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信息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

2024-05-01

2019信息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2019信息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

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很多,体现了多样性。课程标准并没有提让学生体验编程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体验其工作基本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教材编者抓住了标准的描述,体现了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广东版教材第四章的教学目标是:体验采用编程处理信息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体会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处理方法。而教科版教材重点介绍了一些算法思想,要求较高。

1、编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现在有许多学生总是认为计算机和电视机性质相同的,电视机买来接上闭路就可以用了,计算机买来接上网络就可以上网。这就是旧教学体系产生的不良一面。

学生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后,能认识信息加工处理的重要性,特别软件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地位,理解使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与编程解决问题的不同用途,知道遇到哪些问题时需要编程解决,理解要使计算机工作,必须在计算机中安装运行软件。

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加工信息与自己编程来处理信息各有什么优点,理解工具软件可用来加工处理日常事务,一些共通的,大众化的问题,而自己编程可以用来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非大人化的问题。

广东版教材与教科版教材处理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广东版教材更注重让学生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与方法,而教科版要求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认识简单的算法。教师如果以教材去理解课标,是无所适从的。目前全国有五套教材,如果教材看得越多,必然疑问更大,问题更多。如果能从课标入手去解读课标,就能更好地去用教材,处理教材,因材施教。更好地体现三维目标的体现。

2、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编程解决。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哪些问题需要进行编程解决,一般来说,学生没有真实体验编程过程,很难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小程序,演示一些小程序,例如:函数图像,计时器,猜数游戏、进度条等小程序,激发学生想象力,引起联想,引导学生从数学问题、成绩统计、五子棋、计算器等方面进行思考。

编程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可以因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讲解的深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编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就是理解为什么要编写程序。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可以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作一些基础准备,可以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性质的理解,为选择选修课程做准备。

篇2:2019信息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

现在有许多学生总是认为计算机和电视机性质相同的,电视机买来接上闭路就可以用了,计算机买来接上网络就可以上网。这就是旧教学体系产生的不良一面。

学生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后,能认识信息加工处理的重要性,特别软件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地位,理解使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与编程解决问题的不同用途,知道遇到哪些问题时需要编程解决,理解要使计算机工作,必须在计算机中安装运行软件。

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加工信息与自己编程来处理信息各有什么优点,理解工具软件可用来加工处理日常事务,一些共通的,大众化的问题,而自己编程可以用来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非大人化的问题。

广东版教材与教科版教材处理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广东版教材更注重让学生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与方法,而教科版要求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认识简单的算法。教师如果以教材去理解课标,是无所适从的。目前全国有五套教材,如果教材看得越多,必然疑问更大,问题更多。如果能从课标入手去解读课标,就能更好地去用教材,处理教材,因材施教。更好地体现三维目标的体现。

2.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编程解决

篇3:2019信息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

主题活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参与度。本课结合心理咨询中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相关内容,借助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The 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通过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收集学生对自己人格的初步认识,训练学生形成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意识,让高中生初步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大学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设计目标

所谓“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好帮手。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渗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课程标准,找到课堂的定位点。学习指南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 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节课设定的达成目标如下:1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自主学习相关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2合理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如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获取信息;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找到的霍兰德密码的含义,并形成报告分享收获;4尝试认识自我,发现内心的渴望,初步了解职业规划的目的和重要性。

设计过程

信息教学课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 实现心理测试和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数据统计的完美结合。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完成SDS测试,借助信息的加工和表达工具,达成学习目标,取得自主学习实效。于是由测试引发整节课的教学,更能够体现技术的应用价值。

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引,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步骤,实现了自定进度的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同时 “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学设计者,首先确定了设计意图、 心理测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参与主题活动,增强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处理与挖掘价值的体验,而寻找发现自己职业兴趣代码的过程,是一种自主的探索。于是,确定了“寻找自己的霍兰德密码”为主题活动的名称。确定主题名称是一拐点,备课、练习、课堂实施等都能因此更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进行设计,让学生深切体会自己才是本节课达成任务的主力军。

本节课“自主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三个组成部分。整个任务单的设计侧重方法指导,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通过简洁明了的任务,把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点化为问题,意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内化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围绕“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本节课同时搭建了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构性学习资源、在线学习网站测试等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能够即时评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注重思维的提升,不断修正学习方法,更好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最初让我纠结许久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第一个环节——现场收集自己的数据,反而成了整节课的亮点。一开始,先紧紧抓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后续的学习环节环环相扣, 学生们一直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

另外,借助微视频助学和图文版的学习资源,遇到问题,鼓励已经解决问题的学生充当小老师,为大家演示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整个课堂,教师充当了引导者和旁观者的服务角色。 通过前期精心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就显得轻松,没有主讲和控制的课堂,依然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实现了让学生关注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双赢,也实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提高、共同进步的双赢。

点评

篇4:2019信息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

【关键词】信息加工;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对这一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小学开始学,考察过学生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以及掌握Word基本知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提高学生运用Word知识的能力,使其能更生动形象的表达信息。

一、范例选取要生动、丰富、够吸引学生

第一次上课是展示优秀电子小报作品,请同学们来分析其构成,然后自主学习合作来完成一个电子作品,但是,后来发现,小报的主题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仅仅用获奖的电子小报作品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最后我灵机一动,自己创作了一份自己的电子小报,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所以用来举例的电子小报的选取一定要生动、丰富,够吸引学生,并且很好的表达主题。

二、“双主”模式一个不能少

在这一个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确定主题,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放手学生自己去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既避免了“一言堂”的方式,给学生灌输信息技术理论,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也没有采用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利用网络的巨大知识资源来自学课程要求,这样会导致完成情况不佳,知识系统不全面,有的学生还会沉迷于游戏。

三、收集素材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避免盲目性

一遇到上网,学生的注意力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学习任务之外,为了避免学生上网搜集素材的盲目性和过多的浪费时间,我规定学生从我列出的几个网站上搜索资料,避免有些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去哪查询素材,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学生自主创作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解惑

采用的“双主”模式,并不是在学生自主创作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研究性课题适合探究活动,像本节综合实践课,在学生的自主创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答,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可以通过电子教室及时解答。在学生选取主题时,不能随意的想当然学生会做。主题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主题的确定是整个创作的开始,所以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学生的整个制作过程奠定良好基础。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对于综合实践课的评价,不能一味的用考试来考评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小组协作的综合实践课,评价方式更应该多样化,不仅对小组创作的作品有评价,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所以,要明确学生的分工,在对作品评价时,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对作品的评价其实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之,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学生才会愉快的学,主动地学,积极地学,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六、感悟不足

本课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的内容是文本信息的加工,对于文本信息的加工,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软件,在本综合实践课的时候,就有学生不喜欢用word来制作,他喜欢用ppt做,而且同样也能达到好的信息加工的效果,那我们为什么要选择word?

七、结束语

由于分组是采用自主结合的方式,结果出现了有的小组整个依赖一个核心成员,成员之间的差异,导致有些小组基础差的学生帮不上什么忙,自主分工,分工任务的轻重,导致某些学生无事可干,没有积极性和小组融入感。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基础好的更好,基础薄弱的仍然没有得到锻炼。怎样合理分组,怎样合理分工和怎样协调组内成员的合作,这不仅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践中多多思考,也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这样一种合作的意识,真正的团队合作。

参考文献:

[1]李芒,徐晓东,朱惊曦.学与教的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0(8).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侯英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软件导刊,2011(10)

[7]黄海涛.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初探.中小学校长,2009(4).

[8]张梅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科爱好者,2013.

作者简介:

篇5: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反思

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参照教材介绍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根着课本上的操作来做。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有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

要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新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任务,采用自主尝试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分组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主动地探求知识,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建构。这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篇6:2019信息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

二、学情分析:

1、高中的学生都具有初步的信息需求。

2、技术上学生已基本掌握表格处理工具的使用,具有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思维和能力。

3、通过之前的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大部分的学生认识到信息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甄别信息的真伪、合理的处理各样的信息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主要是利用工具软件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学习。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其目的就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操作使用,能够掌握根据具体需要合理的表达意图的方法,这里注重的是对学生利用工具表达意图的培养。

通过表格的形式来组织和存储信息,可以清楚的表示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如学生成长档案袋、考勤表、评选表等。本节则正是讲述这方面的内容。通过表格来组织数据,将相关信息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以合适的表格数据、图表类型以及相关文字说明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去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的表达统计结果,以便表达的意图更加充分、生动和科学。

四、教学目标分析:

1、课程内容标准: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加信息,表达意图。初步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2、教学目标:

(1)掌握日常文本信息加工表达软件,熟练使用表格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

(2)利用恰当的图表形式表达结果,得出有价值的信息。(3)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多媒体作品,采集加工过程要掌握。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欣赏作品,在活动中掌握文本 图表,多媒体信息加工过程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学习,独立学习中加强学生竞争合作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发挥展现学生的个人理解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合适的图表处理工具软件(Excel)加工表格信息,并以恰当的呈现方式表达意图。

2、难点: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和表达信息。并以恰当的呈现方式表达意图。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局域网、多媒体教室、电脑室、投影仪、学校对高一年级“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成绩表。

七、教学过程与方法:

1、引入课题(出示班级评优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表,明确本课的任务要求)

2、复习(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测试,了解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3、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

(1)学生就“评优活动”进行分组讨论,明确任务需求,并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分析报告,给出建设性意见或结论。(2)建立表格

(3)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小组同伴分享自己的意见,并做出修改。

(4)分析统计呈现结果,各小组通过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各组之间展开讨论,并完善自己的作品。

八、教学评价设计:

1、出示项目评价表,各小组进行互评。

篇7:信息加工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按照“ 任务驱动 . 学程导航”教学策略 进行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甚至对于难点“汉字的编码”的学习、探究,是出乎我意料的。这节课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默契,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精心设计情境,图文并茂的唐诗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眼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极大兴趣。

“大家来闯关”环节,精心设计的习题,成功的唤起他们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释放他们蕴藏的能量,在喜悦中深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既做到了“自主”学习又完成了“合作探究”。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篇8:2019信息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

目前,五个版本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可谓是异彩纷呈,每一套教材都以其鲜明的特点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要求。但是,各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选取、文字表述等方面存在不同,有些相同课标对应的内容,不同版本教材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时争辩的焦点,不同的支持者各执一词,最后往往将矛头指向教材。如何处理不同版本教材同一内容的差异性问题呢?为此,我们选择必修模块的“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题作为行动研究的载体。

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不同版本教材对“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知识梳理如表1所示。

●行动研究

通过对五个版本教材内容的比对,我们选择了本节内容编写具有代表性的“粤教版”和“教科版”作为行动研究载体。经过教材分析,确定用3个课时实践教材,由教研组的来伟老师和陈秀芝老师分别执教。

1.教材目录内容(见表2)

2.教学过程记录(见下页表3)

●对比分析

这两套信息技术教材都用了一节的篇幅来阐释课程标准中关于“文本信息加工”的内容。两套教材都十分重视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过程性和系统性。总的来说,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是这两套教材共有的特点。例如,粤教版提出“为了表达更丰富的信息,我们经常把文本信息组合加工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探究;教科版也是从需求出发,提出电子报刊的分析与制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但是,两套教材内容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侧重点不同

“粤教版 ”教材立足于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本信息加工,将加工方式归纳为“日常文本信息加工”和“报刊类信息加工”两大类,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侧重于“点”。“教科版”教材则是以“文字的处理技术—字处理软件的介绍—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的表达”为主线,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面”。在对表达效果的分析上,“粤教版”教材是从作品制作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表达效果和效率,而“教科版”则是从对不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体现表达的效果和效率。

2.内容阐释细、略不均

“粤教版”教材对内容的处理显得比较周到、细腻。例如,既有对日常文本信息加工要点的总结,又有对报刊类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及制作指导;既有宏观的归纳,又有细节上的指导。“教科版”教材对内容的处理侧重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了解文字及其处理技术,到介绍字处理软件,再到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的表达的不同方式,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3.知识面宽度不一

就教材涉及知识面而言,“教科版”教材更为宽泛。例如,东巴文字、文本信息的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根据需求使用网页制作工具、演示文稿制作工具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等都是“粤教版”教材没有涉及的。应该说,两位授课教师从授课内容选择到结构编排都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精神。教材的这些不同都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从教学效果来看,使用“粤教版”教材,教学技术性突出,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更系统和全面,使用“教科版”教材,则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若两个版本能互为支撑,则最为理想。

●跟进反思

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的研究,大家对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不同版本内容的差异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总结来看,有以下几点启示。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再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编写团队的教育理念,这势必导致在内容阐释方面的不同,也说明了研究的复杂性与评议表述的复杂性,这促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悉心解读不同版本的教材,以求同存异的心理品质,围绕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去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习内容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是围绕着这些最基本的要求,运用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阐述的。在文件的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准确性与适应性的问题。所以,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应该是认真研讨课程标准,然后基于标准并运用批评性精神进行分析,思考“内容标准是否落实”、“这样的落实方式有弊端吗”,使教学设计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创造者。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指的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物化材料。传统的教学资源常常是教材的代名词,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资源观,最重要的转变就是要认识到教材的相对作用呈下降趋势。教师应该是教材的建构者和再创造者。

上一篇:差勤管理规定下一篇:线教育实践活动自查报告和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