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征服

2024-04-20

战争与征服(精选8篇)

篇1:战争与征服

战争与征服——古代两河流域艺术

一、教学目的:

了解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二、教学要求:

思考两河流域艺术特点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其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两河流域艺术特色的形成具有那些美学上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两河流域艺术的分期及其艺术特色

2、古埃及艺术与其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

四、学时分配:

2学时

五、教学过程:

人类的文明史出入意料地会在两个不同地区同时发展起来,当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创造了他们古老的文明时.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地区也兴起了另一种伟大的文明。今伊克共和国境内的两条注入波斯湾的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便是古代文明的又一发源地。远古时代.在这两条大河之间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和沼泽地带,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思是:"两条河之间的地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几乎与埃及同时开始了最初的文明.出现了楔形文字,人类在这儿定居耕种.生息繁衍.两河流域自古以来没有天然的屏障;这片肥沃的土地便成为各个民族长期争夺的地方.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迦勒底人、赫梯人等都先后在此称雄.战争连绵不断,国家或王朝不断更迭。这种不断的冲突也带来了艺术上的相互交流.使这儿的艺术发展呈现出不同于古埃及稳定封闭的程式化面貌.表现出较为活泼多样的风格,由于两河流域缺少石料,这儿也未留下象埃及那样巨大永恒的石建筑和数目繁多的雕刻品。

两河流域下游的文明发展最早.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就朴这里建立起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以后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下游.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两河流域上游的亚述于公元前8世纪征服了众多的民族、建立起亚述帝国.发展了文明。至公元前6世纪这儿被波斯帝国征服。美术史上,我们选用五个时期的艺术作为两河流域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加以介绍,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叙述。因为两河流的历史太复杂,遗留下来的文物较埃及少,从古至今这儿的战火不断,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一个不稳定的冲突热点地区.考古发掘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所以仅择其耍加以简要介绍。

一.苏美尔一阿卡德时期的艺术(公元前3500年——2000年)

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就从波斯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至公元前3500年——前3000年形成了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械和乌鲁克械辞小城市国家。他们的社会并不象埃及那样.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围绕种庙形成有机的社会结构,他们崇拜各种自然神,如雷电神、风暴神、植物神、水神替.修建了许多神庙。国王不过是神的旨的执行者.他领导人民为神服务。这个社会的中心是神庙,神庙被用来指挥劳动.举行祭祀活动,发展公共事业,集中分配劳动产品。神庙建筑就成为苏美尔人最重

要的建筑艺术。

因为缺少石料.苏荚尔人便用粘土做成泥砖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防水,他们又在墙面上镶嵌陶钉.类似马塞克。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是塔庙.又叫做吉库拉塔”(Ziggurat),是一座用泥砖修筑成的巨大人造土山,其面积可以与金宇塔相比.高度由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高高耸立在平原上,十分显眼。这些塔庙是城市的灵魂.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物质文化交流的中心。塔庙上建有神庙、贮藏室、工作房.甚至有交易市场。最早的塔庙迹于公元前三千多年前的乌鲁克城.今天已几乎荡然无存。圣经中记载的巴比伦塔可能就是这些未保存下来的塔庙中的一个。最著名也最高大的是公元前2500年前边于两河流域南9Q的乌尔城塔庙。它由三层梯形平台组成.顶上两层今天已差不多不复存在,底层高的约17米多.每层都有倾斜的梯道和回旋向上的斜道通向高处。塔庙的墒面有规则的凹凸不平的起伏,它在坦荡的两河流域平原上显得十分雄伟。为什么塔庙总是修得如此高大呢?可能苏美尔人认为神应当住在高山顶而不是平原上.因此他们才不遗余力地总是修筑这些人造土山.然后将神庙建在其上。

苏美尔入的雕刻较发达.留下了不少圆雕像。这些作品大多出于宗教目的而雕刻。“苏美尔女神像•’是一件高25厘米的石雕.眼和眉原嵌有彩色石块和金属等材料,她的眼眶很大.表悄严肃,大约作于公元前3500年一前3000年。另一个圆雕“植物神像”非常有趣.它是一件全身像,高约90厘米,身体和四肢都被处理成圆柱形,双手交叠胸前,身着半截羊毛围裙,头上留着长须长发,大眼眶里嵌着彩色石块,显得既贤明又睿智。这一时期还遗留下来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如切青木板上嵌有贝壳和彩色石头的“乌尔军旗”,描绘苏美尔人庆祝战争胜利的场面,“公山羊和树丛”是用黄金、贝壳和绿石制作而成的,山羊站立在树丛后向外窥视,显得生动有趣。这些工艺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件名叫“金牛头竖琴’’的作品。金牛头竖琴

件古老的竖琴有金牛头作装饰,牛选用金、宝石和贝壳制成。竖琴板上用贝壳、天青石等物镶嵌的一组精彩的动物图案最叫人称奇。图案共分四层,最上面一层是传说中的勇士吉尔加美什两只人面牛身怪搏斗,第二层是雄狮和狼正携壶端菜,第三层绘有毛驴弹奏竖琴、熊在舞蹈。最下一层是山羊同半人半蝎的怪物站在一起。所有这些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动物的拟人化,它们都被刻划得维妙维肖,记载了苏美尔人古老神奇的传说,反映出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幽默感。这种以拟人手法表现动物的作品,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以后我们在伊索寓言和拉•封丹寓言中不难看到类似的动物描写。其中毛驴弹奏竖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西方艺术中一种不变的形态。’这件作品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那正是埃及的大金字塔时代,比中国的夏朝还要早五六百年呢。.

当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定居后不久,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这儿又移居来了一个新的民族,即阿卡德人。经过漫长的岁月阿卡德逐渐强大起来,于公元前2500年后取代了苏美尔人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统治者,他们继承了苏美尔人高度发展的文明,同苏美尔民族逐步混合为一体,所以在美术史上我们把两个民族文化统称为苏美尔一阿卡德艺术。

阿卡德人统治时期留下来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萨尔

贡一世的头像和纳拉姆辛石碑。

萨尔贡一世头像

阿卡德王朝的奠基人萨尔贡一世头像是一件青铜雕刻作品,形象逼真,面部处理精细,编织的头发和卷曲的胡须刻如入微,有一种威武严厉的气质。从雕铸的技巧来看,当时(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准。’

纳拉姆辛是萨尔贡一 师德孙子,石碑上刻绘着纳拉姆辛国王率军翻山越岭同敌人战斗的场面。

二.巴比伦时期的艺术(约公元前1790年一前1600年。)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地区发生**,直到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莫拉比征服其他民族,统一了两河流域下游地区,建立起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巴比伦王国。统治者汉莫拉比相当尊重苏美尔一阿卡德文明和传统。不过这段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品极少,最有名的就是汉莫拉比石碑。

汉漠拉比石碑

是一块镌刻着汉莫拉比国王制定的法典全文的闪绿岩石碑,碑上端有国王和太阳神的浮雕像。国王身着长袍,袒露右臂正站在太阳神前,他举起右手向神报告。右边的太阳神端坐在宝座上,头戴海螺形的高帽,身穿层层条纹的长袍,正把权杖一样的东西授予汉莫拉比。如果你细心观看两人侧面的头像,会下无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眼睛都被雕刻为具有透视特点的形状,有一定的空间深度。这对于生活在公元前

浑、古朴;较苏美尔的石雕更为成熟。

汉莫拉比去世后,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被其他民族吞并。此后两河流域处于文化的底潮。

亚述帝国时期的艺术(约公元前1000年一前612年)

亚述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于两河流域北部的一千国家,它发展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逐步强大起来。这些亚述人骁勇善战,不断向外扩张.征服了许多地区和国家,最终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统一了两河流域。亚述的全盛期约从公元前1000年一前612年,历史上称这时为亚述帝国时期。在此主要介绍亚述帝国时期的术。

19世纪中叶以来发掘了大量的亚述宫殿遗址,这些建筑同古代苏美尔人的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取述入的文化艺术主要依赖于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艺术而成长。亚述帝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遗迹颇为丰富,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宫殿建筑和雕刻。亚述人不像埃及人那样看重死后的生活,也不修建巨大的陵墓,最看重的是现实的享受,用大量的钱财修筑宏伟豪华的宫殿,国王死后也多葬于宫殿之下。亚述宫殿都建在人工台基上。萨尔贡世的宫殿在亚述王宫中首屈一指,它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建在方形台上,宫中有房间二百多间,宫殿四周有高大的围墙。最动人的还是守护宫门的带翼神兽雕刻,这种半人半兽的形象是亚述最独特的艺术遗迹,它有一个人头,有牛的身躯和腿,背上长着鹰的翅膀。奇怪的是它有五条腿,从正面看它立地不动,从侧面看正在迈步走动,构思颇为新奇。

不过亚述最负盛名的要数浮雕板雕刻。公元前9世纪一前?世纪是亚述雕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今天保存下来的浮雕大多属于这一时期。当时1700多年前的雕刻家来说,实属难能可贵。这块石碑也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整个雕刻手法圆的亚述人用大量浮雕板来装饰王宫,每座王宫中都用高达2米多的浮雕记载历代亚述王的战功、狩猎以及各种历史大事。这些浮雕既有历史意义,又可作为墙面装饰。很可能,亚述国王们常常面对一幅幅浮雕,追忆他们或他们的祖辈建树的丰功伟绩。这些浮雕板中最令人难忘的有“猎狮图”、“受伤的母狮”等作品。、猎狮图这块浮雕板发现干公元前9世纪的阿苏尔纳西尔帕二世宫殿遗址。浮雕描绘了战车上手持弓箭向雄狮射击的勇敢国王和身中数箭但仍旧扑向战车的凶猛的狮子,表现手法大胆、概括,轮廊清晰,具有装饰性,整个画面充满力量和生气。它反映了热衷于领土扩水和进行激烈狩猎活动的亚述帝王们的生活。

受伤的母狮.

这件浮雕感人致深,它描绘一只垂死的狮身中数箭,血流如注,两条后腿已瘫软,但前肢却竭尽全力支撑着身躯,昂首怒吼,这真是生命最后一刻的悲鸣。雕刻手法相当简洁,没有任何背景的刻划,狮头、狮爪刻得富于起伏变化。这件作品是在亚述首都尼尼微的宫殿里发殿里发现的,约制作于公元前650年。

亚述的浮雕大多为国王歌功颂德,保持了较多的世俗性,也体现了亚述人的尚武精神。

三、新巴比伦时期的艺术(公元前626年一前539年。)

公元前7世纪末,随着亚述帝国的衰落,一支迦勒底人逐渐壮大,约在分元前626年占领了巴比伦城,建立起国家。称为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联合其他国家于公元612年攻陷了亚述首都尼尼微,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及叙利亚等地。

新巴比伦的艺术集中体现在新巴比伦城的建筑上。新巴比伦城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伟大的城市,由当时最强大的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年一前562年)所建,它是一座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规模宏大的京城,也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新巴比伦城有宽厚高大的双层城墙,城墙上设有塔楼,城内宫殿的墙垣均用五彩琉璃砖砌成,十分华丽。全城有二十四座城门,都以巴比伦神祗命名,其中最负盛名的主门称为伊斯塔尔门。伊斯塔尔门

这座城门以新巴比伦的丰产和战争女神之名命名。它有深蓝色的琉璃砖墙面装饰,墙上还饰有黄、褐或黑色的动物形象,色彩艳丽华美,表面光滑明净。这些琉璃板动物装饰同亚述人首飞牛怪兽相对,更显出它优雅华丽的独特效果。自苏美尔人以来动物形象始终是两河流域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

新巴比伦减中还修建了大神殿和献给朝霞女神的高达90米的高塔,有7层螺旋形阶梯,相传这就是圣经中提到的巴比伦塔。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取悦他的王后,在宫中还建造了一座高达25米的梯形高台,底边长120米,共分7层,每层都铺上泥土,种上各种奇花异草。远远望去,花草树木仿佛长在宫中,在乎坦的两河流域非常引入注目,因此人们将它称作“空中花园”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可惜在公元前3世纪因地震而毁掉了。

四、古代波斯艺术

古代波斯位于两河流域东部,北至里海,南达波斯湾,在多山的伊朗高原上。这儿很早就有了人类文化。这些早期游牧民族给我们留下的艺术晶主要是随葬品中的小型工艺制品和陶器。其中波斯史前陶杯非常有名。史前陶杯

是考古学家在伊朗西部的苏兹(suas)山区发现的史前陶杯,约为公元前5000年一前4000年的作品。它高约28.5厘米,上面有富于想象力的半抽象动物形态作为装饰。杯子正中是一只精美的野山羊,它的身体已简化成几道曲线构成的三角形,双角变为两道大圆圈,身体反而成了角的附属品。野山羊的上部是简化成近乎干一条水干线的狗,它们组成了一圈图案。如果你细心观看杯口,会发现那儿的竖直线实际上是长颂鸟的脖子组成的,构思可谓巧妙奇特。由此看到,原始人类善于描绘十分写实的对象,发展到金石并用的时代或进入文明时代,人类又从写实步入了概括抽象的艺术领域。波斯人约在公元前6世纪强大起来,居鲁士兴兵于公元前550年灭掉其他国家,建立波斯王国。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居鲁士占领了新巴比伦,征服了整个西亚地区。他的儿子在公元前525年又征服埃及。至大流士一世(前552年一前485年),波斯帝国达到最强盛的时期。古代波斯艺术最有成就的是大流士一世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和雕刻。

大流士一世统治的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人对被征服领域的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形成多样化的面貌。此外,由于波斯人信奉拜火教,保持了露天燃烧奉祭的传统,因此他们没有宗教性的室内建筑。波斯帝王的宫殿都是世俗性的,极豪华和奢侈。大流士一世时代的宫殿筑最有代表性。

波赛波里斯宫及其雕塑

波赛波里斯宫是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518年修建的王宫,它是一大片建在高台上的宏伟建筑,其风格显然受到亚i叁建筑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埃及、小亚细亚等民族的风格。这座宫殿最有特色的是迎宾厅,它由36根圆柱支撑,柱头和柱基的装饰花纹是埃及式的,柱子表面的凹槽来自爱奥尼亚式的建筑柱式,天花板横与柱子之间的支撑是波斯本民族的传统——牛型柱头装饰。这种装饰是在莲花型柱头上跪着一对背对着背、两头一体的公牛,显得庄重、结实而大方。

波斯雕塑多以属于建筑,迎宾大厅外两道石阶的墙面上,刻满了各种浮雕,们全是一些礼拜、朝贡、典礼的场面,以人物为主,也有不少动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是侧面的造型,他们大多有大胡须,卷曲的头发,动作比较单一。不过这些侧面像同埃及的雕像完全不一样,他们的头是侧面,身体也是侧面的,不象埃及雕刻那样头侧身正。这些雕刻仍然给人以威严呆板的感觉,它们当初是帝王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今天看来,它们是波斯民族气质和历史的体现。

波斯艺术还十分重视装饰性,建筑普遍采用琉璃砖装饰墙面。不过这些装饰发展变化较少,大流士一世时期形成的风格,一直流传到前330年帝国灭亡也无什么变化。波斯的小型艺术品、尤其是金银器的制作十分精美,其金属制品和丝织品的装饰风格一直影响到后世。

思考作业:

1、两河流域艺术形态的形成原因

2、两河流域艺术的基本特点及其分期。

3、两河流域艺术与中国原始艺术相比,具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参考书目:

《外国美术史纲要》 陈洛加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美术史》休•昂纳约翰•弗莱明著毛君炎等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西方艺术史》贡布里希(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

萨拉•柯耐尔著欧阳英樊小明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译

篇2:战争与征服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掌握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3、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及其意义。

3.说说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设问导读:

(一)希波战争

1.波斯帝国的形成与扩张:公元前 6 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2.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中期,波斯帝国 三 次出征希腊,史称 希波战争 。结果:希腊军民赢得战争的胜利。

3.希腊战争是东方帝国波斯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

期东西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马拉松长跑来源于希波战争。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王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它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2.东征路线及帝国建立: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继王位,他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回师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扩张:公元前27年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的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文化传播及其影响:一方面,国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征服地区的文明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

1.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希波战争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罗马帝国的扩张,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P39“动脑筋”)liuxue86.com

四、自我检测:

1.波斯帝国形成的时期与我国的哪个历史时期大致同时( D )

A.秦朝 B.宋朝 C.隋朝 D.春秋战国时期

2.“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是( D )

A.伯利克里 B.查理·马特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

3.通过征战和扩张,公元2世纪出现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 A )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五、拓展探究: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课时掌控》P12第14题)

材料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大秦”在世界中上指哪个国家?材料中记载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国具体是在哪一年?这个史实记载在哪部书中?

(3)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我们既要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的愿望,也要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课后习题

巩固训练:见《课时掌控》P11—P12

篇3:诺曼征服与英语词汇的演变

关键词:诺曼征服,英语词汇,法语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 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在社会语言中留些深深的烙印, 并进而对语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 经历了大约1500多年悠长的历史。在其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中, 从古英语到现代英语,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古代英语 (Old English Around, AD 400) 、中代英语 (Middle English, AD1100-1500) 、早期现代英语 (Early modern English, AD 1500-1700) 及现代英语几个不同的时期。其间, 英语内部结构, 包括语音, 语法和词汇都经历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英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异族入侵对促进语言文化的加速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 英语词汇约有100万之多, 它几乎吸取过所有主要语言的词汇, 如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 甚至包括汉语。这些语种均可以在现代英语中找到其影响, 其中又以法语对英语的影响为最大。数量最多的在单词部分, 这与发生在1066年的诺曼征服这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它对英语各个方面均显示了巨大的影响, 进而改变了整个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

1 诺曼征服及其影响

1066年发生的诺曼征服, 对英语语言的发展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公元1066年初, 英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无嗣, 威塞克斯伯爵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 要求获得王位。1066年9月末, 诺曼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率领下, 横渡英吉利海峡, 率兵入侵英国, 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格鲁-撒克逊军队, 英王哈罗德战死, 英国被征服。这段历史被称为诺曼征服 (the Norman Conquest) 。12月25日, 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 即威廉一世。诺曼王朝 (1066~1154) 开始对英国的统治。从此, 英国不再处于分裂状态, 国家被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统治之下。

诺曼征服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对英语发展有巨大影响。它给英国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使英国的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更为密切, 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也带来了诺曼人的生活方式和法国的文明 (吴雪莉等, 1993) 。由于诺曼人在建国之初, 就对法国国王承诺臣服法国、说法语, 因而诺曼征服后的政府用语为法语, 此后的300多年间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 英语则沦为下层人民用语, 大量的法语单词涌入英语, 对英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据统计, 那时有10000多法语单词被引入到英语, 75%到今天仍在使用中。现代英语有50%的单词来源于法语和拉丁语, 其中有一半是在诺曼征服时期借入的。法语词汇在英语中不仅数量相当多, 而且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特别是政治、宗教、法律、军事、社交、服饰和饮食等与统治阶级有关的词汇。现代英语最常用的5000词汇中, 多达47%直接来自法语。由此可见法语对英语发展影响之深, 涉及面之广。

2 法语借词对英语社会的影响

诺曼征服后, 统治阶级对政府和上层阶级进行了重组, 随之而来法语成为上流社会、达官贵人、公爵等所使用的语言, 与英语并存, 大量法语词汇涌入英语, 出现双语交融的局面。这直接导致了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同义词。对于同一事物称呼, 上流社会用法语, 底层社会用英语。最典型的就是动物名称。如“羊”, 牧羊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 他们称羊为“sheep”, 而法语中“羊”为mouton。法语进入英语后, mouton变成了mutton, 餐桌上的法国贵族用mutton来指“羊肉”, 久而久之, 在英语中, 就把“羊”叫做“sheep”, 把“羊肉”叫成“mutton”了。类似的例子还有:pig——pork、cattle——beef、chicken——poultry。概括起来, 这一时期借入的法语词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治军事词汇的影响

自诺曼征服以来, 政治统治阶层进行大规模的重组, 大量法语中的政治军事用语不断地渗透进英语词汇中。例如danger (危险) 、battle (战争) 、banner (旗帜) 、company (战友) 、peace (和平) 、troops (军队) 、enemy (敌人) 等。同时, 少数政治词汇如king、queen被保留下来, 但仍有大量此类法语词汇借入英语。比如:government (政府) 、crown (王冠) 、treaty (条约) 、traitor (叛徒) 、royal (王室) 、state (国家) 、country (国家) 、nation (民族) 、parliament (议会) 、realm (领域) 等。

2.2 宗教词汇的影响

诺曼征服后, 宗教成为诺曼人最重视的领域, 教职人员几乎都被诺曼人所取代, 因此, 法语在修道院等宗教场最为常见。英国的宗教事务, 教会组织的词汇大多数都被法语词所替代。例如, 表示官爵的词汇clergy (牧师) 、hermit (隐士) 、prelate (高级教士) 、cardinal (红衣主教) ;与修道院生活有关的词:priory (小修道院) 、convent (女修道院) 、hermitage (隐士处) , 表示宗教思想、宗教美德的词, creator (造物主) 、savior (救世主) 、saint (圣徒) 、mercy (仁慈) 、immortality (不朽) 、piety (虔诚) 等。

2.3 社会生活词汇的影响

诺曼统治后, 法语的地位明显高于英语, 如做成食物的动物肉用法语表示, 而关在牲畜栏的活的动物用英语表达。活的动物用英语swine、boar、ox、cow、calf、sheep、lamb、deer等表示, 而把它们做成食物后却成了法语pork、brawn、beef、veal、mutton、venison。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法国文化视“吃”为一大乐事, 大量与烹调和食物有关的词汇被引入英语, 这可以在平时使用的词汇看出来, 现在常用的餐饮类法语词还有bacon (熏猪肉) 、feast (宴席) 、gravy (肉汁) 、supper (晚饭) 等。其他的如broil (烤) 、fry (油炸) 、roast (烤肉) 、stew (炖) 等表达食物制作过程的词也都引自法语。仅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法语对英语影响之大。在服饰方面也有apparel (服装) 、rosette (玫瑰型饰物) 、cloak (斗篷) 、fichu (三角形披肩) 、embroidery (刺绣) 、beret (贝雷帽) 、lace (鞋带) 、robe (长袍) 等。

2.4 法律词汇的影响

过去用英语表达的一些与法律有关的事物, 逐渐被废弃, 法语中大量与法律相关词被借用到英语中来。如:judge (法官) 、jail (监狱) 、crime (罪行) 、jury (陪审团) 、prison (监狱) 、plea (辩护) 、punishment (惩罚) 、evidence (证据) 、sentence (宣判) 、justice (司法) 、bill (法案) 、fine (罚款) 等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言不是孤立的, 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变化, 发展。在英语词汇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 诺曼征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的几百年间, 法语带给的英语词汇的影响极为深刻, 几乎渗透到了中古英语词汇的各个角落, 在很大程度和范围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本身, 使得英语表达更为生动。经过一千多年的变迁, 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今天最流行的世界语, 这与其词汇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分不开的。诺曼征服带来的法语词汇已成为英语词汇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英语词汇对法语词汇的借鉴和吸收还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蔡军.诺曼征服对中古英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影响[D].山东:山东大学, 2006:22-33.

[2]廉路路.浅析法语借词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3]吴雪莉.英美知识概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4]张加民.英语发展及其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2) .

篇4:战争与征服

本作是《命令与征服》系列第一款严格意义上的网络化作品,玩家只需要创建一个EA账户便可直接进入游戏,游戏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即时战略模式,因此对网速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游戏仍处于测试阶段,只开放了GDI阵营供玩家体验。但基本上玩家只要网速过关,就可以免费进行体验了。

游戏方式则主要以建立联盟和扩张领土为主。个人领地内的玩法还是基建式游戏,战斗为即时战略,好吧,当时在我后边围观的某人说:“有点像《星际争霸》啊”。

小e读者游玩指导

1 在进入游戏之前,玩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网速,然后下一个支持HTML5的浏览器(推荐IE9或者火狐4,国产浏览器貌似有点问题)。

2 打开网址:alliances.commandandconquer.com,点击右上角的REGISTER注册一个EA帐号(如果已经有EA帐号可忽略此步),什么?怎么注册?看不懂英文去Google一下。

3 注册完成后在官网登录帐号,点击PLAY NOW,选择一个服务器即可。

4 进入游戏后会有美女语音指导哦,听不懂英文的面壁去,一开始狂升基地建筑,等到开战了,就可以不需要指导了。

坨坨游戏体验

不知道为什么,这款游戏在公司的电脑上怎么都玩不了,一回家就能玩了(空心:你小子天天在公司用电脑干嘛了?),进入游戏很快速,连代理都不用。一旦进入游戏就传来《命令与征服》中那熟悉的女电子音:“Welcome back,Command!”顿时感觉好亲切啊。随后的教学很细致,不过任务有时候会中断,玩家需要点击任务窗口重新调出指引。一开始给玩家准备的资源很充足,大家跟着教学一步步走就可以了。不过每过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网页会崩溃一次,不知道是硬件还是网络环境的原因。

篇5: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的教案

教材分析

作为“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第一课,本课介绍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等基本史实,为本单元以后的课程做好了铺垫。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基础史实,在此基础上,能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学情分析

对于世界中古史,刚接触,学生有新鲜感,但对国家地理位置不甚了解,在教学中要用图片等辅助载体加强学生的感观印象及调动学习兴致。同时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适当运用历史材料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让他们在史料中认识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等史实。

2、 利用当代世界地图,查找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习历史的能力。

3、 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探讨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篇6:战争与征服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设计(同科异构)

单位:平罗中学 姓名:姚淑萍

第 6 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掌握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本着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负担,为学生们争取充分参与和体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负责把课文内容改编成短剧来表演。这种活动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指导,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及理解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所以战争从未在人类历史中长时间地停留过;但是在客观上战争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2、要培养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与板书,自画图。【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学生们上一单元已经学习了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基本情况,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时期的重要战争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读图识图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插图,同时穿插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的部分图片,指导学生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展开讨论等 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4、自主互助合作法:在学习每一部分时,设置了系列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P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

1.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马拉松长跑).教师介绍马拉松长跑的来历。(希波战争中,拥有数万步兵和一万名骑兵的波斯大军在希腊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马拉松有一个三面环山的河谷,雅典军队占据了山坡,波斯军扎营在山坡下的平地上。雅典军队约1万人前往阻击。他们采用两翼埋伏、正面佯攻、最后三面包抄的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雅典的快跑能手菲迪皮茨受命回雅典报捷。尽管菲迪皮茨已在战斗中负伤,但他还是跑回雅典,告诉雅典人“我们得救了!”说罢倒地而死。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菲迪皮茨,1896 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大致沿着当年菲迪皮茨的路线进行,全程为 40.2 千米。后来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确定为 42.195 千米。)3.启发学生议论:这项比赛的设立,有什么历史作用?(让人们永远尊敬爱国英雄,自觉培养高尚情操。今天,无论东方或西方的人们通过这项赛事,把战争的碰撞与冲突变成和平的体育竞争,既加强了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渗透。)

(二)教师讲授: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 的故事)板书课题: 第六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学生识图,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波斯发源于何处?波斯帝国的疆界有多大? 它曾包括哪些地区?(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乡。公元前 6 世纪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它已经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索取“土和水”是什么意思?结果怎样?(意思就是要求对方屈服。斯巴达和雅典不屈,在马拉松、温泉关、萨拉米斯岛等地英勇抗击,赢得最终的胜利。)3.波斯为什么最终战败?(劳师远征,遭到顽强抵抗等).教师归纳: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它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 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 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二、亚历山大东征

1.学生识图,并完成《世界历史填充图册》第 8 页 2(1)题,直观地形成下列历史概念: 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何处?它怎样扩充疆界?(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后,先征服希腊,后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小亚细亚,在伊苏斯大败波斯,接着占领埃及,在埃及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港。后回师亚洲,攻占巴比伦等城市,灭了波斯。再后来,亚历山大进军中亚细亚时,遭到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无功而返;进军印度河流域,又遭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气候不适,士兵普遍厌战,被迫退兵,返回巴比伦。亚历山大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建议教师分层设问启发)

A.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

B.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帝国管辖,有什么好处?(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师进一步补充介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成果。(亚历山大建立帝国以后,希腊文化在庞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代”。P37 页插图《受希腊文化影响 的西亚建筑遗址》位于今天叙利亚境内的帕尔米兰拉古城遗址,从图中展现的遗址局部残存的建筑来看,明显带有希腊的建筑风格。又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公元3世纪初,人们在港外的法罗斯岛上建立了一座巨型灯塔,传说塔高130多米,顶层有一个大火炉,每天夜晚点燃,烈火光芒四射,巨大的青铜镜能把火光反射到几十千米以外的海域,极其壮观。这座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与金字塔、空中花园齐名。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罗马的扩张”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罗马的扩张历程和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公元前 3 世纪早期,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强国。此后罗马开始了长期的对外扩张历程。罗马扩张的第一个对象是当时地中海一个强国迦太基,陆续夺取了西西里岛、科西嘉岛、撒丁岛以及阿尔卑斯山以南的一些地方,最终攻占迦太基城。迦太基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此成为罗马人的阿非利加省。与此同时,罗马还在向东部扩张,通过同马其顿人的三次战争,控制了希腊,然后又派兵侵略叙利亚,控制了西亚部分地区。在西部,罗马人也侵占了许多地方,今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很多地方都被纳入罗马的版图之内。凯撒统治时期,还两次派兵侵入不列颠。屋大维率领的 罗马军队又灭亡了埃及,把埃及并入罗马。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已经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北达莱茵河和多瑙河。)

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 “条条大路通罗 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同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 “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三)巩固小结

今天我们讲述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这三个部分,这三次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到本课的精华,现在我们通过板书回顾一下。(略)

【课后反思】 本节课展示了丰富的百度视频和图片,讲述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等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学生接触世界史不久,对于事件的地理位置没有清晰地了解,在本课学习中,注意通过地图学习引导他们对地理位置的认知,本课讲述的著名战争的暴力,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学生比较难理解,但战争的另一方面,即战争同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生难理解,本课注意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战争过程比较简单、抽象,教师单纯的交接学生不易理解,通过网络教学能较为直观的将战争的过程了解。

篇7:ACCA—征服与被征服

初识acca,尚在高三暑假将入南审时,虽不甚了解,但“i must get it”的信念从那时便扎根心中,从未动摇。从初次拿到acca书本的兴奋与压力,到今天通过acca的喜悦与憧憬,这一路的历程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话一点也不假。

说说学习方法。大家常说的看书,做revisoin,这些都是基本功,绝不可少。看书做题要有重点,最好按照某一个知识点分类看题做题。在看了一定的量后,即使感觉力不从心,也要亲自着手做些题。除此之外,《student accountants》上的文章也很有好处。不仅要看technical部分与考试直接相关的文章,也要看看每期前面几篇泛读的文章。这些文章能拓展视野,帮助我们触类旁通,解决acca考试中的主观案例题。其他一些国外好的期刊比如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等,有时间看看也很好。

学习要注重交流。备考时,我们同学,学员时常聚在一起,梳理一下知识结构,解决些疑难问题;或者就某个常考的典型问题摸索归纳出解题的套路、套语,将答题的关键词句写在纸上,这样考试中自己更清楚、从容,答题更上要点。

对学生而言,尽量找机会去实践。许多我原来要费劲去理解的东西,当我现在实习做过审计底稿后,就显得很简单了。

我特别想谈谈心理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备考的技巧说白了就是用功、用心。首先要用功夫,只有投入了时间,你才能在用功的过程中用心去钻研怎么学怎么考才能取得好成绩。97acca的一位学长把他顺利考过的经验传给我,只有2个字“谨慎”。他所谓的谨慎更多的是指考前不要怠慢,要多加努力。

考前,心理上有个大敌是“放弃”。我见过这样的例子,我也曾动过这样的念头。去年12月份考paper 3.5,3.6,3.7的时候,我因为忙于找工作,复习不好。考前几天,我想我绝对过不了,又急又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复习。但当paper3.5考完时,我觉得还是有希望,于是那两天,我尽全力去准备 paper3.6,3.7.最终,我过了。我想,如果我考前没有放弃的念头,我可以过得更从容。很多时候,人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用100%的努力去争取1%的希望。

我自己感觉,考试时的心理战术也很重要。考试的3小时,一定要情绪稳定,只管答题,不问结果。进考场时,对自己说 “i will pass it”。不必怕紧张,紧张有助于集中思维;但考试中遇到难题费了时间,可千万别慌,go on,后面还有分呢!我去年12月最后一次考试之所以能过,就因为我在考试中尽量发挥自己答主观题的潜能,一心只想着把自己知道的有用的都写上去。铃响考完了,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很累,我心想“这回有戏”。而我曾在paper 7考试中失利过一次,则因为我有一题无法下手就慌得手足无措。

我很高兴在我征服acca的过程中,被她征服了。acca,给了我知识,给了我理念,给了我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她帮助我发掘了自身潜力,找到了自己的力量。我感谢acca,感谢给了我机会学习,帮助我学习acca的人们!

篇8:战争与征服

习语发展往往与该语言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英语中的习语也不例外。在英语中,存在一些与“罗马”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习语,如Appeal to Caesar(诉诸最高权力机关(或上级、长辈)),Great Caesar(啊呀!天哪!坏家伙!糟糕!),the die is cast/thrown(木已成舟,事已经定,不容反悔),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入国问禁)等等。这些习语蕴含了古罗马的文化的内容、价值观和思想等,使得这些习语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这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罗马征服”历史事件对英语习语影响的结果。

2 英国历史上的“罗马征服”

强大的罗马帝国对不列颠的征服开始于凯撒(Caesar)。他于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两次率军入侵不列颠,揭开了罗马征服不列颠的序幕(陈可风,2004)。但是,“这一征服过程却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直到克劳狄乌斯(Claudius)当政(公元41-54年)时,罗马对不列颠才谈得上实质性的征服。”(同上)因此,英国历史上的“罗马征服”(Roman Conquest of Britain或Roman Invasion)时期持续时间大约从公元前43年—公元407年。

3 与“罗马征服”有关的英语习语的源流问题

罗马人对英国的征服长达三个多世纪,这期间不列颠的原占领者凯尔特人被赶走,占领地使用的语言为拉丁语。(潘文国,1997:54)也就是说,在这四百多年里,在不列颠这块土地上占据主宰地位的是罗马人的拉丁语语言文化。罗马人撤离后,盎格鲁(Angle)、萨克逊(Saxons)和朱特(Jutes)三个部落占领了不列颠。这三个部落的语言逐渐融合形成了盎格鲁—萨克逊语(Anglo-Saxon),古英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在上述语言背景下,针对上述“罗马征服”的历史以及现存的英语习语事实,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与“罗马征服”有关的英语习语的语言源流是什么?

按照一般的语言历史发展规律,既然罗马征服者人讲的是拉丁语,被征服的不列颠土地上的凯尔特人讲的是凯尔特语,而后来入侵不列颠这块土地的盎格鲁(Angle)、萨克逊(Saxons)和朱特(Jutes)三个部落后裔讲的是英语——一种由日尔曼语族发展而来的语言,那么与“罗马”文化有关的习语就有可能通过凯尔特语进入英语,即通过“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进入英语,或者通过形成英语的日耳曼语族进入英语,即通过“拉丁语——日耳曼语族——英语”途径进入英语。

由于史料的局限性,本文对这一现象只能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讨论和阐释。

(1)“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的可能性

我们之所以考虑到“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是因为罗马人即“罗马征服者”讲的是拉丁语,而不列颠这块土地上的被占领者凯尔特人将的是凯尔特语,“罗马征服者”离开后的不列颠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使用的是英语。

要探讨这些与“罗马”文化有关的习语是否通过“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来影响英语,就必须探究两个问题。一,拉丁语是否影响过凯尔特语?二,凯尔特语是否与英语有渊源关系?凯尔特语是否影响过英语?

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罗马征服者使用的语言是拉丁语,被征服者凯尔特人使用的是凯尔特语。“罗马人占领了不列颠之后,拉丁语也在英国使用开来。”(Anne Curzan&Michael Adams,2006:440)虽然罗马占领期间,“不列颠的凯尔特居民中的罗马化相当广泛,但是拉丁语未能取代凯尔特语。因此,拉丁语口语与古英语直接接触的唯一机缘未能实现。”(见《英语简史》(兰登书屋维伯大学英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8)所以,拉丁语对凯尔特语影响甚微。

现在,让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由于凯尔特人被罗马占领者赶往西部和北部,虽然在Dorset地区东北部的一些地名就是用凯尔特语命名,而且至今保留在英语中(Zachrisson 1927:55),但是,就仅此而也。由于凯尔特语对古英语的影响较小(Anne Curzan&Michael Adams,2006:440),因此,凯尔特语对英语的影响甚微。

从整体上来看,“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只是体现在一些为数不多的词汇上。正如Anne Curzan&Michael Adams(2006:441)所指出,“只有很少的拉丁语词汇通过凯尔特语进入英语,最明显的是一些至今还幸存的地名。”如,凯尔特语中的ceaster来自拉丁语中表示“营地”castra,它在英语的一些地名中还保留着,如Lancaster、Worcester、Chester、Manchester、Gloucester等地名。

所以,与“罗马”文化有关的习语通过“拉丁语——凯尔特语——英语”途径进入英语的可能性很小或不大。

(2)“拉丁语——日耳曼语族——英语”途径的可能性

在英语的发展史上,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或者说英语中的拉丁语成分,出现在“大陆时期”、“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文艺复兴之后”四个时期(汪榕培、李冬,1984:147-150)。

从时间来看,“罗马”语言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在“大陆时期”就开始了。因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早在不列颠定居以前,他们的部落还在欧洲大陆的时候,就与罗马人发生贸易等往来。表示罗马人特有的一些拉丁语随之进入日耳曼语族各语言。”(汪榕培、李冬,1984:147)因此,与“罗马”文化有关的习语通过“拉丁语——日耳曼语族——英语”途径的可能性是有的。我们可以设想这种可能性:这些用拉丁语表达的习语进入日耳曼语族,然后又从作为古英语基础的日耳曼语族进入英语。

当然,一些与“罗马征服”有关的习语虽然是沿着“拉丁语——日耳曼语族——英语”途径进入英语的,但也可能不在“罗马征服”时期,而在英国历史上稍晚的时期。如下文讨论的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或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就是一例。

4 个例讨论

由于语料的局限和英国“罗马征服”历史的特殊性,上述讨论具有尝试性质。但是,从现有的一些语料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英语中一些与罗马有关的习语的语言源流是“拉丁语——英语”途径。下面是一些例子。

习语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或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出现于16世纪,来自拉丁语Si fueris Rome,Romano Vivito more;si fueris alibi,vivito sicut ibi(=If you are in Rome,live in the Roman way;if you are elsewhere,live as they do there.)(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在别处就要过那里人的生活。)(孙海运、方如玉,2002:71)

习语The die is cast/thrown(木已成舟,事已经定,不容翻悔)来自拉丁语alea jacta est。与凯撒(Caser)大帝有关。他在渡过鲁比河向罗马进兵时曾说此语,以鼓舞军队士气(参见《英语成语词典》;1980:404)。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5年,率领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将凯尔特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汪榕培、李冬,1984:134)。

5 结束语

英国历史上的“罗马征服”历史事件对英语语言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英语习语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这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Curzan,Anne.&Adams,Michael.How English Works: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M].Pearson Education Inc,2006.

[2]Zachrisson,Dieter Kastovsky.Semantics and Vocabulary[A].剑桥语言史[C].Richard M.Hogg(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7:55.

[3]陈可风.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J].世界历史,2004(3).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54.

[5]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的来龙去脉[M].商务印书馆,2002:71.

[6]汪榕培,李冬.实用英语词汇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134.

[7]厦门大学外语系编译.《英语成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04.

上一篇:七夕主题婚礼策划案下一篇:佤族宗教信仰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