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战争

2024-05-17

交通与战争(精选8篇)

篇1:交通与战争

我们都知道战争是冷酷无情的,一旦发生战乱,苦的就是无辜的百姓以及那些年幼无知的孩子们。不仅失去了美好的童年还给他们留下了残酷的现实,叫他们如何面对以后的人生。看着身边最亲爱的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感觉是我们无法接受的现实。而且在我们现在看来很和平、很幸福的时代,其实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像叙利亚那些地方,人们每天都在子弹炮火中度过,连寻常的温饱问题都成了困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图片,是一个摄影师拿着相机想把战争中的女孩拍摄下来,正好镜头对着那个女孩的时候,女孩惊慌失措的举起双手,一双水汪汪的的眼睛注视着前方,眼睛里流露出害怕和恐惧。当时这张照片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战争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让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阳光下奔跑、玩耍,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学习。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强大的国家里,让我深刻的知道在我们的背后还有强大的祖国保护着我们。看新闻我们也知道外交关、军人、警察们也在为我们国家的安全做着努力,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也要努力的学习知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注入一份新鲜的生命力。也希望那些正处在战争中的人们能早日结束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早日迎来曙光,让孩子们能正常的生活在太阳底下,接受知识的洗礼。

篇2:交通与战争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李约《过华清宫》

5、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悲陈陶》

6、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

7、功名祗向立刻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8、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9、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10、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白《战城南》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15、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1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徐锡麟《出塞》

18、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19、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祖咏《望蓟门》

20、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21、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张玉娘《从军行》

2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3、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4、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25、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26、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李白《古风・其十九》

27、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28、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篇3:交通与战争

关键词:越南战争,美国小说,日志体

自独立战争以来, 战争主题吸引了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小说家, 战争小说成为美国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诸如 《红色英勇勋章》、《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五号屠场》等众多优秀的战争小说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 近年来愈发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一个发轫于战争, 成长于战争, 又得益于战争的国家来说, 美国的战争小说, 既是其历史的记录, 更是历史对过往的回顾与反思, 是作家对战争起因的思考, 对战争英雄的讴歌、对战争伤痛的舔舐。 可以说, 美国战争小说就是那个时代美国的缩影, 是美国意识形态, 尤其是军营意识形态的浓缩。

一、越南战争与美国越战日志体小说

越南战争是上世纪美国继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之后又一次军事行动, 也是一场震撼美国传统和美国神话的战争, 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永远的噩梦和不能忘却的心痛, 这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更属于无数主动或被迫加入这场战争的美军士兵。

越战小说随着越战应运而生, 由《绿色贝雷帽》的浪漫主义, 到《伤亡统计》的现实主义, 再到《肉搏战》、《追寻卡西艾托》 的后现代主义, 越战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描述真空战争, 表现英雄主义、英雄神话到再现战争残酷, 批判战争罪恶, 揭露政府阴谋, 刻画士兵心理的成长蜕变历程。 其中最真实反映战争现实与描述士兵内心的作品是将回忆录与日志体相结合, 呈现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日志体小说。

美国越战日志体小说以越战士兵的战争遭遇与心理变迁为书写对象, 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作者均为该战争的经历者, 如亲历越战的老兵、报道越战的记者, 他们以亲身经历为蓝本, 以回忆录与日志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了大量越战小说。 这些小说成了他们的战争日记, 清晰记录了他们所经历的越战梦魇。

二、越战日志体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

越战日志体小说虽然为数不多, 但均以力透纸背的书写记录了作者在越南战场的伤痛史, 向世人发出了战争的警示, 告诫人们远离战争。 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为拉里·海涅曼 (Larry Heinemann) 、菲利普·卡普陀 (Philip Caputo) 与格斯塔夫·哈斯福特 (Gustav Hasford ) 。

1. 拉里·海涅曼 (Larry Heinemann) 与 《 肉搏战 》 (Close Quarters) (1977)

拉里·海涅曼于1967-1968在越南战场服役, 一生共创作4部作品, 均与越战有关。 他的写作风格大胆而直接, 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粗俗的语言和暴力的画面。 《肉搏战》记录了一个来自芝加哥的年轻男孩的越战遭遇, 从他心怀梦想走向越南战场, 到经历残酷战争, 面对天真被剥夺、信仰被毁灭后的一无所有, 最终只有带着领悟与落寞重返家园, 而这个男孩的经历正是海涅曼的越战之行。

2.菲利普·卡普陀 (Philip Caputo) 与 《战争谣言 》 (A Rumor of War) (1977)

菲利普·卡普陀于1965-1966年服役于海军陆战队, 先后完成15部作品, 其中以《战争谣言》一书享誉世界, 该书被奉为战争文学经典, 先后被译为15种语言。 该作品记录了菲利普·卡普陀的越战经历, 共分为五个部分, 其中正文为三大章节, 分别为“绚烂的星火战争”、“死尸军官”、“死亡的灰色国度”, 记录了作者本人的“美国神话”“英雄主义”式的参战原因及此后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三次调职经历。 在这部作品中, 卡普陀通过展现越战士兵的焦灼、彷徨与痛苦, 试图治愈历经越战伤痕累累的美国。

3. 格斯塔夫·哈斯福特 (Gustav Hasford ) 与 《 短刑犯 》 (The Shorter-Timers) (1979)

格斯塔夫·哈斯福特1967年加入海军陆战队, 与多数越战作者不同的是, 他在越南战场担任的职务是战地记者, 所以他的代表作品《短刑犯》的主人公Joker也是以这样的身份向读者叙述自己在越南战场的所见所闻。 《短刑犯》一词正是越战士兵印在头盔上的一种日历, 用以记录他们在越南度过的每一天, 强烈表达了士兵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的基调无比灰暗, 没有一丝希望与光明, 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沉痛与伤痛。

三、越战日志体小说特点与评价

1.特点

(1) 作者

越战日志体小说的作者均为战争亲历者, 有的出于爱国热情、有的由于家庭责任、有的因为个人英雄主义, 总之他们在平均19岁的年纪踏上了越南这片土地, 不论是作为战士还是战地记者, 如此年轻而稚嫩的他们便经历了世间最残酷的事件。 在饱受身心创伤之后, 他们回到了国内, 但他们的心却因为那段岁月、那段经历而不得安宁, 于是他们拿起手中的笔, 用文字记录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的遭遇。

(2) 内容

越战日志体小说是越战亲历者对战争事件的回忆与记录, 在小说创作中, 作者对战场经历进行重组调整, 一方面真实展现了越战的战斗场景、伤亡景象, 如士兵经历的第一次炮火、第一次杀人、第一次受伤等, 另一方面加入了对战争的所思所想。 所以, 越战日志体小说兼具日记与小说的双重特点, 既有真实记录又有虚构夸张, 通过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 展现作者眼中的越南战争。

(3) 形式

此类小说以记叙为主, 运用外貌、对话、环境、心理各种描写手法, 细致展示战场环境与战场事件。 通常来说, 这类小说的语言都比较直白, 大量运用俚语, 甚至粗俗语言, 贴合战场人物特点。 此外, 作者在创作手法上, 还将自然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 让语言随心所用, 展示作者的心境与心理。

(4) 功能

日志体小说一方面精准呈现了士兵的战场经历, 真实展现了越南的战场环境, 还生动再现了美国士兵由最初对战争的浪漫想象到理想幻灭、人格扭曲的心路历程。 这一类作品一般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 把小说视角固定于某一士兵, 直接而真实地描写主人翁对战争的心理与感受。 战争映射着人类心理, 并影响着心理学的演变, 而文学则可透过书写战争、描写心理, 在彰显战争对人类心理的可怕魔力的同时, 展现心理对战争与人类的反噬。 可以说, 越战日志体小时是一群被越战阴影笼罩, 被战争创伤吞噬的“心灵受伤者”向社会发出的呐喊, 他们正是通过对战争残酷性毫不避讳的描写, 向读者揭露美国对越南战争的非正义性与无意义性, 期望读者反思越战。

2.评价

越战日志体小说强烈的自传色彩决定了该类小说叙事的相对现实性, 其对越战的记录与构建真实展现了越战给美军士兵带来的巨大创伤, 其中的经典作品对于还原战争真实及解读士兵内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对其经典作品中人物战前、战中、战后的各种经历及在一过程中内心世界变化发展进行综合解析, 可以发现在越作战的美军士兵的心理发展轨迹和变化形态, 从而更深入地走近小说, 走近小说人物, 更深刻地理解与剖析这些美军士兵在越南战场中的各种扭曲行为。

另外, 越南战争是美国参加的一场以“道义”为名的战争, 它的非正义性及掠夺性很明显, 美军士兵所遭遇的残酷现实也令人触目。 美国权力集团对话语权的掌握, 一些敢于质疑战争正义性、 揭露战争真相的作者或被大出版商拒之门外或不得不“降低分贝”采取迂回态度表达个人观点。 通过研究越战日志体小说, 尤其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可以在系统展现越南战争的战争原貌与士兵战争心理的基础上, 推及当今美国士兵心理, 从而更加深刻而准确地把握美军士兵在面对现代战争时的心理动态。

四、结语

美国越战日志体小说是对越战之于美军士兵及美国民众伤痛的记录与解读, 对于美军士兵而言尤其是疗伤之作, 它清晰展现了美国军人在战争前线及后方的真实生活, 解析了美国军人在置身战场环境、 亲历战争残酷后的心理冲击、心态变化和心灵创伤, 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士兵心理、良知和人性的摧残与吞噬。 总之, 当现代读者手捧此类小说, 可以借此感知越战美军士兵的遭遇与心理, 领悟越战为何相较于一战、二战更为沉痛, 并推及此后现代战争中的美国士兵心理,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战争对于美国士兵的切肤之痛。

参考文献

[1]胡亚敏, 李公昭.从幻想走向噩梦的深渊——论美国越战小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 .

[2]胡亚敏.美国越南战争:从想象到幻灭——论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对越战的解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美]劳伦斯·莱尚.战争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研究在中国[J].外国语文, 2011 (1) .

[6]李公昭.战争·生态·文学——以美国战争小说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 .

[7]卢珊.文化视野下的20世纪美国战争小说[D].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8.

[8]罗小云.从自然主义到新历史主义——美国战争小说流变[J].译林, 2004 (2) .

[9]王茹花, 张宝林.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野下的美国战争小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6) .

[10]王海燕, 甘文平.我国美国越南战争小说研究综览与走势[J].外国文学研究, 2006 (1) .

篇4:交通与战争

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款,强迫中国接受。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赔银二万万两,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与日本。

俄国和德国都认为,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因此无法接受。在俄国主导下,俄、德、法都要求日本将辽东“归还”中国。1895年4月17日,即《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正式向德、法建议:三国联合向日本提出退还辽东半岛的要求,如果日本不同意,三国就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六天后,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各奉本国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还”辽东半岛;三国海军同时出现在日本海海面,向日本武力施压。日本当然不愿放弃已经得到的果实,几经磋商没有结果,三国要求日本还辽决心甚坚。最终,日本无力与三国对抗,只能屈服“还辽”。1895年11月8日,中日两国于北京签订了《辽南条约》,规定中国以库平银3000万两赎回辽东半岛。年底,中国陆续收回日军所占辽东各处。

由于“帮”中国要回辽东半岛,俄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特别是包含有设警权。1898年,俄国又取得了旅顺港的租用权。俄国在华势力迅速增长,打破原有均衡。

在三国干涉下被迫把吞进去的果实吐出来,使日本感到“奇耻大辱”,意识到自己仍只是“东亚强国”而不是“世界列强”之一。俄国反而在中国东北取得巨大权益,使日本更加愤怒,决心复仇。经过近十年准备,1904年2月6日,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日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于取得全胜。东亚的“蕞尔岛国”不仅打败了中国,而且打败了巨大的、欧洲的、作为世界列强之一的俄国,从而使日本跻身世界性“列强”之列。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了中国东北南部(所谓“南满”)的种种权益,建立铁路公司,设立关东都督府,在铁路沿线驻军……日俄战争使东北亚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向日本倾斜。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已无能为力,只能坐视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日本在东北亚,尤其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大收“战争红利”,民族自信空前膨胀,相信战争可以解决一切,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因而更加在战争的道路上猛跑。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俄国在“南满”的利益,在“满铁”有驻军权,组建了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全境形成巨大威胁。侵略满蒙是日本国策,虽然日本政府、军方内部对侵占满蒙的具体时间、方法有不同观点,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驻扎在中国的领土上,战争自然一触即发。1931年侵吞中国东北全境的九一八事变,可说是必然中的偶然或偶然中的必然。侵吞中国东北全境而未遇抵抗,对日本是极大鼓舞,其侵略野心更加膨胀。这样,1937年企图侵吞华北的七七事变,就是势所必至了。华北是中国核心利益,当华北受到侵略时,中国必然“全面抗战”。与中国的全面战争,导致了1941年日本通过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开战的太平洋战争。

甲午战争的遗产处理,导致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的遗产处理,导致了“九一八”……一路下来,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一战的遗产处理直接导致了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告终。安排战后事务的“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德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主导巴黎和会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克里孟梭决心把德国“打回1870年”,提出了许多非常过分的要求,诸如要在法德之间建立一个“莱茵共和国”事实上肢解德国等等。虽然他的提议未获美、英赞同,但“凡尔赛和约”对德仍非常严苛,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建立莱茵非军事区。德国被迫将西普鲁士的一部分和波兹南的大部分划给波兰,这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5%的土地和10%的人口;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军力被削减至最低水平;德国须按赔偿委员会要求向战胜国赔款240亿英镑。德国的赔款数额在凡尔赛会议上没有最终确定下来,1921年4月下旬,赔偿委员会正式把德国的赔偿数额定为1320亿金马克,德国应自1921年5月1日起首先交付10亿金马克。德国政府被迫接受了这一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15年被招入国家战时财政部工作,于1919年以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他从经济学的观点坚决反对赔偿委员会提出的要德国赔款240亿英镑的要求,他认为以德国的能力最多只能赔偿20亿英镑。由于他的意见无人理会,他愤然辞职回到剑桥。就在1919年,他出版了《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明确指出对德国过于苛刻、超过其赔偿能力的要求最终会导致德国的复仇。他的观点当时无人重视,但后来的历史,被他不幸言中。

一战的遗产处理使德国不堪重负,民不聊生,弥漫着强烈的复仇情绪,导致了纳粹的上台;纳粹上台,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的遗产处理保障了世界70年的

和平

虽然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对战败国过于苛刻,远谈不上公正,但痛定思痛,和会仍透露出一线世界和平的理想主义之光,决定成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使维持世界和平从理论走向实践。巴黎和会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决定由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来草拟《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凡是在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

然而,国联的权力非常有限,能力自然也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制止不断发生的弱肉强食的战争。如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的“李顿调查团”,在报告书中得出了“日本占领行为是错误的”、“满洲须交还予中国人”的结论,并且在国联大会得到除日本外的几乎全票通过。然而,这些对日本无任何效力。法西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也无力制止。由于国联并不能阻止战争,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1946年4月国联宣告解散,财产和档案全部移交给新成立的联合国。尽管如此,“国联”毕竟是国际社会和平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第一次进行了成立一个全球性超国家组织的可贵实验。也正是汲取了国联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其权力比国联大了许多,甚至可派遣“维和部队”。联合国的权力比国联大增,也就意味着其成员国让渡了更多的国家主权。在全球化时代,各主权国家向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超国家机构让渡部分主权,是缓解国家间矛盾、摩擦、冲突的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未再发生世界性战争,一些局部战争得到了有效制止、限制,未能更加扩大,联合国等超国家机构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篇5:与战争的诗句

2、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

5、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淮村兵后》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7、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

8、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自河南经乱》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1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1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

1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1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1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1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篇6:与战争说拜拜

但是,战争一出现,便给人世间带来了厄运。人们开始争斗,开始争夺土地,争夺粮食,只要战争到哪!哪里就会变成一片废墟。多少英雄因战争而含恨九泉,多少百姓因战争而撒手西去,多少血肉之躯因战争而被炸成肉泥……太多太多血淋淋的事实,是因为战争,都是因为这可怕的战争。战争跟着历史的车轮走进了20世纪,它已经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但是,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它终于被一位叫做和平的勇士打败了。我想,战争一定会忏悔,一定会反思。因为当它看到儿童那一双双天真而忧愁的眼睛时,它一定会默然。

当它回忆起那因战争而牺牲的英雄时,它一定会沉默。放心吧!只要你真心忏悔,我们都会原谅你,一定!但,千万不要再来到我们的星球上,我们人类不需要你的帮助,我们就会解决自己的不满于不服!拜拜!战争,希望你洗心革面!呵呵!

篇7:音乐与战争作文

音乐与战争作文(一)

高一(3)班 苏晨玮

经过一个学期的《国防与军事科技》的校本课程,我从一个对军事一无所知的人,渐渐地开始了解这个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我们与国家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防与战争。

以前只能在新闻联播和纪录片中得到的只言片语,第一次像现在这样以系统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感觉以前想不懂的一些事情如今恍然大悟,军事给了我一双新的眼睛,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希望从军事来看待一些我所熟悉并喜爱的东西,它们的结合是多么的妙趣横生。

有史以来,音乐便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士兵在服役生涯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甚至连战争中用来奏乐的乐器也获得了伟大的象征意义――一支军队的军鼓象征着光荣和传统,在这一点上其象征性仅次于军装的颜色。

在18世纪,参军的行动就被描述为是 “跟随着战鼓”.即使到了今天,那些古老的象征符号仍旧继续被人们说起,例如戴夫・R・帕默的一部越南战争的战略研究论文便以《小号的召唤》作为题目。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军队都使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包括现代的短号和大号的前身――来在行军中传递信息,在战场上和营地内都是如此。希腊军队还会雇一些音乐家为军中的诗歌朗诵伴奏,朗诵这些以古代英雄为题材的颂诗和赞美诗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士兵们要像古人一样的英勇。西罗马在败落以后,战争音乐的传统被拜占庭帝国继承和发扬。

17世纪末年,当战争由早期野蛮而凶猛的冲锋让位给了大规模的火力进攻和兵力的调遣。此时,战争已经变成一种程式化的、高度形式化的事情了。

18世纪初的士兵们被要求像机器人那样,无条件地服从上级下达的任何命令。战争中的嘈杂自不必说,再加上炮火硝烟,在这种情况下,战场上口头喊命令就不再是指挥军队的可靠方式了。如果一个命令没被士兵听见――或者更糟糕,听到了但是没听明白的话,那可是相当危险的。而乐声传达的信号更容易穿过枪炮声被人们听见,小号的声音和鼓点都是非常清楚而明确的,这就是它们被用作指令的关键原因。

西方将音乐与战争结合得出神入化。在中国,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我国古代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又有在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时因设备落后而选择的军号传令,美国士兵被四处响起的神出鬼没的中国军号号令声和黑暗的山林中此起彼伏的回音折腾得身心疲惫。这样的心理影响对最终的胜利可谓功不可没。

20世纪中期的战场上,用于传令和指挥作战的音乐因为现代通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变得无足轻重了。但是军乐仍旧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调节军队甚至是全民气氛的最有效的工具。 直到现在,唱红歌、奏红曲仍是传承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音乐与战争作文(二)

我的军事和音乐老师在一天中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于是我现在的所有高中老师都一一与我有了所谓的N面之缘。

基于这些日子的发现,我想我的音乐和军事老师给了我丧失已久的兴奋之感。在听着《希德勒名单》的同时,我们在阅读战争的历史。在阅读的同时浮想联翩,这种想像的感觉十分慑人。就像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都是能够给人想象的东西,在战争的背后存在乐音,在音乐的背后讲述战争,这种奇异的力量由来已久,但是却没有以电影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战争和音乐独立存在的原因。伟大的音乐家可以将画面渗透在音乐之中,就像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星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克莱德曼,柴可夫斯基,巴赫与贝多芬一起让我爱上了古典音乐。与此同时,战争正在逼近我的内心,我需要一种战争中迸发的激烈感,唤起我的兴奋与波动的心情。

与此同时,我不断地翻看着余华的作品,我不断地听着音乐看着余华的作品。我将苏童,王蒙这些所有作家来与他对比,但是这些短篇小说都没有产生《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感觉,我这才发现,他们并没有看重诡异的色彩。就像钢琴曲与小提琴永远都是不同的两条路一样。我想,音乐和战争在现实之中的地位是什么?非亚洲地区的战争接连不断,中国的歌手也是接连不断地歌唱所谓的爱情。战争与音乐就像是中国的文学一样,毫无经典可言。这样说我并不是崇尚战争,而是战争带来的东西在这个年代荡然无存,所谓的兄弟,就真的如《兄弟》一般?真实就像是鸿沟,谁越过去谁就是鸿鹄了。

我始终不敢将事情看得纯粹,所以我的初三过得十分不纯粹。这时候余华和卡夫卡告诉了我无限的可能性,苦难的背后存在希望,死亡的对立是快乐的生活。“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篇8:密码与战争

16世纪, 在法国与西班牙的一次战争中, 西班牙人曾编了一份自认为极其安全的密码.没想到法国数学家韦达利用数学方法破译了这份数百字的密码, 使法国军队彻底打败了对方.始终坚信自己的密码不会被破译的西班牙国王, 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事实, 他甚至认为法国人采用了邪术.在后来得知是由数学家破译了密码的真相后, 愤怒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缺席审判, 要对韦达处以烧死的极刑.当然, 这种鞭长莫及的判决, 只能算作一种自我安慰.

1940年夏季, 英德空军在不列颠上空展开激战.令德国飞行员颇为费解的是, 英国人似乎知道德机在哪里, 总是在半道上恭候德机.德国人起初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于英军的雷达, 不过他们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交战双方都清楚的事实是:在德机的狂轰滥炸下, 英国的雷达网早已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完全不能侦测到德机的动向.类似的疑惑还发生在北非战场, 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对德军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他知道德军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军需补给、人员实力和士气, 他甚至还知道隆美尔患病暂离前线.英军在适当的时机发动了著名的阿拉曼战役, 终于获得全胜.更令德意军队目瞪口呆的是, 在地中海浓雾弥漫的夜晚, 航行在5个不同方向的5艘意大利运输船同时遭到盟军飞机的截击, 让在北非苟延残喘的德意军队一次次失去补给, 士气受到极大打击.可这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相信是盟军空中侦察的结果.实际上, 这一切都是因为盟军网罗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 成立了专门的密码破译机构, 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终于破解了德军颇为自信的“恩尼格玛 (Enigma) ” (译文为“谜”) 密码机.由此盟军掌握了德军指挥机构的所有重大绝密计划和部署, 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调动, 从而牢牢掌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并最终获得胜利.这是整个战争期间最大的机密, 直到战争结束30年后英国才将此事公之于众.

在距伦敦西北约70千米处, 有个幽静的庄园名叫“布雷契莱庄园”.上世纪30年代末, 这里悄悄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 庄园被精心伪装成一所简易战地医院.这其实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情报中心———“超级机密”研究所, 每天都有12000多名专业人士在这里夜以继日地从事破译德军密码的工作.

当时的德军配备了10万多部名叫“Enigma”的通信密码机, 由于26个字母在“Enigma”机中能替代8万亿个谜文字母, 如果改动接线, 变化会超过2.5千万亿亿, 因此德军宣称“谁也不可能把它破解”.事实也证明它是有史以来最可靠的加密系统之一.大量无法破译的电文让英国第40局 (英国政府负责破译密码的间谍机构) 在整整13年里都极为恐慌, 直到英国天才数学家图灵来到“布雷契莱庄园”, 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图灵率领着大约200多名精干人员进行密码分析, 凭借波兰同行提供的一台“Enigma”样机, 不负众望, 设计出一种名叫“Ultra” (超越) 的破译机.这种被戏称为“炸弹”的破译机专门对付“Enigma”, 悄悄破译了大批德军密码, 给英军及时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德军的行动因此不断受挫.其中在1941年5月21日, 英国情报机关截获并破译了希特勒给海军上将雷德尔的一份密电.这次破译的结果是: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一艘巨型战列舰, 希特勒的“德国海军的骄傲”———“俾斯麦”号在首次出航中即葬身大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交通与战争】相关文章:

疫病与战争04-09

战争与征服04-20

战争与营销05-08

与战争的作文04-08

密码与战争范文05-20

气象与战争范文05-21

天气与战争范文05-21

疫病与战争范文05-22

作文与战争范文05-23

数学与战争图文范文06-17

上一篇:重点大学英语翻译下一篇:执行力的四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