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

2024-04-29

积累运用(精选9篇)

篇1:积累运用

教学要求

1.读背成语,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进行口语交际,互相交流学到的本领。

4.学写文章梗概,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2.学写文章梗概,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背成语,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指名背含数字的成语。

2.指名背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

二、教学“读一读,背一背”部分。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部分成语。

2. 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说,读准字音。

4.说说这些成语是用来描写哪些方面内容的?(人物的神态、外表、动作等方面的。)

5.齐读成语。

6.分小组讨论:你理解成语的意思吗?它可以用在什么情况下?

7.汇报,师酌情指导。

炯炯有神: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炯炯:明亮的样子。注

意指导“炯”的字形)

目不转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某个东西。形容看得认真。

神采奕奕:很精神的样子。

眉开眼笑:形容非常高兴。

眉清目秀:形容容貌清秀。

笑逐颜开:很高兴的样子。与“眉开眼笑”是近义词。

身材魁梧:魁梧,高大的样子。形容身材高大健壮。

仪表堂堂:形容相貌好,帅气。

举止文雅:形容一举一动都很文明优雅。

心花怒放:心情很高兴。怒放:形容花开得很旺的样子。

手舞足蹈:手挥动,脚跳动。形容十分高兴。

表里如一:外表和内心一致。

8.找出这些词中的近义词。

(1)“眉开眼笑、笑逐颜开、心花怒放、手舞足蹈”都可以用来形容人

高兴的神态、动作。

(2)“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炯炯有神、神采奕奕、眉清目秀、举止文

雅、表里如一”都可以用在夸奖一个人或描述一个人的相貌时。

9.试着用其中的一、二个成语写几句话。

(1)生讨论、思考。

(2)试说话,师评议指导。

10.齐读成语。

11.指导背诵。

三、阅读短文。

1.揭示短文标题,释:启示。

2. 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拼读,理解。

兴味盎(ang)然:趣味很浓的样子。

经久不忘: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忘记。

椭圆:长圆形。(可让学生动手画椭圆来理解)

胸有成竹;形容做事情很有把握。

哲理:很深刻的道理。

人云亦云:人家这么说,也跟着这么说。

3.简介主人公林巧稚。

林巧稚:新中国诞生以来的一位有名的妇产科医生。

4.指名读短文,正音。(其余边听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以林巧稚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她中小学时期老师讲课注意理论

联系实际,使她从中受到启发的事。

(1)生阅读后,划出重点词句填写上表。

地理课:带到海边做地形沙盘。

生物课:带学生到山上去采集树叶回来观察树叶的颜色与形状。

A.结合教学短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用法:“内容多,无法一一列举”,并试着让学生补充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B.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明确作者从中得到的收获,并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a.指名读,其余边听边划出写作者收获的句子。

b.指名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像‘树叶是绿的’那么简单,因而自己的头

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

云。”

生:只有去调查了解,才能真正认识一种事物。

生:要多实践。

生: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别人说什么你都信,更不能别人说什

么,你也说什么。

c.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自己过去的做法和学了短文后

的做法?

生:青蛙没有听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就信了,而且自己跳出井口去

---------------------------

看一看。

生:以前我听说××公园很脏,我信了,也不敢去那儿玩了,还劝别人不要去,后来,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去玩后,回来说那儿其实很干净,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去调查了解,人云亦云。以后我要先做好调查再发布消息。

(2)师小结。

6.齐读短文。

四、作业。

1.读背成语,抄写成语。

2.完成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第二课时

篇2:积累运用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一得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要求不同。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类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做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据导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抓重点,探究,交流。本人以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力对课文进行赏析,并加以积累,获得语用能力,拓展运用的过程。现就《麦哨》一文的教学,谈谈教学语用心得,供同仁们分享。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

一、赏析文本,习得方法。

赏析有玩赏的意思,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后解释。在读文中赏析,有细细品味的意思,而且这种细细品味有两层要义:首先,这是乐于参与、主动积极的参与。不是教师的牵引下,对知识点的枯燥分析;其次,赏是为了析。反复 读文后能体验写作特色、方法以及优美的词句。在读文中赏析,使语文学习学得趣味十足,又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从而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麦哨》第3自然段:‚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层晶莹细汗的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比成是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又非常贴切,连蒙上的晶莹汗珠也考虑到了,带了进去,成了‚沾满露珠的‛,对这一句的赏析,可以是这样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当学生说了比喻,则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把脸蛋比成月季。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分析绝不是赏析,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没有乐,没有体验,也没有情感的参与。

课堂二: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上下文体会月季花。初读文本后—— 师:你印象中的月季花是怎样的?指名学生答。

生:美丽的、好看的、鲜艳的……(这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问题)

师:没细细看过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吧,准备好了吗?我看谁看得最认真(出示一张张各种月季的图片),看到了吗?怎样的月季?

学生1:五颜六色的月季

学生2:五彩斑斓、色彩明丽、绚丽多彩的月季 学生3:粉嫩的月季、娇嫩欲滴的月季 学生4:色彩艳丽、迷人的月季。

学生5:高贵的、鲜艳的、引人注目的月季……

师:为什么可以用月季来比孩子们呢?引导感受‚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的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

师:如果不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示句式: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 ……。

生: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

师:如果你是孩子,喜欢怎样的描写,为什么?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传神。在此基 2 础上让学生找文本中其余的比喻句,在自读自找交流中巩固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

在这一个片段中,教师的角色有氛围营造者,如月季图片的呈现;有方法指导者,如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有机会创造者,如给予学生作其它比喻,巩固认知。

二、积累佳句 学会迁移

积累的是指聚集、积淀,使数目增加。在读文中积累指使词、句、段、篇等知识积少成多、尝试运用。如果说在读文中赏析,是精读课文读书方法的延伸,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读文中积累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创新。如读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了句子‚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在体会到排比中所要表达的丰收、欢乐、喜悦、自豪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学样接下去说一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有了精彩的续文:

生6:粉红色的樱桃花谢了,结出了又精致又红的樱桃; 生7:白色的玉兰谢了,留下一片生机勃发的绿叶 生8:粉色的桃花谢了,结出了红中透绿的桃子; 生9:地上的西瓜开花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大西瓜; ……

在这样的课堂读书中,学生不仅是对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积累。积累了个人经验,积累了这样精彩的描写方式,为习作由说到写架设桥梁。

三、即学即用 读中练笔,习作训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采取何种练笔的形式,比较切实有效。比如,有仿写词语、尝试片段、填补空白、丰满文章等。究竟采用何种练笔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根据年级、单元的特点确定一个重点。

《麦哨》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3 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非常富有节奏感。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们在山林里采蘑菇,比谁采得多;我们又在小河里游泳,比谁游得快。‛ ‚看着鸭子在水中嬉戏,公鸡在院坝斗武。我心里也痒痒的‛

‚我们来到草地竞技大赛又开始了,翻跟头,竖蜻蜓,摔跤,一个个生龙活虎。好不热闹!‛

……

这样的仿写,既是练笔,也写出了小作者自己的农村生活乐趣。当然,还应承认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由此标准也应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如同样是比喻,一般学生把‚渗着汗珠红扑扑的脸蛋‛比成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就不错了,可另外一些学生就应更具体,比成娇嫩欲滴的玫瑰、沾满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这样慢慢由不会到会转化来的?

篇3:阅读积累运用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就能从中得到信息, 得到阅读的满足, 产生愉快的情感。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阅读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

1.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课堂上, 要不断创设“读境”让学生乐读不疲。教学时, 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学习、阅读、讨论、交流,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有意识地把课内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每教一课, 只要有相关的文章, 我就向学生推荐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如教《草船借箭》一课,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讲一些三国中的小故事, 课外, 就有不少同学捧起了《三国演义》。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为了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一人一个小故事”“一人一条新闻”, 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闻怪事、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说出来, 与人共享自己的阅读成果。还开展“读书汇报会”“查阅资料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 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兴趣,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给积累方法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中向我们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好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否则, 心中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 要教给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段的方法。

1. 在诵读中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 大多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 或重在情感熏陶, 或重在说明事理, 但都运用了较为优美的词句。每教完一课, 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好词, 如描写人物的, 描写景物的, 让学生读熟, 并鼓励他们把这些词语记下来。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 如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的语句, 细节描写的语句, 达到熟读成诵。这样, 不仅能领悟它的表达方法, 还可以从中展开想象, 再现画面, 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除了课中积累外, 还要鼓励学生大量积累课外的好词好句好段, 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遇到一些精彩片段, 好词、好句, 要细读精读, 还要分类摘录并尽量多地背诵。

2. 在生活中积累。

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在生活中, 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 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可见, 无材料写的根源, 是不善于观察。这就要求老师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去深入细致地观察。只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发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并把这些收获记录下来。这样, 在写作时, 就会流淌出动听的音符, 美妙的乐曲。

三、指导写作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习语文的过程, 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 即多读书, 多积累, 并进行实践运用。在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读写结合, 学用结合, 在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 及时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

1. 仿写, 领悟表达方法。

仿写的主要目的, 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 使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一定的延伸。其仿写的训练方式有仿句、仿段、仿篇。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 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机地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在写话中要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每教完一课, 我会指定几个好词, 或让学生自己选两三个好词进行写话练习。根据需要, 还会适当安排一些仿写句子、仿写片段的练习, 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文中或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 进一步感悟了言语之神妙, 把握了言语之精髓。

2. 续写, 拓展想象能力。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因此, 阅读时, 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 适当地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推测、构思, 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写出来。如《草原》一文的结尾写到:“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启发学生想象蒙古同胞和汉族同胞在离别之际是怎么说的, 怎么做的, 从而进一步感受蒙汉人民的情深厚谊。

篇4:积累运用,迁移创新

关键词借鉴观察拓展创新

当前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尽如人意,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离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虽然分工不同,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和要求,但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阅读与写作两方面的教学,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在读中指导写,写中促进读,读中渗透写,写中深化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借鉴课文,积累运用

新课程将小学生作文定位为“习作”,低段为“写话”。我们这样理解习作——学习、练习写作,而不是人人创作。仿照他人的文章写作,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所以,在低段的读写结合中,重在进行模仿词、句、段的训练。“仿写”与“说真话、说实话、表达真情实感”并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渴望表达得更好的心理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些典型的字词句,引导积累,规范丰富学生语言,并加以迁移运用。

教学《画家与牧童》一课时,在学完商人和教书先生对戴嵩画的称赞后,我出示《词语手册》上提供的形容绘画技巧高超的词语:绝妙之作、上乘之作、神来之笔、神乎其神、出神入化、精美绝伦、妙手丹青、活灵活现。引导学生用上它们也写一句夸赞戴嵩的话。这样学生通过句子的仿写,积累运用了语言,掌握了一个句式。又在讲评修改中,引导学生巩固了双引号的用法,发现了提示语也可以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这样一来,在低段阅读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也正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第一学段目标。

二、观察文本,畅谈体验

我们的课本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两幅画,有的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这就是人教片反教材留给我们老师的空白,也是让教师发挥教学个性的空间。我们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巧用插图,让这些空白处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形式多样地进行写话训练,可挖掘出“读写结合点”。

《日记两则》中有两幅插图,那是日记的小作者,图中的“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引导学生先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如:愁眉苦脸对眉开眼笑。深入学习后,发现第一幅图中,课文中写出了“我”当时心里的想法。请学生动笔写写第二幅图中的我那样眉开眼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写出来有的是请妈妈原谅自己的误解,有的是为苗家小姑娘能重返课堂而欢呼,虽然是短短的两三句,但带着孩子特有的纯真自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情感体验。

借助插图往往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表达的欲望,内化课文语言,加深理解体验。

三、拓展文本,丰盈想象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简意赅,在人物的言行、故事的情节等地方留下了许多空白。如二年级课文《我为你骄傲》文中的男孩向老奶奶写了一张便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恳求老奶奶的原谅。至于这张便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本中并没有呈现出来,我们便让学生把便条的内容写出来。

有时,文中的一个省略号,也是一次练笔的机会。此外,寓言、故事新编、童话、改写古诗等都可以进人读写结合的范围之内。

四、延伸文本,创新表达

1.续写情节。《绝招》一课,教师可以引领孩子们去继续描述他们第三次、第四次比绝招的情景。因为有了对课文中第一次、第二次比赛场景的阅读,我们的孩子不仅仅将整个过程写得具体,而且还写出了新意。

2.新编故事。在学完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后,请学生以“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重新编故事。孩子有的写出第二年小葫芦长得可爱的样子;有的写种葫芦的人怎么捉虫,用农药杀虫;还有的写种葫芦的人第二年还是收不到葫芦,因为他不懂得施肥等。

续写、补写结尾,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也要求学生鼓起思考的勇气,养成思考的意识,学会思考的方式。

篇5:积累・运用教案设计

1.读、背惯用语,理解含义。

2.积累谚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3.阅读成语故事《熟能生巧》,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好习惯。

4.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游戏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5.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教学准备

温故知新:师生共同搜集常用惯用语。

综合性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成语、谜语、歇后语、俗语、广告词等。

习作: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动物世界》录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

在游戏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在习作中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同学们,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或阅读文章时,会发现许多人的语言特别生动有趣,说出来的话很有哲理。实际上,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平时多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对我们的说话、习作会大有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惯用语。

2.自读词语,说说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3.再读词语,想想词语是否有别的意思。学生讨论交流。

4.汇报交流结果。

5.拓展练习:师生出示与书上不同的惯用语进行理解。

二、语海拾贝

1.启发导入。

现代人生活,一天也离不开天气预报,新闻节目可以不看,天气预报却一天也不能错过。然而天气预报却是近年来的事。千百年来,人们出门看天,靠的是祖辈传下来的天气谚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几句天气谚语。

2.引导学生自读自背。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提示:这些谚语看起来整齐匀称,读起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相互朗读、背诵。

(3)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谚语。

三、点击成语

1.导入。

今天,一起来阅读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故事引申出来的?

2.自读短文,明确要求。

(1)通读短文,看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为什么在旁人大声喝彩的情况下,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

(3)质疑,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卖油的老头对陈尧咨的射箭本领不以为然?

4.说说你读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讲“熟能生巧”的故事。

四、综合性学习

1.搜集资料。

(1)选择合作伙伴,分类搜集资料。

(2)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

(3)与合作伙伴交流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并将资料进行整理。

2.整理资料,策划游戏。

(1)根据搜集的资料,策划游戏的内容,制成谜语或词语接龙等。

(2)学生将游戏内容归纳、整理。

(3)设计活动程序,做好活动准备。

3.开展游戏活动。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展一次有趣的关于动物的语言游戏,在游戏中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成语生肖园,进行竞答(可以是词语填空,可以是说出带某个动物名称的成语,说得越多越好)。

(3)我说谜语你来猜(可以出文字谜面,也可以一人比画一人猜)。

(4)进行词语接龙。

(5)活动小结。

4.拓展延伸。

将本次语言游戏活动的内容办成一期小报。

五、习作百花园

1.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在本单元里,我们领略了壁虎的飞檐走壁、白鲸的“口技”、动物的“睡眠”。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那样的生动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动物世界》,去看看那些人类的朋友们过得怎么样。(播放录像《动物世界》)

(2)启发。《动物世界》的录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畅谈感受)

2.创设情境,拓展思路。

(1)情境激发。同学们,我们重庆野生动物园想在我们班上招聘解说员,你们愿意来应聘吗?那好,我们就借习作课这个机会满足大家的愿望。你认为该怎样才能当好“解说员”呢?

(2)说一说,让学生各抒己见。

(3)评一评,看谁说的有条理,教师捕捉有个性化的语言,给予鼓励。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3.交流互动,引导体验。

(1)自主选择。

①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

②选择交流伙伴,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自愿组合,合作交流。

(2)结合习作提示,合作交流。小组内充分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朋友?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还有哪些生活习性?你和它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3)交流评议,评出“优秀解说员”。派代表上台竞争,亲身体验,自由表达,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他说得怎样?好在哪里?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教师相机点拨。

4.合作讨论,明确要求。

(1)作为一个优秀解说员,该怎样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呢?

(2)引导审题,读懂习作提示:题目自拟,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3)讨论交流:你准备怎样写?

(4)联系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自评、互评,评的重点是小动物怎么可爱、作者如何喜爱的。

5.敞开心扉,自由习作。

(1)闭上眼睛回忆自己观察的小动物、喜爱的小动物。

(2)回忆本组课文作者描写动物的表达方法。

(3)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片断练习,分块练习,用“我手”写“我心”。

(4)师巡视,相机指导,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点拨与指导,对表达完整、抓住小动物特点写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

6.组织评价,修改成文。

(1)小组内自评自赏,互评互赏。谁写的精彩?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2)小组内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哪个地方还要进一步修改?看是否把内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了,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贴切、准确,是否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全班交流,佳作欣赏。推选写得好的习作在全班读一读,读出感情来。

(4)学生再次修改,然后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在习作本上。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方法阅读短文。

2.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内容,与伙伴交流、分享。

3.提出问题,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4.勾画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语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背一背。

篇6:积累・运用教案设计

阅读提示及对联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与运用五。

二.学习“读一读,背一背”

1.自读,理解对联句意。

2.指读对联,讨论交流,师生共议对联句意。

3.背一背。

三.阅读

1.出示阅读提示。

a.读两个小故事,要求把短句读通顺。

b.每段话讲的是什么内容?你都弄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

a.指名读两个小故事,说说每个小故事各讲了什么?

b.通过阅读,你了解了哪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3.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巧对?说出来。

4.同座对对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个演讲比赛,畅谈自己的理想。

二.组内演讲

互相补充,评一评谁讲得最好,准备班上交流。

三.全班交流

评一评,谁讲得最好?评选“最佳演讲者”

四.讨论

篇7:积累.运用一

1、积累古诗:读背《四时田园杂兴》。

2、阅读短文《巫峡》,感受巫峡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口语交际: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

4、习作:假如我是……

二、教学重难点:

1、读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阅读短文《巫峡》,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

3、习作:假如我是……

三、教学准备 收集口语交际材料和作文材料。

四、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诗句,正音。

2、齐读诗句。

二、再读,理解诗句:

1、自读,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2、交流,指导理解诗句内容。

3、指名朗读诗句,评议。

4、试背。

三、学习阅读:

1、读短文,边读边想巫峡的景色,动笔划一划能体现巫峡景致特色的句子。

2、交流所划词句。

3、再读,交流短文后问题。

4、齐读短文。

5、试用自己的话把头脑中的巫峡描述出来。

四、作业:

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试画出巫峡的景色。

2、预习“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

一、读题明意,引入新课:

1、齐读提示内容。

2、交流内容和要求。

二、围绕中心对话:

1、谈话:“出门旅游”是我们非常向往的活动,能和自己的伙伴一起去旅游,当然更是快乐无比的事,但我们毕竟还比较小,我们小学生结伴出去旅游行不行呢?今天,我们分成两组来讨论……

2、进行小辩论:充分地说,以理服人。

3、进行材料表演。

4、汇总意见。

三、总结: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必须注重人身安全的保证。

第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的愿望今天就能实现,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将你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在自己的`作文中成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

2、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下来呢?

二、引导走向阅读,领悟写法规律

1. 课堂讨论,激活记忆表象

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假想类作文,想一想:在你读过的这类文章中,哪些人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呢?假设类想象作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2. 归纳小结,揭示写法规律:

(1) 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自己理想中的人或物来写。

(2) 想象要大胆、合理,假设的推测是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3) 所写的理想中的人或物,都应当有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

三、启发点拨,指导选材

1. 启发谈话,开拓选材思路同学们,写假设类想象作文,写什么都可以。如果你对流逝的时光、对古老的历史有一种“揭开谜底”的欲望,你可以把时光想象成可以倒流;如果你学习感到困倦了,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如果你看到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盒药丸,一位名医……等等。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生活经历不一样,因此,每个人想象的内容应该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

2. 独立选材,分组互议:出示题目《假如我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空白处补充完整,然后引导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材料写的理由。

四、扶放结合,培养能力

1、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假设类想象作文:根据《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提供的开头“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将发明一些东西贡献给人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

2、

篇8: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史记〉选读》中的素材非常丰富, 在高考的佳作中运用得很多, 像司马迁、周公、孔子、项羽、刘邦、管仲、韩信等人的事迹都有运用到。在教学中, 如果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去积累, 会让学生一饱眼福,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学生积累素材尤为重要,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一.积累《史记》中的名句名段, 增加作文的文采

史记中有大量的名句名段, 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些语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将使文章文采大增。所以在教学《史记》课文时, 可以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每篇课文进行整理, 在作文指导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成语和名句进行写作。在教学中及时进行整理并把相关内容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记忆, 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尽量运用。作文评讲时, 将学生用得比较好的句子进行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史记》名句的兴趣, 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可整理如下:

《太史公自序》:

昔西伯拘羑里, 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 著《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也。

《易》曰:失之豪厘, 差以千里。

《鲁周公世家》:

然我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 起以待士, 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传》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孔子世家》:

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弗复也。

《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管仲列传》: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屈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项羽本纪》: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刺客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天雨粟, 马生角。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 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 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 愿公子忘之也。

《史记》中的名句很多, 要学生全部记住很难, 所以挑选一些典型的句子反复运用到写作中去, 作文的文学味会明显加强。另外在运用名句时也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 应结合相关典故进行运用, 这样才会运用得准确、合理, 使《史记》内容成为作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积累《史记》中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 丰富作文写作素材

高中作文教学以议论文为主, 学生对议论文的论据积累比较薄弱, 《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无疑能成为议论文的优秀论据, 比如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可以论证“生与死”、“逆境与人才”、“残缺与完美”、“人生价值和位置”、“抉择”等话题;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论证“谦让”、“忠义孝顺”、“责任心”、“乐于奉献”、“万众同心”等话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史记》中一些典故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制作素材卡片, 比如以“屈原”为例:

素材1

屈原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 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被君王疏远、流放。虽遭流放, 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 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运用话题:忠君、爱国、责任、忧国忧民……

素材2

屈原忠君、爱民, 矢志改革, 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 与顷襄王之弟令尹子兰和怀王之宠姬郑袖“作对”。他明知裙带风、枕边风的厉害, 明知尽忠的危患, 明知苟合取容于他们便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 但他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愿泡在大染缸里, 宁肯站着死, 不愿跪着苟活。

运用话题:气节、坚持操守、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

素材3

面对支离破碎的楚国, 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 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 屈原最终选择了死, 以死明志, 表明自己对操守的坚持、对理想的珍爱、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他作出了一个对自己的人格有提升意义的选择,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他是舍生取义的生活强者。

运用话题:选择、位置、价值、舍生取义、走向高贵……

素材4

屈原追求美, 追求人格的高洁, 在整个世界都混浊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的清白。他说,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笔下多用“香草”“美人”寄寓自己的高洁情操, 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理想破灭后, 他为理想而殉身。

运用话题:高洁情操、高标人格、追求完美、献身理想……

素材5

渔父面对尘世的纷扰, 怡然自安。他来了, 乘一叶扁舟, 自然惬意;他走了, 留给世界的是飘逸的背影, 轻轻的, 不带走一片云彩。“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他按照自己的处世法则愉快地生活着。

运用话题:调节自我、恬淡自适、告别黑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诗意的生活……

以此为例, 再把其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制作成卡片。如此长期积累, 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使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永远清澈丰盈、汩汩流淌。

三.学习《史记》中的写作方法, 提高作文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 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如堕云里雾中, 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的范文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 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1、从课文中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1) 学习《史记》先抑后扬刻画人物的方法的。

在记叙文写作时, 学生往往不注意人物的出场, 刻画人物缺少立体感, 而《史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比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 侯赢的出场, 是通过魏公子请侯赢赴宴的大量铺垫中刻画人物的。通过铺垫,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正是高中学生写复杂记叙文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2) 学习《史记》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高中学生写复杂记叙文不能很好地处理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情节和人物经常是脱节的, 而《史记》能很好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叙写“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时, 随着故事的展开, 故事情节波澜壮阔, 而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等崇高品格随着情节的展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 学习《史记》在主次分明的描述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有详有略, 疏密相间, 既可使文章平添几分波澜, 又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生在写作时很难对事件人物进行有效的详略得当的处理, 而《史记》中对复杂多变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给学生写作处理详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比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合欢三件事情的叙述, 充分体现了作者叙述详略分明的特点。

2、从课文中学习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

《屈原列传》中, 太史公“用情至深”, 在对屈原一生经历的叙述中, 动辄按捺不住情绪, 出来议论几句, 一抒胸臆。文章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鲜明地表现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 也隐晦含蓄地表达了对汉武帝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学生在写复杂的记叙文的时候, 如能在叙述中适时地加入议论, 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好地升华文章的主题。

篇9:认真积累,有效运用

当前山区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畏文厌文的心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作文素材缺少积累,不会运用。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材料的积累和运用呢?

一、在阅读课中积累素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当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畏文厌文的心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作文素材,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很多学生写作文时,为了寻找合适的素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学生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缺乏作文素材正成为学生写作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所以要想使学生作文水平有真正的提高,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

重视并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能主要依靠学生课外阅读,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科目多,时间紧,且对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要创新形式,真抓实干,利用语文阅读课时间,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要摆脱山区高中学生素材缺乏的困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用生活讲解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

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关注生活的习惯,经常关心报纸等媒体上的热点新闻,经常留心学校和家庭发生的变化,经常用心发现并记录身边细小的事情。久而久之,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会化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学生就不用为缺少素材而发愁了。

三、在说话中运用素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引导学生在说中运用作文素材。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的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积累到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素材,沉淀积累。学生为了准备语文课前的演讲,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确定主题,积累运用素材。为了演讲,有好些学生养成了作摘抄、写随笔、诵美文的好习惯。

四、在分析中运用素材

分析运用素材,就是对所引用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分析说理,使之能更好地体现所要表现的主题。运用材料切忌堆砌材料,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论据的作用,文章就会缺乏说服力。所以对素材的分析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议论文中。

例如,学生习作《行为影响位置》中的片段:“出身、家境不是我们抱怨命运不公的借口,因为只有你的行为才能决定你人生的位置。同样出身于贫民屈,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却不愿在歧视中卑微地度过一生,她选择改变自己,以一颗进取的心不断在学业及事业中完善自己,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迈进了美国的权力中心,成为令人瞩目的国务卿。赖斯卑微的出身没有让她为此消极度日,相反,她凭借自己的行为站到更高的位置,收获成功。可见,我们的行为往往影响我们人生的位置。”

这一段习作中,例前有引入,例后有分析,而且在分析时能点题,扣住中心论点。

五、从多角度运用素材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素材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不会多角度运用素材,不善于一材多用。一个人物或事件,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充分挖掘一个人物或事件的多重含义,从中选取合适的角度和层面来阐述自己的论点。

例如,《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失街亭”故事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角度一:理智战胜情感。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结果关键一役使街亭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诸葛武侯挥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

角度二:偏信自己。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却轻易打败了他。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

上一篇:《轴对称图形》课件制作脚本下一篇:第二册听写词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