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2024-04-08

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西安农村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

社会调研报告

题目 :

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姓名 :

代娜

魏方

胡院院

专业班级 :

市场营销1101

学号:

21 23

调研时间:2013年5月9日

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人:代娜 魏方 胡院院

指导老师:陈晓莉 时间:2013年5月9日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三爻村 正文:

调研主题:东三爻村青年就业情况 调研方法:走访、访谈调研

调研目的:以东三爻村为例,了解城中村青年就业现状

调研意义:体验下农村调研的过程,了解调研的必要性,能够结合课堂真正的到实践中去

概念界定

城中村

城中村是指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没有有机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仍是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聚落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仅指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西安城中村概况

城中村青年

青年人是社会有机体中最活跃的成员,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的希望所在。同时,青年也存在着自控能力较弱、问题并发性强和影响面大等特点,因而其现代化的可塑性也强。青年人的现代化是个举足轻重的社会化问题,必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对于青年年龄范围的界定,依据社会学的研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继续深化,进而又发现作为社会的人,其成熟的标志不能只限于生理和心理,还有社会的成熟,而社会的成熟又滞后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由于我国法定劳动者的年龄下限是16岁,结合社会学有关年龄的划分规则,本文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6 ̄34岁。

因此,将作为研究主体的城中村青年具体定义为,包括本地和外来人口长期租住在城中村内的年龄为16 ̄34岁的青年居民。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业用地被征用,村庄被拆迁,产生了新的社区与失地农民,同时也出现了城中村居民这一特殊的群体。而城中村青年是一类过渡群体(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将人的基本类型结构确定并划分为现代人、过渡人和传统人,我们认为以城市为生活背景的城中村青年在性质上隶属于过渡人的概念范畴),作为一类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城中村青年必然在城市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并对城市社会产生影响。在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关注城中村青年的就业问题,不仅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社会秩序的稳定。

现我们以西安东三爻村的青年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城中村的群体特征和就业情况。

一、东三爻村概况

1、东三爻村改造背景介绍

东三爻村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办,大约1998年开始征用耕地,2005年左右土地基本被征用完毕。现在土著居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房租。

2、东三爻村青年就业现状  居民人数及结构

经调查,东三爻村总人口数约为7500人左右,其中本村人数2100左右,外来人数5400左右。

本村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大约为1:3.其中青年人占47%.外来入住者大多为青年人。

3、青年就业类型

根据实地调查获得的样本情况,本文将东三爻村青年形形色色的职业形态划分为以下4类。

(1)无业、待业;坐吃等死型。依靠家里每月收房租维持生计。

(2)普通职工和职员,具体包括在本地劳动力市场通过供需交流而得的会计、收银员、服务员、建筑工、装修工和业务员等从业青年;

(3)个体经营或自雇佣者,具体包括经营棋牌馆、游戏厅、台球厅、录像厅、网吧、商店、话吧、饭店、理发店和小诊所等从业青年;

(4)其他,包括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出租车司机。这4种类型基本覆盖了东三爻村个案中青年的职业类别。在关于青年职业选择期望和所从事职业的调查中,很少看到对于务农的选择。

4、东三爻村青年收入水平及消费情况

经走访调查,东三爻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其中一部分原著居民依靠出租房屋赚取房租。经了解,每间房房租大概在200-600的差距,基本上每家都有十多间到二十间左右不等的房子,所以月收入大概在四五千到一万左右不等。况且基本上家里有房子可外租的原住青年人几乎没有再去主动工作的欲望,整日在家游手好闲,做吃等死。而大部分外来租住的青年人大多靠打工,个体经营或是上班。月收入也在两千到五六千不等。还有一部分是学生,无月收入。

消费情况:原理上消费情况基本上和收入水平是成正相关的。然而经过调研,发现东三爻村青年消费普遍较高,很多都是所谓的“月光族”。基本上迎合现在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而且大多数人没有储蓄的习惯,消费不够理性。但是婚后青年消费较为收敛。

二、现状分析

(一)城中村青年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 导致东三爻村的青年就业现状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很多大企业在裁员,减少人力招募,各公司退出的人才掌握完全竞争优势;小企业的关闭导致一部分人从新就业,也影响2013年的就业率。十二五计划出台及十八大召开,都将促进国企深化改革,政府用人偏向年轻化,多少会影响用人单位需求将偏向年轻化及有创新意识人才,同时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大大增加,引领潮流的企业品质要求将促进中国企业及个人向追求卓越方向发展,个人的精细管理及严格的自我要求将大大增加就业成功机会。2 城中村青年自身因素

个人的学历及受教育程度。

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东三爻村的高中及大学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数少,因为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加上个人的努力,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形势下企业的用人要求,在家待业或无业的相对较少。而东三爻村跟传统的农村一样,现在村中父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较少,对于现在的青年教育重视不够,有的人看到那些即使上了大学的大学生也没有找到好工作就觉得即使上了大学也没有多大用处。这种老旧的思想和对社会现状了解的片面对于他们的孩子影响巨大。大多数青年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辍学必定无法很好的适应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青年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的人较少,也就是说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这就导致那些缺乏熟练技能的青年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小,所以这些青年就不愿意出去工作。还有就是青年人择业观的问题,因为外出打工的话他们只能从事在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相对较大的工作,而且工资也不会很高。但是每月的月租数额巨大,足以满足其生活并且还能保证一定的质量。基于这种状况,他们就选择在家以租房为生计而不外出。宁愿在家做吃房租也不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赚钱。还有部分人群,家中经济情况较好的。父母外出工作,让老人留守家中看守房屋收房租,持双份收入。这样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更加的“潇洒”,整日无所事事。3 外来人口为本村提供大量的租房客源和租金收入

东三爻村是雁塔区城中村改造的村庄之一,无耕地但有住房。耕地在十五六年内逐渐被占完。在98年到05年期间,耕地还未被完全占完外来人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部分青年跟着父辈务农,有的外出打工。随着西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远郊人口和外来人口进入西安市内工作,东三爻村其近城市的位置和价格较低的房租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租房客源。每家每户都有不少于10间房间可供出租,让每户每月至少有五千元的租金收入更有甚着能达到万元。仅租金的收入就使得本村土著村民在生活上有了保障没有了后顾之忧。并且租金收入基本都高于外出打工所得收入,所以,更多的青年选择了“留守”,而父母的思想则是反正又不愁吃穿,不愿意出去就待在家里或出去逛逛,总之,没有选择就业。4 外来打工者自主经营带动了本村的发展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东三爻村的一大特点就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门面,经营着不同的生意。但经过询问,这些做生意的都是外来人口,按照他们的话说就是,本村人都比较有钱,他们不用干这些。这也反映出了东三爻村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房租,而房租高收入足以使村民过上较好的生活。目前东三爻村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将这理解为“自给自足”意思就是说,村民们不出村,基本的生活所需就可以满足。就目前的状况,这样的发展已经稳定在雁塔区新规划实行之前还是会持续这样的。这就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所以,青年就是自己选择的问题了。有想法想出去闯荡的青年就选择外出工作。不愿意打工的就做吃房租。然而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5 村风民风的影响

在与村民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东三爻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和集体活动,在整个村中我们就只见到村委会门口有一些健身器械和几个篮球筐,使用的人也只有几个,过去了解了一下基本都是外来打工的人。在过年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节目表演等活动,这样使得原来那种农村邻里之间的良好风气也不复存在,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这样也不利于提高青年的竞争意识,因为没有对比也就不知道差距。

(二)东三爻村青年就业现状带来的影响

1、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的影响

城中村青年失业闲散在家,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家庭的安宁、村内的治安和社会的稳定。失业的责任并不全在他们本身,他们中有的是有劣迹、风气不好的,但更多的还是遵纪守法的青年。虽然不用担心生计问题,但是后者如果长期闲散在家,无事可做,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惯,降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再不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东西,误入歧途,可能成为犯罪的后备军。如果做好了无业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岗位,就可以从源头上、战略上防止青年犯罪,使村中治安和社会治安工作做得更好。

2、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影响

城中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城中村青年务工,更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东三爻村人均耕地几乎为零,但青年的现状是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术匮乏,而大部分村中青年也都不愿继续从事简单的体力生产劳动。如何使广大农民增收增效,尽快富裕起来就要开展城中村青年就业援助行动,推荐农村青年上岗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对东三爻村未来发展的影响

青年失业闲散在家,只重视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不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整个村民的素质无法提高。随着城中村规划的一步步落实,村中的选举等政治活动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对农村政治进行监督,村中的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而青年作为村里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其就业现状和择业观念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和收入的提高都处于不利的地步。而他们中大部分即将为人父母或已经为

人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一定的资金,这对于失业在家的青年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城中村青年的就业现状与现在农村青年就业现状的基本类似,我们针对现状对政府,村委会及青年自己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政府的措施:

① 完善政策、法律法规

陕西省人口众多,为促进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保障社会稳定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1)立法建设

要制定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法规,从法治的高度来治理失地农民就业。当失地农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与进城农民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城市贫民一样是社会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经济能力有限、维权能力相对较弱,可我国目前缺乏针对失地农民的相关法律。城市化快速发展,同时民主政治也在不断发展,实地的农民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尖锐。为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我国必须根据现状,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法律,是失地农民在安置、补偿、就业等方面得到保障,同时对其受到的权益伤害予以法律上的援助及补偿。

(2)完善政策

1.完善征地制度。在现行体制下,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原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主要途径,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和补偿标准是关键。现阶段的补偿标准低,忽略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直接影响了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和再就业。借鉴国外把土地补偿分为土地赔偿款(土地赔偿款,土地征用人对因土地征用而造成的经济及其他损失的补偿)和土地征用款两部分是一个可实行的方法。土地征用费用相当于土地价值,它的计算必须引入市场机制,综合考虑考虑土地区位、产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地价评估,确立适当的土地补偿标准,按照征地的市场价格予以补偿。

2.完善就业培训政策。赔偿和保障解决的是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而培训和就业解决的是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促进他们的自身发展。而要促进他们的发展,就需要注重就业和培训。通过就业及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自身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转移的能力,从而促进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失地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缺乏工作技能,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只有通过培训和就业,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率,加快向现代生产力转变,才能改变这一情形。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有针对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②加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力

我国各省市都制定有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措施,但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执行者执行不力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政策效益减弱。没有搞笑的执行,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样不但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反而增加了社会矛盾。侦测制定后必须有效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强化政策、措施的执行力,首先要对执行者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重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其次,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使他们能够从社会公共和长远利益出发执行公共政策和措施。同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加强行政监督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过程的保障。监督的切实到位能保证政策按预期方向发展。监督就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须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并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

③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解决失地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可行举措。

(1)完善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管理混乱,运作不规范,这阻碍了失地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择业。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劳动力市场,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使其规范运作,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积极引导职业介绍机构进入劳动力市场,制定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准进机制,取消不合格的职业介绍机构,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消除对劳动力的种种其实及不公平行为。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改革、指导和干预,建立现代劳动力市场。同时提高职业介绍人员素质,要熟知劳动保障政策,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服务质量。

(2)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信息网络。失地农民就业信息闭塞,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的供求网络系统,形成企业、失地农民及职业介绍机构共同参与的劳动力信息网络。

(3)建立失业预警机制。预警是一种是事前控制,要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在失业问题可能影响经济及社会稳定发展之前提出预警信号。加快解决城中从居民就业难题,就要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

(4)成立创业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对创业者进行管理和服务,提供有力的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

④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具有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职责,在失地农民无法就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社会保障获取保险和救助,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1)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养老保障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逐步与城市居民养老保险接轨。

(2)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根具实际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⑤ 提高城中村居民的自身素质

只有提高城中村居民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中从居民就业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城中村居民具有思想落后、保守、不思进取、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文化水平低及技能单一等特点,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首先要让其对自身有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对当前形势有个清醒的认识。

(2)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积极参加培训,接受城市文明,学习法律知识等,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维护合法权益。对城中村青年和村委会的建议:

 青年应该积极参加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学习和了解党的先进思想和政策,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

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有职业平等观、自主创业观等;  积极主动接受就业再就业培训,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 村委会应该积极传达党的思想政策,通过广播等设施进行传达。

 村中可以经常组织活动,至少在春节过年期间有些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村民增强交流还有利于调动村民的各种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对东三爻村的个案调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中村青年的就业状况处于相对劣势,因此,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迫切需要,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城中村青年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也有利于推动城中村的改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篇2: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2011重点工作安排,9月10日,区政协组织政协常委对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惠泽园、万和世家、锦绣星龙、锦绣花园等城中村改造工程,随后又召开区政协三届十次常委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副区长、区城中村开发改造领导小组副组长、城改办主任同志关于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的通报,并进行了专题协商讨论。委员们对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视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协主席,副主席参加视察,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同志,区政府副区长同志出席政协常委会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中村改造工作总体评价

区委、区政府把城中村改造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城中村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气魄大。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改善民生质量、建设精品城市、打造人居福地的高度,决策部 1

署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规划区内13个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改造村子之多位居全市第一,改造任务之重占全市城中村改造任务的一半,充分体现出了区委、区政府的大思路、大手笔。

二是力度大。为加快实施这项民生工程,区里出台了文件,组建了机构,建立一系列协调机制,明确责任,驱动加压,区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既挂帅又出征,现场办公,一线指挥,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督导,确保了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扎实推进。各城中村基本做到了在拆迁过程中公平公正、规范操作,在拆迁补偿上公开透明、让利于民,在开发改造上强化保障、注重产业培植,让村民眼前得利、长期受益,使旧村改造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响应,大部分村实现了和谐拆迁。

三是变化大。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实施,加快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跨跃,促进了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一路走来,一路新工地,一路新楼群,一路新景观,一路新变化。旧村庄变成了新社区,矮平房变成了高楼房,小街巷变成了宽马路,破院落变成了新公园。原来破旧、杂乱的城中村,变成了设计新颖、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社区,村民们不仅

住上了新楼房,享受到了水、电、气、暖等配套齐全的生活条件。各城中村还都结合旧村改造,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面向全体村民的各项社会保障,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四是影响大。城中村改造工程,作为改善民生、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擦亮了人居品牌,提升了城市形象,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加速我区城市化进程,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事实充分证明,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决策部署,是十分英明、十分正确的,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一项荫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造任务仍十分艰巨,改造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在视察中了解到当前改造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一)宣传舆论工作还不够深入。城中村改造不仅需要广大村民的配合,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目前有些部

门对改造工作支持不够,影响工作的推进;有些村民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态度不积极,配合不力,也影响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村对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村民们对城中村改造的精神知之甚少,改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完全理解和配合改造工作。

(二)相关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尽管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出台了配套文件,也出台了与之相衔接的实施细则,制定了改造方案,但由于城中村改造在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目前制定的政策遇到有些具体问题和矛盾,由于依据不充分难以解决,如土地转性政策比较原则,在实施中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土地转性慢、周期长,城中村改造报批手续较为繁琐、环节多,影响了改造建设工作的速度。

(三)近年来,我区“城中村”、棚户区和项目区的私人建房管理不够严格,创建、乱建现象较为严格,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改造的难度和拆迁的成本。

(四)“城中村”改造已经和将要使一部分村民变为居民,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既无土地可耕种,又无房屋可拿去出租,同时也缺少就业技能,变为市民后理应享受城市居

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

三、几点建议

城中村改造既是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又是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必然要求。围绕把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继续推向深入,常委们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要以人为本。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把拆迁改造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拆迁一个旧村,建设一个精品社区,方便富裕一方百姓,使村民居住有改善,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最大受益者。对新建社区的规划要通盘考虑,科学布局二、三产业载体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医院、商店、菜市及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确保水、电、气、暖等各项供给,改善公共交通条件,搞好休闲娱乐和绿化景点建设,使村民过上真正的城市生活。

二要科学规划。通过城中村改造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需要,不为眼前利益所迷惑,关注城市发展的未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防止拆了小的城中村,建了大的城中村的现象,真正把“城中村”改造这个“难点”变成投资开发的“热点”和湛河区建设发展的“亮点”。

三要统筹发展。坚持城中村改造与发展经济同步进行,抓住旧村改造的有利时机,通过开辟园区、新上项目等,实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夯实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对群众的社会保障能力,妥善解决村民的养老、医疗、福利等方面的问题,使村民的长远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针对城中村改造中各个片区的不同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各种诉求和利益关系,及时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村民、企业、政府共赢。

政协市区委员会

篇3: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一、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形式

城中村居民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从整体上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就业形式:

1. 家庭自我安置——经营出租房就业。

在无地可种的情况下, 房屋租赁业成为城中村居民从事的主要行业, 无论是靠近市中心地带或比较偏僻的城中村, 每个居民家庭都有房屋出租, 少的出租几间平房, 多的是整栋楼房出租。城中村房屋租赁业的发展填补了城市公共租赁房短缺的空白, 也成为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形式, 起码是让城中村居民有事可做, 有钱可挣, 短时期内起到了“社会稳压器”的作用。城中村居民从事房屋出租行业, 平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出租房屋的管理, 类似于物业管理, 但规模小, 不规范, 随意性大, 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 比较清闲。太原市多数城中村为本村居民家庭办理了经营房屋租赁业务的执照, 但年检制度、租赁登记制度执行的不到位, 更没有村民按照规定缴纳税款。

2. 行政部门安置——在村里或社区就业。

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城中村要逐步转变为城市的社区, 无论是城中村的村委会还是社区的居委会, 都是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办事机构, 其组成人员应当精简高效。按有关规定, 村委会由3~7人组成, 社区的居委会由5~9人组成, 而在城中村或由城中村转变而来的社区, 由于居民家庭都有房屋出租, 房租收入基本能够维持生计, 外出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大多数居民都想在村里或社区里找个工作, 虽然工资不高, 但非常清闲舒适, 由于村民亲情关系复杂, 彼此都有联系或非常熟悉, 而且村委会或居委会干部任期都是三年一次换届, 能否连任还是个不确定因素, 因此, 只要村民有在村里或社区里工作的要求, 大多数都能得到满足, 多数城中村的情况是几乎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在村里工作。所以, 城中村虽小, 但机构应有尽有, 人员编制并不少, 村里工作人员比较多, 有的达到上百号人。

3. 集体经济安置——在村办企业就业。

村办企业是村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在城中村, 由于村民以自家出租房屋为主、城中村改造中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等原因, 多数城中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村办集体性质的企业有名无实, 甚至销声匿迹, 办得比较好的村办集体企业比较少, 因此, 在村办企业就业的村民比较少, 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 太原市小店区亲贤社区, 2005年由原亲贤村转变为亲贤社区, 该社区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于2000年5月成立山西千禧集团公司, 经过几年的发展, 该公司成为代表亲贤社区居民利益的最大经济实体, 公司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 固定资产近30亿元, 拥有太原市宝瑞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下属子公司。亲贤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成为居民就业的主渠道, 目前在公司就业的原本村居民几百人, 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还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和“国家级文明村”, 2010年亲贤社区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二、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特点

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特点是:

1. 城中村居民从事房屋租赁业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就业形式。

房屋出租是城中村的主要产业, 经营自己的出租房是城中村居民的主要职业, 这种就业形式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有所不同, 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就业形式。其主要表现是:首先, 人员替代性比较强。一般的工作岗位是一人一岗, 单位以外的人员不能随意替代或顶岗, 而城中村居民经营自己的出租房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做, 人员之间的替代性很强, 可以随时顶岗。其次, 工作时间具有随意性。一般的工作岗位有明确的工作时间要求, 包括何时上下班或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每位员工必须遵守, 而城中村居民经营自己的出租房没有工作时间方面的硬性要求, 只要有人在家, 都可以视为工作时间。第三, 工作任务弹性较大。一般的工作岗位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求, 许多工作岗位根据完成的工作任务量发放工资, 而城中村居民经营自己的出租房没有硬性任务要求, 房子想出租就出租, 想出租几间就出租几间, 弹性较大。尽管与一般的工作岗位有明显的不同, 但出租房屋需要付出劳动, 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因此, 城中村居民经营自己的出租房就是就业的一种形式, 但是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就业形式。

2. 城中村居民在村里或社区工作属于一种“半就业”的就业形式。

之所以说城中村居民在村里或社区工作是一种“半就业”的就业形式, 原因如下:第一, 多数工作岗位的设置随意性较大。村委会或由村委会转变的社区居委会, 多数没有财政拨款来源, 也没有明确的定岗定编要求, 除村长、副村长 (主任或副主任) 、书记等“两委”几个重要岗位外, 用多少人、定什么岗位、聘用期限, 基本上都是村里自己决定, 随意性较大。第二, 工资水平低, 且没有保证, 不能按时发放。在村里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在村里或社区的经济实体工作, 而是在非财政拨款的所谓“村机关”工作, 由于村里的资金有限, 而且聘用人员比较多, 因此, 对村里就业人员实行低工资政策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无论是村委会主任、村干部还是普通村民, 每月工资收入均为几百元, 有时还达不到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且不能按时发放, 拖欠工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有些时候是一年发半年或发几个月的工资。第三, 管理松散。由于村里就业工资水平低, 以平均主义的方式发放, 而且不能按时发放, 加上城中村居民多年从事农业生产所养成的习惯, 管理松散是必然的结果。在村里或社区工作的人员, 每天8小时工作的概念淡薄, 有事就办, 无事自己随便, 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工作常态。因此, 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村里或社区工作的人员处于一种“半就业”的状态。

3. 村办企业就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就业形式比较灵活。

村办企业以非农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主, 村办企业就业人员主要从事物业管理、市场管理或服务业。一些规模较大的村办企业开始公开向社会招聘高层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 就业人员素质比较好, 但多数村办企业就业人员以本村居民为主, 年龄偏大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 考上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的年轻人比较少, 因此, 从整体上看, 村办企业就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技术型和技能型人员偏少。村办企业就业人员中, 本村居民以临时工为主, 想干就干, 不想干随时可以离开, 就业期限不定, 就业形式比较灵活, 而公开招聘的从业人员则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接轨, 以合同工为主, 有一定的聘期。

4. 外出打工就业的村民比较少。

外出打工是目前农村地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对于大多数城中村居民来说, 到外地打工挣钱, 自己不想尝试, 也难以接受。在课题组的调查问卷中, 城中村居民没有人到外地打工, 这一点与其他农村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中村没有外出打工的,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 城中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比较高, 不用出村或到外地, 挣钱的机会就比较多。

三、城中村居民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城中村居民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多数城中村居民处于一种不充分就业的状态。由于城中村居民从事房屋租赁业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就业形式, 在村里或社区工作是一种“半就业”形式, 村办企业效益好的不多, 因此, 对于大多数城中村居民来说, 一年四季大多数时间基本上是闲呆在家里, 除了出租房子和打扫楼道卫生以外, 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处于一种不充分就业的状态。许多城中村居民渴望有一份长期而稳定的工作, 但难以如愿。如果真有一些比较辛苦的工作, 许多村民不愿意去做;有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 许多村民又做不了;一般性的工作, 因素质偏低、竞争力不强, 很难轮到城中村居民来做, 就是暂时工作了, 也难以长期保持住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 城中村居民以租房为生, 处于一种不充分就业的状态, 这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居民来说, 还可以维持下去, 但对于“新生代”城中村居民来说问题就比较大, 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是多数城中村居民创业精神不足。每个居民家庭有房屋出租, 维持生计没有问题, 村里还能吸纳比较多的人就业, 特别是拆迁补偿金额更是可观, 这些现状使城中村居民产生了“小富即安”和“等、要、靠”的思想, 对就业和创业缺乏应有的追求, 不愿意从事苦、脏、累的工作, 尤其是“新生代”城中村居民, 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现象仍比较普遍。城中村居民有门面房、有资金、有时间、有劳力, 联合开办经济实体或自己创业经营有一定的条件, 而实际情况是城中村居民只愿意出租房屋, 缺乏创业精神, 自己创业或自谋职业的比较少。根据课题组在太原市城中村的调查, 某城中村有上千名居民, 但仅有几十人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经济实体, 只占本村就业人员的很少一部分, 外出打工挣钱更是天方夜谈。不用说走出去打工挣钱, 就连自家出租房屋中一些比较脏、比较累的活, 如冬季村民家里烧锅炉取暖, 一些城中村居民都懒得去做, 有近1/3的家庭是雇人烧锅炉, 有的甚至雇人打扫楼道卫生。

三是村里就业不规范, “村办社会”情况比较严重。许多城中村居民在类似“村机关”的村里或社区工作, 继承或照搬以前种地时的老传统, 管理松散, 没有工作任务要求, 来去自由, “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就业很不规范, 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很不协调。另一方面, 由于要安排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城中村出现了“村办社会”的情况, 就好似以前企业办社会一样。在城中村, 除了应该设置的“两委”等机构以外, 还有村办市场管理组、电工组、汽车组、治安组、户籍组、村办学校、村办幼儿园、村卫生所等众多的机构, 每个机构都有许多人, 可见城中村已成为一个小社会。

四是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 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城中村位于城市之中或靠近城市, 发展集体经济有一定的便利条件, 机会也比较多,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城中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不理想。在太原市上百个城中村中, 大多数城中村没有村办集体企业, 有也是有名无实, 更缺少有实力、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办集体企业, 城中村居民在村办集体企业就业的人员非常少, 数量极其有限, 村办集体企业在吸纳本村居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是城中村改造中存在“轻就业安置”、“重拆迁补偿”的现象。按照有关规定, 城中村改造要解决城中村居民安置和房屋拆迁补偿等问题, 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城中村居民就业安置的途径少, 就业安置的人员数量也少, 就是安置了工作岗位, 由于城中村居民素质偏低等原因, 还存在“下岗”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房屋拆迁补偿的砝码不断抬高, 受关注的程度有增无减, 几乎成为城中村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 “轻就业安置”、“重拆迁补偿”的现象普遍存在。

六是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多数中年以上的城中村居民文化层次低, 掌握的技能少, 传统的农民意识还根深蒂固, 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差距较大, 而针对城中村居民实际情况举办的技能培训活动比较少, 机制不健全, 提高城中村居民就业能力的途径处于缺失状态。

四、促进城中村居民就业的措施建议

针对城中村居民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解决存在的问题, 促进城中村居民就业。

1. 高度重视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于失去土地的城中村居民来说, 尽管目前有房租收入, 但从长远来看, 就业是生存的基本手段, 也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 更是构建和谐城中村的必然要求, 因此,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 为促进城中村居民就业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 创造必要的条件。

2. 制定财税优惠政策, 发展壮大村办集体企业。

在城中村改造中, 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城中村村办企业的发展, 缓解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 对于一定时限内城中村村办企业的贷款, 减免利息。二是税收优惠, 对于吸纳一定数量本村居民就业的村办企业, 减免一定的收入所得税或营业税。三是财政支持, 从城中村改造资金中拨出一定数量的专款, 用于支持城中村村办企业的启动和发展。

3. 建立就业安置与拆迁补偿并重的机制。

城中村居民失去了土地, 没有了生活依靠, 城中村拆迁改造中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 给予城中村居民必要的拆迁补偿, 但“给鱼不如给‘渔’”, 因此, 城中村拆迁改造中要把拆迁补偿与就业安置结合起来, 改变单一的货币补偿模式, 通过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就业、创办村办企业等形式, 建立就业安置与拆迁补偿并重的机制, 解决部分城中村居民就业的问题。

4. 鼓励城中村居民自我创业。

首先, 城中村居民要更新观念, 主动适应城市生活的发展需要, 树立“就业为本”的理念, 转变过分依靠城中村拆迁改造“等、要、靠”的思想, 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城中村居民, 要积极主动就业与创业, 为“新生代”城中村居民树立榜样, 带动年轻一代就业与创业。其次, 有关部门要为城中村居民自我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对于城中村改造中自我创业的城中村居民, 要给予税收方面的减免和必要的融资和资金支持。

5. 加强技能培训, 增强城中村居民就业的能力。

有关部门, 包括街道办事处和当地劳动部门, 要针对城中村及城中村居民的特点, 通过建立培训基地或“送课”到村等形式, 举办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 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及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提高城中村居民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6.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村里就业行为。

一是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城中村工作, 充实城中村村委会的力量, 逐步提升村委会干部素质。二是在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划拨出专项经费, 保证村委会干部的工作及村委会的基本运行。三是要改变村里就业管理松散、人浮于事、“大锅饭”普遍存在的现状, 完善制度建设, 定岗定编, 科学管理,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规范村里就业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斌, 张咏梅, 王佳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J].西部论坛, 2010 (09)

[2].徐勇.防止无地青年“农民”游民化[J].探索与争鸣, 2008 (03)

篇4: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 城郊结合部违章建筑的現状

一是“多”。城南新区的库楼坝社区、城西的将军碑社区、城北的刘家咀社区等处处有违建,有的社区80%以上原住农转非居民乱搭乱建,根据近几年我局查处违章的统计,2002年至今,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违章建筑面积达43000多平方米,各类园区、开发用地规划到哪里、乱搭乱建现象就会迅速蔓延到哪里。

二是“快”。大多数乱搭乱建属于个体行为,其目的不是永久性居住,因而设计结构简单,建筑成本低廉,施工要求不高,几天之内就可以建成,且大多数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搞突击行动,发现时已经建成。

三是“乱” 乱搭乱建都是违章户根据自身需要乱搭乱建的,根本不按规划建设,致使这些区域规划和宅基地管理出现严重关控局面。同时,由于这些建筑用于出租、开店和闲置骗取补偿费,使原本档次不高的村落变成杂乱的综合场所,敬老院片区等很多地方现在连人进出都困难,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是“杂”。从违章建筑行为人来看,有当地农转非居民,已有外来人口,从占地情况来看,有占用房前屋后空地,晒场院坝、行人通道的,甚至直接占用耕地的,从其类型来看有扩建、改建搭建三种,从其用途看,有因住房紧张而自用的、有用于家庭副业的,绝大部分是用于出租获利和骗取补偿费的,从审批情况来看,有一小部分是县经依法批准、但由于规划控制等原因无法建造而擅自动工的;已有违规收费认罚代批的,绝大部分是未经批准的违法行为。

第二部分 违章建筑形成的原因及带来的后果

(一)城郊结合部和城中违章建筑的主要原因:

1、经济利益驱动。一是为了获得房屋拆迁补偿。违章建筑大多数建在政府拟出让的或规划出让的土地开发用地范围内,按规定违章建筑是禁止给予拆迁补偿的,但由于少数开发商和拆迁部门为了加快开发速度,大多数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给予补偿,受拆迁补偿与建筑成本之间巨大的利益诱惑,一些居民纷纷擅自建房,二是外来人口的涌入形成了租房热,外来人员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另一类是跟随子女伴读的父母,他们的落脚点大多是租借民房,出租房屋的供不应求,让许多居民意识到房屋出租有利可图,明知改建房违法。

2、规划政策限制。从1998年开始,为了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从不影响城市形象和减低发展成本等方面考虑,我县相继出台了一些控制居民建房的政策,对城市规划区内居民建房进行了规划控制和指标制约。由于这些控制和制约,未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疏导,导致规划控制区域内一些符合建房条件,特别是已经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和住房特别困难的居民无条件申请住房用地,在县城达到婚龄的青年就地结婚的很多,嫁出去的很少,而这些人往往又无实力购买商品房,于是迫于无奈违章占地建房,其他村民就纷纷效仿。

3、法制观念淡薄。一些村(居)民干部对本村涉及土地的有关事务及矛盾,不是积极协调解决,而是全部上交国土、建设等部门,对本村(社区)内出现的违章建筑行为不管,任其泛滥,有的擅自批条子、做人情,有的甚至参加违章行为,赔偿的侥幸心理诱使,铤而走险,既然置土地、规划等法律法规于脑后,纷纷乱搭乱建,这样不但导致土地违法现象蔓延,而且使国家土地资产白白流失,粗略估算43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若按均价480元/㎡进行补偿政府直接损失2064万(这里面还不算政府修经济适用房的补贴),简接损失更多。

4、认识上的偏差。不少基层干部片面认为违章建筑能让老百姓多赚钱,能解决土地征收后大量失地农民的生活,使老百姓得益,是“扶贫”,因此违章建筑现象存在旁观思想,同时,不少干部认为如果组织力量把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不仅老百姓会反对,而且外来人员无出落身,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普遍存在为难情绪。有些基层干部对发生在本社区的违章建筑行为不反映,不汇报,相反还帮忙找门路想方设法帮助其达到建房目的。

5、工作合力不够。目前违章建筑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村级第一关往往没有把握好,已没有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镇一级在制止违章建筑行为中又缺乏管理权,不能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国土、城镇部门查处一起违章建筑案,从立案到申请法院强制拆除至少要三个月以上,要处理面广量大的违章建筑往往力不从心,法院实施强制拆除违章建筑周期过长不说执行效果也不尽人意,一方面教育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案件一旦积压就难以承受,这样违章建筑不能及时拆除,使得群众认为土地执法不严不力,有机可乘,助长了他们违章建筑的嚣张气焰。

(二)城市结合部和城中村违章建筑所带来的后果

1、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这些地方居民建房没有严格按规划实施,所以难免影响邻居和其他人的通风、采光、通行,而村级班子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调解,从而引发邻里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与此同时,一部分村民受到地理位置限制无法搭建房屋,心理上不平衡,猜疑基层干部从中拿了多少好处,指责他们无所作为,对于基层干部的违章建筑行为,群众意见更为强烈。所有这些都很容易成为激化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导火线。

2、增加城市管理难度。由于违章建筑选址随意,布局凌乱,结构简单,质量低劣,加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导致部分居住点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火险隐患和社会治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增加征地补偿难度。从长远看,这些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的违章建筑区域,会给今后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带来难度,增加征地拆迁成本,导致国用资产流失。

nlc202309081715

第三部分 治理和防范违章建筑对策与措施

对于这些城郊结合和城中村的违章建筑,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宜采用堵疏结合的办法,既要开展综合整治活动,尽快制止违章建设行为,又要强化管理,给确需建房的居民明确出路,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居民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齐抓共管开展综合整治。违章建筑已经不是单一的土地,规划建设管理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综合整治。一是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建立专门、长效的整治班子和队伍,从人员、编制、经费上予以保证(粗略估算以违章建筑政府直接损失的1.5%足以保障该组织的运转)建议全县人民政府带头,县级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参加,组织开展综合治理。二是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选择一个地区开展综合整治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后在面上逐步推开。三是区别对待另类处理。根据年限,分清情况,逐步取缔。分期分批限期排除,对新搭建的违章建筑,当场直接拆除。

二、完善政策统筹安排村(居)民建房,一是以规划调整的方式加快规划区内的村(居)民集中区建设,促进村(居)民人口的相对集聚。二是不能一味地按西委发(2005)22号文件那样以不变的模式处理复杂多变的城市违章建筑,而要因地制宜的引导城市规划区内的居民建房向标准化、城市化方向发展。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区域界限,组织动员一列入城市建设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符合建房条件的居民,到規划的居民集中区统建,联建公寓式住宅,政府在土地价档,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上给予优惠,既能改善急需建房居民的居住条件,又能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截断引发城市违章建筑的导火线,这项工作应该在晋城镇的刘家咀社区,府南社区、库楼坝社区,大桑蹬村、木角乡的将军碑社区、石板河村、常林乡的五里店村马上开展,否则一味的按西委发(2005)22文件进行严格控制、封堵,违章建筑将永无止境,违章建筑问题将永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明确职责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建立县、镇、村(社区)三级违章建筑管理监察网络,乡镇要把违章建筑管理监察工作列入社区和城郊结合部村级班子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促使村(居)干部把好源头关:城建、国土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执法监察动态巡查,查处各类违章建筑、违法用地行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降低执法成本:公安、法院全力支持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严肃房屋拆迁补偿政策,对违章建筑一律不予补偿,并坚决予以拆除。对私自卖地的村级组织,除了没收非法所得外,还应对主要负责人予以党纪、政纪处理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结:城市违章建筑是较为普遍又屡禁不止的社会问题,本人深信:有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这个带普遍性又老大难的社会问题在我县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篇5:关于城中村青年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西固区人大常委会城建工作委员会

(2009年11月18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09 年工作安排,10月14日至20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杨盛泉同志的陪同下,对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每个已开建安臵点实地察看,并听取城改办和开发商的书面汇报,进行座谈。10月20日召开了由区城改办、西固国土资源分局、区社保局等相关部门、3个街道、8个行政村和涉及的部分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题座谈会。通过调研,对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工作。2006年5月,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城中村改造文件精神,及时成立了西固区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城中村改造各项实施方案和细则,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并确定小坪村和西固村作为试点村。我区纳入全市城中村改造范围的共有8个行政村,总户数6817户(不含居民户),总人口19269人(不含居民),总住宅面积133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1647.13亩。在总占地面积中:陈官营村1693.19亩、新滩村2458.11亩、东湾村1241.13亩、小坪村1018.81亩、西固村1417.11亩、四季青村1947.79亩、桃园村1310.19亩、寺儿沟村560.8亩;建设用地6011.15亩、农用地5269.49亩、未利用地366.49亩;西固东西路以南占地2195亩,以北占地9452亩;绿地4312亩,道路和公共设施2887亩,13个村民安臵点764.45亩,其它可利用土地亩3683.55亩。2007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了户籍转性、撤村建居等工作,共有5个村完成了集体经济改制。三年来,对2423名城中村农民进行了短期就业技能免费培训。

城中村改造土地转性工作,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须以“征用”方式分分批次经国务院、省、市三级审批。三年来,基本完成或正在办理用地手续三宗。2007年对陈官营村270.4亩、小坪村11.16亩、西固村197.44亩,共计479亩的集体土地农用地进行转用申报,已获国务院和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尚待市政府完成供地手续后办理土地使用证。2008年对小坪村代家河湾和新滩村共计552亩集体土地农用地进行转用申报,因相关的费用没有上缴,省国土资源厅至今没有批准。2009年已上报用地计划331亩,分别是西固村6号地块、7号地块、13号地块、西固村西部市场、陈官营10号地块、小坪村经济适用房、东湾村鸿安石材市场等7个项目用地,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目前,13个村民安臵点地块的地形图测量已经全部完成。市规划局已发放了11个地块选址意见书,其中 10个地块的总体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并对8、11、16号地块的规划设计方案又进行了修改完善,已上报市规划局。

(二)、招商引资及改造项目进展情况。市、区政

府通过《兰州日报》、市区政府网站和兰洽会等途径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宣传推介,已有五个项目开建或签订了投资开发协议。

(一)2007年12月10日与甘肃鸿安集团签订了8号地块开发协议,用于安臵西固村355户村民和17家国有单位。规划总建筑面积285845平方米,总投资约5.15亿。一期工程建设规划27000平方米,其中已建成7903平方米,2009年9月上旬开工16997平方米并已完成井桩工程。

(二)2007年9月26日与甘肃宏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西部市场安臵楼和13号地块(丽都家园)开发协议,用于安臵15家商户和西固村民。西部市场安臵楼于2007年10月29日开工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万元,目前,基本具备交工入住条件。13号地块(丽都家园),于2008年4月11日开工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35209平方米,总投资约9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封顶工程,进入装饰装修及安装阶段。

(三)2008年8月8日与甘肃地天泰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11、16号地块(荔昌陶瓷市场北区)开发协议,用于安臵小坪村村民243户。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401900

平方米,总投资7.24亿元。一期工程建设规划50000平方米,已于2009年8月1日开工,目前,正在基础施工阶段。

(四)2008年7月8日,与江苏省仪征市中宏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4、5、6、7、12号地块开发协议。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569204平方米,总投资约10.25亿元,安臵西固村、四季青村、寺儿沟村村民1011户188457平方米,村集体企业14168平方米,国有单位23家59726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总体设计规划。

(五)2008年7月23日和武汉大陆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陈坪街道新滩和东湾村的整体打包开发协议。

2006年我区被市政府评为城中村改造“先进单位”。2008年区城改办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城建城管“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四年来,区政府与相关的职能部门、街道和村(社区)为我区城中村改造做了大量艰苦细致、攻坚破难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调研组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也发现还存在

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主要是:审批手续滞后;拆迁户量大面广,拆迁与安臵困难多,拖垮开发商;少数“钉子户”难以拔除;拆迁户社会保障不落实等等,如不很好地解决,势必造成下一步城中村改造工作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1、土地变性难。一是审批难。市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方案规定,城中村集体所有土地,将依法一次性转为国有土地。但因受国土资源部转用土地面积控制指标的限制,只能分分批次审批,另一方面,征用审批手续繁杂,耗时长,进度慢,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所有土地的转性工作。二是相关费用未能及时缴纳。向省国土资源厅报批项目用地手续时,需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56元/平方米)和耕地复垦费(10元/平方米),在费用没有缴完的情况下,省上的用地手续就办不下来(如小坪村代家河湾和新滩村552亩土地转用手续相关费用2430多万元尚未缴纳)。三是部分集体土地权属不清。邻村之间、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部分小争议已协调解决,目

前还有新滩与东湾的争议未协商好,影响到用地手续上报进程。

2、土地开发项目手续办理难。鉴于市上对于城中村改造的用地未拍卖出让,因此土地使用、规划、拆迁、施工、产权、销售等各类后续法定手续就无法办理。对此开发商、监理公司和建设单位顾虑重重:未招标的地块对外招标难度大;已招标的地块,如4、5、6、7、12号地块拆迁难度大;已建好的如西部市场安臵楼和13号地块验收、出售难度大。在调研中,宏基房地产公司就是因为拆迁拖延时间长而无可奈何地表示,如再拖延下去,损失巨大,只能撤资。同时由于没有法定手续和协调不到位等原因,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市、区职能部门借机执法干预的现象。

3、拆迁安置难。一是法律手续滞后。我区所有城中村改造项目至今都未办理拆迁许可证,因而拆迁缺乏法律依据,遇到钉子户的问题就不好解决。二是补偿标准偏低。村民普遍反映兰州市2006年4月份以前制定的拆迁补偿标准与现今建筑成本差距较大,尤其认为对三层及三层以上的楼层补偿标准更偏低,给拆迁工作带

来很大困难。但也存在个别拆迁户漫天要价的现象。三是过渡补助费偏低。按照规定,拆迁户自行过渡的,每户每月发放600元过渡补助费。此标准与西固现今租房实际差距较大,使得村民对拆迁工作配合不积极。四是回迁安臵不及时。钉子户的存在,严重影响8号地块和11、16号地块的建设工期进度,必将造成已拆迁户不能按期回迁,并对未拆迁户的拆迁产生负面影响,形成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五是国有单位拆迁成本增加。一些国有单位由于一部分房产已经出售,一部分房屋用于出租以解决职工的工资问题,造成拆迁成本增加,拆迁困难较大。六是村民过渡困难。我区实行的是村民自行过渡方式,存在过渡费用高、房屋比较难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拆迁工作。

4、社会保障落实难。一是“以土地换保障”的原则落实难。根据市上确定的“以土地换保障”原则,养老保险按征地后政府、集体、个人分别承担30%、50%、20%的原则筹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部分无地村民无法缴纳个人承担的20%,集体承担的50%也无处列支;部分有地人员的征地安臵费不

够抵交养老保险中个人承担的20%。二是已转制的村民有关保障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调研中,村民普遍反映,无形改造只是停留在将农业户口变为居民户口的层面,实际上并未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但他们原来享受的一些待遇,如农村计划生育、家电下乡、农村大学生就业等优惠政策已经取消或即将取消。三是“农转非”人员再就业路子不宽。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大部分村民长年从事农业劳动,其适应农业生产的意识和习惯短期内很难转变,同时又没有其他特长,失去土地后,再就业路子很窄。不少村民改造前的收入主要来自房屋出租,拆迁安臵后,这部分收入将明显减少或消失,生活水平明显比以前下降,对城中村改造存在抵触情绪。

5、个别村集体经济改制进展困难。陈官营村村民对选出的董事会成员不认可,新滩村村民对选出的股民代表不认可,造成至今还未完成集体经济改制。小坪村在原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因资产是负数,无法完成股份量化。

三、意见和建议

1、强化宣传和思想工作。区、街、村要继续加强城中村改造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和解释说服工作,尤其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多下功夫,不断强化农民对政府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2、加强领导,研究对策。城中村改造是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的变革,既具有城市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也具有实施操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城中村改造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既要依法依规办事,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议区政府城中村改造领导机构要对三年来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对区上职能范围内的问题,要做全面、深透、务实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理清原因,明确思路,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着力推进。

3、积极反映西固特殊区情,争取调整完善有关政策。我区城中村改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方面与市上既定的统一政策和市属相关部门的职能有关;另一方面与西固的特殊区情有关:西固区是工业区,存在污染严重、土地等级低和开发的土地大多位于石化企业周边

等高危区域,不宜建安臵楼和商品楼,致使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价值、预期经济效益和直接用于安臵及商品房开发的土地面积明显低于近郊其他三个区。因此,区上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市上主动积极反映西固的特殊区情,建议市政府从西固实际出发,调整补充相关政策规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如明确土地出让政策,适当调整容积率,配套完善土地换保障政策和补贴社保资金等)。

4、加强协调,解决制约性难题。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与市上规划、土地、拆迁、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及本区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尽早办齐土地、规划、拆迁等相关法定手续,为开发项目多做服务、支持、保护工作,缓解招商引资、拆迁、改造等的困难和阻力,增强实施的权威性与合法性。

5、统筹各方利益,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在拆迁安臵工作中要做好与《物权法》的衔接、宣传和落实工作,统筹协调处理好农民、国有单位和开发商等各方利益,力争做到“共赢”。一是拆迁农民的社会保障必须到位。建议坚持以土地换保障与拓宽筹资渠道相结合的原则,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区政府要继续协调完善被征地

农民职业培训机制和促进就业工作。二是建立廉租过渡房建设机制,缓解过渡安臵难问题。借鉴外地(如郑州)的做法,制定政策时,可规定在商品房开发项目中必须配套性规划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房或过渡公寓房,租用期满后,仍归产权所有者自行处臵。同时建议区政府在实施现行的货币过渡安臵方式的同时,应考虑采取“先安臵,后拆迁”的模式,既可建专用安臵房,也可利用部分经济适用房过渡安臵。三是适当调整完善现有拆迁补偿政策,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各类拆迁单位的合法权益。四是被拆迁国有单位的利益不能损害,特别是要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五是凡涉及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的动迁一定要做到选址合理,业务不能中断,功能不能削弱。六是对开发商关注的拆迁延滞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违法违规、蛮横无理、屡劝无效的钉子户坚决予以拔除。七是随着西固城市开发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拆迁工作量日益增多,建议区上成立拆迁办公室,以适应新的拆迁业务工作,同时更便于与市拆迁办协调工作。

6、要树立整体开发的意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当结合西固城市开发建设、商贸城建设和三产服务业调整布局的整体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有机结合,对每个安臵点要坚持整体改造的原则。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建设西固新型都市型石化城和园区经济、特色街经济、商圈经济的重要契机和依托。

7、加强区城改办工作力量。区城改办不仅承担全区城中村改造的各项工作任务,还肩负着区征地办的工作,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经费不足,建议适当补充工作人员,增加工作经费。

篇6:闻闻关于城中村问题的调查报告

班级:11社保

学号:110711023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调查报告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城中村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中反映,对于城市化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又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大量城中村的存在。

一、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1.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原因。城中村出现是城乡土地所有制矛盾、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真空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的顽强存续、城市管理疏漏的结果。政府趋利型的土地征用是导致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政策刺激了对城中村空间需求;城市就业结构滞涨促进了城中村非正规就业环境的发展;二元化的市政与行政体制加剧了城中村的形成。

2.城中村是一个类型独特的社区,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生存的依赖之源是土地和物业。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村集体经济分红、出租屋收入以及小规模的商业。村集体拥有大量的土地、厂房、房产等,以村籍为边界的高收入和高福利的支持、非正式经济体制外的强化促使城中村问题越来越严重。

3.宗族通常是村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族和村落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宗族文化迟滞了从乡村聚落到都市村庄的演进。传统观念的文化土壤、都市环境的心理适应以及经济利益的内在牵引是都市村庄得以存续的条件。

二、城中村中的问题

1、垃圾粪便直排

一些民房的墙上也写着:“禁止乱建、乱倒、乱排放等污染河道、滇池”的标语。然而,很多村公厕附近,一条约八九十厘米宽的大沟里却堆着大量的垃圾,又黑又臭,两百米外的村民不得不掩鼻通过。

2、商铺摊点堵住道路

随便翻开一张本地报纸,几乎随处可见城中村的混乱,能深刻感受到这里的乱:摊点林立、人车并行、垃圾扎堆、寸步难行。附近居民都认为,由于路边没有设置垃圾箱,也没有人对乱倒垃圾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所以才出现了这般乱景。

3、遇上火灾变“火葬场”

消防通道、设施“先天不足”。城中村建筑大多二楼外“凸”,是所谓的“占天不占地”的建房,形成了下宽上窄的空间隔局。城中村普遍未设置市政消火栓,部分城中村的消火栓是规划开发单位和市政道路经过该村时设置的,不但布局不合理,而且保护半径也不达标。

4、地震一来成“坟场”

大部分民房建筑未作过地基处理,房屋整体抗震性能较差。近年来,很多靠“食租”为生的城中村居民为了追求更多利益,大兴“加层”之风,让城中村的民房建筑抗震能力更加脆弱。

三、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1.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将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中。要把“城中村”当作城市的一个细胞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育,为其指定土地开发强度指标,进行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尤其是环卫设施的配套建设。努力改善现有的空间结构、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步行商业环境。其次,应跳出过去村庄规划模式,进行改造策略研究。摒弃以村民宅基地为单位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代之以花园式、联排式的城市住区的规划理念。对处于城市景观敏感区、核心区的村庄,还要侧重城市设计研究。

2.加强对村庄建设的有效监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综合监管措施,再高水平的规划及法规都会流于形式,失去本来的作用。另外,成立一支综合性的执法检查队伍,对违章建筑、违规建设行为进行坚决查处。两手都要硬,经济和实体的处罚并行,要让违规者痛定思痛,引以为戒。

3.满足村子女教育、再教育的需求,使经济的发展与精神面貌的改善同步进行,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4.转变观念,发挥集体效应,改变现有的作坊式生产方式。逐步地将居住与生产经营活动空间相分离,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调查虽然结束了,但城中村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着,我们相信这只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多不良现象中的一幕。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城市规划被更加重视,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诸如此类的问题,并在它处于初级阶段时就得到妥善的解决。

四、调查的研究设计

调查时间: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 调查地点:铜陵市

调查对象:铜陵市部分城中村

调查内容:对铜陵市城中村居民构成、经济构成、土地利用等现象调查,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铜陵市城中村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服务于民。

五、调查问卷信息统计部分结果

我选择了问卷中的4、7、9题的问卷结果作为分析

4.您如何看待城中村的: A房价低,为人才进入城市创造了低门槛

B问题严重,给城市发展带来弊端,治安不好 C拆迁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7.您认为城中村房屋拆迁时,实行产权调换的,以65平方米作为人 均安置面积底线是否合适?

A.差不多 B.不合适,应在此基础上降低标准 C.不合适,应适当调高标准

9.城中村改造中,您希望的安置方式是哪种:

A.就地安置 B.异地安置 C.货币化补偿

分析:城中村村民对于城中村的印象还是比较差的,这与城中村的环境有关系。城中村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的同时,也丑化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而对应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更加令人瞩目,改造方案牵涉千户玩家的切身利益,方案的确立需要更加深入的调查,收集,才能确立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方案。

六、铜陵市城中村改造及建议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有利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今年来,铜陵市不断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柯村看到,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一直向前延伸,房前屋后看不到垃圾、残垣断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道路不平整,房前屋后有乱堆乱放、旱厕和积存垃圾等现象。“以前,门前坑坑洼洼,现在路铺好了,我们出门也方便多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家说。

据了解,在城中村改造中,柯村硬化村内循环道路2000米,人行小巷铺设道板砖1300余米;清理建筑垃圾及陈年垃圾300余吨,增设垃圾池3处,垃圾桶15个,增配清洁工2名,开展日常保洁;铺设下水管道,村内约200米的大水沟全部改为地下暗渠;地面硬化、绿化约7600平方米;村口设公厕1座,村内改造旱厕8座;设立卫生宣传栏5块。

为不断扩大“双创”工作的覆盖面,让城中村居民享受创建成果,我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坚持一村一策的原则,迅速制定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方案,并安排42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专门用于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整改工作。为加大整治力度,我市对联盟17队、周冲荷花塘村暴露垃圾、乱堆乱放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家禽家畜管理,实施旱厕改造,按要求开展除“四害”工作,配置防鼠设施。针对联盟11队道路破损、联盟15队幸福渠明沟排水等问题,投入大型挖掘机、铲车及大量人力,克服连日暴雨和高温酷暑等困难,抢抓进度,重新铺设路面,建设排水暗渠,修补破损墙面;加强长效管理。积极开展卫生宣传,增加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加大日常保洁力度,增添了必要的环卫设施和保洁人员。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柯村、联盟11队、15队、17队、周冲荷花塘村等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全部进行了改造,拆除旱厕40座,改造旱厕42座,修建垃圾屋、垃圾池50座,添置垃圾桶240个,硬化道路41830平方米,覆盖明沟7710米,新增健康教育宣传牌90余块。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面貌已焕然一新。

上一篇:小学语文第五册《海底世界》教案下一篇:企业民生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