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探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道德冷漠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探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强劲东风的吹拂之下,中国整个社会发展持续四十年高歌猛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连续九年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治体制稳步推进,呈现出可喜新局面;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昌盛,中国先进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基本社会保障普及率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迅速,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水平也在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和文化融通的基础上得到高速提升。以上所述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举国公认、举世瞩目。但是,自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在诸多内部和外部原因、诸多客观和主观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道德领域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现象:在道德模范不断涌现的同时,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道德滑坡”、“道德崩溃”等悲观论调颇有市场;道德冷漠现象的典型案例一度增多,并被各类新媒体广泛传播。然而,学术界对道德冷漠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却较为滞后。甚至有人认为,道德冷漠处于道德灰色地带,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也不应该被批评。事实上,道德冷漠本质上也是一种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的泛滥必将同其他道德失范态度、言论和行为一样,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本论文以道德冷漠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伦理学为理论背景,综合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试图探讨我国社会道德冷漠的内在含义、外在表现和产生原因,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交代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综合分析了诸多文献,形成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道德冷漠的理论阐释”,主要是阐述道德和道德冷漠的伦理内涵,表明道德冷漠是伦理悖论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未履行道德义务和放弃道德权利的行为,是人们对自身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的认识不清,是个人品德的异化;同时,这一部分也具体分析了道德冷漠问题的伦理探究意义,指出了伦理视域下道德冷漠话题如何值得探讨。第三部分“道德冷漠的外在表现”,包括两个内容:道德冷漠的理论表现和现实表现。理论表现包括道德勇气的缺失、道德关怀的匮乏、道德义务的逃避、道德信任的消弭和道德理性的失落;现实表现包括对道德失范事件的冷漠、对道德模范人物的怀疑、对道德规范约定的失信、旁观者现象的泛滥、职业道德冷漠和家庭道德冷漠。第四部分“道德冷漠的成因探究”,主要分析了道德冷漠产生的七个原因:“理性经济人”思想的过度运用、道德认同的现实危机、道德转型的负面影响、德育效用的发挥失常、道德建设的参与不足、道德判断进入误区、从众心理的推波助澜。最后一部分“道德冷漠的治理路径”,主要提出和探讨了道德冷漠治理的伦理目标、理论道路和现实路径。道德冷漠治理的伦理目标包括道德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道德冷漠治理的理论道路包括重视个体道德培养、培养大众道德反思能力、渗透伦理规律、有效融合功利主义和道德原则以及培养契约精神五个方面;道德冷漠治理的现实路径包括取缔邪风陋俗、加强道德价值教育、完善道德奖惩机制、注重道德氛围营造四个方面。

关键词:道德冷漠;旁观者现象;理性经济人;契约精神;价值教育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及其对本文的意义

1.2.2 国内研究综述及其对本文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道德冷漠的理论阐释

2.1 道德的伦理内涵

2.1.1 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2.1.2 词源学中的道德意义

2.1.3 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

2.2 道德冷漠的深层内涵

2.2.1 道德悲观的内容展示

2.2.2 伦理悖论的外在表现

2.2.3 权责均弃的态度行为

2.2.4 自身存在的认识不清

2.2.5 私德异化的外在表现

2.3 道德冷漠的伦理探究意义

2.3.1 完善伦理学建构

2.3.2 传承优秀文化

2.3.3 实现社会和谐

3 道德冷漠的外在表现

3.1 道德冷漠的理论表现

3.1.1 道德勇气的缺失

3.1.2 道德关怀的匮乏

3.1.3 道德义务的逃避

3.1.4 道德信任的消弭

3.1.5 道德理性的失落

3.2 道德冷漠的现实表现

3.2.1 对道德失范事件的冷漠

3.2.2 对道德模范人物的怀疑

3.2.3 对道德规范约定的失信

3.2.4 旁观者现象泛滥

3.2.5 职业道德冷漠

3.2.6 家庭道德冷漠

4 道德冷漠成因探究

4.1 “理性经济人”思想的过度运用

4.1.1 工具理性在道德领域的过度运用

4.1.2 自我中心主义和丛林法则大行其道

4.2 道德认同的现实危机

4.2.1 中华传统美德的失落

4.2.2 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4.3 道德转型的负面影响

4.3.1 道德多元化的负面效应

4.3.2 私德向公德的转型不适

4.3.3 中西道德观的激烈碰撞

4.4 道德教育效用的发挥失常

4.4.1 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4.4.2 德育重形式轻内容

4.4.3 教育者知行不一

4.5 道德建设参与的被动消极

4.5.1 道德实践跟不上道德理论

4.5.2 大众道德理性能力不足

4.6 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后果

4.7 从众心理效应的推波助澜

4.7.1 文化大背景的影响

4.7.2 社会教育方向走偏

5 道德冷漠的治理路径

5.1 道德冷漠改善的伦理目标

5.1.1 有效发挥道德功能

5.1.2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5.2 道德冷漠改善的理论道路

5.2.1 重视个体道德情感和道德品格培养

5.2.2 塑造群体日常道德行为的反思能力

5.2.3 渗透伦理规律以规范大众日常生活

5.2.4 融合功利与道德原则追求德福一致

5.2.5 发展契约精神以形成契约伦理习惯

5.3 道德冷漠改善的现实选择

5.3.1 彻底取缔邪风陋俗

5.3.2 营造和谐道德氛围

5.3.3 加强大众价值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施工监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国际法创造性发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