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反义词

2024-05-03

冷漠的反义词(共10篇)

篇1:冷漠的反义词

引导语:对于“冷漠”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么你知道冷漠的反义词是什么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冷漠的反义词

怜悯、招待、热忱

亲切、热情、轰动

关切、恭维、关心

慈爱、热心、感叹

盛情、亲热、感动

热诚、关注

冷漠造句

1、人都有悲伤,无助,冷漠的时候,而音乐是我们抒发自己心情的最好方式。请你将悲伤随着音乐的演奏一点一点的。

2、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

3、夜阑人静,独自一人谛听着钟摆在冷漠地、不停地摆动……黑夜与睡梦笼罩着大地,万籁俱寂。

4、冷漠的他,不爱说话。但,只要一提到自己的父母,他那坚定刚柔的唇薄发出的语句使其他人都为之一惊。

5、他那清秀的脸变得越发冷漠和僵硬了,好像一块铸铁或是水泥,在没有能使它熔化。

6、真正的知己看上去比骗子还冷漠。

7、世上再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幻梦的时刻,它都是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

8、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9、陶冶我们灵魂的美好感情,而存在于尘世间冷漠的激动之中。

10、最热烈的恋爱,只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11、真正的知己看上去比骗子还要冷漠。

12、缺乏真诚,世界将会失去美好。缺乏真诚,每个人将会变得虚伪。缺乏真诚,社会也将失去人情,变得冷漠。

13、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14、在不知不觉中,秋天来了,它既没有春的温柔,夏的热情,冬的冷漠,秋天是美丽而凄凉的。正如古人常叹!正如古人所写。秋既凄凉又美丽,当看到黄中带绿的叶子们随风飘荡,又悄悄地落在地上。

15、真诚这也是我获得人们好感的唯一途径。每时每刻,我都在心中为真诚保留一个最温馨最美丽的位置,我知道只有真诚的帮助和关怀才能使那些陷入困境的人获得许多新生的力量。也只有真诚才能感动那些已经冷漠的心,让生活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友爱,多一份和谐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美丽多一份关怀和理解。

16、他是一位银行家,常年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帽子底下那双小小的、又十分有神的眼睛,冷冷地、直勾勾地盯着交易柜台,那双眼睛中透着一种冷漠而又犀利的眼神。那张面无表情的脸的中间,高高地立着一个笔直的鼻梁。鼻子底下是一张紧闭着的嘴。

17、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18、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在今天这个喧哗扰攘的世界中,你可能无力扭转世风,但你必须精心呵护心中那块绿地,少一点冷漠,少一点欲望,心田的土地应该是松软的、潮湿的……

19、想起了以前和蔚江一起学习、玩耍的亲热劲,想起了这几天我对她的无礼和冷漠,想起了她对我的宽容和忍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20、春的来临,使我的心情焕然一新。那是因为它赶走了令人畏惧的寒风,它请走了冷漠孤僻的冬雪,春也带走了四季之神的冬,让大地之母找回七彩的颜色,重新散发温暖的光芒。

篇2:冷漠的反义词

【冷漠的`反义词】(以下词语任选其一)

关心;关切;关注;亲切;亲热;热情;热心;盛情;感动;热忱;招待;感叹;

附录词语(冷漠)的相关知识:

【冷漠的意思】

篇3:道德冷漠的教育审视

一、教育功利化与道德冷漠

道德冷漠是一种善的缺乏。万俊人先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道德冷漠 (moral indifference) 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高德胜教授认为“道德冷漠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 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2]综上所述, 所谓道德冷漠, 即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疏离和淡漠, 以及由此引起的相互之间关心的退隐和责任的弱化, 从而导致在道德行动上“不作为”的产生。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 教育功利化是道德冷漠产生的根源。在工具主义的强大冲击下, 学校教育深陷功利主义的漩涡而不能自拔, 沦为私利和欲望的工具。学校降格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厂”, 背离其育人的公共属性。学校组织中充斥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市场逻辑, 致使个人主义、自我主义观念在学校空间中肆意蔓延, 销蚀着正向的道德影响力, 助长了道德冷漠因子的产生。

二、道德冷漠的生成

(一) 异化的考试竞争造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缺失

在高分名校的狭隘目标下, 考试成绩成了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目标, 取得高分成了学习的主要任务, 成绩被视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如此, 学习的意义已经被曲解了, 竞争也变质了, 随之学校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逐渐疏离了。

1. 师生关系在功利性的考量中变质

考试竞争的巨大工具性价值对教师形成了无法抗拒的诱惑。教师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视为自己超越同事、获得晋升的砝码。师生关系扭曲为一个“有用物”与另一个“有用物”之间的关系。“在‘有用性’的视野里, 道德、高尚、同情等品质变得毫无价值, 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具有感情交流的作用, 只有相互利用的价值。”[3]于是, 教学控制取代了师生良性互动, 考试训练置换了知识教学, 学生成为丧失主体性的客体, 异化为教师指令的被动接受终端。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享受教师的认可和关心, 以“分数论英雄”成为学校生活中隐蔽的教育事实。一部分学生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产生紧张和自卑的心理, 自觉远离教师的关系域。“学生把教师看作是他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 而教师则把学生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 巴不得把它卸掉, 他们都同样盼望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4]师生关系淡漠。

2.“孤独”的学习造成同学之情的淡化

恶性的竞争模式催生了学生的“忧患意识”, 使学生处于焦虑和恐惧之中, 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这样使得原本属于学生内在需求的学习蜕变为一种功利性极强的比赛。在分数和名次的迷惑下, 学生深埋于自己的世界, 无暇顾及别人的感受, 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大打折扣, 同学之情淡化。“求学的过程犹如障碍赛跑的过程, 同伴之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他人都是自己‘跑道上’需要跨越的障碍, 不幸灾乐祸已经相当难能可贵, 怎么可能对掉队的弱者表示同情!”[5]

(二) 科层化的管理体制抑制学生积极道德情感的生发

科层制以效率优先为基本原则, 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垂直型权力运作, 权力分布呈现“金字塔型”。在管理过程中以“命令—服从”作为机构运行的主要方式。在学校科层组织中, 权力等级划分为校长、副校长、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师和学生等, 学生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 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 是整个权力体系中地地道道的“无权者”。

1. 学校决策权力分配中学生的“缺场”, 抑制其民主精神的养成

在学校制度、规则等的制定方面, 学校上层领导者独揽大权, 学生无权参与。且现实中的学校制度“总是被包装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成为合法、合理的正面存在”。[6]学生总是被告知应该严格遵守这些制度, 却不知这些制度规定为何如此。学生游离于民主生活之外, 主体性地位遭到漠视, 在层级权力关系的压迫下, 成为制度下的“顺民”。学生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中生活, 得不到尊重和重视, 民主精神的形成受到阻滞。正如杜威所说,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民主的公民只能成长于民主的生活”。[7]

2. 不均衡的权力分布容易导致不公正现象的产生, 侵蚀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校科层化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形成了学校中校长领导的专断化。学校一把手独揽大权, 缺少相应的监督, 致使管理混乱、权责不明、拉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甚至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以及涉及学生相关利益的决策上, 不公正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于是, “在由不公正的学校制度所导致的教育腐败中, 学生感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爱’, 体会到的却是学校教育的道德冷漠”。[8]

(三) 学校德育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力日渐式微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德育成了一个华而不实的招牌。学校沉醉于升学率、成绩排名等外在的光环, 而无暇顾及德育这个无法急功近利的领域。学校德育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带来的功利性好处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被迫退却、萎缩。

1.“虚无主义”倾向弱化了学校道德教化的责任

学校德育的“虚无主义”倾向主要是指“学校虽然口头上重视德育, 但实际上是以家长评价和社会舆论导向为指南, 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业绩为出发点和归宿, 注重学校的‘升学价值’, 轻视其‘育人价值’”。[9]具体表现在:其一, 德育课遭遇“砍课”危机。承载着公民教育使命的德育课时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几乎没有地位, 而且当文化课出现教学时间紧张的时候, 为数不多的品德课时就成为被占领和被剥夺的对象。其二, 德育活动只作为必备的装饰, 形式化严重。多数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要么是按部就班, 草草了事, 要么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临时举办, 很多活动都只是昙花一现。

2. 单向的道德灌输压抑学生的道德成长

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在学校随处可见, 道德教育被简化为纯粹的知识性教育。教师以权威代言人的身份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上的说教, 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种单向的道德说教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道德心灵沟通, 道德教育的价值往往在学生被压抑的道德心理中消泯。”[10]而且强制性的灌输容易造成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接纳与自身人格养成之间的鸿沟, 使学生的人格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 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11]

三、道德冷漠的消解

学校教育要对道德冷漠有所作为, 必须主动反思自身, 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一) 营造合作关怀的学习氛围, 让学校成为爱和关怀的绿洲

“当学习生活中弥漫着学习者之间相互关心的友好氛围时, 道德的敏感性和崇高感也就如同获得了阳光、水和空气的滋养, 自然地滋生、成长。”[12]学习也就超越了功利性的宰割, 成为完整生命的孕育过程。学校是以涵养生命为根本的超越性机构, 理应为学生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氛围, 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1. 消解考试竞争在教育中的霸权地位,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首先, 学校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考试, 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其次, 还应客观理性地看待分数所负载的意义, 扭转仅“以分数论成败”的不良倾向。优化学生的评价手段, 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单纯地以分数为标准。再次, 在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时, 采取增值性评价。不以考试结果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而是着重考察学生的进步程度。

2. 积极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 超越“单子式”的孤独学习

博耶尔 (Ernest L.Boyer) 最早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他认为,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13]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单位, 小组共同体是一种相互协作、互助的学习组织。小组成员在共同学习目标的指引下, 展开深入交流, 共同解决困难, 实现学习的优化和集体智慧的生成。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从孤立的自我中心状态中挣脱出来, 主动与同伴分享经验, 积极合作。这不仅使他们在学习上形成一种积极的互赖关系, 也拉近了他们心灵上“我”与“你”之间的距离。总之, 小组共同体可以冲破个人狭隘学习的藩篱, 促进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 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 矫正科层化的控制逻辑, 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等级性极强的科层权力体制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学校制度育人的道德属性严重背离。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 举行“校园听证会”, 与学生分享决策权

校园听证会是把关系学生自身利益的决策权力与学生分享, 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形成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听证会引进校园, 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某一决策的制定, 展开听证会, 共同讨论、相互协商, 进而形成决策。这样, 不仅能广泛集中学生的智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决策的乐趣, 增强学生对决策的认同感, 体验受尊重、被关心的滋味。

2. 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 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学校要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必须是开放的、具有监督反馈机制的。学生代表大会作为代表学生利益的组织, 可以反映学生的真实诉求, 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保障学生的具体利益。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代表大会的成立, 真正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可以由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 使学生切实了解学校的组织运行以及相关的制度规定, 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 教会他们理性维权。学生代表大会应通过民主竞争的形式成立, 并且定期轮换, 保证其自身的纯洁性, 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广大学生的真实利益。

(三) 扭转学校德育的尴尬处境, 增强正向道德影响力

1. 弱化教育功利化的价值追求, 重视学生德育发展

学校应正视德育工作的正当性、专门性和实践性, 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同时应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 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 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保证德育课的正常课时量。定期开展德育活动, 切实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自由, 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其次, 还应该大力增强德育方面的师资力量, 配备专门的德育教师, 把德育工作列入教学计划和教师考核的范畴之中, 切实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摒弃单向灌输的道德说教模式, 创新德育方法

单纯的知识说教, 割裂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联系, 造成师生之间形成对立的“我—他”关系, 阻碍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学生即使将既定的道德观念倒背如流, 却仍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更不用说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了。

首先, 教师应该转变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营造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其次, 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等,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次, 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资源, 抓好德育契机, 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行道德教育。

摘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审视道德冷漠, 教育功利化是其最本质的原因。具体来说, 道德冷漠的生成是由于异化的考试竞争造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缺失、科层化的管理体制抑制学生积极道德情感的生发、学校德育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力日渐式微。鉴于此, 学校教育要有所作为, 必须积极营造合作关怀的学习氛围, 让学校成为爱和关怀的绿洲;矫正科层化的控制逻辑, 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扭转学校德育的尴尬处境, 增强道德影响力。

关键词:道德冷漠,功利化,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力.旁观者的冷漠[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7 (2) .

[2][5]高德胜.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J].教育学报, 2009 (3) .

[3]刘亚军.关于道德冷漠的教育思考[J].教育评论, 2013 (1) .

[4]余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6]傅淳华, 杜时忠.论学校制度情境中的教师平庸之恶[J].教师教育研究, 2013 (4) .

[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8][10]刘超良.制度德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9]靖国平.培养道德生活的当事人[J].教育科学研究, 2012 (1) .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12]刘华杰.竞争性学习观的道德后果及矫正[J].全球教育展望, 2010 (1) .

篇4:爱的反义词是冷漠

冷漠具有毁灭性。

小悦悦被一个拾荒大娘救了,大家开始注意到在我们如机械般的生活中还有“冷漠”这个词,随之久违了的热情如雨后春笋般狂冒,关心她的病情,谴责冷漠的旁观者。因为小女孩被伤害和被救都与人性和道德相连,从而引发起大家对良知的讨论。小悦悦死了,大家转而关注那些为她募集的善款。于是小悦悦的父亲怎样声明捐出善款,捐给谁又成了新闻,有时很难说这是出于看热闹心态还是猎奇。

还是冷漠。冯小刚憋不住了,他说冷漠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的。小编知道如果要论证这个观点需要大费周折,得从周口店人说到建党九十周年,不过我们是有多缺爱啊,为了一个如此力所能及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前些天一个乌拉圭姑娘在河里救起来一个中国孩子后,拍拍手就走人了,我们热情地到处找这个女英雄,为啥作为国际友人你救了人这么高尚的事连句话都不留就走了呢?当然,最终找到了她,她的身份被盖上章登上手机报之类成为一则新闻,那然后呢?雷锋被树立为好人好事典型多少年了,我们有每次见到危险第一个想到我们多年的雷锋教育吗?其实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始终是一个社会的影响。

不冷漠的人大有人在,但仍然会有惶恐,因为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不自觉地开始给自己一个问题:这些事情发生在我的面前,我该怎么办?如果去关爱危机中的人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但是当它瞬间被一连串疑问和胆怯代替之后,无意中我们离爱越来越远了。

“你就生活在这里”,这是每天只要上地铁都能听到的某面膜的广告语,那句复读机一样的“停下来,享受美丽”简直快成了耳中钉,谁会在奔忙拥挤的地铁上听到这些话然后想想:嗯,这词写得真好。享受?哦,NO,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还有什么是不需要代价的?那些为了“拒绝冷漠”发起一系列实验活动的孩子,假装被撞躺在路边两个小时无人问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唯有让自己相信,在我们身边真的是有关爱的,才能不让自己过于失望。

篇5:冷漠的反义词

态度冷漠。(作谓语)

【冷漠的近义词】(以下词语任选其一)

冷淡;冷寂;淡漠;冷落;冷酷;漠视;疏远;忽视;

篇6:冷漠的伤感句子

带著一根烟,浪迹天涯。

擦去脸上的泪水,却带不走心中痛楚的感觉。

你走了,带着我全部的爱走了,只是一句分手我忍着眼泪看着你的背影,好想最后在抱你一次,好想在对你说一次“我爱你”。

我们有幸在美丽的地球上生存,所以,细致去品味生活中的美好,在一支优美的旋律中,或一顿美味的晚餐,被人关心的幸福感觉。珍惜它们吧,只有珍惜,才不会失去。

是谁说过,花开花落终有时,夏天里无数开放的花,冬天里迎风而过的悲伤。我们走过了千上万水,才能到达心里的那个彼岸;我们经过了无数风雨,才能来到彼岸的那个终点,最后,所有的瞬间化为了虚无。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末日,那你是回一个人逃生呢,还是会拉着我的手一起等待伟大的死亡;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愿意,我愿意和你一起走过这些所有的悲痛和忧伤。

那些属于我们的回忆正在缓步凋零,那个刻着我们彼此姓名的夏季逐渐绽开,晕染了浅色的天际。

简单安静的生活其实不幸福,所以我只拥抱刹那,绵延持久的感觉根本不快乐,所以我只信仰瞬间。

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过机会。莽撞,可能使你后悔壹阵子;怯懦,却可能使你后悔壹辈子。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麽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人生的苦闷有二,壹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

心已死,泪也干,不堪回首魂亦牵。梦惊醒,不了情,往事如烟挥不去。亦虚亦实,亦爱亦恨,叶落无声花自残。只道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无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壹个人不壹定会拥有,拥有壹个人就壹定要好好去爱她。

传说北极星是永远指向北方,可是我却怎么也看不到那一颗明亮的星球,指不到我要去的方向。传说南回归线是在世界的另一边,可是那一条线没有规划明确,引不回那些回家的路途,南光为辕,辕辙南北。

岁月就象壹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裏,能够学会用壹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壹切,也是壹种境界。

窗外下著雪,泡一杯咖啡,握到它凉了,才知道又想起了你。我的期待你如何才能明白!

你当我是个风筝,要不把我放了,要不然收好带回家,别用一条看不见的情思拴著我,让我心伤。

其实我一直在你身边守候,等你靠在我肩上诉说,会不会有那麽一天,你的温柔都属于我,我不会再让你难过,让你的泪再流。

鱼上钩了,那是因为鱼爱上了渔夫,它愿用生命来博渔夫壹笑。

在完美的彼岸刚刚上演了壹场悲剧,所有的血与泪在枯萎的荆棘蕴育出壹个花蕾,它将经历轮回的七场雷雨,然后绽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既然爱,为什麽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在也回不来了!

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裏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

你走了,带著我全部的爱走了,只是一句分手.我忍著眼泪看著你的背影,好想最后在抱你一次,好想在对你说一次“我爱你”。

爱到分才显珍贵,很多人都不懂珍惜拥有。只到失去才看到,其实那最熟悉的才是最珍贵的。

我能感觉到你的心痛,你有你说不出的无奈。但是你做出壹副无所谓的样子,你越是这样我就越难受。

时间会慢慢沈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

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裏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是我的终究是我的,我终归是你的壹个过客,你始终不爱我。注定我和你就是什麽都不会发生。注定,注定只是注定,不管我怎麽跨越不管我怎麽想靠近你,你还是会离开我的。我好想你,好想好想你,好想好想见你。

回家的路上我哭了,眼泪再壹次崩溃孓.无能为力这样走著,再也不敢骄傲奢求了。我还能够说些什麽,我还能够做些什麽?我好希望你会听见,因为爱你我让你走了。

篇7:冷漠的心-散文

于是,哗啦啦,出来一串无病呻吟的文字。自知有些过分,奈何余除看书、打羽毛球之外,仅此一个爱好。虽说三人不分轩轾,在这个时间,这个间隙,写作便首当其冲,不幸地成了我笔下冤魂。心有戚戚焉,无奈却只能拿它当炮灰。

然而,写些什么呢?天津的爆炸事件吗?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又有什么用?别人的痛,别人的伤,又怎能切身体会?凄婉的文字堆积出来的苍凉,不过是无情的见证。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哪有资格写下肝肠寸断的文字?痛彻心扉是无言,是泣不成声,是泪尽血涌,不是文字,不是这披了森凉外袍的苍白扉页。所以,什么都不用写,因为什么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望着那照片里飘出的滚滚黑烟,我只是安静地做了一个看客,冷酷而无情。一段时间过去,那些血肉模糊成了别人永远的伤,永远的`痛。而我的记忆,习惯性的把他们删除。时间是最无情的东西,人心却更胜一筹。或许,所有温柔的外衣下,都藏着一颗冷漠的心。只是,我们不愿承认罢了。

多说不过是矫情,就让我们自私的困在自己的天地里吧,因为我们的感情只真真切切地释放在了仅有的几个人身上而已,即所谓的爱人、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就像我每次回家,都生出一些从灵魂深处绵密生长的感慨一样。真正的关心,是需要用血脉浇灌的。

一别几月,小院依然伴清风而眠吗?柚子树上是否又结满了柚子?父母张罗的饭菜是否还那般清香可口?心里存了许多疑问,祈望在脑海里翻出此时家乡的画面,终究不敢妄下断论,怕是只有亲眼见了才可以给一个清晰的答案。所幸,明天我就可以踏上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了。

时光中兜兜转转,虽未了悟生死,已然懂得了珍惜。祈盼每一次相逢,见着我爱的人们安好,便足矣。不得不又一次承认我的自私,我关心的,只有那么几个而已。世界如此之大,芸芸众生,万万千千,我却没有一颗博爱的心,去关怀,去呵护。也许,每个人都同我一样,只愿自己关心和在乎的人安好。也或许,别有不同,因有一种爱叫大爱无疆。

篇8:蔡元培遇上的冷漠

一座大学的校园, 总有一种氛围, 一种导向。前不久, 一位外地朋友来访。他说, 两天前走进这所著名大学的校园, 随着一个群体游览, 有导游解说和引导, 人们匆匆忙忙地走遍“约定俗成”的“景点”。先观赏原燕园的旖旎风光, 本有古典建筑与自然景色的融合, 苍松, 垂柳, 湖光, 塔影, 原是相映成趣的, 却又见错落零散的高楼伫立, 感觉并不闲逸、和谐;再瞻仰后建的文化殿堂, 扩建的图书馆、百年纪念的讲堂和新型的运动场馆, 显得巍然屹立, 却又闻车声、人声, 杂音四起, 环境并不静谧、安详。待参观完毕, 仓促步出校门时, 他更若有所失。一是昔日风闻的“三角地”, 那处颇显学校特色, 展现个性、传播文化、交流信息的专栏阵地, 如今不见了 (殊不知接受本科“教学评估”时, 有人嫌“乱”, 已被除) ;二是按照"既定路线"参观, 竟未见到蔡元培的塑像, 让他特别感到遗憾, 便要我领他补上这一课。我欣然应诺, 进西校门后直奔蔡元培塑像所在的一隅。他见到塑像, 便毕恭毕敬地三鞠躬, 仰望良久, 方肯离去。虔诚之心, 令我感动。可是, 这所校园内每天熙熙攘攘、成千上万的游人中, 像他这样怀念蔡元培、敬重蔡元培的人, 又实在太少了。一般的导游不会有此意向, 许多游览者不易发现或不会想到这里。对于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开创者、这所大学的“精神之父”, 岂不是太冷漠一点了么?

不过, 这还只是表面现象。问题更在于元培思想的研究与认同。虽有蔡元培的研究团体, 可惜所主持的各层研讨活动, 是以十年为期的。至于元培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元培理念与大学前途、命运的关系, 当前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涉及和讨论到什么程度, 也未曾得知。不过, 蔡元培思想和魅力, 又终究影响深远, 他为这所大学奠定的基本传统, 仍是挥之不去的力量。校内仍有一些教师默默无闻潜心思索与研究, 他们要求认真贯彻元培的基本思想, 诸如学术上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教学上的沟通文理, 发展个性, 加强美育, 健全人格, 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 已有多种著述发表。尽管他们的成果和主张, 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他们的身影也时常被忽略, 我却常对他们心怀敬意。记得十年前蔡元培诞辰130周年时, 有几位教师自动聚集, 通力合作, 编写了话剧《蔡元培》, 由学生话剧团在校内礼堂演出, 连演数场, 备受师生欢迎。有的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由得喊道:“我们不能没有蔡元培!”

蔡元培一生的突出贡献, 在于开创中国现代教育、学术、文化的新潮流。他倾注毕生精力于高等教育, 融合中西思想, 明确奠定和坚决贯彻现代新型大学的理念。究竟什么是现代新型大学?他有多方面的重要论述, 其中有一段话, 有破有立, 给我的印象极深。他说:“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关, 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 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亦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大学的这种性质, 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的。他又说:“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要在世界立得住脚, 而且要光荣地立住, 一一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他把研究学问看做大学的命脉, 这是针砭时弊而高屋建瓴的主张。大学的成员,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 都可以此为准则, 对照观念, 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蔡元培是要在大学里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批又一批学问家、科学家、哲学家。只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出现的经济热、文凭热、名利热, 都相对缺乏学问热、治学热、读书热。这就是当今对蔡元培发生冷漠的一般原因。

篇9:冷漠是冷漠者的墓志铭

那时,豪强地主横行,一个个飞扬跋扈,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比如济南的大宗族瞷氏,几任太守都制服不了。郅都一到任,二话不说,挥刀砍掉了首恶的脑袋。首恶被杀,瞷氏300多户人安分了许多。后来,郅都调到天子脚下掌管治安,仍然该打的打、该杀的杀,权贵们都不敢再惹是生非,京城顿时秩序井然。

郅都如此刚正,汉景帝十分喜欢,给他升了官,甚至把对付匈奴的国家级重任都交给了他。郅都果然不负圣望——匈奴人早听过郅都的威名,一看他要来,竟龟缩不前,最后乖乖退了兵。

按说,有如此功绩,后人怎么赞美都不过分。不过,或许人们太醉心于他的成就,而对一些细节视而不见。而这些细节,又往往影响着人的命运走向。

《史记》中记载了很小一件事:一次,汉景帝带着老婆贾姬到上林苑游玩,中途贾姬上厕所,一头野猪竟不知好歹,跟了进去。景帝赶忙示意左右去救护,也许是男女有别吧,左右都站着不动。景帝没办法,只好自己抓过兵器,要冲进去救贾姬,不料又被郅都拦下——“陛下,您失去一个老婆,还会得到另一个老婆,天下像贾姬这样的女人还少吗?您这么冲进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社稷怎么办?太后怎么办?”

后人谈及此事,多是一片赞美之声,什么忠于皇帝、心系社稷,等等。不错,站在景帝的角度,郅都固然是忠臣。然而,贾姬呢?

经郅都这么一谏,景帝放弃了跟野猪搏斗的打算,贾姬只得可怜巴巴,听天由命。幸好上天垂怜,野猪并没有伤到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郅都的忠诚,实则透着一种冷漠,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无情。

居官多年后,郅都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做官已经背离了父母,就应该奉公尽职、恪尽职守,不能顾及妻子儿女。可是,已经背离了父母,还要不顾及妻子儿女?恪尽职守当然好,但要置亲人于不顾,也未免有点冷漠吧。

生活中,我们对于这类“不顾妻子”之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肃然起敬。其实,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一个对父母妻儿这样至亲的人都能放得下的人,对于其他人,也未必看重。

郅都就是这样一个人,耿直而又残酷,激情而又无情。他打击豪强,只用一个字——杀。在济南,郅都杀掉多少瞷氏族人,史书没有记载,不过,能使三百多户“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这种震慑力,恐怕不是杀一个两个能办到的。匈奴人生性剽悍、无所畏惧,可是看到按郅都相貌做成的箭靶,竟哆哆嗦嗦,没一人能射中。郅都的冷漠,伴随着他的功绩,贯穿了他的一生。

公元前148年,景帝之废太子刘荣在贬谪地大搞违章建房,消息传到京城,景帝大怒,命郅都审理此案。公堂之上,郅都声色俱厉,刘荣战战兢兢。为了得到宽恕,刘荣苦苦恳求郅都给他刀笔——他想亲自给景帝写信谢罪。不料,郅都丝毫不肯通融。

郅都的“鐵面无私”,让窦太后等人看不过去,于是窦太后的堂侄窦婴悄悄送了刀笔过去。结果,谢罪信倒是呈给了景帝,可是刘荣内心的矛盾与不安陡增——得罪了郅都,自己还会有好日子过吗?巨大的恐惧压迫之下,惴惴不安的刘荣最终在监狱里自杀。

无疑,刘荣是被郅都吓死的。窦太后得知此事,开始恼恨郅都,怪他执法太严、不通人情。后来,景帝又一次欲重用郅都,窦太后忍无可忍,抢先下手,将郅都赐死了事。

郅都死了,后人常归罪于窦太后,怪她挟私报复、妄杀忠良。固然,窦太后无视郅都的功绩,断然将其处死有失理性,不过,这种做法何尝不是对冷漠如郅都者的一个教训?说到底,郅都实乃死于自己之手。

冷漠,是冷漠者的墓志铭。

篇10:冷漠新闻的范例

何谓“冷漠化”?借用福柯(Foucault)的说法,语言的天真无邪只是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作为权力的手段。新闻媒体,只有客观报道、客观评论的权利,而没有根据一己之倾向添油加醋、“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权利,更没有实施语言暴力的权力。而目前的一些新闻报道却是将语言魅力发挥极至.我们可以轻易找到醒目刺眼的新闻标题,充斥着与新闻事实相悖,或者是以披露隐私满足人类偷窥欲的文字内容。”冷漠化”新闻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记者毫无社会良知和人性地对普通群众(尤其是受害者)进行有关涉及人的生命、名誉的报道。它直接反映的是在如今激烈的媒体大战的背后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有了较为明晰的冷漠新闻界定之后,笔者将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分析几类极易产生冷漠化的新闻报道。

1、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的媒体在选取报道角度时都放在如何帮助这位老人上展开,而这家电视台报道时却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以一首摇滚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使惹人悲怜的情节变成滑稽可笑的木偶剧。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中国媒体却以冷漠的姿势出现。除此之外,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同样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目前,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大多数都是零星的、琐碎的,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

2、对隐私问题的报道

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个人隐私一直收到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以及对著名演员付彪病情报道都是典型的例子。媒体对这些公众人物的隐私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及他人的痛苦,对其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从根本上说这是对人格的不尊重。

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但是与此相关的做法并不在少数。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必须更要慎之又慎,避免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

3、对女性问题的报道

新闻媒体对女性的冷漠报道并不比以上两种少,甚至更多也更严重。概括地说可以从一下几点来体现: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据统计表明《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4.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进一步误导了社会对女性问题的认识,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勿庸置疑媒体的需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

新闻职业作为一种以采集和传播各种信息为专门业务的社会活动,记者以采集和传播信息的身份出现。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克·利维说:“作为传媒信息的把关人,新闻采编者的手中并没有枪杆子,但他们却权高位重,因为他们控制着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拥有营造和维持社会信息环境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这种控制力,乃是传媒机构驾驭社会的坚兵利器。有鉴于此,现代社会的人们始终对大众传媒及其新闻采编者投以格外的关注与期望。”马克思曾指出,新闻业不能等同于一般行业,而是有着自身“高贵天性”的特殊行业,它的高贵天性也就是它的社会责任。权力与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权力大意味着责任大,新闻职业拥有信息选择权和发布权,舆论代表权和监督权,决定了它较之于其它职业具有更大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媒体日益市场化,新闻从业人员违反职业精神、裹读职业道德的事件屡屡发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因而受到严重挑战。是什么为冷漠新闻提供了生存空间?是什么导致冷漠新闻放任自流?笔者认为媒体的经济利益和记者道德的缺失是两大主要方面。

(一)市场驱动:媒体的经济利益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束和向市场经济转轨,新闻媒介也从阶

级斗争工具重新定位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指导思想上、功能上、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产业,也被新闻纳入市场经济运作的轨道,日益依靠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争夺受众、争夺广告客户成为各媒体竞争的焦点。施拉姆曾说:“新闻事业是一种双重性格的事业。站在为公众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众传播是一所学校,但是,站在为投资者赚钱的目的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是一家企业。任何传播媒介的负责人,如果一方面要尽校长之职,另一方面又要尽经理之职,便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处境,这两种职务很多时候是互相矛盾的。”面临两难困境,媒体如果一味突出商业属性而不顾肩负的社会责任,漠视新闻传播内容造成的社会后果,道德滑坡、公信力下降就在所难免。而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法律法规也尚待不断完善,新闻从业人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名利诱惑,又缺乏强有力的法制监督和长期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意志薄弱者就会舍弃职业道德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二)记者道德的缺失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基本标志之一。不同的职业及其专业活动构成了多姿多彩而又完整谐和的人类社会,而不同职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促成了这一完整和谐的达成。新闻道德在新闻活动中产生,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新闻职业出现以后,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记者一旦忽视了作为一个传媒人的社会责任,便会导致冷漠新闻的出现。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同时也是社会的导航者。成功的媒体应该客观地报道一切,并正确地执行舆论导向的功能。而对于一名记者,他身上承担的不仅是报道任务,他还要给予社会更多的社会关怀,这体现在他的报道素材上和进行报道的态度。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他应该对作为生活主体的人给予强烈关注,关注普通百姓,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不幸的受害者,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曾对新闻记者的品德修养提出要求,他认为记者之要素以品行为第一,即人格、操守、侠义、诚实、勇敢、勤勉、忍耐及种种应守之道德。

1、人文关怀

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也不深刻,不少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记者在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媒体缺乏对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美国新闻摄影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媒体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

而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例如有新闻:广州今夏有30多人因酷暑死亡,某媒体戏称为“广州酷毙30余人”;南京一行人死于车祸,当地一家媒体的标题竟然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这种笑话般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

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因此,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2、自律与他律结合2005年3月22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申了以前的许多“不许”,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如: 新闻报道实行实名制;驻站记者实行8年轮换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的惩罚措施.可见,从法律角度,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新闻界良好形象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但是,单纯依靠法律师是不够的.事实上法律自身不能从正面、而只能从反面表明道德的立场。比如诽谤侮辱行为,可以立法加以禁止,但对于尊重公民的表达权、知情权,主要还需要通过树立言论自由的道义上的优势来加以倡导和发扬。此外,法律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规范,只能调整人们某些特定的行为,即触犯法律的行为,而道德是依赖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的力量,依赖人的良知、习俗和惯例来维持的规范,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更为深广的层面。因此,媒体除了外在力量的规范外,更加需要自律,需要从内部对媒体产生约束力.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提升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观念;媒体从业人员也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习惯,从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入行之初就清楚自己肩负的社会职责,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这在我国新闻界应属当务之急。

上一篇:难忘的六一儿童节高中作文下一篇:七年级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