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学建议

2024-05-12

9加几教学建议(通用11篇)

篇1:9加几教学建议

《9加几》的教学反思

我上课的内容是“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理解掌握“凑十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重要基础。

我对教材的理解是这样的:“9加几”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学生认知基础和思维基础是十加几等于十几,怎样将9加几转化为10 加几的问题是知识的核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凑“十”。而“凑十法”这种思想及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知识。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掌握“凑十法”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难点为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复习导入

本环节我以一组口算练习导入,目的在于对10加几就等于十几进行强化,使学生感知凑“十”可以使计算变的敏捷,为后续学习凑十法奠定知识基础。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利用直观的饮料图,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学生的经

验是数数法和计算法,我适时介入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凑“十”法更方便计算。在学生提出凑“十”的方法之后借助课件,使学生清楚的看出凑“十”的过程,从而初步感知凑“十”法。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内化计算方法,采用学生先练,老师再讲解的方式。

最后一个环节:总结规律。将九加几的算式都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不过孩子的想法比较发散,想出的规律是我没有想到的(第二个加数等于结果的个位加上十位),在这个方面上,我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想周全一点。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反思,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2:9加几教学建议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10加几口算的铺垫下,我出示小猴吃苹果的情境图,学生观察并列出算式9+4后,我直接揭题,并提问:怎么算,看图能不能算出来?想不出的可以请小棒帮忙。由于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因此在这一部分,我根据第一次试教后的体验稍调整了设计,将情境引入设计得更简洁,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为后面的教学留足时间。

接着,自主探究,明确算法。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借助小棒操作,摆出9+4,想想怎样操作可以得出结果。学生经历自主操作、同桌交流之后,全班汇报。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我尊重学生不同的算法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个数出来的,也可以是小棒摆,4个里拿1根和9根凑成10,加上外面的3根,一眼可以看出来是13。面对后一种方法,我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圆片,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大家。到这里,就重点推出“凑十法”,让学生用小棒跟着一起摆一摆,感受凑十的过程,然后用算式表示出凑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小棒操作感知后,有了凑十的体验,说算法时自然就会说了。为了规范学生的算法,我将过程分成了三步走,方便学生记忆,也体现对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通过语言的模仿补充不仅规范语言还能更方便地建构新知。在这一环节,学生资源的生成较多,对资源的处理能力我还欠缺,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课前做好教学预设,做到课上能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在试一试的练习中,学生基于对算法的理解,独立圈十、填算法,在学生资源对错的辨析中,我尊重学生想法的反馈,这种反馈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是一种有条理的内化认识的过程,也为没有掌握算法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掌握算法。我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最后一题找规律的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提升,学生在探究中发现9加几的得数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几小1,为此更方便学生利用规律口算9加几。但是,由于时间把握不足,在讲解这一题时较为仓促,没有进一步解释少掉的1是和9凑成了十,较为遗憾。

篇3:“9加几”的教学与思考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自己探究“9加几”的方法。

2.初步理解“凑十法”, 弄清“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习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用“凑十法”熟练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搭建学习阶梯

引入新课是教学的起点。引入的目的一是为新课学习做铺垫;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教学的。本环节通过复习凑十儿歌及口算, 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 既强化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又为后续的学习搭建阶梯。教学分两步进行。

1. 复习凑十儿歌:9、1, 8、2真调皮, 7、3, 6、4也淘气, 5、5一起排排队, 合在一起都是10。

2.口算。

9+1+2 9+1+5 9+1+3

二、创设情境, 探求新知

“凑十法”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 也为今后学习“凑整”做了思维及知识准备。因此,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 安排学生观察主题图, 拓宽学生思维, 同时有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看牛奶箱图上, 强化了情境的有效性, 为提出问题找到了支撑。进而让学生展开动手摆小棒的操作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充分交流、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理解“凑十法”及其原理。同时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本段教学按观察提问、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优化算法等环节展开。

1. 课件出示主题图:运动会场景画面。

师:期盼已久的学校运动会终于来了!你看, 运动健儿们有的踢毽、有的跳绳、有的跑步……比赛在激烈地进行着。咱们一 (1) 班准备给参赛同学送些牛奶 (课件切换到牛奶箱图) , 请同学们看屏幕,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入学不久的学生对于观察图、选择有用信息都会有很多困难, 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 将问题集中起来。如:

问题1:纸箱里有9盒牛奶, 纸箱外有4盒牛奶, 一共有几盒牛奶?

问题2:纸箱里有9盒牛奶, 纸箱外有4盒牛奶, 纸箱里的牛奶比纸箱外的牛奶多几盒?

问题3:纸箱里有9盒牛奶, 纸箱外有4盒牛奶, 纸箱外的牛奶比纸箱里的牛奶少几盒?

2. 同学们提出了好几个问题, 说明大家勤于思考。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一共有几盒牛奶”这个问题。

3. 学生独立思考, 想出解决“一共有几盒牛奶”的方法之后,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

生1:一共有13盒牛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先数纸箱里的盒数1、2、3……9, 再数纸箱外的盒数10、11、12、13。

师:还在别的办法吗?

生2:我也是数出来的。我数的方法是把数9记在心里, 再接着从10开始数。也就是10、11、12、13, 一共有13盒牛奶。

生3:箱里有9盒, 放进去1盒, 箱里就有10盒, 再加上箱外的3盒, 就是13盒。

生4:也可以把箱里的6盒拿出来和箱外的4盒放在一起, 这样箱外就有10盒, 再加上箱里的3盒, 也是13盒。

师: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完成9+4=?。

4. 小组合作摆小棒。 (指导凑十摆法。)

(在学生摆小棒的同时, 教师视情况指导摆法并与算法结合理解算理。)

(1) 左边摆9根小棒, 右边摆4根小棒。把右边的小棒分一根出来, 凑给左边的9根, 左边就变成了10根, 再把左边的10根和右边的3根合在一起, 就是13根。也可以把左边的6根分出来, 凑给右边的4根, 右边就变成了10根, 再把右边的10根和左边的3根合在一起, 就是13根。

(2) 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用准确语言表达。)

生1:先把4分成1和3, 9+1=10, 10+3=13。

生2:先把9分成3和6, 6+4=10, 10+3=13。

生3:因为10+4=14, 所以9+4=13。

5. 优化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 你觉得其中哪一种最方便快捷。 (让学生在普遍认识的基础上熟悉并选择“凑十法”。)

6. 板书:9加几。

三、实践运用, 巩固方法

学生学习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 (或合作) 解决问题, 交流算法, 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这节课教师结合学生实际, 适当引导点拨, 有效促进了学生对“9加几”算理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收集信息。 (课件再次出示运动会画面。)

师:运动会正在进行哪些项目的比赛?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各小组由专人集中收集的信息, 由于学生识字少, 可以用符号、图画等表示出来。)

2.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引导:各组准备提出哪些“9加几”的计算问题?

小组讨论, 交流问题。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 解决问题。 (选择其中两个问题解决。)

(1) 问题:踢毽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赛跑和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 全班交流算法。

说说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 计算时怎样想。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填写算式。通过学生说图意, 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 引导解决, 较好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五、全课总结, 升华提高

通过学生质疑、师生释疑、自我总结, 让学生再次回顾“凑十法”的思维过程。问题:

篇4:“9加几”教学设计

[关键词]9加几 凑十法 计算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6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8~8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口算9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掌握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贴有红色圆点的盒子图,黄圆点,卡片等。

【学具准备】贴有红色圆点的盒子图,学具黄圆点,答题纸。

【教学过程】

篇5:《9加几》教学反思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的最开始,我从两部分给学生进行了复习:①2-9的分与合,②连加运算,如9+1+2=12,9+1+7=17,9+1+3=13,明确计算的顺序,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知道“十”是一个计数单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复习之后,出示例一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列出算式9+4。接着分组讨论9+4的算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比较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算法,整理出凑十法的思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时注重层次性,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思维的高度不断提升,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奥妙,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背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纵观整节课,一开始学生对凑十法的思路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说凑十法的过程,在反复的练习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凑十法,并学会用凑十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另外在凑十法的讲解上还可以更细致,可以尝试通过多问,直到把学生都问会。比如,在讲解9+4的算法时,可以问:①4为何要分成1和3,因为9比10少1。1和9凑成10②最后为何变成了10+3?因为4去掉1变成3,10+3=13。

篇6:《9加几》教学反思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建议: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中具体突出以下几种转变:

1.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的教更适应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之中。

2.教学切入点的转变。教师以学生的亲身经历、熟悉的事例引入学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篇7:《9加几》教学反思

1、通过让学生运用小棒,动手摆一摆,这样更直观的体现了对9+4=13 有了更直观的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凑十”的过程,明白是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算的数。明确凑十的过程,如果学生不动手操作,自己本身就感觉不出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3、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知道,“凑十”的方法在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十分的简单,也十分的方便。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语言上,还是存在着用词不准确。

2、在学生的操作小棒的过程中,摆放不正确的学生,应该及时指导,教会他们摆小棒的方法。

3、在课堂中,教师说的话还是较多,学生说的还是比较少。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多来操作,多来表现自己。

4、在学生选择运用“凑十”这种方法时,应该注重追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5、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中,应该扮演的学生与在课堂上的学生同时进行,这样更有利于板演的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达到了课堂时间的优化。

篇8:9加几教学建议

《9加几》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9加几”这个知识,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知识呢?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多鼓励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丰富学习内容。这样可能会遭遇挫折或者失败,但是能体验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精妙,这种认知冲突的经历是学生后续主动学习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倍加珍惜,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和科学求索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低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强调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

二、片断与反思片断一:

师:同学们,还记得前些天我们开运动会的场景吗?

生:记得。

师:瞧!这就是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图(课件显示运动会的场景图)

师: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学生看图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你们能从中发现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这里有许多好喝的饮料,箱里有9盒,箱外还有4盒,一共有多少盒?

生:跳远的有7人,跳绳的有3人,跳远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大家还能发现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生:运动会上,踢毽子的有9人,跳远的有7人,跑步的有6人,参加这三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

(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也有一些不能及时解答的,如:运动会上,踢毽子的有9人,跳绳的有3人,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几人?此时,教师加以引导、归纳,无需刻意要求学生,只是把今天要学的知识拣出来:这些问题中有些要用到“9加几”。今天,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学习“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你们还能提出类似“9加几”这样的问题吗?

反思:教学时,首先要把枯燥的计算教学放在各种活动情景中,给学生创设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情境。因此,我在新课引入时,借助了运动会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运动会情景图,从这些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这样,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巧妙复习了旧知,而且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提高数学能力,体验到计算的乐趣。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再跟着老师回到比赛现场,这时运动场上的比赛更加激烈了。学校也为运动员们准备了一些饮料,箱子里面有9盒,箱子外面有4盒,还有多少盒呢?

生:9+4=__

(其实,这个时候,列出这个算是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9+4等于多少呢?还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借助学具。想一想,怎样移动学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呢?(学生自己边摆边说,之后与小组的伙伴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5、……11、12、13,一共有13盒;(2)接着数:箱子里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或者是从4开始数,箱子外面有4盒,然后接着数5、6、7、……13,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1盒饮料放入箱子里,就有10盒了。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的3盒,一共就是13盒。)

师:大家的这几种方法都很好。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呢?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生:我喜欢用数数的方法,直接一些。

师:要是数大了以后呢?你还能数吗?

(大部分的学生喜欢凑十法。)

师:为什么大部分的同学都喜欢凑十的方法呢?

生:这样算起来快一些。

生:这样算起来简便一些。

……

师:你们真棒!下面,我们一起来用一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看看到底简便吗?

师:9+4怎样计算?让我们拿出学具来,边摆边说。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来计算9+4?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用,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前,我教“9加几”的时候,一般都会先出示准备好的题,如:9+()=10, 9+1+3=(),为学生学习“凑十法”进行简便计算埋下伏笔,接着再教学“9+4=?”。这样的注入式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和个性特点,而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入手,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己想办法,果然办法很多。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时注意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方法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好坏。这个过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同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在这样摆一摆和说一说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凑十法”的表象,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

片断三:

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还能从中发现“9加几”的数学问题吗?

生:踢毽子的有9人,跳绳的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

生:跑步的有6人,踢毽子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

……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说出自己是怎样算的。)

反思: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情景资源,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这样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能力在生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强化学生运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使学生在操作中再次体验“凑十法”过程的简便,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点评与拓展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9加几”教学案例以身边的情景作为计算教学的开门石,让学生在“看、听、说、做”的活动中,探讨多样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肯定“凑十法”的简便,并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只有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让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欲望,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增强数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和事物中出发,学改革走向成功。

篇9:《9加几》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得出9加几的方法。

2.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地计算9加几的口算。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及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20根小棒或20个圆片),10盒装的钢笔2盒。

【教学过程】

一、准备性练习

1.师出示卡片9+( )=10,指定学生回答。

2.课件出示

二、情境引入新课

1.师: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20以内的加法。

出示课件:运动会场景画面,同时配上比赛场面的画外音:“现在学校运动场上正在进行的是一年级组60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踢毽子等比赛……”在学校操场上有几个同学正在为运动员准备饮料。

2.师把学生目光引向画面左边的饮料问题,提问:还有多少盒饮料?

3.让学生理解“凑十法”

①学生用学具小棒操作,左边9根,右边4根,然后移动4根中的一根到9根中凑成10,再加上右边余下的3根。

②师拿出一盒9支装钢笔盒一盒(拿出一支),另外再拿4支钢笔,让学生上台操作“凑十法”,学生边操作边说出自己利用“凑十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4.让学生再看课件,闪动踢毽子和跑步的小朋友。

师:踢毽子和跑步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从课件收集数据;踢毽子的有9人,跑步的有6人。

师:求踢毽子和跑步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踢毽子的9人和跑步的6人相加。

5.师小结:课件出示9+6=15(人)。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加数都是几?(学生回答)

师引出课题:9+几(板书9+几)

三、反馈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

①让学生看图说题意,再填写算式;

②然后说说自己加的过程,集体评议、订正。

2.练习十七第2题

①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②让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9加几

【教学设计意图】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至20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旧知识的巩固及新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9+( )=10及9+1+2、9+1+5、9+1+7、9+1+4的计算方法,引入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2)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用小棒、用圆片摆出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学生对9加几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3)多媒体课件富有情趣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4)计算方法多样法,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更合适的计算方法。

篇10: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本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表达。

在教学例题时,分三个层次组织学生探索9+4的算法。第一,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列出9+4的算式;第二,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第三,给出凑十法的思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试一试”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中圈出10朵花,再按凑十法的思路填空,从而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第4题通过题组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每组上面一道算式就是下面算式计算时的思考过程。第5题让学生根据上题得出的规律填得数,再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规律,进而会利用规律进行计算。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多次口述凑十法的思路,让学生熟悉掌握做题技巧,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1:9加几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9加几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9加几教学反思1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的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学生能不断地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我还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

9加几教学反思2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教学我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给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从中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重视方法的统一和优化。为今后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教学中注意体现数学课的数学味和生活味的有机结合。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注重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也存在许多不足,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根据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结果。这一环节,许多学生不够积极,不善于动脑,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可能与教师的引导有关。再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很差。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待加强和培养。

9加几教学反思3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化和组织化,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我是摆小棒看出来的”;“我是一个个数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数4个,得13”;“9+1=10,10+3=13我是听妈妈说过的”。当学生说到这里我顺其自然地说:“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吧。”在学生“唧唧喳喳”之后,我就“言归正传”,隆重推出“凑十法”。从摆圆片学具“凑十”到摆小棒“凑十”,然后配上示意图一味地向学生介绍“凑十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非常详尽,自我感觉上得还不错,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出学生大部分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了。

这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中材料的提供应更开放,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

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变成10,和的个位上少1,例如5变成4等。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欠火候,没能处理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9加几教学反思4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意识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建议: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教学中具体突出以下几种转变:

1.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的教更适应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之中。

2.教学切入点的转变。教师以学生的亲身经历、熟悉的事例引入学习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4.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时,没有主动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而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

9加几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P96、98页内容。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语 言: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式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板书设计:

9加几

+ 5 = 14 9 + 7 = 16

1416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些,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的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开放、操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9加几教学反思6

《9加几》是小学生在学习和认识20以内不进位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去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就能够使学生在下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时候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我个人就本节课在教学过程所做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上课开始,我从同学们经常熟悉的操场场景为题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发散孩子们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看到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学知识,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努力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其中。在找出问题的同时我让同学们讲一讲如何计算9+5。在说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们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5=14;有的孩子们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14,就是14;也有孩子们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4盒加上就是14盒。无论孩子们的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否定。教师应放开思想,多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倡导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只要是孩子们自己发动脑筋想出来的正确的方法,就是最好方法。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简便。然后再引出今天学习的主题。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问题,虽然操场是他们熟悉和喜欢的地方。但是他们真正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虽说能激起学习兴趣,但还是有点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如果从生活中的能凑成十的具体例子而且是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引出课题(如拿矿泉水等),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和学习中,怎样能够学习和掌握知识,其中我个人认为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愉快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在乐中学习。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就是要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理解、想象,体会,而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去获取。根据我个人对数学理念的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知识的实际出发,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棒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引导孩子们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分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让他们继续用小棒操作计算9加几的算式,加深对凑十法理解。因此,只要是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我绝不会代替的,做到让孩子们多想、多动、多练,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一些想象力,使课堂氛围始终活跃,孩子们学习兴趣浓。接下来让孩子们举例生活中能凑成十的事例(矿泉水),如果我把它放在前面一个环节当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的。这个环节当中里有少部分孩子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有一定影响,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多加强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以后,还要让学生继续理解“凑十法”。因此我拿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个练习是变式练习,发散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算出式子找朋友,在学生找完朋友后,有一个数15没有朋友,此时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9加6,也可能会出现10加5,还有可能会出现十几减几,还有可能会是连加等,这样不但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们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做得不够好,还有待教师的引导。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部分学生概括的不够详细和完整,不过这样也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性依据,让我们反思在以后教学中怎样能够使学生很好参与教学活动,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和浓厚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喜欢上我的课。

9加几教学反思7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9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9加几” 教学设计开始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求“9+4”的计算方法;然后利用微视频总结出“9+4”的多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微视频通过对凑十法的细致讲解突出了“凑十法”,使学生加深了对“凑十法”这一难点的理解;最后在总结凑十方法后设计了四个趣味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从参观运动会入手,设计找密码的拿入场券的环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复习分合,为“凑十”做铺垫;然后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生活背景导入,根据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借助学具自主探求解决“9+4”的计算方法,学生先上台汇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汇报基础上,让孩子通过体验自己找出最优的方法,由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自己去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在学生自主探求之后,将现代教育技术——微视频应用于本课时的教学,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总结本课时的重点“9加几”的三个计算方法,突出讲解“凑十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微视频使学生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观看微视频后设计凑十法解决“9+5”和“9+7”男女生比赛的环节,对学生学习微视频的情况做一个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给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多说多练,清晰凑十的思路。

在学生对“凑十法”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圈一圈,算一算”、“摘苹果”、“帮小动物找家”和“碰碰车”四个强化练习,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巩固了“凑十法”。

本课时后续练习反馈出学生们掌握的比较扎实,个别学习困难在课堂上掌握不扎实的孩子可以在课后多次观看微视频,理解“凑十法”。

本课时在最初教学设计基础上,数学组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对于细节的地方做了细化处理,同时要求对每个环节的落实有所反馈,使设计的环节不流于形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微视频设计之出是放在课前,但是结合本课时的具体内容以及微视频内容,通过和数学组老师交流,感觉开始就直接教授重点学生缺少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如主动探求更加深刻,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将微视频作为一个总结的环节,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9加几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设计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了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中,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还具有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4、计算课到底该怎么上。

在课改的今天,关于计算教学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课改初期,教师们认识到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的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计算中过分提倡并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整节课都是“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不如以前娴熟,那么,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计算课如何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进行?怎样处理算法多样化与基本算理算法之间的关系?算法多样化怎样优化?何时优化?目前使一线教师们深感困惑。

我执教的《9加几》一课,也算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

9加几教学反思9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如下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左边原来有几块?右边呢?

生:左边原来有9块,右边原来有6块。

师: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边先凑成10块,师:是啊!小猴真聪明,也学会了“凑十”的方法。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

(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

(师出示9+?=1?让学生推算)

五、课堂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课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

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

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离10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9凑成10和把7凑成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内涵做好准备。

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1?,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

9加几教学反思10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1)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唉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2)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3)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一个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很好的练习形式。

(2)练习讲究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习些,比较难的题要多练些,练习有针对性。

9加几教学反思11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我在教学9加几时就是按传统的9加几教学的。课本的信息窗以“小小运动会”为切入点,深入到孩子的学校生活,非常吸引孩子的兴趣。

信息窗1通过运动员和志愿者报名的情况,引入9加几的计算,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6等于多少?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6=15”。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这些方法还都属于比较慢的方法,但是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提出反对。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并总结出了“凑十法”的口诀:“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来帮助孩子计算。

在看大数这一个小部分里,我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确定了9、8、7、6、5各数的好朋友是谁,也就是以上各数与哪个数可以凑成十,并一起编了儿歌“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演变为拍手歌,作为课中操让孩子活跃思维。

从这里我明白了,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本课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是从数数到凑十法演变的过程中,我的角色太过重要,明显地着急让孩子快速接受我的方法,以至于许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凑十思想就被动地按照我的方法来做。其次,孩子说得多,动笔少,速度跟不上思维。很多孩子口诀背得很熟但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计算。还有一点就是,课本信息窗的内容不能满足孩子学习的情境,我还应该多找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来吸引他们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发生一件小插曲,让我对一年级的孩子刮目相看。在计算9+7时,根据凑十法将7分成1和8,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也可以把9分成3和6,因为7和3也是好朋友!”这个想法让我惊叹,分不同的加数这个环节我原本打算在复习的时候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但是这个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就有这样的思考是非常好的。我假装苦恼地问孩子们:“是哦,9找到好朋友了可是7也想找好朋友怎么办啊?”孩子们在简短的讨论之后给出了答案:“凑十法”中提到过“看大数,分小数”,所以大数找朋友比较简单!

从对这一节课的反思中,我明白了要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最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好,好在哪里。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了用凑十法比较简单,为后面的学习“8、7、6加几”做好了铺垫。

9加几教学反思12

《9加几》的教学,是一年级刚进入进位加的学习,因此,学生学起来肯定有点困难。但是,教师在本节课能根据新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老师在教学9+4和9+7的例题中运用生动的喜洋洋摘苹果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还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花片,重点归纳出凑十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充分让学生口说算法。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能力和思维能力,既突出重点,又解决了难点。老师在反馈掌握知识面技能中,练习设计充分,练习形式多样化,能根据小朋友的的口味,设计活跃思维的练习,如:口答、抢答、找规律、笔算、讨论、游戏等等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性,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从学生的反馈表现来看,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快,比较牢固,反映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今后更加努力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9加几教学反思13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能够准确的计算10加几何相应的减法。这些知识都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数的进位加法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重点学习“凑十法”。

上课时用课本上的运动会情景图导入。你看到了哪些信息?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牛奶。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几盒牛奶?

看到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你想怎么列式呢?学生迅速给出答案:9+4=13。你怎么算的呢?

生1:幼儿园学的。

生2:10+4=14,14-1=13

生3: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我一听,第三个孩子把我这节课要学的内容一下子说出来了。顺势直接把“凑十法”说了出来。然后让学生们一遍一遍重复把4分成1和3,9+1=10,10+3=13这个计算过程。说完以后,我认为必须使用学具来直观感知,就问“怎么用手中的学具来表示刚才凑十法的过程呢?”因为师父在听随堂课,我怕孩子们答不上来,又说“你有小棒、还有计数器,想一想。”但此时犯了三个错误:第一学生在课本上找完信息后,我没有及时让课本归位,所以大部分孩子摆放小棒时没有足够的空间,所以并没有充分的感知小棒摆“凑十法”的过程;第二学生刚摆上我就急着让学生们展示,只有几个孩子能跟上节奏,然而我又没有观察到,所以课后发现这个环节的效率并不高;第三,计数器的使用也是很匆忙的结束,并没有关注到全班。

课后,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大部分学生可以解决9加几的问题,但是对“凑十法”掌握得不牢固。我认为原因是课堂上对“凑十法”的讲解重点不够突出,在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环节耗时太多。第二,因为课堂上的方法多但是没有更深的讲解,“学困生”一种方法都没有掌握好。在下节课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和“凑十法”对比发现“凑十法”的优点,再次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

总的来说,就是自己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对课堂学生的监控也不到位,希望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9加几教学反思14

《9加几》是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掌握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的最开始,我从两部分给学生进行了复习:①2-9的分与合,②连加运算,如9+1+2=12,9+1+7=17,9+1+3=13,明确计算的顺序,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知道“十”是一个计数单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复习之后,出示例一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列出算式9+4。接着分组讨论9+4的算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比较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算法,整理出凑十法的思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时注重层次性,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思维的高度不断提升,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奥妙,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背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纵观整节课,一开始学生对凑十法的思路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说凑十法的过程,在反复的练习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凑十法,并学会用凑十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另外在凑十法的讲解上还可以更细致,可以尝试通过多问,直到把学生都问会。比如,在讲解9+4的算法时,可以问:①4为何要分成1和3,因为9比10少1。1和9凑成10②最后为何变成了10+3?因为4去掉1变成3,10+3=13。

在练习的处理上也可以根据练习的层次性,重新安排做题的顺序。想想做做第1题,形象的展示了凑十的过程,可以把这题提上来,放在例题之后,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第5题,独立完成计算后,让学生找规律,弄清楚少的1去哪了。

9加几教学反思15

《9加几》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

上一篇:高中生英文演讲稿下一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