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建议

2024-05-01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建议(共6篇)

篇1: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建议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反思《《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3、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另外,我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将四种平面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

篇2: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建议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然后一组一组轮流上去贴,但是我却交代不清,而且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深入去理解一年级的学生。本堂课能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得来的,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一定要强调面,例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2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3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前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现在调到了下册。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以前,对几个立体图形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效果,看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很到位,学生也学得开心、轻松。

这次上课,有一点让我非常感动,我们配套的学具袋里没有这节课要用的立体图形,学生多数都是带来积木,形状很齐全。有的学生没有合适的积木,家长就动手用纸板或木块给孩子做,做得非常规范,孩子们课上学习时用的非常开心,直观地认识了这几种平面图形。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我们老师的教学这么关心,孩子们又都这么喜欢学数学,他们的数学能学不好吗?

这节课唯一的一点不足就是让孩子们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时,很多孩子对平行四边形比较陌生,的确,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不太多见,但是一班的赵昱航却说出吃过平行四边形的海带,这个孩子真是太细心了,因此,我嘱咐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要多留意,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做个有心人。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4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的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把相关的知识分组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楚的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常意义上的图形与几何的复习都会以单元复习或者六年级总复习为主。除了圆之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绝大部分的基本平面图形,并且这些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复习非常有必要。也为之后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几何初步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学了四年,时间长,但知识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可以说,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先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再复习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自我感觉有以下优点:

整理复习课相对来说比较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言语中的小陷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其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由点到线,让学生知道很多点可以形成线,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然过渡,帮助学生清楚地回忆梳理平行与垂直相关知识点,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角的特征、名称、分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回忆,提取知识储备。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5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6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7

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8

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已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 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图形不是正面摆放而判断错误,比如会把倾斜的长方形看成平行四边形,而把四边长短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一摸、印印、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9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积木”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玩积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0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1

1、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2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知识的化身,是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是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课堂上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高高在上唱独角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以自己的教为主,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包办代替多,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自议、尝试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开课时创设了活泼、有趣的“与老朋友打招呼”这一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旧知启新知。然后引导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上找到图形,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的物品,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提出问题:“你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用了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寻找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我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体”上找“面”。这种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和探究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在“体”上找“面”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尝试用“体”描“面”,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学生要描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必须懂得从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也就是多种信息)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的信息)。学生在剪图形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的活动中,就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就去观察发现,而是创设了给小汽车配上漂亮的车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自己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到快乐,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获得了这四种图形的特征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学的图形和以前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的认识,对平面图形的感知,使学生从具体事物操作发展到抽象的认识图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如让学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摸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并说一说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索、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创设请学生给小汽车配车轮这个环节,我只是用汽车的图片进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到了正方形的车轮和圆形的车轮。如果改为利用课件,给小汽车配上长方形、三角形的轮子,再利用课件的动画形式,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再用上大家讨论出来的最佳方案——圆形来做车轮,让学生更直观的获得对图形特征的体验。这样,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3

本节课“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一节大感受课,是生本教学数学课的一种课型,主要是对每一单元整体的一个初步感受,感受部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体现。在感受部分我们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意思就是说学生能感受多少就感受多少,可能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深,有的学生感受的较浅,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接着我们还有认识课,熟悉课,在认识课中对于学生没有感受到的地方还会加以补充,加深它们的印象。就本节课来看,它是一节大感受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平面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拓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由从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面。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接着进行了小组交流,主要交流前置性作业中6个图形的名称。我的例子,以及我的发现。名称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来,我的例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的发现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己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小组交流,上台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对6个图形已初步认识。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基本特点,最后拼一拼就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

这节课时图形认识的第一课,这节课中我看到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很活跃,发现了好多图形的特点。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就“面从何而来”这一点,只是给学生感受了一下。还有就是由于学生思维活跃,带来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不一样的答案,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展示自己,以至于时间有点紧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一画,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平面图形的特点。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4

“认识平面图形”,以往老教材是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而新教材认为是先有“体”再有“面”,“立体图形”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而平面图形是抽象出来的,所以先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再教学平面图形。

这一课时教材的编排先是学生活动,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描,得到一些平面图形,接着给这些平面图形分类引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描”的活动突出了“面”在“体”上,但是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去描,似乎为了“描”而“描”,学生不知目的价值何在,思考了一阵竟也想不出合理的让学生去“描”理由,以前也听到过有教师“给长方体拍照”这样的说法,我觉得也不正确,因为“拍照”不可能只拍一个面的,这样说也未免牵强了些。另外,学生在幼儿园时就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了,于是我想这节课的目标主要应是两点:一是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二是能进行辨认并能在原有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这四个平面图形的样子。

首先出示上节课认识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回忆旧知。接着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还要了解几个新朋友,同时出示这四个平面图形,问:认识它们吗?学生大多都认识,分别说出了它们的名称。接着,我告诉学生:“这些新朋友啊是从我们昨天认识的老朋友身上跑下来的,猜一猜,长方形是从谁的身上跑下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原来是“想一想,长方形和下面的哪个图形有关系?”当时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指向不够清晰,但一时想不到其他,今天上课前提醒了一下自己本课的两个重点,课中忽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适合刚入学孩子。学生说:“长方形是从长方体上跑下来!”我说:“是吗?那拿出一个长方体验证一下吧!为了让自己和别人能看清楚,建议小朋友用你的笔把利用长方体得到的长方形留在你的纸上。”学生很聪明,把长方体放在纸上,描了起来。我收集了几幅作品进行展示,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之后我又提出疑问:“为什么从同一个长方体上跑下来的长方形却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呢?”这时虽然有的孩子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思考,一个孩子清楚地说:“因为长方体放得不一样,第一个长方形是横着放得到的,第二个长方形是……”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学生应该或多或少加深一点有关“体”和“面”的印象,感悟到一点有关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当然有特殊的,但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一下子很精确没必要也很难)。

接着认识正方形,我同样请学生猜一猜,再象刚才一样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描后我问:刚才从长方体上跑下来几个不一样的长方形,现在从正方体身上跑下几个不一样的正方形呀?学生说:只有一个!因为画出来的都一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说出了“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都是一样大的。”

但是时间过得太快,没有来得及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的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一环节挺重要的,在学生的寻找、表述中可以进一步分清“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实在遗憾。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5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3、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篇3: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等平面图形。本课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 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规律, 尝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探究工具和评价工具,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和获得的过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 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初步认识以上图形。

2.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 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辨别四种基本图形。

四、教学难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辨认平面图形, 并数出图形。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6~7岁的儿童, 思维活跃, 有较强的求知欲。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三棱柱这些立体图形有一些简单的认识, 另外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3.学生有临、印、描物体以及组拼玩具的经历, 并对动手操作充满兴趣。

4.学生经过两个多月以来的学习, 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开机、关机, 打开课件, 点击、输入等技能, 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非常感兴趣。

六、教学策略

1.目标整合的策略:本课整合了三维教学目标, 让学生主动思考, 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

2.情境激趣的策略:尝试通过故事情节贯穿教学课堂, 充满童趣, 生活化、趣味性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

3.活动教学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材料,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同时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4.有效练习的策略:设计有梯度的练习, 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 拓展思维。

5.激励评价的策略: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随着课堂的进程, 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利用电脑的优势, 给出即时判断, 而且形式多样,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准备

教学利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的网络课件。

教师: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各一个, 用于制作长方体笔筒的立体平面展开图一份。

学生:各种立体图形各一个, A 4纸一张。

八、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 (电脑演示。)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认识它们吗?说说它们是什么图形?它们今天会遇到很多困难, 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 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 而且为学生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 认识平面图形, 感悟“面在体上”

1. 感悟“平面”

(1) 五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玩耍, 它们想到“平面世界”里去。可平面世界有个规定:只有身上带有平面才可以进去。那你认为怎样的面可以称为“平面”?

(2) 像这样“摸起来平平的面”可以叫做平面。 (配合动作。)

(3)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4) 那么, 这五个“小伙伴”有哪几个能进到“平面世界”里呢?为什么?说明:球的身上圆溜溜的, 没有平面, 故不能进去。 (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 通过小朋友熟悉的“球”的面的对比, 让孩子深刻体会“平面”。

2. 从立体图形中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 实物中寻找

师:A:大家拿出一个长方体, 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摸一摸它的面, (板书:摸。) 这些面是怎样的?

B:再请睁开眼睛, 用手跟着老师数一数 (板书:数) , 长方体有几个平面?

C: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平面图形? (板书:看。) 它们叫什么?

师:哪位同学可以完整地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

(生:我摸到每个面都是平的。我数到有6个面。我看到的面是长方形。) (板书: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 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从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中认识其他平面图形。

(学生每说一个平面图形便贴出一个图形并写上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方法进行寻找平面图形, 渗透学法指导。

(2) 电脑演示拆立体图形

同学们用摸——数——看的方法从立体图形上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我们就请电脑帮我们把立体图形的平面取下来, 验证一下吧。 (电脑演示拆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平面来源于立体”, 使学生进一步确信一般的立体图形中会“体中有面”, 强化新知。

(3) 基本分类 (电脑演示。)

师:看, 这画面让我们做什么? (分类。) 可以怎样分?请同学们在电脑上操作。

(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能初步区别各种平面图形, 而且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 既提高了学生进行参与的积极性, 又充分利用其及时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进行了自我检查。

(4) 画图操作, 联系生活概括 (电脑演示。)

师:好, 现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这四个“小伙伴”进入了平面世界。它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中央大殿前, 可它们又遇见了一个难题:它们要将自己身上的一个平面画到纸上, 作为通行证才能进去,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它们吗? (生讨论, 汇报。)

(板书:描、印、折、画。)

师:好, 现在拿出彩笔和纸, 每个同学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 帮“小伙伴们”做通行证, 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再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你用什么方法画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识平面图形的概念之后, 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描、印、折、画等方式来进行绘制, 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面在体上”, 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的环节开拓了学生思维, 渗透了图形绘制的知识。

师:小朋友们画的作品都很棒, 你们看看这些图形与它们的名字, 怎样才能容易记住呢?

(生说出4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电脑演示移动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渗透记忆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和图形名称的方法, 并且利用计算机“移动”各边, 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关系。

(5) 平面图形转化成立体图形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物品、笔和纸放好, 比一比谁最快!

师:前面我们从立体图形上拆下了一个个平面,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立体图形都是由平面拼成的。如我们做一个长方体的笔筒。老师裁制了这样一个图纸, 看, 这里有什么图形? (出示实物图纸。) 我可以将它粘成一个长方体 (动手做。) 。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做一个给爸爸、妈妈看一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我们不仅可以在立体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 而且可以将平面图形组合成立体图形。

(6) 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在生活中也有许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 请大家来认一认。 (课件演示各种实物。)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下课后收集一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将它拍下来, 放到我们的班级网站上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平面图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的平面图形, 也渗透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 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

1. 营救同伴

师:现在“小伙伴”进入了大殿。它们发现有很多的同伴被关在笼子里 (电脑出示。) 。要不要救他们?

师: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难题:“小伙伴”只能救它们身上带有的一种平面图形。

(1) 这几个“小伙伴”都可以救哪些平面图形?

(2) 如果每个“小伙伴”只能救一种平面图形, 你该怎样安排呢?想好的同学进入电脑中的“小练兵”里的“填一填”, 把要救的平面图形的编号填到相应框里, 看谁能得笑脸。

(学生电脑操作。)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面在体上”这个概念, 而且由于设定了每一种立体图形只能营救一种平面图形的条件, 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 让学生不仅要考虑各个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要综合考虑所有图形, 渗透“优选法”这一数学思想。

2. 狮子头中寻找图形

师: (视频进入“数一数”。) 救出同伴后, 他们被把守在这里的狮子发现了, 狮子说:只要能说出它脸上的平面图形, 并且准确地数出来, 狮子就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好, 现在请你们数一数, 把答案输入框中。

(学生在电脑上操作, 一般只会数出由单一形状组成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 狮子后来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在长方形中还藏有由2个或3个小长方形、正方形组合而成的长方形, 如果是这样的话, 该有多少个长方形?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在电脑中重新输入答案, 看谁得到第二次笑脸。 (学生再次数长方形, 并输入答案。)

设计意图:在稍复杂的情境中, 考验学生是否能分辨各种图形, 通过此环节,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巧妙设置答案的判断,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考验;借助按钮, 初步感受组合的平面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3. 游戏“猜一猜”

师:狮子和“小伙伴”成为好朋友后, 兴致就来了, 它把两个平面图形盖住, 只露出一部分, 和小伙伴玩“猜图形”的游戏, 你们想不想猜? (屏幕出示盖着一部分的平面图。) 让学生猜。

师:这里有没有可能猜圆与三角形?为什么?

再出示另一幅露出两个三角形的图, 让学生猜, 问:“能猜出是什么吗?”出示全图后, 教育孩子要看全面才能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进一步辩证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育学生以后对问题, 不能只凭部分就作出判断;也让学生感受“斜放”的正方形是怎样的, 对学生有一个“变式”的认识。

(四) 创造性活动

1. 拼图

师:猜完图形后, “小伙伴”都非常高兴, 一起摆出了各种有趣的图形。 (电脑演示。)

师:看, 它们拼成的图形有树、人、小兔、蜡烛等。你们想不想拼一下? (学生电脑操作进行摆拼。)

2.展示、汇报

注意表达要完整:我们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

师:大家的作品都很美。美丽的图案要靠我们善于动脑, 善于创造。今天, 你们的想象都非常了不起, 老师佩服你们。

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利用所学知识创设、美化生活, 感受数学的美,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五)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生回答。) 同学们真棒!

教案点评

钟老师设计的《认识平面图形》是一节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 本课的设计与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因此, 本课的教学始终围绕着“面在体上”来进行, 能过观察、操作、思考,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活动有以下特点:有效利用各种实物教具以及信息技术工具,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体验新知, 巩固新知。空间观念的建立, 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 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本课中, 教师设计了很多简单有效的操作活动。活动情景创设巧妙、连贯,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方法的渗透和迁移,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摇篮。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小学生, 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非常的有限, 但钟老师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建议

关键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几何;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61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起始课。从内容上看,这是一节概念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用几何研究的方法研究几何体的课程,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体奠定了基础。在前不久的市级赛课活动中,有四位教师执教此课题,教学方式与达成的效果各不相同。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课堂效果评价和专家的点评,就“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教材内容分析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整章教学内容是这样呈现的:世界存在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感知从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过程——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和想象几何体的展开过程;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基本几何图形:点、线、面、体,并初步引入几何图形的集合观点——学习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分析

教材要求我们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发展空间观念。一些主要的概念、性质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虽然许多概念学生之前已有初步的了解,但比较分散,现在需要比较系统地学习,进一步加深认识。另外,学生对图形的表示和画图、作图,对几何语言的学习、应用等,都需要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都很重要,同时也是本章的难点。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这一节课首先通过引言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俯瞰图和4.1节开始的实物照片入手,展示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旨在与将要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发生联系。教科书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长方形物体入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出几何体、平面、直线、点等概念以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的过程。

为了遵从教材的整体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学生也可通过辨析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与简洁美。同时,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使学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合理的分类,多角度地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建议

1. 用好章前引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无论是在内容、编写体例,还是在教学程序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如新教材增设了章前图及引言、读一读、想一想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这些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却被一部分教师忽略。对于本节课来讲,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系统学习几何的起始课,教师应合理运用章前引言,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的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学习几何知识的目的和必要性,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各种更复杂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欣赏图片,从图片中找到熟悉的图形,引出概念。由于本节课需要利用多媒体欣赏图片,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几何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强调学习几何的意义,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通过抽象出诸多几何图形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

3. 在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几何图形,强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同时强调看问题的角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教室以及教师身上的衣物中找寻熟悉的几何图形或随机在教室中拿出实物,与学生共同辨析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

4. 注重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概念的关键词辨析,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与简洁美。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有些教师可能忽视了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概念的关键词辨析,认为只要能识别图形即可。这实际上这降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这节课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几何学研究的角度理性地辨析图形,因此,对概念本身的关键词的含义应要做准确理解,从而使学生学习图形之后,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 制作模型,利用实物模型研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强化分类的合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制作的学具,让学生在模型中寻找立体图形中有哪些平面图形,从而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观察各类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分类,也可在小结中拿出模型与学生共同总结,如师生总结正方体是棱柱、是四棱柱、是柱体、是立体图形、是几何图形的过程实际上强化了学生对类别之间的包含关系。

6. 在游戏中,强化学生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在学生较疲倦时,以做游戏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如赛课中,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平面图形拼出图案,并给予寓意。另一位教师设计“几何图形”猜一猜,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总之,对于这样的概念课,教师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间的关系。结合实物,对概念的关键词做好辨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让学生认识简单几何体的特征,并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互相转化的学习达到发展空间观念的目的。

篇5:《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通常意义上的图形与几何的复习都会以单元复习或者六年级总复习为主。除了圆之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绝大部分的基本平面图形,并且这些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复习非常有必要。也为之后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几何初步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学了四年,时间长,但知识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可以说,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先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再复习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自我感觉有以下优点:

整理复习课相对来说比较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言语中的小陷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其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由点到线,让学生知道很多点可以形成线,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篇6: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

(二)教学设计 番禺区化龙镇中心小学

许秀云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

(二)》P2~3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进行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而且在上学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这为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平面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难点:通过认识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积木,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2、出示知识树:这些都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立体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许多“面”来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面”——(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复习回顾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从而引出立体图形是由许多面组成的,再揭示这节课就是要认识这些“面”,这样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这初步让学生感受“面在立上”。)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摸一摸:你想摸一摸这些面吗?请摸一摸:桌子的面、笔盒的面、书本、作业本的面,看看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平平的、滑滑的,并初步体会到平面与立体是有区别的。)

2、画一画:

(1)想要得到圆柱的这个面,有什么办法呢?(2)示范拓画(印画),你们想画吗?(3)学生活动:把积木的每一个面画一画。

要求:画完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画的这个面是从哪个物体上的面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动口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面从体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3、分一分:

(1)把小组内刚才画的“面”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2)请一个小组把分好的图形贴在黑板展示,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3)让学生介绍其名称和样子。(适时板书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并在介绍名称和样子时进一步完整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成功喜悦。)

4、认识平面四边形 ①师引画出平行四边形。

②这个面,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为什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猜猜看。③这个图形叫平行四边形,它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由于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让学生认识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后,再由老师带出平行四边形,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猜一猜等活动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

2、猜一猜:我是谁?让学生看到一个平面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3、书本第5页,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层次地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

四、当堂检测,落实目标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完善知识树。

2、评选优胜小组。

教学反思:

上一篇:市管县体制思考下一篇: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