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2024-05-03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共9篇)

篇1: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状况仍是令人担忧的。“减负”口号几乎年年在喊,但学生的负担就是减不下来。学生学习苦,一线教师教书也比较辛苦。这就涉及了一个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这也是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的认真程度,学生的努力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接受并牢固确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努力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及行动策略,并积极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收获较好的效益,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以及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有没有进步以及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益或效益高低的唯一标准。所谓“有效教学的方法和行动策略”,是指一线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学习了相关这方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三要素进行了简单整理和阐述。

一、有效地导入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的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式有:以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以旧引新法”、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法”、以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创设学习情境法”,还有就是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通常会显得很枯燥,如果一开始就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整节课要想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非常的困难了。著名教师华应龙是这样做的:在课前针对“技能课为什么上得这样累”的课前思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用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情景中。当有学生说想玩第3个滑梯时(角度很大,显得很陡),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从这一阵大笑中我们可以想到学生也许已经领悟到了什么,并且他们已经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这节课的课堂实录中不难想象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即使他将来不去专门研究数学,又或者是现在数学学得不好,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他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一个“激趣导入”已经使得这节原本难上的技能课成功一半了。有效地导入,能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有效地调控

其实,我们每一课的教学流程是由许多个小环节组成的,而各个环节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它们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每个教学环节虽已经预设,但实际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环节进行而不考虑动态生成的变化,就会陷入机械的、僵化的、沉寂的泥潭。所以,我们每节课实际的教学流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入鲜活的学情,随即进行有效的调控。例如这样一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开课。按照教学流程,执教老师会先和学生一起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再出示平行四边形,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吗?”教师继续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我知道,只要用底乘高就可以了。”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似乎掉落一根针的声音都清晰可见,孩子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都屏住呼吸在等待着这位教师如何答复这位学生。只见教师微笑着问这位学生:“孩子,你是如何知道的?”这位学生说:“老师,我是在书上看到的。”这位教师继续追问:“孩子,你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不起,那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学生继续回答道:“只要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教师继续追问:“孩子,那你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去剪下来,如果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这时,学生摇摇头,似乎在表示:老师,我不知道。此时,这位教师亲切地摸着他的头说:“不要紧孩子,”并对着大家说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听到这里,真为这位老师如此完美的调控能力感到折服,原本预设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过程,由于突发状况的生成,被执教老师随即调控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过程,这是多么完美的课堂调控艺术啊。

三、有效地收尾

我们经常会用“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来形容一篇文章,其实,一节有效的课也应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每节课中的有效收尾,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我们课堂教学中,不妨来试一试这样的收尾方式。例如在教《平均数》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收尾: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应用以前学的除法的知识,学会了求平均数问题的方法,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同学们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了解了平均数的用处。在计算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有许多其他求平均数的好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一个结尾,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后,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收尾:同学们学得很不错,老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我们先互相了解一下好吗?我今年32岁,请你补充一个条件,让我通过列方程能知道你的年龄。这样的一个结尾,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规律性的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发展学习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束语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要素不止这些,且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教学名著都有着不少颇有见地的精辟论述,笔者只是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和学习的经验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既算是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做一次阶段性的小结,也希望能为这方面的研究输送点滴年轻的血液。

篇2: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刘桥中心学校

魏凯

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在借鉴外校成功的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提炼、总结,逐步构建了刘桥中心学校新《三段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这种学习的方式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展开.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效率以及能力的提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仅仅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做到五个“注重”.一、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其中,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有参与感、成就感.但在实践过程,往往课堂教学设计越是复杂,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是精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就越少,参与的深度反而越低.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地、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案例

1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小王拾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人民币15元,交给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叫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启示”,以便失主认领.同学们,如果请你帮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启示”,你准备怎么写呢?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这好办,可以这样写: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15元,请失主速来认领.”有的说:“不行,有人冒领怎么办?”有的说:“我有办法,写成: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a元,请失主速来认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不再感到枯燥无味,提高了教学效率.二、注重创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和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能够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案例2 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动手实践平台:将学生按每组4人分组,以组为单位按要求动手实践:

1、制作等腰三角形纸片,并标上顶角、底角、腰、底边.2、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3、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

4、讨论你们的发现,写出结论.此要求提出后,学生有做纸片的、折纸片的、度量的、议论的等等汇集成一片,整个课堂的教学都呈现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热烈气氛.他们纷纷展示各自的成果:

1、两个底角相等,2、两腰相等,3、折痕是对称轴,4、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5、折痕把底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知识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亲身获得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

案例3 我在执教“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首先向学生出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 这个问题对单个学生而言是较难独立完成的,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问题一提出便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让他们一边动手一边操作一边演算,10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他深入到每个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各小组交流个人的看法,再后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在老师引导下,在同伴们的合作下,此题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答.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首先是分组应该合理;第二是合作讨论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不能为了形式而讨论;第三是合作应该以个人思考为前提;第四是应该更多地提倡课后的合作交流.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每个小组的情况都不一样,要想在课上保证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充分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对课堂中的合作交流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保证个人思考的空间,切实发挥合作交流有利的一面,同时更多鼓励课后的合作交流.四、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3: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三段四步教学模式.把小学数学新授课分为: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阶段”.该模式把课内探究又具体分为:激趣设疑;探究交流;教师点拨;巩固练习“四个步骤”.

二、目标定位

1.通过创情激趣,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理解和掌握概念、性质、计算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会认知.

2.让学生通过亲历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能力,能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问难,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三、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程序

(一)课前延伸

“课前延伸”分为三部分:

1.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有关概念,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衔接的前期台阶.

2.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

3. 结合导学稿进行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二)课内探究

课内注重课堂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四个环节分别为:

1. 第一步激趣设疑

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觉和经验思维”为特色的,缺乏这种思维手段就不会有儿童的探究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完成导学稿的基础上,有意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新的求知需要与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刺激其感官,激发其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之中.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冲动,使思维入路.总之,在第一步,应体现一个“趣”字,做到以趣激疑、以趣启思.

2. 第二步探究交流

在第二步探究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情况进行归纳、疏理、概括,使学生对有关概念、特征、性质规律、计算公式、数量关系、思维方法等清楚明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辩中互相启迪、互相借鉴、取己所需、学人之长,既发展自己的个性,又以自己的个性影响他人.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获得启发,不断反思、调整原来的思想认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仅如此,学生们也在思维的激烈交锋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情感体验.

总之,第二步应力争体现一个“思”字,即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在提问的基础上探索交流.做到:疑难让学生问,思路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答,规律让学生找.

3. 第三步教师点拨

教师就是一个“适时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帮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在这一步要体现一个“精”.

4. 第四步巩固练习

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形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一定的实践应用来完成.

因此,这一环节应体现一个“巧”字,即通过巧妙设计课堂小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由“理解”到“掌握”,并进一步从“掌握”提升到“应用”;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与感悟,使他们既习得知识与技能,悟得思想与方法,更收获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课后提升

课后提升是指我们在引导学生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这种“课后延伸”常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具体说课后作业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两种.

1. 课后的再复习、再提高、再巩固.

2. 课后相关问题的应用,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以便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以上三段和四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中教师的讲授、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四、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一种教学理论只有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小学数学新授课“三段四步”教学模式使用后我惊喜地看到:

1.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师设计的导学稿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并能提出自己的困惑.

2.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课堂上同伴互助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知识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点拨,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发展趋势,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不仅让学生预习,而且指导学生会预习,为课堂新授腾出了时间,课堂容量大,而且效率较高.

篇4: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121;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37-01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我能够亲身参与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中,亲身体验“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令我无比自豪。一段时间的实践,让我在数学教学中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1 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感受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几个月,通过实践,我认为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尽量精讲多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1.1 所谓“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就是把课堂分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释疑点拨、学生独立练习三个段;从课堂实践上分学生自主学习在10分钟左右,教师释疑点拨在2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练习在10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包括口算和基础计算练习,自学例题等。

1.2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适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知识的讲解,看学生是否掌握,都要在学生的练习中间去发现问题,所以,121教学模式,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我们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1.3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按照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释疑点拨20分钟,学生独立练习10分钟这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来进行调整。比如:在相对简单计算教学时,教师的释疑点拨时间就可以少一点,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久可以增加一点;在练习课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释疑点拨的时间就可以少一点,学生独立练习时间就可以多一点;复习课中间,教师释疑点拨时间可以少安排一点,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可以相对多安排一点。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我感到陌生的同时,又觉得似曾相识。陌生的原因是才接触“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熟悉的感觉又是来自哪里呢?在2011年再一次听到邱学华老师的讲座时,我找到让我觉得熟悉的原因是因为尝试教学法。

2 尝试教学法研究感受

98年我有幸参加了尝试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从中让我获益多多。

对尝试教学法,我记忆尤其深。

尝试教学法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師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五步六层次进行。

何为五步呢?就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出示尝试题。第二步:自学课本。第三步:尝试练习。第四步: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何为六层次呢?就是把整个课堂分为六个层次,即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4.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

3 对比以后观念梳理

3.1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前都坚持进行数学基本训练。基本训练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

小学数学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长期坚持才能形成,我们每天坚持进行基本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为新课服务,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圆柱表面积、体积计算时,重点训练基本公式练习,口算练习要加强1π—16π的练习;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就需要进行分率句的练习,找单位“1”的量的练习,

3.2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每节课至少给学生10分以上的独立练习时间,新课教学时间必须控制在15分钟左右。我认为课堂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就必须超过20分钟,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已经懂了的都不讲。课堂的练习时间充分,才是真正体现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3.3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新课的时间(教师释疑点拨)控制在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少讲,要精讲。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复备,找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把知识讲明白。

在参与新的教学研究中,我认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基层教师,在上课时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对比练习,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越来越好。不断吸取尝试教学法的精华,不断充实我们的“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拓展“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各种类型课中的运用,“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篇5: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从获取数学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转移,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四段·九环”新授课教学模式,“四段”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基本结构程序,即“情景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九环”是指四个结构程序之下的九个具体教学步骤。

“四段式·九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

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 2 页

三、基本模式解读

第一:“情景导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青岛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学习中,都配有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以“信息窗”的形式呈现,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学习过程。因此,该环节的目的就在于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有什么”—观察情境图。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有什么”物体,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 3 页 了解情境的意义,为进一步收集信息做基础。

2.“有多少”—获取数学信息。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数学信息,并能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逻辑上相关的信息罗列在一起。教师有目的地把与本课有关的主信息板书在黑板的显要位置。

3.“提什么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该环节主要是利用数学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很多,与主信息有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主问题,教师将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主信息的后面,这样黑板上就有主信息和主问题串联起来的文字表达的简单数学情境,也就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其他次要内容或问题可以放入问题口袋以后解决。

【操作建议】:(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2)数学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3)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4)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有明显的指向性,教师必要时候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指向,不宜过于发散。(5)情境创设要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 4 页 第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习惯。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个人感悟—自主探究。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操作时间根据需要可长可短。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小组探究要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要求组长要面向全体,控制全局,明确分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这是全班交流的基础,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操作。

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 5 页 【操作建议】:(1)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4)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和引领。(6)一个学习小组最好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对一个学习小组来说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易太多,要走“专”、“精”之路。

第三:“交流提升”——(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 6 页 感、态度和价值观。

【该环节主要任务】:

1.班内交流—小组展示。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

2.升华凝练—形成共识。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规律。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操作建议】:(1)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2)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学会质疑。(4)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 7 页 境。(5)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6)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7)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8)结论性的成果要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第四:“拓展应用”——(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该环节是数学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拓展应用”环节的基本形式是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练习主要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基本练习在先,综合练习在后。基本练习具有例题特征,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是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基本练习—巩固深化。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 8 页 2.综合练习—拓展提高。教师要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操作建议】:(1)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2)综合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拓展提高的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4)应用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5)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6)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7)应用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8)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练题要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小学数学核心备课组

二0一六年二月

篇6: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笔者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因素,进行操作活动设计的探索与初步实践,构建了“三段六环”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教学模式,试图通过精心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一、操作前——操作活动始于有目的地准备

第一环:准备

在操作前,要充分准备好操作素材。根据操作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等,复习相关知识,再现处于教学起点位置的已有知识,作为探究依据、工具的已有知识,使新知识通过迁移而同化或顺应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使原有认知结构得以不断扩展和壮大,便于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1.准备合理操作素材

(1)精心选择学习内容。适宜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一般来说是可物化、外显的数学知识。为此,我们对新课程小学各册教材进行分析,注意选择适宜操作活动的学习内容。如:①能设计有结构、易操作的直观材料来反映数学实质的内容;②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内容;③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内容;④能通过操作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的内容等。

(2)精心准备操作素材。操作是以物质工具为依托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主要是凭借学具、实物等物质形式进行的。不过,在教学中组织动手操作,选取的素材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操作素材多而杂,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从数学思考转移到单纯的玩上了。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案,选取不同类型的操作素材。

2.培养良好操作习惯

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操作习惯是提高操作活动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1)建立基本的常规。与单纯观看教师演示相比,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学具比较费时,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取出、放回学具,使用起来更花费时间。因此,要重视训练学生养成能保证操作顺利进行的各种常规。

例:数学操作常规要求

(2)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先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充分的外部活动,再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观念及思维。所以,应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3)丰富灵活的形式。组织操作活动,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学生个体独立操作和学生群体合作操作两种类型。当学生面对独立操作感到有些困难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还可采取先合作讨论,共同操作,明确解决途径后再进行独立操作。在组织学生群体合作操作时,要注重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恰当分组,选好小组长,提出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组织好小组的交流和讨论,避免“放羊式”现象,提高小组合作的效度和参与度。

二、操作中——操作活动行于有效果地实施

第二环:导向

通过教师谈话或创设情境揭示操作活动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的操作带有明显的目的,使学生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确保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环: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起学生的操作热情,给学生极大的操作探索空间,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

第四环: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描述操作的过程, 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展示操作探究的成果。引导学生进行多向、丰富的信息交流,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等,让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第五环:完善

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活动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和形成的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对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一系列的归纳、概括、总结,使数学知识得以不断完善,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1.把握最佳的操作时机

新课程明确指出,“操作活动要适量。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教学中出现操作次数过多的现象,一方面会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乏味之感。因而,我们要控制使用操作活动的次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操作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好最佳时机,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1)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理时,组织操作活动。小学生计算方法、计算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充分的操作、感知基础上的。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实物、实物图片等主动探究算理,能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计算方法。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为使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算理的过程中,设计以下操作活动:每个同学发32根小棒(10根一捆,3捆又2根)。要求学生“请你从32根小棒里拿走8根,并说一说是怎么拿出8根小棒的?”这一动态的、开发的操作活动,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冲动,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合作交流。操作探究之后,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得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①12-8=4、20+4=24,②30-8=22、22+2=24,③32-2=30、30-6=24,④8-2=6、30-6=24……这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的,真是“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可以看出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在引导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时,组织操作活动。空间感知依赖操作活动,这是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因此,操作活动也成为了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主要学习形式。在操作活动中,学生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进而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借助语言描述,形成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想出好的操作办法来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想出了把纸对折的,用直尺量一量长度,用笔画下来再比一比等不同的方法。通过主动操作,学生深刻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在引导学生推导公式时,组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或推导公式时,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等,使学生在动中思,动中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推导圆面积公式”时,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发现: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的半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周长乘以半径,最后推导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4)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时,组织操作活动。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那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概念的意义,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配有秤,细沙、食盐、糖等,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掂一掂,在操作实践中对“千克”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真正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2.有效操作引导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不能片面地理解成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操作。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操作活动若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就如一盘散沙,使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只能看到乱糟糟、闹哄哄的停留在表面热热闹闹的状况。要让学生的操作过程井然有序,不杂乱无章,关键是要使操作活动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体或群体的动态过程。只有教师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的操作活动是有目的、有结构、有层次、有成效的。

(1)提出操作要求。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的操作带有明显的目的。

例如教学《可能性》时,先向学生说明:第1~4小组的袋子里有5颗红珠子、1颗蓝珠子,第5~7小组的袋子里有1颗红珠子、5颗蓝珠子。接着请同学们讨论:①你能通过摸珠子的活动证明袋子里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吗?②怎样进行摸珠子的活动?③进行摸珠子的活动时应注意什么?然后教师出示摸球的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把摸的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再把球放回去摇匀,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12次。”再请同学进行小组活动。这样的设计,每个小组都投入了有序的操作活动中,使猜想得以验证。

(2)加强操作指导。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数学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时,当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发现圆柱的特征后,可以进行如下指导:①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从上到下一样粗”?②“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大小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③判断,“橡皮圆柱形的吗?”当学生出现两种意见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把十几橡皮叠成圆柱形,让学生判断,然后逐渐减少块数,继续判断。同时,指导学生观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抓住圆柱的特征进行判断说理,使学生在积极的自我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操作后——操作活动成于有意识地拓展

第六环:应用

设计具有趣味化、生活化和探索性、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应用通过操作活动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关注数学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所以,安排操作活动时,要关注学生学习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探索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教学《平均分》,先让学生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平均分”,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然后提出一个发展性的操作要求:“怎样把15个桃子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比一比,哪个组分法又多又好?”营造了探索空间,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思索、交流,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

2.设计探索活动

如果学生的操作,只是依照老师预设好的思路依葫芦画瓢,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发展,更不用说培养创新能力了。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发给学生各种类型的梯形(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纸片,引导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些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有些同学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两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还有的同学把一个等腰梯形平均分成两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这开放性的操作活动,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他们主动探索并发现图形的内在联系,将梯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获取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

以上的“三段六环”操作活动教学模式,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既有序完整,又符合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取得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当然,针对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此模式可以有相应的变式。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轴测图在“组合体读图”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SCORM模型微课件在Moodle平台下的构建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听说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浅析高校足球教学改革 创建乙方文化,提升客户价值 浅论新升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 浅谈中职学校“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信息传递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激励是阳光雨露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四个“机不可失” 谈艺术高考辅导培训的管理与规范 浅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 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理性思考 进行德育整体改革 努力培养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篇7: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一、活动目的:

扎实推进课堂变革,以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对课堂变革的认识;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研讨“基于学情开展有效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全面落实课堂变革,促进我校数学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二、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专家:

三、活动步骤与要求

(一)准备阶段

1、根据学校安排,十一月下旬对相关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布置和动员。

2、教导处制定课堂教学展示人员安排表(十二月初)。

3、校长室、教导处分别指导相关老师进行试教。

(二)实施过程

以教研组长为负责人,组织全体数学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具体要求:

1、每一位上公开展示课教师上课要精心准备,特别要突出本校课堂变革主题。

2、同科教师(含兼职教师)必须参与听课,评课。鼓励其他学科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听课教师认真填写听课记录。

3、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他人长处,借鉴别人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4、上课老师要上交精品教学设计,听课老师要上交一篇评课稿。

篇8:分析小学数学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的意义

曾有研究指出, 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能维持10~15分钟, 而小学生因为其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 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甚至都不能达到10分钟, 小学数学的知识又涵盖很多概念性的东西, 这在无形中就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造成了损害, 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会相应受到影响. 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的最佳注意时间就显得更宝贵了. 有很多课堂教学专家对此提出了“三分课堂教学论”, 以保证学生在最佳注意时间范畴内能充分完成高效的授课.

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时间均分四段, 而是将这四段时间有机结合,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灌输、轻引导, 重结论、轻过程,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保障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

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引导铺垫、自主发现、解疑强化、巩固应用.

1. 引导铺垫

引导铺垫是此教学模式的第一步, 从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两个方面, 同时为学生创造条件去接受新的知识. 其中心理准备是指学生在设疑激发下积极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准备, 而认知准备则是以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为基础, 由知识间的联系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引导方式可以有从复习旧知识来铺垫引导, 通过数学运算进行铺垫引导以及组织有关感知活动铺垫引导等. 在教学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充分的鼓励, 对其中有创造性的想法要提出表扬, 通过这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铺垫的过程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2. 自 主发现

自主发现是以自学提纲为中介,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 进行知识归纳的活动方式, 在学习中,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而教师只是以普通组员的身份参与其中, 收集反馈回来的信息, 对个别成员进行辅导. 自学提纲的设计在自主发现环节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提纲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性, 以锻炼学生思维为目的,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同时还要基于教材的内在矛盾性, 针对以往学习的知识和教学目标, 进行重难点的设计;最后还要基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导向, 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和可变通性. 自主发现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是体现以学生主体的重要过程.

3. 解疑强化

解疑强化是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和知识缺陷而对知识进行讲授,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 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虽然还是教师在讲, 但是这种讲授知识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讲, 必须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精练地讲, 从而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困惑得以有效解决,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让困难生明白正确的思考方向, 让中等生掌握知识更充分, 也让优等生在知识获取方面有新的提高. 解疑强化的过程针对性强、目的性强, 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4. 巩 固应用

巩固应用在整个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中起到的是检测和反馈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主要环节, 但是与解疑强化环节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通常都是以练习的形式来体现的. 在设计习题时, 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从单一性习题逐渐向综合性习题过渡. 可以有以下几种习题样式: 尝试性练习、变式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巩固应用的环节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三、小学数学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 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有如下优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方面的干扰能及时、准确进行调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学习动力加强, 对自己的要求提高;允许学生间学习差异的存在, 注重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积极的, 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得到有效培养, 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并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效课堂模式”已经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凸显教学效果的共同选择.本文就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希望能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兰.小学数学四段式主体教学模式探索[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 (3) .

篇9: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三段式

对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推进“三段五步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将谈以下几点:

一、预习反馈

课前预习听音乐非常重要。音乐形象是通过节奏、节拍、曲调、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来构成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再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反应。因此,对音响的感受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课前多听一听要学唱的歌曲或要欣赏的曲目,会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那课堂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达的情绪方面入手,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预习的内容还可以为搜集本单元中出现的音乐家、音乐知识、小故事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听唱训练营”“资料百宝箱”“音乐节奏万花筒”“结构梳理站”“歌曲品味园”“质疑交流台”这几大步骤进行预习。发现不懂的地方就记录下来,上课时要格外关注,用心学习。

二、质疑讨论

引导探知、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受到攀登之乐。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继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进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来确定合作学习的形式。

例如,同桌二人合作、小组合作、大组合作或自由结合合作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为音乐教学内容服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安排小组合作的目的、任务、流程。在学习时互相启发、提问、补充、多方交流。在小组之间实行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竞争意识。

具体做法如下:

1.在歌譜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学生思维受阻时,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在欣赏乐曲后,在小组内先说说各人的感受和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再全班交流;

3.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合作表演;

4.在旋律的续编练习时,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借助竖笛帮助把握音高,共同商讨多种续编方法。

三、精讲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新旧知识转化点,以“引”“探”为手段,实现“精讲”。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点和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上进行点拨。在音乐课中,我构建了“主动唱演”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

1.引唱——唱趣——欣赏美。学习兴趣是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关键。引唱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可用“师生互相赠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收新的内容,丰富他们的音乐阅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温习了学习过的歌曲,加深了印象。师生互相赠歌又可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唱——唱会——感受美。自唱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教师间或在行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再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这样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获取新知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总之,在主动唱演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弹琴、放录音),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作品,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效果呈现

展示学习成果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指派一名代表“登台”讲解或指派几名代表共同“表演”,同组的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在某小组展现时其他人受到启发,又有了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随时切磋甚至批驳。

例如,老师可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演唱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都想过把导演、演员瘾。

在评唱形式上,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五、总结延展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教学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提炼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

音乐课中的延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2.把音乐与美术学科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

3.舞蹈表演是“音乐想象”的拓展;

4.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学科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课程改革的实验之路还很漫长。无限风光在险峰,彩虹总在风雨后。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课改的先进理念在实践中定会放射出创新之光。■

上一篇:带领祷告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下一篇:陈超英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