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2024-05-19

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共8篇)

篇1: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今天我想谈一下关于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的一些个人看法,有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社工,就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就是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他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业工作者。他和我们身边的义工、志愿者有着相同点:都是基于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自愿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不同点是社会工作者是一种职业,拿工资,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比方说与人沟通谈话倾听的技巧,心理疏导,应急能力,组织能力„„)。

就目前中国社工的发展来看,香港社工发展居世界前列,有着60多年的发展历史,服务种类遍及养老,康复,青少年服务等,服务的单位也包括个人、家庭、医院、政府机构、社会企业等。

但在内地的社工发展是不平衡的,像深圳、上海、北京的发展比较快。就我们山东省来说,以济南、青岛、潍坊为中心的地区是全省的领头兵,但在其他市区比较缓慢。潍坊这两年非常重视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潍坊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红头文件,并且今年一年就购买了潍坊市社工协会的8个服务项目。

有一种观点提到:把我们民政系统看做是与社会工作专业联 系最密切的部门。因为无论是社会工作人员还是民政工作人员他们都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服务的。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理念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可以使工作更加专业化,更加贴近服务对象的内心。运用专业的知识从简单的关注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到关注心理和精神需求。比方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时,通过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对他们家庭生活的调查和干预等方式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避免把他们“送回去又跑出来”。

其次可以扩大我们民政工作的范围和服务领域,从关注城市三

五、低保、优抚、受灾对象到关注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种尖锐又普遍的问题,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维护社会稳定。

但就实际工作来说,还存在以下的矛盾 我们民政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工作踏实,爱岗奉献,但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甚至我们可能不清楚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社工人员不是政府工作人员,如果没有人购买他们的服务,迫于资金等问题限制,他们的专业技术无法施展。

对于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1提高对社会工作的认识。组织民政队伍进行社会工作知识培训,把社工的理念方法引入现有的业务中,充实业务内涵。3通过考取社工资格证的方式,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当一名与时俱进的民政人。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

篇2: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二)以建设殡仪馆为重点,实现殡葬改革新突破

年初提出殡仪馆、骨灰寄存堂建设和推行第二批乡镇实施殡葬改革方案。广泛宣传殡葬法规及殡葬改革重要意义,积极引导群众改革葬礼,丧事简办,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协同有关部门整治丧事沿街大放鞭炮、大摆场面等有悖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

(三)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建立覆盖城乡救助体系

今年末明年初,对全县城乡低保对象进行全面普查,重新确认,对部分乡镇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五保户、特困户百分之百纳入低保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对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实施临时困难救助,解决家庭特殊困难。继续实施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努力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扩大民政慈善超市惠及范围,进一步解决城镇低保对象生活水平偏低问题。

(四)以为民服务为根本,狠抓民政系统作风建设

20**年,我县民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列为省民政厅重点评议单位之一。要以此为契机,在全县广泛开展民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活动,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管理,公开服务事项、服务内容和服务承诺,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切实以“着力民生,着力民心”为工作出发点,把上级党委、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五)以强化自身建设为手段,全面落实民政各项工作

篇3:浅谈在化学新课程中推进素质教育

1. 从学生认知特点考虑。

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决定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能够始终保持对所学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 除学科知识本身具有吸引学生的地方之外, 还必须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赋予它很高的思想性, 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生动, 富有灵性, 这有如枯木逢春, 如鱼得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兴趣盎然, 始终充满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体味到知识的纷繁复杂和趣味性, 更能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愉悦感, 自豪感和责任感, 因此提高化学教育的人文思想是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2.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国际局势瞬息万变, 能够在恶劣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以致用的能力, 更主要的是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 才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 因此提高化学教育的人文思想势在必行。

3.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 学生通过教育所形成的特征素质直接影响着它们未来的表现,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现代社会具有科技信息化, 产业结构多元化, 国际一体化等特点, 因此创造型, 个性型, 国际型, 人道型是我国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而造就这样的人才, 需要全方位的教育, 需要科技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而做到这些必须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

二、如何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1. 巧用化学史实展开教学,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历史悠久, 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教学中如果不失时机地渗透在化学史实中, 则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 在讲到“金属钠及化合物”这一节时, 可有机地结合纯碱知识, 介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在一战期间, 为了打破洋人对纯碱的垄断, 发展我国民族工业, 于1921年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了祖国, 在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资助下, 全身心扑在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 发明了“侯氏治碱法”, 并将他摸索出来的制碱方法写成《治碱》专著公之于世, 轰动了科学界, 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 运用化学原理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的行动指南, 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在教学中应合理利用化学原理及时有效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物质燃烧的条件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缓慢氧化可引发自燃, 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 而化学原理在化学实验中被一次次验证和修正又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的原理、定律等都是从实验中获得, 但实验的过程是艰辛、曲折甚至危险的。如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大约经历了两个世纪, 经过十多位科学家的艰苦努力, 才得以最终证实。这可以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科学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 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以此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准确操作实验步骤, 合理使用化学仪器, 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 认真分析、思考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等良好的实验素质和科学态度, 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提出质疑, 本着尊重事实, 尊重科学的态度, 通过实验和实践来解除疑问,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 感受化学实验之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感, 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 使人精神振奋, 兴趣盎然, 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以审美的角度和心态去观察和体验化学变化, 那将大大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理解。最让人惊叹难忘的是实验现象美。焰色反应犹如五彩缤纷的焰火;氨气、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彩色喷泉;铝热反应中有耀眼的白光、红色的火焰、掉落的铁珠;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熔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 四处游动, 发出“嘶嘶”的声响, 让滴有酚酞的无色溶液变成红色, 这些美妙的现象常引得学生不由自主地伸长脖子, 屏息观察, 惊叹之余, 不由地想知道为什么?这种寓教于美, 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让他们能够在实验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总之, 在化学教育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不仅可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途径。

摘要:在化学教育中实现科学的教育价值,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是现代化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首先从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化学教育中体现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然后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态度、审美情趣, 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化学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伟羡.化学教学中的美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

篇4: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关键词:高中 数学 素质教育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专业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可以说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面到来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面对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知识层面狭窄、课程结构简单、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应用意识薄弱等。因此,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其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笔者认为教师角色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转变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

1、观念的转变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我们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真正内涵,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2、教法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试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知识的更新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同“教师要给学生 ‘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但我更认为:在21世纪这个信息网络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需要的是“一条河”才可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了许多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教过的,有些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也从没教过。新内容的增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等形式为自己及时“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师还可通过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方式收集有关新的教研教改资料,扩大知识面,以拓宽视野。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师须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的转变工作。对我们来说虽是一次大考验,但也是新的机遇,将有利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上的广泛性。数学知识的传授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分类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活动的展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顽强的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1、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的实质是提取问题的数学特征,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提出数学对象,抽象其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很明显,只有在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判断等一系列的思想过程中,具备有标新立异、独创性思维,才能构造出函数原型,化归为方程的问题,实现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接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结合,通过对图形的认识,数形结合的转化,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等价转化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是一种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包括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等价转化要求转化过程中前因后果应是充分必要的,这样的转化能保证转化后的结果仍为原问题所需的结果;而非等价转化其过程是充分或必要的。

2、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途径

用数学思想指导基础复习,在基础学习中培养思想方法。①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②注重各知识点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内在联系,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沟通中的纽带作用。

我们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的形成,方法的掌握,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实现了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重视教学素质的提高,那么作为一项艰巨系统工程的素质教育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5: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来源: 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网站 时间:

2006-12-12 14:2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次会议参加人员广泛,安排内容丰富,既是一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普及会和实践情况的交流会,也是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员会、部署会。刚才,学举部长就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民政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以及民政系统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等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已经具备

在我国,社会工作实践源远流长,历朝历代为维护社会稳定,大都制定实施一些社会福利和救助政策,以安抚百姓、维持秩序;民间则通过家族和邻里、亲友互助,帮助贫弱者缓解困难、度过难关。这些,可称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历史现象和传统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的社会工作主要作用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主体是政府机关和所有单位,以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工业化的产物,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十分庞大,而且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在我国,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起步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与民政事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的。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曾精辟地指出:“民政工作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立足民政实际,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大力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了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方面,1987年9月,民政部邀请国内知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举行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论证会,为全面创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做了舆论准备。1988年,民政部资助北京大学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随后,各级民政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课程。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部分省市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制度,初步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体系,每年毕业学生近万人。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各级党政机关、社区和社会福利机构,优化了社会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提升了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在职业培训方面,民政部从1984年起,就率先在所属院校培训课程中增加了现代社会工作的内容。1993年后,民政部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中长期项目合作,联合培养了数百名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1996年至今,民政系统组织了大量各类社会工作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十几万。通过脱产培训、在职学习、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了大批社会工作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工作领域的骨干力量。

(二)搭建社会工作载体和平台,为社工人才施展才能创造了条件。民政部门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民政范围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管理,优抚安置,儿童收养,婚姻家庭服务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社会福利,艾滋孤儿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救助,减灾救灾,慈善捐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临时性社会救助,地名公共服务、殡葬服务等,都是吸纳和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领域。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9.5万多家,社区7.99万个,民间组织32万多个,这些机构和组织为社会工作人才应用专业知识、实践专业理念积极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民政部门在近年来出台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以及陆续发布实施的近百项民政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明确提出了要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规范优质社会服务的要求,为广泛使用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了政策依据,起到了促进作用。近期,民政部还对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下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打下了基础。

(三)推动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规范和组织保证,是民政部门长期研究、实践和协调取得的制度成果。民政部于2003年初向各省市民政厅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通知》,倡导有条件的省市积极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制度试点工作。2003年,上海市率先由民政局和人事局联合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同年,江苏省建立了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制度,浙江省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北京、天津、福建、重庆、广州、深圳、宁波、包头等省市也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所有这些,都为在全国建立和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今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从适用范围、职业性质、职业水平级别、考试组织实施等方面,对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做了规定。这两个文件的出台,首次从国家制度上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了专业技术人才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确定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明确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要求,采取了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重大举措。当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创和谐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党的共识和时代的主旋律,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向往和谐、追求和谐、呼唤和谐、共建和谐的局面正在形成,为社会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专门论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制度措施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和要求,把社会工作人才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纳入了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对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具体部署,明确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提高民政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进一步确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在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体系中的职业地位,而且为今后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

(三)民政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第十一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民政工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社会救助由单项制度探索实践、点上突破向着整体制度框架建立完善、全面推进的方向发展;优抚安置由制定完善落实政策向着深化改革与建立保障机制的目标前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朝着适度“普惠型”拓展;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广大农村延伸;民间组织由注重登记把关转向登记与管理并重,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区划地名、婚姻殡葬等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继续朝着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的方向推进。民政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工作人才参与民政范围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广阔舞台。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初步成效,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不足。截止2005年底,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1.7‰。因此,在民政系统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科学的从业标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认同等,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缓慢的普遍原因。目前,尽管民政系统培养或引进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现有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水平较低,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对灾民、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孤儿的心理疏导,目前比较缺乏;相对于蓬勃开展的社区建设,相应的服务措施也比较滞后;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直接对老年人陪护、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舒缓并逐步解决。

(三)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推进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创新社会福利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财政投入体制、就业和人事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制,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套,整体推进。近几年,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等,使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遇到很大困难,大多数毕业生改从他业,一些进入社区或福利机构工作的毕业生,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不能安心工作。因此,不仅要改进教育培养方式,还要深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才能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施展才能的空间,才能顺利推进民政系统乃至全社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为主旨,以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为重点,以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为手段,全面推进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与民政事业发展相协调的初、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梯次结构,形成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灾民、流浪乞讨人员、以及社区、社团、婚姻和家庭等各类群体机构的人才分布格局。到“十一五”期末,民政系统要争取培养近千名高级社会工作人才,近万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近十万名初级社会工作人才;要对所有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明显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要在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精神病人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收养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军休所,婚姻登记、康复、殡仪服务机构等所有民政范围服务类机构,以及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力度。人才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要抓紧开展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现状的调研,协助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尽快组织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实际的专业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进修深造、出国培训、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民政系统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理论功底好、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社会工作师资队伍。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在民政系统建立若干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和继续教育基地,加强软硬件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积极开展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项目合作。其次,要积极协助教育部门,加快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民政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科学设置社会工作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培养标准,加强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合作,努力提高民政系统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效果。总之,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民政系统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提高社会工作人才评价的质量。人才评价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当前,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全面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首先要精心组织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目前部里成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正在组织专家编写考试大纲、培训教材,建立试题库;会同人事部一道积极协调财政部、发改委出台职业水平考试的收费许可和收费标准文件;与人事部共同研究确定考试报名条件、考试组织实施机构、考试报名程序、考试时间地点等具体考务工作。其次要研究制定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考核评估办法、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与当地人事部门一道积极协调地方财政、物价部门出台职业水平考试收费标准的地方性文件,落实本地区的有关考务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做好系统内人员参加考试的组织发动工作和其他社会人员参加考试的宣传引导工作,做好考前辅导培训,确保首批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的顺利举行。

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范围。人才使用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岗位设置是社会工作人才使用的前提。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根据人事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尽快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中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调研,深入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此基础上,民政部将会同人事部制定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和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政策文件,指导地方民政部门在这些领域做好社工岗位开发设置工作。同时,要促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从我国发展实践看,由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承担具体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要积极研究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特点,抓紧制定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指导意见,以及政府培育扶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吸纳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地方民政部门要根据部里制定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地方人事部门的支持下提出本地区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方案,搞好本地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

第四,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活力。人才激励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工作人才激励的重点是在实施和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中,规范社会工作者属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和保险待遇,并使其在发挥作用中逐步提高社会地位、职业威望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同时,对于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人员,要积极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做好“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从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要适应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研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体制和合理的薪酬指导标准。

根据《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要研究制订《社会工作者条例》,维护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建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联动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共同服务社会的运行体系。

四、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推进民政范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宏大,任务艰巨,使命神圣。作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系统一定要抓住机遇,迅速行动,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

第一,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在我国,人们对社会工作还比较陌生,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也比较薄弱,社会知晓度、认同度普遍较低,因此,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任务非常繁重。中央已将社会工作列入明年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计划。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也对民政系统加大社会工作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抓紧做出总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加大学习宣传工作的力度。要采取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专家讲座、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论述,认真领会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的具体部署,把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注意发现宣传优秀社会工作者的典型事迹,使人们逐步了解社会工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感人的精神力量、科学的职业规范和丰富的专业内涵,不断认识、理解、尊重、接纳社会工作者,努力形成“有困难、找社工”的新局面,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政策理论研究。政策理论研究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央有关部门已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明年的工作重点。部里也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明年的工作重点和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各地也要按照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的部署,着力开展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对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规律,民政服务类事业单位、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岗位设置,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培训、使用和激励,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关系,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等。各级民政部门要围绕这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系统内外的研究力量,聚智聚力,形成强大的理论研究合力,力求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政策理论依据。

第三,积极开展示范活动。社会工作对民政系统而言虽然不是全新的工作,但要按照新的要求、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加以推进,确实需要典型引领,为此,部里决定采取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类实施、积极推进的原则,制定下发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活动的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一方面,环境较好、条件具备的发达省市要根据中央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组织部门的具体部署,协调人事、教育、司法、卫生以及工青妇等相关部门统一谋划,整体布局,进行综合试点。另一方面,全国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和厅局长会议精神,优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进行系统试点。各地要提前着手,做好准备,尽快行动起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具体工作方案。要通过开展试点活动,努力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四,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承担。为此,部里成立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部领导任组长,各司局和有关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人事教育司。同时,从有关业务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抽调部分既熟悉社会工作、又精通民政业务的骨干力量,充实到办公室,专门负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地方各级民政部门也要抓紧成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内外协调,共同研究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和措施。要指定专门机构,抽调精干力量,承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这方面,上海市的经验值得借鉴。2003年,上海市民政局通过积极争取,成立了面向全市的职业社会工作处。各地要抓住机遇、主动汇报、积极协调,争取机构编制,统筹做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资金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落实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大规模组织系统干部职工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活动,组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在内的政策措施和保障制度等等,都需要资金保障。我们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行公共财政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部里已与财政部进行了沟通,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中央预算。地方民政部门也要加大争取力度,切实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问题。

篇6: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1 暖通空调领域节能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建筑舒适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使建筑环境能够进一步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对空调的安装已经成为了目前建筑领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众所周知, 空调运行过程中是需要能源最为支撑的, 因此, 对空调的利用在提高了人们生活舒适度的同时, 也对能源的节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十分不符, 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对其加以解决。除此之外, 暖通工程空调系统在运行中所应用的能源多数为不可再生能源, 而这样的能源一旦被大量利用, 就一定会导致地球资源的进一步匮乏,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这对全人类都十分不利。就目前的情况看, 酸雨以及飘尘等问题已经在社会上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这对于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与暖通工程空调系统的应用不无关系。由此可见, 做好暖通工程空调系统的优化与创新工作, 从而使其能够进一步的达到能源节约的标准, 对于我国人民以及暖通工程的发展来说都是迫不及待的一个问题。

2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家及暖通工程领域对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重要性都已经取得了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为空调系统节能效果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从目前的发展水平看, 我国空调系统的节能性能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同时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总的来说, 暖通工程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2.1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没有得到重视

空调系统的设计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中往往得不到一些设计部门和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使得设计建造的系统不仅初投资大, 运行能耗也相当惊人, 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据实测, 有的公共建筑的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60%。为此, 我们有必要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暖通空调设计项目的管理, 可以委托相关技术部门如学会等对设计图纸文件进行严格审查, 对未达到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设计严禁施工建造。

2.2 工作人员素质得不到保证

运行管理在暖通空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单位的空调系统, 一年四季只有开机关机和冬夏季转换操作, 显然系统达不到相应的节能效果。为此要求运行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上岗前还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 对没有达到要求的, 应重新培训, 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同样一套系统, 管理人员不同, 系统的能耗大不相同, 有的甚至相差50%以上。

3 优化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的有效途径

3.1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随着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 空调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将大幅度上升, 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日趋加剧。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及低品位能源已经成了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它利用地下恒温层土壤热显著提高空调系统的COP值, 使得同等制热 (或制冷) 量下的系统能耗大幅度下降。另外, 利用太阳能供热或制冷技术也在开发研究着。

3.2 做好对采暖与空调水系统的补水及定压的设计工作

3.2.1 采暖和空调冷 (热) 水系统小时泄漏量是确定系统补水量、补水管管径、补水泵流量、水处理设备和补水箱容量的依据, 应根据空调系统的规模和不同系统形式按系统水容量进行计算, 而不应根据系统循环水量进行计算, 二者相差很大。如依后者为计算依据, 必然会造成补水量计算偏大, 进而带来了补水管、补水泵、软水设备、补水箱的选型偏大, 结果造成设备的一次投资高且运行不节能。

3.2.2 采暖与空调冷冻 (热) 水系统的小时泄漏量, 宜按系统水容量的10k计算;系统小时补水量取系统水容量的2%, 即系统小时泄漏量的2 倍;补水泵流量宜取系统小时补水量的2.5-5 倍, 即系统水容量的5%-10%。

3.3 对采暖与空调冷冻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3.3.1 对采暖系统的优化设计。采暖系统设计得合理, 采暖系统才能具备节能运行的功能。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建, 合理设计节能采暖系统的主要原则有:一是采暖系统应能保证对各个房问 (楼梯间除外) 的室内温度能进行独立调控;二是便于实现分户或分室 (区) 热量 (费) 分摊的功能;三是管路系统简单、管材消耗量少、节省初投资。因此, 对所有民用建筑室内热水集中采暖系统的设计都要满足上述三个原则的要求。

3.3.2 对空调冷冻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根据规定, 除设计1 台冷水机组和循环水泵的空调水系统外, 空调冷冻水系统应能随着空调负荷的变化改变系统等流量, 以降低空调水系统运行的能耗。

3.4 在保温与保冷方面的设计

3.4.1 冷冻 (热) 水管道、空调系统风管及有关设备等, 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如闭孔橡塑保温材料或带铝箔的离心玻璃棉管壳等进行保温或保冷, 并应注意隔汽层的密封。冷冻水管道和空调风管不应采用开孔性材料 (如岩棉材料) 保冷。保温与保冷材料的厚度应按经济厚度方法计算, 保冷材料的厚度还需再按防结露方法计算核算, 对比后取其较大值。

3.4.2 空调风系统设计中, 不应采用土建风道作为空调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进行过冷、热处理的新风送风道。不得已而使用土建风道时, 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漏风和保冷措施。

4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能源浪费现象的不断严重, 我国能源储量也在不断减少, 不可再生能源的减少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此, 暖通工程领域必须做好空调系统的设计工作, 使其能够尽最大程度的节约能源, 从而保证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使经济的发展能够与资源的保护相协调。

摘要:在暖通工程中, 空调系统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 但其对于暖通工程的重要性却十分明显。做好空调系统方面的工作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暖通工程的质量。随着资源浪费现象的加剧, 我国各行各业都开始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够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道路, 对于暖通工程领域来说同样如此。文章主要论述的便是关于暖通工程中空调系统中节能工程的设计, 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 能够使暖通领域进一步认识到节能问题的重要性, 从而使空调系统的节能性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设计,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晓明, 李向东, 冯晓梅.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J].暖通空调, 2002.

篇7: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关键词】科学素质;科普展览;科技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普展览是科技馆普及科学知识重要载体,是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彰显功能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技馆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普宣传教育机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是我国科技和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竞相兴办科技馆,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馆对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普及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化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对队伍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技馆的工作也要不断创新,突出科普工作重点,强化宣传,树立品牌,不断提高全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水平。

1.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实施,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科普事业投入的增加,社会化科普工作健康发展,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目前,我国劳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人离开学校以后缺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与途径,难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其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城乡发展不平衡。据近年的有关调查,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第三,诸多愚昧迷信的观念和行为还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还很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远远不能实行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2.科普展览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

实践证明,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自动提高。科普展览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主要途径,而作为科普展览的重要载体科技馆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12月31日,调查得到科技类博物馆618座、科普教育基地3468家、大篷车260辆、科普活动站27万多个,科普宣传栏/画廊32万余个、科普宣传员63万余名、科普网站600余个。从数量上看,我国的科普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基层,这些基层的科普设施量大面广,但规模小,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集中在城市的科普展览设施则主要以科技类博物馆(含科技馆)为主,这些设施大多规模比较大,陈列了大量的科普展教资源,是科普展览工作的主要阵地。另外,还有一类是通过数字化形态呈现的科普资源和设施,这类科普资源是后起之秀,发展迅猛,代表着科普资源和设施发展的新生力量。而科普大篷车则活躍在广大乡村和西部经济欠发展地区,以流动供给的形式,播撒着理性的火种、传递着科学的精神,对全国科普设施的发展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不难看出,我国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科普展览面向《纲要》中提出的四个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科普教育,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发展。作为涵盖科技类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大篷车、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网站等多种科普功能的综合性科技馆来说,在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进程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转变观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综合性科技馆的科普展览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现今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对科技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科技馆也越来越被重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民主动参与科普活动和参观科技场馆等的意愿在增加,参与机会和比例也在增高。以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参观情况为例:2010年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27.0%,比2005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2010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年降低了18.1个百分点。为适应人们对科技馆的新需求,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挥更大作用,科技馆应转变科普展览理念、科普展览方式和内容,不断增强自身建设。

3.1转变科普展览理念

我国传统科普教育模式以“惟科学主义”哲学观和“缺失模型”公众科普教育观为理念,因而,公众科普教育就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单一目标,由具有科学知识的人士向没有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知识的大众单向的灌输科学知识,忽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关系等更高层次的普及教育,忽视公众主体性,没有注意到公众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因此科普效果不佳。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构建以“公众理解科学、运用科学”为理念,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现代公众科普教育模式,不断开阔思路,打造新平台、创造新模式,创新方式方法,开辟更多有效的科普展览渠道。

3.2转变展览方式和创新展览内容

科技馆做为公益科普事业,是连接公众与科技的纽带与桥梁,是展示科技事业与科普技术的窗口,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其作用发挥、社会影响结果和科普展览方式和内容是密切相关的。结合山东省科技馆工作实际,浅谈以下工作方式:

3.2.1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增强科普阵地影响

宣传的重要性已为社会各界所共识,科技馆也不例外。需要指出的是,不但要加强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联系,更要积极联系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让公众及时了解科技馆最新动态,按需参观。另一方面,《纲要》要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2.2进一步免费开放科技馆,营造科普教育社会氛围,建设优良的科普教育环境

科技馆应按照《纲要》“突出公益性”“定期向公众开放免费或优惠开放”要求,在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基础上加快免费开放的步伐,积极营造科普教育社会氛围。免费开放意味着更多公众到科技馆参观,更多公众参与科普活动,更多公众接触科普知识,更多的人利用优良的科普教育环境提高自身科学素质。

3.2.3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科普组织体系。

与相关教育部门联合,通过建立共建单位等方式,密切联系学生所学内容定期到科技馆互动,在增强趣味性的基础上加深科学知识的理解。

3.2.4大力推动“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实施

“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是在“科普大篷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来的,由多个部门联合主办实施,同各地实际密切结合,广泛开展下基层、进学校、到乡镇,送科技、送温暖活动。山东省“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是由互动展品、平面科普知识展览、数字科技馆、科技体验项目四个板块构成多套流动科技馆,每套流动科技馆定期在不同县(市)使用,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该工程。

3.2.5关心弱势群体,服务社会热点

关心弱势群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因此关心支持弱势群体进科技馆也是科技馆发挥科普作用的根本需要。就一定时期的社会热点,请相关专家做科普报告或与观众进行面对面座谈,像最近的核辐射、食品添加剂等,科普相关知识、服务民生。

3.2.6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科技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科普资源积累方面有着天然优势。随着网络等学技术的进步,整合科普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普资源共享是科技馆不可推卸的责任。

3.3不断增强自身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公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提高愿望进一步增强,科技馆为适应科普展览新需求以及发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主阵地作用,必须不断增强自身建设。

(1)定期进行科普辅导员专题培训,不断拓宽科普知识层面,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更好为公众、社会服务。

(2)定期组织科普辅导员异地交流学习活动,开阔视野,激励进取。

(3)采取多种措施,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4)提高科普展品创新研发能力,为科技馆科普展览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篇8:浅谈在民政系统中推进社会工作

【关键词】神经系统的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32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69-1

1神经系统在机体的主导作用

在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材中,九大系统之一的神经系统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反映难理解和难记忆,提出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确,这一章节的内容多,甚至贯穿整个教材内容。比如:各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的结构及机能联系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就是各系统间的主导调节机构。生物体内每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都是对立统一的,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体温的产生与散热及激素之间的相互拮抗与相互制约等现象,贯穿生命的始终。然而人体的内环境及生理功能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在体液与免疫系统的配合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来实现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保证机体的对立统一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的作用靠其高度整合方式—反射及反谢弧来完成,做好调节指导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在进化发展中完善其功能。人类在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历程中,神经系统的进化发展在语言功能,思维活动的推动下到了空前的发达程度,保证了机体的统一及与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使生命不仅适应变化中的自然,还主动改造自然使其更加适应生命,不断的劳动来造福人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较集中在本章节里。因此,怎样改进教学方法,讲好、讲透其内容是摆在我们每个基础医学教师面前的大事,我们是基础医学的启蒙老师,并下功夫在基础课上开个好头,把打开医学之门的金钥匙交给他们,打好基础,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各科目,使服务人类成为医学生的工作宗旨,以满腔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感,面对生命而服务终身。

2课堂教学

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有计划,在熟练其授课内容的同时,语言艺术更为重要,教学语言要鲜明、准确、精炼、透彻,语调要和谱,在讲述各理论、概念、术语、定义时语义要真实,巧用比喻结合实际,引起学生的推想和深思,显示语言的逻辑顺序,多诱导,多启示,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逐渐进入主动,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具,如:挂图、板书、板图、多媒体课件等,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述神经系统的每一章节时穿插其发生、发展学,从其结构单位入手,比如:中枢神经脑和脊髓胚胎时期的神经管演化,其前端发育为脑,位于颅腔内,后端发育为脊髓,位于椎管内。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以灰质、白质、网状结构、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及神经干的形式分布在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发挥其不同的作用,周围神经的颁布管理分工明确。如眼周围的七块肌肉由不同的三对脑神经管理,面舍黏膜的前2/3和后2/3的味觉由不同的二对脑神经管理,以及手掌,手背也是由不同神经管理,还可以从机体不同部位受损,感觉及运动障碍去分析寻找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同学们还可以提出许多临床多见的问题,加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比如,脑垂体肿瘤,引起视觉不同部位障碍,肱骨中上端骨折,使受伤侧抬不起上肢,表现为垂腕症状等等。神经受损面出现的种种体征,使学生充分论证神经系统的确为机体的主导及各器官、系统间的主导调节机构。善于归纳整理总结,有许多内容为了加强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编为歌谣,口诀等方法加以说明,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

3教师的责任和效果

教师在教书时应尽到责任和义务,这样才会产生良好的课后效果。当你通过充分认真的备课后,并带着重任走进课堂站在讲台前,看到同学们个个求知的渴望的眼神时,你的第一感觉会告诉你并要求你一定要上好这堂课,全身投入,用心讲解,满足同学们的求知要求。

课后总结时,你想问同学们掌握了多少或想知道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授课效果时,那你就首先问你自己在教书时你投入了多少,用心讲解了多少,你就会从中得到答案,同学们的任何课堂反映会告诉你一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当你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讲完你的这门学科后,同学们会再问你:“老师你还教我们哪门课”时,你应深感自己较圆满的完成了你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并在这一点上照亮了学生,尽到了你的老师义务,使医学生达到了求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泽涌译.人体发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上一篇:扬尘施工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阅读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