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婚俗文化对比

2022-07-29

第一篇:中英婚俗文化对比

大国茶叙:中英茶文化全方位对比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近日,有一张图片刷爆了茶人们的朋友圈,一起来看看!原来,这是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访华期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的一场茶叙。“梅姨”此番访华,双方不仅有望在贸易交往、服务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协议,而且还和丈夫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叙。 我们都知道,茶是英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钟敲四下,一切为下午茶停下。”从这句英国谚语可见,下午茶在英国人的地位完全是不可动摇的。对英国人来说几乎三分之一时间都消耗在饮茶之中。

不只是“梅姨”访华与茶有了亲密接触,此前英国的多位首脑或女王访华时,都曾有过相似的举动: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红茶被作为国事礼茶招待。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时,曾向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去祁门购买她钟爱一生的祁门红茶。虽然最后女王没能成行,但是祁门红茶也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女王。 2010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还专门在成都和北京的一座寺庙喝茶。▲英国前首相卡梅伦2010年访华时,还专门在北京的一座寺庙喝茶。

▲卡梅伦在成都喝茶中英两个大国,与茶都有深厚的渊源,两国之间与茶的缘分也极其深厚。那么,这两个饮茶大国,在茶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了。借此次“梅姨”访华,小懂也做了一次整理,咱们从全方位来看看两个国家茶文化上的差异吧!相比于嗜茶如命的英国人,咱们中国人还真不算爱喝茶的。

茶是英国的大众化饮品,有饮茶习惯的人大概占到了8成,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Tea time。所以,英国才被当之无愧地誉为“饮茶王国”。

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对比,中国茶的禅意超然,还是喜欢英国茶的尊贵悠闲,你更喜欢哪种呢?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中法婚俗对比的调查问卷

中法婚俗的对比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

这是一份关于法国婚礼习俗的调查问卷,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接收我们的访问,在此衷心感谢您的帮助。

以下是关于婚前准备的部分: 1. 请问关于法国婚礼的背景。(背景是指法国婚礼的历史渊源以及起源知识。)

2. 请问关于法国婚礼的服饰有哪些(具体有什么的服装、鞋子、配饰等,请详细列出来并写清楚关于服饰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据我所知的例子:伴娘的服装不能是白色,避免与新娘的婚纱颜色撞色。)

3. 请问关于法国婚礼的服饰的习俗。(例如是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从以前开始随着时代发展,服饰发生的变化。)

4. 请问关于法国婚礼的角色安排。(因为在中式婚礼中有媒人、童子等的角色存在,请写出法国婚礼中的角色并写上他们各自负责的部分,例如:中式婚礼的媒人:由一位与双方家庭关系都比较密切的人担当﹐负责邀请双方长辈见面,促进双方的沟通。)

5. 请问关于法国婚礼的接亲方式。(能否详细的诉说。)

6. 请问关于法国婚礼的择时。(在中式婚礼中,通常都很注重吉时吉日的,不知道法国有没有这种观念?)

以下是关于婚礼过程中的部分:

7. 请问关于法国婚礼的食物有哪些?菜式有哪些?(中式婚礼会有嫁女饼、喜糖、花生等有特殊寓意的食物。)

8. 请问关于婚礼中所要宣读的誓词是什么?(能否具体一点的列出来。)

9. 请问法国婚礼的仪式流程是什么?(能否具体一点列出来)

10. 请问在仪式中关于戴婚戒的习俗,是始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代表了什么寓意?

11. 请问在法国婚礼中,新娘拿花球以及抛花球的习俗,是始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代表了什么寓意?

12. 请问新郎和新娘站的位置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或者安排?

13. 请问在法国婚礼中,各位来宾的着装具体有什么要求?

以下是关于婚礼过后的问题: 14. 请问关于法国婚礼结束之后,新郎和新娘会做些什么?宾客和亲戚们会做些什么?(在中式婚礼中,会有进洞房、闹洞房之类的形式。)

我们做这次关于中法婚俗对比研究报告的目的: 通过这次的报告,在对比中法婚礼习俗的不同中,能够发现两个性质不同、文化不同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到了相互尊重、相互包含,即使有差异,也能很好的融合,这在如今我们的婚礼已经是中西结合的方式来举行中能够清楚看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国家能够更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能继续相处融洽,我们担当着文化使者的重要身份。我们应做到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成为促进交流双方或多方的文化发展,以及推动社会前进的的重要动力。 关于这份报告的一点请求:

如果您有关于法国婚礼的图片和视频,能否也在发给我们?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第三篇:中英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对比

由于我就读的专业是行政管理专业,所以对中英两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十分感兴趣。而且,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起步较晚,加之又受本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中国在公务员考录制度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英国是最早确立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其较完善的考录制度受到广泛好评"因此,通过对两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比较研究,积极吸收英国有益经验,有利于完善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和吸纳优秀人才。本文主要从公务员的录用管理机构、考试种类、录用方法、报考条件、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 中英公务员录用管理机构的比较

中国的法律规定,国务院人事部门是国家公务员录用的主管机关,负责全国国家公务员录用的综合管理工作。包括: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公务员录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制订有关的具体政策;指导与监督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录用的管理工作;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负责组织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和备案工作"

在英国,公务员录用管理机构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内阁和行政部门的控制。公务员委员会成员不属于公务员,由皇家直接任命并独立于部长。在考试录用中,公务员委员会的具体功能体现为:维护选拔任用基于功绩,公平和公开竞争的原则;负责录用法的颁布和解释,审查各部门和机构的公务员,录用政策和实践是否遵循公务员录用的基本原则,要求录用机构公布关于公开录用的信息,聆听和处理来自公务员的申诉。

通过对比,英国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公务员的主管机构权力比较分散,其将更多的考录权力转移给了用人单位。我国公务员考录主管机关权力比较集中。

二、 中英公务员考试种类的比较

我国公务员考试依据职位类别分为三类;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考试。综合管理类是一般对专业要求比较宽泛,只要达到一定的学历水平即可,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的考试,基本都是根据职位需要来选拔专业才人。

英国的公务员考试种类主要有四种;

一、公开竞争考试"凡年龄和资格符合规定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考生通过公开考试竞争官职,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以及品行和学历审查,考试后根据得分高低分档排列,以供用人部门择优录用,考试成绩越好,官职和待遇越高。

二、有限资格考试是指考试适用范围有限,有限政府内部某类或某级在职人员参加。它有明确的资历!学历要求和范围的限制。

三、鉴定考试对被提名的人员进行体格、年龄和性格等方面的考查,并举行合格考试。四,特种考试是对一些已获得专业学历或专业资格人员的任用考试,一般的方法是个别接见"高等文官职位和特种文官职位等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除参加公开考试合格外,还必须参加硕士、博士考试。

通过比较还可以看出,英国的考试种类较我国多样化。

三、 中英公务员录用方法的比较

我国公务员的录用实行二轮制考试,并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轮笔试,包括行政职能测试和申论两部分"笔试可以考查公务员的思维逻辑能力、写作能力、洞察社会热点的能力以及对一些常识性知识的掌握。第二轮面试,考查考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风度仪态、组织领导能力以及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

英国考试录用公务员采取等级考试和二轮考试的方法考试分为行政!执行!文书与助理四个等级并且每个等级都有与之对应的考试要求在二轮制的考试中也包括笔试和复试两种方法。

通过比较,英国的录用方法体现出分级考试的特点。

四、 中英公务员报考条件的比较

我国法律规定,公务员报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要求,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政治权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的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我国根据不同的职位,对应考者的报考资格有着相应的要求"。

英国的公务员考试对报考人有一定的资格要求和审查,通常要求报考人具有本国国籍、具有公民权、具有与将要报考的职务相应的文化水平并具有健康的身体等"并且,英国对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参加考试的基本条件也作了相关规定,如,:行政级公务员报考年龄为20一27岁,要求大学毕业并具有二级优等学位。

通过比较,在报考条件方面,我国注重政治素质,而英国政治和行政分离。

通过以上的比较发现,相较英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我国的考试录用制度无论从考试录用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还是具体实施过程的深度广度,都有比较大的差距,还需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借鉴英国制度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进行改革,

1、建立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公务员考录机构和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

2、建立分级考试制度,采用标准化试题,增加试题实用性;

3、合理确定面试入围分数线,适当增加专业化考查充实面试内容;

4、增加相关学者!专家在主考人员中的比例,优化面试考官结构;

5、扩大公务员考试录用适用范围,推动考录择优制向纵深发展"

第四篇:论中英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1,

动物世界是一个与我们人类世界紧密联系的另外一个生物界。从远古时代人类与动物的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的了解了动物的许多特性。而且人类常常喜欢把动物的特性和人类的一些特性联系起来,这样动物就逐渐进入了人类的语言,使人类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人类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同样一种动物的联想可能有所不同。也正是这个原因动物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特色,动物的联想意义可能来源于它本国的历史、寓言、传说或者典故。此外,许多民族有他们自己所崇拜的动物,这种动物大多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因此也有着特殊的含义。

习语就是固定的习惯用语,包括了许多的形式,比如说:固定的短语,谚语,俗语,固定的口语用语,典故以及俚语等等。它是语言在长期的使用中浓缩出来的具有简洁的形式,深刻的意义和生动意象的固定的短语。中国的习语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生动的意象和哲学的含义。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就必须处理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同。

习语翻译的质量会大大地影响文化交流的程度。习语翻译的关键是确保源语言的信息的传达和原习语的文化信息的有效性。本文将研究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动物习语占英汉习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华,代表着动物文化和习语文化两种身份。本文的研究中的汉语习语仅限于汉语中的“成语”。

,2,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许多关于动物词语,动物意象和动物文化的研究(刘俊, 2002;龙元祥,李芦生, 2006;)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许多方面由于文化的相同性和不同性导致了动物词语的共性和不同。在关于习语的翻译中有两类典型的习语被研究过,一种是关于数字的习语(陈琳霞1999),还有一种是关于夸张的习语(裴利民2003),这两种习语都是一些典型的习语。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的重点还有关于动物短语中的动物的联想意义和习语中的动物意象以及习语的文化(高丽新,许葵,2002;丹金2006;张爱文张爱琳2005)。它们中的大多数研究推荐出了一些关于动物词语的翻译的策略。

目前,关于动物的习语的研究很少。虽然动物的词语和动物的习语经常一起被提及,虽然有些动物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文化,但是动物习语在文化中通常比动物词语的内涵更加广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选择了动物习语作为研究的中心。

3,

总的来说,英汉的动物习语差异来源于三个方面:日常生活习惯、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本文将根据动物习语的三个来源来进行分类,展示了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本文选择研究的动物是从汉语的动物成语中所引用的频率最多的几种动物,比如说汉语成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物是“马”,大约在汉语中有50多个含有“马”的成语,紧随其后的是“虎”,接下来的动物分别是“狗”、“龙”、“鱼”、“鸡”、“牛”、“狼”和“鼠”。下面是对一些动物习语所代表的文化及其翻译策略的解释。

(一)马

1.汉语成语中的“马”。马是一种活力的象征。在中国的神话中,有许多关于“马”的故事,飞马可以日行千里,天马可以升空,龙马不但会飞而且还会在水中游。这些传说都是下列成语的来源象“天马行空”、“龙马精神”。“龙马精神”指的就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马是一种高大强健的形象,象征着健康和活力。有着优雅的举止并且忠实于主人,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在过去,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的,战场上它载着士兵为国家冲锋陷阵。这个传统就是这些含有“马”的成语的来源,象“厉兵秣马”,“人仰马翻”,“单枪匹马”,“金戈铁马”,“马革裹尸”,“马失前蹄”,“马首是瞻”,“人困马乏”,“马革裹尸”,“走马换将”等等

许多的绘画作品中还有马的形象,都含有吉祥的意义。中国的成语中就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等。中国的文学作品的宝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散文。其中“塞翁失马”,“老骥伏枥”,“万马齐喑”,“老马识途”,“飞黄腾达”,“白马过隙”,“盲人摸马”,“盘马弯弓”等成语就是来源于古代的诗歌和散文中。

像英语成语一样,很多汉语成语中也有很多来自马自身的特性,像“高头大马”、“马齿徒增”等等。

2.英语习语中的马。在英语中还有“马”的习语的数量在所有动物习语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狗”。

在这些习语的来源之一是赛马比赛———西方国家很受欢迎的一项户外运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英语中有很多的关于马的短语,像:“hold one’s horse”,“horses for course”,“back the wrong horse”,“dark horse”,“a willing horse”等等。关于马的英语习语的第二个来源是战争。在中世纪骑士们通常都骑着高头骏马,而且所骑的马越高,在战场上越有优势。由此得来的英语习语有“high horse”.第三种来源仍然是马这种动物本身的特点,马从两岁开始长牙齿,所以不管卖马的人如何精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看马的牙齿来估计马的年龄。这就是习语“straight from thehorse’s mouth”的来源。这个习语最早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的,而且到了20世纪以后就变成了一个日常习语。同样还有一个习语也来源于此“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英语习语还有一个来源是希腊神话。比如“Trojanhorse”就来自一个世界闻名的神话。

(二)虎

1.中国成语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凶猛的象征。基于这个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汉语成语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龙盘”,等等。

关于虎的成语的第二个来源是虎的体形和残忍的特性,“虎背熊腰”、“狐假虎威”,“谈虎色变”,“虎视眈眈”,“放虎归山”,“纸老虎”,“虎胆雄威”等等。

2.英语习语中的虎。英语习语中“fight like a tiger”的来源就是虎的自身的特性。然而在英语中狮子常常有类似于汉语中的虎的相似的意义,比如英语习语:“bold as a lion”,“majestic as a lion”.

(三)狗 1.汉语成语中的狗。在中国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然而汉语成语中的关于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比如:“丧家之犬”,“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尾续貂”,“狗嘴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偷鸡摸狗”,“挂羊头卖狗肉”,和“鸡零狗碎”等等。来自狗自身的特点的成语有“犬牙交错”,指情况的复杂。还有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狗皮膏药”,它指的是过去的江湖郎中常把油涂在一块狗皮上来欺骗人们赚钱最后一种关于狗的成语的来源就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比如:“兔死狗烹”,“愚犬吠日”,“桀犬吠尧”,“白衣苍狗”等等。2.英语习语中的狗。在西方,狗也属于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开始饲养的第一批动物之一,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保护者。所以含有狗的习语常常含有褒义。比如:“a lucky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 love my dog”等等。在圣经中“…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Beware of dog, beware of evilworkers”,“…a lime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狗在中世纪也指代社会中的无用的东西,如“old dogs can not play the newtricks”关于狗的成语的来源还有迷信,天气,动物的特点,战争,习俗,还有外国的文化等等。下面是些例子,比如“Hair ofthe dog”就是来源于迷信。过去人们认为被疯狗咬过的人可以用狗的毛发或者是毛发的灰来治。习语“dog days”可以追述到古罗马,在那个时候,七月和八月由于天狼星(Dog Star)的影响天气特别的热。“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呆在食槽那里,却不吃食。当其他的动物马或者牛过来抢食时,它朝他们大叫,或者威胁它们,不让它们吃。很明显并不是所有和狗相关的英语成语都是褒义的,比如象“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a dog in themanger”等等。以上分析的三种动物是汉语成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三种。其中狗和马也是英语动物习语中出现频率居前两位的动物。

四、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

动物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之一。在翻译动物习语时,翻译者要一方面考虑到动物的形象,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两种文化。根据动物习语各自的特点,下面给出了几种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在英汉文化中含有相似的意义,相同的动物的习语———直译因为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相同,世界上生活的人们对一些动物习语有相同的联想意义。有些动物习语在另一种文化中甚至可以找到相应的动物习语。例如:“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donkey’syears”(驴年马月);“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对牛弹琴(playing the flute to a water buffalo);热锅上的蚂蚁(asfrantic as an ant on a hot pan);嫁鸡随鸡,嫁狗随狗(marry s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等等。 (二)在英汉文化中含有相似的意义,但采用不同的动物的习语,———改变动物的形象;意译

习语中的形象通常决定了习语的内涵。因为文化的不同,英语和汉语有时会采取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相似的意义。

比如:“get goose pimples”(鸡皮疙瘩),“kill the goose that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like a cat on the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blacksheep”(害群之马),“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风马牛不相及),“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lock the stable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亡羊补牢),等等。还有一些例子比如:狐假虎威(like a donkey in a lion’shide);一丘之貉(all writers birds of a feather) (三)英汉文化中由于动物的联想意义不同,采用不同的动物的习语———放弃动物形象;意译

英汉两种文化必然有差别,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动物习语不能用原来的动物形象来翻译。这属于文化的缺省。所以这种情况通常用来,在具体的语境中意译。例如:鸦雀无声(be hushed and still);虎视眈眈(be jealous);守株待兔(standing by with folded arms and waiting for gains without pains);金蟾脱壳(avoid suspicion by throwing them off the secret.)。 (四)文化缺省和补偿翻译

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习语是来源于散文和诗歌,以及历史事件,传统习俗和文化,所以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形象。以下是些例子:“万马齐喑”,“老马识途”,“螳臂当车”,“青梅竹马”,“劳燕分飞”,“杳如黄鹤”,“白驹过隙”,“老骥伏枥”,“狐假虎威”,“白衣苍狗”,“目无全牛”,“沉鱼落燕”,“羊质虎皮”,“缘木求鱼”,“车水马龙”,“对牛弹琴”,“呆若木鸡”,“龙马精神”,“黔驴之技”,“临渊羡鱼”,“塞翁失马”,“风声鹤唳”,“倚马千言”,“木牛流马”,“鲁鱼亥豕”,“独占鳌头”,“狼烟四起”,“画龙点睛”,和“龙生九子”.这些动物习语经常根据上下文来进行意译,如果直译的话,通常要加上注解。

五、结语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习语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来文化的异同所激起的动物习语的联想意义的异同。所以,翻译者在翻译动物习语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传递文化的作用。

第五篇: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

三、

六、 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 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

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方择一个吉日,带一些礼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

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的说法是: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盖头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说源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于 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在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女须由家人背著上轿;据说新娘双脚招地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因为嫂字有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男家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

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礼品回娘家祭祖,再随丈夫回到夫家;归宁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不方便,若夫家离娘家很远的话,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 、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 、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20、酒筵:酒筵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繁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22、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婚礼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婚礼用品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中式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婚礼禁忌

1、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2、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3、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4、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少数民族传统婚俗

瑶族

择偶标准 劳动择偶

在林间,姑娘看上了到此吹笛或木叶的小伙子,就会带上采八角的小竹篮采八角或砍柴,不轻易地出现在男青年的视野中。男青年便主动去帮助姑娘采摘八角或打柴。他们边采边交谈,双方有意,互送信物并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不合心意就友好分手。 布依族 择偶方式 浪哨

浪哨亦称“赶表”、“玩表”,其中重要方式就是情歌对唱。 主要是通过唱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多是在赶场天和节气天。同时在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在浪哨时都要互相甩打糠包。青年男女在对歌浪哨之前,看中谁,就用糠包去打他(她);喜欢谁,就专门去接他(她)甩过来的糠包。糠包成为青年男女浪哨的“红线”,哪个后生被姑娘甩去的糠包打中并接住,他就是那个姑娘的情侣。然后,以糠包为凭,就成双成对地邀到一旁去对浪哨歌,倾吐爱慕之情。 海南苗族 咬手

指在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会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彝族婚俗传统 抢婚

抢婚是彝族的婚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在迎亲时抢婚只是一种礼仪形式,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重。通常,去抢亲的,是男方的一伙伴,并偕同其它迎亲者前往女家,以假抢婚的形式把新娘“抢”走。并且按照彝族的习俗,女子一旦被“抢”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正式缔结为夫妻。三天后新郎新娘各背一捆柴到女方家回门,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主人便会热情招待新郎。当天姑娘携带着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跟着小伙子回到男家。如果女方父母反对,就会扣下女儿,把新郎赶走。 壮族

夜婚

夜婚也称火把婚,是桂北部分壮族地区的婚俗,婚期晚上,即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方家去迎娶新娘,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娶。

上一篇:注意力要集中教案下一篇:专业认证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