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形势调研的调查报告

2024-05-01

关于就业形势调研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就业形势调研的调查报告

关于就业形势调研的调查报告

前言: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参加者:--------主题:如何看待如今的就业以及怎样选择当今的就业 时间:2015年2月1日 地点:林州市成人大学

一、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20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

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20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2000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20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20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20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业困难城市。首先是农业和人口大市,农业人口480多万,有1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到春节前,全市返乡农民工达到110万人,春节后有100万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务工中有2.33万名农民工又重新返乡,返乡农民工数量多;其次我市作为发展中老工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待于进一步加强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 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 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 项占 ,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应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面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客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四 大学生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理想教育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在掌握的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准予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心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目前的社会强调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勇于挑战,不怕失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只要我们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适应社会,你就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大学生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大学生本身应对就业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经济师,2007.8 [2]赖新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第,茂名学院学报,2007.5 [3]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

篇2:关于就业形势调研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不可避免地打破,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不能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

如果从传统计划经济或者是经典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失业率确实是高的,上升速度也确实太快。但是,如果放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大的范围,用世界的眼光来看,我国的失业率并不是特别高。

由于户籍制度的关系,我们的统计体制可能把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失业率夸大了!中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与中国城市的人均GDP一样,也存在被高估的现象。由于城镇农民工的失业率不到1%,所以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和真实的农村失业率可能都没有那么高!按这样的统计口径来看,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就会由7%左右下降到5%左右。

按照这样的判断标准来说,中国的失业问题虽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就业矛盾已经非常复杂。比如:失业人员和大量新成长劳动力的并存;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碰撞;转轨型失业与经济全球化失业的交汇等等。

什么是就业环境问题?一般说来,就业环境问题是指就业岗位的质量,包括就业岗位的稳定性、社会保障待遇、劳动的安全性和按时获得劳动报酬的情况等。加入世贸组织后,就业岗位将呈两极化发展趋势,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质量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的竞争将日益白热化,中国本土人才的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再认识。为什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就业机会增加,反而普通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会下降?我的解释是:一方面,这是国际间和国内区域间市场贸易和资本残酷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也符合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般规律。

从未来我国就业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何防止继续就业环境恶化的倾向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完善体制建设,找到解决问题的机制所在;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使各项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制化。

二、缓解就业形势的主要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中长期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应该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为基本战略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的对策建议是:

1.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繁荣。从企业规模看,就业效果最好的是中小企业,而大多数中小企

业又是民营企业。我国民营企业主要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中,单位投资吸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都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平均高出一倍以上。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激活民间投资、促进中小企业的繁荣显得更加紧迫。因为与政府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受利益驱动比较明显,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市场,更容易受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律的影响。入世后,面对我国潜在的市场,外国资本已经以不同形式涌入,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尽快启动民间投资,让不同类型的企业尽快熟悉市场、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降低市场门槛,放宽投资领域、拓宽融资渠道;而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的融资通道,也应该提上日程;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减少行政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逐步从管理市场转向服务市场,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针对未来农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大幅度减少,要寻找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发展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服务业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拓展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社区服务业和社区就业发展却是相对落后的。

发展服务业是提升经济增长弹性的有效途径。现在我们对服务业的管理,一方面存在管制过多、过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管制不力或缺乏管制的问题。政府应尽快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管理体系,发挥政府在服务业中的协调和监管作用;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加大打击各种不公平竞争和恶意竞争,加快国内服务业市场秩序整顿,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政府有责任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社区就业,如对社区服务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对公益性服务实行政府购买的方式,或者在社区建设中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扩大就业岗位的基础投资。

3.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未来的职业培训要实现五大转变:一要将职业培训体制以行政指令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将成为调节和引导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业务开展方向的基本信号。二要将政府对于职业培训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培训机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将取代行政手段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三要把国际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转化为符合本土化的东西,实现职业培训方式的革命。四要在职业培训投入上,贯彻“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变过去由政府一家统包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五要将职业培训从单纯为城市服务、为国有经济服务,转变为覆盖城乡、覆盖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全

方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尤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4.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我们在打破城乡户籍壁垒的同时,只有真正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彻底消除就业歧视。在构造城乡统一的、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目标,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我国充沛的劳动力资源。第二,通过改革户口制度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结构”格局。第三,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5.强化地方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把分地区失业率和新增就业岗位指标纳入年度计划管理。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要让各级地方政府切实关心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应该在政绩考核中增加与失业治理、创造就业机会相联系的有关指标。

6.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社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社会保障要从城镇国有企业覆盖到非国有企业,从城镇覆盖到农村的全体公民;第二,用人单位只履行依法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义务,不承担发放各种社会保障金及失业、离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失业、离退休

人员和用人单位脱钩由社区组织统一管理;第三,社会保障基金通过银行实行社会化收缴,支出通过银行直接对个人实行社会化发放;第四,社会保障资金筹措除了由用人单位及职工依法足额缴纳外,各级财政还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并通过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特种债券、将利息税纳入基金等方式建立多条筹资渠道。

总而言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对中国就业的经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中国就业的社会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只要我们看清形势,积极应对,实现就业结构、就业环境和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是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篇3:关于就业形势调研的调查报告

1 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 肉牛产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进入了调整期

上个世纪80年代, 我国肉牛产业起步并持续发展, 尤其是“十五”期间快速增长, 到2005年底饲养量达到18 229万头, 超过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国, 居世界首位。从“十一五”开始进入了调整期。主要标志有四点:一是从产业基础看, 到2009年底, 全国肉牛存栏量8 718.3万头, 比2006年减少了3 862万头;出栏量6 284.45万头, 比2006年增加了681.6万头。能繁母牛降幅最大, 部分省降幅达到30%以上。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生产格局被打破, 国家主要肉牛养殖基地中原肉牛带饲养量大幅度减少, 与90年代相比下降了30%以上。从饲养方式变化看, 传统的“以耕代牧”家庭肉牛饲养模式逐步瓦解, 草原放牧饲养模式也受到冲击, 代之而起的是以舍饲半舍饲为主的规模化、专业化饲养模式。根据对公主岭、长岭、桦甸、敦化等10个县市、60个村屯的调查, 2010年散养户比2006年减少了19.7%, 而规模养殖户却有所增加, 柳河县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户就达到500多户, 敦化市的2个村养牛40头以上达100多户。从市场供求看, 2005年, 全国牛肉产量在700万吨以上, 牛肉的消费量在600万吨, 自给有余还有少量出口。到2009年, 牛肉的产量下降到635万吨, 而牛肉的消费量达到624万吨, 牛肉生产供求平衡、少量出口的局面已转变为供不应求, 成为净进口国。据有关资料显示, 2009年中国进口牛肉1.77万吨, 同比增长1.4倍, 同时, 还有一部分牛肉通过转口和走私贸易进入我国。从质量安全上看, 在肉牛饲养方式转型过程中, 投入品监管、产品追溯、疫病预防、环境控制等监管体系正处于建设完善过程中, 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影响了消费者对牛肉消费的信心, 肉牛生产和市场消费的关系出现阶段性失衡。一方面消费者产生恐惧心理, 一方面生产者销售困难, 造成价值与价格信息不对称, 严重制约生产。

2 传统饲养方式向现代饲养方式转型过程中, 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难以避免

全国肉牛生产尤其是母牛饲养, 经过快速发展之后, 出现下滑, 且趋势将持续,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传统的母牛生产体系已经瓦解, 新的母牛生产体系尚在构建过程中。

农业机械化使母牛的役用功能逐步被取代;草原禁牧、林区封山, 母牛失去了传统的放牧地, 饲料来源受限, 饲养成本增加;母牛的生理特性要求有一定的运动空间, 有些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场达不到要求, 造成母牛繁殖性能下降, 效益不好。

2.2 母牛养殖场 (小区) 的快速发展, 用地、饲料和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

建设用地不足、粗饲料开发滞后、粪污等排泄物处理成本高等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母牛养殖的一个重要瓶颈。在发达国家, 养殖每头母牛需0.5 hm2以上的土地, 才能满足牛舍建设、粗饲料生产、贮存、加工等用地需求。

2.3 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加快, 养母牛比较效益下降。

一方面, 现在出栏一头育肥牛平均可盈利550元, 饲养一头基础母牛的年饲养效益平均为1 200元, 而农村普通劳动力的价格日平均水平达到100元。每户养能繁母牛达到10头以上收益才能与打工相当。所以, 传统的养几头母牛的饲养户逐步退出;一方面, 在肉牛饲养、屠宰、销售等各环节产业链利益分配中, 贩运每头牛效益在500元以上, 加工企业屠宰每头牛的效益也达100元以上, 饲养环节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 而比较效益非常低。

2.4 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近些年加工能力迅速增

长, 但产业化水平不高, 尤其是对牛源基地建设重视不够。近几年因牛源紧缺, 屠宰加工企业为了维持生产, 掠夺式地收购根本不符合出栏标准的肉牛包括母牛和犊牛;受眼前利润的驱使和比较效益的影响, 部分养殖户也在出售母牛和犊牛。

3 全国肉牛生产转型, 是吉林省肉牛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应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全国肉牛生产在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从总体上看, 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关注, 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发展空间、发展机遇。从市场供求分析, 据发达国家规律, 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000美元时, 牛肉消费将逐步增长, 我国自2008年以来, 人均已超2 000美元, 而且还在增长, 对牛肉的消费需求将刚性增长。而2006年以来, 牛肉产量持续下滑, 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从养牛的要素条件分析, 传统的中原、西南等肉牛带, 由于受土地、粗饲料的刚性约束, 加之高新产业的发展, 已经失去了发展优势。而东北饲草饲料、土地资源丰富, 将逐步成为全国肉牛生产的主产区。重新审视和定位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的优势, 抓住全国未来的市场空间和战略机遇, 非常必要。

3.1 产业基础相对比较稳定

吉林省是全国传统的肉牛生产基地, 进入新世纪, 又被国家规划为全国肉牛优势产区。2006年以来, 全国肉牛生产发生下滑, 吉林省也受到影响, 但相对较小。据统计, 到2009年, 全省肉牛存栏750.3万头, 出栏420.7万头, 能繁母牛存栏447.43万头, 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40%、20%和49.8%。

3.2 有优良的品种资源

全省现在不仅有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等世界优秀品种, 还有我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的延边黄牛及自主培育的中国草原红牛和延黄牛等优秀品种, 这些优秀的品种资源为我省肉牛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3.3 有比较健全的繁育体系

全省现有长春、四平、白城、延边4个种公牛站, 现存栏采精种公牛148头, 冻精年产量300万剂。已经建成中国草原红牛良种繁育场、延边黄牛良种繁育场、长春华春肉种牛繁育中心等核心育种场, 基础母牛核心群数量达到700多头。目前, 全省肉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5%。

3.4 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

吉林省玉米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 年产秸秆3 000万吨以上。草场资源面积达8 762万亩, 年产牧草560多万吨。大量的秸秆和粗饲料资源适合发展肉牛产业, 据测算, 目前, 我省秸秆的利用率仅为30%, 如果再开发利用30%, 还可以饲养100万头以上母牛。

3.5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吉林省人均国土资源占有量大, 养殖密度小, 只相当于山东等畜牧业大省的1/4, 可利用土地的空间较大, 还可利用草山、草坡等自然资源, 对可繁殖母牛和架子牛进行适度放牧, 与那些人口稠密、土地资源匮乏的省份相比,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6 有较好的加工基础

全省现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52家, 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8家, 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45万头, 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92万头。长春皓月公司已经跨入了世界肉牛屠宰加工先进行列, 牛肉加工能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这些屠宰加工企业将成为肉牛发展的龙头, 形成强大的拉动。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调整政策支点, 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1 实施基础母牛补贴

基础母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头母牛从出生到具备生育能力需18个月, 妊娠期要10个月, 产出犊牛育肥出栏要20个月, 加在一起要4年, 一旦发生波动, 需要5~6年才能恢复, 因此, 稳定发展肉牛产业的关键在稳定基础母牛。对适度规模母牛养殖场户实施母牛补贴, 对存栏能繁母牛5头以上至50头以舍饲半舍饲为主的养殖场实施补贴, 每头能繁母牛补贴1 000元, 培育新兴的生产主体。实行严格的备案管理制度, 开展母牛登记, 建立母牛个体信息档案, 能繁母牛交易必须携带母牛个体档案, 享受补贴的能繁母牛淘汰要依据母牛个体档案开具产地检疫。

4.2 实施规模化母牛养殖场建设补贴

省政府确定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补贴政策要向母牛养殖场 (小区) 倾斜, 每年支持300个母牛养殖场, 连续支持5年, 到“十二五”期末, 建设1 500个标准化养殖场, 以此为骨干, 形成以舍饲半舍饲为主的现代化肉牛生产基地。每个养殖场 (小区) 补贴资金10万元, 主要用于秸秆饲料储备库、储备窖建设和购置粗饲料加工机械。

4.3 加强肉牛人工授精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肉牛人工授精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冻精贮存、运输冷链系统, 九个市州分别建设液氮储存塔, 配置液氮运输车和液氮罐;加强标准化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点建设, 每年建设100个, 每个补贴2万元, 主要用于基础繁殖改良器械的配备。

4.4 大力开发粗饲料资源

鼓励扶持养殖场 (户) 加大对粗饲料资源的利用, 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对养殖场 (户) 新建单体100立方米以上的秸秆青 (黄) 贮窖按照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养殖场 (户) 购买的秸秆饲料加工机械按照30%的标准给予补贴;使用生物发酵秸秆饲料的养殖场 (户) , 对购买的发酵生物菌剂按照价格的50%给予补贴。

4.5 启动吉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为了加快肉牛生产体系的创新和建设, 农业部于2008年建立了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重点开展肉牛生产技术攻关和技术示范, 取得了大批新的技术成果, 促进了全国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我省已被列入重要的支持区域。鉴于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取得的经验和效果, 建议率先成立吉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组建高水平、创新型专家团队和技术示范试验站, 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每年支持1 000万元, 重点用于肉牛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

4.6 推动加工企业整合

篇4:关于就业形势调研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与国外各界接触机会逐渐增加,各类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内地涌现,同时,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所以市场对于类似于日语、韩语、俄语等小语种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据调查,70%的学生和家长看好小语种的就业前景。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角度来看,外语人才将会有一个更大的机遇。如果从整个社会的需求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外语人才,人才需求的绝对数量有很大缺口。这样的历史条件为外语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但由于近几年高校外语类专业扩招较大,再加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因此外语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严峻,因而,有必要对这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研和分析。

一、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近年来,笔者在人才市场和各类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进行了多方调查,各类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归纳如下:

1,教育机构

这些单位比较重视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技能、广博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道德。不要求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但要求懂得教学理论,谙熟教学方法,善于与学生沟通,最好懂得教育心理学。

2,大型公司

这些公司强调毕业生的英语应用水平、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翻译水平和实践能力。因为这些公司的新雇员到任后,一般都会接受正规的培训,具体的相关专业知识在此期间会得到传授,但希望雇员具备一定的理工类和人文知识。他们希望大学的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

3,小型公司

这些公司一般不为新雇员提供正规的培训,强调边工作边学习。他们希望毕业生一到岗就能展开工作。因此,他们建议大学里重视听说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本科教育中,外语专业学生学到的是语言的基本能力,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知识面不够宽。所以,单纯学习外语的毕业生往往在应聘时表现出一定的弱势。单一型外语人才不如复合型外语人才具有竞争力,就是因为外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除日常交流的基本技能外,对公文写作、经济贸易、电子科技等专业技巧和术语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在特定行业中还需进一步地学习。

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通过市场调查,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英语专业设置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工程英语等方向。结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在培养方式上坚持理工与人文并重、专业与基础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技术与素质并重的原则,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直接为企业培养专业型紧缺人才,确保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实训。双方合作,优势互补,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也有了保障。

3,依托骨干专业,选择新上语种

笔者所在的学院是理工科工程院校,土木、汽车等专业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以这些专业为基础,学校与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多所高校建立了以互派留学生和学者互访为主要内容的友好交流关系。为更好地支撑骨干专业的发展,促进校际交流,我们以骨干专业为依托,选择了日语、俄语作为新上小语种专业的考察重点,其专业发展前景良好。

4,提高考研率

开拓学生知识内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应是高校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考研,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系应加强对考研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教师不定期与考研学生沟通,帮助他们选定专业方向,制订复习计划,获取相关信息。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考研,以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5,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培育团队精神

高校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集体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完全独立地完成,它或多或少需要大家的共同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更是如此。人们在工作中时刻都在与同事合作,因此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不仅在商业活动中十分重要,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可在实习中逐步培养。学校应努力把个人创造能力与集体协作精神统一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培养出不仅业务强干,而且合作协调能力也超群的人才,使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6,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材内容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外语教学材料是动态的,它必然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修订,这样才能保持教材的科学性、知识性与时代感。因此,不断地更新教材,使其更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7,改进授课方法,引进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外语授课,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从理到例”或“从例到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而学会学习。

篇5: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20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

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20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2000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20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20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20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业困难城市。首先是农业和人口大市,农业人口480多万,有1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到春节前,全市返乡农民工达到110万人,春节后有100万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务工中有2.33万名农民工又重新返乡,返乡农民工数量多;其次我市作为发展中老工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3月底,我市企业新招聘员工32358人,新裁减员工3130人,企业新增加岗位29228人;停产、半停产企业113户,涉及职工6063人;采取措施稳定岗位175家企业,涉及职工19102人。再次是教育大市,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多,“三多”给xx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多数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我市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岗位供求的矛盾,使得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四是就业多元化与管理培训落后的矛盾。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各级政府在管理与服务中存在诸多困难。目前我市就业服务机构尚不健全,服务条件、手段落后,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就业培训种类繁杂,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加之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合同签约率不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对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切实推动《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就业促进法》,把促进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遵循市场对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要把就业作为政府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也要坚持将就业形势作为制定改革发展措施的主要评估指标,扩大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以保证就业计划的落实,努力实现全市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二要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大力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宁宜城际铁路等各类投资项目推进,坚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林浆造纸、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带动各类劳动人员就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切实引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要进一步抓好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要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在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和优化创业环境方面下功夫。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创业服务。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落实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的政策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吸纳“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和创业教育,引导和激励有志者投身创业。

四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整合劳动、妇联、团委、职业教育等社会培训资源,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拓展培训专业。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专业与经济发展、培训方式与就业意愿、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在技能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研究和探索就业技能培训高效机制,着力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

篇6: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系 别: 计算机系

班 级: 通信0803

姓 名: 朱回

学 号: 08002315

7 月5 日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湖南科技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湖南科技学

院校园内随机选择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

三、调查时间:20年6月26至6月28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3个问题。(见附一)

五、调查结果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论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7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 经济收入 B 个人发展机会 C 专业知识的应用 D 工作的稳定性 E 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F 其它

8您认为怎样找工作最有效? 您会通过何种方式就业? (最多选三项) A 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 B 在就业网站投放简历 C招聘会现场 D 由学校推荐 E 通过熟人介绍 F 寄发自荐材料 G 其它

9 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最多选三项) A 专业技能 B 对单位的忠诚度 C综合素质 D 逻辑思维能力

E 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F 沟通能力与亲和力 G 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H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

10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 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总量减少

B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C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D 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

E 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11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B 沟通协调能力 C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 相关工作或学习经验 E 专业知识和技能 F 其它

12您能接受的月收入水平是

篇7:医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一、第一个原因来自用人单位

许多医院过度关注毕业生的学历,入门级的学历就是研究生,低于硕士研究生的不予考虑,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医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单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该到基层医院就职的本科、专科医学生没有单位接收。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还有部分医院过度的追求工作经验。招聘条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不否认,医生这个岗位工作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医院忽视了一点,任何一位医生的工作经验都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当然有很多小医院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医生,这就导致了医学生的就业路越来越窄,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来自用人单位的原因。

1.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 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 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 量接受毕业生。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 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 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 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 “聘用制”。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这或许就是在逃避就业现实。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 况下,考研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在校园里继续享受单纯的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暂时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根据了解,目前,考 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在许多医学院校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就业族”。“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沈阳医学院,有一个班级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 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考研、出国留学已 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二、毕业生方面

1.就业倾向及薪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选择迎头而上面对困难,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还是希望去省、市当 中的大医院,哪怕只是能去见习,积累经验,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的人则会选择考研,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 固的基础;当然也会有人想要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继续深造……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至于医学生的薪资预期问题,他们所期望的薪酬,与现实的差距还 是比较大的。41%的人选择2000~3000元,只有20%的人希望能挣到5000元以上。

2.就业地域意向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是东部沿海地区,达36.5%,最主要的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次选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 选为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医疗机 构就业的必要性,却只有32.7%的毕业生选择会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

3.就业过程思考

每个人对于就业,都是会有各个方面不同思考的,这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人的考虑,也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会考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联的工作,来确定 所挑选工作的范围;其次是考虑哪种工作更加地适合自己;再来是工作的性质,工资,与家里的远近等等这些也都是在考虑之列的。……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有 学多的学问,也就需要很多的思考。第一个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诚信问题:当我们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难题之后,医学生们就想到通过其他的各方面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所以大学期间就努力考取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但是忽视了专业技术的学习,导致近几年的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程度越来越差,到医院工作后不能都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职业技能。这个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二,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也波及到了医学院,原来医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一直是遥遥领先,而近几年,医学院校的招生分数线也是日益降低,这就导致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不能的到保障,最终的毕业生的质量受到影响,最终也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三,任何人都想有一个高收入的工作,医学生也不例外,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能水平,自身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味的考虑高薪工作,这就导致了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这个原因也直接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有问题,医学生有问题,高校同样存在问题

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院校的教师都重视科研,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质量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而民办学校,对于本科甚至专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视,但是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许多私利学校都在其他学校请老师讲课,这样势必也会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对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 生;除此之外,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在医疗改革新时期的当下,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 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过在近两年,政府 的大力支持与提倡下,社区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政策的不断加深,所催生出的社区医院消费市场为各类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其中,护理专 业、外科、内科、中医学人才,都是在社区医院非常紧俏的。福瑞医生人才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期医药行业销售领域每天发布近2千个职位,占每天所发布职 位的20%左右,医药销售代表和经理职位更出现了一“将”难求的现象。对于医药行业求职者而言,大多数销售从事的是医疗器械和一些医药产品的销售,医药行 业的销售人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对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如果是医疗器械销售,大多还要求和大型医院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应当随时关注就业市 场的变化情况,随之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医学生如何应对就业?

1.降低自身期望,从实际出发。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医学生理当从自己的自身 环境、能力出发,适当地降低对就业的期望值,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降低就业层次,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 市去施展才华。

如果大医院找不下工作,那么就去中小医院找;假若城市中找不到工作,那就应该扩宽自己的视野,适当地走向山区,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去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 众,一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减缓农村地区严重缺乏医务工作者、人才的局面;两一方面,也可以使刚毕业的本科生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积累经验,为以后能 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牢牢的基础。

2.提高就业能力,多参加培训。

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医学生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医学生要明确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及提高自己,积 极参加各种培训,包括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各项实践、辅导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正确指引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 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就业的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来促进就业。

3.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自信心。

篇8:关于就业形势调研的调查报告

一、两省就业和收入基本情况

(一) 云南省

2016年, 云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思路, 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逐步向好的态势。前三季度, 实现生产总值9536.94亿元, 同比增长7.6%, 增速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40.01万人, 同比增长13.66%,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1.93万人, 同比增长22.23%。解决就业困难人员9.67万人再就业, 同比增长38.94%。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9.9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处于历史新低。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 排名全国第27位, 增速9.5%, 排名全国第7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08元, 排名全国第19位, 增速8.5%, 排名全国第11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3元, 排名全国第27位, 增速9.7%, 排名全国第6位。

(二) 贵州省

2016年, 贵州省委省政府全面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 紧扣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 以精准扶贫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动经济运行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运行呈现总体稳定、结构趋优、效益提升、动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 实现生产总值8135.38亿元, 同比增长10.5%, 增速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59.55万人, 同比增长5.3%,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2.32万人, 同比增长0.8%。解决就业困难人员6.56万人再就业, 同比增长6.2%。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4.8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5元, 排名全国第29位, 增速9.8%, 排名全国第2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17元, 排名全国第26位, 增速9.0%, 排名全国第3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0元, 排名全国第29位, 增速10.0%, 排名全国第3位。

二、两省促进就业创业, 提高居民收入的亮点

(一) 依靠服务业拉动就业, 提高居民收入

云南省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 前三季度, 第三产业增长9%左右, 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市场用工需求占需求总人数的37.74%, 烟草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不断增长。贵州省GDP增速三季度全国第二, 也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增速快于工业增速, 通过做大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 不断提升服务业所占比重。两地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二) 集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 促进就业创业

云南省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共建设各类创业园区131个, 众创空间40个, 校园众创平台64个。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共扶持11.01万人创业,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8.15亿元, 是目前全国发放贷款最多的省份, 共带动就业26.46万人。截至9月底, 全省微型企业培育工程新增企业68815个, 扶持1028户, 扶持资金3036.4万元, 带动就业10257人。

(三) 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 拓宽就业渠道

云南省滴滴移动出行平台全国吸纳各类专兼职就业人员超过1300万;昆明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斗南花卉产业园区, 带动花卉木苗种植30万户, 园区就业岗位6万个。贵州省建立了国家大数据试验中心, 到2017年底, 仅贵阳市呼叫中心服务坐席达20万规模, 带动就业50万人。同时, 大数据的发展使就业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四) 大力开发农业资源, 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贵州省每年举办“农业嘉年华”, 全方位呈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成果和新亮点, 统筹宣传推进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特色景区和示范小城镇四个方面的建设, 将农业与旅游、科技、健康、生态、电商等高度融合, 推动形成大健康引领、大数据驱动、大旅游助推的良性发展格局。2016年农业嘉年华涉及项目63个, 其中, 园区建设项目14个, 美丽乡村项目12个, 特色景区项目14个, 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23个。据不完全统计, 可带动就业20万人以上, 实现收入15亿元以上。

(五) 增加地方津补贴, 提高公务员收入水平

两省在基本工资和国家批复的规范津补贴之外, 不断提高地方自行制定的津补贴数额, 增加了奖励性津补贴和改革性津补贴。受到广大基层干部职工, 特别是艰苦贫困县、边疆民族县的热烈欢迎。缩小了各地公务员收入差距, 改善了公务员生活质量, 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稳定了公务员队伍, 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建议

(一)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区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建议要关注区外和国外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 解放思想, 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切实找准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有利支撑, 促进新经济新业态有序发展。借鉴贵州省发展大数据的经验使内蒙古实现赶超, 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 突出政策导向, 加强人才引进,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争取尽快打造一批大数据先进产品、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 推动内蒙古“云”服务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不断培育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新动力。

(二) 全力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

近年来我区服务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但是增速与全国平均仍有一定差距, 从产业发展的要求看, 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都需要服务业的有利支撑。建议要继续保持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破解服务业瓶颈制约, 推动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需求旺盛、吸引就业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产业, 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加点。充分发挥我区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优势, 学习借鉴贵州省“农业嘉年华”的经验, 打造自有品牌, 推动农村牧区特色旅游的发展, 带动农村牧区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扩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三)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目前, 我区农牧民工转移就业、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产业升级高素质人才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为夯实开发技能人才资源的基础, 促进我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建议要整合优化政府、院校、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 建设一批实用性强、特色突出、定位准确的公共实训基地。要综合考虑地方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特点, 既立足当前现实需要又兼顾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 力求做到定位准确、特色突出、规模适度、务求实效。贵州省轨道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整合教学与培训资源, 满足地方轨道交通发展需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我们学习。

(四) 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水平

近年来, 我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但由于津贴补贴项目少、额度低, 区直驻呼机关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呈现“两低”现象。一是低于全国其他30个省会城市。二是低于12个盟市工资收入水平。干部职工要求提高工资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 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提高区直驻呼机关工资水平的建议和提案。

上一篇:感恩妈妈感恩的作文下一篇:自我介绍ppt都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