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嫁娶婚俗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传统嫁娶婚俗

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

三、

六、 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 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

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方择一个吉日,带一些礼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

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的说法是: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盖头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说源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于 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在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女须由家人背著上轿;据说新娘双脚招地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因为嫂字有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男家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

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礼品回娘家祭祖,再随丈夫回到夫家;归宁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不方便,若夫家离娘家很远的话,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 、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 、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20、酒筵:酒筵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繁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22、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婚礼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婚礼用品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中式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婚礼禁忌

1、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2、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3、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4、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少数民族传统婚俗

瑶族

择偶标准 劳动择偶

在林间,姑娘看上了到此吹笛或木叶的小伙子,就会带上采八角的小竹篮采八角或砍柴,不轻易地出现在男青年的视野中。男青年便主动去帮助姑娘采摘八角或打柴。他们边采边交谈,双方有意,互送信物并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不合心意就友好分手。 布依族 择偶方式 浪哨

浪哨亦称“赶表”、“玩表”,其中重要方式就是情歌对唱。 主要是通过唱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多是在赶场天和节气天。同时在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在浪哨时都要互相甩打糠包。青年男女在对歌浪哨之前,看中谁,就用糠包去打他(她);喜欢谁,就专门去接他(她)甩过来的糠包。糠包成为青年男女浪哨的“红线”,哪个后生被姑娘甩去的糠包打中并接住,他就是那个姑娘的情侣。然后,以糠包为凭,就成双成对地邀到一旁去对浪哨歌,倾吐爱慕之情。 海南苗族 咬手

指在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会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彝族婚俗传统 抢婚

抢婚是彝族的婚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在迎亲时抢婚只是一种礼仪形式,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重。通常,去抢亲的,是男方的一伙伴,并偕同其它迎亲者前往女家,以假抢婚的形式把新娘“抢”走。并且按照彝族的习俗,女子一旦被“抢”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正式缔结为夫妻。三天后新郎新娘各背一捆柴到女方家回门,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主人便会热情招待新郎。当天姑娘携带着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跟着小伙子回到男家。如果女方父母反对,就会扣下女儿,把新郎赶走。 壮族

夜婚

夜婚也称火把婚,是桂北部分壮族地区的婚俗,婚期晚上,即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方家去迎娶新娘,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娶。

第二篇:流渡传统婚俗

天上人间

一、婚前礼俗

(一).托媒提亲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就在全国颁布实施了《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流渡的民间婚俗中,封建婚姻制度中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仍旧是法定标准,否则便被视为伤风败俗,使家门声誉受损。子女到了娶嫁年龄(很多甚至才几岁就定亲,俗称“娃娃亲”;也有父母投契,指腹为婚的),男家相中某家女孩子,即请亲朋中与女家父母兄嫂熟悉的人或专职媒人上门提亲。也有女家请媒人提亲的,但是很少。以做媒人为职业的媒公、媒婆,认为说合亲事,成就婚姻是功德美事,除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还常常注意观察访问,主动牵绳拉线。在成功撮合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谢媒礼”,谢媒礼通常由男家(俗称“赢家”)给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家给付)。在成亲的前一天(俗称“四官月”),还要专程由男家带上礼物去媒人家,请媒人到自家,以备第二日带领迎亲队伍去女家(俗称“输家)。改革开放后,多数仍托媒人牵针引线,当事人自己作主;20世纪80年代后,托媒提亲逐渐淡化,但流渡境内“天上无云不落(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的民俗古训仍旧没丢,男女自由恋爱确定关系以后(有的是“奉子成婚”),仍要在临举行婚礼前请男女双方亲朋充当媒人,由媒人这个角色斡旋成亲环节中的若干细节。

(二).议聘 由媒人向男方传递女方提出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双方议定聘金聘礼(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水利人亲和衣料,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有聘金)。女方要求男方重金厚礼,“三回九转”(问信、放信、头道人亲、二道人亲、压书或装箱、开庚等),从下聘之日起到成亲之前,逢女家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男家须登门送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男方诚心诚意。如果男方中途悔婚,要自动放弃已送的聘礼;若是女方家悔婚,则要全部退还男方聘礼。这就是民俗所说的“男方不愿、一抹不算;女方不愿,一针一线”!真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后,此俗渐次淡化,前面的环节大都浓缩为定亲仪式,但男方家向女方家送一次人亲是免不掉的,女方也好藉由送人亲告知亲戚们女儿的婚姻落实情况及婚期。

(三).讨庚 男方择定吉日,准备礼品,媒人前往女家,向女家索讨待嫁女子生辰八字,俗称“讨庚”。女家若有意,即用草纸写上待嫁女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交付媒人带回男家。男家请八字(算命)先生合男女生辰八字,如果没有“八败”(克父、克母、克夫、克兄、克弟、克姐、克妹、克子女)之处,便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单压在男家香火(神龛)上香炉之下放3天,3天之内若无家人病痛、死亡、打烂东西等不吉利之事,便可继续进行下聘事宜。没有安香火的人家,则将男女生辰八字单分别放在两个碗或盘内,夜深人静时将碗或盘浮在水缸两端,第二天清晨根据两碗(盘)相距远近判断二人的八字是否相合。八字合过后,男家备简单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用红纸写好待嫁女姓名和生辰八字(俗称“开庚书”)交给媒人,双方互换“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继续流传承袭;20世纪80年代后,多为当事人双方一起去找八字先生合八字。

(四).择期 俗称“看期”。在镇人的传统观念中,成亲的日子关系到男女双方一辈子的幸福,多请八字先生或阴阳先生选定良辰吉日。1980年后,男女婚期多选择元旦节、三八节、五一五四节,七一节、八一节、国庆节(10月1日)。日期择定后,由男家写好红贴,托媒人到女家确定出嫁、迎娶日子(俗称“递红单”)。

二.嫁娶礼俗

(一)出嫁 女子出嫁前,女方要做很多准备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流渡市场未开放,物质较为贫乏,嫁女时打发不多,主要是木制家具和简单铺笼。市场开放以后,女方父母为出嫁女儿被办的嫁奁就越来越丰富了,家庭条件好的甚至按女儿出嫁后分家立室的需要置办,考虑的十分周全细致,体现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心。

1、置办嫁妆

①木家具 有女儿的家庭,在很早就开始为女儿准备嫁妆料子(打家具的木料,以干定了的柏香木最好)。一般女方在接到男方所定婚期后就开始请木匠师傅到家里打家具,家具的多少与质量视女方家庭条件而定。一般家庭必不可少的有:大立柜1,米柜2,碗柜1,凉板1,大桌子1,小桌子1,高板凳4,矮板凳4,洗脸架1,板箱1,木撮箕1,应子(小斗)1,香锅架1,茶盆1,筷子篼1等;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增加:架子床1,书桌1,靠背椅8,矮独凳8,茶几

1、电视柜1,长沙发1或短沙发4,菜板

1、挑水桶2,提桶(猪食桶)1等。

②竹家具 条件好的家庭,还备有箩篼4,匟篼1,大小簸箕个1,粗筛细筛各1 ,罗筛1,麻筛1,晒席2,躺席1,篾箱1,撮箕1,大小筲箕各1,瓢篼1,筷子若干等竹制家具。

③金属家具 大中小灶上铁锅3,北京炉(后为回风炉)1,炉上锅心1,大小锅铲各1,菜刀2,火香锅1,火铲1,铁三脚1,火钳

1、大小锑锅、锑盆若干,大小锑瓢各

1、温瓶

2、开水壶

1、大小铁锁(锁箱子、米柜、立柜等用)若干„„

④瓷具 大小碗若干,汤匙儿若干,盐罐1,小油罐1,酒壶茶壶各1,酒杯茶杯若干,大小盘子若干。

⑤铺笼帐被 被褥(含棉絮、面子、里子,后用被套)若干,床单、毡毯若干、枕头(含枕芯、枕套、枕巾)若干,床帐1。

⑥女孩专礼 一是随女孩出嫁而赠送婆家长辈的礼物。旧时多是女孩子自己做的鞋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公公婆婆、干爹干妈都有;现在都是市场上购买的。二是打发小孩的红包。女孩出嫁到男方,进入新房后,男方亲属会让未成年的小姑子、小叔子或侄儿侄女给新娘子倒茶递水、生火加火以示亲近和关切,新娘子要给为自己服务的小孩子发一个红包,作为见面礼。现在的新娘子还要给娘家送亲的未成年人一人一个红包呢。三是为亲戚近邻准备的见面礼。流渡旧俗说“新婚无大小,洞房无老幼”,有闹新房讨喜气的习俗,女人小孩讨瓜子糖果,男子讨香烟,还说“吃了新人一支烟,赛过三年活神仙”。所以新娘要在自己的箱子里准备好瓜子糖果和香烟,用以打发闹新房的人。

以上父母打发女儿的嫁妆,大件和主头由自家备办,小件由吃人亲的亲戚根据亲疏关系赠买。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方嫁妆有了很多花式翻新。电器、摩托车、轿车也挤进了嫁妆行列,当然、许多传统的嫁妆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1世纪后,时代发展太快,父母大多直接打发现金,既轻便省事,免去了繁杂的购买置办程序,又能让女儿女婿婚后随自己的喜欢和需要去添置。

2、哭嫁 流渡的哭嫁习俗一只沿袭到20世纪末。一般多为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有时也骂媒人和轿伕。

①哭别祖宗 流渡风俗,女孩子一般在嫁前三五天就要开始哭嫁,多的要哭上七八天,最先哭的是祖宗。哭嫁第一天的夜里子时,姑娘就到堂屋香火前跪哭。姑娘嫁前随父姓,敬奉娘家香火;嫁后即随夫姓,敬奉婆家香火,故要哭别祖宗。

②哭别父母 血浓于水,从出生到成年,姑娘和父母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厚感情,嫁别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家庭独当一面,前途难卜,再也不能像在娘家父母面前那样任性撒娇,这的确是一件值得细数哭诉的事。哭数的语言多是七字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费心力,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姑娘哭父母时,父亲会暗自垂泪,母亲要陪哭。特别是在孤寡环境里长大的姑娘,那种伤心的场面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③哭别亲朋 姑娘在哭嫁期间,见到叔婶哥嫂、兄弟姐妹都要哭。用一张新毛巾遮面,拖长勾声边数边哭。流渡嫁女是三天,第一天邻里就来帮忙,杀猪、推磨、洗菜、切菜等;姑娘要哭帮忙的。第二天是称“酒的天”,四亲六戚都要来吃酒,姑娘要在“待客的”(福好命好嘴巴好的平辈或长辈已婚妇女,负责告诉姑娘该哭谁、该怎么称叫)引领之下,在客人坐席吃饭时逐桌哭敬,是至亲长辈的要先下跪,长辈来扶才可以站起。被哭的人要劝姑娘别哭,出去当家为人,发家发富之类,要给姑娘开口钱,也有拿其他礼物的。第三天是年月(也叫年期),姑娘照例要哭祖宗哭父母。特别是男方人夫轿马到来时,姑娘在堂屋哭,母亲在小二间哭,离别临近,真情流动,感人至深。

④打闹台 酒的天晚上,是姑娘以“姑娘”身份留在娘家的最后一夜,和姑娘耍得好的姐妹都要来想陪,在姑娘的闺房里团团围坐,姑娘哭到谁谁就要陪哭(也叫还哭),诉说迷离彷徨的女儿心事和难分难离的姐妹深情。哭诉中也有姑娘伤心人别有怀抱的,哭得甚为凄惨,于是又有人参与进来,哭着劝慰、勉励、有时是全堂皆哭,引得旁观的人们也泪下如雨。哭累了歇一阵,喝茶吃瓜子,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然后再哭,通宵不眠。 21世纪以后,流渡嫁女已经没有了哭嫁的风俗,而是改为了装烟,“开口钱”却依然沿用着旧名称。但是发亲时姑娘的哭别仪式却没有没有免去。高高兴兴自己就上轿或上车的姑娘会被认为没有心肝;当然也有傻子姑娘听从了母亲摆布后没能领会精神,发亲时一趟爬到圈楼上,怎么都喊不下来的笑话!

3、拜别

当早饭吃过,男方来的过礼先生和女方送亲客在媒人的主持下按流渡民俗中沿习的“周公之礼”交接清楚后,吹打就“催”了起来(一般响过三番就得发亲)。堂屋香火前已经燃起了男方家来的大红烛,发亲仪式就要举行。姑娘开脸、梳妆、换好衣服后(旧俗中,嫁娘梳发髻,别发簪,包青丝帕,穿红嫁衣;20世纪90年代后,嫁娘到发廊盘发,化妆,传统红嫁衣也改穿婚纱)被待客的带到堂屋前,哭着拜别祖宗,再向前来送别的父母及各位长辈一一磕头哭别,然后将备好的一把筷子扔到地上(必须仍散,意味着早生贵子,开枝散叶;自家兄弟要马上把筷子全部捡起来),才被待客的连抱带拖拖上轿子(现在是婚车)。这时,锣鼓、鞭炮齐鸣,轿伕们抬着轿子和嫁奁(现在是迎亲车队)热热闹闹上路了。

之后三天,家里不能扫地,要等新姑爷和新姑娘来回拜后才能打扫。

(二)、娶亲 娶亲是男方家中的大事,有许多讲究,当婚前基本仪式到堂后,婚期一定,就要忙着迎娶了。关于娶亲,流渡传统民俗是这样的。

1、布置新房 旧时,男女双方迎亲的前一天,男家要请多子多福女子布置新房,忌无子女的人插手帮忙。现在则是由新郎自己和要好的哥们朋友一起布置。贴喜字,贴洞房联,布置彩灯,搭彩绸,悬挂结婚照等。

2、贴对联 请族中或近邻中的学究,头天帮忙就写好婚联并由年轻人贴上。大门联、小门联、厨房门联、楹联等各有讲究。特别是大门上,还要朝里贴上“姜太公(姜子牙)在此”,以标志镇魔驱邪,诸神回避,百无禁忌。

3、齐伕 旧时娶亲,男方要喊轿伕参与迎亲队伍帮忙搬抬女方打发的嫁奁。一般要用8桌64人,只能请托几个分属不同生产队(后来的村民小组)的人(小伕头)去代喊。到娶亲的早晨,受请的轿伕要按时聚齐在主人家,叫“齐伕”。后来改为车辆迎亲后此俗自然消失。

4、迎亲 俗称“接新媳妇”。1956年以前,镇境内接新媳妇多用大轿、小轿。大轿有4抬大轿和8抬大轿,专抬新媳妇;小轿为2抬,媒人乘坐。娶亲吉日早晨,男家燃香烛、焚纸线、鸣鞭炮(俗称“火炮”)发媒、发轿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留在家中等待拜堂。迎娶队伍前有2~4面铜锣开道,后跟若干面彩旗,轿前轿后若干名唢喇匠吹奏喜乐调,后跟着长串装有迎亲礼品的抬盒(木制)。1956年后,政府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用花轿娶亲习俗渐次改为步行、或牛马车、或自行车、或摩托车,视当时条件而定。文革后,又恢复了一段时间的花轿迎亲。20世纪末,开始用汽车迎亲始,进入21世纪后,镇境内发展为用轿车扎花车,媒人和新郎乘坐小轿车,领着满载迎亲礼品和乐队的小汽车长龙去迎亲。

5、挂红 结婚又叫小登科,也是人生值得披红挂彩的大喜事。流渡习俗,比新郎备份和排行大的亲戚,要给新郎挂红。所谓的红,就是六尺红布斜挂于新郎肩肋,后来又用红毛钱的,有用红色背面的。挂红时要封赠新郎,新郎要叩头作谢。

6、拜堂 流渡婚俗中的拜堂仪式并不隆重,传统上也无傧相。迎亲队伍回来后,新郎换上女方来的衣裤鞋袜,做好准备。男方待客的负责将女方打发在正堂大桌子上摆出来,再去牵新娘进屋。新娘第一次到婆家必须从堂屋大门进,意味着堂堂正正明媒正娶。新娘进屋后站在香火的右面(俗称小的面),新郎要揭开新娘头上的青丝帕(哈哈,看清楚,别人错了人),然后向着香火磕头跪拜(新娘矜持,不会跟着拜),新娘则由待客的领着,快速走过堂屋侧门,走进新房。之所以那么快,是为了躲避打跳的人作弄新郎和新娘。

7、回车马 1956年以前,镇境内用花轿迎亲,须回车马神。新郎家设回车马席于院坝。桌上供猪脑壳、鸡、鱼和酒、插香烛,供姜太公牌位。迎亲队伍回到男家时,花轿放在回车马席前,回车马的人站在轿前口念:“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车马回乡„„娘家车马请先回去,婆家车马出来迎。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念完撒米。随即厨师杀雄鸡,提着流血,绕轿一周,直至洞房;并点血于洞房门楣上,贴一片鸡毛。这叫做杀“掩轿鸡”。回车马的民俗现在还有,但已经不杀掩轿鸡了。

8、置闲席 迎亲队伍回来,礼房先生先要安排送亲客在别家屋里或院里歇息,等新郎新娘拜堂完毕,送亲客要进堂屋。新郎见送亲客来,要站在小的面;送亲客在大的面一排站定,为首的要封赠新郎(祝福语)。封赠完毕,新郎向香火磕三个头,然后退到大门边,让送亲客从小的面去向香火右下角。那儿有备好的火、茶和瓜子等。休息一会儿,摆席吃饭,吃完后就由礼房先生请到另处备下的闲席上。参加闲席的是新郎内亲外戚中的长辈,媒人居上,送亲客居左,礼房和亲戚居右作陪。总管即安排上下酒菜,开席喝酒。

9、拜茶 看时间差不多了,傧相会安排拜茶。锣鼓一响,待客的领着新娘子来到堂前,男大女小站定。这时围观的人也十分拥挤,即想看新娘又想看老人公封赠儿媳妇。傧相就回站到大门槛上,按照主家拟出的请拜清单,高声吆喝:“有请XXX屋的爹、妈双福,堂前吃杯早酒咯——”就有帮忙的年轻人拿着传盆(盘子,红纸请书)去请。一般是爹到妈不到,其实当公公的又紧张又兴奋,早就等在什么地方的,一请就到。父亲一到,夫妻二人就得跪下,由儿子旁人倒酒两杯,放在盘中,递给新郎,新郎再递给父亲。父亲接过盘子,放在大桌子上,举一杯托人倒在香火脚,再举一杯托人倒在大门脚。然后重复一次,又从新郎手上接过来,两杯都喝掉。这时,只要听见他在1清嗓子了,全场就肃静了。父亲封赠儿媳妇(其实是封赠儿子儿媳)很严肃,但是玩笑笑谈笑柄都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给旁人落下茶余饭后诸如“搞得拢就伙到搞,搞不拢就各搞各”之类的笑料。封赠过后,若是新娘子发现没有老人再来封赠了,就会快步离开,回到洞房。其余亲戚被喊到的要丢拜礼钱,多少不等。亲戚喊完就喊正客(新娘娘家拜礼),由懂礼的人去闲席上打千作请,正客见礼数周到就取出临行前新娘父亲交托的红包(一般有三个,请一次给一个,叫“三援三请”,后来简化成了一次交付)。钱多少不等,但均为吉利数字。最后是请厨倌师、吹倌师、鸣响师等等,总总有请,然后锣鼓响,鞭炮鸣,拜茶结束。

拜茶结束,基本礼仪就结束了。新郎可以去闲席上斟酒,敬烟。然后送亲客要离去,由为首的去堂屋向主人辞行,男主人要见面,双方在堂屋有简单的对答,实为交接中的谦辞。送亲客起身,要用锣鼓火炮送行。接着鸣响师也要到堂屋打一阵作别,主家给了红包,火炮送行。帮忙的收拾完酒席中的活儿,剩下的就是玩耍和等着闹洞房了

10、闹洞房 婚日傍晚,尊辈、晚辈、平辈均可参加闹洞房。旧时姑娘怕自己所备东西不多,总不会早早就如了闹新房的人的愿,这一来,闹房的却越是起劲。开玩笑的悄悄把海椒丢在火中恶作剧,推推攘攘不亦乐乎。21世纪以后,新娘大大方方,下午就出来装烟散糖倒酒,反倒使闹洞房失去了原有的风味。

11、复筵和回门 婚后第二天早饭,称复筵。主要是宴请在男家住宿的客人、附近的亲友和帮忙的地邻,复筵由新郎敬酒新娘装烟。婚礼后第三天,新郎偕新娘回娘家叫回门。嫁家要大宴宾客。新郎新娘进屋,先进堂屋,叩拜岳家香火,岳父岳母,然后再向娘家的尊辈行礼问候。21世纪后,交通方便了,回拜不再是3日以后,第二天吃了早饭就去了;有的甚至是当天下午回拜后返回,第二天又去。

第三篇: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第四篇:传统婚俗之拜堂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

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第五篇:传统婚俗之五——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传统嫁娶婚俗】相关文章:

传统婚俗范文05-15

流渡传统婚俗04-15

汉族传统婚俗范文05-27

传统婚俗文化的作用04-12

传统婚俗系列之北京08-05

传统婚俗文化的作用08-05

传统婚俗之看亲篇06-24

婚俗中国范文05-16

中国的婚俗范文05-22

中国各地婚俗范文06-04

上一篇:中国发电行业发展下一篇:中国财政支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