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文化的作用

2024-04-12

传统婚俗文化的作用(精选8篇)

篇1:传统婚俗文化的作用

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 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

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方择一个吉日,带一些礼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的说法是: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盖头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说源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于 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在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女须由家人背著上轿;据说新娘双脚招地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因为嫂字有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男家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

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礼品回娘家祭祖,再随丈夫回到夫家;归宁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不方便,若夫家离娘家很远的话,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20、酒筵:酒筵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繁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22、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婚礼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爸妈”。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婚礼用品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中式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婚礼禁忌

1、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2、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3、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4、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少数民族传统婚俗

瑶族

择偶标准 劳动择偶

在林间,姑娘看上了到此吹笛或木叶的小伙子,就会带上采八角的小竹篮采八角或砍柴,不轻易地出现在男青年的视野中。男青年便主动去帮助姑娘采摘八角或打柴。他们边采边交谈,双方有意,互送信物并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不合心意就友好分手。布依族 择偶方式 浪哨

浪哨亦称“赶表”、“玩表”,其中重要方式就是情歌对唱。主要是通过唱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多是在赶场天和节气天。同时在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在浪哨时都要互相甩打糠包。青年男女在对歌浪哨之前,看中谁,就用糠包去打他(她);喜欢谁,就专门去接他(她)甩过来的糠包。糠包成为青年男女浪哨的“红线”,哪个后生被姑娘甩去的糠包打中并接住,他就是那个姑娘的情侣。然后,以糠包为凭,就成双成对地邀到一旁去对浪哨歌,倾吐爱慕之情。海南苗族 咬手

指在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会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彝族婚俗传统 抢婚

抢婚是彝族的婚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在迎亲时抢婚只是一种礼仪形式,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重。通常,去抢亲的,是男方的一伙伴,并偕同其它迎亲者前往女家,以假抢婚的形式把新娘“抢”走。并且按照彝族的习俗,女子一旦被“抢”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正式缔结为夫妻。三天后新郎新娘各背一捆柴到女方家回门,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主人便会热情招待新郎。当天姑娘携带着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跟着小伙子回到男家。如果女方父母反对,就会扣下女儿,把新郎赶走。壮族

夜婚

夜婚也称火把婚,是桂北部分壮族地区的婚俗,婚期晚上,即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方家去迎娶新娘,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娶。

篇2:传统婚俗文化的作用

学院:环境与资源

姓名:王海明

学号:200911201050

全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北端。东南、西南、西北分别有都庞岭、海洋山、越城岭山脉环绕,一条湘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县。全州不仅依山临水,而且湘桂铁路和322国道呈平行状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由于地势环境与交通环境的得天独厚,全州历史悠久,不仅风景秀丽,且人才辈出,文化底蕴也较为浓厚,由于大力推广教育,再加上曾分属湖广及广西,接受了两地的文化熏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在民俗方面,也较之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一、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分析

全州县虽然存在瑶、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但汉族还是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在此所提的全州传统婚俗指的就是全州县汉族人民一直所沿用的婚俗礼仪。

(一)全州传统婚俗礼仪

全州传统婚俗与中原汉族传统婚俗大相同,但也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显示着全州地方民俗特色。

1、恋爱

在传统的全州婚俗中,与中国汉族传统婚俗一样,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旧时男女之间连基本的接触都不敢有,更不可能有自由恋爱。因此,在解放前,尤其是封建统治时期,全州的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开端不是源自男女之间的感情确立,而是完全由媒人连线,凭媒妁之言打下结婚基础。在全州,农村议婚中有一个重要程序,叫“看旦”,又名看家门、查家。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花姑娘”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方家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期间由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看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2、定亲

在流传已久的全州传统婚俗中,定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媒人的双方奔走之下,如果男女双方父母都满意了,男女二人便可在父母的许可之下定亲。定亲在全州被称为“下定”,而对于女子而言也称为“放旦”,即放定在某个地方的意思(在全州话中,„旦‟就是地方的意思)。

定亲的首要工作就是“合八字”,即拿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过,看是否有相克的情况,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订亲的凭据。合八字在旧时全州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它不但影响到夫妇的幸福,而且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因为据说如果女人的八字“克夫”,结婚后丈夫就难免一死;反之,如果男人的八字“克妻”,结婚后妻子也难免一死。女人的八字如果犯了“扫把星”,结婚后便会使丈夫家里不断发生乱子。由于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全州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合八字”的谚语,如:

自古白马不配牛,羊鼠相见一旦休。

金鸡不与狗相见,青龙见兔泪交流。

猪猴相见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头。

蛇配虎、男克女。

猪配猴,不到头。兔见蛇,如刀割。

白马怕青牛,乌猪怕猿猴。

黑狗不能进羊圈,庚鸡见犬泪相流。

又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命长寿。

黑鼠黄牛两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

龙鸡更久长。

按照这些谚语的说法,如果生肖相克便不能成婚,如相配则被认为是美满姻缘。旧时的全州人,无论贫富都对此深信不疑。只有八字合好了,才有下文,也就可以下定了。

下定时男方需准备好担子,包括糯米做的粑粑、酒、肉(肉要正菜,即猪的腿肘子肉)、布(一定要四匹)等,来到女方家宴请女方的近亲,定下婚姻关系。

然后,是报日子。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人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在媒人的说服下,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日子定下了,这门亲也算是最终确定了。

3、婚礼前的准备

定亲之后就要开始做婚礼的准备工作了。由于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婚礼的过程相当繁琐,因此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也比较复杂。

在婚礼前的日子里男女各自为婚礼而筹备,男方主要是在物质方面要做足准备,而女方除了要准备好嫁妆以外,还要努力做鞋,要赶在出嫁前做出很多双鞋,用来送给自己的父母亲人,媒公媒婆,未来的丈夫和公公婆婆等。

另外,从出嫁前的一个月开始,女子便开始“哭嫁”,每天早上起床前躺在床上便要哭一场,哭诉的内容大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自己不能常伴身边的愧疚、对父母家人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等。女子的母亲通常都会陪哭,哭的内容主要是教诲女儿出嫁要从夫,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不要惦记家里等等。

4、婚礼过程

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婚礼非常隆重,前后要办上三天。头一天男方家里便开始搭灶、杀猪、打酒,准备酒席。还要请鼓乐班子(一班七人,有钱的人家往往请两班),请到后,要一连吹打三通,以便通知左邻右舍,将喜事宣扬出去,壮大声势。

第二天,男方要赶猪赶羊、送酒、大饼、果盘和鸡鸭等家禽去女方家,供女方家里宴请宾客,同时,还要送去为新娘准备好的嫁衣头饰,这是确保翌日顺利迎娶新娘的必要准备。因此,在全州历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双猪双羊换架梁床,四鸡六鹅换床被窝(即被子)”。男方送去的物品上面都要放上贴有红纸的柏子青,喻四季长青。而这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出阁前的大日子,因此也非常隆重,不但要把重要亲戚都请来喝喜酒,还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另外,在这一天的晚餐期间还要由两位陪花姑娘(即伴娘)陪同,新娘在堂屋中间,双膝跪地,向客人们拜请“压笼钱”(因拜得的钱要压在箱底而得名,实际是女子出嫁后的私房钱),全州话中还有一种说法称为“拜姐钱”。

另外,全州县还流行一种叫“坐堂红”的风俗。男女青年结婚的前一天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方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第三天,是结婚的“正日子”。所谓“正日子”就是男女成婚的良辰吉日。程序分为以下几大类:

迎亲。这日一早,在新郎的带领下,迎亲队伍便前往新娘家迎亲。迎亲队伍主要由新郎、新郎的几位亲友、媒婆、陪花姑娘、鼓乐队、还有轿夫组成。当队伍到女家门前时,女方的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拦轿”习俗是原始社会“抢婚习俗”的残留,最初的涵义是为了保护自家女子不被异族部落抢去,但经过久远流传,在全州已经演变成新娘家人对女婿的一种磨练以及对新娘的不舍了。进门后,新郎先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男家主事随后呈拜贴,拜女方祖宗、拜亲家。然后在新娘家吃过午饭,下午才接新娘走。新娘临走前先由自己的兄弟背着拜过祖宗,才能上轿。上轿前还需“哭嫁”一番,这次哭嫁要比先前每天早起时的哭嫁更为热烈,全州俗称“哭新娘”,哭时顺序很有讲究,须先哭祖宗,后哭在世,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婆和接亲之人,也有的表达自己婚姻不能自主的愤怒等,词意恳切,曲调委婉。

在全州,哭艺如何常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为人笑其忘本。这时母亲往往也陪着一起哭,母女俩难分难舍,新娘迟迟不肯上轿。上轿时辰一到,唢呐手便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继续号号啕大哭,以示依恋,通常如果新娘出亲时不哭不“赖”,则会被人骂为没良心,会被人嘲笑成“一口粑粑一口糖,有了丈夫不想娘”。为了赶上吉时,男方带来的媒婆和陪花姑娘便努力劝新娘上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要强拉上轿。上轿以后,女方还要派出两位小孩来“压轿”,一般是一男一女,喻为“金童玉女”。“压轿”也是表示女方家长和亲友对新娘的不舍,因此,压轿的小孩一路上都会吵着轿子不能走得太快。在迎亲队伍走出约一里路时,新郎就会掏出红包给压轿的小孩,让其下轿,自行回去。如小孩不肯小轿,新郎就需再添打赏钱,直到小孩满意下轿为止。在来回的路上媒婆都是坐轿子的,一般新娘坐的是八抬大轿,媒婆则坐四抬小轿。

接亲。

在估计迎亲队伍快到家时,男方这边便派出接亲的队伍在家门口接亲。接亲的主要任务是由一位有子有福、能说会道的“接亲婆”来完成。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福禄双全的女人来做“接亲婆”,主要是因为旧时婚礼常常忌讳命途多舛的人参加,所以需要这样一个命好的妇女,图的是个吉利,是希望新娘将来也能像“接亲婆”一样大福大贵。当花轿在家门口落定时,陪花姑娘将新娘扶出,这时,“接亲婆”便端着一个米筛上前在新娘的头上转几圈,再抓一把米扬手撒在新娘的头顶,意为替新娘压惊辟邪。

另外,米筛里除了米以外还装着一把尺、一盏灯、一块黑布。一把尺,喻为让新娘在进夫家门前先衡量一下自己,日后言行要自重恭谦;一盏灯,预示着新娘来到夫家人生路将越走越亮;一块黑色的布,是代表新娘的婆婆来与新娘会面(之所以不是婆婆亲自出来迎接,而是用一块衣布来代替,是因为这样既行了见面礼,又端起了婆婆的架子,给了媳妇一个下马威),此外,还有四朵贴有红纸的柏树青,新娘见到柏树青后,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同样贴着红纸的四朵四季青,撒在柏树青中间,意为与新郎会合。

新娘进屋。

新娘在进洞房前,必须先解开事先系在房门上的两个红绸结中的一个,另外一个由接亲婆代为新郎解开,喻示新娘新郎都愿意改掉以前的坏毛病,日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然后新娘才能进新房,进新房后坐在床上,这时家婆才亲自出来,用梳子象征性地为新娘梳梳头,表示对新娘的关爱,而新娘则需行磕头礼,表示感谢。家婆走后,有一个小孩(一般为女童)会端出一盆清水来到新娘跟前,请新娘洗手,意为替新娘接风洗尘,新娘洗毕,会丢九个铜钱(解放后铜钱渐少,便用硬币代替)到盆里,表示对小孩的打赏和感谢。接着,小孩又端出一杯糖茶,请新娘喝,新娘喝过以后日子就会甜甜蜜蜜。礼毕,新娘便坐在房中,等待拜堂。在等待的过程中,新娘只能端端正正地坐着,千万不可躺下,躺下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将常卧病在床了。

拜堂。

拜堂一般是在黄昏时段。在拜堂前,全州还流传着一种叫“讨钥匙”的风俗。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的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红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新郎请新娘出来拜堂,先拜祖宗、高堂、再拜亲友,从至亲的外公外婆舅叔姑姨一直往下拜,拜到哪个亲友时,哪个亲友便出来在新郎新娘面前丢个红包做礼钱,并说些祝福的话。礼钱不论多少,只表心意。拜堂完毕后,新郎再把新娘送回洞房,晚宴席间,因旧时妇女羞于见客,所以只由新郎出来向前来道贺的乡亲故友敬酒道谢。

闹洞房。

在全州,闹洞房另有别称,称为“喝抬茶”、“吵茶”或者称为“吵房”。这是因为全州人民有着特殊的闹洞房的方式。全州人闹洞房不分男女老少,只求热闹喜庆。吃完晚饭,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提着自己准备好的一锅菜和四个盘子(即四盘瓜子花生等小吃)来吵茶了。先是轮番敬新郎的酒(自己带来的菜就做敬酒用),每敬一杯酒都要以诗的形式讲一句“彩话”,也称为“呓诗”,呓不出来的,或者呓得不好的,新郎可以不喝酒。待把新郎灌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喝抬茶”。“喝抬茶”的意思就是要新郎新娘两人合抬一杯茶,轮流敬给在场的每一位喝,但被敬的人并不会轻易就喝下这杯茶,而是要出尽难题先把新郎新娘戏弄一番,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肯把茶喝下。吵茶的人所出的难题应有尽有,完全不顾新郎新娘的感受,如果新郎新娘不肯照做,就点鞭炮往新郎新娘脚下丢,直到他们乖乖照做为止。因此,往往到天亮也没有办法敬完所有人的茶,所以吵茶通常都是要吵到将近天亮,大家才肯散去。新郎新娘只能在天亮之前睡上一两个小时。

翌日,新娘还要早早起床,去催促长辈亲戚们起床,并为他们端上洗脸水,以示尊敬。早饭过后,新娘还要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陪嫁箱子打开,一一向亲友展示自己的嫁妆、衣物和有多少“压笼钱”。然后亲友们便相继离开。整个婚礼也算完满结束。

5、婚后

在全州,新娘在婚后的三天是绝对不能洗碗的,因为全州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新娘如果在新婚还不出三天便洗碗,以后就会败家的。但除了洗碗,其他事情都可以做,而且要听家婆吩咐。婚礼过后七天,新娘娘家会来一个兄弟接新娘“回门”,即回娘家住。新娘临行前,由家婆做好担子,作为礼物带回娘家。新娘接回家住七天后,再由其兄弟送回,回来时带回娘家做的担子,表示回礼。

(二)结语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婚俗折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全州传统婚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人已经很少能见到那样繁琐而隆重的婚礼了,笔者通过对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全州老人进行多方走访、调查才能详细了解到全州传统婚俗的细枝末节,并作详细纪录,这应当也有助于现代的全州人了解全州的过去,以便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扬长避短,建设好全州的未来。

篇3: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探析

婚礼原被记作“昏礼”,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黄昏是吉祥的时刻, 所以在黄昏的时候迎娶妻子。另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代男性到其他部落抢劫女性成婚, 他们选择黄昏, 目的是使被抢的女性无法再找到回家的路。《礼记·昏义》中曰:“昏礼者, 礼之本也。”这充分体现了在古代社会中, 人们尊崇礼制, 重视婚姻制度, 将婚姻看做社会制度的基础。

从古至今, 产生过多种不同的婚姻形式, 如: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等。表亲婚是指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联姻, 但“同姓相婚, 其生不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代, 因此在现代近亲结婚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交换婚是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 相互交换女性促成婚姻。转房婚的形式是哥哥死亡, 嫂子转嫁给弟弟或者姐姐死亡, 妹妹转嫁给姐夫等。招养婚在民间被称为“招上门女婿”, 是指结婚后, 男方住到女方家里, 女儿不用离开家, 两人一起供养女方的父母, 为父母养老送终, 女婿相当于女方家的儿子。童养婚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 它是指抱养别人家的童女为养女, 待适当年龄使其与其子完婚。大多数情况下, 女孩年长男孩, 这样就可以帮助婆婆照顾其子, 或者做其他家务事。指腹婚是指两个家庭的父母双方在子女出生降临之后便决定让他们成年之后成亲, 带有浓厚的“父母之命”的色彩, 若有违抗, 便是大逆不道。冥婚又被称为“鬼婚”, 是指两个家庭的父母为自己死去的儿女联姻, 将他们的尸体埋在一起, 以此了却家长的心愿。这是一种极其愚昧的行为, 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风气和正常秩序。

自古以来, 媒妁都被看做使中国人的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都是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森严的古代中国所必须遵从的, 媒妁便成了婚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角色, 有“无媒不成婚姻”一说。媒妁又称为“月老”、“红娘”或“冰人”, 《卫风·氓》中曰:“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这就充分体现了媒人在婚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媒妁实际上就是在男女双方之间牵线搭桥, 为促成男女之间美满婚姻而奔走。元代王实甫所创的《西厢记》中的红娘就是典型的代表, 她促成了崔莺莺和张生这一段美好的姻缘, 深受后人的喜爱。有的媒人唯利是图, 贪得无厌, 例如《水浒传》里的王婆, 为西门庆和潘金莲牵线搭桥, 引发了一场祸乱, 酿成大错。因此, 如果媒人能正视自己充当的角色, 遵守道德, 成就姻缘, 就能获得公众的认可, 若违背道德操守, 便会引起公众的谴责。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 婚礼举行前, 要制定三书, 三书分别指“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是指订亲之书, 在订婚的时候交换;“礼书”是指礼物的清单, 详细记录了礼物的种类和数量, 过大礼时交换;“迎书”是指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所用。婚礼的过程分六个阶段: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首先, 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若女方家同意此门婚事, 男方则需要携活雁到女方家正式求婚, 男方家会请媒人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 看二人是否匹配。若二人八字相合, 男方就开始为女方准备聘礼, 过大礼的时候多以鸟兽为礼, 上古时聘礼必须为全鹿, 后世流传用鹿皮代之。男方家择好结婚的日子, 携带聘礼去女方家, 请求女方家同意结婚日期。结婚的日期多选为双日子, 寓意好事成双, 大吉大利。最后, 结婚当日, 男方家吹着喇叭抬着花轿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此外, 中国古代传统婚俗中还有许多禁忌, 其中狐臭禁忌就是其中一种。因为在古代, 身体洁净是社交的一个基本要求, 无论是参与重大的祭祀活动, 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侍奉亲人、社会交往, 都必须保持身体和心灵的洁净。狐臭被认为是一种遗传疾病, 对后代会造成不利影响, 不利于保持血统纯净, 因此避免与有狐臭的家族通婚。另外, 在结婚当日, 新娘的月经也是一种禁忌, 古人认为迎亲是大喜的日子, 月经会带来晦气, 会使得婚礼不吉利。在选择婚期的时候, 要特别避开女方的经期, 并且经期的妇女不能前来参加婚礼, 否则会使婚礼不吉利。民间认为经期的妇女是魔鬼附身, 会带来灾难。实际上这些传统的婚俗禁忌是古代人愚昧迷信的表现, 毫无科学依据可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些禁忌随之消失。

婚姻需要夫妻双方相濡以沫、坦诚相待。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和观念, 对现代的婚姻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甚至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持传统习俗。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源远流长, 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程, 留下了宝贵的价值。

摘要: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一个神圣的话题,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 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的形式、过程及禁忌都蕴含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 人们会用端正的态度看待婚姻, 从中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婚俗,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星.古代文化基本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9.

[2]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3]鲍宗豪.婚俗文化, 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篇4:婚俗极富传统的中国味道

婚礼,从古时候起一直到现在,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古时候,人们认为结婚必须要慎重,所以古人合法的婚姻必须走六道繁琐的步骤,也是人们常常说的三书六礼。由于古人结婚(也称之为成亲)带有太多的封建思想,所以这六礼也被人称之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代人结婚没有古人那么繁琐,既简单,又有意义,从认识,到好感,到交往,到成家,简简单单的几个步骤就完成了人生大事。现代人的婚礼只留存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礼仪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

概略而言,中国的传统婚礼可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部分。

婚礼进行中的礼仪

1.迎亲时的礼仪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约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寄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碰到另—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中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找人互换事先准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仪

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则便会带来麻烦。但现在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3.新郎的礼仪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寓意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演奏乐器和燃放鞭炮,热热闹闹地让新娘进门。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让婚后生活如意吉祥。

4.其他观礼人的礼仪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祝福新人理所应当的礼仪。主人家需预备记账本,记好道贺人的“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

完婚后的习俗

完婚后三日,新妇在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俗称“回门”。

TIPS:

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国外奇特婚俗

德国:德国人在婚礼前夕会举行派对,派对中,新人会被戏弄,而派对的重头节目就是兴高采烈地将碟子摔碎。

日本:日本人喜欢在婚礼中以含有“庆祝”意思的糖果“kyogashi”款待宾客。新娘子会穿上丝制的结婚专用和服,上面绣有新郎的家族饰章,还会戴上假发饰物。

阿根廷:在阿根廷的一些地区,青年男女在订婚或结婚时,有洗“花水浴”的习俗。所谓“花水浴”,即在入浴前把整篮鲜花撒在水面,沐浴时用花瓣揉搓全身,他们认为水是圣洁的,花是喜庆的,“花水浴”代表美满和吉祥。

篇5:中西传统婚俗礼仪的差异所在

中国婚礼需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西方国家喜宴形式不同

中式喜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在宴席中间新娘一般换1至2套衣服,迎宾时新娘先穿白色婚纱,敬酒时再换上极富个性色彩的衣服。 在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学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一辆被他们的朋友“装饰”过的车子离去为止。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不定期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章,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 总之,虽然各国婚礼的习俗各异,但都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人结合的祝福,是值得每对新人纪念一辈子的人生大事。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浪漫

中式婚礼是喜庆、热闹、感动的。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西式的婚礼简洁、浪漫。在神父、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当事人浪漫的感受。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传统婚俗“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等。这种礼仪只在中国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与深入,现代的婚礼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中西式婚礼结合起来,如中国新人在传统喜宴中迎宾穿婚纱就是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合的鲜明一例。 而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对和简单。在神父面前,许下神的誓言就算结婚了。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以红色为主,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

我国传统婚礼中,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帔,红盖头,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改变了许多,但红色还是不变的主色。 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物品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不定期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章,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

中西方婚礼的差别-中西方国家婚礼中最经典的仪式有区别

我国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西方国家则是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

篇6:传统壮族婚俗

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

【婚姻形式】

父母包办

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

父母包办必请媒人说婚。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 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自由恋爱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 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参见 黄现[等著《 壮族通史》)

“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

“侬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 米花糖、花 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恋爱方式】

对歌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等。 壮族人对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开放的态度,有山歌唱到:“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成年的壮族青年男女外出赶墟,在田野、村头对唱山歌(有很多色色的歌词啊!),一般父母不会加以约束。而封建社会中 汉族对儿女(特别是女儿)的约束是有名的。所谓的“大门不迈,二门不出”是也。因此,对歌成了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

抛绣球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抛绣球是认识对方,是恋爱的开始,而不是一些文人所说的是爱的结局。

打木槽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隔街相望

在广西 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一直站到太阳落山。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有趣。

碰鸡蛋

广西 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恋爱习俗。三月三”的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三月三”中的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背新娘习俗

篇7:垦区传统婚俗考察

垦区是指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改道以来所淤积而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其主要包括今东营市的垦利县和河口区部分地区。由于百余年的移民之故,使这里的传统民俗文化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本文单独就这一地区的传统婚俗进行考察。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人一生中有三大喜,即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和早生贵子。婚嫁之事即使在现今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事情。

订婚

旧社会的包办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新时代的青年们则往往是选择介绍对象或自由恋爱的方式。无论是以何种方式结下良缘的情侣都必须有订婚这一程序。订婚即男女青年的缘分达到一定份儿上后,男方家长主动与女方约好时间,到女方家中以做客的形式当面将两家的亲事确定下来的礼俗。届时男方须持两万,四万,六万,八万,十万,十二万不等的钱送给女方家长作为订婚钱,以表诚意。其中订婚钱的多少则要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但必须是二,四,六,八,十,十二等这类吉利数字。这些数字倒也颇有一番讲究,"二”表示好事成双;四表示四喜临门;刘表示六六大顺;八则是取八与发的谐音,意味着发财;”十”则表示十全十美;”十二”则更有讲究,表示男方家长对他们家未来的儿媳妇有十二分的满意。订婚当日,女方家中需预备好丰盛的酒席来款待其未来的亲家,此外还须将叔伯姑舅等亲人一并叫来,共同”会一会”这未来的亲家和女婿。

送日子

送日子又称送裁剪。男女双方在订亲之后,男方家长要请人择一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男方便亲自登门女方家中,将这一好日子通知给对方,同时男方还要带上做被子用的皮棉,花布,女方一看便明白了,过了该日,女方的母亲便张罗村里的大嫂子,小媳妇们来家中一起帮忙做棉被子。每做一天,主家(要结婚的人家)都要管一顿好饭。其中挑选做被子的人也是有讲究的,做被子的妇女必须健康长寿,儿女双全,无丧父,丧子等晦气现象。女方家中共计做棉被八床,十二床不等。同时男方家中另需准备两床带有龙凤和鸳鸯图案的鸳鸯被(即夫妻二人共用之大棉被)。女方家做的棉被要待结婚当日同嫁妆一并送往新郎家。

出门子前

闺女出嫁又叫”出门子”。在结婚前夕,女方的父母要托人写好请柬,并亲自送到亲友家中,盛情地邀请他们在结婚当日到家中看着闺女”出门子”。结婚前一天,村里的其他人家便会主动去帮忙。帮助主家打扫卫生,搬家具,贴贴喜字等,更重要的是组成临时厨房。这其中包括主厨一名,副厨数名,“忙客“(负责端盘子上菜的服务人员)若干。当然这些事务得由主家本族内挑一名体面人物负责指挥安排此事,俗称”管事的“。出门子前一两天,亲朋好友,庄乡们(泛指同村居住的人)须将”喜钱“(份子钱)送至主家,主家收下后,要送一盒喜糖作为回赠。出门子前一天,女方本家的叔,伯,婶娘们都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到主家去帮忙,中晚两饭是要在主家吃的,其中晚饭一般是饺子,吃完饺子后再包饺子,以预备明天早上客人们吃。所包的这批饺子数量较大,一般得忙到十点左右,罢后本家的人们才各自回家。

娶亲

娶亲又称“娶媳妇”,这是新婚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男女双方家的亲友早早的就来到了主家,主家早就准备好了热乎乎的饺子来吃招待亲友。(其中村里来帮忙的庄乡们也都早早的来到主家就位)吃完了饺子,亲朋好友们就等着看闺女“出门子”了,男方早就准备好了八两崭新的轿车以迎娶新娘子,临行前新郎官要向父母磕头,以示自己在成家立业之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后新郎官便在宾相(男方主要负责结婚礼仪的人)、伴郎、压车童子三人的陪同下前往岳丈家迎亲,其中在途经十字路口、桥梁、山岗时,宾相都要抛下一个红包。伴随着一串鞭炮声,新郎官便来到了丈母娘家,按照老规矩村里的孩子们是堵在大门口不让新郎官进去的,孩子们不断的向门外的新郎官要红包,要了一个有一个,直到孩子们的愿望得到满足为止。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堵在门口不让进是为了说明丈母娘家的门槛儿高,高门槛儿家的姑娘定时大家闺秀,新郎官娶妻回家后必要善待妻子。进门后,打头的是压车童子,只见他肩挑一酒壶子(寓意天长地久),新郎官紧随其后。新郎官并不急于见新娘子,而是被请到了早已备好的酒席上,俗称“女婿席”。这个“女婿席”可是大有讲究的,俗称“八大碗、八大盘”,八大碗即:鸡、鱼、丸子、肉各两碗。八大盘即:猪肝、火腿、鸡蛋、海虾等各两盘(不拘泥与形式,凑够八个即可)。开始的时候先上几盘点心,糖果吃着,后撤下点心、糖果,端上“八大碗、八大盘”,隔一段时间后,撤下八碗、八盘,换上点心、糖果。这时宾相则示意新郎官给赏厨钱,这时新郎官便掏出一个大红包(或200元或400元)压在盘子底下,由服务人员转交给大厨。大厨看到红包后再差人又上一遍“八大碗、八大盘”。吃饱喝足后,新郎官需夹上各式各样的菜去喂新娘子吃。待新娘子吃完后,新郎官抱其要走时发现新娘子的鞋子不见了,原来是被周围的姐妹给藏起来了,这时新郎官给红包方可要回。临走时,母亲包了一包袱钱(有100元的,有50元的,有10元的,也有5元的等各种面额)来让女儿抓一把。这证明着娘家人厚道,不能让女儿空着手“出门子”。临走的时候,娘家也要派一小孩子跟着新娘,俗称“压轿”“或带锁子”。这寓意着:新婚二人的心紧紧的锁在一起,另外还得有哥、嫂各两位,叔、婶各两位共八个人,带一车队载着嫁妆等前去送亲。其中嫁妆形式不一,以前是老四大件(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挂钟),现在是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有钱的人家干脆就陪送一辆汽车(在用男方订婚的钱基础上,再加上几万元买来的)。

过门子

娶亲的车队到达男方家中后,新郎官为新娘打开车门后搀其而出。新娘子需要先迈过大门口的马鞍和筛子。过马鞍寓意着夫婿可以骑上高头大马,当官发财,过筛子寓意着,用筛子筛去新娘子身上的“邪八卦“(一种迷信的说法)。而后,鞭炮声中,人头攒动,房顶上也开始撒喜糖、桂圆、红枣、栗子、小饼等吃食。这些吃食各有其不同的意义:糖代表生活甜美,桂圆代表家庭圆满,小饼则代表日子过得殷实(粮食多),枣和栗子则代表夫妻二人早生贵子。接着就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了。其中在拜父母的时候新娘子要对公婆行“改口礼”,即正式的称二老为“爸妈“,改口时公婆要给新娘子红包,称作”改口钱“。礼仪罢后已时至晌午了,众亲友便也纷纷入席。酒宴一般设在周围的邻居家,酒席也是“八大碗,八大盘”,反复上两次,共三十二份菜。吃不了的菜一般都留给“房东”(邻居家)作为答谢。在喝酒的过程中,新郎官和新娘要到每家的酒桌上敬酒,敬酒后长辈还要给“敬酒钱”(这个因人而异,或给或不给)。结婚当晚村里的同龄人还要去新郎家闹新媳妇。

回门

新婚燕尔的第二天,新娘娘家的嫂子嫂子们便要雇上车去婆家接姑娘“回门”。回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给娘家的列祖列宗上坟,这也是为了不让姑娘“忘本”(即娘家人),故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女人活到八十三,还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呢”。嫂子们再去接新娘的当天,婆家要好生招待他们,与结婚时一样“八大碗,八大盘”上一遍,不过这一次就不用去邻居家待客了。新娘子回娘家上完坟后次日(即结婚后第三天),嫂子们还要把新娘子再送回娘家,这一天,婆家还得要向上次那样“八大碗、八大盘”上一遍。从这天开始,结婚礼才真正地完成。

总结

篇8:例谈婚庆公司对传统婚俗的改造

婚庆即婚礼庆典, 是新婚夫妇为了让两人的结合得到社会和法律的认可而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和礼节的总称。婚礼的产生一方面缘于婚姻当事人的宗教文化心理, 即缔结建立家庭的婚姻关系, 必须通过祭祖、拜神等仪式以取得神灵、祖灵的认可和保佑, 使得婚姻关系神圣化、公开化;另一方面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约束效应, 通过婚庆聘礼等蕴含的利益关系使得婚姻不易离散。婚礼作为一种仪式, 是传统婚俗的载体, 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它不仅自身参与社会建设, 还以其显现形态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内驱力, 并伴随着人类生活的传承和发展盛行不衰。在当前形势下, 婚庆公司作为“朝阳产业”, 既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 又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某种价值观的显现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众在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开始着眼于对发展资料甚至享受资料的需求, 我国婚庆行业应运而生。从1990年第一家婚庆公司成立以来, 经历了2000年到2005年的中国婚庆服务行业快速成长期, 如今它日趋成熟。婚庆服务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雅行业, 通过向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当下年轻人求新、求奇的社会心理。目前, 我国正进入新的婚育高峰期, 每年的结婚人数达1000至2000万。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 中国每年有近1000万人喜结良缘, 在登记的新人当中90%以上的都表示要举行婚庆仪式, “交人代劳”的婚庆操办方式今后将逐渐成为主流, 特别是在城市。[1]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婚庆公司的数量直线上升, 在规模上也有同样的飞跃。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为了吸引客人的眼球, 以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 婚庆设计紧跟个性化趋势, 对传统婚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与此同时, 和特定区域社会生活面貌和民众精神面貌紧密相关的婚俗与时俱进, 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 借鉴外来新文化以不断适应新发展、新情境。婚庆公司的发展使得婚俗在潜移默化中去粗取精, 接受洗礼, 对于传统婚俗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婚庆公司对天门市另类婚俗的改造

通过在天门市区的走访调查, 笔者发现天门市的婚庆公司基本以某几个区域为中心呈片状分布。在调查了吉日婚庆公司、花嫁新娘婚庆公司、甜蜜蜜婚庆中心等多家婚庆场所后, 笔者也了解到了一个普遍状况:近年来各婚庆公司承办婚礼的数量均呈递增趋势, 在婚庆公司统筹策划中, 天门市“公公背媳妇”另类婚俗改变了其传统的以公公和媳妇为主体的婚礼形式, 仅将其作为一个环节融入到婚礼中, 并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剧, 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力度也大大加强, 文化转型带来的文化冲击力进一步拓宽民众的视野。婚庆公司迎合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 将传统婚俗仪式与现代西式婚礼融合, 通过新媒介的推动, 使得“公公背媳妇”这一独特婚俗呈现崭新面貌, 最显而易见地体现在“公公背媳妇”这一婚俗在当代婚礼庆典中性质地位的变化。在天门市传统婚俗中, “公公背媳妇”不单纯指公公取代新郎迎娶新娘这一过程, 还包括众人婚宴调侃公公和新娘玩游戏, 以此淡化新郎身份, 突出公公的社会角色。在当代婚庆公司的统筹和介入下, 为了避免公媳的尴尬, 同时增加婚礼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同时植根于传统习俗的土壤, “公公背媳妇”这一婚俗的众多传统因素都在悄然改变。虽然在距酒店一段距离时公公或其兄弟依旧要轮流背媳妇, 婆婆和婆婆的妯娌都以身挂醋瓶, 手执蒲扇的夸张造型配合“公公背媳妇”的整个过程, 但省略了婚宴上由公公和新娘出场玩“双龙戏珠”、“鏖驴子过桥”游戏的步骤, 随后新郎和新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由主持人掌控婚礼进程, 进行宣誓、交换婚戒等婚礼程序, 与西式婚礼无异。婚庆公司根植于传统婚俗, 借鉴西方婚礼的精华, 使得“公公背媳妇”既保留了自身精髓, 与普通模式相比更具喜庆欢愉气氛;又突出了新郎的主要地位, 避免因过度调侃导致公媳的尴尬。

在服饰、脸谱、道具等方面, 婚庆公司通过提供服装、道具租赁等服务, 不断与西式婚礼相融合。传统形态中, “公公背媳妇”中除了公婆需要穿戏剧舞台上的绸缎服饰, 手持各种道具, 配上“粗狂”的用毛笔和水彩描出的彩妆, 媳妇通常也要适应中式婚礼的装扮。经婚庆公司的删繁就简, 吸取西方注重表现人体美的服饰观, 新娘多穿象征婚姻纯洁的白色婚纱, 公婆脸谱更为简洁, 只是象征性地在公公脸上“扒灰”、涂颜料等, 而婆婆着戏服, 挂醋瓶, 执蒲扇, 不再涂画脸谱。“接送新娘也由花轿改变为花车, 有用塑料花装饰的, 也有用鲜花装饰的, 都须名牌小轿车, 而且不能是白色轿车 (多为红色或黑色) , 不论男方与女方相隔有多近, 花车都不能免, 且车队越壮观越好。”[2]还有一点不得不备, 从声音上, 天门市婚庆公司遵循我国婚礼越热闹越喜庆的传统, 在典礼过程中鞭炮声、奏乐声、熙攘声一刻不停, 主婚人的声音也要越高越好, 这样才能显得新人受到的祝福, 并以“洋鼓洋号”乐队的形式增加喜庆气氛。

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 天门婚庆公司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迎合群众社会文化心理, 对传统婚俗有所取舍———保留“公公背媳妇”的精髓, 而将其过程进行简化, 并和现代西式婚礼相融合, 将重心转移到新郎与新娘上来。一方面, 婚庆公司提供的“公公背媳妇”服装道具租赁及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独特婚俗的传承、推广、创新提供了物质手段;另一方面, 婚庆公司的介入对该婚俗的展现形式进行改造, “公公背媳妇”的基本内核得以延续并与西式婚礼相结合, 使婚礼更加具有可观赏性。

三.总结

随着21世纪人类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由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传统婚俗不能固守传统, 一成不变, 它通过改变其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民众文化心理。建国后,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毁灭使得传统婚俗在改革开放后很自然的吸纳了西方婚俗的某些特征:白色婚纱取代了新娘的“凤冠霞帔”等传统礼服, 小轿车取代了传统花轿, 而“公公背媳妇”一系列的戏谑调侃活动也删繁就简, 与传统形式相比, 该婚俗的当代大多只是保留了其中精华之处作为整个婚礼仪式的一部分, 其余则与当代盛行的西式婚礼靠拢。随着时代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精神世界的充盈, 传统婚俗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变化, 很多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内容和形式被重新确立。婚庆公司作为婚礼仪式的策划方, 与时俱进, 迎合社会潮流。据资料显示, 中国各地的婚庆仪式正在向具有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的方向发展, 尤其在大城市, 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汉服花轿、亲迎合卺已经频频出现于婚礼设计中。[3]

婚庆公司等新媒介的介入, 削弱了传统婚俗的规范功能, 活跃了婚礼气氛, 增加了婚礼的娱乐成分。“公公背媳妇”婚俗的演变正是对自身文化机能的调适, 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并以一种消遣娱乐手段留存至今。“但是, 习俗本身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仍始终是民俗心理积淀和社会控制的重要来源。”[4]婚庆公司在改造传统婚俗过程中对于民族传统的留存功不可没, 在不断调整中迎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使得传统更好地被接受和传承。

摘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传统婚俗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 婚庆行业应运而生。为迎合时代潮流和民众社会文化心理, 婚庆公司对婚俗的早年间传统形式进行取舍。通过笔者实地考察, 以天门市“公公背媳妇”另类婚俗为例, 探讨婚庆公司等媒介对传统婚俗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婚庆公司,“公公背媳妇”,改造

参考文献

[1]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2]周海东《, 传统婚庆文化在婚庆文化产业中的传承与创新》, 2007年版。

[3]盛义, 《中国婚俗文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4]鲍宗豪, 《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5]雷丽, 《破解江汉平原“另类婚俗”的社会学密码》, 《文化学刊》, 2008年第5期。

[6]孙正国, 《文化转型催生狂欢化新民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7]天门市档案局, 《天门市志》 (文化、档案、史志) 志稿公示, http://www.tianmen.gov.cn/root10/szbm/0036/201004/t20100428_148164.html, 2010年。

上一篇:管理让制度先行下一篇:我要做一名有担当的当代青年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