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护理论文

2024-05-20

心血管护理论文(精选8篇)

篇1:心血管护理论文

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分析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不断增加,此外心内科患者疾病较复杂且病种繁多,使得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所以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十分重要。我院对2014年11月?11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发现其临床效果较好且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较高。现将其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1月在我院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75例患者作为优质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内采取常规护理服务的6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优质组中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40例,年龄范围(50~80)岁,平均年龄为(64.1±2.7)岁,疾病包括冠心病30例、心绞痛21例、心肌梗塞24例;常规组中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37例,年龄范围(53~85)岁,平均年龄为(65.2±3.1).岁,冠心病25例、心绞痛18例、心肌梗塞17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如检测患者脉搏、血压、体温和神智,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医嘱对患者予以静脉输液治疗。优质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内容如下:①环境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和舒适的病房内环境,保持室内通风以及充足光线,减少强光照射,对病房内探访人数进行控制,禁止人员在病房内吸烟;②心理护理:由于心内科患者发病较急,病情复杂,病程时长较长,所以患者常会具有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心理情绪,从而导致原有病情进一步恶化,不利于预后恢复,此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并给予患者细致和耐心关怀,耐心倾听患者问题,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和焦虑心理,此外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病原因、机制以及治疗方法及事后注意事项,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③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合理进食,待患者病情好转后予以摄入蔬菜和水果,并适当对其腹部进行按摩,以便促进肠道蠕动,若患者存在便秘现象,予以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盐水灌肠;④运动护理: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少量有氧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同时降低死亡率,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身体素质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和运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指患者心电图检测和临床症状均明显恢复正常;有效指患者心电图检测和临床症状均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指患者上述指标未见明显改善或较前恶化。采用问卷调查对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其中满意为90~100分,比较满意为80~90分,不满意为80分以下,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人数×lOO%。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上述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

2.结果

优质组患者显效率为40.0%(30/75),有效率为48.0%(36/75),无效率为12.0%(9/75),总有效率为88.0%,常规组患者显效率为35.0%(21/60),有效率为38.3%(23/60),无效率为26.7%(16/60),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520,p=0.0293);同时优质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满意45例、比较满意35例),常规组患者满意度为93.3%(满意26例、比较满意30例),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527,产0.0232)。

3.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化人口的增多,作为多发于老年性人群的心血管类疾病其患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对老年人群的晚年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老年心血管类疾病患者若未予以及时有效治疗往往会导致病情延误,増大治疗难度。然而除了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外,予以患者有效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

常规护理主要是护理人员对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护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增加,大家对护理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加上常规护理方式目标不确定,护理人员与患者缺少沟通和交流,无法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临床研究报道,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和焦虑,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协助患者消除焦虑和紧张心理情绪,增进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关系,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治疗及护理。袁丽林等研宄报道,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心血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与本研宄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心内科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该护理方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篇2:心血管护理论文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及胸部皮肤情况、心电监护仪的性能。

2.观察并记录心率及心律变化。

3.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操作要点】

1.根据患者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

2.选择恰当导联,调节波幅,设置监测指标的报警界限。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心电监测的目的,配合事项,取得合作。

2.指导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摘除电极片,皮肤出现瘙痒、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向医务人员说明。

【注意事项】

1.放置电极片时,应避开伤口、瘢痕、中心静脉插管、起搏器及点除颤时电极板的放置部位。

2.密切监测患者异常心电波形,排除各种干扰和电极脱落,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带有起搏器的患者要却别正常心律与起搏心律。

3.定期更换电极片及其粘贴位置。

4.心电监护不具有诊断意义,如需详细了解心电图变化,需做常规导联心电图。

血氧饱和度监测(SPO2)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目前意识状态、吸氧浓度、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指端循环、皮肤完整性及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周围环境光照条件。

【操作要点】

1.把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导线接多功能监护仪。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及指甲。

3.正确安放传感器于患者手指、足趾或耳廓处,接触良好,松紧度适宜。

4.调节适当的报警界限。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监测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及家属影响监测效果的因素。

【注意事项】

1.SPO2监测报警低限设置为90%,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治愈休克、体温过低、低血压或使用血管收缩药、贫血、偏瘫、指甲过长、同侧手臂测量血压、周围环境光线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指甲油等对监测都有影响。

3.注意更换传感器的位置,以免皮肤受损或血液循环受阻。.4.怀疑CO中毒的患者不宜选用脉搏血氧监测仪。

电击复律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病人是否突然发生意识丧失、抽搐、发绀、大动脉波动消失。

2.评估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室速、室颤、房颤、房扑、室上速、)。

【操作要点】

1.室颤时呼叫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复律时建立静脉通道,镇静。

3.患者取仰卧位。

4.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开机默认监护导联为Ⅱ),手柄电极

涂导电膏或将生理盐水纱布放于病人胸部,负极手柄电极放于右

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正极手柄电机应放于左腋中线第五肋间。两

电机板之间应相距10厘米以上。

5.选除颤模式,室颤,选择“非同步”,其他用“同步”。

6.选择能量,室颤一般360J,房扑50J。

7.术者双臂伸直,使电极板紧贴胸壁,垂直下压,充电,确认周围

无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同时术者身体离开患者床单位。

8.双手同时按压放电按钮。

9.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或复律效果和并发症。

【注意事项】

1.操作时远离水及导电材料。

2.清洁并擦干皮肤,不能使用酒精。

3.手持电极板时,两级不能相对,不能面向自己。

4.放电极板部位应避开瘢痕及伤口。

5.安装有起搏器的患者除颤时,电极板距离起搏器至少10厘米。

6.如果一次除颤后不能消除室颤,移开电极板后应立即进行胸外心

脏按压。

7.操作后应保留并记录除颤时自动描记的心电图。

8.使用后将电极板充分清洁,及时充电备用,定期充电并检查性能。氧气雾化吸入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痰液的粘稠度、颜色、性质、量及气道通畅情况。

【操作要点】

1.根据医嘱备药,注入雾化器内。

2.与氧气连接,倒掉湿化瓶蒸馏水。

3.病人颈下放治疗巾或毛巾。

4.调节氧流量6~10l/分,口含雾器喷出口,病人吸气时,用手指堵

住出气口,呼气时将雾化器从口中取出,同时手指松开出气口,如此重复,将药液全部吸完。

5.治疗时间一般10~20分钟。

6.治疗完毕,移开雾化装置,关闭氧气。

7.整理用物,消毒处理。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雾化吸入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指导病人正确的吸入方法。

3.告知患者在雾化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通知义务人员。

【注意事项】

1.雾化液不能太少,否则药液能喷出。

2.操作中,避开易爆物品,注意安全用氧。

3.吸入过程喷管口应放在舌根,尽可能深长吸气,以达到治疗效果。心电图机的使用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腕部、裸部、胸部皮肤情况。+

3.评估心电机性能是否良好。

4.导线、附件是否齐全。

5.观察心电图波形情况。

【操作要点】

1.患者平卧床上。

2.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机器预热。

3.核对心电图机走纸速度,画笔的位置和温度,取标准电压。

4.暴露患者腕部、裸部、胸部,应酒精棉球擦洗皮肤,按要求接各导

联。V1: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V2 与V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黑色

V6: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紫色

肢体导联: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

5.按导联旋钮开关顺序,逐个拨动开关,记录12导联心电图。

6.在心电图纸上注明好各导联、姓名及检查日期。

【指导要点】

1.检查过程中平静,不要讲话或活动。

2.告知心电图检查无痛、无创伤,嘱患者放松身体,配合检查。

【注意事项】

1.患者安静平卧,否则图形影响效果。

2.严格按要求放各肢夹及吸球位置,否则影响检查结果。

3.擦洗皮肤不能用水或生理盐水,否则引起电极腐蚀或老化。

篇3:心血管护理论文

1 病情观察

1.1 症状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主诉, 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 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1.2 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 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血压、呼吸等监护[1]。

2 护理措施

2.1 饮食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少食多餐, 要尽量避免暴饮暴食, 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需要注意, 同时护理人员要适时地监督。对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要尽量食用低热量的食物, 不仅可降低血脂, 还可预防动脉硬化。

2.2 休息与体位的护理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早期绝对要保证卧床休息, 从而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心力衰竭的患者要尽量保持半坐卧位, 可减少回心血量, 给心脏减压, 继而改善呼吸功能。若出现肺水肿的现象, 采取端坐卧位, 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度。

2.3 排泄护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一定要鼓励其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如患者出现便秘情况, 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2.4 吸氧疗法护理

非重症的患者采取低流量鼻导管吸氧 (2~4L/min, 浓度30%~40%) ,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吸氧6~8L/min。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30%~50%的乙醇湿化吸氧模式, 同时若是肺源性的心脏病患者, 就要给予间歇性的低流量持续吸氧, 针对呼吸功能不健全的患者, 就要使用面罩加压的吸氧方式, 极为严重时要利用机械通气[2]。

2.5 急救护理

护理的相关技术要熟练, 如监护仪器的使用, 除颤仪等, 在治疗过程中难免发生紧急情况, 应争分夺秒, 及时抢救。如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 容易出现猝死现象, 要早期发现, 禁止搬动, 及时服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

2.6 药物疗法护理

掌握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方法、药物的作用、禁忌、不同年龄针对用药等。如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 要精准地把握剂量, 密切关注心率变化。在使用利尿剂时, 要注意观察尿量及其电解质变化, 而扩张血管的药物, 就要定期地测量血压、控制药物浓度、使用时间等。

3 开展健康教育

坚持预防为主的教育, 对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有效的干预, 重视疾病的预防,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因此, 应根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健康宣教。同时, 实施身心并重的整体护理,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更好地促进身体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4 人性化护理

(1) 换位思考:要求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注患者的痛苦和对健康的担心, 体谅患者在医院生活得不方便和经济困难, 设身处地为患者解决困难, 让患者满意。 (2) 以患者为中心:随着医疗服务的市场化, 医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让患者满意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患者到医院看病, 护士用一颗博爱之心同情、关心、宽容患者,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 将人性化服务运用于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中:使患者感到了人性关怀的温暖与人性的回复, 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3]。人性化护理同时补充了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整体护理内涵, 充分地展现了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 扩大了护理范畴。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曹玉琴.心血管疾病的观察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4) :115.

[2]赖小玲.对心血管疾病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8) :52-53.

篇4:心血管护理论文

【关键词】 舒适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

尽管人们的寿命较以前任何时候都长,但相伴的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影响正在增加。在这些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居于首位。在北美,超过7千万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许多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年复一年,患病人数在持续增加。由于这种上升趋势,我们将治疗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为了给这些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你需要对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评估方法、诊断性检查和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有一个清楚的理解。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78例心血管内科治疗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78例心血管内科治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2 舒适护理

来自躯体、心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常引起或加重患者不舒适的感受。消除或减轻不适,满足患者舒适的需要,是护理的基本职责之一。由于舒适与否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主观感觉,在护理中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护士的耐心和细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适。

2.1 预防为主 积极促进患者舒适导致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常可同时来自多个方面,针对患者共性的问题应提前做好预防,如保持病室的安全舒适、帮助新入院患者尽快熟悉环境、为患者提供生活上的照顾等。同时,不同患者由于健康状况不同,常出现某些具体的不适症状,如疼痛、恶心、卧位不当、失眠等,需要护士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2 加强观察 及时发现不舒适的原因由于舒适程度的主观性,使护士对患者的评估比较困难,应仔细倾听患者的陈述,细致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体位、睡眠状况、食欲等,及时发现患者不舒适的原因。例如护士发现某患者烦躁不安。通过细心观察、询问后发现,该患者因得知此病区有位同样疾病的患者,被妻子抛弃,因而断定自己也会面临此类问题。如果护士只是给予患者简单的劝说,而没有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存在。因而充分了解造成患者不舒适的真正原因十分重要,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2.3 建立良好的護患关系 加强心理支持由于不舒适是一种自我感受,因而需要患者的参与合作。护士与患者、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是打开共同合作的渠道,是顺利实施护理措施的必要条件,也是给予心理支持的基础。良好的心理支持是缓解和消除患者不适症状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不舒适的患者,通过有效沟通,让患者宣泄内心的感受,正确指导患者调节情绪,协调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让患者感到安心舒适2

2.4 饮食调护,节制饮食,忌食厚味 根据病情虚实寒热之别,辨证施食。虚证宜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进食有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遵行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忌暴饮暴食,以免伤及脾胃。饮食多样,合理搭配,汲取各种营养,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限制甜食,禁忌浓茶、咖啡。戒烟、禁酒。嗜烟、酗酒者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粗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红枣、桂圆、莲子等食物。限制体重。

2.5 疼痛护理 剧烈疼痛可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心排血量加,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患者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遵医嘱先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或口腔黏膜喷雾,2—3分钟后询问患者症状是否有所缓解。如病痛不能缓解可遵医嘱给予镇痛剂,一般首选吗啡,用量为3—5mg,静脉注射。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药物的反应情况。同时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情况发生。由于发病早期可逆性心肌缺血的疼痛和心肌梗死所致的疼痛常混淆在一起,如果剧烈的胸痛持续不缓解,提示心肌严重缺血。因此当患者反复发作疼痛持续不缓解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内科舒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44%,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6.92%,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4 讨 论

心血管系统将氧合的血液输送至组织并运走代谢产物。心脏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泵血至机体的所有器官和组织。动脉和静脉(血管系统)输送血液至全身,使心脏充满血液并维持血压。让我们来了解这一重要系统的每一部分。病情观察:①症状观察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日含硝酸甘油等。②体征观察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监护。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3。

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利尿剂应用中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扩血管药物应用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现象。本研究资料表明,两组患者经过内科舒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44%,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6.92%,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舒适护理能有效地辅助患者治疗,改善患者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军艳.舒适护理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9,6(9):87—88.

[2] 李素贞.舒适护理在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4):287—288.

篇5: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篇6:心血管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症状观察: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含硝酸甘油等。

2.体征观察:定时监测脉率、心电图、心率、呼吸与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

3.生活护理: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生活护理。

4.休息及卧位:重者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鼓励逐渐床上或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5.饮食护理: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

6.氧疗护理:非严重缺氧患者,用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2-4 L/min,浓度20%-40%,严严重缺氧者6-8 L/min.急性肺水肿患者,用20%-3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

7.排泄护理: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排便习惯。对便秘患者,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如长期便秘者,可给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时可带手套润滑手指将粪便抠出,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定期测体重。

8.用药护理:准确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用洋地黄类药物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用利尿剂时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用扩血管药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并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有无出血现象。

篇7:心血管护理论文

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在科室主任的带领及科室医生的帮助下,我科室全体护理人员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护理工作计划,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一年的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1)规范化分层培训制度。每周不定期进行床旁护理业务查房至少2次,每月一次业务学习,每月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制度还针对不同年资、能力的护士进行不同的培训,全科室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比学敢超”学习氛围。

(2)抓好岗前培训。2015年我们科调入护士6人,转出4人,辞职3人,执业持证率达到了100%。科室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了有计划,规范的岗前培训,所有的新进护士均能尽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

(3)强化考核。按照院里要求,认真落实三基考核计划,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重点加强对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考核。一是日常考核。采用晨间提问的学习形式,每天早上交接班时,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提问。二是月度考核。每月进行知识理论、护理操作等考核。

(4)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品质,全面履行护士职责,加强护理专业内涵建设。一是护士长每日负责常规护理工作及检查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抽查,进行督查、考核、研讨,以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二是改善患者满意度情况。加强护患沟通和健康宣教,强化护士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善护患关系。

(5)加强病房管理。为保证病房物品摆放整齐、整洁、有序,护士长每日带领护士为病人进行湿式扫床,整理床单元及物品摆放。加强对病区清洁工的管理,为病人做好卫生保洁工作,使病区环境整洁、优雅、病人感到舒服。

(6)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操作中认真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为病人处置,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每日湿式扫床。每日用消毒毛巾擦床头柜及床,每日消毒擦拭治疗室台面,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月定期做空气消毒及空气培养,各种医疗垃圾认真做好毁形、浸泡、分装、并和相关人员做好交接,及时、认真地做好登记。病人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处理,杜绝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7)加强护理文件书写。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科室针对本部门护理工作特点,结合护理部制定的检查与考核细则,每月制定护理考核重点,从护理表格、文件书写及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并认真做好记录。在环节质量上,注重护理病历书写的及时性与规范性。病历书写要求规范,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在及时,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充实书写内容,提高护理病例的内涵质量。

(8)完善风险管理。在本科现有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及完善护理风险预案及护理流程。对异常情况发现,报告,处理流程进行了充分的预案设计,最大可能降级护理风险,减少医患矛盾,确保全院稳定和谐。

(9)创新“品管圈”管理。通过“品管圈”管理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科4月份年建立守护圈,全科14名护士共同参与,由圏长及圈员从各个护理层面发现护理问题,按品管圈的步骤解决。“品管圈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充分调动了护理动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护士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0)加强带教工作。落实教学工作,专人负责,护生进入科室,进行出科考核。平时不定时进行提问,每位学生能扎扎实实的学到东西,全面掌握了心内科的相关知识。并因人施教,不断加强带教老师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知识。1-11月份为33名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氛围。并能因人施教,最大限度的让他们吸收知识。

(11)工作量。一年来(1—11月)共收治新病人1212人次,一级护理,3646人次,静脉输液21115人次,静脉采血3228次,静脉注射7527次,肌肉注射6659次,科室内化验1990次。

(12)其他。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急救物品进行“四定”管每周专管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护士长每月检查,随时抽查,保证了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应急状态。在物资保管,仪器维护方面,能定期清点,无浪费。加强仪器的维护,定时检查,保养。降低消耗,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坚持卫生大清扫工作,保证了每周一次。坚持每日清扫,随时清扫,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存在不足改善措施:

1)健康教育不够深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护理文书书写有时候有漏项、漏记、内容缺乏连续性等缺陷,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有所下降,这是我急需提高和加强的。3)与患者沟通技巧待提高。

篇8:心血管护理论文

1 加强护理工作

1.1 加强检查

(1) 详细了解并分析患者的病史特点、发病时间、主要症状、既往住院及用药情况等。

(2) 一般的专科体检:身高、体重、基础心律及心率、计出入液量、血压、呼吸、肝脏、水肿程度及缺氧程度的判断等。

(3) 了解心血管内科常见的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脂全套、空腹血糖、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肺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活动平板、冠脉造影等。

1.2 加强观察

(1) 新药观察。如使用利多卡因、心律平、西地兰等抗心律失常药应在监护下进行, 并注意心率、心律变化。临床实践证明不单是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容易过敏, 现在新药层出不穷, 也有个别的易起副反应, 所以使用新药时, 护理人员应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 并在使用中加强巡视, 病人出现反应时, 应能得到及时处理。

(2) 进食观察。应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 包括水分热量及食物的质量和数量, 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 也应避免摄食太少, 以免引起水、电解质失衡。

(3) 病情观察。定好周期, 认真观察心率、心律变化。一般每1小时记录1次。

(4) 二便观察。注意患者二便情况, 心肌梗死、心衰病人用力排便后易加重心脏负担, 诱发心律失常、急性心衰, 甚至死亡, 因此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应予口服便塞停预防便秘, 必要时应用助消化药和润肠通便药, 有的病人排便时不易排出可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准确观察和记录患者每日的尿量也十分重要, 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判断和用药依据。

1.3 加强基础护理

(1) 做好皮肤护理。危重病人予以安置有气垫床的床位, 并检查全身皮肤情况, 特别骶尾部等受压部位, 如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 应注意会阴部、骶尾部皮肤情况, 须做到勤翻身, 勤擦洗、勤更换。

(2)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病房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交叉感染。

(3) 及时响应患者呼叫。心血管病人意外多, 因此呼叫铃响或有呼叫声应立即去察看, 救护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氧气、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抢救车严格按规范管理以便医护人员抢救病人时能做到迅速及时、有条不紊。

1.4 加强心理护理

由于心血管疾病多需终身治疗, 疾病易反复发作, 因而患者常具有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 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 情绪易激动, 气量狭小, 甚至焦虑、紧张、绝望, 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于疾病往往能起到治疗和促进康复的作用。临床上应重视心理治疗和精神护理, 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平衡, 以促使早日康复。

2 加强管理工作

2.1 加强教育

实际上, 有些失误是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而造成的。心血管疾患变化较快, 若对病情的变化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很容易延误救治的时机, 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情的加重。

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 病情可能随时变化。在对危重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 如果不能准确分辨异常状况, 并且对患者症状护理知识了解不够, 就很容易引发风险;由于心脏介入手术发展较快, 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 若对各种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错;对除颤器、心肺复苏等基本护理操作不熟练或者有误也会带来护理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业务知识, 反复训练专业技能, 做到技术精湛。应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新引进设备的使用知识, 尽快掌握其操作性能, 并进行考核, 做到人人过关, 确保在抢救时能做到熟练使用。

2.2 加强沟通

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引入市场化的服务模式还不成熟, 护理工作与服务理念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还缺乏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式, 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缺少艺术性。随着病人及家属法制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 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果护理人员做了大量护理工作而缺少与患者沟通交流, 也容易引发风险。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势在必行。

(1) 住院期间应教育患者注意:需遵医嘱, 按时、按剂量服药, 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 (2) 在出院之后要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合理膳食;注意维持心脏的代偿功能, 要劳逸结合, 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活动宜量力而行;需按时服药, 注意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还要搞好定期复查工作。

2.3 加强护理记录管理

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是目前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病历是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若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且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注重不够, 出现漏记或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有差别等情形, 常常导致风险增加。

2.4 加强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效果评定是护理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主要内容涉及护理业务工作、护理组织机构、环境安全、公众意见处理及投诉等方面。识别护理风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中除注意防范常见风险因素外, 还要加强以下环节:

(1) 项目分类总结和缺陷管理总结, 以明确风险易发环节及细节; (2) 科室整体共性风险分析; (3) 信息咨询沟通, 如做好医护沟通、医患沟通, 从而掌握更多的风险点; (4) 仪器定期检测, 评估风险概率; (5) 突发情况风险评估, 如停电, 地震等。

2.5 加强专科管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 积极搞好心血管内科专科护理工作。如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 尤其是多在夜间发生, 因此应加强夜间巡视, 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加快或烦躁坐起, 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并立即让患者取坐位或坐卧位, 必要时两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 减轻肺部淤血, 同时给予低流量 (1~2L/min) 鼻导管氧气吸入;发现急性左心室衰竭肺水肿时, 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时, 在给氧的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 并给予6~8L/min高流量氧气吸入, 以减轻肺泡表面张力而改善通气。

3 结语

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实现医患双方关系和谐。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 如何保证护理安全, 与护理人员的素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管理者应促使医护人员认识安全隐患、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素质;最终实现提升护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富川华, 雷静, 袁莉.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护理, 2007 (8) .

上一篇:小学开学安全教育周下一篇:XX领导 在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