战中要立足欲防一片,不要防一点,尽量提高防守的成功率。

2、动作幅度要小

防守动作幅度过大,必然影响到防守动作的准确性。同时,动作幅度要小有利于快速反击。举例

防守左右直拳时,3、还原转换快

还原转换快指防守后回原位或转换进攻时间,或连续变换几种防守的间隔要短。

(二)非接触性防守的技术特征及要求

1、时机恰当

时机恰当是说要求防守的时间与进攻的时间恰到好处,不早不晚。闪躲过早,对手则转移或变换招法;晚了则有被击中的可能。因此,要求练习者具备较好的反应能力。

2、位移准确

位移准确指躲闪对方的进攻时,身体姿势的改变或距离的移动的正确性。移动距离短了,往往被击中;距离长了或幅度大了,势必给反击增加难度,甚至贻误战机。

3、整体协调

整体协调是对身体协调性的要求,是指不论是前避后撤,还是左右躲闪,都必须注意整体性、一致性。因为散打技术比较全面

无论是防守 还是进攻必须要协调一致。

七、作业

1、简要说明实战姿势和摔法的技术特征及其要求。

2、简要说明防守法和踢打法的技术特征及其要求

篇2:散打技术特征及要求教案

组别:第五组 多媒体技术及特征 课题

多媒体技术及特征(选自《高中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第一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的媒体种类并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

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方法目标

通过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具使用

多媒体

五、教学重点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六、教学难点分析多媒体技术作品的特征

七、教学过程 教学情景

导入情景一:让学生欣赏以幻灯片等形式的作品,导入本节课内容。导入情景二:将“多媒体技术”化整为零,先介绍“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媒体:指用于传播和表示各种信息的手段。媒质:存储信息的实体(物理介质载体):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数字、文本、声音、图形和图像。教学任务

1.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的技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烹饪技术来对比着学习)

逻辑: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多媒体技术是多学科与计算机综合应用的技术,它包含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图像压缩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技术,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多学科综合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涉及的对象(媒体信息)

文本:文字或专用符号(.txt、.doc等文档)

图形:指计算机绘制的画面,如直线、圆、圆弧、矩形、任意曲线和图表等。

(矢量图:是以数学方式来记录图像的,由软件制作而成。矢量图的缺点是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图像,运算比较复杂,不失真。)

图像:指由输入设备捕捉的实际场景画面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画面。

(位图:是以点或象素的方式来记录图像的,因此图像是由许许多多小点组成的。缺点是图像在放大或缩小的转换过程中会产生失真,且随着图像精度提高或尺寸增大,所占用的磁盘空间也急剧增大。例Windows画图程序)

音频:wav、mp3压缩音频、midi(乐器数字接口,由于它存储的是命令,所以生成的文件比较小)

动画:多画面矢量帧【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一帧就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连续的帧形成动画(视觉暂留现象形成的假象)】

(例:可以将自己在同一地方摆不同的pose,在电脑上快速点击播放,观察效果)视频:avi、mng压缩视频 3.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主要有如下特征:数字化、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和协同性。(1)数字化

各种媒体信息处理为数字信息后,计算机就能对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交换、查询和检索。所以多媒体信息必须是数字信息。(2)集成性

集成性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它包括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的集成。

信息媒体的集成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的集成,这些媒体在多任务系统下能够很好地协同工作,有较好的同步关系。(影视片的播放《后天》)多媒体设备的集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裸机)(3)多样性

多样性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多样性的信息,信息载体也随之多样化。

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包括:磁盘介质、磁光盘介质和光盘介质等物理介质载体,以及人类可以感受的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值、文字等单一的信息媒体,而多媒体计算机则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媒体。

另一方面是指多媒体计算机在处理输入的信息时,不仅仅是简单获取和再现信息,如声像信号的输入与输出,若二者完全一样,那只能称之为记录和重放,从效果上来说并不是很好,如果能根据人的构思、创意,进行交换、组合和加工来处理文字、图形及动画等媒体,就能大大丰富和增强信息的表现力,具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达到更生动、更活泼、更自然的效果。(婚纱照,艺术照,广告)(4)交互性(关键特征)

交互是指通过各种媒体信息,使参与的各方都可以对媒体信息进行编辑、控制和传递。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通过交互,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而交互性是多媒体作品与一般影视作品的主要区别。(传统电视系统的媒体信息是单向流通的,电视台播放什么内容,用户就只能接收什么内容。而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为用户选择和获取信息提供了灵活的手段和方式 , 如交互电视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主动性,用户不仅可以坐在家里通过遥控器、机顶盒和屏幕上的菜单来收看自己点播的节目,而且还能利用它来购物、学习、经商和享受各种信息服务,进一步引导我们走向“足不出户可做天下事”的更为理想的境界。)(PPT上的菜单,按钮,电脑桌面图标等)(5)非线性

多媒体的信息结构形式一般是一种超媒体(超级媒体UltraMedia的中文缩写)的网状结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超媒体不仅为用户浏览信息、获取信息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多媒体的制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超文本:以文字的信息表示信息,建立的链接关系主要是文句之间的链接关系。

超媒体:除了使用文本外还使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来表示信息,建立的链接关系是多种媒体之间的链接关系。(网购)多媒体技术作品的展示(视频短片)

分析多媒体技术作品,寻找体现的多媒体技术特征的地方,相互交流。

八、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及特征,以及相关的概念;掌握本节课内容不仅能应对学业水平测试,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新技术的思考;因此这节课相当有意义。

九、板书设计

篇3:散打技术特征及要求教案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传统体育。[1]但是这种由传统武术技术提取而来新的技术体系形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传统武术技击体系几乎完全不同。此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论,对于那些顺应与纳新的改革家来说,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问题,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由来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历程,从“相搏”、“手搏”、“卞”、“白打”到“散手”再到“散打”,是传统的步步纳新与演变,也即是由传统招法提取而来的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但对于那些坚守散打应保持原有的面貌,应与传统武术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而言,此种武术项目、竞赛规则、竞赛场地及器材无不与西方的起步较早的现代竞技格斗体系相似和雷同。这使众多的思考者提出了种种疑问,最多的批判是:“散打四不像”、“拳击加腿加摔”、“三拳、三腿、三摔”等,当然有更多的思考者在为此类问题做出解答。本研究正是属于后者,是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这一文化现象的疑问、盲目否定与排斥而提出的,以论述少林拳技术要求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互相关系为例,用于揭示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作理论支撑,用于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1 少林拳的技术要求与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技术

少林拳产生于中国佛教圣地少林寺,随着少林寺的建立而产生,至今已有1500百多年的历史,禅武双修是少林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独特文化现象,在拳技上更表现为朴实无华、立足实战、具有明显的技击性等特征,自古有“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功夫甲天下”之称。

事物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某事物一直坚守的该事物应该所拥有的某种特点。少林拳所独具的文化现象和特征也绝对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在长期形成、纳新与继承的过程中的人为改造或者被认为少林拳应该是什么样一种风格的人为的独特设计,并且把它长期坚持下来,使其符合一定的要求,以便人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按照这种要求、围绕这种特征进行练习,进而使这种特征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巩固,更加的明显和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少林拳的技术要求和特征是否科学合理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对少林拳的赞赏得到证实,“武以寺名,寺以武显”这正是少林寺区别于其它寺院的特点所在,也证明了少林拳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少林功夫甲天下”也决非是某个人的主观见解和强行要求,而是人们公认的少林拳所应该具有的这种荣誉和称谓。

那么少林拳在长期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到底遵循着什么样要求呢?在此笔者借鉴了乔凤杰教授所著的《中州武术》一书中对少林拳技术要求的阐释。少林拳的技术要求,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滚入滚出;以目注目,内外三合;进低退高,起横落顺;吐气发声,以声助威;劲猛力实,刚柔相济;运气贵缓,用气贵急;等等。[2]

2 少林拳技术要求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影响

散手,即把套路中的攻防动作拆散开来,因时因势地灵活运用。[3]这是改革开放后散打作为武术推广项目的最早解释,无可置疑,竞技武术散打技术也是从套路中拆出来的技术动作,这样的技术动作必然受到母体技术的影响,也即是传统武术套路的影响,少林拳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甲天下”之誉的拳种一定会对竞技武术散打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技术要求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竞技武术散打技术体系中去。

2.1 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

少林拳结构紧凑、短小精悍、身法灵活、步法小疾,动作活而速度快,练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攻防进退等技击动作多在一条直线上进行,逐渐形成了“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的技术要求。这是少林拳家们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认为真正的交手打斗方寸之间便有胜败之分,直线出击以求最佳时间、战机和距离,以求在短时间内便可结束战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匪徒或其它一些情况需要出手以制止对手时,是不分时间、不分场所,要求随时随地均可施展技术以快速制服对手的。

在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中直线技术动作的运用是非常丰富的,不论是训练还是实战运用,教练员和运动员对直线技术动作及直线技术运作组合的掌握、运用和要求都是非常重视的。例如,后手直拳的运用往往被大多数运动员视为自己的杀手锏,用于快速有力的击打对手,以重创对手获取比赛的胜利;侧踹腿接后直拳不论在进攻还是防守中都是经常出现的。8×8米的擂台虽然大于卧牛之地,但是这一规定还是把实战相搏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这就使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习练者们不得不对有“拳打卧牛之地”之特点的少林武术加以研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少林拳家对“拳打卧牛之地”只是一种比喻、形容或者修饰,在真正的练习与使用过程中是决对不会只局限于真正的卧牛之地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场所做到灵活运用。

2.2 非曲非直,滚入滚出;以目注目,内外三合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只有肌肉处于适宜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少林拳家们对技术动作的要求显然是和现代科学相吻合的,少林拳家们认为在发力前各环节保持一定的曲度,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全身各环节、各部位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服从于主动作快速有力的运动;滚入滚出是说在动作的运动过程中,为了使动作获得较佳的运动半径加大动作的惯性进而增加动作的打击力度,各环节、各部位应围绕身体的额状轴、矢状轴、垂直轴作出相应的转动;非曲非直,滚入滚出的技术要求有利于在发力的一瞬间把全身所有的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拧到一点上去,以便达到最大的打击力度。以目注目是说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做到手到眼到、目随势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与对方的交手过程中眼睛要虎视眈眈、咄咄逼人以做到以审敌势,而把握对手的一举一动;内外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实质是精神的高度集中与肢体外部要素的紧密配合,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非曲非直,滚入滚出在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中主要表现在技术动作与技术动作的运行路线上,这是竞技武术散打对传统武术的科学继承,以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造的结果。就散打的预备姿势而言,从头到脚各环节都是非曲非直的,要求收额、侧身立于对手、含胸收腹、膝关节微微弯曲、后脚跟微微离地(即曲踝)、肘关节夹角在90~110度之间,屈臂贴靠于胸肋;出拳的过程中不仅拳要滚出滚入,就连身体也要随着动作进行转动。还以后直拳为例,在击打的过程中要求:脚微蹬地、同时脚与腿部内旋、拧腰转髋送肩、臂由曲到伸并内旋约90度、直线打出力达拳面。以目注目,内外三合在散打的运用中更为不可少,尤其在实战对抗中几乎所有的选手都不会把眼睛集中于对手某一技术动作上,而是从对手的眼神中来窥探对手的行动和预谋;紧张激烈的对抗要求对手必须做到精力集中,这样才能在实战中灵活而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及组合动作,也即是做到心、意、气、力、手足、肩髋、肘膝的密切配合。

2.3 进低退高,起横落顺;吐气发声,以声助威

这是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要求进攻时,保持较低的身体重心,以使身体稳固,在动作的形态和打击力上表现为能使肌纤维适宜缩短或拉长,便于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击打力度;退时防守提踵,使整个身体轻灵,有利于敏捷的移动,快速摆脱与对手的纠缠;起时身体横对对手利于根据对手的变化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落时侧顺对手,以减少受击打面,便于防守。吐气发声更体现了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的肢体动作应与呼吸相协调,以达到“以气助力”之效果;以声助威是在气势上压制对手,给对手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消除自身的紧张与恐慌,另外,在发声的同时躯干内气体充盈、肌肉收缩以提高抗击打力。

在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中,习练者对身体重心的重视不亚于传统武术技术对身体重心的练习要求,这一点可以从现代武术散打的各种摔法中得到体现,尤以贴身摔最为典型;起横在散打中表现为在技术动作打出的一刹那机体所处的身体状态,而落顺在预备姿势中亦有体现;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运用要求呼吸要与动作的运动相适应,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动作轨迹、不同的时机应配合以不同的呼吸方式;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在比赛中对发声的限制已经被取消,这证明了“以声助威”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对“以声助威”需要的必然性,以及人们对少林拳这一技术要求与文化的借鉴与继承。

2.4 劲猛力实,刚柔相济;运气贵缓,用气贵急

劲猛力实是少林拳家们的实践经验总结,认为在与对手相搏的过程中战机的出现是瞬息万变转瞬即失的,这就要求在出击的过程中要做到刚健有力、乘势如飞、出手无情而直击要害;刚柔相济是少林拳特色之所在,要求在练习与实战运用中要刚中寓柔、柔中寓刚,以达到“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之境界。运气贵缓,用气贵急是少林拳练气与用气的精要总结,运气贵缓是要求拳手们在聚气赞力的过程中要缓慢长久,这样才能使内在力量积赞到最大,而运气的方式在练习与运用的过程中又是相对而言的;用气贵急是说要把长时间积累的力量在瞬间暴发出来,以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其实质是练习肺活量使其不断的增加,使内脏器官得到锻炼以适应运动的需要。

劲猛力实在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中不仅在外在的技术动作上有所表现,这已经成为了散打运动员快速结束比赛的一种战术———重创战术,当战机来临时运动员往往会迅速、果断、猛力地击打对手,以造成对手休克,快速结束比赛;刚柔相济不仅在进攻的节奏上有所表现,而且在一些细的技术运用中更是惟肖惟妙,例如:在接对方腿法的过程中,运动员一般不会硬碰硬的迎接对方来势,而是在与对手的招法接触的一刹那先运用柔的方法让对手的来势有一个缓冲,以化解对手招法的击打力度,然后再快速发力给对手以反击制服对手;运气贵缓虽然在练习中没有很明显的表现,但是就内脏器官的机能而言是相同的,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训练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练气方法,但是就运动的负荷与强度来说是为不断增加肺活量,使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机制以符合运动的需要,这正是二者的相同之处;用气贵急在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技术中的每个技术动作的发力中都有运用,尤其是在与对手较力相抗的过程中,要求选手找准战机快速而干脆地憋气发力。

3 结论

源远流长的少林武术,有“少林功夫甲天下”之称,禅武双修的独特文化现象,拳技上所表现的朴实无华、立足实战、具有明显的技击性等特征,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技术要求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影响与渗透也是全面而深刻的,这是传统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惯性力量。竞技武术散打是对竞技体育的借鉴和对传统武术的延续相融合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是被“竞技武术散打”通过现在的这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中国人的一种发明或创新,是时代发展催化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竞技武术散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虽然在近30余年的发展中融入了竞技体育的成份,但是竞技体育的成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整地改变传统;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竞技武术散打的现在与未来,也必然是对过去之文化传统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孙向豪.试析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在武术中的定位[D].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学士学位论文,2011.

[2]乔凤杰.中州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48.

[3]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武术》编写组.武术第四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9):93.

[4]姚大为.现代散打技术风格的形成与文化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1).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篇4:散打技术特征及要求教案

技术组合不是盲目的,要充分考虑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连贯性,还要注重技术组合的直弧结合、上下相随、攻防有序、虚实变化等,更要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进攻技术组合是散打中最常用的组合之一,不仅是散打比赛中克敌致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战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进攻技术组合

(一)进攻性拳法组合

1.左冲拳+右贯拳(图1-3)。

2.前进步+左冲拳+右冲拳(图4-7)。

3.左贯拳+上步+左抄拳(图8-11)。

(二)进攻性腿法组合

1.左蹬腿+右鞭腿(图12-14)。

2.左踹腿+右边腿(图15-17)。

3.插步左踹腿+右踹腿(图18-21)。

(三)进攻性拳腿组合

1.左右冲拳+右鞭腿(图22-25)。

2.左贯拳+右冲拳+右踹腿(图26-29)。

3.右贯拳+右踹腿+插步右踹腿(图30-34)。

二、散打实战预备姿势的技术特征阐释

(一)散打实战预备姿势的技术要求

散打的实战姿势,通常也称实战预备姿势。武术运动中,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预备姿势,如形意拳有三体式、长拳有高虚步、南拳有半马步、八卦掌有摆扣步等,其特点都是局限于本拳种的需要或某个典型动作。练习者可以通过长时间磨练和反复实践而把它运用得得心应手。然而,分析某个姿势是否合理,则需要从实战的需要出发,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散打作为实战性很强的项目,其实战预备姿势具有以下三个优点:

1.便于运用进攻方法

实战时,运动员必须准确地把握进攻的时机,而时机是靠运动员应急的敏感性来获得的。特别是防守反击时,对方时而用拳,时而用腿;时而打上,时而击下,而且距离不断变化,这对实战姿势时两手所放的位置和两脚所站的距离至关重要。因此,实战姿势应便于灵活地变换和运用各种进攻方法,并使之发动迅速。

2.便于防守

散打的防守方法有时闪躲防守,如后闪、侧闪、下躲闪等;有时是用四肢防守,如左右拍击、格挡、阻截等。选用的散打实战姿势是否有利于防守,应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投影面要小,即暴露给对手所击打的身体部位要少;二是防守面要大。因此,实战姿势要求身体侧向站立,两臂一上一下,紧护头部和躯干,使胸、腹、裆等得分或要害部位都處于有效的保护之内。另外,还要求竖项梗脖,下颌微收,闭嘴合齿,以缩小咽喉的暴露面。

3.便于步法移动

散打实战时,运动员需要根据攻防动作的特点和要求,在不同的时机、距离、条件下不断而迅速地转换步法和姿势。实战姿势应便于步法的移动,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不论做前后左右的移动,都是等长的距离,无须明显地倒换重心。另外,两腿微屈,使身体总是处于一种欲动的“弹性”状态,以增加步法移动的灵活性。

(二)散打实战预备姿势的技术特征

根据上述技术要求,散打实战预备姿势的标准姿势为图35、36,一般分为左手在前的“正架”和右手在前的“反架”两种,其动作要领为两脚前后开立,距离稍大于肩。前脚掌稍内扣,后脚跟微离地。两膝微屈,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身体侧向前方,含胸收腹,四指内屈,并拢捏拳,大拇指横压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指节上,前臂的肘关节夹角在90—110度之间,拳与鼻同高,肘下垂;后臂的拳在颌下,屈臂贴靠于胸肋,下颌微收。目平视,合齿闭唇。动作要点为下颌微收,两肩松沉,胸背保持自然,目视对方面部和两肩部位,用余光环视对手全身。易犯错误及其纠正方法是身体重心过低、前倾或后倾,身体上部保护不够。纠正时,强调步法移动灵活,防守严密,姿势不可太低,重心控制在两脚之间;两手紧护躯体,尽量缩小暴露给对手打击的有效部位。

根据重心的高低,实战姿势又可分为高姿、中姿、低姿三种,高姿进身快,前拳、前腿出击快,便于主动进攻;低姿重心低,便于防守,尤其是防御善于出腿进攻的选手;中姿攻守俱备,便于防守反击。

篇5:散打技术应用规律与要求

点是指使用方法的进攻点,武术历来就有“上三路,下三路”的“三盘”之说,头为上盘,躯干为中盘,下肢为下盘。躯干与下肢又可分为两点,躯干胸部为上,腹部为下;下肢大腿为上,小腿为下。散打比赛,运动员从头到脚都能被攻击,上至腾空进攻,下至前扫、后扫、地躺打法等,使用动作的空间范围可以说达到了极限程度,进攻不同的点需要不同的技术。围绕进攻点的变化,要掌握与其相适应的进攻方法。例如从进攻方面讲,进攻哪个点容易得分,进攻哪个点容易防守?针对对方身体的每一个局部,自己掌握了哪些进攻方法?自己擅长进攻哪几个点,还是哪几个点自己进攻能力差?点与点之间交叉轮换进攻的能力如何?组合连招中进攻点变化的技巧如何?从防守方面讲,对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攻自己的不同部位时,自己有没有相应的防守反击的方法等等,这些都要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散打进攻和防守可以利用空间活动范围大的特点,在使用技术时尽量扩大进攻和防守的视野,增加观察、判断、反应的活动范围,提高运动员无序动作操作思维的能力,抓住了点击多变的技术规律,可以有的放矢地促进运动员技术全面发展,充分体现武术散打灵巧多变的技术风格。

线

线,是指技术动作的运行路线。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有路线轨迹,武术散打虽然方法很多,但就其路线轨迹而言,无外乎直线和弧线运动。

直线上的动作主要有直拳、正蹬、侧踹等。直线动作的主要优点是运行距离短、幅度小、速度快。直线又可分为左侧直线、右侧直线、正中直线、左斜直线、右斜直线、上斜直线、下斜直线等。目前,运动员使用直线动作时,大部分都在正中线上运行。久而久之,习以为常,相应的防守和反击正中直线动作的能力同步加强,增加了进攻的难度。如果同一动作在以上所说的多条直线上变化运行,就增加了对方观察判断的难度,使其不易防守和防守反击,扩大了同一动作的使用技巧和功能。研究同一动作不同运行路线、不同角度和高度的变化,可以促进散打技术的丰富和发展。

弧线上的动作主要有勾拳、鞭拳、边腿、扫腿等。弧线动作虽然运行距离长、幅度大,但可以绕开对方的直线动作,以弧线破直线,还可以向两侧进攻。因为预备姿势正面防守比较严密,向两侧进攻可以突然袭击,达到“以迂为直”的效果。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直线、弧线动作的不同作用,不断提高散打技术的整体功能。

面,是指比赛时运动员不同的姿势状态。双方在互相攻防格斗动作转换的过程中,身体姿势的朝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正面、侧面、背面、前俯、后仰、转身等。

由于散打的预备姿势是正面面对对方,运动员养成了正面使用散打技术的习惯。然而互相格斗时,有相当一部分改变正面面对对方的情况,因此,如果缺乏身体各部位不同面向对方的进攻手段,每次出现这种情况进都调整到预备姿势后,再进攻,将会失去很多进攻得分的机会。

在训练中,应该加强侧面、背面、前俯、后仰、转身等不同姿势状态下进攻的能力培养,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

距,是指双方所处位置的间隔距离。掌握距离变化规律和使用相应技术的能力,是提高散打技术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同一个散打动作 ,双方所处位置的距离不同,使用方法也各异。例如侧踹距离远,可结合上步、插步、盖步、垫步等步法缩短距离而发起进攻。若对方向前,则可后撤或转身以踹腿进攻。

对方进攻、我方闪躲或退防时,闪躲的方向和退防的位置距离,原则上要便于自己使用反击动作。退得太近,躲闪不开;退得太远,躲闪后不便反击,浪费了一次进攻得分的战机。困此,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培养距离变化的感觉。距离变化掌握不好,即使反击也容易产生空击,无谓地消耗体力。

步法的变化和自身动作的调节,是培养距离感和提高散打技术使用效果的主要途径。训练中,应改变单一定点进攻和等距离进攻的训练手段,多采用变换距离的动态练习方法。

武术散打技术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快、长、重、准、稳、无、活、巧八个方面。

快,是指完成动作快速的技术要求。拳谚说:“快打慢”、“拳似流星”、“发腿如射箭”,只有快速地出击,才能达到“先发先中”和“后发先中”的打击效果。快表现在反应快、出招快和位移快三个方面。

反应快,即从观察、判断到操作动作,思维迅速敏捷。主动进攻时,能寻找战机,制造战机,利用时间空当、动作空当,快速出击。防守反击时,对方欲动,就能准确地知道他要发出什么动作,从而进行防守或防守反击,迅速转换战机。

出招快,即动作从起点到开始启动、运行到击中目标,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在使用拳法、腿法、摔法和各种组合连招时,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完成动作的速度与转换动作的速率要快。

位移快,即身体的移动要迅速。散打的击打动作是在不断移动状态中进行的,身体姿势状态移动的方向、距离、角度、位置要恰到好处,这是保证攻击动作效果的前提条件。身体位移主要是通过步法实现的,所谓“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长,是指完成进攻动作时,具有伸展性的技术要求。长,表现了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一个进攻性的动作,在重心、支点稳固的前提下,需要参与活动的各个关节尽量伸展,向前协调运动,这样既扩大了自己火力点的射程范围,又增加了对方发出动作的难度,这就是“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

在技术训练中,不管是做空击练习,还是做击打沙包、手靶、脚靶练习,都要求放长击远,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

重,是指完成动作力量方面的技术要求。中国武术散打比较讲究“以巧取胜”、“以巧制力”,是提倡技术型的打法。但是,这些和动作需要功力并不矛盾。巧,是以整体技术运用的能力而言;重,是对单个动作的力量而言。

散打比赛实践证明,片面追求功力、不全面掌握散打技术不行;掌握了散打技术,动作没有功力也不行。巧与力各有各的功能,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统一的。

散打动作需要力量,在技术上要求其根在脚,转换于髋腰,达于拳脚,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合力。在力的表现形式上,要求爆发力和聚合力,力戒僵力。

准,是指动作的力点、参与运动的肌肉收缩是否准确的技术要求。力点是击中对方的接触点,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力点要求,力点不准,不但影响动作的有效性,而且容易受伤。任何动作都是以骨骼为杠杆、肌肉为动力完成的,每一个动作,参与动作的主动肌、被动肌和协同肌的收缩力都要求准确,该用力的肌肉用力,不该用力的肌肉不用力,做到机能节省化,并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以气催力,做到准确无误。

稳,是指完成动作需要稳定的技术要求。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持身体的稳定,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身体的重心不稳定,不利于控制反作用力。

2.动作击中对方后遇到阻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迅速调节姿势、状态和稳固重心,为发起下一个攻击或防守动作做准备。

3.散打技术虽然有“长”、“重”的技术要求,但必须是在保持身体重心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并尽量避免偏移身体重心的现象,以免给对方造成“四两拨千斤”和“顺手牵羊”的机会。

无,是指动作需要隐蔽性、突发性和没有任何预料的技术要求。所谓预料,是无意识的预先暴露进攻意图的附加动作,这是散打运动员比较容易产生的错误。

常见的预料动作有发力前后呲牙咧嘴、努目动眉、呵呵发声,以及出拳击腿时先回收的习惯等等。即将发出动作之前,任何“欲动”都可以提示对方进行防范,学习散打技术之初,应尽力克服预兆,以免形成错误的动作习惯。

活,是指动作与动作之间快速灵活转换的技术要求。要实现动作的灵活转换,一定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脚跟要微微提起,以保持弹性,便于移动;四肢肌肉适度放松,不要僵滞,便于快速启动;身体重心处于两腿之间,便于转换动作;下颏微收,头不偏不倚,中正安舒,便于技术发挥,有利于完成动作的操作思维。

活的技术要求,还涉及到运动员动作的操作能力、步法移动的范围、技术动作的容量和转换动作的能力等。

巧,是指运用技术时要达到方法巧妙的技术要求。散打单个动作各有各的作用,只要符合散打技术原理,每一个动作本身并没有巧妙与否之分。但由于散打动作具有完整性和随机应变的技术特点,因而为散打动作相生相克的巧妙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涵。

篇6:散打技术特征及要求教案

1.Wuxi Institure of Arts&Technology,Wuxi 214206,Jiangsu,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表现是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系统科学将之称为系统整体涌现性。涌现过程是系统功能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受系统结构影响外还会受到系统运行机制的影响,“所以在观察涌现现象时,应该致力于发现涌现现象的规则,关键是需要找到产生涌现现象的受限生成过程”[1]。

因此,需要运用整体观念、联系观念和演化发展观念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展开研究,既要研究其结构又要研究其特征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并能够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

“元素之间一切联系方式的总和,叫作系统的结构”[2]。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各构成元素在系统中作用的定位;另外,系统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作用,了解结构可以在功能与元素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对系统功能的发展。训练是以挖掘、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的,这一目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改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所以只有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建立正确认识,才能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最适宜的训练内容以及最有效训练负荷量度。

图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

魏香明[3]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结构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对目前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的研读可知,竞技能力五要素构成论目前被运动训练学界学者普遍认同,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几个子能力组成,这些子能力又由不同要素组成。运动项目很多,但是项目不同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的贡献度以及协同效率会不同。从系统观出发,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则是指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以及同一子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方式的总和。项目特殊性决定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不同项目之间区别的根源之所在。依项群训练理论可知,散打属于同场格斗对抗型项群,不管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贡献度都有别于其他项目;另外,项目特异性要求使得体能、技能、战能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胡亦海等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的主体结构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清晰的层次性特点[4]。在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构成要素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则是由体能储备、体能动员、技术储备、技术运用、战术储备、战术运用、智能储备和智能运用组成;第三层级则是由符合散打专项需要的要素组成,主要有身体各种能力、对身体各种能力的动员能力、拳法、腿法、摔法、单个技术、组合技术、主动进攻中运用、防守反击中运用、防守中运用、战术意识、战术理念、具体战术行动、“认知能力、注意能力、自控能力”[5]、心能储备在比赛中的应用能力、专项所需智能的发展水平、对专项阅读能力、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等。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同一层级内要素之间关联关系相对固定,只是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对手时要素之间的协同效率会有所不同;第三层级中的体能储备内容、技术储备内容、战术储备内容和心能储备内容等显著地反映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专项特征。

2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

2.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按照某种关系协同作用使系统实现功能的规模效应即实现了系统功能整体涌现。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性、功能、状态和行为等方面。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子能力组成,撇开任何一个子能力谈竞技能力系统都不科学也不成立;从竞技能力具体构成要素来说,有进攻与防守、进与退、上与下、左与右,既需要无氧耐力又离不开有氧能力;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任何行为都不是哪一个子能力或要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不同子能力、要素共同参与下完成,所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竞技能力以整体方式参与比赛过程,整体性成为其显著特征。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需要每个子能力的参与,缺少任何一个子能力竞技能力其他子能力之间就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竞技能力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也就难以正常参与比赛。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发展的结构基础,通过专项训练运动员各子能力之间的时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子能力之间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协同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互补作用不断增强,比赛中运动员表现为技法规范、速度快、力量大、攻防转换速度快。

2.2 关联性特征

系统的关联性是指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特性。关联性是系统整体性建立的纽带,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基础,是系统功能实现的保证。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表现在系统构成要素和要素质的差异性上,它是系统关联性存在的条件;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想成为真正的功能体,它所包含的子能力、要素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因此,关联性就成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一个特征。关联性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能够运用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战术打法和适应不同的对手,它是存在差异的关联关系产生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功能放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这种关联关系建立得越多运动员适应不同对手的能力越强,竞技能力系统运行也越顺利、越高效。

2.3 动态性特征

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过程,系统功能实现是系统、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运动变化即行为的结果。系统相对于它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任何变化,或者说,系统可以从外部探知的一切变化,称为系统的行为[6]25。系统功能实现是以要素的各种行为做基础,包括系统功能发展过程中外界对系统的影响而使系统发生的行为和系统功能实现的行为。行为是系统运行、演化发展的方式,是系统的动态性特征体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所获得的一种有效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先天遗传为其发展提供可能,而后天训练才是竞技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训练过程是外界环境对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影响的过程,这样的影响使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学习、适应、演化和自组织等一系列行为,动态过程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然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发展并不均衡,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非衡补偿行为,在战术行动中有局部行为与整体行为,在各子能力之间协同时有稳定行为与不稳定行为等。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能力、要素之间在一定的规定性、协同效率基础上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规定性和协同效率会因比赛对手、场上情况等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多变的规定性也必然造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动态性。因此,不管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过程还是竞技能力功能实现,无不体现动态性特征。

2.4 层级性特征

系统的层级性首先体现在结构上,即系统由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是由次级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其次是系统的发展和功能实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结果,运行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因此,层级性在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中都有体现。

首先,由图1可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由若干层级组成,不同层级构成要素不同,如第一层级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第二层级是第一层级的分化,由若干要素组成。其次,在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它们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层级的要素为作用对象。例如,在技术教学、训练中先单个后组合、先条件实战再实战的安排方式就是对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层级性特征的利用。最后,不同技术等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不同,如刘满金[7]在研究中认为,国际健将级、健将级、一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一级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的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技术指标>素质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心智指标”,它是由不同层级内构成要素之间协同效率和贡献度不同造成,是竞技能力系统层级性一个佐证。因此,层级性特征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都有体现。

2.5 自组织性特征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8],它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组织过程是系统的一个特殊演化过程,它能够使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系统结构的有序程度增加和系统组织过程有序程度增加。

散打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竞技能力的发展主要途径是改善其结构。通过长期训练负荷的作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的有序程度明显增加,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说,神经系统所建立起的能够满足散打比赛的条件反射增加、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能力增强,这一结果是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辩证法原理可知,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他组织是外因,自组织是内因,他组织需要通过自组织来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产生作用,自组织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构成要素之间通过自组织过程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竞技能力结构有序程度增加,实战中表现为运动员反应快、判断准确、选择的技法合理且熟练、动作协调有力且无多余动作、打法多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因此,自组织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2.6 非均衡性特征

系统各子系统、构成要素在系统整个发展和运行过程中都呈现出非均衡性特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性表现为各构成要素的发展速度上;系统运行过程过程中非均衡性特征体现在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的贡献度和协同效率上。非均衡性为系统的演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研究证明,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以体能为例,符合专项需要的速度耐力、速度、爆发力等的发展速度和程度要高于其他素质。刘大庆等[9]在研究中也证明,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非均衡性特征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可塑性增强,其中发展水平较低的素质非专项核心素质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给以补偿,即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另外,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参与程度和所起的作用也明显表现出非均衡性特征,叶伟[10]在其研究中证明,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为体能和技能,这也正是非均衡性特征的体现。

3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

3.1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和发展的根源

从生物学角度说,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合环境的过程[11],从目前研究成果可知,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也以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有效训练负荷为基础。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适应包括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以及竞技能力系统中各子能力、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

适应是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够根据环境的特殊要求而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在符合散打专项特征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量度的作用下不断地学习、积累,使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子能力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通过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协同关系的改变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需要。长时间专项训练形成的适应变化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速度、速度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提高;技术储备多,且个人特长突出;自信、意志力顽强、勇于拼搏,善于调控情绪以及距离感和空间定向能力增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协同程度提高。

3.2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标识机制

复杂系统演变过程是系统构成要素按照某种特殊机制发生聚集行为的过程,系统科学把这种机制定义为标识,它是供系统与环境、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识别和选择时使用。“聚集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消灭个体的吞并,而是新的类型的、更高层次上的个体的实现;原来的个体不仅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更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6]254;聚集行为通过标识的作用在使系统要素获得发展、功能得到实现同时又使复杂系统得到了简化。因此,标识是系统演化、发展和功能实现的机制。

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标识机制的作用。首先,在竞技能力发展过程中,标识是借助物质、信息、能量交流来提供联系的依据,其中尤以信息交流为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包括技能、体能、心理、战术和智能等子能力发展以及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建立,这一过程离不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标识作用。标识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建立联系的信息、物质和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到竞技能力结构建立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特别重要。其次,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也离不开标识的作用。运动员机体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加工和利用,通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内部神经活动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产生有效的、最佳的协同,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的需要。

3.3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响应机制

在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响应与控制相对应,没有外界干预仅有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协同时,响应表现为子系统之间的应答性反应。训练中运动员控制身体活动时同样也存在一个运动员、运动员机体对信号的响应过程,这种响应不只是机体对外界控制的响应,还有机体各组织、器官对训练负荷的响应。响应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子能力、要素之间在同一层级内按照某种规定性运行的基础,运行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向预期方向发展。

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是一个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过程。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对运动员实施训练控制。为完成训练任务,运动员需要听从教练员的安排,对训练指令要积极响应,按照教练员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训练中运动员按照教练员的指令进行练习是一种外在的响应,外在响应对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发展发生作用需要通过内部应答性反应来完成,也即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对机体行为的响应,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牢固程度和协同协同效率提高,实战中运动员根据对手进攻或防守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技法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响应机制作用的体现。

3.4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积木机制

系统科学中的积木亦称构件(building blocks),它形象地利用了物理学中积木在搭建中的可重复使用和按照某种规定性进行组合的特征。积木机制要求在对系统进行考察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积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上。系统层级性结构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构基础,积木机制只对同一层级内的要素发生作用。层级内积木机制的效应即要素或子系统间组合方式和组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涌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同样离不开积木机制的作用。任何一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程度都不是均衡的,有的能力很强而有些能力偏弱,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不会因为偏弱能力的影响而降低,这就是在积木机制作用下同一层级内子能力、要素建立重新组合,形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非衡补偿效应,例如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不好但是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速度和爆发力来弥补。另外,不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在比赛中却可以获得同样的比赛结果,这种情况发生也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木机制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

4 结论

4.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呈现层级性,不同层级由不同要素构成,同一层级内子能力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竞技能力运行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过程。

4.2 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层级性、自组织性和非均衡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4.3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功能演化、发展的根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包括标识机制、响应机制和积木机制,适应是它们产生作用的基础。

4.4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中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选择上应以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为依据,在训练内容安排顺序上应以能够改善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为目标,在实施训练控制时应以符合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为标准。

[1]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91.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

[3]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4]胡亦海,等.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65.

[5]李玲.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构成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129.

[6]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刘满金.我国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运动成绩的整体关联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4.

[8]孙剑,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15.

[9]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1):44-46.

[10]叶伟.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12]周维方,等.系统科学视角下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系统运行机制及训练控制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6):25-29.

[13]盛杰.后奥运时期中国散打运动的发展与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4):47 -48.

上一篇:我无法理解作文下一篇:三全安全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